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屬于測量技術領域,涉及一種軸檢測設備中檢測基座的轉動結構。
背景技術:
在高精度設備領域中對設備中零部件的尺寸要求較高,因此在零部件制作完成后都要進行檢測,以將尺寸達不到要求的殘次品剔除出去。目前具有一種軸,軸具有直徑不同的兩段,直徑不同的兩段之間形成臺階,軸直徑較小的一段的端部開有內孔,在裝配前需要對軸的兩段長度以及內孔的直徑和深度做檢測。目前沒有專用的設備自動對這種結構的軸進行檢測,針對這類軸的檢測主要通過人工采用專用儀器檢測的方式進行,該種方法效率較低,且人工檢測容易出現錯誤。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fā)明的目的是針對現有的技術存在上述問題,提出了一種軸檢測設備中檢測基座的轉動結構,本發(fā)明解決的技術問題是能實現多個檢測基座同步檢測。
本發(fā)明的目的可通過下列技術方案來實現:
一種軸檢測設備中檢測基座的轉動結構,軸檢測設備包括測量臺和固定在測量臺上的若干個用于定位軸的檢測基座,若干個檢測基座并排設置,所述檢測基座包括與測量臺固定的軸承座,所述軸承座內轉動連接有上軸承和下軸承,所述上軸承的內圈插接有軸芯,其特征在于,本轉動結構包括驅動電機和插接在下軸承的內圈中的皮帶輪軸,所述軸芯與皮帶輪軸之間具有讓位間隙一,所述皮帶輪軸與軸芯在周向上定位且皮帶輪軸能相對軸芯沿軸向移動,所述皮帶輪軸的下端穿出軸承座并固定連接有從動皮帶輪,所述從動皮帶輪與軸承座的下端面具有讓位間隙二,所述驅動電機固定在測量臺上,所述驅動電機的轉軸上固定有主動皮帶輪,所述主動皮帶輪和若干從動皮帶輪之間通過張緊的皮帶連接。
在檢測時軸的下端穿設在軸芯處且軸的臺階面與軸芯抵靠定位,軸芯和皮帶輪軸分別通過上軸承和下軸承轉動連接在軸承座內,兩者與軸承座之間的連接結構相互獨立,軸芯和皮帶輪軸僅在周向上定位,皮帶在帶動從動皮帶輪轉動時會出現上下浮動的情況,從動皮帶輪會帶著皮帶輪軸上下浮動,讓位間隙一使得皮帶輪軸與軸芯之間具有上下浮動的空間,讓位間隙二使得從動皮帶輪與軸承座之間具有上下浮動的空間,且由于軸芯在軸向上與皮帶輪軸不連接,因此動皮帶輪和皮帶輪軸的上下浮動不會導致軸芯或者軸承座的振動或者移動,定位在軸芯上待檢測的軸不會受到影響,因此能保證軸檢測的精度和準確性;通過一根皮帶帶著若干個從動皮帶輪轉動,能實現多個檢測基座同步檢測,結構緊湊且檢測效率較高。
在上述的軸檢測設備中檢測基座的轉動結構中,所述從動皮帶輪具有向上凸起的呈環(huán)形的導向凸環(huán),所述導向凸環(huán)穿入軸承座。在從動皮帶輪出現上下浮動的情況時通過導向凸環(huán)能保證從動皮帶輪僅能上下浮動,因此皮帶輪軸也僅會上下浮動,皮帶輪軸的上下浮動不會導致軸芯的移動,使得插接在軸芯上的軸不會受到影響,避免對測量造成干擾。
在上述的軸檢測設備中檢測基座的轉動結構中,所述軸芯的下端面上開有至少兩個插孔,所述皮帶輪軸的上端面上具有凸起的與插孔一一對應的插接桿,所述軸芯的下端面與皮帶輪軸的上端面之間具有形成上述讓位間隙一,所述插接桿能插接至對應插孔內且插接桿能相對插孔沿軸向移動。通過插接桿與插孔的配合使得軸芯與皮帶輪軸同步轉動;插接桿能在插孔內沿軸向移動,在皮帶輪軸出現上下浮動時軸芯不會受到影響,因此不會影響到插接在軸芯上的軸,保證軸檢測不會受到干擾,保證檢測精度和準確性。
在上述的軸檢測設備中檢測基座的轉動結構中,所述軸芯的下端周面上具有凸起的凸環(huán)一,上述插孔開設在凸環(huán)一的下端面上,所述皮帶輪軸的上端周面上具有凸起的凸環(huán)二,上述插接桿設置在凸環(huán)二的上端面上。該結構能保證軸芯和皮帶輪軸的連接強度和穩(wěn)定性。
在上述的軸檢測設備中檢測基座的轉動結構中,所述軸承座包括上軸承座和下軸承座,所述上軸承座通過螺栓與測量臺固定,所述下軸承座固定在下軸承座的下底面上,所述上軸承座的內孔靠近下端處具有上抵靠凸沿,所述上軸承的外圈與上抵靠凸沿抵靠,所述下軸承座的內孔靠近下端處具有下抵靠凸沿,所述下軸承的外圈與下抵靠凸沿抵靠。通過該結構方便上軸承和下軸承的安裝,同時上軸承通過上軸承座單獨支撐,下軸承通過下軸承座單獨支撐,因此在從動皮帶輪出現上下浮動時下軸承的移動不會影響上軸承,保證軸芯轉動穩(wěn)定,從而保證軸檢測的精確度。
在上述的軸檢測設備中檢測基座的轉動結構中,所述軸芯上開有上通孔,所述皮帶輪軸上開有下通孔,所述下通孔的直徑大于上通孔的直徑,所述軸芯的上通孔與皮帶輪軸的下通孔連通,所述從動皮帶輪的中部開有與下通孔連通的讓位通孔。軸芯的上通孔與需要檢測的軸的直徑較小一段相匹配,從動皮帶輪的讓位通孔和皮帶輪軸的下通孔供氣動測頭或者氣動距離探頭穿過。
在上述的軸檢測設備中檢測基座的轉動結構中,所述從動皮帶輪的讓位通孔的下端處具有定位凸沿,所述皮帶輪軸插入讓位通孔內并與定位凸沿抵靠,所述皮帶輪軸通過螺栓與定位凸沿固定。該結構使得皮帶輪軸和從動皮帶輪之間固定牢固,且保證皮帶輪軸的軸線與從動皮帶輪的軸線共線,使得皮帶輪軸在轉動時不會出現晃動的情況,保證軸芯轉動平穩(wěn),保證軸檢測的精確度。
在上述的軸檢測設備中檢測基座的轉動結構中,所述軸承座的上端面上固定有端蓋,所述端蓋的中部開有讓位孔,所述軸芯的上端面固定有基準面板,所述基準面板的上板面上具有基準凸面,所述基準面板的下板面上具有基準凸環(huán),所述基準凸環(huán)穿過讓位孔與軸芯的上端面貼靠固定,所述基準面板的下板面與端蓋貼靠。通過上述結構保證基準面板與軸芯的固定位置,使得基準面板的固定位置準確,從而使得在軸穿入軸芯時軸的臺階面能與基準凸面貼合抵靠,使得軸的定位位置準確,從而能保證檢測準確。
在上述的軸檢測設備中檢測基座的轉動結構中,所述檢測基座具有三個,所述從動皮帶輪具有三個且并排設置,所述皮帶與位于兩側的從動皮帶輪遠離測量臺的外側貼靠并與位于中間的從動皮帶輪靠近測量臺的內側貼靠。該結構能保證皮帶輪的張緊,位于中間的從動皮帶輪能起到張緊輪的作用,因此無需增加張緊輪也能保證皮帶的張緊,使得結構更簡單。
在上述的軸檢測設備中檢測基座的轉動結構中,所述測量臺上固定有轉動固定支架,所述驅動電機固定在轉動固定支架上,所述測量臺上開有呈條形的通過孔,所述皮帶穿過通過孔。該結構能使得結構更緊湊。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軸檢測設備中檢測基座的轉動結構具有能實現多個檢測基座同步檢測,結構緊湊且檢測效率較高的優(yōu)點。
圖1是本檢測設備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檢測設備去掉外殼時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圖3是本檢測設備去掉外殼以及自動出料裝置時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圖4是自動上料裝置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圖5是自動上料裝置的剖視結構示意圖。
圖6是工位轉移裝置、長度檢測裝置、內孔檢測裝置以及轉動結構裝配時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圖7是工位轉移裝置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圖8是平移氣缸與平移滑動座裝配時的后視結構示意圖及局部放大圖。
圖9是平移氣缸與平移滑動座裝配時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圖10是檢測基座的剖視結構示意圖。
圖中,1、工作臺;11、測量臺;111、滑軌;112、橫移推動氣缸;113、通過孔;12、進料換向套筒;121、出料換向套筒;2、安裝支架;21、升降氣缸;211、升降凸條;212、升降滑座;213、連接塊部一;214、安裝平板;215、加強板;22、平移氣缸;221、平移凸條;222、夾片;223、限位塊;224、定位通槽;225、定位斜面;226、平移滑動座;227、平移滑槽;228、定位倒角;229、連接塊部二;229a、卡口;23、安裝板;24、夾爪;241、手指氣缸;242、夾頭;243、嵌入槽;3、上距離傳感器;31、下距離傳感器;4、氣密測量儀;41、升降架;411、檢測升降氣缸;412、檢測升降滑座;413、測頭安裝板;414、固定座;42、氣動測頭;43、定位氣缸;44、定位頭;5、檢測基座;51、軸芯;511、上通孔;512、凸環(huán)一;52、軸承座;521、上軸承座;522、上抵靠凸沿;523、下軸承座;524、下抵靠凸沿;53、上軸承;54、下軸承;55、皮帶輪軸;551、凸環(huán)二;552、插接桿;553、讓位間隙一;554、從動皮帶輪;555、讓位通孔;556、定位凸沿;557、導向凸環(huán);558、讓位間隙二;559、下通孔;56、端蓋;57、基準面板;571、基準凸面;572、基準凸環(huán);58、轉動固定支架;59、驅動電機;591、主動皮帶輪;592、皮帶;6、料斗;6a、下料口;61、側板;611、后擋板;612、斜板;613、防護板;62、推拉板;621、上料通槽;622、引導倒角;63、推料支架;632、滑軌一;64、下料滑塊;641、固定鈑金件;642、固定部;65、頂料塊;66、滑軌二;67、上料推動氣缸;7、料盒;71、出料支架;72、出料導軌;73、滑座;74、出料升降氣缸;75、夾臂。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是本發(fā)明的具體實施例并結合附圖,對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作進一步的描述,但本發(fā)明并不限于這些實施例。
如圖1至圖10所示,軸檢測設備包括外殼、固定在外殼內的工作臺1和設置在工作臺1上的測量臺11,測量臺11上設有三個并排設置的檢測基座5,檢測基座5內轉動連接有用于定位軸的軸芯51,軸芯51豎直設置,三個檢測基座5的軸芯51能通過轉動結構同步轉動,測量臺11上位于三個檢測基座5的兩端分別轉動設有進料換向套筒12和出料換向套筒121,進料換向套筒12和出料換向套筒121能轉動至水平狀態(tài)或者豎直狀態(tài),工作臺1上設有能將軸從豎直狀態(tài)的進料換向套筒12依次通過三個檢測基座5后再轉移至豎直狀態(tài)的出料換向套筒121的工位轉移裝置,工作臺1上位于靠近進料換向套筒12的一側固定有存放軸的料斗6,工作臺1上設有能將料斗6內的軸自動且依次插接至水平狀態(tài)的進料換向套筒12的自動上料裝置,工作臺1上位于靠近出料換向套筒121的一側設有料盒7,工作臺1上位于靠近出料換向套筒121的一側設有能將插接在水平狀態(tài)的出料換向套筒121中的軸移送到料盒7內的自動出料裝置,工作臺1上還設有與其中一個檢測基座5對應且能檢測定位在該檢測基座5上軸長度的長度檢測裝置,工作臺1上還設有與另外兩個檢測基座5對應且能檢測定位在兩個檢測基座5上上軸內孔尺寸的內孔檢測裝置。
具體來說,如圖1至圖3以及圖6和圖7所示,工位轉移裝置包括安裝支架2、升降氣缸21、平移氣缸22、夾爪24以及固定在工作臺1的中部的兩根平行設置的滑軌111,兩根滑軌111平行間隔設置,測量臺11滑動連接在滑軌111上,工作臺1上固定有橫移推動氣缸112,橫移推動氣缸112的伸縮桿與滑軌111平行,橫移推動氣缸112的伸縮桿與測量臺11固定,通過橫移推動氣缸112推動測量臺11沿滑軌111來回滑動,安裝支架2固定在工作臺1上,升降氣缸21豎直向下固定在安裝支架2上,平移氣缸22固定在升降氣缸21的伸縮桿上,平移氣缸22的伸縮桿與滑軌111垂直,夾爪24與檢測基座5一一對應,平移氣缸22的伸縮桿上固定有安裝板23,夾爪24并排固定在安裝板23上且位于檢測基座5上方。
升降氣缸21和平移氣缸22之間設有升降滑座212,升降氣缸21的缸體外壁上具有豎直布置的升降凸條211,升降滑座212上開有升降滑槽,升降滑座212與升降氣缸21的缸體外壁貼合,升降凸條211卡入升降滑槽內且能相對升降滑槽滑動,平移氣缸22固定在升降滑座212的下端,升降滑座212上具有垂直凸起的連接塊部一213,升降氣缸21的伸縮桿與連接塊部一213固定。通過升降氣缸21帶動升降滑座212上下移動,實現平移氣缸22的上下移動,達到夾爪24的上下移動。
升降滑座212的下端固定有安裝平板214,安裝平板214上固定有呈l型的加強板215,加強板215的一側與升降滑座212貼靠固定,加強板215的另一側面與安裝平板214貼靠固定,平移氣缸22固定在安裝平板214的下側面上。
平移氣缸22和安裝板23之間設有平移滑動座226,平移氣缸22的伸縮桿與平移滑動座226連接,安裝板23上開有平移滑槽227,平移氣缸22的缸體底面上具有平移凸條221,平移凸條221卡入平移滑槽227內并能相對平移滑槽227滑動,平移氣缸22的缸體側面固定有限位塊223,限位塊223朝向平移滑動座226的一側開有定位通槽224,平移滑動座226的側面卡入定位通槽224,安裝板23固定在平移滑動座226的下方。平移滑動座226的側面的上下邊沿均開有定位倒角228,定位通槽224的兩側槽壁均為能與定位倒角228貼靠的定位斜面225。平移滑動座226的一端具有垂直凸起的連接塊部二229,連接塊部二229上開有卡口229a,卡口229a呈u型,卡口229a的內壁上凸起形成與卡口229a形狀相匹配的限位條,平移氣缸22的伸縮桿的端部固定有兩塊夾片222,限位條卡接在兩塊夾片222之間。
夾爪24包括手指氣缸241和兩個夾頭242,兩個夾頭242分別固定在手指氣缸241的氣缸臂上,兩個夾頭242相對側面上開設有嵌入槽243。
如圖1至圖3以及圖6所示,長度檢測裝置包括上距離傳感器3和下距離傳感器31,下距離傳感器31固定在測量臺11上且對應檢測基座5的軸芯51位于下距離傳感器31的正上方,上距離傳感器3固定在工作臺1上且對應檢測基座5的軸芯51能移動至上距離傳感器3的正下方。上距離傳感器3和下距離傳感器31分別與軸的上端面和下端面接觸,由于上距離傳感器3、下距離傳感器31和軸芯51之間的位置確定,因此通過上距離傳感器3能檢測軸直徑較大一段的長度,通過下距離傳感器31能檢測軸直徑較小一段的長度;在檢測時通過轉動結構帶動軸芯51轉動,因而軸也會隨著轉動,因此上距離傳感器3能分別與軸的上端面不同位置接觸,下距離傳感器31能分別與軸的下端面不同位置接觸,通過多個位置的測量能精確得到軸直徑較大一段和直徑較小一段的長度;作為優(yōu)選,本申請中的上距離傳感器3和下距離傳感器31采用型號為gt2-a50的傳感器,為現有產品。
如圖1至圖3以及圖6所示,內孔檢測裝置包括檢測氣泵和氣密測量儀4,工作臺1上設有升降架41,升降架41上固定有兩個豎直向上設置的兩個氣動測頭42且升降架41能帶動兩個氣動測頭42上下移動,兩個氣動測頭42能分別位于對應兩個檢測基座5的兩根軸芯51的正下方,檢測氣泵與氣密測量儀4通過氣管連接,氣密測量儀4通過氣管分別與兩個氣動測頭42連接。通過升降架41使得氣動側頭上升并穿入軸的內孔內,與此同時檢測氣泵充氣,氣流通過氣密測量儀4后再通過氣動測頭42進入內孔;由于氣動測頭42穿入軸的內孔時并不一定位于軸的軸線上,因此通過在檢測時轉動軸使得軸內孔的內壁與氣動側頭之間動態(tài)變化,氣密測量儀4能檢測從氣動測頭42流出氣體的壓力變化,并將數據發(fā)送至電腦上與預存值進行比較,如果數據在預存值的范圍內則軸的內孔尺寸滿足要求,如果數據在預存值的范圍外則軸的內孔尺寸不合格,通過兩組檢測基座5對軸的內孔進行兩次檢測,保證檢測的精度。
如圖1、圖2和圖6所示,升降架41包括檢測升降氣缸411、檢測升降滑座412和測頭安裝板413,檢測升降氣缸411固定在測量臺11上,檢測升降氣缸411的伸縮桿與檢測升降滑座412固定,檢測升降氣缸411的缸體上具有豎直設置的檢測升降導向條,檢測升降滑座412上開有檢測升降通槽,檢測升降導向條卡入檢測升降通槽且能相對檢測升降通槽滑動,測頭安裝板413固定在檢測升降滑座412上。檢測升降氣缸411為雙桿氣缸,檢測升降氣缸411的兩根伸縮桿與檢測升降滑座412固定,雙桿氣缸能使得檢測升降滑座412上下移動更穩(wěn)定。檢測升降氣缸411的缸體上固定有固定座414,固定座414上固定有傳感器,傳感器的探頭能與固定座414抵靠。在固定座414回程時能觸發(fā)傳感器。
如圖1、圖2和圖6所示,安裝支架2上固定有與用于檢測軸內孔的兩個檢測基座5一一對應的定位氣缸43,定位氣缸43的伸縮桿豎直朝下設置且位于對應軸芯51的正上方,定位氣缸43的伸縮桿上固定有定位頭44,定位頭44的下端具有凸出的滾珠。在檢測時通過定位氣缸43將定位頭44的滾珠與軸的上端抵靠,使得軸固定抵靠在軸芯51上。
如圖1至圖3以及圖6和圖10所示,本轉動結構包括驅動電機59和皮帶592,檢測基座5包括與測量臺11固定的軸承座52以及轉動連接在軸承座52內的上軸承53和下軸承54,軸芯51插接定位在上軸承53的內圈,下軸承54的內圈中插接有皮帶輪軸55,軸芯51與皮帶輪軸55之間具有讓位間隙一553,皮帶輪軸55與軸芯51在周向上定位且皮帶輪軸55能相對軸芯51沿軸向移動,皮帶輪軸55的下端穿出軸承座52并固定連接有從動皮帶輪554,從動皮帶輪554具有向上凸起的呈環(huán)形的導向凸環(huán)557,導向凸環(huán)557穿入軸承座52,從動皮帶輪554與軸承座52的下端面具有讓位間隙二558,驅動電機59固定在測量臺11上,驅動電機59的轉軸上固定有主動皮帶輪591,主動皮帶輪591和三個從動皮帶輪554之間通過張緊的皮帶592連接。軸芯51和皮帶輪軸55分別通過上軸承53和下軸承54轉動連接在軸承座52內,兩者與軸承座52之間的連接結構相互獨立,軸芯51和皮帶輪軸55僅在周向上定位,皮帶592在帶動從動皮帶輪554轉動時會出現上下浮動的情況,從動皮帶輪554會帶著皮帶輪軸55上下浮動,讓位間隙一553使得皮帶輪軸55與軸芯51之間具有上下浮動的空間,讓位間隙二558使得從動皮帶輪554與軸承座52之間具有上下浮動的空間,且由于軸芯51在軸向上與皮帶輪軸55不連接,因此動皮帶592輪和皮帶輪軸55的上下浮動不會導致軸芯51或者軸承座52的振動或者移動,定位在軸芯51上待檢測的軸不會受到影響,因此能保證軸檢測的精度和準確性;通過一根皮帶592帶著若干個從動皮帶輪554轉動,能實現多個檢測基座5同步檢測,結構緊湊且檢測效率較高。
如圖10所示,軸芯51的下端面上開有至少兩個插孔,皮帶輪軸55的上端面上具有凸起的與插孔一一對應的插接桿552,軸芯51的下端面與皮帶輪軸55的上端面之間具有形成讓位間隙一553,插接桿552能插接至對應插孔內且插接桿552能相對插孔沿軸向移動。通過插接桿552與插孔的配合使得軸芯51與皮帶輪軸55同步轉動。軸芯51的下端周面上具有凸起的凸環(huán)一512,插孔開設在凸環(huán)一512的下端面上,皮帶輪軸55的上端周面上具有凸起的凸環(huán)二551,插接桿552設置在凸環(huán)二551的上端面上。
軸承座52包括上軸承座521和下軸承座523,上軸承座521通過螺栓與測量臺11固定,下軸承座523固定在下軸承座523的下底面上,上軸承座521的內孔靠近下端處具有上抵靠凸沿522,上軸承53的外圈與上抵靠凸沿522抵靠,下軸承座523的內孔靠近下端處具有下抵靠凸沿524,下軸承54的外圈與下抵靠凸沿524抵靠。
軸芯51上開有上通孔511,皮帶輪軸55上開有下通孔559,下通孔559的直徑大于上通孔511的直徑,軸芯51的上通孔511與皮帶輪軸55的下通孔559連通,從動皮帶輪554的中部開有與下通孔559連通的讓位通孔555。
從動皮帶輪554的讓位通孔555的下端處具有定位凸沿556,皮帶輪軸55插入讓位通孔555內并與定位凸沿556抵靠,皮帶輪軸55通過螺栓與定位凸沿556固定。
軸承座52的上端面上固定有端蓋56,端蓋56的中部開有讓位孔,軸芯51的上端面固定有基準面板57,基準面板57的上板面上具有基準凸面571,基準面板57的下板面上具有基準凸環(huán)572,基準凸環(huán)572穿過讓位孔與軸芯51的上端面貼靠固定,基準面板57的下板面與端蓋56貼靠。檢測基座5具有三個,從動皮帶輪554具有三個且并排設置,皮帶592與位于兩側的從動皮帶輪554遠離測量臺11的外側貼靠并與位于中間的從動皮帶輪554靠近測量臺11的內側貼靠。
測量臺11上固定有轉動固定支架58,驅動電機59固定在轉動固定支架58上,測量臺11上開有呈條形的通過孔113,皮帶592穿過通過孔113。
如圖1至圖5所示,自動上料裝置包括推拉板62,料斗6上具有朝下的呈長條形的下料口6a,推拉板62位于工作臺1和料斗6之間且推拉板62能沿前后方向來回移動,推拉板62的中部開有僅能容納一根軸的上料通槽621,上料通槽621的上槽口能與下料口6a對齊,工作臺1上還固定有推料支架63,推料支架63位于料斗6的后部,推料支架63上設有能滑動且能從上料通槽621的一端滑動向另一端的頂料塊65,上料通槽621的另一端能與水平狀態(tài)的進料換向套筒12對齊。將需要檢測的軸放置到料斗6內,在推動推拉板62向前移動直至推拉板62上的上料通槽621與下料口6a對齊,此時料斗6內位于下料口6a處的軸會掉落至上料通槽621內,回退推拉板62,推拉板62向后移動將位于上料通槽621內的軸抽出,此時推拉板62的上板面與下料口6a對齊,避免軸掉出料斗6,當推拉板62移動至頂料塊65與上料通槽621對齊時停止移動,此時上料通槽621與進料換向套筒12對齊,頂料塊65滑動并推動位于上料通槽621內的軸移動向進料換向套筒12直至軸插入進料換向套筒12內,如此往復實現軸的自動上料;通過具有上料通槽621的推拉板62來回移動實現每次均能保證只抽出一根軸,通過頂料塊65將軸推至進料換向套筒12,結構簡單且能保證軸的連續(xù)不間斷的上料。
推料支架63包括龍門架和固定在龍門架上的滑軌一632,滑軌一632與上料通槽621平行,滑軌一632上滑動連接有下料滑塊64,龍門架上設有能推動下料滑塊64來回滑動的驅動源,頂料塊65與下料滑塊64固定。驅動源可以為電機或者氣缸,滑軌一632來回滑動帶動頂料塊65來回移動,當推拉板62后移時,上料通槽621內具有一根軸,此時頂料塊65位于上料通槽621的一端,頂料塊65向上料通槽621的另一端移動,在此過程中頂料塊65會與軸的一端抵靠并推這軸移動,最終將軸推至進料換向套筒12內。
下料滑塊64上固定有固定鈑金件641,固定鈑金件641的下端具有固定部642,頂料塊65呈圓柱狀,頂料塊65的一端開有定位臺階,固定部642嵌入頂料塊65的定位臺階并通過螺栓與頂料塊65固定,頂料塊65的另一端為頂料端面。頂料塊65采用黃銅或者塑料制成。黃銅和塑料的硬度較低,避免在頂料時對軸造成傷害;黃銅不易磨損,使用壽命較高,為優(yōu)選方案。
料斗6包括兩塊平行設置的側板61、固定在兩塊側板61之間的后擋板611和斜板612,兩塊側板61的下端與工作臺1固定,后擋板611豎直設置,后擋板611的下端與工作臺1之間具有間隙,斜板612沿上下方向傾斜,斜板612的下端與工作臺1之間具有間隙且斜板612的下端與后擋板611的下端形成上述下料口6a。兩塊側板61的內側面上均固定有防護板613,防護板613采用塑料制成。
下料口6a寬度的大小至少為上料通槽621寬度的大小的一倍。避免了軸和軸之間在下料口6a之間卡死的情況,保證下料口6a與上料通槽621對齊時必然有一根軸進入上料通槽621內。推拉板62的上端面與擋板和斜板612之間間距的大小均小于上料通槽621寬度的大小。能避免在推拉板62前后移動時軸進入推拉板62與擋板和斜板612之間的空間,保證每次推拉板62均只能抽出一根軸。推拉板62上位于上料通槽621兩側的上邊沿開有引導倒角622。工作臺1上沿前后方向固定有兩根滑軌二66,推拉板62滑動連接在滑軌二66上,工作臺1上固定與能推動推拉板62前后移動的上料推動氣缸67。
如圖2所示,自動出料裝置包括固定在工作臺1上的夾臂75,工作臺1上固定有出料支架71,出料支架71上固定有水平設置的出料導軌72,料盒7位于出料導軌72的正下方且出料導軌72的兩端均位于料盒7外,出料導軌72上滑動連接有滑座73,滑座73上豎直固定有出料升降氣缸74,出料升降氣缸74的伸縮桿朝下設置,夾臂75固定在出料升降氣缸74的伸縮桿上。軸檢測設備具有出料換向套筒121,出料換向套筒121將檢測完成的軸轉動至水平位置,此時通過夾臂75將軸夾緊,出料換向套筒121后退使得軸從出料換向套筒121內退出,再通過滑座73將夾有軸的夾臂75移動至料盒7上方,并通過出料升降氣缸74使得夾臂75下降將軸放置到料盒7內,如何往復實現自動出料。
檢測時,若干待檢測的軸放置在料斗6內,通過推拉板62將軸逐個從料斗6內抽出,抽出的軸通過頂料塊65推向進料換向套筒12,此時進料換向套筒12與推拉板62的上料通槽621對齊,因此軸會被插入進料換向套筒12內,進料換向套筒12通過電機轉動至豎直位置,軸被豎直設置,測量臺11通過橫移推動氣缸112向料盒7一側橫移,豎直設置在進料換向套筒12上的軸移動至靠近料斗6的夾爪24的正下方,夾爪24夾緊軸并將軸從進料換向套筒12內抽出,測量臺11回移至初始位置,此時位于靠近料斗6的夾爪24上的軸位于靠近料斗6的檢測基座5的正上方,夾爪24加軸插入該檢測基座5中,與此同時,升降架41將氣動測頭42伸入軸的內孔中進行檢測,待檢測完成后夾爪24將軸從該檢測基座5中抽出,并通過測量臺11的來回移動將軸插入第二個檢測基座5中進行氣動檢測,待兩次內孔尺寸均檢測完成后,通過夾爪24和測量臺11的配合將軸插入第三個檢測基座5,通過上距離傳感器3和下距離傳感器31對軸的長度進行檢測,在上述檢測過程中軸隨著檢測基座5轉動,待檢測完成后通過夾爪24和測量臺11的配合將軸插接至出料換向套筒121中,出料換向套筒121轉動使得軸水平,再通過夾臂75夾緊軸,通過測量臺11的回退使得軸從出料換向套筒121內抽出,夾臂75再將軸放入料盒7回收,完成軸的檢測;上述檢測過程采用流水線方式進行,因此在每次檢測時三個檢測基座5中均設有軸,因此檢測效率高。
本文中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僅是對本發(fā)明精神作舉例說明。本發(fā)明所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可以對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做各種各樣的修改或補充或采用類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會偏離本發(fā)明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權利要求書所定義的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