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輛用座椅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車輛用座椅,包括座椅靠背,該座椅靠背具備支承乘客的上半身的支承面和與該支承面的兩側方連續(xù)的側靠背部。在座椅靠背(3)的支承面(3A)的寬度方向中央上部且與乘客的肩胛骨之間的脊柱部分正對的支承面部位,設有比其他的支承面部位(3A)向車輛前方側突出的突出部(3Am)。在突出部(3Am),配有比模制襯墊(10)柔軟的板坯襯墊(11)。并且,在突出部(3Am)的兩側部且與乘客的兩肩胛骨部分正對的肩胛骨支承部(3Ak),也配有比模制襯墊(10)柔軟的板坯襯墊(12)。
【專利說明】車輛用座椅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車輛用座椅,特別涉及對兩肩胛骨部分的壓迫感少的車輛用座椅。
【背景技術】
[0002]在現(xiàn)有的車輛用座椅中,支撐乘客的上半身的座椅靠背的支承面上部在寬度方向來看大致呈平面。相對于此,乘客的身體的左右兩肩胛骨部分比脊柱部分稍稍向后方突出。在該情況下,乘客就座于座椅時,乘客的兩肩胛骨部分比脊柱部分更強地向座椅靠背擠壓,而產生乘車舒適度變差的情況。
[0003]因此,作為試圖解決該問題的車輛用座椅,有專利文獻I所提出的技術。在專利文獻I中,在座椅靠背的支承面,使與兩肩胛骨正對的部位比其他的支承面部分凹陷。由此,減少或消除對兩肩胛骨部分的壓迫感,從而實現(xiàn)乘車舒適度的提高。
[0004]現(xiàn)有技術文獻
[0005]專利文獻
[0006]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平7-308233號公報實用新型內容
[0007]然而,乘客就座于座椅時,一般從腰至背的中間部抵接于座椅靠背,但背的上部即肩胛骨周邊大多沒有抵接于座椅靠背。因此,在乘客偶爾使肩胛骨周邊抵接于座椅靠背的情況下,專利文獻I的支承面形狀發(fā)揮其功能,但在通常的就座姿勢下,專利文獻I的支承面形狀不能發(fā)揮作用。因此,專利文獻I的支承面形狀沒有與乘客的通常的就座姿勢對應,其效果減半。
[0008]另外,在乘客的背的上部抵接于座椅靠背時,主要是兩肩胛骨之間的脊柱部分抵接于支承面,但在專利文獻I中,與該肩胛骨之間的脊柱部分正對的支承面部位也與其他的支承面部位一樣由模制襯墊界定。因此,即便能夠減少或消除對兩肩胛骨部分的壓迫感,也會導致對脊柱部分的壓迫感升高,就乘車舒適度而言依然留有課題。而且,與該兩肩胛骨之間正對的支承面部位處于與以往相同的平面(既沒有突出也沒有凹陷),所以不能夠與乘客的體格差對應。
[0009]因此,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車輛用座椅,其對兩肩胛骨部分的壓迫感少,并且支承面與乘客的通常的就座姿勢和體格差對應而貼合于肩胛骨之間的脊柱部分。
[0010]本實用新型為一種車輛用座椅,包括座椅靠背,該座椅靠背具備支承乘客的上半身的支承面和與該支承面的兩側方連續(xù)的側靠背部,所述車輛用座椅的特征在于,在所述座椅靠背的支承面的寬度方向中央上部且與乘客的肩胛骨之間的脊柱部分正對的支承面部位,設有比其他的支承面部位向車輛前方側突出的突出部。
[0011]如此,通過使與肩胛骨之間的脊柱部分正對的支承面部位為比其他的支承面部位突出的突出部,即便乘客為通常的就座姿勢,也能夠使該突出部抵接于肩胛骨之間的脊柱部分而進行支承。另一方面,通過與兩肩胛骨部分正對的支承面部位處于與以往相同的平面(沒有如專利文獻I那樣凹陷),結果是比突出部向車輛后方側后退。由此,能夠減少或消除對兩肩胛骨的壓迫感。從而,能夠提高乘客的乘車舒適度。
[0012]而且,在通常的就座姿勢(駕駛姿勢)下,突出部處于嵌于兩肩胛骨之間的狀態(tài)。據(jù)此,在因車輛駕駛時的轉彎或左右轉彎等而左右方向的慣性力(以下稱為橫G)作用于乘客的情況下,乘客的身體不僅由側靠背部從左右方向支承,而且由突出部從左右中央部支承,所以相對于橫G的穩(wěn)定感提高。相對于此,以往的座椅當然不必說,即使專利文獻I的座椅也不能獲得如本實用新型那樣的相對于橫G的穩(wěn)定感。
[0013]此外,所述座椅靠背具備作為界定所述支承面和側靠背部的緩沖材料的模制襯墊。在此基礎上,在所述突出部,優(yōu)選將比所述模制襯墊柔軟的板坯襯墊配置于所述模制襯墊的前表面。
[0014]據(jù)此,能夠減輕對兩肩胛骨之間的脊柱部分的壓迫感,進一步提高乘車舒適度。并且,雖然根據(jù)乘客的體格或就座姿勢,對突出部的抵接壓力也不同,但根據(jù)來自該乘客的抵接壓力,板坯襯墊柔軟地變形。由此,允許乘客的體格差和就座姿勢的不同,并且能夠使突出部確切地貼合于兩肩胛骨之間的脊柱部分。
[0015]并且,在所述突出部的兩側部且與乘客的兩肩胛骨部分正對的支承面部位,也優(yōu)選將比所述模制襯墊柔軟的板坯襯墊配置于所述模制襯墊的前表面。據(jù)此,在強烈依靠于座椅靠背的情況或車輛碰撞時等兩肩胛骨部分抵接于支承面的情況下,能夠緩和對該兩肩胛骨部分的壓迫感和沖擊。此外,在該情況下,突出部的兩側部也處于與其他的支承面部位相同的平面。
[0016]實用新型效果
[0017]根據(jù)本實用新型的車輛用座椅,對兩肩胛骨部分的壓迫感少,并且能夠與乘客的通常的就座姿勢和體格差對應地使支承面確切地貼合于肩胛骨之間的脊柱部分,從而能夠提高相對于橫G的穩(wěn)定感和乘車舒適度。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8]利用如下附圖描述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的特征、優(yōu)點、技術上及工業(yè)上的意義,在附圖中相同數(shù)字表示相同部件。
[0019]圖1是車輛用座椅的立體圖。
[0020]圖2是與圖1的I1-1I線相當?shù)目勘硥|的剖面圖。
[0021]圖3是與圖1的II1-1II線相當?shù)目勘硥|的剖面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22]以下,適當?shù)貐⒄崭綀D對本實用新型的代表性的實施方式進行說明,但并不限定于此,能夠在不超出本實用新型的宗旨的范圍內進行各種變形。
[0023]如圖1所示,座椅I為汽車等的車輛用座椅,具有構成乘客的就座部的座椅座墊2、構成乘客的靠背的座椅靠背3、及支承乘客的頭部的頭枕4。標記5為主要在座椅座墊2的側面配置的側護罩。
[0024]座椅靠背3具備主要支承乘客的上半身的支承面3A和與該支承面3A的兩側方連續(xù)的側靠背部3S。在此基礎上,在支承面3A的寬度方向中央上部且與乘客的肩胛骨之間的脊柱部分正對的支承面部位(參照圖3),設有比其他的支承面部位向車輛前方側突出的突出部3Am。此外,突出部3Am的左右兩側部且與乘客的兩肩胛骨部分正對的支承面部位(以下稱為肩胛骨支承部)3Ak既沒有突出也沒有后退,與以往的座椅一樣處于與其他的支承面部位相同的平面。
[0025]如圖2、3所示,在座椅靠背3的內部,作為緩沖材料設有由聚氨酯泡沫等樹脂發(fā)泡體構成的模制襯墊10,由該模制襯墊10構成支承面3A和側靠背部3S。圖2、3中的雙點劃線為表皮。并且,圖3中的點劃線表示乘客的上半身(肩胛骨周邊)。在此基礎上,突出部3Am通過如下方式設置:通過粘合等將比模制襯墊10柔軟的板坯襯墊11配置于模制襯墊10的前表面。并且,在兩肩胛骨支承部3Ak,也通過粘合等將比模制襯墊10柔軟的板坯襯墊12配置于模制襯墊10的前表面。
[0026]作為板坯襯墊11、12,只要是具有一定程度的彈性且柔軟性比模制襯墊10高的材料就沒有特別限定。代表性的是,能夠使用硬度比模制襯墊10低的聚氨酯泡沫。低硬度聚氨酯泡沫通過提高發(fā)泡度或使組成不同來達到比模制襯墊10低的硬度。除此以外,也能夠使用由對在紡織工序或縫制工序中獲得的碎線、碎布進行針織處理后的毛氈材料、天然纖維等構成的棉狀物,或者三維立體編制碳纖維、樹脂纖維等并粘合各纖維彼此的接觸點而提高了強度和彈性的纖維彈性體等。這些既能夠僅單獨使用一種也能夠混合兩種以上使用。
[0027]如此,通過使與肩胛骨之間的脊柱部分正對的突出部3Am比包括肩胛骨支承部3Ak的其他支承面部位突出,即便乘客為通常的就座姿勢,也能夠如圖3的點劃線所示使突出部3Am抵接于肩胛骨之間的脊柱部分并進行支承。另一方面,兩肩胛骨支承部3Ak處于與其他的支承面部位相同的平面,所以能夠減少或消除對乘客的兩肩胛骨部分的壓迫感。
[0028]而且,在通常的就座姿勢(駕駛姿勢)下,突出部3Am處于嵌合于兩肩胛骨之間的狀態(tài)。在該情況下,即便因車輛駕駛時的轉彎或左右轉彎等而產生的橫G進行作用,由于乘客的身體不僅由側靠背部3S支承,而且由突出部3Am從左右中央部支承,所以相對于橫G的穩(wěn)定感也提高。
[0029]而且,通過在突出部3Am和兩肩胛骨支承部3Ak配置柔軟的板坯襯墊12,能夠允許乘客的體格差和就座姿勢的不同,并且能夠使突出部3Am確切地貼合于兩肩胛骨之間的脊柱部分,能夠緩和在乘客的兩肩胛骨部分抵接于肩胛骨支承部3Ak的情況下對兩肩胛骨部分的壓迫感和沖擊。
【權利要求】
1.一種車輛用座椅,包括座椅靠背,該座椅靠背具備支承乘客的上半身的支承面和與該支承面的兩側方連續(xù)的側靠背部,所述車輛用座椅的特征在于, 在所述座椅靠背的支承面的寬度方向中央上部且與乘客的肩胛骨之間的脊柱部分正對的支承面部位,設有比其他的支承面部位向車輛前方側突出的突出部(3Am)。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車輛用座椅,其中, 所述座椅靠背具備作為界定所述支承面和側靠背部的緩沖材料的模制襯墊,在所述突出部,比所述模制襯墊柔軟的板坯襯墊配置于所述模制襯墊的前表面。
3.根據(jù)權利要求2所述的車輛用座椅,其中, 在所述突出部的兩側部且與乘客的兩肩胛骨部分正對的支承面部位,也將比所述模制襯墊柔軟的板坯襯墊配置于所述模制襯墊的前表面。
【文檔編號】B60N2/64GK203472617SQ201320291954
【公開日】2014年3月12日 申請日期:2013年5月24日 優(yōu)先權日:2012年5月28日
【發(fā)明者】西山國男 申請人:豐田紡織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