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屬于機械技術領域,涉及一種模內自動剪切澆口的模具,特別是一種模內自動剪切澆口的注塑模具。
背景技術:
注塑模具的結構雖然由于塑料品種性能、塑料制品的形狀結構以及注射機的類型等的不同而千變萬化,但其基本結構是一致的,主要由澆注系統、調溫系統、成型零件和結構零件組成。而澆注系統和成型零件是與塑料直接接觸部分,隨制品變化,是注塑模具中最復雜,變化最大,要求加工光潔度和精度最高的部分。
澆注系統又稱流道系統,是將塑料熔體由注射機噴嘴引向型腔的一組進料通道,直接關系到塑料制品的成型質量和生產效率,通常由主流道、分流道、澆口和冷料穴組成。其中澆口它是接通主流道(或分流道)與型腔的通道,它的形狀和尺寸對制品質量影響很大,澆口得截面積可以與主流道(或分流道)相等,但通常都是縮小的,因此澆口是整個流道系統中截面積最小的部分。
現有的模具中,澆注系統內的塑料熔體幾乎都是與制品一起成型,最終在模具推出機構的作用下脫離模具,這樣之后需要在外部對這些成型后的物品進行進一步的加工,去除在澆注系統內所成型的部分,工作較為繁瑣且容易損傷制品,費時費力,工作效率低。
綜上所述,為解決現有的注塑模具結構上的不足,需要設計一種工作效率高、制品質量好的模內自動剪切澆口的模具。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針對現有的技術存在上述問題,提出了一種工作效率高、制品質量好的模內自動剪切澆口的模具。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可通過下列技術方案來實現:一種模內自動剪切澆口的模具,包括:
下模板,在下模板上扣合有上模板,所述上模板與下模板合圍形成分流道以及供制品成型的型腔,所述分流道通過澆口與型腔聯通,在下模板內貫穿設置有與型腔聯通的若干第一頂桿以及與分流道聯通的若干第二頂桿;
剪切單元,包括固設在下模板內的固定座、穿設在固定座內的油缸以及與油缸頂出端固連的切刀,所述切刀包括連為一體的頭部、尾部,所述尾部呈圓柱狀設置,所述頭部呈片狀設置且頭部兩側面弧形過渡至尾部的外周側面,頭部頂端具有一刀刃且刀刃一側設置有工作面,所述工作面與型腔內壁的形狀相適配,當切刀朝著澆口運動使刀刃作用在澆口與型腔的交接處并將型腔與澆口隔離時,工作面抵靠在型腔內壁上。
在上述的一種模內自動剪切澆口的模具中,在下模板內設置有用于成型制品的型芯塊,所述分流道部分位于型芯塊內且所述頭部穿設在型芯塊中。
在上述的一種模內自動剪切澆口的模具中,在下模板內還設置有用于承接外部油液的油管,所述油管依次穿過下模板、固定座并與油缸聯通。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結構設計合理,在模具內部設置了剪切單元,在注塑成型時即可切斷澆口,無需在模外再次去除澆口,使得最終脫模得到的制品結構完整、表面光滑,制品質量好同時又提高了工作效率。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一較佳實施例的部分剖視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一較佳實施例的部分結構示意圖。
圖3是圖2的部分剖視圖。
圖4是圖3的局部放大圖。
圖5是本實用新型一較佳實施例中剪切單元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11、上模板;111、第一頂桿;112、第二頂桿;12、下模板;13、分流道;20、澆口;30、固定座;40、油缸;50、切刀;51、頭部;511、刀刃;512、工作面;52、尾部;60、型芯塊;70、油管;80、制品。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是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例并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作進一步的描述,但本實用新型并不限于這些實施例。
如圖1至圖5所示,本模內自動剪切澆口的模具包括:
下模板12,在下模板12上扣合有上模板11,上模板11與下模板12合圍形成分流道13以及供制品80成型的型腔(圖中未示出),分流道13通過澆口20與型腔聯通,在下模板12內貫穿設置有與型腔聯通的多個第一頂桿111以及與分流道13聯通的多個第二頂桿112;
剪切單元,包括固設在下模板12內的固定座30、穿設在固定座30內的油缸40以及與油缸40頂出端固連的切刀50,切刀50包括連為一體的頭部51、尾部52,尾部52呈圓柱狀設置,頭部51呈片狀設置且頭部51兩側面弧形過渡至尾部52的外周側面,頭部51頂端具有一刀刃511且刀刃511一側設置有工作面512,工作面512與型腔內壁的形狀相適配,當切刀50朝著澆口20運動使刀刃511作用在澆口20與型腔的交接處并將型腔與澆口20隔離時,工作面512抵靠在型腔內壁上。
現有模具中,澆注系統內的塑料熔體幾乎都是與制品80一起成型,最終在模具推出機構的作用下脫離模具,這樣之后需要在外部對這些成型后的物品進行進一步的加工,去除在澆注系統內所成型的部分,工作較為繁瑣,費時費力,工作效率低;除此之外,還比較容易損傷制品80,會在制品80表面留下痕跡,影響制品80的整體美觀性。
為此,本實用新型設計了一種模內自動剪切澆口的模具,在模具內部設置了剪切單元,通過油缸40帶動切刀50對澆口20進行剪切,在注塑成型時即可切斷澆口20,無需在模外再次去除澆口20,使得最終脫模得到的制品80結構完整、表面光滑,制品80質量好同時又提高了工作效率。
剪切單元的數量應與澆口20的數量對應,本實施例中,模具優(yōu)選采用一模兩腔的結構進行制品80的成型,因此澆口20的數量設置為兩個,相應的剪切單元的數量也為兩個。實際生產設計模具時,在模具自身結構允許的情況下,可以根據具體的型腔數量設置剪切單元,可以是一個,也可以是多個,本實施例中不做限定。
值得一提的是,本實施例中澆口20呈水平設置,因此切刀50豎直設置在下模板12內,對于其他澆口20呈豎直設置或傾斜設置的,可以相應地改變切刀50的方向,使切刀50與澆口20相互垂直,更加有效地剪切澆口20。
固定座30的設置便于油缸40的安裝,進一步方便了切刀50的安裝,油缸40控制切刀50豎直向上剪切澆口20,采用油缸40作為驅動機構,動作平穩(wěn),工作效果好。
切刀50的尾部52呈圓柱狀設置便于與油缸40相連,同時增強切刀50的自身強度;頭部51呈片狀設置方便進行剪切工作,頭部51兩側面弧形過渡至尾部52的外周側面,這樣的設置使得切刀50整體穩(wěn)定性好,強度高,避免切刀50損壞。
其中,切刀50的頭部51與澆口20的豎直距離較小,在塑料熔體充滿型腔時,頭部51與澆口20之間的空間內同樣充滿熔體,當切刀50豎直向上移動時,頭部51與澆口20之間的空間內多余的熔體會沿著澆口20、分流道13分散出去。因此頭部51與澆口20之間的距離盡量小,便于多余的熔體分散,使頭部51的工作面512與型腔內壁貼合。
此處的型腔內壁即是指制品80成型后靠近澆口20處的表面,工作面512抵靠在型腔內壁上指的是工作面512與制品80的表面貼合。
工作面512與型腔內壁的形狀相適配,即工作面512與制品80表面的形狀相適配,有利于最終成型的制品80的表面平整光滑,整體美觀性好。刀刃511的設置主要是用于將澆口20與型腔徹底隔斷,最終得到獨立完整的制品80。
上述第一頂桿111以及第二頂桿112設置,在脫模時能夠將制品80以及在澆注系統內成型的部分一起脫模,避免澆注系統內成型的部分堵塞在澆注系統內,從而順利進行下一次注塑成型。
進一步地,在下模板12內設置有用于成型制品80的型芯塊60,分流道13部分位于型芯塊60內且頭部51穿設在型芯塊60中。
本實施例中,由于制品80結構比較復雜,型芯塊60的設置一方面能夠成型制品80,制造、更換便利,長期使用之后,直接更換型芯塊60即可,無需更換下模板12同時也能夠降低下模板12的制造難度;另一方面頭部51穿設在型芯塊60內能夠對切刀50的頭部51進行保護,避免切刀50損壞。
優(yōu)選地,在下模板12內還設置有用于承接外部油液的油管70,油管70依次穿過下模板12、固定座30并與油缸40聯通。油管70的設置將外部油液依次通過下模板12、固定座30最終輸入油缸40內,從而控制切刀50的上下運動,進行剪切工作。
本模內自動剪切澆口的模具結構設計合理,設置了剪切單元,在注塑成型時即可切斷澆口20,無需在模外再次去除澆口20,使得最終脫模得到的制品80結構獨立完整、表面光滑,制品80質量好且工作效率高,值得廣泛使用。
本文中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僅是對本實用新型精神作舉例說明。本實用新型所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可以對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做各種各樣的修改或補充或采用類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會偏離本實用新型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權利要求書所定義的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