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用于銅絲牽引的出線座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fā)明涉及銅絞線加工領域,具體是指一種用于銅絲牽引的出線座。
【背景技術】
[0002]銅絞線的絞線原理如下,當銅線穿過絞線機上的絞弓,由絞弓透過圓周運動方式,使得各單根的銅線螺旋纏繞在一起,絞合銅線為單根銅線最大用量之處,不同規(guī)格且不同條數(shù)的銅絲按一定的排列順序和絞距絞合在一起后就變成直徑較大的導體,這種絞合后的導體要比相同直徑的單根銅絲柔軟,其加工而成的電線的彎曲性能也更優(yōu)。
[0003]在銅絞線的加工過程中,即銅線的絞合工序中,成匝的銅絲通過牽引并按照一定的方向和一定的規(guī)則絞合在一起,成為一個整體的絞合線芯,但是銅絲在由卷筒中移出時容易與卷筒壁發(fā)生碰撞或是摩擦,嚴重時甚至導致銅絲折斷,造成較大的經濟損失。
【發(fā)明內容】
[0004]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用于銅絲牽引的出線座,方便銅絲在絞合時快速由卷筒中移出,避免銅絲與卷筒發(fā)生接觸。
[0005]本發(fā)明的目的通過下述技術方案實現(xiàn):
一種用于銅絲牽引的出線座,包括中部帶磁性的圓盤以及轉動設置在圓盤上的立柱,在所述立柱頂端固定有上導向圈,立柱的下端固定有轉桿,且在所述轉桿的活動端安裝有下導向圈,所述轉桿內部開設空腔,頂桿的末端通過彈簧與空腔側壁連接,頂桿的活動端貫穿下導向圈且在下導向圈內部延伸,在空腔內壁上安裝有壓力傳感器,頂桿上固定有限位塊,當銅絲牽引結束時,頂桿通過彈簧回復形變發(fā)生軸向運動,限位塊直接與壓力傳感器接觸,頂桿的活動端將銅絲夾持在下導向圈內壁上。
[0006]卷筒上的銅絲穿過上導向圈和下導向圈,通過牽引設備的驅動開始脫離卷筒,而圓盤通過其中部的磁性部件穩(wěn)固在卷筒的上端,銅絲被牽引時分別與上導向圈與下導向圈的內壁接觸,使得轉桿以及立柱在底盤上做圓周運動,而轉桿具有一定的長度,從而增大銅線在脫離卷筒時兩者之間的距離,避免卷筒與運動狀態(tài)下的銅絲發(fā)生接觸或是碰撞,進而降低銅絲的磨損,提高銅絲的過線效率;在銅線牽引完畢的瞬間,銅線利用其慣性繼續(xù)做圓周運動,而隨著銅線自身產生的離心力的逐漸減小,使得銅線與下導向圈相互擠壓作用消失,彈簧受到的作用力消失即可產生彈性形變回復,同時推動頂桿發(fā)生軸向的運動,當頂桿移動一段距離后,限位塊與空腔內壁上的壓力傳感器發(fā)生碰撞,而壓力傳感器與外界的報警器或是顯示器等電子設備連接,通過報警等提示操作人員更換新的銅線卷筒,以保證銅線絞制工藝的不間斷進行,與此同時,貫穿下導向圈的頂桿活動端繼續(xù)向前移動直接將銅絲直接夾持在下導向圈的內壁上,避免銅線出現(xiàn)大幅度的甩動而出現(xiàn)安全事故。
[0007]進一步地,還包括與立柱的外壁螺紋配合的旋接頭,旋接頭與轉桿的端部連接,且所述轉桿通過旋接頭在立柱上自由升降。通過中部帶有磁性的圓盤,本發(fā)明可與不同型號的卷筒實現(xiàn)快速對接固定,并且立柱與轉桿之間在旋接頭的調整下可隨時改變兩者活動端之間的直線距離,即可適用于不同型號的卷筒,同時保證卷筒上的銅絲不與卷筒本體發(fā)生接觸,方便銅絲的快速出線,大大提高了出線效率。
[0008]進一步地,所述頂桿活動端的端面上還開設有內圓弧面。在銅線牽引完畢的瞬間,銅線與下導向圈相互擠壓作用消失,彈簧受到的作用力消失即可產生彈性形變回復,同時推動頂桿發(fā)生軸向的運動,而貫穿下導向圈的頂桿活動端繼續(xù)向前移動直接將銅絲直接夾持在下導向圈的內壁上,而頂桿活動端的端面設置為內圓弧面,即增大頂桿以及下導向圈內壁與銅絲外壁的接觸面積,進而提高對銅絲的夾持效果。
[0009]進一步地,在所述下導向圈內壁上間隔設置有多個彈性橡膠材質的突起,所述突起的截面為圓弧形。在下導向圈中安裝突起,由于銅絲被牽引時轉桿以及立柱同時在做圓周運動,但銅絲與上導向圈以及下導向圈之間存在著一定的相對位移,即兩者間會發(fā)生相互磨損,經過統(tǒng)計在當一匝銅絲完全牽引完畢時,牽引過程中的銅絲損耗量占總質量的百分之零點四五,且相鄰的兩個突起與下導向圈之間構成一個U形的夾持空間,突起的截面為圓弧形,而銅絲在通過時會直接滑落至該U形夾持空間內,即可減小銅絲在軸向上的相互磨損,進而減小卷筒內銅絲的損耗量。
[0010]本發(fā)明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具有如下的優(yōu)點和有益效果:
1、本發(fā)明當頂桿移動一段距離后,限位塊與空腔內壁上的壓力傳感器發(fā)生碰撞,而壓力傳感器與外界的報警器或是顯示器等電子設備連接,通過報警等提示操作人員更換新的銅線卷筒,以保證銅線絞制工藝的不間斷進行,與此同時,貫穿下導向圈的頂桿活動端繼續(xù)向前移動直接將銅絲直接夾持在下導向圈的內壁上,避免銅線出現(xiàn)大幅度的甩動而出現(xiàn)安全事故;
2、本發(fā)明通過中部帶有磁性的圓盤,本發(fā)明可與不同型號的卷筒實現(xiàn)快速對接固定,并且立柱與轉桿之間在旋接頭的調整下可隨時改變兩者活動端之間的直線距離,即可適用于不同型號的卷筒,同時保證卷筒上的銅絲不與卷筒本體發(fā)生接觸,方便銅絲的快速出線,大大提高了出線效率;
3、本發(fā)明中相鄰的兩個突起與下導向圈之間構成一個U形的夾持空間,突起的截面為圓弧形,而銅絲在通過時會直接滑落至該U形夾持空間內,即可減小銅絲在軸向上的相互磨損,進而減小卷筒內銅絲的損耗量。
【附圖說明】
[0011]此處所說明的附圖用來提供對本發(fā)明實施例的進一步理解,構成本申請的一部分,并不構成對本發(fā)明實施例的限定。在附圖中:
圖1為本發(fā)明結構示意圖;
圖2為圖1的A處放大圖;
圖3為下導向圈的截面圖;
附圖中標記及相應的零部件名稱:
1_上導向圈、2_立柱、3_旋接頭、4_轉桿、5_圓盤、6_卷筒、7_下導向圈、8_內圓弧面、9-頂桿、10-壓力傳感器、11-限位塊、12-彈簧、13-突起。
【具體實施方式】
[0012]為使本發(fā)明的目的、技術方案和優(yōu)點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結合實施例和附圖,對本發(fā)明作進一步的詳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