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模具制造技術領域,更具體地說,它涉及一種冷卻效果好的模具。
背景技術:
模具,工業(yè)生產(chǎn)上用以注塑、吹塑、擠出、壓鑄或鍛壓成型、冶煉、沖壓等方法得到所需產(chǎn)品的各種模子和工具。 簡而言之,模具是用來成型物品的工具,這種工具由各種零件構成,不同的模具由不同的零件構成。它主要通過所成型材料物理狀態(tài)的改變來實現(xiàn)物品外形的加工。
成型模體在模體內(nèi)成型時,模體不能有效的對型芯進行降溫,大大降低了成型效率,而且模體的散熱能力也很低,因此如何加快模具的冷卻尤為重要。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針對現(xiàn)有技術存在的不足,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結構簡單、冷卻效果好的模具。
為實現(xiàn)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術方案:一種冷卻效果好的的模具,包括模體、置于模體上的型芯,其特征是:所述模體上設有第一進液孔、第二進液孔、第三進液孔、第四進液孔、第一出液孔、第二出液孔、第三出液孔和第四出液孔,型芯內(nèi)設有多根平行排布的第一流道,第一進液孔和第一出液孔、第二進液孔和第二出液孔、第三進液孔和第三出液孔、第四進液孔和第四出液孔均通過第一流道連通,第一流道包括依次連接的第一管路、第二管路、第三管路、第四管路和第五管路,型芯包括底面、正面、背面、第一側面和第二側面,背面上設有凹面,第一管路置于靠近型芯正面的一側,第二管路置于靠近型芯底面的一側,第三管路和第四管路置于靠近凹面的一側,第五管路靠近型芯背面的一側;
所述模體上還設有第五進液孔、第六進液孔、第五出液孔和第六出液孔,型芯內(nèi)還設有多根平行排布的第二流道,第二流道包括依次連接第一管道、第二管道和第三管道,第一管道置于靠近型芯第一側面的一側,第二管道置與型芯的中部,第三管道置于靠近型芯第二側面的一側。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型芯內(nèi)設有多根平行排布的第一流道,第一進液孔和第一出液孔、第二進液孔和第二出液孔、第三進液孔和第三出液孔、第四進液孔和第四出液孔均通過第一流道連通,冷卻液可在第一流道內(nèi)循環(huán)流動,從而對型芯起到冷卻散熱的效果,第一管路可以加速型芯正面的散熱,第二管路可以增加型芯底面的散熱,第五管路可以加速型芯背面的散熱,由于型芯具有凹面,且凹面更加容易堆積熱量,凹面通過第三管路、第四管路散熱,增加凹面處的散熱面積,加速散熱;
冷卻液可在第二流道內(nèi)循環(huán)流動,第一管道可以加速第一側面的散熱,第二管路可以加速型芯中部的散熱,第三管道可以加速第二側面的散熱,第一流和第二流道的排布方式,使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充分覆蓋在型芯的各個壁上,提高散熱冷卻效果。
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設置為:所述模體一側還設有第一進液支孔和第二進液支孔,模體另一側還設有第一出液支孔和第二出液支孔,第一進液支孔與第一出液支孔通過第一輔助流道連通,第二出液支孔和第二出液支孔通過第二輔助流道連通,第一輔助流道和第二輔助流道均呈環(huán)形結構,第一輔助流道和第二輔助流道環(huán)繞靠模體與型芯的連接端排布上。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冷卻液也可在第一輔助流道和第二輔助流道內(nèi)循環(huán)流動,第一輔助流道和第二輔助流道置于靠近型芯與模體相連接的一端上,由于第一輔助流道和第二輔助流道均呈環(huán)形結構,且第一輔助流道和第二輔助流道環(huán)繞靠模體與型芯的連接端排布上,所以可以提高模體與型芯連接端的散熱效果。
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設置為:所述模體上還設有若干散熱孔。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散熱孔能夠進一步提高模體的散熱效果。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一種冷卻效果好的模具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一種冷卻效果好的模具實施例圖1的左視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一種冷卻效果好的模具實施例圖1的俯視結構示意圖。
圖中附圖標記為,1-模體,2-型芯,3-第一進液孔,4-第二進液孔,5-第三進液孔,6-第四進液孔,7-第一出液孔,8-第二出液孔,9-第三出液孔,10-第四出液孔,11-第一管路,12-第二管路,13-第三管路,14-第四管路,15-第五管路,21-底面,22-正面,23-背面,24-第一側面,25-第二側面,26-凹面,31-第五進液孔,32-第六進液孔,33-第五出液孔,34-第六出液孔,35-第一管道,36-第二管道,37-第三管道,41-第一進液支孔,42-第二進液支孔,43-第一出液支孔,44-第二出液支孔,45-第一輔助流道,46-第二輔助流道,50-散熱孔。
具體實施方式
參照圖1至圖3對本實用新型一種冷卻效果好的模具實施例做進一步說明。
一種冷卻效果好的模具,包括模體1、置于模體1上的型芯2,其特征是:所述模體1上設有第一進液孔3、第二進液孔4、第三進液孔5、第四進液孔6、第一出液孔7、第二出液孔8、第三出液孔9和第四出液孔10,型芯2內(nèi)設有多根平行排布的第一流道,第一進液孔3和第一出液孔7、第二進液孔4和第二出液孔8、第三進液孔5和第三出液孔9、第四進液孔6和第四出液孔10均通過第一流道連通,第一流道包括依次連接的第一管路11、第二管路12、第三管路13、第四管路14和第五管路15,型芯2包括底面21、正面22、背面23、第一側面24和第二側面25,背面23上設有凹面26,第一管路11置于靠近型芯2正面22的一側,第二管路12置于靠近型芯2底面21的一側,第三管路13和第四管路14置于靠近凹面26的一側,第五管路15靠近型芯2背面23的一側;
所述模體1上還設有第五進液孔31、第六進液孔32、第五出液孔33和第六出液孔34,型芯2內(nèi)還設有多根平行排布的第二流道,第二流道包括依次連接第一管道35、第二管道36和第三管道37,第一管道35置于靠近型芯2第一側面24的一側,第二管道36置與型芯2的中部,第三管道37置于靠近型芯2第二側面25的一側。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型芯2內(nèi)設有多根平行排布的第一流道,第一進液孔3和第一出液孔7、第二進液孔4和第二出液孔8、第三進液孔5和第三出液孔9、第四進液孔6和第四出液孔10均通過第一流道連通,冷卻液可在第一流道內(nèi)循環(huán)流動,從而對型芯2起到冷卻散熱的效果,第一管路11可以加速型芯2正面22的散熱,第二管路12可以增加型芯2底面21的散熱,第五管路15可以加速型芯2背面23的散熱,由于型芯2具有凹面26,且凹面26更加容易堆積熱量,凹面26通過第三管路13、第四管路14散熱,增加凹面26處的散熱面積,加速散熱;
冷卻液可在第二流道內(nèi)循環(huán)流動,第一管道35可以加速第一側面24的散熱,第二管路12可以加速型芯2中部的散熱,第三管道37可以加速第二側面25的散熱,第一流和第二流道的排布方式,使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充分覆蓋在型芯2的各個壁上,提高散熱冷卻效果。
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設置為:所述模體1一側還設有第一進液支孔41和第二進液支孔42,模體1另一側還設有第一出液支孔43和第二出液支孔44,第一進液支孔41與第一出液支孔43通過第一輔助流道45連通,第二出液支孔44和第二出液支孔44通過第二輔助流道46連通,第一輔助流道45和第二輔助流道46均呈環(huán)形結構,第一輔助流道45和第二輔助流道46環(huán)繞靠模體1與型芯2的連接端排布上。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冷卻液也可在第一輔助流道45和第二輔助流道46內(nèi)循環(huán)流動,第一輔助流道45和第二輔助流道46置于靠近型芯2與模體1相連接的一端上,由于第一輔助流道45和第二輔助流道46均呈環(huán)形結構,且第一輔助流道45和第二輔助流道46環(huán)繞靠模體1與型芯2的連接端排布上,所以可以提高模體1與型芯2連接端的散熱效果。
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設置為:所述模體1上還設有若干散熱孔50。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散熱孔50能夠進一步提高模體1的散熱效果。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實用新型,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在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范圍內(nèi)進行通常的變化和替換都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內(nè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