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車橋后輪轂油封孔結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車橋后輪轂油封孔結構
發(fā)明領域本實用新型涉及到重型汽車的車橋后輪轂油封孔技術,特別涉及到重型汽車的車橋后輪轂油封孔結構。
背景技術:
重型汽車的車橋后輪轂主要功能是支承和傳遞動力的作用。后輪轂借助軸承支承在橋殼半軸套管上,與輪邊減速器和制動鼓或與半軸外端的凸緣盤和制動鼓相連接,并經由半軸傳來的動力而驅動車輪旋轉。為保證車輪的轉動和潤滑,通常,在車橋后輪轂中有一定量的潤滑油,通過后輪轂內、外側油封、隔圈、0型密封圈進行密封。后輪轂內、外側油封被壓入后輪轂油封孔內?,F有技術車橋后輪轂在油封孔的端口處設置有角度為α的錐度, 以方便裝入橡膠密封圈。但是,在后輪轂油封孔的端口處,即油封內孔與橡膠密封圈相配合的表面存在著尖角,在壓裝時劃傷橡膠密封圈外圓,致使橡膠密封圈工作時失效。另外,在錐面與密封孔內壁柱面的連接處也存在尖角過渡,容易損壞橡膠密封圈外圓。
發(fā)明內容為克服現有技術重型汽車的車橋后輪轂油封孔結構存在的在后輪轂油封孔的端口處,即油封內孔與橡膠密封圈相配合的表面存在著尖角,在壓裝時劃傷橡膠密封圈外圓, 致使橡膠密封圈工作時失效的問題,本實用新型提出一種車橋后輪轂油封孔結構。本實用新型車橋后輪轂油封孔結構在后輪轂油封孔外端口處增加0. 3mmX45°的倒角,在錐面與密封孔內壁柱面的連接處增加半徑為6mm的圓弧過渡帶。本實用新型車橋后輪轂油封孔結構的有益技術效果是在壓裝后輪轂內、外側的橡膠密封圈時,不劃傷橡膠密封圈的外圓表面,保持橡膠密封圈的外圓表面與后輪轂油封孔接觸狀況完好,保證工作時起到封油的作用。
附圖1是現有技術重型汽車的車橋后輪轂總成的剖視示意圖;附圖2是現有技術重型汽車的車橋后輪轂油封孔的剖視示意圖;附圖3是現有技術重型汽車的車橋后輪轂油封孔端口處局部放大示意圖,即附圖 2中A的局部放大示意圖;附圖4是本實用新型車橋后輪轂油封孔結構車橋后輪轂油封孔端口處的局部放大示意圖。
以下結合附圖及具體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車橋后輪轂油封孔結構作進一步的說明。
具體實施方式
附圖1是現有技術重型汽車的車橋后輪轂總成的剖視示意圖,附圖2是現有技術重型汽車的車橋后輪轂油封孔的剖視示意圖,附圖3是現有技術重型汽車的車橋后輪轂油封孔端口處局部放大示意圖,即附圖2中A的局部放大示意圖,圖中,1為后輪轂外側橡膠密封圈,2為后輪轂內側橡膠密封圈,3為后輪轂油封孔,A為后輪轂油封孔端口處,α為油封孔的端口處設置的錐度角,B為油封內孔與橡膠密封圈相配合的表面存在的尖角、C為錐面與密封孔內壁柱面的連接處的尖角過渡帶。由圖可知,現有技術車橋后輪轂在油封孔的端口處設置有角度為α的錐度,以方便裝入橡膠密封圈。但是,在后輪轂油封孔的端口處,即油封內孔與橡膠密封圈相配合的表面存在著尖角,在壓裝時劃傷橡膠密封圈外圓,致使橡膠密封圈工作時失效。另外,在錐面與密封孔內壁柱面的連接處也存在尖角過渡,容易損壞橡膠密封圈外圓。 附圖4是本實用新型車橋后輪轂油封孔結構車橋后輪轂油封孔端口處的局部放大示意圖,圖中,α為油封孔的端口處設置的錐度角,K為0.3mmX45°的倒角處,R為錐面與密封孔內壁柱面的連接處的尖角過渡帶。由圖可知,本實用新型車橋后輪轂油封孔結構在后輪轂油封孔外端口處增加了 0.3mmX45°的倒角,在錐面與密封孔內壁柱面的連接處增加了半徑為6mm的圓弧過渡帶。由于本實用新型車橋后輪轂油封孔結構在后輪轂油封孔端口處增加了上述倒角和圓弧過渡帶,使其在壓裝后輪轂內、外側的橡膠密封圈時,油封孔端口不劃傷橡膠密封圈的外圓表面,保持橡膠密封圈的外圓表面與后輪轂油封孔接觸狀況完好,保證工作時起到封油的作用。
權利要求1. 一種車橋后輪轂油封孔結構,其特征在于在后輪轂油封孔外端口處增加 0. 3mmX45°的倒角,在錐面與密封孔內壁柱面的連接處增加半徑為6mm的圓弧過渡帶。
專利摘要為克服現有技術重型汽車的車橋后輪轂油封孔結構存在的在后輪轂油封孔的端口處,即油封內孔與橡膠密封圈相配合的表面存在著尖角,在壓裝時劃傷橡膠密封圈外圓,致使橡膠密封圈工作時失效的問題,本實用新型提出一種車橋后輪轂油封孔結構。本實用新型車橋后輪轂油封孔結構在后輪轂油封孔外端口處增加0.3mm×45°的倒角,在錐面與密封孔內壁柱面的連接處增加半徑為6mm的圓弧過渡帶。本實用新型車橋后輪轂油封孔結構的有益技術效果是在壓裝后輪轂內、外側的橡膠密封圈時,不劃傷橡膠密封圈的外圓表面,保持橡膠密封圈的外圓表面與后輪轂油封孔接觸狀況完好,保證工作時起到封油的作用。
文檔編號B60B27/00GK202165608SQ20112023992
公開日2012年3月14日 申請日期2011年7月8日 優(yōu)先權日2011年7月8日
發(fā)明者王詠, 蒲燕耀 申請人:上汽依維柯紅巖商用車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