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輸送線領域。
背景技術:
目前,相對于工業(yè)上許多使用的托盤輸送線來運輸物料的公司來說,大多數(shù)采用倍數(shù)鏈配合其上的托盤來對物料進行單個運輸及定位,倍數(shù)鏈的最大優(yōu)勢為能在托盤上進行物料的緩存,實現(xiàn)物料的不間斷運輸,增加輸送的柔性。而倍數(shù)鏈的缺陷在于存在較大的噪音、轉向的不可把控性、以及其運輸過程中產(chǎn)生的震動會對易碎物件(例:薄硅晶片類)造成損害,同時在輸送的末端的定位也十分不準確,相對于某些工業(yè)上的高精度要求很難達到,從而需要進行二次定位,二次定位同時對易碎物件也會造成損傷。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針對上述現(xiàn)有技術中存在的缺陷,提供一種智能托盤輸送設備,既能實現(xiàn)物料在托盤上的緩存,又能保證物料運輸?shù)木燃捌椒€(wěn)性,同時噪音很小。
為實現(xiàn)上述目的,本發(fā)明采用以下技術方案:一種智能輸送裝置,包括輸送線支架、傳動單元、過渡輪、光電檢測開關、plc控制器,在輸送線支架上安裝有多個傳動單元,多個傳動單元拼接成一條直線從而形成一條輸送線,在相鄰的兩個傳動單元之間設有過渡輪,單個傳動單元包括伺服電機、同步帶輪、主動輪、輸送皮帶、從動輪,伺服電機與同步帶輪連接,同步帶輪與主動輪同軸,主動輪與從動輪之間通過輸送皮帶連接,每個傳動單元旁都安裝有光電檢測開關,每個傳動單元的伺服電機,光電檢測開關均通過plc控制器控制。
進一步地,在輸送線上需轉向處設有轉向機構,在輸送線上需轉向處的傳動單元中部為鏤空設計,轉向機構設置在鏤空處,所述轉向機構包括氣缸頂伸機構和安裝在氣缸頂伸機構上的轉向傳動單元,所述轉向傳動單元結構與單個傳動單元相同,尺寸比傳動單元較小。
進一步地,在輸送線支架上設有上下兩層輸送線,上下兩層輸送線通過升降機構連接,所述升降機構包括設有升降傳動單元的升降平臺,所述升降傳動單元結構與單個傳動單元相同。
進一步地,所述升降機構還包括垂直設置的直線導軌、升降伺服電機、滾珠絲桿,升降平臺通過滑塊安裝在直線導軌上,升降伺服電機驅動滾珠絲桿帶動升降平臺上下移動。
本發(fā)明采用多個由伺服電機驅動的單獨傳動單元拼接為一條長輸送線,可通過plc伺服控制,滿足智能控制,輸送精度,物料緩存,平穩(wěn)性,轉向,低噪音的輸送要求。
附圖說明
圖1是實施例中智能輸送裝置的整體結構示意圖。
圖2是單個傳動單元的結構示意圖。
圖3是轉向機構俯視圖。
圖4是升降機構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fā)明進一步詳細描述。
如圖1、圖2所示,本發(fā)明的智能輸送裝置,包括輸送線支架1、傳動單元2、過渡輪6、光電檢測開關3、轉向機構4、升降機構5、plc控制器(圖中未示出),在輸送線支架上安裝有多個傳動單元2,多個單獨的傳動單元拼接成一條直線從而形成一條輸送線。如圖2所示,在相鄰的兩個傳動單元2之間設有過渡輪6,單個傳動單元包括伺服電機21、同步帶輪22、主動輪23、輸送皮帶24、從動輪25,伺服電機21與同步帶輪22連接,同步帶輪22與主動輪23同軸,主動輪23與從動輪25之間通過輸送皮帶24連接。每個傳動單元旁都安裝有光電檢測開關3,每個傳動單元的伺服電機21,光電檢測開關3均通過plc控制器控制。
如圖1、圖3所示,轉向機構設在輸送線上需轉向處,在輸送線上需轉向處的傳動單元中部為鏤空設計,轉向機構設置在鏤空處,所述轉向機構包括氣缸頂伸機構和安裝在氣缸頂伸機構上的轉向傳動單元,所述轉向傳動單元結構與單個傳動單元相同,尺寸比傳動單元較小。
如圖1、圖4所示,在輸送線支架上設有上下兩層輸送線,上下兩層輸送線通過升降機構5連接,所述升降機構5包括設有升降傳動單元52的升降平臺51,所述升降傳動單元52結構與單個傳動單元相同,所述升降機構5還包括垂直設置的直線導軌55、升降伺服電機56、滾珠絲桿54,升降平臺51通過滑塊53安裝在直線導軌55上,升降伺服電機56驅動滾珠絲桿54帶動升降平臺51上下移動。
本發(fā)明將多個單獨的傳動單元拼接成一條直線從而形成一條輸送線,光電檢測開關安裝在輸送線支架兩側,同時對每個獨立傳動單元進行檢測,檢測其上托盤的有無,達到能隨時監(jiān)控輸送狀態(tài)的功能,同時也是做為緩存托盤的信號出入口。每個伺服電機,光電檢測開關均通過plc控制器控制。當光電檢測開關檢測到托盤前段有料時,plc控制器控制該托盤對應的傳動單元停止工作,托盤會在該傳動單元上停下,同時后段的傳動單元繼續(xù)轉動,直到輸送到上一物料停止處,電機停轉,從而實現(xiàn)物料托盤的緩存功能。如有轉向要求,則在所需轉向處增加轉向機構,轉向機構內置在單個傳動單元內,當托盤到達轉向傳動單元內時,用氣缸頂伸機構將轉向傳動單元頂伸出來,將托盤脫離原輸送帶,從而朝向轉向傳動單元方向運動。同時,輸送線末端配有可升降機構,當托盤上物料被取走后,通過其上的升降平臺落下,經(jīng)由下層的輸送線進行返回回收,再次回到初始位置,從而循環(huán)使用。
盡管已經(jīng)示出和描述了本發(fā)明的實施例,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脫離本發(fā)明的原理和精神的情況下可以對這些實施例進行多種變化、修改、替換和變型,本發(fā)明的范圍由所附權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