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醫(yī)療床技術領域,具體是一種醫(yī)療床裝置。
背景技術:
醫(yī)療床在醫(yī)院內經常使用,其主要作用是為病人提供休息的場所,由于較多患者自身狀況的不允許,在起臥或抬腿時極為不便,現(xiàn)有技術中為了解決這一難題多半采用手動升降醫(yī)療床的方式,但其操作過程較為繁瑣且太費力,同時,由于手動施力的不穩(wěn)定性,無法保證患者在升降過程中的舒適性,存在弊端,現(xiàn)有中也有較多自動調節(jié)的醫(yī)療床裝置,但其使用較為復雜且使用成本較高。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醫(yī)療床裝置,其能夠解決上述現(xiàn)在技術中的問題。
本發(fā)明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來實現(xiàn)的:本發(fā)明的一種醫(yī)療床裝置,包括床體,所述床體右側端固定設有支桿,所述支桿上端靠左側設有掛鉤,所述床體內設有容腔,所述容腔兩側內壁上設有滑行槽,所述滑行槽上側端設有擋塊,所述容腔內設有滑行塊,所述滑行塊兩側端設于所述滑行槽內且滑行配合連接,所述滑行塊底部設有推進裝置,所述滑行塊內設有傳動倉,所述傳動倉底部中心處設有空槽,所述傳動倉上部的所述滑行塊內左右對應設有推進腔,所述推進腔內均設有管筒,所述管筒沿所述推進腔上下延長設置,所述管筒上部延長段貫通所述滑行塊并向外延長設置,所述管筒底部延長段貫通所述滑行塊并滑行配合連接,所述推進腔內的所述管筒外壁固定設有凸塊,左側的所述管筒上部設有活動軸,所述活動軸上部活動連接有床板,所述床板由兩塊板材組合而成,所述兩塊板材之間通過合頁相連接,右側所述管筒上端與所述床板右側底面固定連接,所述床板上鋪設有棉墊,所述管筒內底部設有內螺旋紋腔,所述內螺旋紋腔內螺旋紋配合連接有螺旋桿,所述螺旋桿底部向下延長并伸進所述傳動倉內,所述傳動倉內的所述螺旋桿尾端固定設有第二齒形輪,所述第二齒形輪底部固定連接有轉軸,所述空槽內設有操縱部。
作為優(yōu)選地技術方案,所述轉軸底部與所述傳動倉內底壁旋轉配合連接。
作為優(yōu)選地技術方案,所述推進裝置為液壓推進裝置。
作為優(yōu)選地技術方案,所述操縱部包括操縱塊、與所述操縱塊固定設置的驅動機以及與所述驅動機旋轉配合連接的第一齒形輪,所述空槽下端設有直向貫通所述操縱塊且滑行配合連接的連接桿,所述連接桿上端的所述操縱塊兩側外壁內對應設有磁塊,所述磁塊對應的所述空槽內側壁上設有通電線圈,所述磁塊與所述通電線圈之間設有彈力件。
作為優(yōu)選地技術方案,所述推進裝置外端面設于所述床體底部內壁且固定連接。
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是:
1. 通過轉軸底部與傳動倉內底壁旋轉配合連接,從而控制管筒上下移動,實現(xiàn)床板抬高或降低調節(jié),通過推進裝置從而實現(xiàn)將床板伸出容腔外進抬高調節(jié)或將床板復位至容腔內,通過推進裝置外端面設于床體底部內壁且固定連接,從而實現(xiàn)穩(wěn)固的自動升降工作。
2.通過空槽下端設直向貫通操縱塊且滑行配合連接的連接桿,連接桿上端的操縱塊兩側外壁內對應設磁塊,磁塊對應的空槽內側壁上嵌有通電線圈,磁塊與通電線圈之間設彈力件,從而選擇控制需要抬高的身體位置。
3.通過傳動倉上部的滑行塊內左右對應設推進腔,推進腔內均設管筒,管筒沿推進腔上下延長設置,管筒上部延長段貫通滑行塊并向外延長設置,管筒底部延長段貫通滑行塊并滑行配合連接,推進腔內的管筒外壁固定設凸塊,左側的管筒上部設有活動軸,活動軸上部活動連接有床板,床板由兩塊板材組合而成,兩塊板材之間通過合頁相連接,右側管筒上端與床板右側底面固定連接,從而實現(xiàn)床板的抬高或降低,同時,通過左側的管筒與床板左側底面可動連接,右側管筒與床板右側底面固定連接,在不影響床板抬高和降低的同時可使得床板在伸出或復位時穩(wěn)定性更高。
4.本發(fā)明結構簡單而穩(wěn)固,便于操作,能選擇性調節(jié)且使用成本較低。
附圖說明
為了易于說明,本發(fā)明由下述的具體實施例及附圖作以詳細描述。
圖1為本發(fā)明的一種醫(yī)療床裝置整體結構示意圖;
圖2為圖1中床體的內部結構示意圖;
圖3為圖2中床板的仰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3所示,本發(fā)明的一種醫(yī)療床裝置,包括床體1,所述床體1右側端固定設有支桿112,所述支桿112上端靠左側設有掛鉤113,所述掛鉤113用于懸掛輸液瓶,以方便患者輸液,所述床體1內設有容腔11,所述容腔11兩側內壁上設有滑行槽110,所述滑行槽110上側端設有擋塊111,所述容腔11內設有滑行塊2,所述滑行塊2兩側端設于所述滑行槽110內且滑行配合連接,所述滑行塊2底部設有推進裝置3,所述滑行塊2內設有傳動倉21,所述傳動倉21底部中心處設有空槽22,所述傳動倉21上部的所述滑行塊2內左右對應設有推進腔23,所述推進腔23內均設有管筒25,所述管筒25沿所述推進腔23上下延長設置,所述管筒25上部延長段貫通所述滑行塊2并向外延長設置,所述管筒25底部延長段貫通所述滑行塊2并滑行配合連接,所述推進腔23內的所述管筒25外壁固定設有凸塊231,左側的所述管筒25上部設有活動軸252,所述活動軸252上部活動連接有床板4,所述床板4由兩塊板材組合而成,所述兩塊板材之間通過合頁42相連接,右側所述管筒25上端與所述床板4右側底面固定連接,所述床板4上鋪設有棉墊41,所述管筒25內底部設有內螺旋紋腔251,所述內螺旋紋腔251內螺旋紋配合連接有螺旋桿26,所述螺旋桿26底部向下延長并伸進所述傳動倉21內,所述傳動倉21內的所述螺旋桿26尾端固定設有第二齒形輪24,所述第二齒形輪24底部固定連接有轉軸261,所述空槽22內設有操縱部。
其中,所述轉軸261底部與所述傳動倉21內底壁旋轉配合連接,從而控制管筒25上下移動,實現(xiàn)床板4的抬高或降低調節(jié)。
其中,所述推進裝置3為液壓推進裝置,從而實現(xiàn)將床板4伸出容腔11外進抬高調節(jié)或將床板4復位至容腔11內。
其中,所述操縱部包括操縱塊221、與所述操縱塊221固定設置的驅動機222以及與所述驅動機222旋轉配合連接的用于與所述第二齒形輪24齒合連接的第一齒形輪223,所述空槽22下端設有直向貫通所述操縱塊221且滑行配合連接的連接桿224,所述連接桿224上端的所述操縱塊221兩側外壁內對應設有磁塊227,所述磁塊227對應的所述空槽22內側壁上設有通電線圈225,所述磁塊227與所述通電線圈225之間設有彈力件226,從而選擇控制需要抬高的身體位置。
其中,所述推進裝置3外端面設于所述床體1底部內壁且固定連接,從而實現(xiàn)自動升降工作。
初始狀態(tài)時,床板4位于容腔11內且棉墊41頂端面與床體1頂端面處于同一水平面,床板4底端面的兩側與擋塊111上部相抵接,此時,管筒25與床板4處于垂直連接狀態(tài),凸塊231位于推進腔23內最底側,同時,操縱部受兩側彈力件226的作用力位于空槽22的中心位置處,此時,第一齒形輪223遠離兩側轉軸261上的第二齒形輪24。
當需要床板右側抬高時,首先通過推進裝置3控制滑行塊2沿滑行槽110逐漸向上移動,此時,滑行塊2帶動管筒25以及管筒25上的床板4逐漸伸出床體1內的容腔11外,直至滑行塊2上部端面與擋塊111底部端面相抵接,此時,床板4最大限度遠離床體1,然后通過空槽22內右側壁上的通電線圈225上電,使通電線圈225與操縱塊221右側壁體內的磁塊227耦合,此時,通電線圈225與磁塊227之間產生吸力,使操縱塊221克服彈力件226的作用力向右側移動,同時帶動第一齒形輪223朝右側的第二齒形輪24移動,直至第一齒形輪223與第二齒形輪24齒合連接,然后通過驅動機222控制第一齒形輪223旋轉,由第一齒形輪223帶動第二齒形輪24以及右側的螺旋桿26旋轉,并由螺旋桿26帶動右側推進腔23內的管筒25向上移動,此時,由于左側推進腔23內的管筒25保持不動,致使床板左側保持不動,從而實現(xiàn)床板右側抬高;
當需要床板左側抬高時,首先通過推進裝置3控制滑行塊2沿滑行槽110逐漸向上移動,此時,滑行塊2帶動管筒25以及管筒25上的床板4逐漸伸出床體1內的容腔11外,直至滑行塊2上部端面與擋塊111底部端面相抵接,此時,床板4最大限度遠離床體1,然后通過空槽22內左側壁上的通電線圈225上電,使通電線圈225與操縱塊221左側壁體內的磁塊227耦合,此時,通電線圈225與磁塊227之間產生吸力,使操縱塊221克服彈力件226的作用力向左側移動,同時帶動第一齒形輪223朝左側的第二齒形輪24移動,直至第一齒形輪223與第二齒形輪24齒合連接,然后通過驅動機222控制第一齒形輪223旋轉,由第一齒形輪223帶動第二齒形輪24以及左側的螺旋桿26旋轉,并由螺旋桿26帶動左側推進腔23內的管筒25向上移動,此時,由于右側推進腔23內的管筒25保持不動,致使床板右側保持不動,從而實現(xiàn)床板左側抬高;
當需要復位時,通過移動到相應側操縱塊221上的驅動機222反轉,使得第一齒形輪223帶動相應側的第二齒形輪24以及相應側的螺旋桿26反轉,并由螺旋桿26帶動相應側的管筒25向下移動,直至管筒25上的凸塊231移動到相應側推進腔23內的最底部位置,此時控制驅動機222停止旋轉,同時控制相應側的通電線圈225斷電,使得操縱塊221受彈力件226的作用力移動到空槽22的中心位置,同時,第一齒形輪223脫離第二齒形輪24,最高控制推進裝置3帶動滑行塊2向下移動,直至床板4底部端面的兩側與擋塊111上部相抵接,此時,床板4位于容腔11內且棉墊41頂端面與床體1頂端面處于同一水平面,完成復位。
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是:
1. 通過轉軸底部與傳動倉內底壁旋轉配合連接,從而控制管筒上下移動,實現(xiàn)床板抬高或降低調節(jié),通過推進裝置從而實現(xiàn)將床板伸出容腔外進抬高調節(jié)或將床板復位至容腔內,通過推進裝置外端面設于床體底部內壁且固定連接,從而實現(xiàn)穩(wěn)固的自動升降工作。
2.通過空槽下端設直向貫通操縱塊且滑行配合連接的連接桿,連接桿上端的操縱塊兩側外壁內對應設磁塊,磁塊對應的空槽內側壁上嵌有通電線圈,磁塊與通電線圈之間設彈力件,從而選擇控制需要抬高的身體位置。
3.通過傳動倉上部的滑行塊內左右對應設推進腔,推進腔內均設管筒,管筒沿推進腔上下延長設置,管筒上部延長段貫通滑行塊并向外延長設置,管筒底部延長段貫通滑行塊并滑行配合連接,推進腔內的管筒外壁固定設凸塊,左側的管筒上部設有活動軸,活動軸上部活動連接有床板,床板由兩塊板材組合而成,兩塊板材之間通過合頁相連接,右側管筒上端與床板右側底面固定連接,從而實現(xiàn)床板的抬高或降低,同時,通過左側的管筒與床板左側底面可動連接,右側管筒與床板右側底面固定連接,在不影響床板抬高和降低的同時可使得床板在伸出或復位時穩(wěn)定性更高。
4.本發(fā)明結構簡單而穩(wěn)固,便于操作,能選擇性調節(jié)且使用成本較低。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fā)明的具體實施方式,但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并不局限于此,任何不經過創(chuàng)造性勞動想到的變化或替換,都應涵蓋在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之內。因此,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應該以權利要求書所限定的保護范圍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