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屬于機械加工工藝技術領域,具體地講,特別涉及一種船用發(fā)動機一次加工連桿多個深孔的方法。
背景技術:
船用發(fā)動機連桿的大頭端具有四個螺栓過孔,目前,這四個螺栓過孔一般在臥式加工中心上加工成型,加工時一個接著一個依次進行,這樣不僅裝夾不方便,裝夾操作繁瑣,而且加工效率極低,大大地增加了連桿的生產(chǎn)成本。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有鑒于現(xiàn)有技術的上述不足,本發(fā)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船用發(fā)動機連桿深孔加工方法。
本發(fā)明技術方案如下:一種船用發(fā)動機連桿深孔加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驟:
1)在機床的工作臺上安裝用于定位連桿的工裝,所述機床上設置一排共四個主軸,分別為第一主軸、第二主軸、第三主軸和第四主軸,其中第一主軸和第二主軸位于同一高度上,第三主軸和第四主軸位于同一高度上,且第一主軸低于第三主軸,所述第一主軸與第二主軸之間的距離等于第三主軸與第四主軸之間的距離,每個主軸上均裝有一根槍鉆;
2)將待加工的連桿固定于工裝上,使連桿的大頭端朝向機床主軸的方向;
3)先快速移動工作臺,使第一主軸和第二主軸上的槍鉆分別對準連桿大頭端的兩個下螺栓過孔待加工孔位,然后勻速移動工作臺,使第一主軸和第二主軸上的槍鉆緩慢進入工裝的導向套孔,同時加工連桿大頭端的兩個下螺栓過孔;
4)工作臺移動退出第一主軸和第二主軸上的槍鉆,再快速移動工作臺,使第三主軸和第四主軸上的槍鉆分別對準連桿大頭端的兩個上螺栓過孔待加工孔位,然后勻速移動工作臺,使第三主軸和第四主軸上的槍鉆緩慢進入工裝的導向套孔,同時加工連桿大頭端的兩個上螺栓過孔;
5)加工完畢,工作臺移回參考點。
為了簡化工裝結構,降低工裝成本,并有利于裝夾操作,所述工裝包括定位底板、導向孔定位板、第一壓緊模塊、第一壓緊螺釘、第二壓緊模塊、第二壓緊螺釘和側定位銷,其中,定位底板固定于工作臺上,在定位底板的左端垂直固定導向孔定位板,該導向孔定位板為“U”形,在導向孔定位板左右兩端的上部各開有上下兩個導向套孔,所述定位底板左部的前側設有第一壓緊模塊,該第一壓緊模塊上從前往后穿設第一壓緊螺釘,定位底板左部的后端設置與之垂直的側定位銷,在定位底板的右端固定第二壓緊模塊,該第二壓緊模塊上從右往左穿設第二壓緊螺釘。
所述待加工的連桿放置于定位底板上,該連桿大頭端左端面上的凸臺卡入導向孔定位板上的缺口中,連桿的小頭端由第二壓緊螺釘頂緊,所述連桿的大頭端由側定位銷限位,并由第一壓緊螺釘頂緊,在連桿的兩端均覆蓋一塊蓋板,各蓋板通過螺栓與定位底板相固定。以上方式對連桿的前后左右上下各方位進行可靠定位,使連桿在工裝上安裝牢靠,不會產(chǎn)生相對位移,從而確保了加工精度。
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是:
1)四個主軸的位置固定不動,槍鉆的導向套孔設置于一個導向板上,加工精度易于保證,工件一次裝夾就可以完成全部加工,裝夾操作簡單。
2)工件左右方向的移動及前后方向的進給均由工作臺移動實現(xiàn),加工時剛度好,加工效率高,能成倍降低加工成本。
3)工裝結構簡單,易于加工制作;機床改造容易,改造成本低,加工時尺寸精度、形位公差易保證。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fā)明連桿的加工示意圖。
圖2是圖1的A向視圖。
圖3是工裝的主視圖。
圖4是工裝的俯視圖。
圖5是工裝的左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發(fā)明作進一步說明:
如圖3、圖4、圖5所示,工裝由定位底板7、導向孔定位板8、第一壓緊模塊9、第一壓緊螺釘10、第二壓緊模塊11、第二壓緊螺釘12和側定位銷13等構成。其中,定位底板7為矩形,在定位底板7的左端設置導向孔定位板8,該導向孔定位板8垂直于定位底板7,導向孔定位板8優(yōu)選為“U”形,導向孔定位板8的下端與定位底板7的左端貼靠固定。在導向孔定位板8左右兩端的上部各開有上下兩個導向套孔8a,這四個導向套孔8a與連桿6上待加工的四個螺栓過孔一一對應。在定位底板7左部的前側設置第一壓緊模塊9,該第一壓緊模塊9的下端與定位底板7相固定,在第一壓緊模塊9的上端從前往后穿設第一壓緊螺釘10。定位底板7左部的后端固定設置側定位銷13,側定位銷13垂直于定位底板7。在定位底板7的右端固定第二壓緊模塊11,該第二壓緊模塊11上從右往左穿設第二壓緊螺釘12。
船用發(fā)動機連桿深孔的加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1)在機床的工作臺上安裝用于定位連桿的工裝,該工裝的定位底板7通過多個螺栓固定于機床的工作臺上;機床上設置一排共四個主軸,分別為第一主軸1、第二主軸2、第三主軸3和第四主軸4,其中第一主軸1和第二主軸2位于同一高度上,第三主軸3和第四主軸4位于同一高度上,且第一主軸1低于第三主軸3,第一主軸1與第二主軸2之間的距離等于第三主軸3與第四主軸4之間的距離,每個主軸上均裝有一根槍鉆5;
2)將待加工的連桿6放置于定位底板7上,使連桿6的大頭端(左端)朝向機床主軸的方向,該連桿6大頭端左端面上的凸臺卡入導向孔定位板8上的缺口中,連桿6的小頭端由第二壓緊螺釘12頂緊,連桿6的大頭端由側定位銷13限位,并由第一壓緊螺釘10頂緊,在連桿6的兩端均覆蓋一塊蓋板,各蓋板通過螺栓與定位底板7相固定;
3)先快速移動工作臺,使第一主軸1和第二主軸2上的槍鉆分別對準連桿6大頭端的兩個下螺栓過孔待加工孔位,然后啟動第一主軸1和第二主軸2運轉(zhuǎn),并勻速移動工作臺,使第一主軸1和第二主軸2上的槍鉆緩慢進入工裝的導向套孔,同時加工連桿6大頭端的兩個下螺栓過孔;
4)工作臺移動退出第一主軸1和第二主軸2上的槍鉆,再快速移動工作臺,使第三主軸3和第四主軸4上的槍鉆分別對準連桿6大頭端的兩個上螺栓過孔待加工孔位,然后啟動第三主軸3和第四主軸4運轉(zhuǎn),并勻速移動工作臺,使第三主軸3和第四主軸4上的槍鉆緩慢進入工裝的導向套孔,同時加工連桿6大頭端的兩個上螺栓過孔;
5)加工完畢,工作臺移回參考點。
以上工作臺的移動速度以及槍鉆的轉(zhuǎn)速根據(jù)實際需要確定,在此不做贅述。
以上詳細描述了本發(fā)明的較佳具體實施例。應當理解,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無需創(chuàng)造性勞動就可以根據(jù)本發(fā)明的構思作出諸多修改和變化。因此,凡本技術領域中技術人員依本發(fā)明的構思在現(xiàn)有技術的基礎上通過邏輯分析、推理或者有限的實驗可以得到的技術方案,皆應在由權利要求書所確定的保護范圍內(nè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