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一種鍛造部品成形機,特別是涉及一種鍛造部品成形機的夾持裝置。
背景技術:
一般的鍛造部品成形機為了將送入的胚料沖鍛成形,通常設置有數(shù)個沖鍛裝置,每一個沖鍛裝置皆具有相對沖壓的母模及公模,以將胚料逐漸沖鍛成形。在胚料由裁切至成形為成品的過程中,皆需依序經(jīng)過各沖鍛裝置的沖壓制程,所以該鍛造部品成形機皆設有能讓每兩母模間傳送胚料的夾持裝置,用于配合沖壓制程將已完成前一個沖壓程序的胚料夾移轉送至下一個程序中,完成一貫化自動的連續(xù)制程。
另外,現(xiàn)有的夾持裝置還會設置成可繞自身軸線旋轉的結構,通過該夾持裝置夾持胚料并翻轉,使前述母模能對胚料的相反兩端進行加工。不過,由于該夾持裝置在翻轉時,其轉動掃過的區(qū)域與其構件至該軸線的距離(即構件寬度)有關,當該夾持裝置的構件至該軸線的距離越大(即構件寬度越大),其轉動半徑越大。于是,為了避免發(fā)生在該夾持裝置翻轉時碰撞所述母模的問題,該夾持裝置與該母模就必須保持距離。
現(xiàn)有傳統(tǒng)可翻轉夾持裝置無法夾持直徑落差大的制品,另外,現(xiàn)有的可翻轉夾持裝置的構件至該軸線的距離較大(即轉動半徑較大),導致該夾持裝置與該母模必須保持的距離較長。如此一來,若該夾持裝置夾持長度較短的胚料時,該胚料與該母模間的距離會過大,公模在沖撞該胚料以將該胚料送至該母模進行加工時,容易發(fā)生胚料落掉或失準問題,因而降低制造良率,或者因失準的因素而造成夾持裝置損壞。
換句話說,現(xiàn)有的夾持裝置受限于其轉動半徑較大,所以必須與該母模保持較長的距離。又為了避免胚料落掉或失準,于是現(xiàn)有的夾持裝置只能夾持長度較長的胚料,不適合用于夾持長度較短的胚料,其適用性較窄。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適用性較廣泛的鍛造部品成形機的夾持裝置。
本發(fā)明的鍛造部品成形機的夾持裝置,包含:一個基座、一個轉動座、一個驅動桿,及一個夾爪,該轉動座安裝于該基座,并可相對該基座繞一條軸線轉動,該驅動桿與該轉動座連動轉動地安裝于該轉動座,并可相對該轉動座沿該軸線往復移動,該夾爪與該轉動座連動轉動地安裝于該轉動座,并可受到該驅動桿的帶動而在一個夾持狀態(tài)與一個放開狀態(tài)間變化,該夾爪包括兩個相互交叉的夾臂,以及兩個分別樞接于所述夾臂與該轉動座間的連接件。每一個夾臂具有一個樞接于對應的連接件的樞接部、一個遠離該樞接部的夾持部,以及一個位于該樞接部與該夾持部間且樞接于該驅動桿的受動部,所述夾臂的受動部相互交疊,該夾爪位于該放開狀態(tài)時,所述受動部鄰近該轉動座、所述樞接部與所述夾持部分別遠離該軸線,該驅動桿沿該軸線移動而帶動所述受動部遠離該轉動座,使所述樞接部與所述夾持部分別樞擺至鄰近該軸線時,該夾爪位于該夾持狀態(tài)。
本發(fā)明所述鍛造部品成形機的夾持裝置,每一個連接件皆具有一個樞接于該轉動座的第一端,以及一個樞接于對應的樞接部的第二端,該驅動桿帶動所述受動部遠離該轉動座時,每一個連接件的第二端以該第一端為中心朝向該軸線樞擺,該驅動桿帶動所述受動部鄰近該轉動座時,每一個連接件的第二端以該第一端為中心遠離該軸線樞擺。
本發(fā)明所述鍛造部品成形機的夾持裝置,該轉動座具有一個可轉動地穿設該基座的套筒、一個由該套筒界定而成的通道,以及一個設置于該套筒的第一限位件,該驅動桿具有一個可移動地穿設于該通道的桿體,以及一個設置于該桿體的第二限位件,該第一限位件為卡槽與卡塊的其中的一個,該第二限位件為卡槽與卡塊的其中的另一個,該第一限位件與該第二限位件相互插接而限制該桿體沿該軸線往復移動的距離。
本發(fā)明所述鍛造部品成形機的夾持裝置,該第一限位件為卡槽,并且沿該軸線長向延伸而連通該通道,該第二限位件為卡塊。
本發(fā)明所述鍛造部品成形機的夾持裝置,該轉動座具有一個可轉動地穿設該基座的套筒、一個設置于該套筒的一端的第一抵靠件,以及一個可拆離地安裝于該套筒的另一端的第二抵靠件,該第一抵靠件與該第二抵靠件可轉動地共同夾抵于該基座的相反側而限制該套筒無法脫離該基座,所述連接件樞接于該第一抵靠件。
本發(fā)明所述鍛造部品成形機的夾持裝置,該第一抵靠件與該套筒是一體成形連接。
本發(fā)明所述鍛造部品成形機的夾持裝置,該第二抵靠件為螺帽的形式,并且可拆離地螺鎖套接于該套筒。
本發(fā)明所述鍛造部品成形機的夾持裝置,該基座具有一個座體,以及兩個安裝于該座體的軸承,該座體具有一個基壁,以及兩個沿該軸線間隔且分別供所述軸承安裝的側壁,該套筒可轉動地穿設所述軸承,并且該第一抵靠件與該第二抵靠件分別轉動地夾靠于所述軸承外。
本發(fā)明所述鍛造部品成形機的夾持裝置,每一個夾臂是由一個樞轉段與一個夾靠段所構成,該樞接部與該受動部是位于該樞轉段上,該夾持部是位于該夾靠段上。
本發(fā)明所述鍛造部品成形機的夾持裝置,每一個夾臂的樞轉段與夾靠段不呈一直線連接。
本發(fā)明的功效在于:本發(fā)明的夾爪位于該夾持位置時,所述樞接部與所述夾持部都會朝該軸線樞擺靠攏,于是該夾爪在翻轉時,其轉動時掃過的區(qū)域較小(轉動的半徑較小)。借此,在該夾爪翻轉時不會碰撞所述母模的限度下,將可縮短該夾爪與所述母模的距離。如此一來,該夾爪所適合用于夾持的胚料,就不限于長度較長的胚料,也可用于夾持長度較短的胚料,從而增加本發(fā)明夾持裝置的適用性。
附圖說明
本發(fā)明的其他的特征及功效,將于參照圖式的實施方式中清楚地呈現(xiàn),其中:
圖1是本發(fā)明鍛造部品成形機的夾持裝置的一個實施例的一個使用狀態(tài)立體圖,圖中該實施例的一個夾爪位于一個夾持狀態(tài);
圖2是該實施例的一個立體分解圖;
圖3是該實施例的一個前視剖視圖,圖中該夾爪位于該夾持狀態(tài);
圖4是該實施例的一個側視剖視圖,圖中該夾爪位于該夾持狀態(tài);
圖5是一個類似圖3的剖視圖,圖中該夾爪位于一個放開狀態(tài);
圖6是該實施例的一個使用狀態(tài)側示圖,圖中該夾爪位于該夾持狀態(tài);及
圖7是該實施例的一個運作過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在本發(fā)明被詳細描述前,應當注意在以下的說明內容中,類似的組件是以相同的編號來表示。
參閱圖1、2、3、4,本發(fā)明鍛造部品成形機的夾持裝置的一個實施例,能配合制程而數(shù)個(圖中僅示其一)并列地裝設在一個滑座820上。該夾持裝置包含:一個基座1、一個轉動座2、一個驅動桿3,以及一個夾爪4。
參閱圖2、3、4,該基座1具有一個安裝于該滑座820上的座體11,以及兩個安裝于該座體11的軸承12。該座體11具有一個基壁111,以及兩個沿一條軸線7上下間隔的側壁112。所述軸承12分別安裝于所述側壁112,并且沿該軸線7上下間隔排列。
該轉動座2安裝于該基座1并可相對該基座1繞該軸線7轉動。該轉動座2具有一個可轉動地穿設該基座1的所述軸承12的套筒21、一個由該套筒21界定而成且沿該軸線7長向延伸的通道22、一個設置于該套筒21的底端的第一抵靠件23,以及一個可拆離地安裝于該套筒21的頂端的第二抵靠件24。該第一抵靠件23與該第二抵靠件24可轉動地共同夾抵于該基座1的相反側,并分別可轉動地夾靠于所述軸承12外,從而限制該套筒21無法脫離該基座1。
在本實施例中,該第一抵靠件23與該套筒21的底端是一體成形連接,而該第二抵靠件24為螺帽的形式,并且可拆離地螺鎖套接于該套筒21的頂端。
該驅動桿3與該轉動座2連動轉動地插裝于該轉動座2,并可相對該轉動座2沿該軸線7上下往復移動。該驅動桿3具有一個可移動 地穿設于該通道22的桿體31。該桿體31具有一個位于該轉動座2下側且斷面呈倒U形的第一組裝端311,以及一個位于該轉動座2上側的第二組裝端312。
進一步地,該轉動座2還具有一個設置于該套筒21的第一限位件25,而該驅動桿3還具有一個設置于該桿體31的第二限位件32。該第一限位件25與該第二限位件32相互插接而限制該桿體31沿該軸線7往復移動的距離。
在本實施例中,該第一限位件25為卡槽,并沿該軸線7長向延伸而連通該通道22。該第二限位件32為卡塊,并位于該第一組裝端311與該第二組裝端312間。不過在實施上,也可采用該第一限位件25為卡塊而該第二限位件32為卡槽的構成,而不限于本實施例的舉例。
該夾爪4與該轉動座2連動轉動地安裝于該轉動座2,并包括兩個相互交叉的夾臂41,以及兩個分別樞接于所述夾臂41與該轉動座2間的連接件42。
每一個夾臂41具有一個樞接于對應的連接件42的樞接部411、一個遠離該樞接部411的夾持部412,以及一個位于該樞接部411與該夾持部412間且樞接于該驅動桿3的受動部413。所述夾臂41的受動部413相互交疊,并且可樞擺地被該驅動桿3的第一組裝端311夾設。
在本實施例中,每一個夾臂41是由一個樞轉段410與一個夾靠段410’相組接所構成,該樞接部411與該受動部413是位于該樞轉段410上,該夾持部412是位于該夾靠段410’上,并且該樞轉段410與該夾靠段410’不呈一直線連接。所述樞轉段410相互交叉。在實施上,每一個夾臂41可為一個獨立的構件,也可為多段構件相組接所構成。
每一個連接件42皆具有一個樞接于該轉動座2的第一抵靠件23的第一端421,以及一個樞接于對應的樞接部411的第二端422。
參閱圖2、3、5,該夾爪4可受到該驅動桿3的帶動而在一個如圖3的夾持狀態(tài)與一個如圖5的放開狀態(tài)間變化。
首先參閱圖3,該驅動桿3往上移動時,該驅動桿3的第一組裝端311會帶動所述受動部413朝向該轉動座2向上移動,此時,所述 連接件42的第二端422分別以其各自的第一端421為中心遠離該軸線7向外樞擺。又,因為所述夾臂41的樞接部411樞接所述第二端422,從而分別連動而以所述受動部413為中心遠離該軸線7樞擺,同時位于所述夾臂41的另一端的所述夾持部412也分別連動地以所述受動部413為中心遠離該軸線7樞擺。直到該夾爪4變化至該圖5的放開狀態(tài)時,所述受動部413鄰近該轉動座2的第一抵靠件23、所述樞接部411與所述夾持部412分別遠離該軸線7。
接著參閱圖5,該驅動桿3往下移動時,會帶動所述受動部413遠離該轉動座2向下移動,此時,所述連接件42的第二端422分別以其各自的第一端421為中心朝向該軸線7向內樞擺。又,因為所述夾臂41的樞接部411樞接所述第二端422,從而分別連動地以所述受動部413為中心朝向該軸線7樞擺,同時位于所述夾臂41的另一端的所述夾持部412也分別連動而以所述受動部413為中心朝向該軸線7樞擺。直到該夾爪4變化至圖3的該夾持狀態(tài)時,所述受動部413遠離該轉動座2的第一抵靠件23、所述樞接部411與所述夾持部412分別鄰近該軸線7。此時,所述夾持部412相互靠近而可夾持胚料。
參閱圖1、3、6,本發(fā)明夾持裝置是用于在該鍛造部品成形機的兩個母模841、842間傳送胚料,在使用上,該夾持裝置可配合該鍛造部品成形機的一個第一移動機構81、一個第二移動機構82與一個轉動機構83而進行運作。
該第一移動機構81包括一個凸輪811、一個連接于該凸輪811而可偏擺的第一搖臂812,以及一個連接于該第一搖臂812與該驅動桿3的第二組裝端312的第二搖臂813。該凸輪811受一動力源(圖未示)驅動而可轉動,進而帶動該第一搖臂812的前后兩端上下偏擺,同時也連動該第二搖臂813的前后兩端上下偏擺,借此驅使該驅動桿3上下移動,以使該夾爪4可在夾持胚料的夾持狀態(tài)(見圖3)與放開胚料的放開狀態(tài)(見圖5)間變化。
該第二移動機構82具有如前所述的滑座820,該滑座820受一動力源(圖未示)驅動而可左右往復移動,借此帶動安裝于其上的該夾持裝置整體左右往復移動,使該夾持裝置可在該兩個母模841、842間往復移動。
該轉動機構83具有一個固定不動的第一齒輪831,以及一個設置于該轉動座2的第二抵靠件24的頂端且與該第一齒輪831相嚙合的第二齒輪832。當該滑座820帶動該夾持裝置左右往復移動時,該第二齒輪832會嚙合該第一齒輪831而轉動,進而使該轉動座2翻轉。又該驅動桿3是上下套卡地穿設于該轉動座2,該夾爪4的夾臂41設置于該驅動桿3的底端、該夾爪4的連接件42則是樞接于所述夾臂41與該轉動座2,因此該轉動座2轉動的同時會連動該驅動桿3與該夾爪4轉動。至于令該第一齒輪831固定不動的手段,可將該第一齒輪83安裝于該鍛造部品成形機的其他固定不動的構件上。
以上為本實施例的夾持裝置令該驅動桿3可沿該軸線7上下往復移動,以及令該轉動座2可繞該軸線7轉動的具體實施手段。由于該第一移動機構81、該第二移動機構82與該轉動機構83皆為現(xiàn)有構件,且非本發(fā)明改良的重點,所以于本說明書中并未詳加描述。另外,令該驅動桿3上下往復移動以及令該轉動座2轉動的具體實施手段,也可采用其他已知的構成,并不限于本實施例的舉例。
參閱圖1、5、7,本發(fā)明夾持裝置在運作過程中,首先該夾爪4位于如圖5的該放開狀態(tài)。其中,于圖7中將其中一組相互連接的夾臂41與連接件42以網(wǎng)點標示,借此與另一組相互連接的夾臂41與連接件42作區(qū)分。
參閱圖1、3、7,接著,該驅動桿3被該第一移動機構81帶動而往下移動,進而帶動該夾爪4轉換至如圖3的該夾持狀態(tài)并位于該母模841的前方,此時該夾爪4的夾臂41的夾持部412朝向該軸線7樞擺而可夾持胚料,借此讓該胚料可準備輸送至另一母模842以進行加工。
參閱圖1、3、6、7,該第二移動機構82的滑座820往右移動,使得該夾持裝置往右移動至另一母模842前方,在此同時,該轉動機構83的第一齒輪831與第二齒輪832的相嚙合而帶動該轉動座2轉動,并連動該驅動桿3與該夾爪4轉動,此時,標示著網(wǎng)點的夾臂41與連接件42與另一組未標示著網(wǎng)點的夾臂41與連接件42也因翻轉而換位,從而使該胚料反轉并對準該另一母模842而可等候鍛造加工。
參閱圖1、7,然后,該驅動桿3被該第一移動機構81帶動而往 上移動,進而帶動該夾爪4轉換至該放開狀態(tài),使該夾爪4的夾臂41的夾持部412遠離該軸線7樞擺而可放開該胚料,進行鍛造加工。
最后,該第二移動機構82的滑座820往左移動,使得該夾持裝置往左移動回該母模841的前方,在此同時,該轉動機構83的第一齒輪831與第二齒輪832的相嚙合而帶動該轉動座2反轉,此時,標示著網(wǎng)點的夾臂41與連接件42與另一組未標示著網(wǎng)點的夾臂41與連接件42又再次因翻轉而換位,并連動該驅動桿3與該夾爪4反轉。
在如上述的反復運作的過程中,特別是該夾持裝置的夾爪4夾持該胚料并由該母模841的前方移動至該母模842前方的過程中,該夾爪4同時還進行翻轉的動作,好讓胚料的相反兩端可分別受所述母模841、842的加工。
參閱圖3、6、7,此時,本發(fā)明的夾爪4位于該夾持位置,該夾爪4的夾臂41與連接件42都會朝該軸線7樞擺靠攏,也就是所述樞接部411與所述夾持部412分別鄰近該軸線7。于是,該夾爪4在翻轉時,其轉動時掃過的區(qū)域較小(轉動半徑較小)。借此,該夾爪4的組裝位置于設計考慮上,在滿足該夾爪4翻轉時不會碰撞所述母模841、842的限度下,可縮短該夾爪4與所述母模841、842的距離。
如此一來,本發(fā)明的夾爪4所適合用于夾持的胚料,就不限于長度較長的胚料,也可利用于夾持長度較短的胚料,從而增加本發(fā)明夾持裝置的適用性。此外,由于該夾爪4與所述母模841、842的距離被縮短,該長度較短的胚料與所述母模841、842間的距離就不至于過大,進而當該鍛造部品成形機的公模在沖撞該胚料以將該胚料送至所述母模841、842時,較不易產生胚料落掉或失準情況,從而能維持一定水平的制造良率。
參閱圖2、3、4,另外,本發(fā)明在該轉動座2的構造也有創(chuàng)新設計,那就是將該轉動座2的套筒21設計成沿著該軸線7延伸的長筒狀結構,于是將該轉動座2組裝于該基座1單元時,只要將該套筒21的相反于該第一抵靠件23的一端對準并插入該基座1單元的軸承12,直到該第一抵靠件23抵靠至對應的軸承12后,再將該第二抵靠件24組裝于該套筒21上。于是,通過該第一抵靠件23與該第二抵靠件24可轉動地共同夾抵于該基座1的相反側,即可限制該套筒21無法脫 離該基座1。這中間的組裝步驟相當簡單,所以可提高組裝的效率及后續(xù)維護、維修的效率。
以上所述者,僅為本發(fā)明的實施例而已,當不能以此限定本發(fā)明實施的范圍,即凡依本發(fā)明權利要求書及說明書內容所作的簡單的等效變化與修飾,皆仍屬本發(fā)明的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