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船舶領域,尤其涉及了用于舷外機的夾緊托架部件。
背景技術:
舷外機,是指安裝在船體外側的推進用發(fā)動機,通常懸掛于艉板的外側,又稱船外機。舷外機集成度高、安裝選購簡單,是個人休閑娛樂小艇的首選動力,也廣泛應用于商業(yè)運營、政府執(zhí)法領域。舷外機傳統(tǒng)通過自身的夾緊托架部件安裝在船體上,從而舷外機能固定在船體上。但是,由于船體的震動幅度比較大,船體會通過夾緊托架部件將震動力傳至舷外機,導致舷外機發(fā)生震動,嚴重的時候會導致夾緊托架部件松動,從而導致舷外機脫落產(chǎn)生意外。并且,在將舷外機安裝到船體上時,需要旋轉夾緊托架部件上的螺紋柱,從而推動鎖盤夾緊船體,但是傳統(tǒng)的螺紋柱旋轉難度高,需要很大的力氣才能旋緊鎖盤,對使用者手臂的力度是一個考驗,并且使用者手臂容易產(chǎn)生疲勞。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針對現(xiàn)有技術中的缺點,提供了用于舷外機的夾緊托架部件。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fā)明通過下述技術方案得以解決:
用于舷外機的夾緊托架部件,包括固定架,固定架左固定塊、上固定塊和右固定塊,左固定塊與上固定塊連接,上固定塊與右固定塊連接;左固定塊上設有減震裝置,減震裝置包括減震板和兩個減震機構,左固定塊上設有減震機構,減震機構上設有減震板,減震板為彈性材料制成的減震板;減震機構包括外殼,外殼設置在左固定塊上,外殼內(nèi)設有兩個支撐柱,支撐柱為橡膠制成的支撐柱,支撐柱上設有容器,容器內(nèi)設有充滿液體的空腔,容器上設有第一擋板,容器上位于第一擋板的左側設有第二擋板,容器上位于第二擋板的左側設有第三擋板,容器上位于第三擋板的左側設有第四擋板,容器上設有推塊,推塊穿過容器,推塊上設有第一板體,第一板體上設有彈簧,彈簧上設有第二板體,第二板體上設有三個連接柱,連接柱穿過外殼,連接柱與減震板連接;右固定塊上設有鎖緊裝置,鎖緊裝置包括鎖盤、螺紋桿、第一套管、第二套管和握持機構,鎖盤上設有螺紋桿,螺紋桿與右固定塊螺紋連接,螺紋桿上設有第一套管,第一套管上設有第二套管,第二套管在第一套管上滑動,第二套管上設有握持機構;固定架上設有安裝塊,安裝塊上設有螺紋柱。減震機構通過彈簧卸掉一部分震動力,并通過液壓油與推塊的配合進一步減弱震動力,因此通過減震機構有效減弱震動力的傳遞,降低了船體震動對舷外機的影響,避免舷外機發(fā)生脫離船體的情況,從而提升了船體的行駛安全性。通過第一套管和第二套管升縮的方式,能增大轉動時的力臂,使用者通過較輕的力度就能轉動螺紋桿,從而降低轉動時的難度,有效減輕了使用者手臂的疲勞。
作為優(yōu)選,容器還設有第一導流板和第二導流板,第一擋板、第二擋板、第三擋板和第四擋板上均設有通孔,容器上位于推塊的左側還設有第一限流板和第二限流板;液體為液壓油。第一限流板和第二限流板使得液壓油的流向通道變小,液壓油的流動阻力變大,從而增加了液壓油的阻尼效果,有效地減弱震動力的傳遞。
作為優(yōu)選,第一板體上設有第一限位塊,第二板體上設有第二限位塊。通過第一限位塊和第二限位塊配合,限制了彈簧的行程,從而保護了彈簧,避免彈簧被壓斷。
作為優(yōu)選,握持機構包括握持件、第一導柱、第二導柱、第一連接件、第二連接件、第三連接件和第四連接件,握持件上設有第一導柱和第二導柱,第一導柱穿過第二套管,第二導柱穿過第二套管,第一導柱上設有第一連接件,第一連接件與第二連接件鉸接,第二連接件依次穿過第一導柱、第二導柱,第二連接件與第三連接件鉸接,第三連接件與第四連接件鉸接,第四連接件依次穿過第二導柱、第一導柱、第一連接件后與螺母連接。通過第一連接件、第二連接件、第三連接件和第四連接件將第一導柱和第二導柱固定住,結構穩(wěn)定,握持件不易發(fā)生滑動,從而提升了使用者操作鎖緊裝置的穩(wěn)定性。
作為優(yōu)選,減震裝置還包括減震墊,左固定塊上設有減震墊,減震墊上設有減震板,減震墊包括第一減震墊、第二減震墊、第三減震墊和第四減震墊,第一減震墊上設有第二減震墊,第二減震墊上設有第三減震墊,第三減震墊上設有第四減震墊,第一減震墊為橡膠制成的第一減震墊,第二減震墊為硅膠制成的第二減震墊,第三減震墊為泡沫制成的第三減震墊,第四減震墊為珍珠棉制成的第四減震墊。通過第一減震墊、第二減震墊、第三減震墊和第四減震墊有效減弱震動力的傳遞,降低了船體震動對舷外機的影響,避免舷外機發(fā)生脫離船體的情況,從而提升了船體的行駛安全性。
作為優(yōu)選,第三減震墊內(nèi)設有硅膠球和彈性體,彈性體為塑料制成的彈性體,彈性體包括左豎直段和右豎直段,左豎直段和右豎直段之間設有上水平段和下水平段,左豎直段設置在第二減震墊上,右豎直段設置在第四減震墊上;第四減震墊上設有第一腔體和第二腔體。通過硅膠球增加第三減震墊的減震效果,通過彈性體增強第三減震墊的彈性,從而增強第三減震墊的減震效果。
本發(fā)明由于采用了以上技術方案,具有顯著的技術效果:減震機構通過彈簧卸掉一部分震動力,并通過液壓油與推塊的配合進一步減弱震動力,因此通過減震機構有效減弱震動力的傳遞,降低了船體震動對舷外機的影響,避免舷外機發(fā)生脫離船體的情況,從而提升了船體的行駛安全性。通過第一套管和第二套管升縮的方式,能增大轉動時的力臂,使用者通過較輕的力度就能轉動螺紋桿,從而降低轉動時的難度,有效減輕了使用者手臂的疲勞。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fā)明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圖1減震墊的結構示意圖。
圖3是圖1減震機構的結構示意圖。
圖4是圖1中a的局部放大圖。
以上附圖中各數(shù)字標號所指代的部位名稱如下:其中,1—固定架、11—上固定塊、12—右固定塊、13—左固定塊、2—減震裝置、21—減震墊、211—第一減震墊、212—第二減震墊、213—第三減震墊、2131—彈性體、21311—左豎直段、21312—上水平段、21313—右豎直段、21314—下水平段、2132—硅膠球、214—第四減震墊、2141—腔體、22—減震板、23—減震機構、231—外殼、232—第一導流板、233—支撐柱、234—第二導流板、235—容器、236—第四擋板、237—第三擋板、238—第二擋板、239—第一擋板、2310—第一板體、2311—彈簧、2312—第二板體、2313—連接柱、2314—第一限流板、2315—第二限流板、2316—推塊、2317—第一限位塊、2318—第二限位塊、3—鎖緊裝置、31—鎖盤、32—螺紋桿、33—第一套管、34—第二套管、35—握持機構、351—握持件、352—第一導柱、353—第二導柱、354—第一連接件、355—第二連接件、356—第四連接件、357—第三連接件、4—安裝塊、41—螺紋柱。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與實施例對本發(fā)明作進一步詳細描述。
實施例1
用于舷外機的夾緊托架部件,如圖1-4所示,包括固定架1,固定架1左固定塊13、上固定塊11和右固定塊12,左固定塊13與上固定塊11連接,上固定塊11與右固定塊12連接;右固定塊12上設有鎖緊裝置3,鎖緊裝置3包括鎖盤31、螺紋桿32、第一套管33、第二套管34和握持機構35,鎖盤31上設有螺紋桿32,螺紋桿32與右固定塊12螺紋連接,螺紋桿32上設有第一套管33,第一套管33上設有第二套管34,第二套管34在第一套管33上滑動,第二套管34上設有握持機構35;固定架1上設有安裝塊4,安裝塊4上設有螺紋柱41。當舷外機安裝在船體上時,將固定架1卡入船體上,左固定塊13與船體接觸,然后通過鎖緊裝置3將鎖盤31往里推進,鎖盤31抵住船體,從而固定架1固定在船體上。
左固定塊13上設有減震裝置2,減震裝置2包括減震板22和兩個減震機構23,左固定塊13上設有減震機構23,減震機構23上設有減震板22,減震板22為彈性材料制成的減震板22;減震機構23包括外殼231,外殼231設置在左固定塊13上,外殼231內(nèi)設有兩個支撐柱233,支撐柱233為橡膠制成的支撐柱233,支撐柱233上設有容器235,容器235內(nèi)設有充滿液體的空腔,液體為液壓油。容器235上設有第一擋板239,容器235上位于第一擋板239的左側設有第二擋板238,容器235上位于第二擋板238的左側設有第三擋板237,容器235上位于第三擋板237的左側設有第四擋板236,容器235上設有推塊2316,推塊2316穿過容器235,推塊2316上設有第一板體2310,第一板體2310上設有彈簧2311,彈簧2311上設有第二板體2312,第二板體2312上設有三個連接柱2313,連接柱2313穿過外殼231,連接柱2313與減震板22連接;當船體受到震蕩時,與船體接觸的減震板22受到震動,減震板22將震動力傳遞到減震機構23上,連接柱2313受到震動力,首先通過第一板體2310與第二板體2312之間的彈簧2311卸力,其次推塊2316由于間接受到震動力的因素被推動,推塊2316被推動時受到液壓油的阻力,從而傳遞的震動力進一步降低。并且通過第一擋板239、第二擋板238、第三擋板237和第四擋板236的排列,改變了液壓油的流向,使得液壓油的流動更加困難,從而提升了液壓油的阻尼效果,有效減弱震動力的傳遞。減震機構23通過彈簧2311卸掉一部分震動力,并通過液壓油與推塊2316的配合進一步減弱震動力,因此通過減震機構23有效減弱震動力的傳遞,降低了船體震動對舷外機的影響,避免舷外機發(fā)生脫離船體的情況,從而提升了船體的行駛安全性。
容器235還設有第一導流板232和第二導流板234,第一擋板239、第二擋板238、第三擋板237和第四擋板236上均設有通孔,第一導流板232和第二導流板234利用自身的斜度改變液壓油的流向,從而液壓油能流向第一擋板239、第二擋板238、第三擋板237和第四擋板236上的通孔。容器235上位于推塊2316的左側還設有第一限流板2314和第二限流板2315,第一限流板2314和第二限流板2315使得液壓油的流向通道變小,液壓油的流動阻力變大,從而增加了液壓油的阻尼效果,有效地減弱震動力的傳遞。第一板體2310上設有第一限位塊2317,第二板體2312上設有第二限位塊2318。第一限位塊2317上設有凹槽,第二限位塊2318上設有凸塊,凸塊與凹槽配合,通過第一限位塊2317和第二限位塊2318配合,限制了彈簧的行程,從而保護了彈簧,避免彈簧被壓斷。
握持機構35包括握持件351、第一導柱352、第二導柱353、第一連接件354、第二連接件355、第三連接件357和第四連接件356,握持件351上設有第一導柱352和第二導柱353,第一導柱352穿過第二套管34,第二導柱353穿過第二套管34,第一導柱352上設有第一連接件354,第一連接件354與第二連接件355鉸接,第二連接件355依次穿過第一導柱352、第二導柱353,第二連接件355與第三連接件357鉸接,第三連接件357與第四連接件356鉸接,第四連接件356依次穿過第二導柱353、第一導柱352、第一連接件354后與螺母連接。當需要將鎖盤31往里推并鎖緊船體時,將第二套管34拉升到最長的狀態(tài),然后手放在握持件351上并轉動,握持件351帶動第二套管34旋轉,第二套管34帶動螺紋桿32往里前進,從而螺紋桿32帶動鎖盤31往里前進并鎖緊船體。通過第一套管33和第二套管34升縮的方式,能增大轉動時的力臂,使用者通過較輕的力度就能轉動螺紋桿32,從而降低轉動時的難度,有效減輕了使用者手臂的疲勞。
減震裝置2還包括減震墊21,左固定塊13上設有減震墊21,減震墊21上設有減震板22,減震墊21包括第一減震墊211、第二減震墊212、第三減震墊213和第四減震墊214,第一減震墊211上設有第二減震墊212,第二減震墊212上設有第三減震墊213,第三減震墊213上設有第四減震墊214,第一減震墊211為橡膠制成的第一減震墊211,第二減震墊212為硅膠制成的第二減震墊212,第三減震墊213為泡沫制成的第三減震墊213,第四減震墊214為珍珠棉制成的第四減震墊214。第三減震墊213內(nèi)設有硅膠球2132和彈性體2131,彈性體2131為塑料制成的彈性體2131,彈性體2131包括左豎直段21311和右豎直段21313,左豎直段21311和右豎直段21313之間設有上水平段21312和下水平段21314,左豎直段21311設置在第二減震墊212上,右豎直段21313設置在第四減震墊214上;第四減震墊214上設有第一腔體2141和第二腔體2141。
總之,以上所述僅為本發(fā)明的較佳實施例,凡依本發(fā)明申請專利范圍所作的均等變化與修飾,皆應屬本發(fā)明專利的涵蓋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