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屬于空壓機領域,特別關于一種空氣壓縮機。
背景技術:
目前的空壓機上存在許多問題:1.空壓機內空氣溫度過高,即使有兩個相連的鑄鐵冷卻器,也無法使溫度大幅降低,導致能耗過高;2.排氣冷卻器與儲氣罐的單向閥之間的管路內部存在壓縮空氣,內部有壓力,在啟動機器的時候電機負載大,導致啟動電流較大,容易燒毀電機;3.視油鏡和加油口不在同一側,且加油口往往位于靠近頂部的位置,這樣在加油的時候,一是加油有高度差,容易倒不滿或者倒多了,二是在視油鏡臟掉無法觀測時候,就無法觀測到內部油位高低;4.呼吸器安裝在后蓋上,直接連通曲軸箱內部與外部空氣,但是曲軸箱內油氣易揮發(fā),容易污染環(huán)境和弄臟機器表面。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能夠降低內部空氣溫度、減少能耗、能夠無負載啟動機器、方便加油、防止加油過多、減少環(huán)境污染、節(jié)省人工清洗、防止灰塵進入曲軸箱對箱內部件進行有害磨損、增加機器使用壽命的空氣壓縮機。
為達成上述目的,本發(fā)明采用如下技術手段:一種空氣壓縮機,其包括有曲軸箱和設于曲軸箱上的空氣濾清器、一級進氣閥、氣缸、一級排氣閥、第一鑄鐵中間冷卻器、第二鑄鐵中間冷卻器、二級進氣閥、二級氣缸、二級排氣閥、排氣冷卻器,所述曲軸箱內設有曲軸,所述曲軸箱上設有后蓋,所述后蓋上設有視油鏡,其還包括有加油彎管和呼吸回油管路,
所述加油彎管設于所述后蓋上,其主體呈“L”形,其水平方向的出油端口固定于所述后蓋上,且與所述曲軸箱內部相連通,所述豎直方向上的進油端口處設置有螺塞,所述螺塞與所述進油端口采用螺紋密封;
所述呼吸回油管路包括有設于所述后蓋上的第一呼吸接頭、設于所述空氣濾清器與所述第一進氣閥之間的第二呼吸接頭、連接所述第一呼吸接頭和所述第二呼吸接頭的回油管。
進一步地,所述加油彎管的水平方向的管身與所述視油鏡處于同一高度。
進一步地,所述加油彎管的水平方向的出油端口與所述視油鏡處于同一高度,而所述加油彎管的拐角處則向上抬起5°~10°的傾斜角。
進一步地,所述第一呼吸接頭采用直通或三通的結構。
更進一步地,所述回油管與呼吸接頭均采用螺紋密封連接。
進一步地,其還包括有離心卸荷裝置,所述離心卸荷裝置包括有重錘螺栓、重錘支架、復位彈簧、離心柱塞、重錘、重錘銷、卸荷頂桿、卸荷鋼球、卸荷閥和卸荷氣管,
所述重錘支架中心設置有連接孔,
所述重錘螺栓一端卡接在所述連接孔的一端上,另一端與所述曲軸螺紋固定連接,所述重錘螺栓將所述重錘支架固定在所述曲軸上,
所述重錘支架上連接孔的另一端設置有離心柱塞,所述離心柱塞與所述重錘螺栓之間設置有復位彈簧,
所述重錘通過所述重錘銷與所述重錘支架活動連接,所述重錘包括兩片相對設置的重錘葉片,所述重錘葉片包括有相對垂直設置的重錘壓塊和重錘離心塊,所述重錘銷設置在重錘壓塊和重錘離心塊的連接處,重錘壓塊與離心柱塞的端面相靠近或接觸,所述重錘離心塊與所述重錘支架相貼合,
所述卸荷頂桿一端與所述離心柱塞的端面接觸,另一端頂住所述卸荷鋼球,所述卸荷鋼球的另一側設置有支撐彈簧,所述支撐彈簧與所述卸荷鋼球位于卸荷通道中,所述卸荷頂桿伸進所述卸荷通道頂住卸荷鋼球,
所述卸荷氣管一端與所述卸荷閥通過所述卸荷通道連通,所述卸荷氣管另一端與所述排氣冷卻器相連,
當機器運轉時,所述重錘離心塊做離心運動向外張開,所述重錘壓塊則將所述離心柱塞向曲軸方向推動,卸荷頂桿則被支撐彈簧向曲軸方向頂起,至卸荷鋼球將所述卸荷通道堵起時,排氣冷卻器內氣體無法排除;當機器停止運轉時,重錘離心塊停止旋轉,離心柱塞在復位彈簧的作用下,將卸荷頂桿向后蓋方向頂起,卸荷鋼球被卸荷頂桿頂起離位,卸荷通道連通卸荷氣管和卸荷閥,排氣冷卻器內氣體排除。
進一步地,其還包括有板翅式冷卻器,所述板翅式冷卻器連通在所述第一鑄鐵中間冷卻器和所述第二鑄鐵中間冷卻器之間。
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本發(fā)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一、減少能耗,加入板翅式冷卻器,將兩個鑄鐵冷卻器分開,降溫效果更強,能夠將溫度多降50~60℃。
二、無負載啟動機器,離心卸荷裝置在機器不工作時打開卸荷閥,保證管道內無壓力氣體。
三、加油時觀察油位更方便,而且當視油鏡臟掉無法觀測油位的時候,可以通過加油彎管來觀測油位。
四、防止曲軸箱內油氣揮發(fā)污染環(huán)境,曲軸箱內空氣直接排往進氣閥,進行油氣的再回收利用。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fā)明空氣壓縮器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圖1中離心卸荷裝置的剖視結構示意圖。
圖3為圖2離心卸荷裝置的局部放大圖。
具體實施方式
為進一步闡述本發(fā)明所采用的技術手段和達到的技術效果,以下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做詳細說明。
本發(fā)明空氣壓縮機,參考圖1,其包括有曲軸箱100、空氣濾清器200、一級進氣閥210、氣缸220、一級排氣閥230、第一鑄鐵中間冷卻器240、第二鑄鐵中間冷卻器250、二級進氣閥260、二級氣缸270、二級排氣閥280、排氣冷卻器290。
參考圖2和圖3,曲軸箱100內設有曲軸110,曲軸箱100上設有后蓋120,所述后蓋120上設有視油鏡121,后蓋120上還設有加油彎管122和呼吸回油管路123。所述加油彎管122設于所述后蓋120上,其主體呈“L”形,其水平方向的出油端口(未示出)固定于所述后蓋120上且與所述曲軸箱100內部相連通,所述豎直方向上的進油端口(未示出)處設置有螺塞124,所述螺塞124與所述進油端口采用螺紋密封連接。
在一個實施例中,所述加油彎管122的水平方向的管身與所述視油鏡121處于同一高度。
在另一個實施例中,所述加油彎管122的水平方向的出油端口與所述視油鏡12處于同一高度,而所述加油彎管122的拐角處則向上抬起5°~10°的傾斜角,便于彎管中的油液流入曲軸箱100中。
所述呼吸回油管路123包括有設于所述后蓋120上的第一呼吸接頭125、設于所述空氣濾清器200與所述第一進氣閥210之間的第二呼吸接頭126、連接所述第一呼吸接頭125和所述第二呼吸接頭126的回油管127。所述第一呼吸接頭125采用直通或三通的結構。
本發(fā)明空氣壓縮機還包括有板翅式冷卻器300,所述板翅式冷卻器300連通在所述第一鑄鐵中間冷卻器240和所述第二鑄鐵中間冷卻器250之間。
本發(fā)明空氣壓縮機還包括有離心卸荷裝置130,所述離心卸荷裝置130包括有重錘螺栓131、重錘支架132、復位彈簧133、離心柱塞134、重錘135、重錘銷136、卸荷頂桿137、卸荷鋼球138、卸荷閥139和卸荷氣管140。其中所述重錘支架132中心設置有連接孔128,所述重錘螺栓131一端卡接在所述連接孔128的一端上,另一端與所述曲軸110螺紋固定連接,所述重錘螺栓131將所述重錘支架132固定在所述曲軸110上。
所述重錘支架132上連接孔128的另一端設置有離心柱塞134,所述離心柱塞134與所述重錘螺栓131之間設置有復位彈簧133。
所述重錘135通過所述重錘銷136與所述重錘支架132活動連接,所述重錘135包括兩片相對設置的重錘葉片,所述重錘葉片包括有相對垂直設置的重錘壓塊142和重錘離心塊143,所述重錘銷136設置在重錘壓塊142和重錘離心塊143的連接處,重錘壓塊142與離心柱塞134的端面相靠近或接觸,所述重錘離心塊143與所述重錘支架132相貼合。
所述卸荷頂桿137一端與所述離心柱塞134的端面接觸,另一端頂住所述卸荷鋼球138,所述卸荷鋼球138的另一側設置有支撐彈簧144,所述支撐彈簧144與所述卸荷鋼球138位于卸荷通道145中,所述卸荷頂桿137伸進所述卸荷通道145頂住卸荷鋼球138。所述卸荷氣管140一端與所述卸荷閥139通過所述卸荷通道145連通,所述卸荷氣管140另一端與所述排氣冷卻器290相連。
當機器運轉時,所述重錘離心塊做離心運動向外張開,所述重錘壓塊則將所述離心柱塞向曲軸方向推動,卸荷頂桿則被支撐彈簧向曲軸方向頂起,至卸荷鋼球將所述卸荷通道堵起時,排氣冷卻器內氣體無法排除;當機器停止運轉時,重錘離心塊停止旋轉,離心柱塞在復位彈簧的作用下,將卸荷頂桿向后蓋方向頂起,卸荷鋼球被卸荷頂桿頂起離位,卸荷通道連通卸荷氣管和卸荷閥,排氣冷卻器內氣體排除。
上述說明已經(jīng)充分揭露了本發(fā)明的具體實施方式。需要指出的是,熟悉該領域的技術人員對本發(fā)明的具體實施方式所做的任何改動均不脫離本發(fā)明的權利要求書的范圍。相應地,本發(fā)明的權利要求的范圍也并不僅僅局限于前述具體實施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