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模具領域,特別是涉及一種模具行位上潛伏式澆口頂出及模具。
背景技術:
現(xiàn)在的塑膠件產(chǎn)品對外觀越來越嚴,尤其是對進膠口位置的隱蔽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潛伏式澆口一般設置在塑膠件產(chǎn)品的內(nèi)表面或側(cè)面隱蔽處,不影響外觀同時制品成型后,在頂出時會與塑膠自動拉斷,不需要后工序人工對塑膠產(chǎn)品側(cè)面的進膠口進行切除,更易于實現(xiàn)自動化生產(chǎn),故其在對進膠口隱蔽性有要求的塑膠產(chǎn)品在注塑生產(chǎn)中常使用。但當塑膠產(chǎn)品要求在側(cè)面隱蔽處位置進膠,同時此側(cè)面模具上需以行位方式制作模具時,潛伏式進膠口往往會設計在行位表面上,開模時其水口料由于是隨行位移動的,進而對水口料的頂出模具設計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傳統(tǒng)的塑膠模具其行位上設置潛伏式進膠口時,其水口料的頂出主要是通過在水口料水平位置設置頂針,當水口料隨行位水平移位到此位置,模具進行產(chǎn)品頂出時頂出。由于此水口料是隨行位一起運動的,水口料底部與模仁此行位支撐面摩擦,易產(chǎn)生膠粉行位碰穿面壓模、行位卡死同時若頂針沒有及時回退到位,模具合模時行位與此水口料頂出頂針撞模。其穩(wěn)定性直接影響了模具生產(chǎn)使用和壽命。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一種模具行位上潛伏式澆口頂出組件及模具,有效地解決傳統(tǒng)模具封膠困難,易產(chǎn)生膠粉壓模、燒死行位和水口頂針未回到位,行位與頂針撞模風險等問題。
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一種模具行位上潛伏式澆口頂出組件包括:行位水口頂針、頂針推桿。所述頂針推桿,一端穿入模仁且抵頂所述行位水口頂針。
其中,所述行位水口頂針一端穿入所述行位,用于與所述水口料接觸,另一端與所述頂針推桿靠近所述水口料的一端接觸。所述行位水口頂針能夠相對于所述行位在所述水口料頂出方向上前后移動且不能相對于所述行位在垂直所述水口料頂出方向的方向上移動。所述行位水口頂針能夠隨所述行位一起相對于所述頂針推桿在垂直于所述水口料頂出方向的方向上移動。
可選的是,所述行位水口頂針上設置有第一限位部,所述第一限位部設置在所述行位水口頂針遠離所述水口料的一端。所述頂針推桿靠近所述水口料的一端設置有第二限位部。所述第二限位部作用于所述第一限位部,以使所述第一限位部連同所述行位水口頂針不能相對于所述頂針推桿在所述水口料頂出方向分離,同時使所述第一限位部連同所述行位水口頂針能夠隨所述行位相對于所述頂針推桿在垂直于所述水口料頂出方向的方向上移動。
可選的是,所述第一限位部直徑比與所述第一限位部鄰近的所述行位水口頂針部分的直徑大。所述第二限位部包括所述頂針推桿靠近所述水口料的一端設置的滑動槽。所述滑動槽包括第一槽體和第二槽體。所述第二槽體連通所述第一槽體和外界。所述第二槽體的寬度小于所述第一限位部直徑。所述第一限位部嵌入所述第一槽體中,且能在所述第一槽體內(nèi)移動。
可選的是,所述滑動槽沿垂直于所述水口料頂出方向的方向上貫通所述頂針推桿。
可選的是,所述行位水口頂針上設置有第三限位部。所述行位內(nèi)設置有安裝槽。所述行位水口頂針依次穿過所述行位遠離所述水口料的一側(cè)、所述安裝槽,且與所述水口料接觸。
所述第三限位部位于所述安裝槽內(nèi),以使所述第三限位部連同所述行位水口頂針相對于所述安裝槽在所述水口料頂出方向上前后移動而所述第三限位部被所述行位在所述水口料頂出方向上相對的兩側(cè)限制不能與所述行位分離。
可選的是,所述頂出組件包括設置在所述行位上的頂針固定塊。所述頂針固定塊上設置有所述安裝槽。所述安裝槽的開口方向背離所述水口料頂出方向。
可選的是,所述頂出組件還包括頂針固定塊壓塊。所述頂針固定塊壓塊設置在所述安裝槽遠離所述水口料的一端。所述頂針固定塊壓塊與所述行位固定連接,以將所述頂針固定塊固定于所述行位上。
其中,所述行位水口頂針套入所述安裝槽,且一端穿過所述頂針固定塊與所述水口料接觸,另一端穿過所述頂針固定塊壓塊與所述頂針推桿靠近所述水口料的一端接觸。
其中,所述第三限位部位于所述安裝槽內(nèi)。所述第三限位部的直徑大于被所述行位水口頂針穿過所述頂針固定塊壓塊通孔的直徑,且大于與所述第三限位部鄰近的所述行位水口頂針部分的直徑。
可選的是,所述第一限位部包括設置在所述行位水口頂針遠離所述水口料的一端的第一圓柱形凸塊。
可選的是,所述第三限位部包括所述行位水口頂針上,且位于所述安裝槽內(nèi)的第二圓柱形凸塊。
可選的是,所述模仁遠離所述水口料頭的一側(cè)固定設置有頂針推桿運動導向塊。所述頂針推桿運動導向塊具有導向孔。所述頂針推桿穿過所述導向孔,且插入所述模仁,抵頂所述行位水口頂針。
其中,所述導向孔的直徑與所述頂針推桿的直徑相同或者大致相同。
可選的是,所述頂出組件還包括推桿固定板、推桿底板,所述頂針推桿遠離所述水口料的一端穿過所述推桿固定板,且與所述推桿底板固定連接。
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一種模具包括至少一套以上本發(fā)明實施例所述的頂出組件。
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是:通過使所述行位水口頂針相對于所述行位在所述水口料頂出方向上前后移動、且不能相對于所述行位在垂直所述水口料頂出方向的方向上移動,從而使所述行位水口頂針隨所述行位一起相對于所述頂針推桿在垂直于所述水口料頂出方向的方向上移動,有效地避免傳統(tǒng)模具容易出現(xiàn)封膠困難,易產(chǎn)生膠粉壓模、燒死行位和水口頂針未回到位,行位與頂針撞模風險等問題,提高模具質(zhì)量以及頂出效率。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fā)明模具行位上潛伏式澆口頂出組件實施例的頂出組件的結(jié)構(gòu)示意圖;
圖2是本發(fā)明模具行位上潛伏式澆口頂出組件實施例的滑動槽的結(jié)構(gòu)示意圖;
圖3是本發(fā)明模具實施例的模具的結(jié)構(gòu)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參閱圖1和圖2,本發(fā)明模具行位上潛伏式澆口頂出組件實施例包括行位水口頂針11、頂針推桿12。所述頂針推桿12一端穿入模仁13且抵頂所述行位水口頂針11。
其中,所述行位水口頂針11一端穿入所述行位14,用于與所述水口料15接觸,另一端與所述頂針推桿12靠近所述水口料15的一端接觸。所述行位水口頂針11能夠相對于所述行位14在所述水口料15頂出方向上前后移動且不能相對于所述行位14在垂直所述水口料15頂出方向的方向上移動。所述行位水口頂針11能夠隨所述行位14一起相對于所述頂針推桿12在垂直于所述水口料15頂出方向的方向上移動。
實現(xiàn)所述行位水口頂針11能夠相對于所述行位14在所述水口料15頂出方向上前后移動且不能相對于所述行位14在垂直所述水口料15頂出方向的方向上移動的方式有多種,例如在所述行位水口頂針11穿入的所述行位14的孔內(nèi)相對設置彈性部件(圖未示),所述彈性部件將所述行位14水口頂針11抱緊,當對所述行位水口頂針11施加推力或者拉力的時候在所述水口料15頂出方向上前后移動且不能相對于所述行位在垂直所述水口料15頂出方向的方向上移動。例如在所述行位14內(nèi)沿所述水口料15頂出方向上設置有第一滑軌(圖未示),所述行位水口頂針11設置相配套的第一輪子,采用輪軌裝置實現(xiàn)上述功能。例如在所述行位14的孔內(nèi)沿所述水口料15頂出方向上的一側(cè)開設豎槽(圖未示),所述行位水口頂針11側(cè)壁上固定連接與豎槽向配套的豎槽滑塊(圖未示),通過豎槽滑塊在豎槽內(nèi)沿所述水口料15頂出方向上前后移動實現(xiàn)以上功能。
在進膠時,所述行位水口頂針11對準所述行位水口,所述水口料15依靠所述行位水口頂針11進行封膠,因此在所述水口料未頂出時,所述行位水口頂針11與所述水口料15接觸,精確對準所述水口料15。在所述水口料15頂出過程中,所述行位水口頂針11隨所述行位14一起相對于所述頂針推桿12在垂直于所述水口料15頂出方向的方向上移動合適的距離后,所述頂針推桿12抵頂或推動所述行位水口頂針11相對于所述行位14往所述水口料15頂出方向移動,所述行位水口頂針11受到所述頂針推桿12的推力從而將所述水口料15頂出。
由于所述行位水口頂針11不能相對于所述行位14在垂直所述水口料15頂出方向的方向上移動,因此所述行位水口頂針11時刻對準所述水口料15,且隨著所述行位14一起移動,避免了傳統(tǒng)模具中行位水口與模仁之間的摩擦產(chǎn)生膠粉,從而避免了行位因為膠粉產(chǎn)生的壓模、行位卡死以及頂針回位不及時導致合模時頂針發(fā)生撞模等現(xiàn)象,有效提升模具的質(zhì)量,使模仁封膠更容易,頂出效率更高。
在本實施例中,所述行位水口頂針11能夠相對于所述行位14在所述水口料15頂出方向上前后移動,是指所述行位水口頂針11能夠相對于所述行位14在所述水口料15頂出方向上移動,也能夠相對于所述行位14在與所述水口料15頂出方向相反的方向上移動。
可選的是,所述行位水口頂針11上設置有第一限位部111,所述第一限位部111設置在所述行位水口頂針11遠離所述水口料15的一端。所述頂針推桿12靠近所述水口料15的一端設置有第二限位部121。所述第二限位部121作用于所述第一限位部111,以使所述第一限位部111連同所述行位水口頂針11不能相對于所述頂針推桿12在所述水口料15頂出方向分離,同時使所述第一限位部111連同所述行位水口頂針11能夠隨所述行位相對于所述頂針推桿12在垂直于所述水口料15頂出方向的方向上移動。
在實際頂出過程中,所述第一限位部111連同所述行位水口頂針11相對于所述頂針推桿12在垂直于所述水口料15頂出方向的方向上移動,在移動過程中,所述第一限位部111與所述第二限位部121均保持接觸或者保持相互作用,使所述頂針推桿12時刻保持抵頂所述行位水口頂針11。所述頂針推桿12抵頂或推動所述行位水口頂針11往所述水口料15頂出方向移動從而頂出所述水口料15。
在回位過程中,由于所述述第二限位部121作用于所述第一限位部111,以使所述第一限位部111連同所述行位水口頂針11不能相對于所述頂針推桿12在所述水口料15頂出方向分離,所述行位水口頂針11會受到所述頂針推桿12的拉力往所述水口料15頂出方向的相反方向移動。通過第一限位部111與第二限位部121使所述行位水口頂針11隨著所述頂針推桿12一起在所述水口料15頂出方向上前后移動,保證了所述頂針推桿12為所述行位水口頂針11的頂出和回位提供動力的穩(wěn)定性,從而保證了所述行位水口頂針11頂出和回位的及時性。
所述第一限位部111與第二限位部121的配合方式有多種,例如在所述頂針推桿12靠近所述水口料15一端的側(cè)邊開設有一橫槽(圖未示),所述行位水口頂針11于所述水口料15相對的側(cè)邊設置有橫槽滑塊(圖未示),通過橫槽滑塊與橫槽滑動配合。例如所述第一限位部111和所述第二限位部121可以是相互配合的輪軌裝置(圖未示),在所述頂針推桿12靠近所述水口料15的一端底部設置第二軌道,在所述行位水口頂針11遠離所述水口料15一端底部設置與軌道相配合第二輪子,當然也可以在所述頂針推桿12上設置第二輪子,而所述行位水口頂針11上設置第二軌道。當然所述第一限位部111和所述第二限位部121在所述頂針推桿12內(nèi)進行配合也可以在所述頂針推桿12外進行配合。例如第一限位部111和第二限位部121可以是鎖扣結(jié)構(gòu)(圖未示)。
在本實施例中,所述第二限位部121作用于所述第一限位部111,也即所述第二限位部121與所述第一限位部111相互配合、相互作用或相互限制。
可選的是,所述第一限位部111直徑比與所述第一限位部111鄰近的所述行位水口頂針11部分的直徑大。參照圖2,所述第二限位部121包括所述頂針推桿12靠近所述行位水口頂針11一端設置的滑動槽1211,例如倒T型槽。所述滑動槽1211包括第一槽體1211a和第二槽體1211b。所述第二槽體1211b連通所述第一槽體1211a和外界。所述第二槽體1211b的寬度小于所述第一限位部111直徑。所述第一限位部111嵌入所述第一槽體1211a中,且在所述第一槽體1211a內(nèi)移動。
參照圖2,可選的是,所述滑動槽1211沿垂直于所述水口料15頂出方向的方向上貫通所述頂針推桿12??蛇x的是,所述滑動槽1211至少有一側(cè)是貫通的。當然,當所述滑動槽1211完全貫通所述頂針推桿12時,可以在所述滑動槽1211的一側(cè)或者兩側(cè)設置有定位部件(圖未示),避免所述第一限位部111滑出所述第一槽體1211a。當然,當所述頂針推桿12的寬度大于所述行位水口頂針11相對于所述頂針推桿12移動的距離,則無需定位部件。
在實際配合狀態(tài)下時,所述行位水口頂針11遠離所述水口料15的一端,穿過第二槽體1211b,同時所述第一限位部111位于所述第一槽體1211a內(nèi)。由于所述第一限位部111直徑大于所述第二槽體1211b的寬度,使得所述行位水口頂針11與所述頂針推桿12在頂出過程或者回位過程均不能夠分離。
在實際頂出過程中,同時由于第一限位部111嵌在所述第一槽體1211a中,在所述行位水口頂針11隨著所述行位14一起往同一個方向移動過程中,例如往右邊移動,所述第二限位部121在所述第一槽體1211a內(nèi)滑動,所述行位水口頂針11與所述頂針推桿12保持接觸而不分離。在回位過程中,所述第一限位部111被所述第二槽體1211b限制,使得所述頂針推桿12對所述行位水口頂針11產(chǎn)生拉力往所述水口料15頂出方向的相反方向上移動。所述行位水口頂針11與所述頂針推桿12一起在所述水口料15頂出方向上前后移動,能夠有效避免了傳統(tǒng)模具中頂針回位不及時導致的頂針撞模現(xiàn)象,有效提高所述水口料15頂出的成功率和穩(wěn)定性。
在本實施例中,所述頂針推桿12的寬度即所述滑動槽1211的長度,大于或等于所述行位水口頂針11相對于所述頂針推桿12移動的距離。
在本實施例中,所述滑動槽1211沿所述垂直于所述水口料15頂出方向的方向上貫通所述頂針推桿12,是指所述滑動槽1211沿所述行位水口頂針11隨著所述行位14相對于所述頂針推桿12移動的方向貫通所述頂針推桿12。
在本實施例中,所述第二槽體1211b的寬度是指貫通方向與寬度方向組成的平面上,所述第二槽體1211b的寬度方向垂直于所述滑動槽1211貫通所述頂針推桿12方向的方向。
在實際安裝中,所述頂針推桿12所穿入的所述模仁13的孔徑比所述頂針推桿12的直徑要大,一般首先將所述頂針推桿12穿入或者插入所述模仁13中,再將所述第一限位部111,例如圓柱形凸塊,并列對準所述第一槽體1211a即兩者同一直線上,同時與所述第一限位鄰近的所述行位水口頂針11推桿部分并列對準所述第二槽體1211b,接著將所述頂針推桿12往所述行位水口頂針11一側(cè)移動,將所述第一限位部111壓入或者嵌入所述第一槽體1211a,所述第一限位部111與所述滑動槽1211的安裝過程完成。
可選的是,所述第一限位部111包括設置在所述行位水口頂針11遠離所述水口料15的一端的第一圓柱形凸塊。當然還可以為橢圓柱形凸塊,正方體凸塊,長方體凸塊,多邊形柱體凸塊等。
可選的是,所述行位水口頂針11上設置有第三限位部112,所述行位內(nèi)設置有安裝槽161。所述行位水口頂針11依次穿過所述行位遠離所述水口料15的一側(cè)、所述安裝槽161,且與所述水口料15接觸。
所述第三限位部112位于所述安裝槽161內(nèi),以使所述第三限位部112連同所述行位水口頂針11相對于安裝槽161在所述水口料15頂出方向上前后移動而所述第三限位部112被所述行位14在所述水口料15頂出方向上相對的兩側(cè)限制不能與所述行位分離。
所述第三限位部112沿所述水口料15頂出方向在所述行位14相對兩側(cè)的投影分別與所述行位14相對兩側(cè),存在重疊區(qū)域,由此在頂出過程結(jié)束時和回位過程結(jié)束時,均受到所述行位14相對兩側(cè)的限制而不能繼續(xù)移動。在本實施例中,只要所述第三限位部112沿所述水口料15頂出方向在所述行位14相對兩側(cè)的投影分別與所述行位14相對兩側(cè)存在重疊區(qū)域,即可進行限位,對所述第三限位部112的形狀,大小不作限制,對所述安裝槽161的大小形狀不作限定,只要能在所述安裝槽161內(nèi)移動并且能夠被限位即可。
在實際頂出過程中,所述頂針推桿12抵頂所述行位水口頂針11一起往所述水口料15頂出方向移動,此時所述第三限位部112在所述安裝槽161內(nèi)隨著所述行位水口頂針11一起移動,頂出過程結(jié)束時,所述第三限位部112在所述安裝槽161內(nèi)受到的所述行位14具有所述水口料15一側(cè)的限制,而不能繼續(xù)往所述水口料15頂出方向移動,即所述行位水口頂針11不能脫離所述行位14。在回位過程中,所述頂針推桿12拉動所述行位水口頂針11一起往與所述水口料15頂出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動,此時所述第三限位部112在所述安裝槽161內(nèi)隨著所述行位水口頂針11一起移動,回位過程結(jié)束時,所述第三限位部112在所述安裝槽161內(nèi)受到所述行位14遠離所述水口料15一側(cè)的限制,不能繼續(xù)往與所述水口料15頂出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動,即所述行位水口頂針11不能脫離所述行位14。
所述第三限位部112被所述行位14在所述水口料15頂出方向上相對的兩側(cè)限制不能與所述行位14分離,能使所述行位水口頂針11與所述行位一起運動,避免了傳統(tǒng)模具中所述行位水口與所述模仁13之間的摩擦產(chǎn)生膠粉,而導致所述行位14因為膠粉產(chǎn)生的壓模、行位卡死以所述行位水口頂針11回位不及時產(chǎn)生的合模時所述行位水口頂針11的撞模等現(xiàn)象,有效提升模具的質(zhì)量,使所述模仁13封膠更容易,頂出效率更高。
可選的是,所述頂出組件包括頂針固定塊16。所述頂針固定塊16上設置有所述安裝槽161。所述安裝槽161的開口方向背離所述水口料15頂出方向。所述頂出組件還包括頂針固定塊壓塊17。所述頂針固定塊壓塊17設置在所述安裝槽161遠離所述水口料15的一端,即所述安裝槽161的開口處。所述頂針固定塊壓塊17與所述行位14固定連接,以將所述頂針固定塊16固定于所述行位上。所述行位水口頂針11套入所述安裝槽161,且一端穿過所述頂針固定塊16與所述水口料15接觸,另一端穿過所述頂針固定塊壓塊17與所述頂針推桿12靠近所述水口料15的一端接觸。
所述第三限位部112位于所述安裝槽161內(nèi),所述第三限位部112的直徑大于被所述行位水口頂針11穿過所述頂針固定塊壓塊17通孔的直徑,且大于與所述第三限位部112鄰近的所述行位水口頂針11部分的直徑。
在本實施例中,所述頂針固定塊16具有一個孔連通所述安裝槽161和外界。所述頂針固定塊壓塊17在高度方向,即所述水口料15頂出方向上具有通孔。在安裝時,將所述固定塊準確置入所述行位,使將所述固定塊壓塊17的孔對準所述行位水口。所述行位水口頂針11遠離所述水口料15的一端穿過所述頂針固定塊壓塊17的通孔,所述第三限位部112的直徑大于被所述行位水口頂針11穿過所述頂針固定塊壓塊17的通孔的直徑,因此所述固定塊壓塊17連同所述行位水口頂針11一起往所述水口料15頂出方向移動,使所述行位水口頂針11依次穿過所述安裝槽161和所述頂針固定塊16的孔,與所述行位水口的一端平齊,當然也可以不平齊。在封膠后,所述行位與所述水口料15接觸,且精確對準。此時所述固定塊壓塊17與所述頂針固定塊16接觸,或者所述固定塊壓塊17對所述頂針固定塊16產(chǎn)生壓力,接著將所述固定塊壓塊17與所述行位14固定連接,例如通過螺絲或者螺桿螺紋連接,從而將所述頂針固定塊16固定在所述行位14內(nèi),從而實現(xiàn)所述行位水口頂針11與所述水口料15精確對準,以便將所述水口料15精確頂出,提高頂出效率,從而提高模具質(zhì)量和使用壽命。
在頂出過程結(jié)束時,所述行位水口頂針11的所述第三限位部112被所述頂針固定塊16限制而不能繼續(xù)移動。在回位過程結(jié)束時,所述第三限位部112被所述固定塊壓塊17限制而不能繼續(xù)移動。
通過所述頂針固定塊16與所述固定塊壓塊17的配合,能夠保證在所述行位14移動過程中所述行位水口頂針11精確對準所述水口料15,同時能夠保證所述行位水口頂針11在所述水口料15頂出方向上前后移動,且使所述行位水口頂針11不能相對于所述行位14在垂直于所述水口料15頂出方向的方向移動,從而保證所述行位水口頂針11能夠所述行位14一起移動,進一步避免了傳統(tǒng)模具中行位水口與模仁之間的摩擦產(chǎn)生膠粉,從而避免行位因為膠粉產(chǎn)生的壓模、行位卡死以頂針回位不及時產(chǎn)生合模時頂撞模等現(xiàn)象,有效提升模具的質(zhì)量,使模仁封膠更容易,頂出效率更高。且所述頂針固定塊16和所述固定塊壓塊17可拆卸式組裝,方便安裝與維修,同時可以通過更換不同的所述頂針固定塊16和所述固定塊壓塊17來適應不同的所述行位水口頂針11,以便于應用于不同的工況,還能減少所述行位的制造工序。
當然,所述安裝槽161的開口方向可以是朝向所述水口料15,此時可以將所述固定塊壓塊17置于所述行位14內(nèi),再將所述頂針固定塊16將所述固定塊壓塊17進行固定。
當然,可以不用所述頂針固定塊16,而將所述行位水口頂針11伸入部分所述行位水口中,以保證與所述水口料15精準接觸,再將所述固定塊壓塊17與所述第三限位部112配合。
當然,還可以在所述安裝槽161在所述水口料15頂出方向的側(cè)壁上設置第三軌道(圖未示),而所述第三限位部112為與軌道相配合的第三輪子,形成輪軌裝置進行配合,實現(xiàn)在所述水口料15頂出方向上移動,且不能在垂直于所述水口料15頂出方向的方向上移動。
可選的是,所述第三限位部112包括所述行位水口頂針11上,且位于所述安裝槽161內(nèi)的第二圓柱形凸塊。當然還可以為橢圓柱形凸塊,正方體凸塊,長方體凸塊,多邊形柱體凸塊等。
可選的是,所述模仁13遠離所述水口料15的一側(cè)固定設置有頂針推桿12運動導向塊18。所述頂針推桿12運動導向塊18具有導向孔。所述頂針推桿12穿過所述導向孔。且插入所述模仁13,抵頂所述行位水口頂針11。
其中所述導向孔的直徑與所述頂針推桿12的直徑相同或者大致相同。
設置所述頂針推桿12運動導向塊18,防止所述頂針推桿12所述水口料15頂出方向上前后運動時晃動,確保了所述行位水口頂針11頂出與回位的穩(wěn)定性。
在本實施例中,所述導向孔的直徑與所述頂針推桿12的直徑相同或者大致相同,是指所述導向孔的直徑與所述頂針推桿12的直徑配合間隙范圍為0.01mm-1.0mm。
可選的是,所述頂出組件還包括推桿固定板19、推桿底板20,所述頂針推桿12遠離所述水口料15的一端穿過所述推桿固定板19,且與所述推桿底板20固定連接。
參閱圖3,本發(fā)明模具實施例,所述模具2包括至少一套本發(fā)明模具行位上潛伏式澆口頂出組件實施例中所述的頂出組件1,在此不在贅述。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并非因此限制本發(fā)明的專利范圍,凡是利用本發(fā)明說明書及附圖內(nèi)容所作的等效結(jié)構(gòu)或等效流程變換,或直接或間接運用在其他相關的技術領域,均同理包括在本發(fā)明的專利保護范圍內(nè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