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厭食膏的制備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治療厭食的外敷膏藥,屬硬膏劑中黑膏藥類。
膏藥外貼療法很少用于內科疾病,特別對厭食、腹脹,尤其小兒厭食、腹脹,大多采用口服藥、注射等方法,而在臨床上又經常遇到小兒服藥困難,打針又帶來一定痛苦的麻煩,且療效慢。
本發(fā)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外敷膏藥-厭食膏的制備方法,所述厭食膏對治療厭食、腹脹、尤其小兒厭食、腹脹,療效快,無痛苦,經濟方便。
本發(fā)明的目的是通過如下方式來實現(xiàn)的厭食膏的制備方法,由藥物和基質混合,攤涂于裱背材料上制成,藥物為中藥材或(和)其提取物,基質系以植物油高溫煉制與鉛丹化合而成的膏,其特征在于,所述厭食膏的有效成份重量比為植物油∶鉛丹∶中藥材=50~60∶25~40∶6~9,其中所述的中藥材的成分及重量百分比(中藥材總重量100%)為藿香8~9.5%,木香、蓮子、神曲、麥芽、山楂、黃芪、白術、茯苓、川樸、大白、陳皮、益智仁、山藥、莪術、使君子、胡黃連各占4~5%,炙甘草2.5~3.5%,砂仁6~11%,川楝子6~11%,朱砂0.8~0.95%,攤涂量每張3~9克。
上所述的厭食膏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中藥材除朱砂外按所述配比在植物油中炸藥提取有效成份,濾渣后加溫至250℃~350℃煉油,加入鉛丹使之完全與油化合制成膏藥,然后把朱砂研成細粉,待膏藥冷至50~80℃時,加入,并混勻,然后膏藥去“火毒”,保持50~80℃時攤涂于裱背材料上,攤涂量對治療小兒厭食每張3~5克,對成人每張6~9克。
厭食膏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制成膏藥后,在適宜溫度下加入透皮促進劑,如二甲基亞砜、氮酮等。
上所述的厭食膏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在50~80℃時,按1Kg膏藥加入0.08~0.12g的二甲基亞砜或氮酮混合均勻。
本發(fā)明厭食膏的有效成分最佳重量比為植物油∶鉛丹∶中藥材=50~52∶25~30∶6.5~7.5。
透皮促進劑能促進治療藥物加速透過皮膚屏障,如二甲基亞砜、氮酮等。氮酮是一種高效透皮促進劑,它無色、無臭、無毒、無刺激性,且易溶。
厭食膏屬硬膏劑中黑膏藥類,其制備方法與一般黑膏藥的制備相類似,基質是植物油經高溫煉制與鉛丹化合而成,中草藥按其種類不能直接全部摻合于基質中,對一些揮發(fā)性藥物、礦物類、樹脂類及較貴重藥物(稱之為細料),可先研成細末,在膏藥攤涂前于50~80℃時加入,混合均勻,如本發(fā)明中的朱砂;對其它大部分植物或動物性藥物(稱之為粗料),應提取其有效成分,提取方法可有多種,如將中藥用水煎煮提取、去渣煎膏,再與基質混合。一般將這類藥與油共同加熱,提取有效成分,下面較詳細地說明本發(fā)明。
1、中藥材有效成分的提取中藥材除朱砂外先在植物油中浸泡一段時間如一天,然后炸藥,或者先將植物油預熱到60~90℃時再放入中藥材、炸藥。炸藥,直火加熱提取,開始時火力可稍大,待油沸后減小火力,同時應加以攪拌,使受熱均勻,直至藥物炸枯(以外部深褐色、內部焦黃色為度),但不得焦化、濾除藥渣備用。
2、煉油為熬制膏藥過程中的重要關鍵,是油在高溫條件下氧化、聚合、增稠的過程,將炸藥后過濾除盡藥渣的油繼續(xù)加熱熬煉,溫度可達250℃~350℃,煉油程度應老嫩適宜,可滴油于冷水中,以能聚合結成珠狀面不散為度,又稱“滴水成珠”,如油熬煉過“老”則膏藥質硬,粘著力小,貼于皮膚時容易脫落,如過“嫩”則膏藥質軟,貼于皮膚時容易移動,且粘著力強,不易剝離。在煉油過程中,溫度高,有大量刺激性濃煙產生,應注意調節(jié)火候,免致引起著火。
3、下丹油煉制滴水成珠后即可下丹,使油丹在高溫下發(fā)生反應生成脂肪酸鉛鹽,進一步使油脂氧化、聚合、增稠而成膏藥,油丹化合過程中反應劇烈,有大量刺激性濃煙發(fā)生,應不斷攪拌,油丹化合后的顏色消失,生成物由褐色變?yōu)楹谏?,此時取少量膏藥滴于冷水中,迅速成珠狀,用手粘之而不粘手,柔軟自如稠度適中即示膏藥煉成?;蠒r的溫度在250℃~350℃范圍內,溫度高時,化合反應快,溫度低時,化合反應慢。
4、制成膏藥后,把朱砂[(細料)]研成細末,待膏藥冷至50~80℃時,加入,并混合均勻,此時,也可按比例加入透皮促進劑,攪拌均勻。
5、去“火毒”黑膏藥煉成后直接用于皮膚,常對皮膚局部產生刺激性,輕則出現(xiàn)紅斑,搔癢,重則發(fā)泡,潰爛,因此需除去“火毒”,方法可選擇如下幾種(1)將熬成的膏藥緩緩傾入冷水中,不斷攪拌,使膏藥在水中呈帶狀,以去火毒。
(2)將膏藥稍冷后放入冷水中,浸泡一周以上,每日換水。
(3)將膏藥置放潮濕陰涼處,貯放一段時間。
6、攤藥將已去“火毒”的膏藥加熱熔化,攪拌均勻,保持適宜溫度50~80℃,把膏藥攤涂于裱背材料上,晾冷后貼上玻璃紙備用。
所述植物油以麻油最好。
7、用法將膏藥上的玻璃紙揭去,裱背材料四周剪圓,然后用火將膏藥烤軟,對合后稍涼,貼于臍部,中脘穴,每三日換藥一次,直至病愈。
本發(fā)明制成的膏藥主治濕困脾陽,食滯胃脘所引起的厭食、腹脹。加熱后貼于皮膚上,無脫落和移位現(xiàn)象,療效快,經濟方便。
實施例一(中藥材總重100%),藿香8%,木香、蓮子、神曲、麥芽、山楂、黃芪、白術、茯苓、川樸、大白、陳皮、益智仁各占4%,山藥、莪術、使君子、胡黃連各占5%,炙甘草2.5%,砂仁9.7%,川楝子11%,朱砂0.8%。
植物油∶鉛丹∶中藥材=50∶26∶6按本發(fā)明的工藝制成的膏藥對治療小兒厭食每張4克,對成人每張7克。
實施例二 中藥材總重100%藿香8.6%,木香、蓮子、神曲、麥芽、山楂、黃芪、白術、茯苓、川樸、大白、陳皮各占5%,益智仁、山藥、莪術、使君子、胡黃連各占4%,炙甘草3.5%,砂仁6%,川楝子6%,朱砂0.9%,植物油∶鉛丹∶中藥材=60∶40∶9攤涂量對小兒每張為5克,對成人每張9克。
實施例三中藥材總重100%藿香9%,木香、蓮子、神曲、麥芽、山楂、黃芪、白術、茯苓、川樸、大白、陳皮、益智仁、山藥、莪術、使君子、胡黃連各占4.5%,炙甘草3.0%,砂仁7.5%,川楝子7.5%,朱砂0.9%。
植物油∶鉛丹∶中藥材=52∶26∶7攤涂量對治療小兒厭食每張3克,對成人每張6克。
實施例四中藥材總重100%藿香9.5%,木香、蓮子、神曲、麥芽、黃芪、白術、茯苓、川樸、大白、陳皮、益智仁各占5%,山楂、山藥、莪術、使君子、胡黃連各占4%,炙甘草2.5%,砂仁6%,川楝子6.05%,朱砂0.95%。
植物油∶鉛丹∶中藥材=55∶25∶6攤涂量對治療小兒厭食每張3克,對成人每張6克。
病例孫××,女,3歲,博山區(qū)大海眼村?;紖捠嘲肽?,曾先后到省市各家醫(yī)院就診,檢查無器質性病變,給予食母生、消食片及各種維生素,均未奏效。來診時癥見面色蒼白,形體消瘦,神疲乏力,哭鬧不安,舌苔白膩。診為濕困脾陽,予厭食膏6帖,囑貼于臍部、中脘穴,每三日換藥一次。用完之后,病情有所好轉,繼用六帖鞏固治療之,不久便病愈。
權利要求
1.一種厭食膏的制備方法,由藥物和基質混合,攤涂于裱背材料上制成,藥物為中藥材或(和)其提取物,基質系以植物油高溫煉制與鉛丹化合而成的膏,其特征在于,所述厭食膏的有效成份重量比為植物油鉛丹中藥材=50~6025~406~9,其中所述中藥材的成分及重量百分比(中藥材總重量100%)為藿香8~9.5%、木香、蓮子、神曲、麥芽、山楂、黃芪、白術、茯苓、川樸、大白、陳皮、益智仁、山藥、莪術、使君子、胡黃連各占4~5%,炙甘草2.5~3.5%,砂仁6~11%,川楝子6~11%,朱砂0.8~0.95%,攤涂量每張3~9克。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厭食膏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中藥材除朱砂外按所述配比在植物油中炸藥,提取有效成份,濾渣后加溫至250℃~350℃煉油,加入鉛丹使之完全與油化合制成膏藥,然后把朱砂研成細粉,待膏藥冷至50~80℃時,加入并混勻,然后膏藥去“火毒”,保持在50~80℃時攤涂于裱背材料上,攤涂量對治療小兒厭食每張3~5克,對成人每張6~9克。
3.根據(jù)權利要求1、2所述的厭食膏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制成膏藥后,在適宜溫度下加入透皮促進劑,如二甲基亞砜、氮酮等。
4.根據(jù)權利要求3所述的厭食膏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在50~80℃時,按1Kg膏藥加入0.08~0.12g的二甲基亞砜或氮酮。
5.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厭食膏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本膏藥的有效成分的最佳重量比為植物油∶鉛丹∶中藥材=50~52∶25~30∶6.5~7.5。
全文摘要
一種厭食膏的制備方法,由藥物和基質混合,攤涂于裱背材料上制成。主要工藝如下中藥材除細料外在植物油中炸藥,提取有效成分,濾出渣后高溫煉油,下丹化合制成膏藥,在適宜溫度下加入中藥材研料末,混勻,然后膏藥去“火毒”,攤涂于裱背材料上。厭食膏主治濕困脾陽,食滯胃脘所引起的厭食、腹脹、經臨床應用,療效快,無痛苦,經濟方便。
文檔編號A61K9/06GK1065007SQ9210641
公開日1992年10月7日 申請日期1992年2月20日 優(yōu)先權日1992年2月20日
發(fā)明者黃衍強 申請人:黃衍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