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自行車控制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大體上涉及一種用于換檔以改變自行車速度的自行車控制裝置。更具體地說,本發(fā)明涉及包括剎車和速度改變功能的自行車控制裝置。
背景技術:
騎自行車不但是一種交通方式,更是正在變成一種日益流行的娛樂形式。而且,騎自行車已經(jīng)變?yōu)樵跇I(yè)余愛好者和專業(yè)人員中都非常普及的競技運動項目。不論自行車是用于娛樂、交通或競技,自行車業(yè)都一直對自行車的各個組成部件進行改進。
過去,變速裝置隔開一定距離,并被安裝在自行車的車把和/或車架上。早先的裝置中的變速桿與剎車桿間隔相當大的距離,以避免進行剎車時的它們之間的接觸。這使得變速桿的位置對于騎乘者而言不方便。另外,這些變速桿只具有一個供騎乘者操作的操作部分,由此限制了騎乘者操作變速桿時的可選擇性。
鑒于上面的情況,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從該公開內容中可以看出,需要一種改進的自行車控制裝置,它具有位置上便于操作并易于操作的變速桿。本發(fā)明解決了現(xiàn)有技術中的這種需求以及其它需求,從該公開內容中,這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而言是顯而易見的。
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的一個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具有其位置方便用戶使用的變速桿的自行車控制裝置。
本發(fā)明的另一個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具有其形狀便于操作的變速桿的自行車控制裝置。
本發(fā)明的再一個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具有不會妨礙剎車桿操作的變速桿的控制裝置。
前述的目的基本上可以通過提供一種具有支撐構件、剎車桿和變速桿的自行車控制裝置來實現(xiàn)。支撐構件具有遠端和構成并且布置成與自行車車把聯(lián)接的近端。剎車桿樞轉聯(lián)接在支撐構件的遠端上以便在剎車操作平面內繞著剎車樞軸線樞轉。剎車桿在剎車操作平面內從剎車休止位置操作至剎車操作位置。變速桿與支撐構件樞轉聯(lián)接并且從支撐構件向外延伸,并且至少其暴露出的用戶操作部分位于剎車操作平面內。變速桿可以在不與剎車操作平面平行的變速操作平面內運動。變速桿構成并且布置成在剎車桿沿著剎車操作平面運動期間保持不動。
前述的目的基本上可以通過提供一種具有支撐構件、剎車桿和變速桿的自行車控制裝置來實現(xiàn)。支撐構件具有遠端和構成并且布置成與自行車車把聯(lián)接的近端。剎車桿樞轉聯(lián)接在支撐構件的遠端上以便在剎車操作平面內繞著剎車樞軸線樞轉。剎車桿在剎車操作平面內從剎車休止位置操作至剎車操作位置。變速桿與支撐構件樞轉聯(lián)接并且從支撐構件的底面向外延伸。變速桿具有偏離剎車操作平面的暴露出的用戶操作部分。變速桿具有變速桿安裝部分,并且變速桿縱向軸線延伸穿過變速桿安裝部分和暴露出的用戶操作部分。變速桿縱向軸線與剎車操作平面基本上平行。變速桿可以在不與剎車操作平面平行的變速操作平面內運動。變速桿構成并且布置成在剎車桿沿著剎車操作平面運動期間保持不動。
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將從以下詳細說明中更加清楚地了解本發(fā)明的這些和其它目的、特征、方面和優(yōu)點,該詳細說明結合附圖給出披露了本發(fā)明的優(yōu)選實施方案。
現(xiàn)在參照形成該原始公開內容的附圖,其中
圖1為裝配有一對根據(jù)本發(fā)明一個實施方案的自行車控制裝置的傳統(tǒng)自行車的右側視圖;圖2為圖1所示的傳統(tǒng)自行車的車把上的那對根據(jù)本發(fā)明一個實施方案的自行車控制裝置的前視圖;圖3為將圖2中的根據(jù)本發(fā)明一個實施方案的右側自行車控制裝置沿剖面線3~3剖開的局部剖視圖,該自行車控制裝置中設有內繞線機構;圖4為圖1~3中所示的根據(jù)本發(fā)明一個實施方案的自行車控制裝置的右側視圖;圖5為圖1~4中所示的根據(jù)本發(fā)明一個實施方案的自行車控制裝置的前側視圖;圖6為圖1~5中所示的根據(jù)本發(fā)明一個實施方案的自行車控制裝置的右側視圖,表示剎車桿朝著車把樞轉最大量的情況;圖7為圖3中所示的根據(jù)本發(fā)明一個實施方案的內繞線機構和變速桿的放大中央剖視圖;圖8為將圖3和7中所示的內繞線機構沿著剖面線8~8剖開的局部剖視圖,表示當根據(jù)本發(fā)明一個實施方案的變速桿處于變速空檔中的情況;圖9與圖8類似,為圖3和7中所示的內繞線機構的局部剖視圖,表示當根據(jù)本發(fā)明一個實施方案的變速桿處于第一檔位中的情況。
圖10與圖8和圖9類似,為圖3和7中所示的內繞線機構的局部剖視圖,表示當根據(jù)本發(fā)明一個實施方案的變速桿處于第二檔位中的情況;圖11為供圖1所示的傳統(tǒng)自行車使用的根據(jù)本發(fā)明第二實施方案的自行車控制裝置的前視圖;圖12為供圖1所示的傳統(tǒng)自行車使用的根據(jù)本發(fā)明第三實施方案的具有電接觸組件的右側自行車控制裝置的前視圖;圖13為根據(jù)本發(fā)明第三實施方案的具有如圖12所示的電接觸組件的右側自行車控制裝置的中央剖視圖;圖14為供圖1所示的傳統(tǒng)自行車使用的如圖12和13所示的根據(jù)本發(fā)明第三實施方案的用于自行車控制裝置的電接觸組件的后視圖,表示當變速桿處于變速空檔中的情況;圖15為圖14所示的根據(jù)本發(fā)明第三實施方案的電接觸組件的后視圖,表示當變速桿處于第一檔位的情況;圖16為圖14和圖15所示的根據(jù)本發(fā)明第三實施方案的電接觸組件的后視圖,表示當變速桿處于第二檔位的情況;并且圖17為根據(jù)本發(fā)明第四實施方案的供圖1所示傳統(tǒng)自行車使用,且具有如圖14~16中所示的電接觸組件的自行車控制裝置的前視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
現(xiàn)參照附圖對本發(fā)明的所選實施方案進行說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從該公開內容中將了解,以下對本發(fā)明的這些實施方案的說明只是用來進行舉例說明,而不是為了對由所附權利要求及其等同方案所限定的本發(fā)明進行限定。
首先參照圖1,根據(jù)本發(fā)明的一個實施方案,所示的自行車10具有一對安裝在自行車車把13上的自行車控制裝置12(在圖1中只顯示出一個)。右手側的自行車控制裝置12借助一變速纜索14a與后變速器14并且借助剎車纜索15a與后剎車裝置15操作聯(lián)接,而左手側自行車控制裝置12借助變速纜索17a與前變速器17并且借助剎車纜索18a與前剎車裝置18操作聯(lián)接。
在這里用來描述自行車控制裝置12的以下方向術語“向前、向后、上方、向下、垂直、水平、下方和橫向”以及任意其它方向術語指的是裝配有本發(fā)明的自行車控制裝置的自行車的那些方向。因此,對于這些用來描述本發(fā)明的術語應該相對于裝配有本發(fā)明的自行車控制裝置12的自行車進行解釋。
由于該自行車10的大部分部件在本領域是已知的,所以除了與本發(fā)明的自行車控制裝置12相關的那些部件之外,該自行車10的這些部件在這里將不再進行詳細描述或圖示。而且,在這里沒有詳細圖示和/或描述的各個普通自行車零部件例如剎車、變速器、附加鏈輪可以與本發(fā)明結合使用。
通常,左、右自行車控制裝置12彼此基本上相同,除了它們互為鏡像并且具有不同數(shù)量的變速檔。當然,如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所了解的那樣,該自行車控制裝置12可以具有任意數(shù)量的變速檔位。變速檔位的數(shù)目取決于用在自行車的傳動裝置中的齒輪或鏈輪的數(shù)目。
鑒于這些自行車控制裝置12間的類似性,在這里將只對一個自行車控制裝置12進行詳細描述或圖示。如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所了解的那樣,該公開內容中對該自行車控制裝置12的描述和圖示也可以應用于另一個自行車控制裝置12的結構和操作。
如在圖2~圖6中最清楚地看出的一樣,該自行車控制裝置12主要包括支撐構件20、剎車桿32、變速桿44和內部繞線機構54。支撐構件20構成為便于抓握的箱形支架。該支撐構件20具有近端22和遠端24。近端22具有固定在自行車車把13上的一束帶元件或夾子26,用來將控制裝置12固定在車把13上。支撐構件20的遠端24具有樞銷孔,用來將剎車桿可樞轉地支撐在支撐構件20上。該支撐構件還包括內支架28和內孔30。內支架28具有固定構件28a并且位于內孔30里面,該內孔鉆入到支撐構件20的內部。內支架28在內孔30的內部支撐著內繞線機構54。
如在圖4和5中所看到的一樣,剎車桿32主要包括剎車桿安裝部分34、剎車桿操作部分36和剎車桿自由端38。剎車桿縱向軸線B延伸穿過剎車桿安裝部分34和剎車桿操作部分36。如圖5所示,剎車桿縱向軸線B可以在剎車桿安裝部分34和剎車桿操作部分36的側表面之間對中。
如圖3所示,剎車桿32在剎車桿安裝部分34處通過樞銷42可樞轉地聯(lián)接在支撐構件20上,并且繞著作為非變速樞軸線的剎車樞軸線P(在圖4和6中所示的)轉動。扭簧或偏壓元件(未示出)安裝在樞銷42上,其用于將剎車桿32從剎車操作位置推壓至剎車休止位置。具體地說,用戶一般通過朝著車把13拉動或擠壓控制剎車桿32來使剎車桿32樞轉。因此,剎車桿32相對于支撐構件20在剎車操作位置和剎車休止位置之間樞轉。優(yōu)選的是,剎車休止位置對剎車桿32而言是未使用剎車桿32時的位置。剎車操作位置是當剎車桿32朝著車把13樞轉最大量時的位置。
剎車桿32在剎車操作位置和剎車休止位置之間的樞轉限定了剎車操作平面BOP。該剎車操作平面BOP包括剎車桿安裝部分34、剎車桿操作部分36和剎車桿自由端38的寬度和高度在剎車桿32從剎車休止位置擺動到剎車操作位置并且然后回到剎車休止位置期間所遵循的完整路徑。如在下面所詳細描述的一樣,剎車操作平面BOP可以包括變速桿44的至少一部分。
變速桿44優(yōu)選位于剎車桿32和支撐構件20的近端22之間,并且從支撐構件20的底面延伸出。更優(yōu)選的是,變速桿44構成并且布置成在剎車桿32沿著剎車操作平面BOP運動期間保持不動。變速桿44主要包括變速桿安裝部分46、變速桿操作部分48和變速桿自由端50。如在圖4中所示一樣,變速桿縱向軸線S延伸穿過變速桿安裝部分46和變速桿操作部分48。如在圖5中所示一樣,變速桿縱向軸線S可以在變速桿安裝部分46和變速桿操作部分48的側表面之間對中。
變速桿安裝部分46還構成為與支撐構件20樞轉聯(lián)接。該變速桿安裝端部分46與位于支撐構件20內部的內繞線機構54操作聯(lián)接。變速桿44在變速桿安裝部分46處如此與支撐構件20樞轉聯(lián)接,從而變速桿44圍繞著如圖3中所示的變速樞軸線M在變速空檔、第一檔位和第二檔位之間運動。變速桿44在變速空檔和第一檔位之間以及在變速空檔和第二檔位之間的樞轉限定了變速操作平面SOP。變速桿44繞著變速樞軸線M轉動,使得當在變速操作平面SOP中沿著第一方向運動時可以從變速空檔運動到第一檔位,并且當在變速操作平面SOP中沿著第二方向運動時可以從變速空檔運動到第二檔位。變速桿44被如此構成并且布置,所以變速操作平面SOP優(yōu)選與剎車樞軸線P基本上平行。
變速操作平面SOP包括變速桿安裝部分46、變速桿操作部分48和變速桿自由端50的寬度和高度在變速桿44從第一檔位通過變速空檔擺動到第二檔位期間所遵循的完整路徑。變速操作平面SOP優(yōu)選不與剎車操作平面BOP平行。變速操作平面SOP優(yōu)選相對于剎車操作平面BOP垂直布置。
如圖4所示,變速桿操作部分48通常暴露給用戶并且從支撐構件20的底面向外向下延伸。該變速桿操作部分48的至少一部分位于剎車操作平面BOP中。優(yōu)選的是,暴露給用戶的那一部分變速桿操作部分48位于剎車操作平面BOP中。更具體地說,在本發(fā)明的第一實施方案中,變速桿操作部分48優(yōu)選相對于剎車桿32如此設置,從而使得如圖5所示在從自行車10的前面看時變速桿縱向軸線S與剎車桿縱向軸線B基本上對準。
如圖3和圖6所示,在操作剎車桿32時變速桿44不會妨礙剎車桿32。變速桿44的長度小于剎車桿32的長度的一半,優(yōu)選的是小于剎車桿32的長度的三分之一。因此,變速桿44不必具有使之能夠在剎車操作平面BOP中運動的結構。
與該變速桿操作部分48一體成形的還有輔助變速桿操作部分52。該輔助變速桿操作部分52朝著支撐構件20的內側表面大體上向上傾斜地從剎車操作平面BOP中延伸出。更具體地說,該輔助變速桿操作部分52延伸離開位于剎車操作平面BOP中的變速桿操作部分48。優(yōu)選的是,該輔助操作部分的至少一部分與支撐構件20基本上垂直。更優(yōu)選的是,該輔助操作部分52的至少一部分從支撐構件20的內側表面延伸出。該輔助操作部分52為對一般暴露給用戶的變速桿44進行操作提供了一可選方案。該布置使得騎乘者能夠很容易地操作該變速桿14。
該自行車10的速度由自行車控制裝置12的內繞線機構54控制。該內繞線機構54分別借助變速纜索14a和17a與變速器14和17操作聯(lián)接。該內繞線機構54設置在支撐構件20內并且與變速桿44操作聯(lián)接。
參照圖2和圖7~圖10,內繞線機構54為一種纜索纏繞變速機構,它基本上以與在美國專利No.5186072(受讓給Shimano,Inc.)中所描述的相同的方式操作。因此,該內繞線機構54的結構和操作的細節(jié)將省略。但是,支撐構件20和內繞線機構54在本發(fā)明中已經(jīng)構成并且布置為用以改進變速。因此,為了制作和應用本發(fā)明,將只對內繞線機構54進行足夠詳細的描述和說明。
該內繞線機構54包括拉緊裝置56、單向纏繞裝置58、位置保持裝置60、保持解除裝置62、限制裝置64和支撐軸66。拉緊裝置56設置在支撐構件26的內孔30內并且由支撐構件20的內支架28支撐。
拉緊裝置56包括線接合部分56a、線纏繞部分56b、襯套56c、第一彈簧56d和第二彈簧56e。該拉緊裝置56可以相對于支撐軸66轉動,并且由安裝在該拉緊裝置56和支架28的固定裝置28a之間的第一彈簧56d沿著線開卷方向推壓。襯套56c為該拉緊裝置的整體組成部分,并且包圍著支撐軸66。
優(yōu)選的是,變速樞軸線M通過支撐軸66縱向運轉。更優(yōu)選的是,變速桿44可樞轉地安裝在支撐軸66上,并且繞著變速樞軸線M轉動。另外,變速桿44被第二彈簧56e沿著繞線方向推壓。另外,變速桿44通過單向纏繞裝置58與拉緊裝置56操作聯(lián)接。
如在圖7至圖9中所示一樣,該單向纏繞裝置58包括多個單向齒58a、樞轉聯(lián)接在樞軸銷58c上的單向棘爪58b以及第三彈簧58d。單向棘爪58b通過樞軸銷58c與變速桿44連接,并且用于接合單向齒58a。第三彈簧58d用于將單向棘爪58b推壓至與單向齒58a接合的接合位置。通過這種單向傳動裝置58,從而在沿著繞線方向轉動變速桿44時,拉緊裝置56沿著相同方向轉動。變速桿44能夠與拉緊卷筒56無關地沿著線開卷方向返回。
如在圖7~圖9中所示一樣,位置保持裝置60包括多個位置保持齒60a、位置保持棘爪60b、棘爪彈簧60c、棘爪軸60d和棘爪支撐套筒60e。位置保持齒60a形成在襯套56c的內周壁上,用于與位置保持棘爪60b接合。位置保持棘爪60b樞轉聯(lián)接在棘爪軸60d上。棘爪軸60d從安裝在支撐軸66上的棘爪支撐套筒60e中與支撐軸66平行地延伸。
拉緊裝置56由位置保持裝置60保持在分段的停止位置中。該位置保持棘爪60b被棘爪彈簧60c推壓至接合位置。位置保持棘爪60b和位置保持齒60a具有接合結構。該接合結構和棘爪軸60d位置構成為允許通過變速桿44的操作使拉緊裝置56沿著繞線方向轉動并且通過使拉緊裝置56保持在停止位置從而防止拉緊裝置56沿著線開卷方向轉動。
拉緊裝置56由位置保持裝置60保持在適當位置中,而由保持解除裝置62松開。保持解除裝置包括松開元件62a、凸起62b、凸輪孔62c和第四彈簧62d。凸起62b與支撐軸66基本上平行地從位置保持棘爪60b延伸出。松開元件62a限定了用于容納該凸起62b的凸輪孔62c。松開元件62a包括定位凸起61,其從松開元件62a延伸出從而接觸著變速桿44以建立變速空檔。松開元件62a被第三彈簧62d沿著繞線方向推壓。當松開元件62a在變速桿44的作用下沿著線開卷方向轉動時,凸輪孔62c引導凸起62b以迫使位置保持棘爪60b擺動而脫離與位置保持齒60a的接合。當通過保持解除裝置62使拉緊裝置56自由之后,該拉緊裝置56在第一彈簧56d的力的作用下沿著線開卷方向轉動。
限制裝置64為位置保持裝置60的鏡像,并且包括多個限制齒64a、限制棘爪軸64b和限制棘爪64c。限制齒64a形成在襯套56c的內周壁上,用于與限制棘爪64c接合。限制棘爪64c樞轉聯(lián)接在從棘爪支撐套筒60e延伸出的限制棘爪軸64b上。
限制裝置64將拉緊裝置56在開卷操作期間沿著開卷方向的轉動量限制在預定量。優(yōu)選的是,將拉緊裝置56沿著開卷方向的轉動限制為小于位置保持齒60a的一個齒距。
在操作中,通過使變速桿44在變速操作平面SOP內從如圖8中所示的變速空檔朝著如圖9中所示的第一檔位運動而實現(xiàn)速度變化。力通過單向纏繞裝置58傳遞以使拉緊裝置56沿著纏繞方向轉動。當用戶停止移動變速桿44時,拉緊裝置56通過位置保持裝置60的作用停止在適當位置。變速桿44通過單向纏繞裝置58的釋放作用而不受拉緊裝置56限制地返回,并且通過接觸定位凸起61而停止在變速空檔處。當然可以通過使變速桿44移位相應量來在單個操作中實現(xiàn)多級變速。
另外,通過使變速桿44在變速操作平面SOP中從在圖8中所示的變速空檔朝著在圖10中所示的第二檔位運動來進行速度變化。具有定位凸起61的松開元件62a沿著開繞方向轉動以解除位置保持裝置60的作用,并且操作限制裝置64。限制裝置64將拉緊裝置56沿著開繞方向的向后運動優(yōu)選限制在位置保持齒60a的一個齒距內。在用戶停止使變速桿44運動時,松開元件62a在第三彈簧62d的力的作用下沿著纏繞方向返回以取消限制裝置64的作用,并且使位置保持裝置60將拉緊裝置56保持在沿著開卷方向向后一級的位置中。同時,變速桿44返回到變速空檔。
第二實施方案現(xiàn)在將參照圖11對根據(jù)第二實施方案的自行車控制裝置212進行說明。鑒于在第一和第二實施方案之間的類似性,對與第一實施方案的零部件相同的第二實施方案的零部件賦予與第一實施方案的那些零部件相同的參考標號。而且,為了簡化起見,可省略對與第一實施方案的零部件相同的第二實施方案的零部件的說明。
在第二實施方案中的自行車控制裝置212基本上與第一實施方案相同,除了對自行車控制裝置212的主體進行了如此改進,從而變速桿244偏離剎車操作平面BOP。因此,自行車控制裝置212的剩余零部件與第一實施方案相同,除非另外描述和/或圖示成是不同的。換句話說,變速桿244除了其位置之外在結構上與變速桿44相同。
變速桿244主要包括變速桿安裝部分246、變速桿操作部分248和變速桿自由端250。變速桿縱向軸線SS延伸穿過變速桿安裝部分246和變速桿操作部分248。變速桿縱向軸線SS可以在變速桿安裝部分246和變速桿操作部分248的側表面之間對中。變速桿縱向軸線SS與剎車操作平面BOP基本平行。變速桿244的變速桿操作部分248的至少一部分與剎車操作平面BOP偏離。優(yōu)選的是,暴露給用戶的變速桿244的至少一部分偏離剎車操作平面BOP。更優(yōu)選的是,變速桿縱向軸線SS在對中位于剎車桿安裝部分34的側表面之間時以及在從剎車休止位置向剎車操作位置操作時,與由剎車桿縱向軸線B構成的平面偏離。換句話說,在本發(fā)明的第二實施方案中,變速桿244優(yōu)選相對于剎車桿32如此設置,從而變速桿縱向軸線SS如圖11所示一樣在從自行車10的前面看時與剎車桿縱向軸線B基本上平行間隔開。
第三實施方案現(xiàn)在將參照圖12~圖16對根據(jù)第三實施方案的自行車控制裝置312進行說明。鑒于第一和第三實施方案間的類似性,對與第一實施方案的零部件相同的第三實施方案的零部件賦予與第一實施方案的那些零部件相同的參考標號。而且,為了簡化起見,可省略與第一實施方案的零部件相同的第三實施方案的零部件的說明。
在第三實施方案中的自行車控制裝置312基本上與第一實施方案相同,除了變速桿344與一用于產(chǎn)生出變速電信號的電氣部件操作聯(lián)接。因此,自行車控制裝置312的剩余零部件與第一實施方案相同,除非另外描述和/或圖示成是不同的。換句話說,在該實施方案中,不同的只是變速桿344的變速機構以及該變速機構的安裝。
變速桿344優(yōu)選位于剎車桿32和支撐構件320的近端之間,并且從支撐構件320的底面延伸出。更優(yōu)選的是,變速桿344構成并且布置成在剎車桿32沿著剎車操作平面BOP運動期間保持不動。
變速桿344基本上按照與在美國專利申請No.10/721070(受讓給Shimano,Inc.)中所述相同的方式操作。因此,該變速桿344的結構和操作的細節(jié)將省略。但是,該變速桿344在本發(fā)明中已經(jīng)構成并且布置成用以改進變速。因此,為了制造和應用本發(fā)明,將只對變速桿344進行足夠詳細的描述和圖示。
參照圖13,變速桿344在剎車桿32操作時不會妨礙剎車桿32。變速桿344的長度小于剎車桿32的長度的一半,優(yōu)選的是小于剎車桿32的長度的三分之一。因此,變速桿344不必具有可使它在剎車操作平面BOP中運動的結構。
變速桿344包括一安裝部分346,該部分具有一肘節(jié)構件346a。變速桿在變速桿安裝部分346處與支撐構件320樞轉聯(lián)接,并且繞著限定了如圖15所示的變速樞軸線MMM的支撐軸366轉動。變速桿安裝部分346和肘節(jié)構件繞著該變速樞軸線MMM轉動,使得當在變速操作平面SOP中沿著第一方向運動時可以從如圖12中所示的變速空檔運動到如圖13中所示的第一檔位,并且當在變速操作平面SOP中沿著第二方向運動時可以從如圖12中所示的變速空檔運動到如圖14中所示的第二檔位。肘節(jié)構件346a固定聯(lián)接在安裝部分346上并且繞著支撐軸366轉動。因此,用戶使變速桿344轉動會使得肘節(jié)構件346a與之一起轉動。變速桿安裝部分346與設置在支撐構件320中用于產(chǎn)生變速電信號的電氣部件操作聯(lián)接。
如圖14~16所示,電氣部件或電氣接觸組件368優(yōu)選包括共用接觸條370、第一固定觸點372、第一可動觸點374、第二固定觸點376、第二可動觸點378和由一對片簧380a和380b形成的偏壓元件380。通常,在變速桿344處于變速空檔時,肘節(jié)構件346a位于第一和第二可動觸點374和378之間的中央位置。具體地說,偏壓元件380將肘節(jié)構件346a保持在第一和第二可動觸點374和378之間的靜止位置處。但是,當用戶轉動變速桿344時,這使得肘節(jié)構件346a繞著支撐軸344樞轉并且靠著可動觸點374和378中的一個定位。肘節(jié)構件346a的這個樞轉運動使得可動觸點374和378中的一個如此偏轉,從而偏轉的可動觸點374或378直接與相應的一個固定觸點372和376接觸。更具體地說,當變速桿344在變速操作平面SOP內沿著第一方向轉動時,肘節(jié)構件346a使第一可動觸點374如此偏轉,從而第一可動觸點374與第一固定觸點372相接觸。因此,在第一固定觸點372和第一可動觸點374之間形成電連接,從而通過電變速金屬絲314a將第一控制信號發(fā)送給自行車計算機(未示出)以操作變速器14和17中的一個,從而使得出現(xiàn)加檔。如果變速桿344在變速操作平面SOP內沿著第二方向轉動,則使變速器14和17中的一個減檔。具體地說,變速桿344的轉動使得肘節(jié)構件346a使第二可動觸點378偏轉壓靠在第二固定觸點376上,從而導致它們之間的電連接。該電連接使得控制信號通過電變速金屬絲314a發(fā)送給自行車計算機,從而使得變速器14和17中的一個減檔。
參照圖13,電接觸組件368容納在安裝在支撐構件320內的支架328上的固定構件328a內。支架328在支撐構件320內部支撐著固定構件328a、電接觸組件368和支撐軸366。變速桿344通過支撐軸366與固定構件328a聯(lián)接。
第四實施方案現(xiàn)在將參照圖17對根據(jù)第四實施方案的自行車控制裝置412進行說明。鑒于第三和第四實施方案間的類似性,對與第三實施方案的零部件相同的第四實施方案的零部件賦予與第三實施方案的那些零部件相同的參考標號。而且,為了簡化起見,可省略與第三實施方案的零部件相同的第四實施方案的零部件的說明。
除了變速桿444偏離剎車操作平面BOP之外,在第四實施方案中的自行車控制裝置412基本上與第一實施方案相同。因此,自行車控制裝置412的剩余零部件與第三實施方案相同,除非另外描述和/或圖示成是不同的。換句話說,在該實施方案中不同的只是變速桿344的變速機構和該變速機構的安裝。換句話說,變速桿444及其變速機構除了其位置之外在結構上與變速桿344及其變速機構相同。
變速桿444優(yōu)選位于剎車桿32和支撐構件420之間,并且從支撐構件420的底面延伸出。更優(yōu)選的是,變速桿444構成并且布置成在剎車桿32沿著剎車操作平面BOP運動期間保持不動。變速桿444還構成為與剎車操作平面BOP偏離。也就是說,變速桿444的變速桿操作部分448的至少一部分偏離剎車操作平面BOP。
變速桿444主要包括變速桿安裝部分446、變速桿操作部分448和變速桿自由端450。變速桿縱向軸線SSSS延伸穿過變速桿安裝部分446和變速桿操作部分448。變速桿縱向軸線SSSS可以在變速桿安裝部分446和變速桿操作部分448的側表面之間對中。變速桿縱向軸線SSSS與剎車操作平面BOP基本上平行。變速桿446的變速桿操作部分448的至少一部分與剎車操作平面BOP偏離。優(yōu)選的是,暴露給用戶的變速桿444的至少一部分與剎車操作平面BOP偏離。更優(yōu)選的是,變速桿縱向軸線SSSS在對中位于變速桿安裝部分的側表面之間時并且在從剎車休止位置操作至剎車操作位置時與由剎車桿縱向軸線B構成的平面偏離。換句話說,在本發(fā)明的第四實施方案中,變速桿444優(yōu)選相對于剎車桿32如此設置,從而變速桿縱向軸線SSSS如圖17所示在從自行車10的前面看時與剎車桿縱向軸線B基本上平行間隔開。
在對本發(fā)明的范圍的理解中,此處使用的術語“包括”及其衍生含義用作一個開放式的詞語,指明了已經(jīng)指出的特征、元件、組件、組、集合、和/或步驟的存在,但是不排除其它未指出的特征、元件、組件、組、集合、和/或步驟的存在。前述內容也適用于具有類似含義的詞語,例如“含有”、“具有”和它們的衍生含義。而且當詞語“構件,,或“元件,”以單數(shù)使用的時候,可以具有單個部件和多個部件的雙重含義。最后,此處使用的表示程度的詞語例如“基本上”、“大約”以及“大致”表示所修飾的詞語的合理量的偏離,從而最后結果沒有明顯的改變。如果所述偏離不會使得它所修飾的詞語的含義無效,則這些表示程度的詞語應當被解釋為包括所修飾的詞語的至少±5%的偏離。
雖然只是選擇所選實施方案來說明本發(fā)明,但是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從該公開內容中將了解,在不脫離在所附權利要求中所限定的本發(fā)明范圍的情況下,可以在其中作出各種變化和改進。另外,根據(jù)本發(fā)明的這些實施方案的前面說明只是用來進行舉例說明,而不是為了對由所附權利要求及其等同方案所限定的本發(fā)明進行限定。
權利要求
1.一種自行車控制裝置,它包括支撐構件,它具有遠端和構成并且布置成與自行車車把聯(lián)接的近端;剎車桿,它與支撐構件的遠端樞轉聯(lián)接,以在剎車操作平面內繞著剎車樞軸線從剎車休止位置樞轉至剎車操作位置;以及變速桿,它與支撐構件樞轉聯(lián)接并且從支撐構件向外延伸出,并且至少暴露出的用戶操作部分位于剎車操作平面內,該變速桿可以在不與剎車操作平面平行的變速操作平面內運動,所述變速桿構成并且布置成在剎車桿沿著剎車操作平面運動期間保持不動。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車控制裝置,還包括設置在支撐構件內并且與變速桿操作聯(lián)接的內繞線機構。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自行車控制裝置,其中所述內繞線機構包括拉緊裝置,它構成并且布置成與變速金屬絲的端部聯(lián)接,并且可以通過變速桿沿著繞線方向運動;以及位置保持裝置,它構成并且布置成選擇地將拉緊裝置保持在多個纏繞位置中的一個中。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車控制裝置,其中所述變速桿當在變速操作平面內沿著第一方向運動時可以從變速空檔向第一檔位運動,并且當在變速操作平面內沿著第二方向運動時可以從變速空檔向第二檔位運動。
5.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自行車控制裝置,其中所述內繞線機構還包括單向纏繞裝置,它構成并且布置成在變速桿沿著第一和第二方向中的一個方向運動時將變速金屬絲纏繞在拉緊裝置上。
6.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自行車控制裝置,其中所述內繞線機構還包括松開裝置,它構成并且布置成在變速桿沿著第一和第二方向中的一個與纏繞相反的方向運動時將變速金屬絲從拉緊裝置中開卷。
7.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自行車控制裝置,其中所述變速桿和所述拉緊裝置共軸并且可轉動地安裝在支撐軸上。
8.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車控制裝置,其中所述變速操作平面與剎車樞軸線基本上平行。
9.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車控制裝置,其中所述變速桿包括從剎車操作平面延伸出的輔助用戶操作部分。
10.如權利要求9所述的自行車控制裝置,其中所述變速桿的所述附加用戶操作部分與暴露出的用戶操作部分形成為一體。
11.如權利要求9所述的自行車控制裝置,其中所述輔助用戶操作部分的至少一部分與支撐構件基本上垂直。
1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車控制裝置,其中所述變速桿包括延伸離開位于剎車操作平面內的暴露出的用戶操作部分的輔助用戶操作部分。
13.如權利要求12所述的自行車控制裝置,其中所述輔助用戶操作部分的至少一部分與支撐構件基本上垂直。
14.如權利要求12所述的自行車控制裝置,其中所述輔助用戶操作部分的至少一部分從支撐構件的內側表面延伸出。
15.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車控制裝置,還包括用于產(chǎn)生變速電信號的電氣部件,它設置在支撐構件內并且與變速桿操作聯(lián)接。
16.一種自行車控制裝置,它包括支撐構件,它具有遠端和構成并且布置成與自行車車把聯(lián)接的近端;剎車桿,它與支撐構件的遠端樞轉聯(lián)接以在剎車操作平面內繞著剎車樞軸線從剎車休止位置樞轉至剎車操作位置;以及變速桿,它與支撐構件樞轉聯(lián)接并且從支撐構件向外延伸出,并且暴露出的用戶操作部分與剎車操作平面偏離,所述變速桿具有變速桿安裝部分,其變速桿縱向軸線延伸穿過變速桿安裝部分和暴露出的用戶操作部分,該變速桿縱向軸線與剎車操作平面基本上平行,該變速桿可以在不與剎車操作平面平行的變速操作平面內運動,該變速桿構成并且布置成在在剎車桿沿著剎車操作平面運動期間保持不動。
17.如權利要求16所述的自行車控制裝置,其中所述變速桿包括延伸進入剎車操作平面內的輔助用戶操作部分。
18.如權利要求17所述的自行車控制裝置,其中所述輔助用戶操作部分的至少一部分與所述支撐構件基本上垂直。
19.如權利要求17所述的自行車控制裝置,其中所述輔助用戶操作部分的至少一部分從支撐構件的內側表面延伸出。
20.如權利要求17所述的自行車控制裝置,其中所述變速桿的輔助用戶操作部分與暴露出的用戶操作部分形成為一體。
21.如權利要求16所述的自行車控制裝置,還包括用于產(chǎn)生變速電信號的電氣部件,它設置在支撐構件內并且與變速桿操作聯(lián)接。
22.如權利要求16所述的自行車控制裝置,其中所述變速桿當在變速操作平面內沿著第一方向運動時可以從變速空檔向第一檔位運動,并且當在變速操作平面內沿著第二方向運動時可以從變速空檔向第二檔位運動。
全文摘要
提供一種位置便利并且容易操作的自行車控制裝置。該自行車控制裝置具有一支撐構件、一剎車桿、一變速桿和一內繞線機構。支撐構件在其近端處固定在車把上。剎車桿樞轉聯(lián)接在支撐構件上并且在剎車操作平面內操作。變速桿樞轉聯(lián)接在支撐構件上并且在不與剎車操作平面內平行的變速操作平面內操作。變速桿安裝在由支撐構件容納的內繞線機構上。變速桿構成并且布置成在剎車桿運動期間保持不動。
文檔編號B62L3/00GK1836968SQ20051012742
公開日2006年9月27日 申請日期2005年12月2日 優(yōu)先權日2005年3月24日
發(fā)明者尾瀨憲治 申請人:株式會社島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