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沖壓控制臂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該披露內(nèi)容涉及用于車輛懸掛系統(tǒng)的控制臂。
背景技術:
在多數(shù)車輛上,懸掛系統(tǒng)支撐車重,吸收和阻尼振動,且?guī)椭3州喬ズ偷缆分g的接觸。其中,懸掛系統(tǒng)允許輪胎和底盤之間的相對運動。懸掛系統(tǒng)還吸收能量和耗散能量。一些懸掛系統(tǒng)(包括叉骨系統(tǒng)或麥弗遜柱系統(tǒng))在懸掛角處具有一個或多個控制臂??刂票墼谝粋€或兩個位置安裝至底盤且在一個位置安裝至車輪結構(轉(zhuǎn)向節(jié))??刂票墼诎惭b點處可包括一個或多個球窩接頭和一個或多個襯套。
發(fā)明內(nèi)容
提供一種用于車輛懸掛系統(tǒng)的控制臂。該控制臂包括第一蛤殼半部和第二蛤殼半部、球窩接頭殼和鰭狀部。鰭狀部被與球窩接頭殼形成為單件,且具有第一側(cè)和第二側(cè)。鰭狀部被布置在第一蛤殼半部和第二蛤殼半部之間,從而鰭狀部不單側(cè)地附連至第一蛤殼半部或第二蛤殼半部的僅一個。第一焊接連接部可連接第一蛤殼半部至鰭狀部的第一側(cè),從而鰭狀部的第一側(cè)接觸且連接至第一蛤殼半部。而且,第二焊接連接部可連接第二蛤殼半部至鰭狀部的第二側(cè), 從而鰭狀部的第二側(cè)接觸且連接至第二蛤殼半部。第一蛤殼半部至鰭狀部的第一側(cè)的附連以及第二蛤殼半部至鰭狀部的第二側(cè)的附連的特征在于不用鉚釘或螺栓。當結合附圖時,從下面的用于執(zhí)行如所附權利要求限定的本發(fā)明的一些最佳方式和其它實施例的具體描述可容易地明白本發(fā)明的上述特征和優(yōu)點,以及其它特征和優(yōu)點。
圖1是沖壓鋼控制臂的示意性等軸視圖;圖2是圖1中所示的控制臂的示意性分解等軸視圖;圖3是圖1中所示的控制臂的示意性局部放大等軸視圖,示出了球窩接頭的剖切視圖;和圖4是沿圖3的線4-4截取的控制臂的示意性平面橫截面視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參考附圖,其中相同的參考標記在多個圖中對應于相同或相似的部件,圖1和圖2 示出了控制臂10的兩個視圖。圖1是控制臂10的示意性等軸視圖。圖2是控制臂10的分解等軸視圖??刂票?0包括球窩接頭12以及沖壓臂14。雖然本發(fā)明被關于汽車應用進行了詳細描述,本領域技術人員應認識到本發(fā)明的更廣闊的適用性。本領域技術人員將認識到,術語例如“上”、“下”、“向上”、“向下,,等是就附圖的描述,且不對由所附權利要求限定的本發(fā)明的范圍具有限制性。沖壓臂14由第一蛤殼半部16和第二蛤殼半部18形成。第一蛤殼半部16和第二蛤殼半部18被組裝在一起以形成沖壓臂14。第一蛤殼半部16和第二蛤殼半部18的每個都可由鋼形成,且第一蛤殼半部16和第二蛤殼半部18的每個都可通過沖壓形成。球窩接頭12附連至沖壓臂14且被構造為傳遞力且允許轉(zhuǎn)向節(jié)(未示出)和車輛底盤的另一部分(未示出)之間的旋轉(zhuǎn)。球窩接頭12包括球殼20和與該球殼20形成為單件的鰭狀部(paddle portion) 22。鰭狀部22包括第一側(cè)M和與該第一側(cè)M相對的第二側(cè)26。鰭狀部22被布置在第一蛤殼半部16和第二蛤殼半部18之間。鰭狀部22的第一側(cè)M與沖壓臂14的第一蛤殼半部16接觸,且鰭狀部22的第二側(cè)沈與沖壓臂14的第二蛤殼半部18接觸。由此,鰭狀部22被夾在沖壓臂14的內(nèi)部且與沖壓臂14在兩側(cè)上接觸,而不是附連至第一蛤殼半部 16或第二蛤殼半部18的僅一個。在另一構造中,球窩接頭12可包括與鰭狀部22形成為單件的第一蝴蝶翼(未示出)和與鰭狀部22形成為單件的第二蝴蝶翼(未示出)。第一蝴蝶翼和第二蝴蝶翼被布置在第一蛤殼半部16和第二蛤殼半部18之間,進一步延伸至由沖壓臂14形成的蛤殼中,且在球殼20和沖壓臂14之間傳遞載荷。切除區(qū)域(未示出)可由此也被限定在第一蝴蝶翼和第二蝴蝶翼之間?,F(xiàn)在參考圖3,且繼續(xù)參考圖1和2,示出了圖1中所示的控制臂10的局部放大視圖。圖3詳細示出了球窩接頭12,且具有沿圖1中的線3-3穿過球窩接頭12的部分橫截面視圖。如圖3且還如圖1所示,球窩接頭12通過第一焊接連接部32和第二焊接連接部 34而被連接至沖壓臂14。第一焊接連接部32連接第一蛤殼半部16至鰭狀部22的第一側(cè) 24,第二焊接連接部34連接第二蛤殼半部18至鰭狀部22的第二側(cè)26。沖壓臂14還包括第三焊接連接部36,其連接第一蛤殼半部16至第二蛤殼半部18。如圖3中的橫截面部分所示,球窩接頭12包括布置在球殼20中的球柱40。滾道 42環(huán)繞位于球殼20中的球柱40的部分,帽44保持球柱40不在球殼20內(nèi)軸向運動。密封件46防止灰塵、濕氣或其它異物侵入球窩接頭12的內(nèi)部。球窩接頭12允許附連至球柱 40的部件相對于控制臂10的多軸線運動。鰭狀部22限定鰭狀面23,其大致平行于鰭狀部22 ;且球殼20限定殼平面21,其大致平行于球殼20。球柱40大致垂直于殼平面21。鰭狀面23可基本上平行于殼平面21, 如圖1-3所示。但是,殼平面21還可被取向為與鰭狀面23成一角度,或與其垂直,這依賴于懸掛系統(tǒng)的構造?,F(xiàn)在參考圖4,且繼續(xù)參考圖1-3,圖4示出了沿圖3的線4_4截取的控制臂10的橫截面視圖。如圖4中所示,鰭狀部22被布置在第一蛤殼半部16和第二蛤殼半部18之間且被這兩個半部基本上環(huán)繞。如圖3和4所示,在該構造中,第一蛤殼半部16比第二蛤殼半部18寬且在鰭狀部22周圍重疊第二蛤殼半部18。第一焊接連接部32連接第一蛤殼半部16至鰭狀部22的第一側(cè)對,第二焊接連接部;34連接第二蛤殼半部18至鰭狀部22的第二側(cè)26。第三焊接連接部36可以或可以不延伸至第一焊接連接部32和第二焊接連接部34。
在圖3和4中所示的構造中,第一焊接連接部32和第二焊接連接部34可連接或相交以形成基本上連續(xù)的焊縫,其連接第一蛤殼半部16和第二蛤殼半部18至鰭狀部22。 該連續(xù)的焊縫基本上是將球窩接頭12連接至沖壓臂14的僅有的固定機構。第一蛤殼半部 16被附連至鰭狀部22的第一側(cè)M且第二蛤殼半部18被附連至鰭狀部22的第二側(cè)沈,而不使用鉚釘、螺栓或其它機械固定件。詳細描述和附圖和視圖是本發(fā)明的支持和說明,但是本發(fā)明的范圍僅由權利要求限定。雖然用于執(zhí)行要求保護的本發(fā)明的一些最佳方式和其它實施例已經(jīng)詳細描述,存在用于實現(xiàn)所附權利要求中限定的本發(fā)明的各種替換設計和實施例。
權利要求
1.一種控制臂,包括 第一蛤殼半部; 第二蛤殼半部; 球窩接頭殼;和鰭狀部,其與球窩接頭殼形成為單件,且具有第一側(cè)和第二側(cè),其中鰭狀部被布置在第一蛤殼半部和第二蛤殼半部之間。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臂,其中鰭狀部的第一側(cè)與第一蛤殼半部接觸,鰭狀部的第二側(cè)與第二蛤殼半部接觸。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控制臂,還包括第一焊接連接部,其連接第一蛤殼半部至鰭狀部的第一側(cè);和第二焊接連接部,其連接第二蛤殼半部至鰭狀部的第二側(cè)。
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控制臂,其中第一蛤殼半部和第二蛤殼半部由鋼形成,且第一蛤殼半部和第二蛤殼半部通過沖壓形成。
5.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控制臂,第一蛤殼半部至鰭狀部的第一側(cè)的附連以及第二蛤殼半部至鰭狀部的第二側(cè)的附連的特征在于不用鉚釘且不用螺栓。
6.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控制臂,其中鰭狀部限定鰭狀面,其中球窩接頭殼限定殼平面, 且其中鰭狀面基本上平行于殼平面。
7.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控制臂,還包括第三焊接連接部,其連接第一蛤殼半部至第二蛤殼半部。
8.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控制臂,其中第一焊接連接部和第二焊接連接部連接以形成基本上連續(xù)的焊縫,該焊縫連接第一蛤殼半部和第二蛤殼半部至鰭狀部。
9.一種控制臂,包括 第一蛤殼半部; 第二蛤殼半部; 球窩接頭殼;鰭狀部,其與球窩接頭殼形成為單件,且具有第一側(cè)和第二側(cè),其中鰭狀部被布置在第一蛤殼半部和第二蛤殼半部之間;第一焊接連接部連接第一蛤殼半部至鰭狀部的第一側(cè),使得鰭狀部的第一側(cè)與第一蛤殼半部接觸;和第二焊接連接部連接第二蛤殼半部至鰭狀部的第二側(cè),使得鰭狀部的第二側(cè)與第二蛤殼半部接觸,其中第一蛤殼半部至鰭狀部的第一側(cè)的附連以及第二蛤殼半部至鰭狀部的第二側(cè)的附連的特征在于不用鉚釘且不用螺栓。
10.如權利要求9所述的控制臂,其中第一焊接連接部和第二焊接連接部連接以形成基本上連續(xù)的焊縫,該焊縫連接第一蛤殼半部和第二蛤殼半部至鰭狀部。
全文摘要
該控制臂包括第一蛤殼半部和第二蛤殼半部、球窩接頭殼和鰭狀部。鰭狀部,其與球窩接頭殼形成為單件,且具有第一側(cè)和第二側(cè),其中鰭狀部被布置在第一蛤殼半部和第二蛤殼半部之間。第一焊接連接部連接第一蛤殼半部至鰭狀部的第一側(cè),第二焊接連接部連接第二蛤殼半部至鰭狀部的第二側(cè)。第一蛤殼半部至鰭狀部的第一側(cè)的附連以及第二蛤殼半部至鰭狀部的第二側(cè)的附連的特征在于不用鉚釘和螺栓。
文檔編號B60G7/00GK102452290SQ201110320348
公開日2012年5月16日 申請日期2011年10月20日 優(yōu)先權日2010年10月20日
發(fā)明者B.D.威爾森, C.盧, F.托馬西尼, K.A.曼古斯 申請人:通用汽車環(huán)球科技運作有限責任公司, 馬爾蒂馬迪克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