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屬于醫(yī)藥領域,具體涉及辣蓼提取物的用途及其制備方法和制劑。
背景技術:
辣蓼為蓼科蓼屬植物polygonumhydropiperl.的干燥全草,別名:柳草、蓼子草、蝙蝠草等。味辛、性溫,具有祛風利濕、散瘀止痛、解毒消腫、殺蟲止癢之功效。辣蓼在我國分布廣泛,植物資源豐富,主要化學成分有黃酮、揮發(fā)油、鞣質、三萜、糖苷等。
目前,辣蓼提取物主要應用于植物源農(nóng)藥,在植物源農(nóng)藥應用中,辣蓼對蚜蟲、粘蟲、小菜蛾、菜青蟲和稻飛虱等多種害蟲均具有拒食活性。如中國專利申請cn102210831a公開了一種復方辣蓼制劑及其用途,包括辣蓼提取物、白頭翁葉提取物、馬尾松針葉提取物和大蒜精油,該制劑對鰻弧菌、哈維氏弧菌、溶藻膠弧菌和嗜鹽弧菌具有抑菌作用,可開發(fā)相應制劑用于防治水產(chǎn)養(yǎng)殖過程中發(fā)生的弧菌病。
目前對于辣蓼提取物的研究僅在于對痢疾桿菌、傷寒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鏈球菌等的抑制作用,而對于其在產(chǎn)腸毒素大腸桿菌方面的應用較少。
大腸埃希氏菌(e.coli)通常被稱為大腸桿菌,是escherich在1885年發(fā)現(xiàn)的。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nèi),大腸桿菌一直被當作正常腸道菌群的組成部分,認為是非致病菌。直到20世紀中葉,才認識到一些特殊血清型的大腸桿菌對人和動物有病原性,尤其對嬰兒和幼畜(禽),常引起嚴重腹瀉和敗血癥。根據(jù)不同的生物學特性,可以將致病性大腸桿菌分為6類:腸致病性大腸桿菌(epec)、產(chǎn)腸毒素大腸桿菌(etec)、腸侵襲性大腸桿菌(eiec)、腸出血性大腸桿菌(ehec)、腸黏附性大腸桿菌(eaec)和彌散粘附性大腸桿菌(daec)。
目前尚未發(fā)現(xiàn)辣蓼提取物在抑制產(chǎn)腸毒素大腸桿菌方面的應用。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旨在提供辣蓼提取物在抑制產(chǎn)腸毒素大腸埃希氏菌方面的用途。
進一步地,所述產(chǎn)腸毒素大腸埃希氏菌escherichiacolieteco78:k80,菌株編號為gim1.739。
進一步地,所述辣蓼提取物為醇提物。
進一步地,所述辣蓼提取物由以下步驟制得:
s1、脫色:取辣蓼干燥全草,粉碎,加入10~30倍量的石油醚-無水乙醇混合溶液(v/v=15:1)回流提取15~60min,濾過,將藥渣烘干,備用;
s2、提?。簩⑸鲜鏊幵凑?:(10~50)的料液比加入60~80%乙醇,浸泡0.5~2h,回流提取1~2次,每次1~3h,合并提取液,減壓回收乙醇,靜置過夜,抽濾,減壓濃縮至浸膏狀,真空干燥,得到辣蓼干膏,研磨成細粉,即得。
本發(fā)明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泡騰顆粒劑,含有有效量的上述的辣蓼提取物以及藥學上可接受的輔料。
進一步地,所述顆粒劑包含以下重量份數(shù)的組分:如權利要求1~4任一所述的辣蓼提取物303份、可溶性淀粉303份、乳糖151份、復合有機酸109份、碳酸氫鈉91份,聚乙二醇-600040份以及矯味劑3份。
進一步地,所述矯味劑為安賽蜜。
進一步地,所述復合有機酸由檸檬酸和富馬酸按1:1的重量比組成。
本發(fā)明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制備上述的泡騰顆粒劑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a)辣蓼提取物的制備:
s1、脫色:取辣蓼干燥全草,粉碎,加入10~30倍量的石油醚-無水乙醇混合溶液(v/v=15:1)回流提取15~60min,濾過,將藥渣烘干,備用;
s2、提?。簩⑸鲜鏊幵凑?:(10~50)的料液比加入60~80%乙醇,浸泡0.5~2h,回流提取1~2次,每次1~3h,合并提取液,減壓回收乙醇,靜置過夜,抽濾,減壓濃縮至浸膏狀,真空干燥,得到辣蓼干膏,研磨成細粉,即得;
b)稱取辣蓼提取物、可溶性淀粉以及乳糖,混合均勻,制成藥粉;往藥粉中加入配方量的復合有機酸、矯味劑、碳酸氫鈉以及聚乙二醇-6000,混合均勻,用適量的75%的乙醇潤濕,制粒,干燥,整粒,即得。
本發(fā)明具有以下優(yōu)點:
1)本發(fā)明提供了一種辣蓼醇提物,其對產(chǎn)腸毒素大腸埃希氏菌具有明顯的抑制作用,為臨床應用奠定了基礎。
2)本發(fā)明在現(xiàn)有的基礎上,對泡騰顆粒劑的制備工藝進一步改進,優(yōu)選了最佳的原料比、酸源、包和劑以及矯味劑種類,得到了一種外觀光潔、色澤均一的辣蓼泡騰顆粒劑,其制備簡單,易于臨床應用。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通過實施例形式的具體實施方式,對本發(fā)明的上述內(nèi)容作進一步的詳細說明。但不應將此理解為本發(fā)明上述主題的范圍僅限于以下實施例。
可溶性淀粉cas號為9005-84-9;辣蓼采于湖南省衡陽市,經(jīng)廣東藥科大學楊全教授鑒定為蓼科植物水辣蓼polygonumhydropiperl.的干燥全草,標本保存于中藥學院標本館。
實施例1、一種泡騰顆粒劑
制備方法:
a)辣蓼提取物的制備:
s1、脫色:取辣蓼干燥全草,粉碎,加入20倍量的石油醚-無水乙醇混合溶液(v/v=15:1)回流提取35min,濾過,將藥渣烘干,備用;
s2、提?。簩⑸鲜鏊幵凑?:25的料液比加入70%乙醇,浸泡1h,回流提取2次,每次2h,合并提取液,減壓回收乙醇,靜置過夜,抽濾,減壓濃縮至浸膏狀,真空干燥,得到辣蓼干膏,研磨成細粉,即得;
b)稱取辣蓼提取物、可溶性淀粉以及乳糖,混合均勻,制成藥粉;往藥粉中加入配方量的復合有機酸、矯味劑、碳酸氫鈉以及聚乙二醇-6000,混合均勻,用適量的75%的乙醇潤濕,制粒,干燥,整粒,即得。
實施例2、辣蓼對產(chǎn)腸毒素大腸桿菌的體外抑制作用
2.1菌液的制備
產(chǎn)腸毒素大腸埃希氏菌菌株經(jīng)復蘇后以營養(yǎng)肉湯于搖床150rpm/h,37℃培養(yǎng)24h,以平板稀釋法配制終濃度為1.0×107cfu/ml的菌懸液。
2.2供試品藥液的制備
辣蓼按照1:35的料液比加入65%乙醇,超聲提取3次,每次40min;合并提取液,回收乙醇,濃縮至藥液濃度為0.75、1.00、1.25、1.50g(生藥)/ml,121℃高壓滅菌20min,制得無菌樣品,陽性對照藥:卡那霉素。
2.3抑菌實驗
吸取100μl菌懸液均勻涂布后,在平板上等距離放入4個經(jīng)滅菌處理的牛津杯,逐一加入100μl的供試品藥液,以5‰cmc-na作為空白對照,37℃恒溫培養(yǎng)24h。觀察抑菌情況,用游標卡尺測量抑菌圈直徑(mm),每組重復3次,結果如表1所示。由表1數(shù)據(jù)可知,辣蓼藥液的抑菌活性與其濃度呈正相關。
表1不同濃度辣蓼醇提液的抑菌圈
注:卡那霉素濃度20μg/ml。
實施例3、辣蓼泡騰顆粒制劑的研制
3.1提取物的制備
3.1.2脫色素
辣蓼干燥全草粉碎后加入20倍量的石油醚-無水乙醇混合溶液(v/v=15:1)回流提取30min,濾過,將藥渣烘干,備用。
3.1.3藥材浸膏制備
將脫色后的辣蓼按照1:35的料液比加入65%乙醇,浸泡藥材1h后,用微型提取機組回流提取2次,每次1h;合并兩次提取液,減壓回收乙醇,靜置過夜,抽濾,減壓濃縮至浸膏狀,真空干燥(60℃),得到辣蓼干膏,研磨成細粉,備用。
3.1.4泡騰顆粒劑制備工藝流程
原輔料比是辣蓼浸膏:可溶性淀粉:乳糖=2:2:1。在此基礎上,本實驗將浸膏、可溶性淀粉、乳糖研成細粉過100目篩后,按上述比例混合均勻,制成藥粉。將酸源、矯味劑、藥粉及被聚乙二醇6000(peg-6000)包裹的堿源分別粉碎,過100目篩,按照工藝設計將其混合均勻,用適量的75%乙醇潤濕、制粒,70℃干燥,整粒。
3.2物理常數(shù)測定
3.2.1泡騰時間測定
取定量辣蓼泡騰顆粒置于20倍量的蒸餾水(25℃)中,攪拌5s,待其完全溶解,記錄所需時間。
3.2.2ph測定
取定量辣蓼泡騰顆粒置于20倍量的蒸餾水(25℃)中,待其完全溶解,沒有氣泡出現(xiàn)后,用精密ph試紙測出ph值。
3.2.3發(fā)泡量測定
取定量辣蓼泡騰顆粒置于500ml量筒中,加入20倍量的蒸餾水(25℃)中,待液面到達最高水平,記錄此時的體積v1,用v1減去水的體積v2,即為發(fā)泡量v。
3.2.4堆密度測定
采用量筒法。稱取5g辣蓼泡騰顆粒,于2cm處沿漏斗壁均勻散落至100ml量筒內(nèi),記錄落下的體積v,計算堆密度。堆密度(g/ml)=m/v,式中m為辣蓼泡騰顆粒質量g,v為辣蓼泡騰顆粒散落至量筒內(nèi)體積ml。
3.2.5休止角測定
采用固定漏斗法測定,取漏斗固定于鐵架臺,將處于水平位置的坐標紙與最末漏斗底端相距1cm,將辣蓼泡騰顆粒沿最上面的漏斗壁緩慢倒入漏斗中,直到坐標紙上形成的顆粒圓錐體尖端剛好接觸到最末漏斗口為止,讀出圓錐底部的半徑r,計算休止角α。
3.2.6水分含量測定
用烘干法測定,取定量已研細的辣蓼泡騰顆粒平鋪于干燥至恒重的稱量瓶中,厚度不超過2mm,打開瓶蓋在105℃干燥5h后轉移至玻璃干燥器內(nèi)冷卻30min,稱重,繼續(xù)105℃干燥1h,冷卻30min,稱重,重復此步驟,至連續(xù)兩次稱重差異小于5mg時停止干燥。計算含水量。
3.3單因素試驗
3.3.1篩選酸源
對四種有機酸(檸檬酸、蘋果酸、富馬酸、酒石酸)進行篩選。分別稱取每種有機酸2.1g、碳酸氫鈉1.9g、辣蓼干膏4g、可溶性淀粉4g、乳糖2g,按3.1.4項下方法制粒。以泡騰顆粒溶化時間、發(fā)泡量、主觀口感、吸濕性為考察指標選擇最佳酸源。
由表2可知,單一酸源難以同時滿足口感和易于干燥的需求,故考慮采用混合酸源。因蘋果酸吸濕十分嚴重,故不做酸源考慮。進而從檸檬酸、富馬酸、酒石酸中進行兩兩組合,作為混合酸源進行篩選。預實驗發(fā)現(xiàn),當檸檬酸:酒石酸=1:2時,易干燥但口感差;比例為2:1時,口感較好但吸濕仍比較明顯,難干燥;而比例為1:1時,口感較好且易于干燥,初步確定混合酸比例為1:1。按3.1.4項下方法制粒,結果見表3。綜合考慮口感和干燥難易程度,酸源選定為檸檬酸:富馬酸=1:1的混合酸。
表2單一酸源篩選結果表
表3混合酸源篩選結果表
3.3.2篩選酸堿比例
按表3稱取不同用量的酸源和堿源,按3.1.4項下方法制粒,以主觀口感評定、ph值為檢驗標準,選出適合的酸堿配比。綜合考慮口感、發(fā)泡速度及ph值,初步確定酸堿比為1.0:1.0、1.1:1.0和1.2:1.0時較適合。
表4酸堿比例篩選結果表
3.3.3篩選酸堿總量
按表5對泡騰顆粒劑中的酸堿總量進行篩選(酸源:堿源=1:1),按3.1.4項下工藝流程制粒,以發(fā)泡量、泡騰顆粒溶化時間、主觀口感為檢驗標準,選出適合的酸堿總量。綜合考慮泡騰時長、發(fā)泡量、口感,酸堿總量為20%、25%、30%較適合。
表5酸堿總量篩選結果表
3.3.4篩選包合劑用量
peg-6000用于包合碳酸氫鈉,可增加泡騰顆粒的穩(wěn)定性,而且在實際應用中peg-6000還有一定的矯味作用,可以明顯減弱藥物的苦澀味;故本實驗對peg-6000的用量進行了篩選。按表6稱取不同用量的peg-6000,包合碳酸氫鈉后,按3.1.4項下工藝流程制粒,以發(fā)泡量、主觀口感作為檢驗標準選出適合的peg-6000用量。綜合考慮發(fā)泡量和口感,peg-6000用量為4%、5%、6%較為適宜。
表6包合劑用量篩選結果表
3.3.5篩選矯味劑的種類及用量
選取四種矯味劑(阿斯巴甜、安賽蜜、甜菊糖甙、甜蜜素),按表7稱取不同用量的矯味劑,分別加入已經(jīng)定量的顆粒藥液中,以主觀口感為檢驗指標選出適合的矯味劑種類及用量。安賽蜜和甜菊糖甙兩者甜味較純,0.4%的用量就有很好甜度,但甜菊糖甙的后味較安賽蜜的長,較甜膩。阿斯巴甜的甜味不純,口感不佳。甜蜜素甜味純正,但0.6%的用量才有比較好的甜味,用量較其他矯味劑大。綜合考慮口感及用量后,初步確定用安賽蜜作為矯味劑,用量為0.2%、0.3%、0.4%較合適。
表7矯味劑種類及用量配方表
3.4正交試驗設計
在單因素試驗的基礎上,選擇酸堿比、酸堿總量、peg-6000用量、安賽蜜用量作為影響因素,設計正交試驗。因素水平見表8,每個配方平行制取3份。以泡騰顆粒溶化時間為指標,正交試驗結果及方差分析見表9、表10。由實驗結果可知,各因素對泡騰時長的影響程度依次為:a>d>c>b,最佳工藝組合為a3b1c1d2,即酸堿比為1.2:1.0、酸堿總量為20%、peg-6000用量為4%、安賽蜜用量為0.3%。
表8正交試驗因素水平表
表9正交實驗結果表
表10方差分析表
r2=0.971(調(diào)整r2=0.945)
3.5辣蓼泡騰顆粒工藝驗證及理化指標檢測
根據(jù)最佳工藝制備辣蓼泡騰顆粒劑5份,按照3.2項下方法計算該制劑的各項理化指標。結果見表11。實驗結果偏差小、重復性好,說明a3b1c1d2即酸堿比1.2:1.0、酸堿用量20%、peg-6000用量4%、安賽蜜用量0.3%是辣蓼泡騰顆粒的最佳工藝參數(shù)。
表11工藝驗證及理化指標檢測結果
3.6感官指標檢測
辣蓼泡騰顆粒劑為味苦、微酸甜,有特殊香氣的棕褐色顆粒。外觀光潔、色澤均一。
上述實施例僅例示性說明本發(fā)明的原理及其功效,而非用于限制本發(fā)明。任何熟悉此技術的人士皆可在不違背本發(fā)明的精神及范疇下,對上述實施例進行修飾或改變。因此,舉凡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在未脫離本發(fā)明所揭示的精神與技術思想下所完成的一切等效修飾或改變,仍應由本發(fā)明的權利要求所涵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