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屬于紡織技術領域,涉及一種改進的紡絲機。
背景技術:
紡絲又稱化學纖維成形。制造化學纖維的一道工序。將某些高分子化合物制成膠體溶液或熔化成熔體后由噴絲頭細孔壓出形成化學纖維的過程。
改進的紡絲機是用于實現(xiàn)紡絲工藝的機械設備,在紡絲及紡絲后處理過程中,改進的紡絲機的選擇有半連續(xù)紡織機和連續(xù)紡織機,從工藝和設備兩方面來說,這兩種改進的紡絲機存在以下區(qū)別:
1、從生產(chǎn)工藝的角度來說,半連續(xù)改進的紡絲機是將紡絲和后處理(后處理包括烘干、成筒等步驟)分開,單獨完成,半連續(xù)改進的紡絲機主要負責紡絲部分;而連續(xù)改進的紡絲機是將紡絲和后處理(后處理包括烘干、成筒等步驟)工序集中在一起連續(xù)完成,連續(xù)紡絲負責從紡絲到后處理的所有步驟。
2、從設備結構的角度來說,半連續(xù)改進的紡絲機包括供膠機構、噴絲機構、絲條冷卻機構、絲條上油機構,得到的產(chǎn)品為落入離心缸中的絲餅;而連續(xù)改進的紡絲機具有供膠機構、噴絲機構、絲條冷卻機構、絲條上油機構,絲條烘干拉伸機構以及卷繞機構,最后得到卷繞成型的絲筒。
顯然從紡絲效率上將連續(xù)改進的紡絲機將所有工序集中到一處集中完成,顯然效率更高,且僅采用一臺機器即可完成整套工序,對廠房的占用面積較少,且也減少相對應的工人照看機器,相對人工成本更低,因此市場上連續(xù)改進的紡絲機更受歡迎。
目前的改進的紡絲機例如中國專利文獻公開的用于熔紡和卷繞大量合成長絲的設備【授權公告號CN101748496B】,包括一個紡絲冷卻箱、一個用于冷卻長絲的冷卻裝置、至少一個用于抽出長絲的牽拉裝置和一個用于將各長絲絡絲成筒子的卷繞裝置,紡絲冷卻箱在其下面上支承多個與一個熔體源相連接的紡絲噴嘴組件,冷卻裝置通過一個連接到一個冷卻空氣發(fā)生器上的吹氣箱構成,該吹氣箱包括多個冷卻筒,每個冷卻筒為紡絲噴嘴組件之一同心配置且具有透氣筒壁,這些冷卻筒以彼此間距至少部分地穿過吹氣箱,紡絲噴嘴組件這樣構成,以致每個紡絲噴嘴組件可擠出至少兩根長絲并且每個冷卻筒可冷卻至少兩根長絲。該專利中吹氣箱無法保證剛出的絲條同步冷卻,由于剛出的絲條較柔軟,吹出的冷氣會對絲條具有一定的作用力,不同的絲條在未冷卻時受到的作用力不同,導致不同的絲條的直徑會有所不同;由于該專利公開的是半連續(xù)改進的紡絲機,因此并未公開絲條上油機構、絲條烘干拉伸機構以及卷繞機構。中國專利文獻公開的一種再生聚醋全牽伸絲的制作方法【申請公布號CN101928992A】,該專利中公開了對絲條進行上油提高絲條品質的工藝。同時在上油后的絲條對絲條進行加熱和拉伸均能提高絲條的品質,但是目前并未有連續(xù)紡改進的紡絲機將上述工序集成到一起。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的目的是針對現(xiàn)有的技術存在上述問題,提出了一種改進的紡絲機,本發(fā)明解決的技術問題是能一次性成型高品質的絲條。
本發(fā)明的目的可通過下列技術方案來實現(xiàn):
一種改進的紡絲機,包括機架,所述機架的上端設有噴絲頭,其特征在于,所述機架上位于噴絲頭的下方設有冷卻箱,所述冷卻箱內開有通孔,所述噴絲頭位于通孔的正上方,所述機架上位于冷卻箱通孔的正下方設有能將油涂在絲條上的上油結構,所述機架上位于上油結構的正下方轉動連接有轉向輥筒,所述機架上還設有能將繞過轉向輥輪的絲條卷繞的卷繞輥筒。
絲條從噴絲頭形成后通過冷卻箱冷卻定型,在通過上油結構對絲條進行上油,使得絲條內的結晶更均勻,提高絲條的品質,在通過轉向輥筒使得絲條平滑的卷繞到卷繞輥筒中。
在上述的改進的紡絲機中,所述冷卻箱上固定有抽氣泵和充氣泵,所述噴孔內設有下進氣管和上出氣管,所述下進氣管設置在通孔內并靠近通孔的下端,所述下進氣管與充氣泵連通,所述下進氣管上開有朝上的出氣孔,所述上出氣管設置在通孔內并靠近通孔的上端,所述上出氣管與抽氣泵連通,所述上出氣管上開有朝下的吸氣口。
由噴絲頭噴出的絲條從噴絲頭垂直向下穿過通孔,剛從噴絲頭噴出的絲條溫度較高;抽氣泵將氣體抽入下進氣管內,抽入的氣體通過下進氣管的出氣孔向上噴出,形成由通孔下端向上流的氣流,抽氣泵使得上出氣管內形成負壓,氣體會從通孔的下端向位于上端的上出氣管的吸氣口內流,通過下進氣管和上出氣管使得通孔內形成由下向上流的氣流,該氣流的方向與通孔內絲條平行,氣流不會橫向作用在上絲條,因此氣流不會拉伸絲條,氣流流過絲條的表面將絲條的熱量帶走,使得絲條的溫度會迅速降低,因而實現(xiàn)對絲條的冷卻的同時不會拉伸絲條,保證了絲條的品質;較冷的氣體源源不斷的從下進氣管進入通孔內,較熱的氣體體源源不斷的從上出氣管被吸出,保證了絲條的冷卻效果。
在上述的改進的紡絲機中,所述冷卻箱內靠近下端開有呈半環(huán)形的進氣道,所述通孔的孔壁上開有與進氣道連通的下連通孔,所述下進氣管的一端為封閉端,所述下進氣管的另一端插接在下連通孔上并與下連通孔連通,所述冷卻箱上還開有與進氣道其中一端連通的進氣孔,所述充氣泵固定在冷卻箱的外壁上并通過管路與進氣孔連通。充氣泵通過管路將氣體泵入進氣道內,由進氣道將泵入的氣體分配到下進氣管內,氣體再由出氣孔噴出。
在上述的改進的紡絲機中,所述冷卻箱內靠近上端開有呈半環(huán)形的吸氣道,所述通孔的孔壁上開有與吸氣道連通的上連通孔,所述上出氣管的一端為封閉端,所述上出氣管的另一端插接在上連通孔并與上連通孔連通,所述冷卻箱上還開有與進氣道中部連通的吸氣孔,所述抽氣泵通過管路與吸氣孔連通。通過抽氣泵將吸氣道內的氣體抽出形成負壓,與吸氣道連通的上出氣管會將氣體從吸氣口吸入并充入吸氣道內,形成上述循環(huán),使得氣體不斷的被吸入上出氣管。
在上述的改進的紡絲機中,所述下進氣管具有至少兩根,所述下進氣管之間平行設置且相鄰下進氣管之間等間距分布;所述上出氣管具有至少兩根,所述上出氣管之間平行設置且相鄰上出氣管之間等間距分布;所述上出氣管和下進氣管的數(shù)量相同,且對應的上出氣管和下進氣管位于同一平面上。該結構能增加氣體的流量,提高冷卻效果,通過上出氣管和下進氣管的分布能避免與絲條接觸。
在上述的改進的紡絲機中,所說噴絲頭包括呈圓盤狀的主體和與主體連接的進料管,所述主體的下端面為平面,所述主體的下端面上開有若干出絲孔,若干所述出絲孔排列呈至少三列,相鄰列的出絲孔之間具有間隔。該結構的噴絲頭與下進氣管和下進氣管對應,每列出絲孔分別與相鄰下進氣管之間的間隔和相鄰下進氣管之間的間隔對齊,避免絲條與上出氣管和下進氣管接觸;同時該結構的噴絲頭使得從位于噴絲頭內側出絲孔噴出的絲條也能快速冷卻。
在上述的改進的紡絲機中,所述上油結構包括油箱、上油頭和限位環(huán),所述上油頭呈長條形,所述上油頭豎直設置并位于冷卻箱的正下方,所述上油頭的橫截面呈圓形,所述上油頭橫截面的直徑自中部向兩端逐漸減小,所述上油頭內開有進油通道,所述進油通道上下貫穿上油頭,進油通道的下端口通過管路與油箱連通,所述進油通道的上端口位于上油頭的最上端,所述上油頭的下端還連接有轉動桿,所述轉動桿轉動連接在機架上,所述限位環(huán)的直徑小于上油頭橫截面的最大直徑,所述限位環(huán)固定在機架上且所述限位環(huán)套在上油頭的上段部,所述上油頭之間具有間隙。從冷卻箱下來的絲條會經(jīng)過上油頭,通過限位環(huán)的作用使得絲條會與上油頭的表面抵靠,油液從油箱被泵入進油通道,再從進油通道的上端口流出,流出的油液會沿著上油頭的表面向下流,使得上油頭的表面均布滿油液,絲條會涂上位于上油頭表面的油液,上油頭通過轉動桿帶動其緩慢并勻速的轉動,在上油頭轉動的過程中絲條會隨著自旋,因此絲條的周面均會有機會與上油頭的表面接觸,因此絲條上能被均勻的涂上油液,上油效果好;上油頭的形狀能保證絲條均與其表面接觸,同時不會對絲條造成傷害。
在上述的改進的紡絲機中,所述上油頭內還開有若干出油孔,若干所述出油孔呈圓周分布,所述出油孔的內端口均與進油通道連通,所述出油孔的外端口位于上油頭的上段部,且出油孔的外端口均位于限位環(huán)的上方。該結構的出油孔使得油液能均布到上油頭的表面,使得與上油頭表面接觸的絲條均能被涂上油液。
在上述的改進的紡絲機中,所述上油頭下段部的外周面上開有環(huán)形的集油槽,所述上油頭內還開有回油通道,所述回油通道的上端與集油槽連通,所述回油通道的下端通過管路與油箱連通。油液從上油頭的表面向下流,在經(jīng)過集油槽時由集油槽收集并通過回油通道回流至油箱從新使用。
在上述的改進的紡絲機中,所述集油槽的上槽面和下槽面均為傾斜向下的斜面。該結構的集油槽的上槽面能使得油液從上油頭的表面更容易流入集油槽內,集油槽的下槽面使得流入集油槽內的油液不容易流出,能使得集油槽能儲存更多的油液。
在上述的改進的紡絲機中,所述限位環(huán)的表面為環(huán)面。該結構在限位環(huán)使得絲條聚攏時能避免絲條被劃傷。
在上述的改進的紡絲機中,所述轉動桿的下端固定從動齒輪,所述機架上固定有轉動電機,所述轉動電機的輸出軸上固定有主動齒輪,所述從動齒輪和主動齒輪之間通過同步帶連接。通過轉動電機帶動轉動桿勻速轉動,也就帶動上油頭勻速轉動,因而使得貼靠在上油頭上的絲條均能被均勻上油。
在上述的改進的紡絲機中,所述機架上位于上油頭的下方固定有聚絲盤,所述聚絲盤套在轉動桿上,所述聚絲盤與轉向輥筒位于同一高度,所述聚絲盤上沿豎直方向開有若干聚絲孔,所述聚絲孔的下孔沿為圓弧面。通過上油頭的絲條通過聚絲盤的聚絲孔,聚絲盤使得絲條能平穩(wěn)的轉向,且也使得絲條在上油頭的下方聚攏,使得絲條能更緊密的與上油頭的表面貼靠,提高上油效果。
在上述的改進的紡絲機中,所述機架上位于轉向輥筒和卷繞輥筒之間設有拉伸結構,所述拉伸結構包括水平設置的轉軸,所述轉軸上固定有若干組固定桿,若干組固定桿呈輻射狀固定在轉軸上,每組固定桿包括兩根固定桿,每組固定桿的端部之間均轉動連接有拉伸輥筒,在所述轉軸轉動時始終能有一個拉伸輥筒作用在位于轉向輥筒和卷繞輥筒之間的絲條上。絲條由轉向輥筒傳向卷繞輥筒,在絲條傳動的過程中拉伸輥筒作用在絲條上,由于拉伸輥筒為繞著轉軸圓周轉動的,在拉伸輥筒與絲條剛接觸時其張緊絲條的張緊力較小,隨著拉伸輥筒的繼續(xù)轉動,拉伸輥筒作用在絲條的張緊力逐漸增大,絲條會被緩慢拉伸,在張緊力達到最大后繼續(xù)轉動的拉伸輥筒會逐漸遠離該段絲條,而后一個拉伸輥筒重復上述動作對后一段的絲條進行拉伸。
在上述的改進的紡絲機中,所述拉伸輥筒的外側套有橡膠護套。橡膠護套具有彈性,在與絲條接觸后能保護絲條。
在上述的改進的紡絲機中,所述拉伸輥筒的兩端均設有軸承,所述軸承的內圈與拉伸輥筒固定,所述軸承的外圈與固定桿固定。通過該結構使得拉伸輥筒能自由轉動,避免拉伸輥筒和絲條之間出現(xiàn)靜磨擦,能保護絲條。
在上述的改進的紡絲機中,所述機架上固定有兩根滑軌,兩根滑軌分別位于轉軸的兩端,所述轉軸的兩端均連接有滑塊,所述轉軸和滑塊之間通過軸承連接,兩個滑塊分別滑動連接在兩根滑軌上,滑塊和滑軌之間通過頂靠螺栓定位。通過該結構能調節(jié)轉軸的位置,也就能調節(jié)拉伸輥筒的位置,使得拉伸輥筒與絲條的移動軌跡更近或者更遠,能調節(jié)拉伸輥筒作用在絲條上的張緊力,能適用于不同材料制成的絲條。
在上述的改進的紡絲機中,所述機架上位于轉向輥筒和卷繞輥筒之間設有加熱結構,所述加熱結構包括兩組轉動連接在機架上的加熱輥和限位輥,其中一組加熱輥和限位輥相對靠近轉向輥筒,另一組加熱輥和限位輥相對靠近卷繞輥筒,每組內的加熱輥和限位輥并列設置,所述加熱輥內設有加熱絲,靠近轉向輥筒的加熱輥中加熱絲產(chǎn)生的熱量低于靠近卷繞輥筒的加熱輥中加熱絲產(chǎn)生的熱量,所述加熱輥上的周面上開有若干環(huán)形凹槽,所述限位輥上開有與環(huán)形凹槽一一對應的環(huán)形凸塊,所述環(huán)形凸塊能卡入對應的環(huán)形凹槽內。通過兩組加熱輥和限位輥使得絲條在前進方向上被逐漸加熱,避免穩(wěn)定突然升高對絲條造成傷害,絲條通過加熱輥的環(huán)形凹槽時通過限位輥的環(huán)形凸塊使其與加熱輥緊密貼靠,使得加熱輥的熱量能快速傳遞給絲條。
在上述的改進的紡絲機中,所述環(huán)形凸塊的截面呈半圓形,所述環(huán)形凹槽的截面與環(huán)形凸塊的截面相適配。該結構能使得加熱輥和限位輥之間結構穩(wěn)定。
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本改進的紡絲機具有能一次性成型高品質的絲條的優(yōu)點。
附圖說明
圖1是本改進的紡絲機的布局示意圖。
圖2是噴絲頭的正視結構示意圖。
圖3是冷卻箱經(jīng)過吸氣道的剖視結構示意圖。
圖4是冷卻箱經(jīng)過進氣道的剖視結構示意圖。
圖5是上油頭的剖視結構示意圖。
圖6是拉伸輥筒的剖視結構示意圖。
圖7是加熱輥和限位輥的剖視結構示意圖。
圖中,1、機架;2、噴絲頭;21、主體;22、進料管;23、出絲孔;3、冷卻箱;31、通孔;32、進氣道;321、下連通孔;322、下進氣管;323、出氣孔;324、充氣泵;33、吸氣道;331、上連通孔;332、上出氣管;333、吸氣口;334、抽氣泵;4、上油頭;41、進油通道;42、出油孔;43、集油槽;431、回油通道;44、限位環(huán);45、油箱;46、轉動桿;47、從動齒輪;48、主動齒輪;49、轉動電機;5、聚絲盤;51、聚絲孔;6、轉軸;61、固定桿;62、拉伸輥筒;63、橡膠護套;64、滑軌;7、加熱輥;71、環(huán)形凹槽;72、加熱絲;73、限位輥;74、環(huán)形凸塊;8、轉向輥筒;9、卷繞輥筒。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是本發(fā)明的具體實施例并結合附圖,對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作進一步的描述,但本發(fā)明并不限于這些實施例。
如圖1至圖7所示,改進的紡絲機包括機架1,機架1的上端設有噴絲頭2,機架1上位于噴絲頭2的正下方設有冷卻箱3,冷卻箱3內開有通孔31,噴絲頭2位于通孔31的正上方,機架1上位于冷卻箱3通孔31的正下方設有能將油涂在絲條上的上油結構,機架1上位于上油結構的正下方轉動連接有轉向輥筒8,機架1上還設有能將繞過轉向輥輪的絲條卷繞的卷繞輥筒9。
冷卻箱3上固定有抽氣泵334和充氣泵324,噴孔內設有下進氣管322和上出氣管332,下進氣管322設置在通孔31內并靠近通孔31的下端,下進氣管322與充氣泵324連通,下進氣管322上開有朝上的出氣孔323,上出氣管332設置在通孔31內并靠近通孔31的上端,上出氣管332與抽氣泵334連通,上出氣管332上開有朝下的吸氣口333。
冷卻箱3內靠近下端開有呈半環(huán)形的進氣道32,通孔31的孔壁上開有與進氣道32連通的下連通孔321,下進氣管322的一端為封閉端,下進氣管322的另一端插接在下連通孔321上并與下連通孔321連通,冷卻箱3上還開有與進氣道32其中一端連通的進氣孔,充氣泵324固定在冷卻箱3的外壁上并通過管路與進氣孔連通。充氣泵324通過管路將氣體泵入進氣道32內,由進氣道32將泵入的氣體分配到下進氣管322內,氣體再由出氣孔323噴出。冷卻箱3內靠近上端開有呈半環(huán)形的吸氣道33,通孔31的孔壁上開有與吸氣道33連通的上連通孔331,上出氣管332的一端為封閉端,上出氣管332的另一端插接在上連通孔331并與上連通孔331連通,冷卻箱3上還開有與進氣道32中部連通的吸氣孔,抽氣泵334固定在冷卻箱3的外壁上并通過管路與吸氣孔連通。通過抽氣泵334將吸氣道33內的氣體抽出形成負壓,與吸氣道33連通的上出氣管332會將氣體從吸氣口333吸入并充入吸氣道33內,形成上述循環(huán),使得氣體不斷的被吸入上出氣管332。下進氣管322具有至少兩根,下進氣管322之間平行設置且相鄰下進氣管322之間等間距分布;上出氣管332具有至少兩根,上出氣管332之間平行設置且相鄰上出氣管332之間等間距分布;上出氣管332和下進氣管322的數(shù)量相同,且對應的上出氣管332和下進氣管322位于同一平面上。
噴絲頭2包括呈圓盤狀的主體21和與主體21連接的進料管22,主體21的下端面為平面,主體21的下端面上開有若干出絲孔23,若干出絲孔23排列呈至少三列,相鄰列的出絲孔23之間具有間隔。該結構的噴絲頭2與下進氣管322和下進氣管322對應,每列出絲孔23分別與相鄰下進氣管322之間的間隔和相鄰下進氣管322之間的間隔對齊,避免絲條與上出氣管332和下進氣管322接觸;同時該結構的噴絲頭2使得從位于噴絲頭2內側出絲孔23噴出的絲條也能快速冷卻。
由噴絲頭2噴出的絲條從噴絲頭2垂直向下穿過通孔31,剛從噴絲頭2噴出的絲條溫度較高;抽氣泵334將氣體抽入下進氣管322內,抽入的氣體通過下進氣管322的出氣孔323向上噴出,形成由通孔31下端向上流的氣流,抽氣泵334使得上出氣管332內形成負壓,氣體會從通孔31的下端向位于上端的上出氣管332的吸氣口333內流,通過下進氣管322和上出氣管332使得通孔31內形成由下向上流的氣流,該氣流的方向與通孔31內絲條平行,氣流不會橫向作用在上絲條,因此氣流不會拉伸絲條,氣流流過絲條的表面將絲條的熱量帶走,使得絲條的溫度會迅速降低,因而實現(xiàn)對絲條的冷卻的同時不會拉伸絲條,保證了絲條的品質;較冷的氣體源源不斷的從下進氣管322進入通孔31內,較熱的氣體體源源不斷的從上出氣管332被吸出,保證了絲條的冷卻效果。
上油結構包括油箱45、上油頭4和限位環(huán)44,上油頭4呈長條形,上油頭4豎直設置并位于冷卻箱3的正下方,上油頭4的橫截面呈圓形,上油頭4橫截面的直徑自中部向兩端逐漸減小,上油頭4內開有進油通道41,進油通道41上下貫穿上油頭4,進油通道41的下端口通過管路與油箱45連通,進油通道41的上端口位于上油頭4的最上端,上油頭4的下端還連接有轉動桿46,轉動桿46轉動連接在機架1上,限位環(huán)44的直徑小于上油頭4橫截面的最大直徑,限位環(huán)44固定在機架1上且限位環(huán)44套在上油頭4的上段部,上油頭4之間具有間隙。上油頭4內還開有若干出油孔42,若干出油孔42呈圓周分布,出油孔42的內端口均與進油通道41連通,出油孔42的外端口位于上油頭4的上段部,且出油孔42的外端口均位于限位環(huán)44的上方,限位環(huán)44的表面為環(huán)面。該結構的出油孔42使得油液能均布到上油頭4的表面,使得與上油頭4表面接觸的絲條均能被涂上油液。上油頭4下段部的外周面上開有環(huán)形的集油槽43,上油頭4內還開有回油通道431,回油通道431的上端與集油槽43連通,回油通道431的下端通過管路與油箱45連通。集油槽43的上槽面和下槽面均為傾斜向下的斜面。轉動桿46的下端固定從動齒輪47,機架1上固定有轉動電機49,轉動電機49的輸出軸上固定有主動齒輪48,從動齒輪47和主動齒輪48之間通過同步帶連接。通過轉動電機49帶動轉動桿46勻速轉動,也就帶動上油頭4勻速轉動,因而使得貼靠在上油頭4上的絲條均能被均勻上油。機架1上位于上油頭4的下方固定有聚絲盤5,聚絲盤5套在轉動桿46上,聚絲盤5與轉向輥筒8位于同一高度,聚絲盤5上沿豎直方向開有若干聚絲孔51,聚絲孔51的下孔沿為圓弧面。
從冷卻箱3下來的絲條會經(jīng)過上油頭4,通過限位環(huán)44的作用使得絲條會與上油頭4的表面抵靠,油液從油箱45被泵入進油通道41,再從進油通道41的上端口流出,流出的油液會沿著上油頭4的表面向下流,使得上油頭4的表面均布滿油液,絲條會涂上位于上油頭4表面的油液,上油頭4通過轉動桿46帶動其緩慢并勻速的轉動,在上油頭4轉動的過程中絲條會隨著自旋,因此絲條的周面均會有機會與上油頭4的表面接觸,因此絲條上能被均勻的涂上油液,上油效果好;上油頭4的形狀能保證絲條均與其表面接觸,同時不會對絲條造成傷害。
機架1上位于轉向輥筒8和卷繞輥筒9之間設有拉伸結構,拉伸結構包括水平設置的轉軸6,轉軸6上固定有若干組固定桿61,若干組固定桿61呈輻射狀固定在轉軸6上,每組固定桿61包括兩根固定桿61,每組固定桿61的端部之間均轉動連接有拉伸輥筒62,在轉軸6轉動時始終能有一個拉伸輥筒62作用在位于轉向輥筒8和卷繞輥筒9之間的絲條上。拉伸輥筒62的外側套有橡膠護套63。拉伸輥筒62的兩端均設有軸承,軸承的內圈與拉伸輥筒62固定,軸承的外圈與固定桿61固定。通過該結構使得拉伸輥筒62能自由轉動,避免拉伸輥筒62和絲條之間出現(xiàn)靜磨擦,能保護絲條。機架1上固定有兩根滑軌64,兩根滑軌64分別位于轉軸6的兩端,轉軸6的兩端均連接有滑塊,轉軸6和滑塊之間通過軸承連接,兩個滑塊分別滑動連接在兩根滑軌64上,滑塊和滑軌64之間通過頂靠螺栓定位。通過該結構能調節(jié)轉軸6的位置,也就能調節(jié)拉伸輥筒62的位置,使得拉伸輥筒62與絲條的移動軌跡更近或者更遠,能調節(jié)拉伸輥筒62作用在絲條上的張緊力,能適用于不同材料制成的絲條。
絲條由轉向輥筒8傳向卷繞輥筒9,在絲條傳動的過程中拉伸輥筒62作用在絲條上,由于拉伸輥筒62為繞著轉軸6圓周轉動的,在拉伸輥筒62與絲條剛接觸時其張緊絲條的張緊力較小,隨著拉伸輥筒62的繼續(xù)轉動,拉伸輥筒62作用在絲條的張緊力逐漸增大,絲條會被緩慢拉伸,在張緊力達到最大后繼續(xù)轉動的拉伸輥筒62會逐漸遠離該段絲條,而后一個拉伸輥筒62重復上述動作對后一段的絲條進行拉伸。
機架1上位于轉向輥筒8和卷繞輥筒9之間設有加熱結構,加熱結構包括兩組轉動連接在機架1上的加熱輥7和限位輥73,其中一組加熱輥7和限位輥73相對靠近轉向輥筒8,另一組加熱輥7和限位輥73相對靠近卷繞輥筒9,每組內的加熱輥7和限位輥73并列設置,加熱輥7內設有加熱絲72,靠近轉向輥筒8的加熱輥7中加熱絲72產(chǎn)生的熱量低于靠近卷繞輥筒9的加熱輥7中加熱絲72產(chǎn)生的熱量,加熱輥7上的周面上開有若干環(huán)形凹槽71,限位輥73上開有與環(huán)形凹槽71一一對應的環(huán)形凸塊74,環(huán)形凸塊74能卡入對應的環(huán)形凹槽71內。通過兩組加熱輥7和限位輥73使得絲條在前進方向上被逐漸加熱,避免穩(wěn)定突然升高對絲條造成傷害,絲條通過加熱輥7的環(huán)形凹槽71時通過限位輥73的環(huán)形凸塊74使其與加熱輥7緊密貼靠,使得加熱輥7的熱量能快速傳遞給絲條。環(huán)形凸塊74的截面呈半圓形,環(huán)形凹槽71的截面與環(huán)形凸塊74的截面相適配。該結構能使得加熱輥7和限位輥73之間結構穩(wěn)定。
絲條從噴絲頭2形成后通過冷卻箱3冷卻定型,在通過上油結構對絲條進行上油,使得絲條內的結晶更均勻,提高絲條的品質,上完油的絲條通過加熱輥7使得絲條內部也能更好的結晶,具有經(jīng)過上油及加熱的絲條具有一定的內部應力,通過拉伸結構對絲條進行拉伸釋放應力,從而使得絲條更纖細更牢固,最后再通過轉向輥筒8使得絲條平滑的卷繞到卷繞輥筒9中。
本文中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僅是對本發(fā)明精神作舉例說明。本發(fā)明所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可以對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做各種各樣的修改或補充或采用類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會偏離本發(fā)明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權利要求書所定義的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