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提供一種車用飛輪,尤指一種可使該飛輪的末端齒輪外直徑更小,增加車子的齒輪比,以提高騎乘速度的車用飛輪結構。
背景技術:
自行車的飛輪與后輪的輪轂連接,以鏈條連接飛輪與前齒盤,經(jīng)由踩踏腳踏板帶動前齒盤旋轉,經(jīng)鏈條帶動飛輪與后輪轉動,令自行車前進。該飛輪主要是由復數(shù)個外直徑不同及匹配不同齒數(shù)的大、小齒盤與一棘輪所構成,該棘輪使大、小齒盤只能向單向轉動而不能逆轉,該大、小齒盤是由大至小排序排列。騎乘者可經(jīng)由固定于手把左右兩側位置的二個變速把手控制前后變速器,改變前齒盤與飛輪的齒盤間的齒輪比,進而調整踩踏輕重力或者車速。但是,習知鎖牙式或卡式飛輪的每一齒盤采穿套在棘輪的穿套軸上的方式毗鄰固定,該最小的齒盤中間的套孔內直徑因需受該穿套軸的外直徑限制不能縮小,因此該飛輪的最小齒盤受上述局限無法做的更小,一般最小齒盤大抵為14齒,目前最小的有發(fā)現(xiàn)11齒,但該最小齒盤即使只有11齒,仍不能滿足小輪徑自行車騎乘者所需。最近雖有出現(xiàn)7齒,但非鎖牙式,該飛輪結構是采單向軸承構造,與本發(fā)明采用棘輪構造的飛輪構造不同,也互不相容。鑒于此,申請人提出本發(fā)明專利申請。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可使該飛輪的末端齒輪外直徑更小,增加車子的齒輪比,提高騎乘速度的車用飛輪結構。
為達成上述目的,本發(fā)明的主要特征是在一中介穿套件配置外直徑最小的齒盤端設置有一結合孔;另具有一末端齒輪,該末端齒輪設于該結合孔外側,該末端齒輪的圓心設置一中心孔,該末端齒輪面向該結合孔的一結合端,嵌入該結合孔內,該結合端與結合孔間以一結合手段結合,且該結合手段可限制該末端齒輪與該中介穿套件一起連動,由此該末端齒輪不穿套在該中介穿套件外側,使該末端齒輪的外直徑更小,以提高齒輪比,提升車子的速度。
下面將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詳述如下:
一種車用飛輪,包括一中空狀的中介穿套件及大、小齒盤組,該大、小齒盤組穿套及固定在該中介穿套件外,組成該大、小齒盤組的大、小齒盤是依外直徑大小依序排列設置;其特征在于:
該中介穿套件配置該外直徑最小的該小齒盤端設置有一結合孔;另具有一末端齒輪,該末端齒輪設于該結合孔外側,該末端齒輪的圓心設置一中心孔,該末端齒輪面向該結合孔的一結合端,嵌入該結合孔內,該結合端與結合孔間以一結合手段結合及固定,且該結合手段限制該末端齒輪與該中介穿套件一起連動,由此該末端齒輪的外直徑不受該中介穿套件的外直徑限制而變小。
其中,該結合孔是一螺孔,該末端齒輪的結合端是一螺牙段,由螺牙式的該結合手段,將該末端齒輪與該中介穿套件結合。
其中,該結合端與結合孔間以卡接式的結合手段結合。
其中,還包括一棘輪,所述中介穿套件,于圓心兩側位置分別軸向突伸有一第一穿套軸及一第二穿套軸;該第一、二穿套軸的外周面分別為一第一穿套段及一第二穿套段,該第一、二穿套段是一凹凸棘齒結構,該棘齒結構的齒槽是軸向延伸設置;該第一、二穿套軸的端面分別具有一第一螺孔及前述結合孔;位于該第一穿套軸及該第二穿套軸之間的中介穿套件外壁向外突有一中介齒盤;
該棘輪,具一軸孔,該軸孔鄰近一輪轂端設置有內螺牙,以與一輪轂一端所設置的一牙面以鎖牙方式結合連接;該軸孔的另一端孔壁具有一棘齒內壁,該棘齒內壁的齒槽為軸向設置;該棘輪面向該中介穿套件端向外延伸有一第一螺牙段,該第一螺牙段與該第一螺孔螺接;
該大齒盤組,穿套在該第一穿套軸外,由大于該中介齒盤外直徑的復數(shù)個大齒盤以同心圓毗鄰組成;該各大齒盤依照外直徑大小依序排列,每二個該大齒盤間設置有一間隔環(huán)分隔;該等大齒盤的中心孔孔徑是與該第一穿套軸的外直徑配合,且該大齒盤的中心孔的內壁配合該第一穿套段的棘齒結構亦做齒槽為軸向延伸的棘齒配置;
該小齒盤組,穿套在該第二穿套軸外,由小于該中介齒盤外直徑的復數(shù)個小齒盤以同心圓毗鄰組成;該各小齒盤依照外直徑大小依序排列,每二個該小齒盤間設置有一間隔環(huán)分隔,該小齒盤組與前述大齒盤組的齒盤外直徑大小呈順向排列;該等小齒盤的中心孔孔徑與該第二穿套軸外直徑配合,且該小齒盤的中心孔的內壁配合該第二穿套段的棘齒結構亦做齒槽軸向延伸的棘齒配置。
其中,該末端齒輪于結合端一位置處的周面向外突伸有一擋環(huán),經(jīng)由該擋環(huán)將該小齒盤組端部固定側推固定。
其中,該末端齒輪與該小齒盤組的最后一齒盤間設置有一間隔環(huán)。
其中,該棘輪的軸孔對應于該棘齒內壁位置的孔徑,是相等或小于該末端齒輪的中心孔孔徑。
其中,該飛輪與輪轂結合后的軸孔于被一車軸穿過后,位于該末端齒輪端的車軸外穿套有一中空狀的套筒,該套筒伸入該飛輪內部端與該輪轂的端部碰接,另一端伸出該末端齒輪外,該另一端再被一鎖固于該車軸牙面上的一螺帽迫緊。
其中,該棘輪與該大齒盤組的最大齒盤間,穿套一擋鏈片。
本發(fā)明優(yōu)點及功效在于該末端齒輪不穿套在該中介穿套件外側,使該末端齒輪的外直徑更小,提高齒輪比,提升車子的速度。
【附圖說明】
圖1所示是本發(fā)明實施例的飛輪與后輪的輪轂連接后立體圖。
圖2所示是本發(fā)明實施例的飛輪與后輪的輪轂連接后的部分剖面前視圖。
圖3所示是本發(fā)明實施例的飛輪與輪轂連接后的立體圖。
圖4所示是本發(fā)明實施例的飛輪分解立體圖。
圖5所示是本發(fā)明實施例的另一角度的飛輪分解立體圖。
圖6所示是本發(fā)明實施例的飛輪與輪轂組合剖視圖。
圖7所示是本發(fā)明實施例的飛輪與輪轂欲拆離的立體圖。
圖8所示是本發(fā)明實施例的飛輪與輪轂欲拆離的剖視圖。
圖中標號說明如下:
后輪2 輪轂20 輪轂一端21 牙面210
車軸22 套筒220 螺帽221 飛輪1
中介穿套件10 第一穿套軸100 第二穿套軸101 第一穿套段102
第一螺孔103 第二穿套段104 第二螺孔(螺孔)105 結合孔1050
中介齒盤106 棘齒結構107 棘輪11 第一擋環(huán)110
第一螺牙段111 凹槽112 軸孔113 內螺牙114
棘齒內壁115 大齒盤組12 大齒盤120a、120b 間隔環(huán)121
中心孔122 擋鏈片123 小齒盤組13
小齒盤130a、130 b 間隔環(huán)131 中心孔132 末端齒輪14
第二螺牙段(螺牙段)140 結合端1400 間隔環(huán)141
中心孔142 第二擋環(huán)(擋環(huán))143 拆卸工具30 結合手段1A
【具體實施方式】
請同時參閱圖1-5所示,本發(fā)明的飛輪1是以應用于鎖牙式與一自行車后輪2的輪轂20一端21的牙面210鎖固為例,該飛輪1與輪轂20結合后軸孔再被一車軸22穿過,該車軸22的兩端再與車架固定。該飛輪1包含:
一中介穿套件10,如圖4-5所示,為中空狀,兩側分別向外軸向突伸且為中空狀的一第一穿套軸100及一第二穿套軸101,該第一、二穿套軸100、101的軸心與該中介穿套件10的軸心重迭。該第一、二穿套軸100、101的外周面分別為一第一穿套段102及一第二穿套段104,該第一、二穿套段102、104是一凹凸規(guī)則匹配的棘齒結構107,該棘齒結構107的齒槽是軸向延伸設置。該第一、二穿套軸100、101的端面分別具有一第一螺孔103及一第二螺孔105。該中介穿套件10中間向外突有一中介齒盤106,該中介齒盤106可以螺牙式與該中介穿套件10固定,或與該中介穿套件10一體成型。
一棘輪11,如圖4-5所示,具一第一擋環(huán)110,該第一擋環(huán)110面向該中介穿套件10端軸向延伸有一第一螺牙段111,該第一螺牙段111可與該第一螺孔103螺接,該第一擋環(huán)110的周面具有復數(shù)個凹槽112,可供一夾持工具夾持并驅動旋轉該棘輪11的第一螺牙段111與該第一螺孔103螺接或分離。該棘輪11具一軸孔113,該軸孔113鄰近前述輪轂20一端21設置有內螺牙114,以與前述輪轂20一端21的牙面210以鎖牙方式結合連接;另一相對端的軸孔113孔壁具有齒槽軸向設置的棘齒內壁115,以便與一拆卸工具30嚙合(如圖8所示)。
一大齒盤組12,如圖4-5所示,由外直徑大于中介齒盤106的復數(shù)個大齒盤以同心圓毗鄰組成,且穿套于該第一穿套軸100上。組成該大齒盤組12的大齒盤120a、120b…等,依照該大齒盤外直徑大小依序排列,該每二齒盤120a、120b間設置有一間隔環(huán)121分隔。該等齒盤120a、120b的中心孔122孔徑是與第一穿套軸100配合,且該中心孔122的孔壁配合該第一穿套段102的棘齒結構亦做齒槽軸向延伸的凹凸棘齒配置。該大齒盤組12穿套在該第一穿套軸100上后,并穿套一擋鏈片123后,再將該棘輪11的第一螺牙段111與第一螺孔103螺固,即將該大齒盤組12固定于該中介穿套件10的第一穿套軸100上,與該中介穿套件10同體連動。
一小齒盤組13,如圖4-5所示,由外直徑小于中介齒盤106的復數(shù)個小齒盤以同心圓毗鄰組成,且穿套于該第二穿套軸101上。組成該小齒盤組13的小齒盤130a、130b….等等,依照該小齒盤外直徑大小依序排列,每二小齒盤130a、130b間設置有一間隔環(huán)131分隔。該等小齒盤130a、130b的中心孔132孔徑與第二穿套軸101配合,且該中心孔132的內壁配合該第二穿套段104的棘齒結構亦做齒槽軸向延伸的棘齒配置。該小齒盤組13與穿套在第二穿套軸101上時,與前述大齒盤組12的齒盤外直徑大小呈順向排列,即依照外直徑大小依序排列。
一末端齒輪14,如圖4-5所示,設于該小齒盤組13外側,面向該第二穿套軸101端是軸向延伸有一第二螺牙段140,及于該第二螺牙段140一位置處的周面向外突伸有一環(huán)第二擋環(huán)143(擋環(huán)143),該第二螺牙段140與該第二穿套軸101的第二螺孔105螺接(即一具螺牙段140,另一具螺孔105),由此,該末端齒輪14可與該第二穿套軸101軸端固定,及由該第二擋環(huán)143將上述小齒盤組13端部側推迫緊而固定在第二穿套軸101上(如圖6所示)。該末端齒輪14與該小齒盤組13的最后一齒盤130b間亦設置有一間隔環(huán)141,以作為鏈條的容納空間。該末端齒輪14的圓心設置有一中心孔142,該中心孔142供該車軸22穿過。該末端齒輪14的各齒等同由該第二螺牙段140的周面放射突伸,因該末端齒輪14未穿套在該第二穿套軸101上,不受該第二穿套軸101的外直徑限制,因此該末端齒輪14的外直徑可較小,布列的齒數(shù)更少,以增加車子的齒輪比。
上述飛輪1組裝完成后并由該棘輪11的螺孔114與輪轂20一端21的牙面210以鎖牙式鎖固,即如圖1-3及圖6所示。該車軸22穿過該飛輪1與輪轂20的結合體的中心后,位于該末端齒輪14端的車軸22穿套有一中空套筒220,該套筒220伸入飛輪1內部端與該輪轂20端部碰接,另一端伸出該末端齒輪14外一預定長度(例如1-3mm),再以一螺帽221與車軸22的牙面螺接并將該套筒220端部迫緊,使該預定長度可作為鏈條的容納空間,且該套筒220的外壁與該末端齒輪14的中心孔142的內壁間留有一適當空間,避免該飛輪1在騎乘時受力而導致不正偏心時,該末端齒輪14的中心孔142的內壁與該套筒220的外壁產生碰觸,而且該適當空間的存在,于拆解該飛輪1與輪轂20分離時,亦可供該中空狀的拆卸工具30進出。
前述棘輪11的軸孔113位于該棘齒內壁115位置的孔徑,是相等或小于該末端齒輪14的中心孔142孔徑,欲拆除該飛輪1與輪轂20一端21的牙面210間的結合,如圖7-8所示,先旋退螺帽221,并取出套筒220,持一支一端外表面具棘齒面31的中空拆卸工具30伸入該末端齒輪14的中心孔142孔內且伸入到底,該拆卸工具30端部會碰抵到該輪轂20一端21的端部,該拆卸工具30的棘齒面31恰與該棘輪11的棘齒內壁115嚙合,因此旋轉拆卸工具30即可帶動該棘輪11同體連動,使該棘輪11的內螺牙114與前述輪轂20一端21的牙面210脫離,如此,該飛輪1即可與輪轂20拆解分離。
其次,上述末端齒輪14與該中介穿套件10配置小齒盤組13端間的結合方式,除了上述以第二螺牙段140與第二螺孔105以鎖牙式結合手段結合外,亦可于該中介穿套件10配置小齒盤組13端設置一結合孔1050(即該第二螺孔105以該結合孔1050取代),該末端齒輪14的結合端1400亦可改為相配合的構造,可嵌入該結合孔1050內,該結合端1400與結合孔1050間以卡接式的結合手段1A結合及固定,且該末端齒輪14與該中介穿套件10卡接后可一起連動及不脫離,亦可達到相同的結合效果。
據(jù)上,本發(fā)明的末端齒輪14因未穿套在該中介穿套件的第二穿套軸101上,因此該末端齒輪14的中心孔142不受該第二穿套軸101的外直徑限制,因此該末端齒輪14的外直徑變小,相對齒數(shù)更少。如各圖式所示,本發(fā)明的末端齒輪14齒數(shù)可為8齒,較習知的最末齒盤為11齒或14齒的齒數(shù)更少,可增加車子的齒輪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