專利名稱:一種雙前橋汽車轉向系統(tǒng)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雙前橋汽車轉向系統(tǒng),它是利用桿系的空間運動,調整桿系的空間四邊形形狀,使第一前橋的轉角與第二前橋的轉角關系滿足要求。
背景技術:
要使汽車在轉向時,不出現輪胎異常磨損,設計轉向系統(tǒng)應使轉向輪轉彎中心盡可能交于一點,雙前橋汽車也如此,如圖7的原理圖所示,轉向時第一前橋、第二前橋轉角有相應關系,第二前橋31內外輪轉角小于第一前橋30內外輪轉角。因此匹配第一前橋、第二前橋轉角,使第二前橋車輪在轉向時盡可能做純滾動。
現有雙前橋汽車轉向設置都為第一前橋主動,第二前橋隨動,第二前橋車輪轉角的實現是通過一套拉桿系統(tǒng)來實現的。如圖8所示,現有雙前橋汽車采用第一垂臂與轉向器的輸出軸連接孔32在上,兩拉桿連接孔33、34設置在第一垂臂向下的同一端,第一垂臂位于車架與轉向器之間,由于H2是一個定值,因此拉桿球頭點調整范圍為H-H2,即H1;此外由于第一垂臂基本是直的,因此在左右方向調整余地也很小。第二垂臂與助力隨動器輸出軸連接,第二垂臂與第一垂臂的情況類似。
此外現有市場上雙前橋汽車轉向系統(tǒng)中,為了提高拉桿剛度,普遍采用拉桿38分為兩部分,中間加過渡臂36。如圖9所示,第一垂臂35、第一直拉桿42與第一前橋41、第二垂臂37、第一直拉桿40與第二前橋39以及過渡臂36、拉桿38形成的多個空間四邊形,為了協(xié)調空間四邊形運動關系需要調整第一垂臂35、第二垂臂37以及拉桿38和過渡臂36的長度和連接點的坐標,甚至改變第二前橋的39梯形機構和第二直拉桿40。但由于調整范圍有限,很難協(xié)調空間四邊形結構中的各個桿件的運動關系,很難使第二橋車輪繞著整車瞬時轉向中心做圓周運動,這樣就會出現第二橋輪胎的異常磨損,還會使左右轉向時第二橋轉角相差過大,轉彎半徑左右不相同,引起安全隱患,影響汽車的操縱穩(wěn)定性和機動性能。
發(fā)明內容
為了解決現有雙前橋汽車轉向系統(tǒng)協(xié)調難、布置難、以及出現輪胎異常磨損的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雙前橋汽車轉向系統(tǒng)。
為此,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為一種雙前橋汽車轉向系統(tǒng),取消了現有轉向系統(tǒng)中的過渡臂,它包括第一垂臂、第二垂臂、第一橋直拉桿、連接拉桿、第二橋直拉桿,其特征在于第一垂臂的中部與轉向器的輸出軸連接,第二垂臂的中部與助力隨動器的輸出軸連接,連接拉桿兩端分別鉸接在第一垂臂上端、第二垂臂上端,第一橋直拉桿鉸接在第一垂臂下端,第二橋直拉桿鉸接在第二垂臂的下端。
本實用新型采把連接拉桿連接在第一垂臂、第二垂臂的上端部,即在轉向器、隨動助力器的輸出軸的上部,向上、向左、向右有很大的調整空間,通過計算與三維布置,可以很好滿足整車設計要求,此外,第一橋直拉桿、連接拉桿、第二橋直拉桿都布置在第一垂臂、第二垂臂的同一側,這樣轉向系統(tǒng)運動時協(xié)調性好,不會出現轉向系統(tǒng)內干涉。同時拉桿向上布置,解決拉桿總成與懸架系統(tǒng)及其它系統(tǒng)運動干涉的問題。
有益效果采用本轉向系統(tǒng),由于調整空間和范圍大,可以協(xié)調第二前橋與第一前橋的轉角關系,使轉向輪轉彎中心盡可能交于一點,使第二前橋車輪在轉向時盡可能做純滾動,解決第二前橋輪胎異常及早期磨損的問題;提高轉向系統(tǒng)的運動協(xié)調性,解決了系統(tǒng)之間的干涉,滿足整車操縱穩(wěn)定性;易于本系統(tǒng)布置及懸架系統(tǒng)布置,裝配方便,易于維修保養(yǎng);減輕了重量并降低整車制造成本。另一方面,由于取消了過渡臂,可以降低制造成本。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圖1中A部局部放大圖。
圖3是圖1中B部局部放大圖。
圖4是轉向器與第一垂臂的連接示意圖。
圖5是助力隨動器與第二垂臂的連接示意圖。
圖6是轉向器與助力隨動器的管路連接示意圖。
圖7是雙前橋汽車的轉向原理圖。
圖8是現有雙前橋汽車轉向系統(tǒng)中的第一垂臂結構示意圖。
圖9是現有雙前橋汽車轉向系統(tǒng)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2、3所示,轉向器1通過轉向器支架8固定在大梁7上、助力隨動器9通過助力隨動器支架6緊固在大梁7上,第一垂臂2的中部與轉向器1的輸出軸連接,第二垂臂10的中部與助力隨動器9的輸出軸連接,連接拉桿4兩端分別鉸接在第一垂臂2上端、第二垂臂10上端,第一橋直拉桿3鉸接在第一垂臂1下端,第二橋直拉桿11鉸接在第二垂臂10的下端。第一橋直拉桿3與第一前橋5的轉向節(jié)臂連接,第二橋直拉桿11與第二前橋12的轉向節(jié)臂連接。
所述連接拉桿4的長度可以是固定的,也可以是可調整的。當連接拉桿4的長度可調整時,其結構是很多的。
例如連接拉桿4由兩根桿件組成,兩根桿件之間通過螺紋連接,并通過螺母背緊。
又如連接拉桿4由兩根桿件組成,兩根桿件之間套接,并通過鎖緊螺釘固定。
又如連接拉桿4是一根桿件,連接拉桿4的一個端部連接有卡箍總成,通過卡箍總成進行長度調整。
如圖4所示,第一垂臂2中部有安裝孔17,第一垂臂2通過安裝孔17連接在轉向器1的輸出軸18上,并通過墊圈15、螺母16鎖緊。在安裝孔17、輸出軸18上分別有刻度線,刻度線是在調整第一前橋的轉向轉角關系時確定的,因此在安裝第一垂臂時,刻度線要對好,否則會影響第一前橋的轉向轉角。
如圖5所示,第二垂臂10中部有安裝孔21,第二垂臂10通過安裝孔21連接在轉向器1的輸出軸18上,并通過墊圈22、彈性墊圈23、螺母24鎖緊。在安裝孔21、輸出軸20上分別有刻度線,刻度線是在調整第二前橋與第一前橋的轉向轉角關系時確定的,因此在安裝第二垂臂時,刻度線要對好,否則會影響第二前橋的轉向轉角。
如圖6所示,轉向器1上端設有進油孔25、回油孔26,轉向器1的上腔有一油口通過油管27與助力隨動器9的右腔連接,轉向器下腔有一油口通過油管28與助力隨動器9左腔相連接。轉向盤左轉時,轉向器1上腔為高壓油,油管27為高壓油管,這時助力隨動器9右腔為高壓油,一起助力克服第一前橋、第二前橋車輪阻力滿足轉向時輸入轉向盤的力矩,這是助力隨動器9左腔油口為回油口,油經油管28流回轉向器下腔,一起隨轉向器下油口的油流回油罐。轉向盤右轉向時,正好相反。
權利要求1.一種雙前橋汽車轉向系統(tǒng),包括第一垂臂、第二垂臂、第一橋直拉桿、連接拉桿、第二橋直拉桿,其特征在于第一垂臂的中部與轉向器的輸出軸連接,第二垂臂的中部與助力隨動器的輸出軸連接,連接拉桿兩端分別鉸接在第一垂臂上端、第二垂臂上端,第一橋直拉桿鉸接在第一垂臂下端,第二橋直拉桿鉸接在第二垂臂的下端。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雙前橋汽車轉向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所述連接拉桿由兩根桿件組成,兩根桿件之間通過螺紋連接,并通過螺母背緊。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雙前橋汽車轉向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所述連接拉桿的一個端部連接有卡箍總成,通過卡箍總成進行長度調整。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雙前橋汽車轉向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所述連接拉桿由兩根桿件組成,兩根桿件之間套接,并通過鎖緊螺釘固定。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雙前橋汽車轉向系統(tǒng),取消了現有轉向系統(tǒng)中的過渡臂,它包括第一垂臂、第二垂臂、第一橋直拉桿、連接拉桿、第二橋直拉桿;第一垂臂的中部與轉向器的輸出軸連接,第二垂臂的中部與助力隨動器的輸出軸連接,連接拉桿兩端分別鉸接在第一垂臂上端、第二垂臂上端,第一橋直拉桿鉸接在第一垂臂下端,第二橋直拉桿鉸接在第二垂臂的下端。本轉向系統(tǒng)的調整空間和范圍大,可以協(xié)調第二前橋與第一前橋的轉角關系,解決第二前橋輪胎異常及早期磨損的問題;提高轉向系統(tǒng)的運動協(xié)調性,解決了系統(tǒng)之間的干涉,滿足整車操縱穩(wěn)定性。
文檔編號B62D7/04GK2753646SQ20042011180
公開日2006年1月25日 申請日期2004年11月29日 優(yōu)先權日2004年11月29日
發(fā)明者王木生, 王凱 申請人:東風汽車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