件102壁厚的方式實現(xiàn)吸能,吸能構件102也可由方管或者其它型材構成,只要能通過膨脹或者切削吸能即可。
[0056]上支撐構件104由上支撐構件外板1041、上支撐構件加強板1042和上支撐構件前板1043組成,其中上支撐構件外板1041后端與支座5和引導構件11固定連接,上支撐構件前板1043固定設置在上支撐構件外板1041的前端,在上支撐構件前板1043、上支撐構件外板1041、引導構件11和底座52間形成容納上吸能構件102的腔體,為了增加腔體的強度,在上支撐構件前板1043和上支撐構件外板1041之間設置了上支撐構件加強板1042。
[0057]同上防爬吸能構件10類似,為了防止列車碰撞后側向出軌在引導構件11兩側設置了側防爬吸能構件9,其包括固定設置在支座5上的側支撐構件94、固定設置于側支撐構件94上的側連接件93、能夠穿過側連接件93進入到側支撐構件94的側吸能構件92和固定設置于側吸能構件92前端的側防爬元件91。側吸能構件92吸能方式為刨削吸能方式,當然也可設置為膨脹吸能方式。側支撐構件94包括固定設置在支座5上的側支撐構件外板943、固定設置在側支撐構件外板943前端的側支撐構件前板941,這樣側支撐構件前板941、側支撐構件外板943和引導構件11間形成了容納側吸能構件92的腔體,在腔體前端設置側支撐構件加強板942用以增加腔體強度。
[0058]防爬組件的設置,限制的兩列車的垂直于自身方向的位移,如此,兩列車便不會發(fā)生爬車和脫軌現(xiàn)象。碰撞發(fā)生后,防爬組件自身能夠被壓縮,一方面,通過被壓縮的方式吸收了碰撞產(chǎn)生的能量,另一方面,在碰撞過程中防爬組件通過被壓縮的方式來防止自身被折斷,而失去防脫軌功能。
[0059]概括上述列車發(fā)生碰撞后吸能裝置的工作過程如下:
[0060]a、如圖7所示,受到?jīng)_擊力車鉤連接端21撞擊位于導向構件7內(nèi)部的膨脹管62的變截面處a,將較細的膨脹管62撐開,車鉤2滑入膨脹管62中,完成初級碰撞吸能。
[0061 ] b、如圖8所示,車鉤2撞擊固定于導向構件7內(nèi)部的止擋71,車鉤2與導向構件7—起剪斷剪切吸能構件8完成二級碰撞吸能。
[0062]C、如圖10-11所示,其中,圖10為圖1中吸能裝置在碰撞發(fā)生后車鉤2的前端面后退到與上防爬吸能構件10的前端面齊平的結構示意圖;圖11為圖10中A-A方向剖視圖。車鉤2與導向構件7—同在引導元件511內(nèi)向后滑移,車鉤座3擠壓吸能元件4,直到兩上防爬元件101相互接觸,此時車鉤2的前端面后退到與上防爬吸能構件10的前端面齊平,繼而車鉤2與上防爬吸能構件10繼續(xù)后退吸能。
[0063]d、如圖12-13所示,其中,圖12為圖1中吸能裝置在碰撞發(fā)生后車鉤2的前端面和上防爬吸能構件10的前端面后退到與側防爬吸能構件9的前端面齊平的結構示意圖;圖13為圖12中A-A方向剖視圖。車鉤2的前端面和上防爬吸能構件10的前端面被壓縮后退到與側防爬吸能構件9的前端面齊平的時候兩車的側防爬吸能構件9相互接觸,繼而車鉤2、上防爬吸能構件1和側防爬吸能構件9同時后退吸能。
[0064]e、如圖14-15所示,其中,圖14為圖1中吸能裝置在碰撞完成后的結構示意圖;圖15為圖14中A-A方向剖視圖。當車鉤2與車鉤座3擠壓吸能元件4完成吸能時,上防爬吸能構件10和側防爬吸能構件9也同時完成后退吸能。
[0065]在整個過程中,吸能裝置在有限的空間內(nèi)實現(xiàn)了多級吸能,分別為車鉤連接端21撞擊膨脹管62的變截面處a,在車鉤2撐開并滑入膨脹管62的過程中吸能;車鉤2與導向構件7—起撞擊剪切吸能構件8后退吸能;車鉤2、壓潰管6、導向構件7和車鉤座3—起后退壓縮吸能元件4吸能;車鉤2、壓潰管6、導向構件7、車鉤座3和上防爬吸能構件10后退吸能;車鉤2、壓潰管6、導向構件7、車鉤座3、上防爬吸能構件10和側防爬吸能構件9后退吸能。在緩沖吸能期間,車鉤2—直沿著位于導向構件7內(nèi)部的膨脹管62運動,如此導向構件7限制了車鉤2垂直于自身長度方向的自由度,即限定了車鉤2的垂直于自身方向的位移,為避免碰撞后列車爬車和脫軌提供了可靠保障。
[0066]除前述吸能裝置外,本實施方式還提供一種軌道車輛,包括車頭部分,其車頭部分前端采用如前所述的吸能裝置。需要說明的是,該軌道車輛的主體部分非本申請的核心實用新型點所在,且可以采用現(xiàn)有技術實現(xiàn),故本文不再贅述。
[0067]本說明書中各個實施例采用遞進的方式描述,每個實施例重點說明的都是與其它實施例的不同之處,各個實施例之間相同或相似部分互相參見即可。
[0068]對所公開的實施例的上述說明,使本領域專業(yè)技術人員能夠實現(xiàn)或使用本實用新型。對這些實施例的多種修改對本領域的專業(yè)技術人員來說將是顯而易見的,本文中所定義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圍的情況下,在其它實施例中實現(xiàn)。因此,本實用新型將不會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這些實施例,而是要符合與本文所公開的原理和新穎特點相一致的最寬的范圍。
【主權項】
1.一種吸能裝置,用于設置在列車前端,其特征在于,包括: 車鉤座; 支座,用于固定設置在列車前端; 壓潰管,固定于所述車鉤座; 車鉤,其連接端插裝于所述壓潰管內(nèi),并可相對滑動; 導向構件,一端與所述車鉤座固定,另一端插裝于所述支座,并可與所述支座相對滑動;所述導向構件可限制所述壓潰管的擺動; 吸能元件,設置在所述車鉤座與所述支座之間; 防爬組件,固定設置在所述支座上,所述防爬組件能夠被壓縮。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吸能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導向構件內(nèi)部設置有止擋,以限制所述車鉤的連接端在所述壓潰管內(nèi)滑動的極限位置。3.根據(jù)權利要求2所述的吸能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座上固定設置有引導構件,所述引導構件與所述車鉤座滑動連接,用以引導所述車鉤座的運動方向。4.根據(jù)權利要求1至3中任一項所述的吸能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座包括相互固定的滑座和底座,且所述導向構件與所述滑座相對滑動。5.根據(jù)權利要求4所述的吸能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座具有引導所述導向構件相對滑動的引導元件,所述引導元件通過所述底座向后延伸。6.根據(jù)權利要求5所述的吸能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導元件和所述導向構件之間設置有固定兩者的剪切吸能構件。7.根據(jù)權利要求3所述的吸能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防爬組件包括位于所述引導構件兩側的側防爬吸能構件和位于所述引導構件上面的上防爬吸能構件。8.根據(jù)權利要求7所述的吸能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防爬吸能構件的前端面位于所述側防爬吸能構件的前端面的前側。9.根據(jù)權利要求7至8中任一項所述的吸能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側防爬吸能構件包括固定設置在所述支座上的側支撐構件、固定于所述側支撐構件的側連接件、穿過所述側連接件進入到所述側支撐構件的側吸能構件和固定設置于所述側吸能構件前端的側防爬元件;所述上防爬吸能構件包括固定設置在所述支座上的上支撐構件、固定于所述上支撐構件的上連接件、穿過所述上連接件進入到所述上支撐構件的上吸能構件和固定設置于所述上吸能構件前端的上防爬元件。10.—種軌道車輛,包括車頭部分,其特征在于:所述車頭部分前端采用如權利要求1至9中任一項所述的吸能裝置。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設置在列車前端的吸能裝置,包括車鉤座、支座、壓潰管、車鉤、導向構件、吸能元件和防爬組件,所述支座用于固定設置在列車前端;所述壓潰管固定于所述車鉤座;所述車鉤連接端插裝于所述壓潰管內(nèi),并可相對滑動;所述導向構件一端與所述車鉤座固定,另一端插裝于所述支座,并可與所述支座相對滑動;所述導向構件可限制所述壓潰管的擺動;所述吸能元件設置在所述車鉤座與所述支座之間;所述防爬組件固定設置在所述支座上,所述防爬組件能夠被壓縮。本實用新型通過在有限的空間內(nèi)布置多種吸能組件的方式吸收碰撞產(chǎn)生的能量,同時通過導向構件和防爬組件來限制列車垂直于自身方向的位移,避免爬車和脫軌。
【IPC分類】B61G11/16
【公開號】CN205168530
【申請?zhí)枴緾N201520796535
【發(fā)明人】張永貴, 田愛琴, 趙士忠, 陶桂東, 車全偉, 陳書翔, 孫現(xiàn)亮, 李陸星
【申請人】南車青島四方機車車輛股份有限公司
【公開日】2016年4月20日
【申請日】2015年9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