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變速箱,具體是一種由低速變高速的變速箱。
背景技術:
在變速箱的應用領域中,我們一般都是通過電動機和氣動機來轉換變速箱里的齒輪變速由高速變成低速。在機械領域中如果用低速帶高速則需要通過電動機帶減速器來帶動,這樣在能量守恒的運動中意義不大,就目前氣動機做到這一點也是有限的。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針對現(xiàn)有技術的不足,而提供一種由低速變高速的變速箱。
實現(xiàn)本發(fā)明目的的技術方案是:
本發(fā)明變速箱,包括氣動推動部分和配重調節(jié)部分,氣動推動部分通過中心軸與配重調節(jié)部分連接,其中:
所述氣動推動部分包括固定盤、氣缸、配重件、直線滑槽、快速控制閥、慢速控制閥和行程開關,配重件固定在直線滑槽上,并與氣缸連接,氣缸設置在固定盤內,固定盤固定在中心軸上,氣缸通過氣管分別與慢速控制閥、快速控制閥連接,慢速控制閥與快速控制閥通過氣管連接,氣管還與行程開關連接,行程開關通過進氣轉換頭與中心軸的進氣道連接;
所述配重調節(jié)部分包括固定盤、配重件、軸承、直線滑槽、拉簧、行程控制件、緩沖彈簧、滑桿和導向伸出軌道,固定盤安裝在中心軸上,其內設置有配重件,軸承固定在配重件的弧形端,配重件固定在直線滑槽上,拉簧連接在配重件寬邊直線端,緩沖彈簧套在滑桿上,滑桿的一端通過定位件固定在配重件上,滑桿另一端與行程控制件連接,導向伸出軌道固定在固定盤上。
所述氣動推動部分還包括連接件和固定座,該連接件通過密封圈與中心軸的進氣道對接,連接件通過彈簧卡在固定座內,固定座外部通過定位件固定。
所述固定盤內設置行程控制軌道,行程開關通過接觸行程控制軌道以控制快速控制閥和慢速控制閥的開啟時間。
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是:(1)在空氣壓機的氣體壓縮前端安裝一個變速箱可節(jié)省能源。(2)在本變速箱的后端安裝一臺發(fā)電機,可為發(fā)電機提供動力源等。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fā)明實施例的整體結構圖;
圖2是本發(fā)明實施例的氣動推動部分結構圖;
圖3是本發(fā)明實施例的氣動推動部分內部結構圖;
圖4是本發(fā)明實施例的氣動推動部分內部結構圖;
圖5是本發(fā)明實施例的配重調節(jié)部分結構圖;
圖6是本發(fā)明實施例的配重調節(jié)部分內部結構圖;
圖7是本發(fā)明實施例的配重調節(jié)部分內部結構圖。
圖中,1.第一固定盤2.第一配重件3.第一行程開關4.第一氣缸5.第二固定盤6.第一進氣轉接頭7.第一直線滑槽8.第一快速控制閥11.第二慢速控制閥12.第二氣缸13.第二配重件14.第二快速控制閥15.第一慢速控制閥16.第二行程開關18.第二直線滑槽19.第二進氣轉接頭27.第一行程控制軌道29.第四配重件30.第四直線滑槽31.第四快速控制閥32.第四行程開關33.第三氣缸34.第三慢速控制閥35.第四進氣轉接頭36.第三固定盤37.第三進氣轉接頭38.第四氣缸39.第三配重件45.第三快速控制閥46.第四固定盤47.第二行程控制軌道48.第三直線滑槽49.第三行程開關52.連接件53.固定座54.第四慢速控制閥56.第二緩沖彈簧57.第六配重件固定盤58.第五配重件59.第二導向伸出軌道60.第一導向伸出軌道61.第二滑桿62.第二拉簧63.第一行程控制件64.第一拉簧66.第二行程控制件67.第一滑桿68.第一緩沖彈簧69.第一軸承70.第五固定盤71.第二軸承72.第六直線滑槽74.第五直線滑槽75.第三軸承77.第四行程控制件78.第三拉簧79.第四滑桿80.第四導向伸出軌道81.第四拉簧82.第四軸承83.第七配重件84.第三滑桿85.第六固定盤86.第六直線滑槽87.第三導向伸出軌道88.第八直線滑槽89.第八配重件91.第三緩沖彈簧92.第四緩沖彈簧93.第三行程控制件。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實施例和附圖對本發(fā)明的內容作進一步的闡述,但不是對本發(fā)明的限定。
實施例:
如圖1-7所示,變速箱,包括氣動推動部分、配重調節(jié)部分,所述氣動推動部分與配重調節(jié)部分通過中心軸25連接。
所述氣動推動部分包括第一固定盤1、第一氣缸4、第一配重件2、第一直線滑槽7、第一快速控制閥8、第一慢速控制閥15、第一行程開關3、第一進氣轉接頭6、第二固定盤5、第一行程控制軌道27、第二氣缸12、第二配重件13、第二直線滑槽18、第二快速控制閥14、第二慢速控制閥11、第二行程開關16、第二進氣轉接頭19、第三固定盤36、第三氣缸33、第三配重件39、第三直線滑槽48、第三快速控制閥45、第三慢速控制閥34、第三行程開關49、第三進氣轉接頭37、第四固定盤46、第二行程控制軌道47、第四氣缸38、第四配重件29、第四直線滑槽30、第四快速控制閥31、第四慢速控制閥54、第四行程開關32、第四進氣轉接頭35、固定座53、連接件52;
所述第一配重件2與第一氣缸4連接,第一配重件2固定在第一直線滑槽7內,第一氣缸4設置在第一固定盤1內,第一固定盤1固定在中心軸25上,第一氣缸4通過第一氣管20連接第一慢速控制閥15及通過第二氣管9連接第一快速控制閥8,第一慢速控制閥15與第一快速控制閥8通過第三氣管24連接,第三氣管24同時連接第一行程開關3,第一行程開關3通過連接第一進氣轉接頭6接入中心軸25內的進氣道10;
所述第二配重件13與第二氣缸12連接,第二配重件13固定在第二直線滑槽18內,第二氣缸12設置在第一固定盤1內,第二氣缸12通過第四氣管21連接第二慢速控制閥11及通過第五氣管22連接第二快速控制閥14,第二慢速控制閥11與第二快速控制閥14通過第六氣管17連接,第六氣管17同時連接第二行程開關16,第二行程開關16通過連接第二進氣轉接頭19接入中心軸25內的進氣道10;
所述第三配重件39與第三氣缸33連接,第三配重件39固定在第三直線滑槽48內,第三氣缸33設置在第三固定盤36內,第三固定盤36固定在中心軸25上,第三氣缸33通過第七氣管44連接第三慢速控制閥15及通過第八氣管42連接第三快速控制閥34,第三慢速控制閥34與第三快速控制閥45通過第九氣管40連接,第九氣管40同時連接第三行程開關49,第三行程開關49通過連接第三進氣轉接頭37接入中心軸25內的進氣道10;
所述第四配重件29與第四氣缸30連接,第四配重件29固定在第四直線滑槽30內,第四氣缸38設置在第三固定盤36內,第四氣缸38通過第十氣管41連接第四慢速控制閥54及通過第十一氣管28連接第四快速控制閥31,第四慢速控制閥54與第四快速控制閥31通過第十一氣管43連接,第十一氣管43同時連接第四行程開關32,第四行程開關32通過連接第四進氣轉接頭35接入中心軸25內的進氣道10;
所述連接件52通過密封圈與進氣孔10的右端對接,連接件52通過彈簧卡在固定座53內,固定座53外部通過定位件固定。
所述配重調節(jié)部分包括第五固定盤70、第五配重件58、第一軸承69、第五直線滑槽74、第一拉簧64、第一行程控制件63、第一緩沖彈簧68、第一滑桿67、第一導向伸出軌道60、第六配重件57、第二軸承71、第六直線滑槽72、第二拉簧62、第二行程控制件66、第二緩沖彈簧56、第二滑桿61、第二導向伸出軌道59、第六固定盤85、第七配重件83、第三軸承75、第六直線滑槽86、第三拉簧78、第三行程控制件93、第三緩沖彈簧91、第三滑桿84、第三導向伸出軌道87、第八配重件89、第四軸承82、第八直線滑槽88、第四拉簧81、第四行程控制件77、第四緩沖彈簧92、第四滑桿79、第四導向伸出軌道80;
所述第五固定盤70安裝在中心軸25上,第五固定盤70內設置有第五配重件58,第一軸承69固定在第五配重件58的弧形端,第五配重件58固定在第五直線滑槽74上,第一拉簧64連接在第五配重件58寬邊直線端,第一緩沖彈簧68套在第一滑桿67上,第一滑桿67的一端通過定位件固定在第五配重件58上,第一滑桿67另一端連接第一行程控制件63,第一導向伸出軌道60固定在第五固定盤70上;
第五固定盤70內設置有第六配重件57,第二軸承71固定在第六配重件57的弧形端,第六配重件57固定在第六直線滑槽72上,第二拉簧62連接在第六配重件57寬邊直線端,第二緩沖彈簧56套在第二滑桿61上,第二滑桿61的一端通過定位件固定在第五固定盤70上,第二滑桿61另一端連接第二行程控制件66和第六配重件57,第二導向伸出軌道59固定在第五固定盤70上;
所述第六固定盤85安裝在中心軸25上,第六固定盤85內設置有第七配重件83,第三軸承75固定在第七配重件83的弧形端,第七配重件83固定在第六直線滑槽86上,第三拉簧78連接在第七配重件83寬邊直線端,第三緩沖彈簧91套在第三滑桿84上,第三滑桿84的一端通過定位件固定在第六固定盤85上,第三滑桿84另一端連接第三行程控制件93和第七配重件83,第三導向伸出軌道87固定在第六固定盤85上;
第六固定盤85內設置有第八配重件89,第四軸承82固定在第八配重件89的弧形端,第八配重件89固定在第八直線滑槽88上,第四拉簧81連接在第八配重件89寬邊直線端,第四緩沖彈簧92套在第四滑桿79上,第四滑桿79的一端通過定位件固定在第八配重件89上,第四滑桿79另一端連接第四行程控制件77,第四導向伸出軌道80固定在第六固定盤85上。
所述第一行程控制軌道27設置在第二固定盤5內,第一行程開關3通過接觸第一行程控制軌道27以控制第一快速控制閥8和第一慢速控制閥15的開啟時間;第二行程開關16通過接觸第一行程控制軌道27控制第二快速控制閥14和第二慢速控制閥11的開啟時間;
所述第二行程控制軌道47設置在第四固定盤46內,第三行程開關49通過接觸第二行程控制軌道47以控制第三快速控制閥45和第三慢速控制閥34的開啟時間;第四行程開關32通過接觸第二行程控制軌道47控制第四快速控制閥31和第四慢速控制閥54的開啟時間。
變速箱的工作過程:由空氣壓縮機提供動力源,把配重件由固定盤圓心向外推出,使固定盤在重力和自然引力的作用下失掉平衡向下運動,當配重件運動到垂直位置時氣缸把配重件向固定盤中心收縮,由此使固定盤在重力杠桿的作用下循環(huán)運動。配重調節(jié)部分在氣動運動的推動下運動,其運動的方向和推動固定盤運動方向一致,主要給后端提供力源配重,該配重由固定盤的中心向外離心運動,運動到垂直位置時由導向軌道向固定盤中心運動,使之產生重力失衡。配重部分可根據所做產品的需求添加多個組合來達到設計要求,配重部分后端連接齒輪,齒輪根據產品的轉速需要變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