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輛用座椅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fā)明提供一種車輛用座椅,在立起壁(11)的面向座椅坐墊(8)的一側的側部上,設有形成帶扣安裝空間的凹部(48)。在立起壁(11)上,以覆蓋凹部(48)的至少上部的方式安裝有扶手(12)。將在座椅坐墊(8)的下方與車身連結的安全帶裝置的帶扣(22)從座椅坐墊(8)與立起壁(11)之間向座椅坐墊(8)的上方引出。在要將織帶側的舌板連結于帶扣(22)的情況下,利用凹部(48)進行作業(yè)。
【專利說明】車輛用座椅
【技術領域】
[0001] 本發(fā)明涉及在座椅坐墊的側部設有供乘員放置前臂的扶手的車輛用座椅。
【背景技術】
[0002] 作為車輛用座椅,存在在座椅坐墊的側部安裝有供乘員放置前臂的扶手的車輛用 座椅(例如,參照日本國特開昭59-48239號公報)。
[0003] 日本國特開昭59-48239號公報所記載的車輛用座椅構成為,從座椅坐墊的側部 向上方立起的塊狀扶手以能夠裝拆的方式安裝在座椅坐墊的側部,在將左右相鄰的兩個座 椅的座椅靠背向后方放倒而使用的情況下,能夠將拆下的扶手配置在相鄰的座椅之間的間 隙中。
【發(fā)明內(nèi)容】
[0004] 然而,在日本國特開昭59-48239號公報所記載的車輛用座椅中,雖然扶手從座椅 坐墊的側部向上方立起地設置,但由于不是在從座椅坐墊的側部立起的部分中內(nèi)置有與座 椅坐墊內(nèi)的部件連動的功能部件等的結構,所以能夠采用使扶手整體以大型塊狀形成且將 整體直接拆下的構造。但是,在立起壁內(nèi)配置有與座椅坐墊內(nèi)的部件連動的功能部件這樣 的情況下,不得不使立起壁與座椅坐墊成為一體構造。
[0005] 在這樣的車輛用座椅中,安全帶裝置的帶扣通過固定帶(anchor strap)而與座椅 下方的車身連結,并且從座椅坐墊與立起壁之間的間隙被向座椅坐墊的上方側引出。而且, 落座于座椅上的乘員在佩戴織帶的情況下,將織帶側的舌板在座椅坐墊的一側部側連結到 帶扣上。
[0006] 但是,例如,在座椅坐墊上安裝有稱作增高椅(booster seat)的比較大型的兒童 座椅那樣的情況下,兒童座椅與立起壁之間的間隙變窄,難以進行佩戴織帶時的帶扣的連 結作業(yè)。
[0007] 因此,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車輛用座椅,即使是在座椅坐墊的側部設有兼 用于支承扶手的立起壁的構造,也能夠將織帶側的舌板容易地安裝到從座椅坐墊與立起壁 之間引出的帶扣中。
[0008] 本發(fā)明的方案為了解決上述課題而采用了以下結構。
[0009] (1)本發(fā)明的第一方案的車輛用座椅包括:供乘員落座的座椅坐墊;從上述座椅 坐墊的側部向上方立起的立起壁;和配置在上述立起壁的上部且供乘員放置前臂的扶手, 在上述座椅坐墊的下方連結于車身的安全帶裝置的帶扣,從上述座椅坐墊與上述立起壁之 間向上述座椅坐墊的上方引出,在該車輛用座椅中,在上述立起壁的面向座椅坐墊側的側 部上,設有形成帶扣安裝空間的凹部,上述扶手相對于上述立起壁以覆蓋上述凹部的至少 上部的方式安裝在上述立起壁上。
[0010] 由此,在將織帶側的舌板安裝于帶扣的情況下,能夠將手插入到立起壁的側部的 凹部中并在該處進行舌板的安裝作業(yè)。 toon]因此,例如,即使在座椅坐墊上安裝有增高椅的情況下,也能夠容易地將舌板安裝 到帶扣中。
[0012] (2)在上述(1)的方案中,也可以是,上述扶手相對于上述立起壁以能夠位移的方 式安裝。
[0013] 該情況下,在將舌板安裝于帶扣時,通過使扶手相對于立起壁適當位移,能夠更容 易地進行舌板的安裝作業(yè)。
[0014] (3)在上述(1)或(2)的方案中,也可以是,上述扶手相對于上述立起壁以能夠上 下滑動的方式安裝。
[0015] 該情況下,在將舌板安裝于帶扣時,能夠使扶手相對于立起壁沿上下適當滑動位 移。
[0016] (4)在上述(1)的方案中,也可以是,上述扶手相對于上述立起壁以能夠裝拆的方 式安裝。
[0017] 該情況下,例如在座椅坐墊上設置增高椅而使用的情況下等,通過預先將扶手從 立起壁拆下,能夠容易地進行舌板相對于帶扣的安裝作業(yè)。
[0018] 根據(jù)上述方案的車輛用座椅,在立起壁的面向座椅坐墊側的側部上,設有形成帶 扣安裝空間的凹部,因此,盡管是在座椅坐墊的側部上設有兼用于支承扶手的立起壁的構 造,但也能夠容易地將織帶側的舌板安裝到帶扣中。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9] 圖1是將本發(fā)明的一實施方式的車輛在車寬方向的大致中央剖切時的示意側視 圖。
[0020] 圖2是本發(fā)明的一實施方式的車輛的車室內(nèi)的側視圖。
[0021] 圖3是本發(fā)明的一實施方式的車輛的車室內(nèi)的俯視圖。
[0022] 圖4是本發(fā)明的一實施方式的車輛的車室內(nèi)的側視圖。
[0023] 圖5是本發(fā)明的一實施方式的車輛的車室內(nèi)的俯視圖。
[0024] 圖6是本發(fā)明的一實施方式的座椅的立體圖。
[0025] 圖7是本發(fā)明的一實施方式的座椅的骨架部的側視圖。
[0026] 圖8A是用于說明本發(fā)明的一實施方式的座椅的翻轉動作的不意側視圖。
[0027] 圖8B是用于說明本發(fā)明的一實施方式的座椅的翻轉動作的示意側視圖。
[0028] 圖8C是用于說明本發(fā)明的一實施方式的座椅的翻轉動作的不意側視圖。
[0029] 圖8D是用于說明本發(fā)明的一實施方式的座椅的翻轉動作的不意側視圖。
[0030] 圖8E是用于說明本發(fā)明的一實施方式的座椅的翻轉動作的不意側視圖。
[0031] 圖9是本發(fā)明的一實施方式的車輛的車室內(nèi)的立體圖。
[0032] 圖10是表示本發(fā)明的一實施方式的座椅的扶手的拆下狀態(tài)的立體圖。
[0033] 圖11是本發(fā)明的一實施方式的座椅的安裝有增高椅的狀態(tài)下的俯視圖。
[0034] 圖12是本發(fā)明的一實施方式的座椅的安裝有增高椅的狀態(tài)下的立體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35] 以下,基于【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本發(fā)明的一實施方式。此外,在以下說明中,關于前后和上下, 在沒有特別說明的情況下表示相對于車身的前后和上下。另外,圖中箭頭FR是指車輛的前 方側,箭頭UP是指車輛的上方,箭頭LH是指車輛的左側方。
[0036] 圖1是將本實施方式的車輛1在車寬方向的大致中央剖切時的示意側視圖。本實 施方式的車輛1為具有前后三排座椅2A、2B、2C的微型廂式車類型的車輛,第一排、第二排、 第三排的各座椅2A、2B、2C分別左右對稱地設有兩組。在圖1中,示出各排的右側座椅2A、 2B、2C。另外,該車輛1在車身的左右側部設有前后兩個車門開口 3、4,落座于第二排座椅 2B或第三排座椅2C的乘員m能夠從后側的車門開口 4通過而乘降。此外,圖1中,附圖標 記5是車身側部的設置在前側的車門開口 3與后側的車門開口 4之間的中柱,附圖標記6 是車身側部的設置在后側的車門開口 4的后緣部上的邊柱(quarter pillar),附圖標記7 是車身側部的沿后端緣設置的后柱。另外,圖1中的附圖標記29是安裝有未圖示的后角窗 玻璃(rear quarter glass)的窗框部。
[0037] 圖2、圖4是從座椅2B的左側觀察到的第二排右側座椅2B和車室內(nèi)的右側的側壁 部的圖,圖3、圖5是從上方側觀察到的第二排右側座椅2B和車室內(nèi)的右側的側壁部的圖, 圖6是從前部右斜上方側觀察到的第二排右側座椅2B的圖。
[0038] 如這些附圖所示,座椅2B具有:支承乘員m的臀部的座椅坐墊8、以能夠轉動的方 式與該座椅坐墊8的后端部連結且支承乘員m的腰部及胸部(背部)的座椅靠背9、和安裝 在該座椅靠背9的上部且支承乘員m的頭部及頸部的頭枕10。另外,在座椅坐墊8的車寬 方向內(nèi)側的側部,延伸設置有以沿著座椅坐墊8的側面的方式向上方立起的立起壁11 (參 照圖6),在該立起壁11的上部,設有用于供乘員m放置前臂的扶手12。此外,立起壁11形 成為在前后方向和上下方向上較長的大致箱狀,在其內(nèi)部收納有未圖示的框架部件、和傾 轉操作用的桿部件等。
[0039] 在車輛1的車室內(nèi)的側部(邊柱6與后柱7之間的區(qū)域),向車寬方向內(nèi)側鼓出有 覆蓋后輪外側的后輪罩13。該后輪罩13 -體地設置在車輛側部的車身面板上。在車身面 板中的、后輪罩13的上方側位置,經(jīng)由未圖示的托架而固定設置有第二排座椅2B用的安全 帶裝置14的卷收器15 (參照圖2、圖4)。在邊柱6與后柱7之間的車室內(nèi)側區(qū)域,通過螺 釘或卡定夾等而安裝有作為樹脂制內(nèi)飾部件的后側襯里16。
[0040] 第二排座椅2B的安全帶裝置14為三點式安全帶裝置,從卷收器15拉出的織帶17 穿過后側襯里16的拉出口 18而被拉出至車室內(nèi),其前端部經(jīng)由邊柱6的下端附近的外固 定器19而固定在車身底板20上。在織帶17上的位于拉出口 18與外固定器19之間的區(qū) 域穿插有舌板21,該舌板21相對于固定在座椅2B的座椅坐墊8的車寬方向內(nèi)側下端的帶 扣22能夠裝拆。
[0041] 在初始狀態(tài)下,織帶17的基端側被卷繞到卷收器15中,乘員m用手握持舌板21 部分而將織帶17拉出,并將舌板21固定在帶扣22上,由此,相對于座椅2B主要束縛乘員 m的胸部和腰部。
[0042] 另外,第二排座椅2B經(jīng)由設置在車身底板20上的一對座椅導軌23而能夠沿車身 前后方向滑動移動,更準確地說,能夠沿車身的左右的斜前后方向滑動移動。如圖3、圖5所 示,座椅導軌23以前部側向車寬方向外側傾斜的方式設置在車身底板20上。在座椅導軌 23上滑動移動的座椅2B在圖2、圖3所示的最后端移動位置處,與后輪罩13的鼓出部13a 相比位于車寬方向內(nèi)側,在圖4、圖5所示的最前端移動位置處,與最后端移動位置相比位 于車寬方向外側的后輪罩13的鼓出部13a的前方側。因此,本實施方式的第二排座椅2B 在位于最前端移動位置附近的狀態(tài)下,能夠在左右相鄰的座椅2B之間確保足夠大的分隔 距離,而且,能夠不與后輪罩13部分發(fā)生干涉地滑動移動到最后端移動位置。
[0043]另外,本實施方式的第二排座椅2B在不使用時,對折地將座椅靠背9放倒在座椅 坐墊8上,在最前端移動位置處,能夠在該狀態(tài)下進行使座椅2B整體向前方彈起的所謂翻 轉動作。
[0044] 圖7是表示第二排座椅2B的實現(xiàn)翻轉動作的主要結構的圖,圖8A至圖8E是按時 間順序依次示出座椅2B的翻轉動作的圖。
[0045] 如圖7所示,座椅2B在鋪設于車身底板20上的座椅導軌23 (下導軌)上以能夠使 板狀的滑動基座24滑動的方式支承該滑動基座24,在滑動基座24的前端部經(jīng)由轉動鉸鏈 25以能夠前后轉動的方式連結有座椅坐墊8的前端部。而且,在座椅坐墊8的后端部經(jīng)由 傾轉機構26以能夠轉動的方式連結有座椅靠背9。另外,在滑動基座24的后端部,突設有 由大致=字狀的棒狀部件構成的翻轉撞針(tumble striker)27,設置在座椅靠背9的后部 下端的鎖定機構28能夠與翻轉撞針27卡合。
[0046] 傾轉機構26通過對設置在座椅坐墊8的側部的傾轉解除桿33和設置在扶手12 下方的立起壁11的后端的傾轉解除帶34中的任一方的操作而進行解除操作。
[0047] 另外,座椅靠背9在傾轉機構26的解除操作時,以傾轉機構26的旋轉軸26a為中 心轉動并向兩級前倒狀態(tài)變化。即,座椅靠背9在完成翻轉動作之前,首先成為前倒一半左 右的半倒狀態(tài),然后成為傾倒至重疊在座椅坐墊8上的全倒狀態(tài)。在座椅坐墊8的后端部 設有半倒止動件31,在對傾轉機構26進行解除操作時,通過使座椅靠背9側的止動銷32與 半倒止動件31抵接,能夠將座椅靠背9維持于半倒狀態(tài)。另外,在滑動基座24與座椅導軌 23之間,設有鎖定滑動基座24的滑動位置的滑動鎖定機構35。在不對座椅2B進行任何操 作的狀態(tài)下,滑動鎖定機構35將滑動基座24維持于鎖定狀態(tài)。
[0048] 當如上述那樣通過傾轉機構26的解除操作使座椅靠背9成為半倒狀態(tài)時,滑動鎖 定機構35以該動作為契機而被解除鎖定。而且,當在滑動鎖定機構35被解除后使座椅坐 墊8 (滑動基座24)滑動移動到最前端移動位置時,在隨后拉動座椅坐墊8的后端部的鎖定 解除帶36的時刻,上述半倒止動件31以從止動銷32分離的方式位移。其結果為,座椅靠 背9解除基于半倒止動件31的轉動限制并向全倒狀態(tài)變化。
[0049] 另外,鎖定座椅坐墊8向前部側的轉動的鎖定機構28,在通常狀態(tài)下與滑動基座 24上的翻轉撞針27卡合,但當座椅坐墊8 (滑動基座24)移動到最前端移動位置而座椅靠 背9向全倒狀態(tài)變化時,鎖定機構28以該動作為契機解除相對于翻轉撞針27的卡合。
[0050] 在此,參照圖8A?圖8E,說明座椅2B的具體翻轉動作。
[0051] 首先,在座椅2B處于標準姿勢(座椅靠背9向后方立起的姿勢)時,如圖8A所示, 當操作傾轉解除桿33和傾轉解除帶34中的任一方時,座椅靠背9以傾轉機構26的旋轉軸 26a為中心前傾而成為半倒狀態(tài)。由此,當座椅靠背9成為半倒狀態(tài)時,滑動鎖定機構35的 鎖定被解除。
[0052] 接著,當乘員m從該狀態(tài)向前方側推動座椅2B時,如圖8B所示,座椅2B沿座椅導 軌23向斜前方側滑動移動。由此,當座椅2B移動到最前端移動位置時,通過鎖定解除帶36 的牽引而能夠使座椅靠背9向全倒狀態(tài)變化。
[0053] 如圖8C所示,當從該狀態(tài)拉動鎖定解除帶36時,座椅靠背9以傾轉機構26的旋 轉軸26a為中心成為全倒狀態(tài),鎖定機構28與翻轉撞針27的卡合被解除。
[0054] 由此,當鎖定機構28與翻轉撞針27的卡合被解除時,通過內(nèi)置于轉動鉸鏈25中 的未圖示的彈壓彈簧的力,如圖8D所示,使座椅2B整體以轉動鉸鏈25為中心慢慢旋轉(翻 轉)。然后,如圖8E所示,座椅2B通過卡定件37而卡定固定在車身的骨架部件上。
[0055] 另外,圖1所示的車室內(nèi)的第三排座椅2C與第二排座椅2B同樣地,具有:支承乘 員m的臀部的座椅坐墊108、以能夠轉動的方式與該座椅坐墊108的后端部連結且支承乘員 的腰部及胸部(背部)的座椅靠背109、和安裝在該座椅靠背109的上部且支承乘員的頭部 及頸部的頭枕110。該第三排座椅2C收納在設置于車室內(nèi)后部的車身底板20上的未圖示 的凹部中,使用時使其從凹部內(nèi)突出到車身底板20上。此外,座椅2C將座椅靠背109對折 地放倒在座椅坐墊108的上表面?zhèn)?,并在該狀態(tài)下收納于凹部內(nèi),由此,座椅靠背109的背 面封閉凹部的開口。另外,座椅2C的座椅坐墊108的下端經(jīng)由未圖示的連接機構而支承在 凹部內(nèi)的底壁上,能夠通過連接機構的動作而適當進行座椅2C向凹部內(nèi)的收納和向車身 底板20上的突出。
[0056] 第三排座椅2C在像上述那樣沒有作為座椅而使用時,收納于車身底板20的凹部 中,出于這樣的關系,座椅靠背109和座椅坐墊108與第二排座椅2B相比變薄,座椅坐墊 108的座面108a、尤其是座面108a的后部區(qū)域,與第二排座椅2B的座面8a相比變低。
[0057] 此外,在作為座椅而使用的情況下,設置在車身底板20上的座椅2C與后部側的車 門開口 4相比位于后方側。
[0058] 在安裝于車室內(nèi)的車身側部的后側襯里16上,一體地形成有從窗框部29的下方 位置向車寬方向內(nèi)側鼓出的箱狀的臺座部38。該臺座部38在與第二排座椅2B的座椅靠背 9大致相等的高度位置處,向車寬方向內(nèi)側拱起。
[0059] 圖9是表示后側襯里16的臺座部38及其周邊部的圖。
[0060] 同時如圖9所示,在臺座部38中的、后輪罩13 (參照圖2、圖4)后部的正上位置, 設有前部區(qū)域比后部區(qū)域低的層差部,在該層差部的朝向車身前方側的垂直壁部分上形成 有上述織帶17的拉出口 18。而且,臺座部38的前部區(qū)域的上表面和與該前部區(qū)域的上表 面平滑地連續(xù)的前端面成為引導從拉出口 18向前方拉出的織帶17的引導面39。沿引導面 39配置的織帶17的前端部從引導面39的前端位置朝向邊柱6的下端附近的外固定器19 延伸。此外,在不使用安全帶裝置14時,織帶17使中途部沿著引導面39上而卡掛在臺座 部38的前端側的角落部分,由此,承受基于卷收器15的牽引力并卡定在臺座部38上。
[0061] 另外,在后側襯里16的、臺座部38的下方側,形成有朝向車寬方向外側凹陷的凹 陷部40,在該凹陷部40的下端,向車寬方向內(nèi)側鼓出地設有前后較長的箱狀的扶手部41。 扶手部41的上表面大致水平地形成,在該上表面上放置落座于第三排座椅2C的乘員m的 前臂。扶手部41與臺座部38的上表面大致平行地沿車身前后方向延伸至車門開口 4的后 緣部附近。
[0062] 在后側襯里16的、臺座部38的前緣部與扶手部41的前緣部之間,一體地安裝有 從側面觀察時呈大致=字狀的輔助把手42。該輔助把手42的供乘員m握持的握持部42a 沿車身上下方向延伸,上部側的折曲基部42b與臺座部38的前緣部的車室內(nèi)側重合地結 合,并且下部側的折曲基部42c與扶手部41的前緣部的車室內(nèi)側重合地結合。
[0063] 如圖9所示,臺座部38上的引導面39從臺座部38的上表面?zhèn)瘸蚯岸藗绕骄彽?向前方傾斜,并且以前部側與前端面平滑地連續(xù)的方式彎曲。輔助把手42的上部側的折曲 基部42b形成為,其上緣部的形狀大致按照臺座部38的引導面39的前緣部的形狀,且比引 導面39的輪廓大一圈。也就是說,折曲基部42b的上緣部在引導面39的車寬方向內(nèi)側位 置處,以規(guī)定高度向該引導面39的上方側和前方側突出。該折曲基部42b的上緣部的突出 部分構成了限制壁55,該限制壁55對沿引導面39上配置的織帶17的向車寬方向內(nèi)側的位 移進行限制。此外,在限制壁55的車寬方向外側的面上,一體地形成有對沿引導面39上配 置的織帶17的上方位移進行限制的未圖示的限制突部。
[0064] 另外,如圖6、圖9所示,在第二排座椅2B的座椅靠背9的上部,安裝有在佩戴織帶 17時對從拉出口 18向乘員m的肩部拉出的織帶17進行引導的織帶引導件45。該織帶引 導件45由樹脂或金屬等形成,通過螺栓緊固等而結合在座椅靠背9的上部側的框架(未圖 示)上。織帶引導件45配置在座椅靠背9上的頭枕10的設置部的車寬方向外側位置,若是 圖6、圖9所示的右側座椅2B,則配置在頭枕10的右側位置。
[0065] 另外,與安全帶裝置14的舌板21連結的帶扣22經(jīng)由未圖示的固定帶而固定在座 椅坐墊8下方的滑動基座24 (參照圖7)上,并且從座椅坐墊8的側部與立起壁11之間的 間隙穿過而被向座椅坐墊8的座面8a的上方側引出。
[0066] 圖10是表不立起壁11和扶手12的構造的圖,圖11、圖12是表不從立起壁11拆 下扶手12、并在座椅坐墊8上安裝增高椅60后的狀態(tài)的圖。
[0067] 如圖10所示,扶手12具有:大致水平地延伸的水平延伸部12a、和從水平延伸部 12a的前端部向前部下方彎曲而延伸的彎曲延伸部12b,在水平延伸部12a的靠后部的下表 面和彎曲延伸部12b的下端面上,朝向后部側斜下方分別延伸有圓筒狀的支桿54A、54B。此 夕卜,扶手12在從水平延伸部12a的后端部到彎曲延伸部12b的前端部的范圍內(nèi)以大致固定 寬度形成。另外,在后部側的支桿54A的周壁上,沿軸向隔開間隔地形成有未圖示的多個鎖 定孔。
[0068] 另外,如圖10、圖11所示,立起壁11整體以與扶手12大致相同的寬度形成,并且 在其上表面上設有三級的層差面。關于立起壁11的上表面,將最后部側作為高位面11a,將 最前部側與中間部的一部分作為低位面11c,將中間部的剩余部分作為中位面lib。扶手12 配置在中位面lib和低位面11c的上方側。扶手12如在后詳細說明那樣,設定成以能夠調(diào) 整升降的方式安裝在立起壁11上,但當位于最低下降位置時,其上表面的高度和立起壁11 的高位面11a的高度相同。
[0069] 在此,為了便于說明,將立起壁11中的、上表面為高位面11a的區(qū)域稱作高位塊 11A,將上表面為中位面lib的區(qū)域稱作中位塊11B,將上表面為低位面11c的區(qū)域稱作低位 塊11C,中位塊11B在與高位塊11A相鄰的后部側的一部分上一體地形成有支承部44,用于 支承扶手12的后部側的支桿54A。另外,中位塊11B中的、除支承部44以外的區(qū)域(稱作 "中位塊11B的普通部")僅從立起壁11的遠離座椅坐墊8 -側的寬度方向的大致一半?yún)^(qū)域 向上方隆起。因此,如圖11所示,當從上方側觀察立起壁11整體時,中位塊11B的普通部 成為如下形狀:立起壁11的面向座椅坐墊8的一側被切缺成凹狀。在本實施方式中,立起 壁11的中位塊11B的普通部的面向座椅坐墊8的一側區(qū)域構成了凹部48,該凹部48構成 帶扣安裝空間。
[0070] 在該凹部48中能夠配置從立起壁11與座椅坐墊8之間引出的帶扣22。此外,在 中位塊11B的普通部的面向座椅坐墊8的一側的側面上,設有從上端部向下方彎曲而凹陷 的彎曲凹面49。在本實施方式中,彎曲凹面49也構成凹部48的一部分。
[0071] 在立起壁11中的、中位塊11B的支承部44的上表面和低位塊11C的前緣部的上 表面上,設有供扶手12的支桿54A、54B滑動自如地嵌入的引導孔50A、50B。在中位塊11B 側的引導孔50A的緣部上,附設有用于對扶手12的未圖示的升降鎖定機構進行解除操作的 鎖定解除按鈕51。在本實施方式的扶手12中,支桿54A、54B嵌入在對應的引導孔50A、50B 中,并且能夠通過升降鎖定機構而多級地調(diào)整升降位置。在要調(diào)整扶手12的升降高度的情 況下,通過按下鎖定解除按鈕51而解除鎖定,在調(diào)整好升降高度后,通過解除鎖定解除按 鈕51的操作而再次鎖定扶手12。
[0072] 另外,扶手12在安裝于立起壁11的狀態(tài)下,覆蓋立起壁11的面向座椅坐墊8側 的凹部48的上方。因此,在扶手12安裝于立起壁11的狀態(tài)下,在從扶手12的上方側觀察 座椅2B時,凹部48隱藏于扶手12中而幾乎觀察不到。
[0073] 在本實施方式的車輛1的座椅2B中,在車寬方向內(nèi)側的立起壁11的面向座椅坐 墊8的一側的側部上設有形成帶扣安裝空間的凹部48,扶手12以覆蓋凹部48的上方的方 式安裝在立起壁11上,因此,在將織帶17側的舌板21安裝于帶扣22的情況下,能夠將手 插入到立起壁11的側部的凹部48中并在該處進行舌板21的安裝作業(yè)。因此,盡管該座椅 2B是在座椅坐墊8的側部一體地設有兼用于支承扶手12的立起壁11的構造,但也能夠容 易地將織帶17側的舌板21安裝到帶扣22中。
[0074] 另外,在本實施方式的座椅2B中,在車寬方向內(nèi)側的立起壁11的面向座椅坐墊8 的一側的側部上設有形成帶扣安裝空間的凹部48,因此,如圖11、圖12所示,即使在座椅坐 墊8的上部安裝增高椅60、并在該狀態(tài)下將織帶17側的舌板21安裝于帶扣22的情況下, 通過預先將扶手12從立起壁11拆下,也能夠將手從上方側插入到立起壁11的凹部48與 增高椅60的側壁之間的間隙中,從而容易地將舌板21安裝到帶扣22中。
[0075] 在這樣使用增高椅60的情況下,不一定必須將扶手12從立起壁11完全拆下,例 如也可以僅將扶手12的升降高度調(diào)整為適當高度。另外,扶手12的位移方向不必限定于 上下方向,也能夠使其沿前后方向滑動位移、或向斜上方轉動位移,但在如本實施方式這樣 能夠沿上下方向滑動位移的情況下,能夠避免構造的復雜化,并且能夠提高舌板21相對于 帶扣22的安裝作業(yè)性。
[0076] 此外,本發(fā)明不限定于上述實施方式,能夠在不脫離其要旨的范圍內(nèi)進行各種設 計變更。
【權利要求】
1. 一種車輛用座椅,包括: 供乘員落座的座椅坐墊; 從所述座椅坐墊的側部向上方立起的立起壁;和 配置在所述立起壁的上部且供乘員放置前臂的扶手, 在所述座椅坐墊的下方連結于車身的安全帶裝置的帶扣,從所述座椅坐墊與所述立起 壁之間向所述座椅坐墊的上方引出,該車輛用座椅的特征在于, 在所述立起壁的面向座椅坐墊側的側部上,設有形成帶扣安裝空間的凹部, 所述扶手以覆蓋所述凹部的至少上部的方式安裝在所述立起壁上。
2.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車輛用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扶手相對于所述立起壁以能夠 位移的方式安裝。
3. 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車輛用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扶手相對于所述立起壁以能 夠上下滑動的方式安裝。
4.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車輛用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扶手相對于所述立起壁以能夠 裝拆的方式安裝。
【文檔編號】B60N2/46GK104108330SQ201410151880
【公開日】2014年10月22日 申請日期:2014年4月16日 優(yōu)先權日:2013年4月19日
【發(fā)明者】尾形勇介, 寺內(nèi)達也, 佐藤忍, 原田雄太, 太田洋平 申請人:本田技研工業(yè)株式會社, 株式會社泰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