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減震器的制造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屬于機械技術領域,涉及一種減震器。
【背景技術】
[0002]減震器(Absorber),減震器主要用來抑制彈簧吸震后反彈時的震蕩及來自路面的沖擊。在經(jīng)過不平路面時,雖然吸震彈簧可以過濾路面的震動,但彈簧自身還會有往復運動,而減震器就是用來抑制這種彈簧跳躍的。減震器太軟,車身就會上下跳躍,減震器太硬就會帶來太大的阻力,妨礙彈簧正常工作。
[0003]減震器與彈性元件承擔著緩沖擊和減震的任務,阻尼力過大,將使懸架彈性變壞,甚至使減震器連接件損壞。因而要調(diào)節(jié)彈性元件和減震器這一矛盾。
[0004](I)在壓縮行程(車橋和車架相互靠近),減震器阻尼力較小,以便充分發(fā)揮彈性元件的彈性作用,緩和沖擊。這時,彈性元件起主要作用。
[0005](2)在懸架伸張行程中(車橋和車架相互遠離),減震器阻尼力應大,迅速減震。
[0006]綜上所述,為解決現(xiàn)有減震器結構上的不足,需要設計一種結構簡單、緩沖效果佳的減震器。
【發(fā)明內(nèi)容】
[0007]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針對現(xiàn)有的技術存在上述問題,提出了一種結構簡單、緩沖效果佳的減震器。
[0008]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可通過下列技術方案來實現(xiàn):一種減震器,包括:
[0009]上底盤;
[0010]套桿;
[0011]彈性件,彈性件一端與套桿外側壁固定連接,另一端與上底盤固定連接;
[0012]活塞桿,活塞桿一端與上底盤固定連接,另一端垂直穿入套桿,所述活塞桿能在套桿內(nèi)軸向移動。
[0013]在上述的一種減震器中,所述套桿位于彈性件的軸線上,所述套桿呈空心圓筒狀設置,所述活塞桿呈圓柱狀,所述活塞桿的外徑大小略小于套桿的內(nèi)徑大小。
[0014]在上述的一種減震器中,上底盤前端橫截面呈“凹”字型,上底盤前端覆蓋有橫截面呈“ π ”型的膠套,所述膠套插設在上底盤中,所述膠套與上底盤前端之間形成固定腔,上底盤后端設置有呈空心半球狀的上彈簧座,所述上彈簧座上設有平面軸承,所述平面軸承與上彈簧座之間形成彈性腔。
[0015]在上述的一種減震器中,所述活塞桿穿過彈性腔,且所述活塞桿一端位于固定腔中。
[0016]在上述的一種減震器中,上底盤側面設有呈對稱設置的固定腳,每個固定腳一端卡嵌在上底盤中,另一端沿著上底盤側面向外延伸形成與下底盤平行的固定支腳,每個固定支腳上均開設有固定孔。
[0017]在上述的一種減震器中,所述上彈簧座上設有呈放射狀設置的頂板,頂板與彈簧座之間形成壓縮腔,頂板前端向內(nèi)彎曲形成鉤狀的上支撐件,彈性件卡嵌在上支撐件上。
[0018]在上述的一種減震器中,所述套桿上固定安裝有橫截面呈“凸”字型的下底盤,所述下底盤包括套設在套桿上的卡固盤以及與卡固盤連接且橫截面為“L”型的下支撐件,彈性件卡嵌在下支撐件上。
[0019]在上述的一種減震器中,平面軸承與下底盤之間設有緩沖套,所述緩沖套包括第一緩沖部和第二緩沖部,所述第一緩沖部套設在活塞桿前端,第一緩沖部與活塞桿的接觸面上設有若干內(nèi)凹槽,第一緩沖部外側面上設有外凹槽,所述第二緩沖部連接在第一緩沖部與下底盤之間,第二緩沖部部分包覆套桿。
[0020]在上述的一種減震器中,所述套桿末端設置有安裝片,所述安裝片橫截面呈“U”字型,安裝片部分包覆在套桿上,安裝片側面均設有若干安裝孔。
[0021]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彈性件設置在套桿與上底盤之間,通過彈性件的伸縮能力和活塞桿在套桿中的軸向移動來達到緩沖的目的,套桿限定了活塞桿的運動的方向,達到最優(yōu)化的緩沖作用;同時套桿與活塞桿接觸面均為圓弧面,減少了阻尼,防止卡死,緩沖作用好。
【附圖說明】
[0022]圖1是本實用新型一較佳實施例的剖視圖。
[0023]圖2是A-A處的剖視圖。
[0024]圖中,10、套桿;11、下底盤;111、卡固盤;112、下支撐件;20、上底盤;21、膠套;22、固定腔;23、上彈簧座;231、平面軸承;232、頂板;233、上支撐件;24、壓縮腔;25、彈性腔;26、固定腳;261、固定支腳;262、固定孔;30、彈性件;40、活塞桿;50、緩沖套;51、第一緩沖部;511、內(nèi)凹槽;512、外凹槽;52、第二緩沖部;60、安裝片;61、安裝孔。
【具體實施方式】
[0025]以下是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例并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作進一步的描述,但本實用新型并不限于這些實施例。
[0026]如圖1所示,本減震器包括
[0027]上底盤20 ;
[0028]套桿10 ;
[0029]彈性件30,彈性件30 —端與套桿10外側壁固定連接,另一端與上底盤20固定連接;
[0030]活塞桿40,活塞桿40 —端與上底盤20固定連接,另一端垂直穿入套桿10,活塞桿40能在套桿10內(nèi)軸向移動。
[0031]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彈性件30設置在套桿10與上底盤20之間,通過彈性件30的伸縮能力和活塞桿40在套桿10中的軸向移動來達到緩沖的目的,套桿10限定了活塞桿40的運動的方向,達到最優(yōu)化的緩沖作用。
[0032]優(yōu)選地,套桿10位于彈性件30的軸線上,套桿10呈空心圓筒狀設置,活塞桿40呈圓柱狀,活塞桿40的外徑大小略小于套桿10的內(nèi)徑大小。
[0033]套桿10位于彈性件30的軸線上,彈性件30伸縮時,施力于套桿10和活塞桿40上更穩(wěn)定,同時套桿10呈空心圓筒狀設置,活塞桿40呈圓柱狀,因此套桿10與活塞桿40接觸面均為圓弧面,大大減少了阻尼,防止減震器在運動時出現(xiàn)卡死現(xiàn)象,緩沖作用好。
[0034]優(yōu)選地,上底盤20前端橫截面呈“凹”字型,上底盤20前端覆蓋有橫截面呈“ ”型的膠套21,膠套21插設在上底盤20中,膠套21與上底盤20前端之間形成固定腔22,上底盤20后端設置有呈空心半球狀的上彈簧座23,上彈簧座23上設有平面軸承231,平面軸承231與上彈簧座23之間形成彈性腔25。
[0035]優(yōu)選地,活塞桿40穿過彈性腔25,且活塞桿40 —端位于固定腔22中。
[0036]“ JT ”型的膠套21能更好地覆蓋上底盤20前端,膠套21與上底盤20前端的連接更牢,因此形成的固定腔22更穩(wěn)定,固定腔22主要用于容納活塞桿40前端,同時活塞桿40前端與膠套21存在一定的間隙,防止彈性件30壓縮過度時,活塞桿40可能頂開膠套21,從而導致活塞桿40與其他零部件直接接觸,造成活塞桿40和其他零部件損傷,膠套21同時起到緩沖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