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油霧篩選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用于實現(xiàn)油霧篩選的裝置,屬于油霧潤滑技 術領域。
背景技術:
油霧潤滑是一項先進成熟的集中潤滑技術,尤其適合應用于機泵 群組。在油霧潤滑的傳輸實驗中,通過對不同傳輸距離后油霧濃度變 化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常用的旋動射流與采用普通文氏管結構生成的油霧, 在傳輸衰減上有著十分明顯的差異旋動射流的傳輸衰減要遠遠小于 普通文氏管結構的傳輸衰減。這主要是因為兩者所產生的油霧粒子的 大小和均勻程度不相同所致。
油霧粒子的下沉和附壁問題,與油粒子的大小、粒子在傳輸管內
的流速有關。直徑較大(例如大于5微米)的油粒子以大于0.5m/s的 流速碰撞表面,可以粘附在表面起潤滑作用,稱為濕霧;在傳輸管內 流速較小、直徑更小的油粒子,不易起潤滑作用,可以被輸送到遠處, 稱為干霧。
干霧不容易凝結,在管道中傳送時不會凝結在管道壁上。隨著油 霧的傳輸,干霧可以彌散到摩擦副附近,再經(jīng)過凝縮嘴,從而實現(xiàn)對 摩擦副的潤滑作用。為了實現(xiàn)長距離的油霧輸送,人們希望使干霧中 的油粒子直徑更小,最好能控制在1 3微米之間。
但是,普通油霧發(fā)生器所產生的油霧粒子,體積往往較大,并且 大小不均勻,容易附著于管壁上,不能實現(xiàn)長距離輸送。如圖1所示, 現(xiàn)有技術是依靠重力作用使較大的油霧粒子水平下落從而實現(xiàn)自然篩 選。但是,由于在實際設備中可用于重力篩選的路徑通常是不夠長的, 導致篩選不充分,從而使油霧發(fā)生器輸出的油賓中混有一定量的大顆 粒油霧粒子,不易實現(xiàn)長距離的輸送。 發(fā)明內容
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于提供一種能夠有效篩選油霧 粒子的油霧篩選裝置。為實現(xiàn)上述的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下述的技術方案 一種油霧篩選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封閉的主體;安裝在主體的頂部的油霧發(fā)生器,其油霧輸出端為下端面; 安裝在主體內部的一個或多個隔板,其上開設有至少一個上部開□;安裝在隔板 一 側的第 一 擋板,其設置為從所述上部開口的下側向 上側延伸,直至超過所述上部開口的上側;安裝在隔板的另 一 側的第二擋板,其設置為從所述上部開口的上 側向下側延伸;以及安裝在主體的頂部的輸出管。其中,所述第一擋板的上端面與所述油霧發(fā)生器的所述下端面的 高度差在10匪 30匪的范圍內,所述第二擋板的下端面與所述第一擋 板的上端面的高度差在15匪 50mm的范圍內。所述第二擋板從所述隔板的所述上部開口的上側向下側延伸,直 到所述上部開口的中部。油霧粒子流過第一擋板的上端面時的速度在0. 2m/s lm/s的范 圍內,油霧粒子流過第二擋板的下端面時的速度在0. lm/s 0.5m/s的 范圍內。本實用新型所提供的油霧篩選裝置在不增加篩選裝置的外部尺寸 的前提下,使得油霧粒子經(jīng)過的篩選路徑增長,通過重力作用下實現(xiàn) 自然充分地篩選,保證油霧粒子的大小均勻,從而適于實現(xiàn)油霧的長 距離輸送,并且使傳輸過程中的油霧濃度幾乎不變。
以下結合附圖和具體圖1是現(xiàn)有油霧篩選圖2是本油霧篩選裝圖3是本油霧篩選裝圖4是本油霧篩選裝具體實施方式
結合圖2、圖3和圖4,本實用新型所提供的油霧篩選裝置包括封 閉的主體l、安裝在主體1的頂部的油霧發(fā)生器2、安裝在主體內部的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的說明。 裝置的縱向內部結構示意圖; 置的縱向內部結構示意圖; 置的橫向內部結構示意圖; 置的俯視結構示意圖。一個或多個隔板5、安裝在隔板5 —側的第一擋板3、安裝在隔板5的 另一側的第二擋板4、以及安裝在主體1的頂部的輸出管6。
油霧發(fā)生器2固定在主體的頂部,其具有油霧輸出端。油霧輸出 端的下端面21朝向主體1的內底部,向主體1內噴射產生的油霧。隔 板5將主體1分隔成多個油室。
隔板5具有上部開口 51和下部開口 52。第一擋板3安裝在隔板5 的一側,并且從上部開口 51的下側向上部開口 51的上側延伸,直至 超過上部開口 51的上側。換言之,在圖3中,第一擋板3完全覆蓋了 隔板5的上部開口 51。如圖2所示,第一擋板3與隔板5形成一定的 夾角,對油霧粒子的高速運動有一定的會聚作用,使部分大顆粒的油 霧粒子凝結到第一擋板3上,并且允許大部分油霧粒子從第一擋板3 的上端涌入隔板5的上部開口 51,進而通過隔板5,進入相鄰的油室。 另外,第二擋板4安裝在隔板5的另一側,即在前述相鄰的油室內與 隔板5連接。第二擋板4從前述上部開口 51的上側向下延伸,但是只 延伸到上部開口 51的中部。換言之,第二擋板4只是覆蓋了上部開口 51的靠近上側的部分。類似的,第二擋板4與隔板5也形成一定夾角, 以允許油霧粒子從隔板5的上部開口 51進入到相鄰的油室。同樣,在 第二塊隔板5上以同樣的方式也安裝了第一擋板3和第二擋板4。
如圖2所示,第一擋板3的上端面31位于上部幵口 51的上側, 即位于高于上部開口 51的位置。第一擋板3的上端面31與油霧發(fā)生 器2的下端面21之間的高度差hl在10mm到30mm的范圍內。并且, 第二擋板4的下端面41與第一擋板3的上端面31之間的高度差h2在 15誦到50mm的范圍內。調整油霧發(fā)生器2的噴射速度,使油霧粒子 流過第一擋板3的上端面31時的速度VI在0. 2m/s到lm/s的范圍內, 流過第二擋板4的下端面41時的速度V2在0. lm/s到0. 5m/s的范圍 內。
在主體1的另一側頂部安裝有輸出管6。這樣,油霧發(fā)生器2產 生的油霧粒子經(jīng)過一個或多個隔板5,進入輸出管6,從而進入輸送主 管,被輸送到各個需要被潤滑的設備。正如圖2中的箭頭所示,油霧 粒子從油霧發(fā)生器2出來,由于重力的作用,經(jīng)過第一次篩選,使得 一部分最大的油霧粒子停留在該油室內(圖2中的左側油室),大部分 油霧粒子則向上通過第一擋板3的上端面31,以速度VI流入第一擋板3與隔板5之間,再以速度V2穿過隔板5的上部開口51進入第二 油室(圖2中的中部油室)。然后,再向上運動,再次以速度V1流入 第一擋板3與隔板5之間,再以速度V2穿過隔板5的上部開口 51進 入第三油室(圖2中的右側油室)。通過這樣設計的篩選路徑,在不增 加篩選裝置的外部尺寸的前提下,使得油霧粒子經(jīng)過的篩選路徑增長, 重力作用下自然地實現(xiàn)充分的篩選,保證從輸出管6輸出的干霧中的 油霧粒子均勻。另外,隔板5的底部還開設有下部開口 52,使主體1內的各個油 室之間連通。需要說明的是,隔板5采用貫通主體1的橫向尺寸。第一擋板3 可以短于貫通主體1的橫向尺寸,即比隔板5短,也可以與隔板5具 有相同的長度(參考圖4)。從便于加工的角度來考慮,第一擋板3與 隔板5具有相同的長度更好一些。通過本油霧篩選裝置,使得油霧中的油粒子在正常情況下成均勻 的煙霧狀,粒度大多在1 3微米之間,從而可以被輸送到更遠的距離, 并且濃度幾乎不變。上面對本油霧篩選裝置進行了詳細的說明。對本領域的一般技術 人員而言,在不背離本實用新型實質精神的前提下對它所做的任何顯 而易見的改動,都將構成對本實用新型專利權的侵犯,將承擔相應的 法律責任。
權利要求1.一種油霧篩選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封閉的主體;安裝在主體的頂部的油霧發(fā)生器,其油霧輸出端為下端面;安裝在主體內部的一個或多個隔板,其上開設有至少一個上部開口;安裝在隔板一側的第一擋板,其設置為從所述上部開口的下側向上側延伸,直至超過所述上部開口的上側;安裝在隔板的另一側的第二擋板,其設置為從所述上部開口的上側向下側延伸;以及安裝在主體的頂部的輸出管。
2.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油霧篩選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擋板的上端面與所述油霧發(fā)生器的所述下端面的高度差在10mm 30mm的范圍內。
3.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油霧篩選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擋板的下端面與所述第 一 擋板的上端面的高度差在 15mm 50mm的范圍內。
4.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油霧篩選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擋板從所述隔板的所述上部開口的上側向下側延伸,直到所述上部開口的中部。
5.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油霧篩選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 一 擋板與所述隔板之間形成夾角。
6.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油霧篩選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擋板與所述隔板之間形成夾角。
7.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油霧篩選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擋板和所述第二擋板的橫剖面形狀是弧形。
8.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油霧篩選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板在橫方向上貫通所述主體。
9.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油霧篩選裝置,其特征在于 油霧粒子流過第一擋板的上端面時的速度在0.2m/s lm/s的范圍內。
10.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油霧篩選裝置,其特征在于 油霧粒子流過第二擋板的下端面時的速度在0. lm/s 0. 5m/s的范圍內。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在油霧潤滑領域中使用的油霧篩選裝置,包括封閉的主體;安裝在主體的頂部的油霧發(fā)生器,其油霧輸出端為下端面;安裝在主體內部的一個或多個隔板,其上開設有至少一個上部開口;安裝在隔板一側的第一擋板,其設置為從所述上部開口的下側向上側延伸,直至超過所述上部開口的上側;安裝在隔板的另一側的第二擋板,其設置為從所述上部開口的上側向下側延伸;以及安裝在主體的頂部的輸出管。本油霧篩選裝置在不增加篩選裝置的外部尺寸的前提下,使得油霧粒子經(jīng)過的篩選路徑增長,保證油霧粒子的大小均勻,從而適于實現(xiàn)油霧的長距離輸送,并且使傳輸過程中的油霧濃度幾乎不變。
文檔編號F16N7/34GK201326886SQ20082023395
公開日2009年10月14日 申請日期2008年12月31日 優(yōu)先權日2008年12月31日
發(fā)明者劉東方, 楊亞青 申請人:北京朗潤德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