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再輸送構件和圖像形成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具有雙面印刷功能的圖像形成裝置。
背景技術:
通常,已知一種具有再輸送構件的圖像形成裝置,該再輸送構件在將由圖像形成部在正面形成了圖像的紙張翻轉到反面的狀態(tài)下,將該紙張向圖像形成部再次輸送。作為此類再輸送構件,有包括如下輸送輥的再輸送構件,該輸送輥為了使紙張向配置在紙張寬度方向的一側的單側限制部件靠近而將紙張傾斜輸送(參見專利文件1)。具體而言,輸送輥構成為具有驅動輥、相對于驅動輥傾斜的夾緊輥、以及朝著驅動輥對夾緊輥施力的彈簧,通過配置成在紙張寬度方向中靠近單側限制部件,以預定的夾持壓從上下夾持紙張寬度方向的一端來進行傾斜的輸送。此外,在輸送輥中,下側的驅動輥可旋轉地支撐在引導紙張的下側的下側部件上,上側的夾緊輥可旋轉地支撐在上側部件上,該上側部件呈位于下側部件寬度方向的一端的懸臂梁狀。專利文件1 特開2004-102165號公報
發(fā)明內(nèi)容
但是,在上述技術中,上側的夾緊輥由懸臂梁狀的上側部件支撐,因此,上側部件可能由于彈簧朝著驅動輥對夾緊輥施加的力而產(chǎn)生彎曲,其結果是,輸送輥的夾持壓可能變?nèi)酢R虼?,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通過抑制上側部件的彎曲來將輸送輥的夾持壓維持在良好的狀態(tài)。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本發(fā)明提供一種再輸送構件,包括引導體,其由配置在記錄片材的下側的下輸送引導部和配置在所述記錄片材的上側的上輸送引導部構成;單側限制部件,其設置在所述記錄片材的寬度方向的一側,與所述記錄片材的寬度方向的一端緣抵接,從而限制該記錄片材的寬度方向的位置;一對輸送輥,保持在所述下輸送引導部和所述上輸送引導部,為了使所述記錄片材的所述一端緣與所述單側限制部件抵接,能沿相對于所述記錄片材的輸送方向傾斜的方向輸送所述記錄片材;和施力部件,設置在所述上輸送引導部,用于朝著所述一對輸送輥中的下側的輥對上側的輥施力,所述下輸送引導部和所述上輸送引導部形成為比所述記錄片材的寬度大,并且所述上輸送引導部的所述寬度方向的兩端部保持在所述下輸送弓I導部。本發(fā)明還提供一種圖像形成裝置,包括記錄片材容納部,用于容納記錄片材;圖像形成部,用于在從所述記錄片材容納部所輸送的記錄片材上形成圖像;和本發(fā)明所提供的再輸送構件,用于在將已由所述圖像形成部在一個面形成了圖像的記錄片材的正反面進行翻轉的狀態(tài)下,將該記錄片材向所述圖像形成部再次輸送。根據(jù)本發(fā)明,因為上輸送引導部的兩端部保持在下輸送引導部上,因此,即使對上輸送弓I導部施加施力部件的力,也可抑制上輸送弓I導部的彎曲。
根據(jù)本發(fā)明,因為能抑制上輸送引導部的彎曲,因而能將輸送輥的夾持壓維持在良好的狀態(tài)。
圖1是示出作為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的圖像形成裝置的一個例子的彩色打印機的概要結構的圖。圖2是示出再輸送單元的立體圖。圖3是分解示出再輸送單元的分解立體圖。圖4是從上方觀察再輸送單元的俯視圖。圖5是從下方仰視給紙盤的立體圖。圖6是從上方觀察給紙盤的俯視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接下來,適當參照附圖來詳細說明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注意,在以下的說明中,首先對作為圖像形成裝置的一個例子的彩色打印機1的概要結構進行說明,之后對再輸送單元100的結構進行說明。在以下的說明中,方向是以使用彩色打印機1時的用戶為基準的方向。即,在圖1中,面對紙面將左側設為“前側(靠近側)”,面對紙面將右側設為“后側(遠離側)”,面對紙面將遠離側設為“左側”,面對紙面將靠近側設為“右側”。此外,面對紙面將上下方向設為“上下方向”。<彩色打印機的概要結構>如圖1所示,彩色打印機1是可在作為記錄片材的一個例子的紙張S的雙面形成圖像的裝置,在裝置主體2內(nèi),主要包括給紙部3、圖像形成部4和輸送部5。給紙部3設置在裝置主體2內(nèi)的下部,主要包括容納紙張S、作為記錄片材容納部的一個例子的給紙盤31,以及給紙機構32。在給紙盤31中容納的紙張S由給紙機構32供給到圖像形成部4。注意,給紙盤31可通過相對于裝置主體2向前方拉出來取下,并可通過向后方推入來安裝。圖像形成部4是用于在從給紙部3輸送來的紙張S上形成圖像的結構,主要包括曝光單元41、四個處理單元42、轉印單元43以及定影單元44。曝光單元41設置在裝置主體2內(nèi)的上部,主要包括未圖示的激光光源、省略附圖標記示出的多面鏡、多個透鏡以及多個反射鏡。根據(jù)圖像數(shù)據(jù)從激光光源射出的激光由多面鏡和反射鏡反射,穿過透鏡,在各感光體鼓42A的表面高速掃描。處理單元42在給紙盤31和曝光單元41之間前后并排地配置,主要包括感光體鼓42A,帶電器42B,省略附圖標記示出的顯影輥、供給輥、層厚限制板、以及容納調(diào)色劑(顯影劑)的調(diào)色劑容納部。各處理單元42僅是在調(diào)色劑容納部內(nèi)所容納的調(diào)色劑的顏色不同,它們的結構大致相同。轉印單元43設置在給紙盤31和處理單元42之間,主要包括在省略附圖標記示出的驅動輥和從動輥之間張緊的環(huán)狀輸送帶43A,以及四個轉印輥43B。輸送帶43A配置成外側的面與各感光體鼓42A接觸,在其內(nèi)側各轉印輥4 在其與各感光體鼓42A之間夾持輸送帶43A。定影單元44設置在處理單元42的后方,主要包括加熱輥44A,以及與加熱輥44A相面對地配置、按壓加熱輥44A的加壓輥44B。在圖像形成部4,在感光體鼓42A的表面被帶電器42B均勻地帶電之后,由來自曝光單元41的激光進行曝光,從而在感光體鼓42A上形成基于圖像數(shù)據(jù)的靜電潛像。此外,調(diào)色劑容納部內(nèi)的調(diào)色劑經(jīng)供給輥向顯影輥供給,通過進入顯影輥和層厚限制板之間而作為一定厚度的薄層被承載在顯影輥上。此外,通過將在顯影輥上承載的調(diào)色劑向形成有靜電潛像的感光體鼓42A供給,使靜電潛像在視覺上可見,在感光體鼓42A上形成調(diào)色劑像。然后,通過將從給紙部3供給的紙張S在感光體鼓42A和輸送帶43A(轉印輥43B)之間輸送,將在各感光體鼓42A上形成的調(diào)色劑像在紙張S上依次重疊地轉印。通過使轉印有調(diào)色劑像的紙張S在加熱輥44A和加壓輥44B之間輸送來將調(diào)色劑像熱定影。通過如上述那樣,可在紙張S上形成圖像。形成了圖像的紙張S由送出輥45從定影單元44(圖像形成部4)送出到輸送路徑51。輸送部5起到將從圖像形成部4送出的紙張S向裝置主體2的外部排出的排出機構的功能,并且起到在將由圖像形成部4在一個面上形成了圖像的紙張S的正反面進行翻轉的狀態(tài)下,將該紙張S向圖像形成部4再次輸送的再輸送構件的功能。具體地,輸送部5主要包括輸送路徑51、排出輥52、可前后擺動的擋板53、再輸送路徑M以及在再輸送路徑54內(nèi)輸送紙張S的多個輸送輥55。輸送路徑51設置在裝置主體2內(nèi)的后部,從擺動到后方的擋板53 (參見實線)的前方附近向上方延伸,然后,使路徑向前方彎折地延伸。排出輥52構成為可正反旋轉,在正旋轉時將從圖像形成部4送出的紙張S向裝置主體2的外部排出,在反旋轉時將紙張S拉入裝置主體2內(nèi)進行輸送。再輸送路徑M設置在從裝置主體2內(nèi)的后部到下部的位置,從擺動到前方的擋板53(參見虛線)的后方附近向下方延伸,使路徑向前方彎折在給紙盤31下向前方延伸,之后,進一步使路徑向上方彎折而朝向給紙機構32地延伸。注意,再輸送路徑M的一部分由后述的再輸送單元100形成。在輸送部5中,在圖像形成已結束的情況下,從圖像形成部4送出的紙張S在輸送路徑51上輸送,通過正旋轉的排出輥52排出到裝置主體2的外部,以裝載到排紙盤22上。此外,在一個面形成有圖像的紙張S的另一面上形成圖像的情況下,在將紙張S整體完全排出到裝置主體2的外部之前,排出輥52反旋轉,從而將紙張S再次拉回裝置主體2內(nèi),從輸送路徑51輸送到再輸送路徑M。然后,紙張S(參見虛線)由輸送輥55在再輸送路徑M上輸送,并由給紙機構32再次輸送到圖像形成部4。注意,已在圖像形成部4中在另一面上形成了圖像的紙張S從圖像形成部4送出到輸送路徑51上,由正旋轉的排出輥52排出到裝置主體2的外部,以裝載到排紙盤22上。<再輸送單元的結構>再輸送單元100設置在給紙盤31的下方,并且構成再輸送路徑M的前后延伸部分的一部分(后側部分),形成為圖2所示的大致平板形狀。該再輸送單元100固定在裝置主體2上,給紙盤31可相對于如此固定的再輸送單元100和裝置主體2在前后方向上裝卸。具體地,如圖3所示,再輸送單元100主要包括引導體110、單側限制部件120和多對輸送棍55。引導體110構成為包括下輸送弓丨導部130,其配置在通過再輸送路徑M的紙張S的下側;以及上輸送引導部140,其配置在紙張S的上側。下輸送引導部130是樹脂制的部件,形成為比紙張S的寬度(左右方向的長度)大。下輸送引導部130主要包括底壁部131、引導肋132、軸支撐部133以及下游側端部134。底壁部131形成為大致整體平板狀,且后端部形成為剖視時為圓弧狀。引導肋132形成為從底壁部131沿向內(nèi)方向突出,并沿紙張S的輸送方向延伸,在紙張S的寬度方向上有間隔地設置有多個。軸支撐部133是可旋轉地支撐(保持)后述的驅動輥151、161的部分,在底壁部131的左側形成。下游側端部134形成為從底壁部131向上方突出的肋狀,形成為隨著從左側向右側(從輸送輥55側向寬度方向相反側)而向后側(紙張S的輸送方向上游側)傾斜。這樣,可抑制紙張S的整個頭端卡在下輸送引導部130和后述的下游側通路形成部311 (參見圖5)的交接處。上輸送弓丨導部140由金屬板構成,具有形成為比紙張S的寬度(左右方向的長度)大的上壁部141和從上壁部141左右方向的兩端緣向下方彎折的兩端部142。而且,該兩端部142固定(保持)在下輸送引導部130上。這樣,由于上輸送引導部140被下輸送引導部130在兩端保持,因此即使后述的各扭力彈簧154、164的作用力施加在上輸送引導部140上,也能抑制上輸送引導部140的變形。此外,在上壁部141的左側,形成用于安裝后述的輥保持部153、163的安裝孔141A,并且形成有用于使后述的夾緊輥152、162與驅動輥151、161接觸的退避孔141B。而且,上壁部141(上輸送引導部140)的下游側端部143形成為隨著從左側向右側(從輸送輥陽側向寬度方向相反側)而向后側(紙張S的輸送方向上游側)傾斜。這樣,在紙張S卡在配置在下游側端部143左側的第二輸送輥55B的情況下,通過下游側端部143的傾斜來使右側開放,從而使紙張S的右側的角比下游側端部143更向前突出。因此,在通過取下給紙盤31而使再輸送單元100的頭端露出時,可馬上發(fā)現(xiàn)從下游側端部143突出的紙張S的右側的角,并且可抓住該角從而容易地將紙張S拉出。此外,在上壁部141,設有從左右方向的一端側向另一端側延伸的兩個補強肋141C、141D。這樣,更能抑制上輸送引導部140的變形。具體地,其中的一個補強肋141C形成為在上壁部141的下游側端部143附近的位置向上方突出,且形成為從比在下游側端部143的左側形成的退避孔141B稍向右側離開的位置延伸到上壁部141的右端緣附近。與之相對地,另一補強肋141D形成為在上壁部141的前后方向大致中央部向上方突出,且形成為從上壁部141的右端緣附近的位置延伸到比各退避孔141B更靠左右方向外側的位置。因此,可通過比一個補強肋141C長的補強肋141D,來進一步抑制上輸送引導部140的變形。此外,各補強肋141C、141D形成為隨著從左側向右側(從輸送輥55側向寬度方向相反側)而向后側(紙張S的輸送方向上游側)傾斜。這樣,可抑制所輸送的紙張S的頭端整體被各補強肋141C、141D卡住,并且在紙張S的頭端抵接傾斜形成的各補強肋141C、141D的情況下可沿各補強肋141C、141D傾斜地輸送紙張S。
單側限制部件120是與紙張S左側的端緣(寬度方向的一個端緣)抵接以限制該紙張S的寬度方向的位置的部件,形成為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長條狀,設置在下輸送引導部130的左側(寬度方向的一側)。此外,在單側限制部件120的后端部121,設有引導部122,該引導部122用于在紙張S左側的端緣比單側限制部件120的右側面(引導面)向左側偏移地輸送該紙張S時,將該紙張S左側的端緣向單側限制部件120的右側面引導。輸送輥55是為了使紙張S左側的端緣抵接單側限制部件120而可沿相對于紙張S的輸送方向傾斜的方向輸送紙張S的輥,配置在左右方向上靠近單側限制部件120側。具體地,輸送輥55包括兩對第一輸送輥55A和配置在比這兩對第一輸送輥55A靠輸送方向下游側的一對第二輸送輥陽丄兩對第一輸送輥55A中的一對配置在上輸送引導部140的后端部,另一對從該一對向前方離開,配置在與第二輸送輥55B相鄰的位置。各第一輸送輥55A具有傳遞有來自未圖示的馬達等驅動源的驅動力的第一驅動輥151和從動于該第一驅動輥151 (或者紙張S)而旋轉的第一夾緊輥152。第一驅動輥151是輸送面由橡膠構成的輥,由下輸送引導部130的軸支撐部133可旋轉地支撐。第一夾緊輥152其輸送面由樹脂即比第一驅動輥151摩擦系數(shù)低的材料形成。這里,在本說明書中,“摩擦系數(shù)”指對于紙張S的摩擦系數(shù)。第一夾緊輥152通過由上輸送引導部140保持而配置在第一驅動輥151的上側。即,第一夾緊輥152配置成與紙張S的上述一個面(已形成圖像的面)接觸(參見圖1)。具體地,第一夾緊輥152被由樹脂制的輥保持部153可旋轉地且可上下滑動地保持,由固定(保持)在輥保持部153上、作為施力部件的一個例子的扭力彈簧154向下方施力。這樣,第一夾緊輥152在裝有再輸送單元100的狀態(tài)下(參見圖2、,由扭力彈簧154向第一驅動輥151施力,從而與該第一驅動輥151接觸。此外,第一夾緊輥152在裝有再輸送單元100的狀態(tài)下相對于第一驅動輥151傾斜。具體地,如圖4所示,第一夾緊輥152配置成其中心軸152A相對于沿第一驅動輥151的左右方向的中心軸151A呈預定的角度α (為銳角的角度,例如6° )地傾斜。如圖3所示,第二輸送輥55Β配置在上輸送引導部140的下游側端部143。第二輸送輥55Β具有傳遞有來自未圖示的馬達等驅動源的驅動力的第二驅動輥161和從動于該第二驅動輥161 (或紙張幻而旋轉的第二夾緊輥162。第二驅動輥161是輸送面由橡膠構成的輥,由下輸送引導部130的軸支撐部133可旋轉地支撐。注意,前后排列的三個驅動輥161、151、151通過由軸和齒輪構成的兩個驅動力傳遞部件171、172分別連接,并且正中的驅動輥151經(jīng)多個齒輪等連接到裝置主體2的驅動源。這樣,來自裝置主體2的驅動源的驅動力在傳遞到正中的驅動輥151之后,經(jīng)各驅動力傳遞部件171、172傳遞到前后的驅動輥161、151。與第一夾緊輥152同樣地,第二夾緊輥162配置成通過由上輸送引導部140保持,與紙張S的上述一個面(已形成圖像的面)接觸(參見圖1)。而且,與第一夾緊輥152同樣地,第二夾緊輥162被由樹脂制的輥保持部163可旋轉且可上下滑動地支撐,由固定在輥保持部163上的扭力彈簧164向下方施力。這樣,第二夾緊輥162在裝有再輸送單元100
7的狀態(tài)下(參見圖幻,由扭力彈簧164向第二驅動輥161施力,從而與該第二驅動輥161接觸。而且,第二夾緊輥162其輸送面由橡膠即比第一夾緊輥152 (輸送面)摩擦系數(shù)高的材料形成。這樣,即使在第一夾緊輥152在紙張S的印字面打滑的情況下,通過由比第一夾緊輥152摩擦系數(shù)高的第二夾緊輥162抑制相對于紙張S的印字面的打滑,也能將紙張S可靠地傾斜輸送。此外,第二夾緊輥162形成為比第二驅動輥161摩擦系數(shù)低。即,構成第二夾緊輥162的輸送面的橡膠為比構成第二驅動輥161的輸送面的橡膠摩擦系數(shù)低的材質。這樣,可以在紙張S抵接單側限制部件120之后,第二夾緊輥162相對于印字面打滑,僅用第二驅動輥161將紙張S沿輸送方向筆直地輸送,因此可抑制紙張S過度靠近單側限制部件120所導致的紙張S的端緣彎折。此外,如圖4所示,第二夾緊輥162在裝有再輸送單元100的狀態(tài)下以比相對于第一夾緊輥152的左右方向的傾斜角度α小的傾斜角度β (例如3° )相對于第二驅動輥161傾斜。即,第二夾緊輥162設置成其中心軸162Α相對于沿第二驅動輥161的左右方向的中心軸161Α呈比角度α小的角度β地傾斜。這樣,可進一步抑制由于橡膠制的第二夾緊輥162的強輸送力而導致的紙張S過度靠近單側限制部件120而使紙張S的端緣彎折。S卩,由于從第二夾緊輥162對紙張S在與輸送方向正交的方向上施加的分力比從第一夾緊輥152對紙張S在與輸送方向正交的方向上施加的分力小,因此可抑制紙張S的端緣的彎折。此外,配置在輸送方向最下游側的第二輸送輥55Β配置在上述上輸送引導部140的下游側端部143的傾斜內(nèi)(在寬度方向上,與下游側端部143的傾斜重疊的位置)。因此,即使在例如紙張S被第二輸送輥55Β夾住的狀態(tài)下產(chǎn)生卡紙時,也可容易地從右側的傾斜部分將紙張S拉出。另外,上輸送引導部140的下游側端部143比下輸送引導部130的下游側端部134在紙張輸送方向上短。換言之,上輸送引導部140的下游側端部143與下輸送引導部130的下游側端部134相比在紙張輸送方向上位于上游側。此外,如圖5所示,在給紙盤31下側的前部,設有下游側通路形成部311,該下游側通路形成部311具有從再輸送單元100(引導體110)內(nèi)送出的紙張S所通過的通路。下游側通路形成部311是輸送部5 (再輸送構件)的一部分(再輸送路徑M的前后延伸部分的前側部分,參見圖1),構成為與再輸送單元100的下游側端部134連續(xù)。具體地,形成下游側通路形成部311的下側部分的下側形成部312的上游側端部313呈沿著下輸送引導部130的下游側端部134的形狀。而且,給紙盤31可相對于裝置主體2進行裝卸,從而下游側通路形成部311可相對于裝置主體2 (再輸送單元100)進行裝卸。另外,如圖6所示,在給紙盤31內(nèi),設有與紙張S的寬度方向的兩端緣抵接、從而限制該紙張S的寬度方向的位置的一對兩側限制部件314。這樣,在印刷紙張S的一個面時,通過紙張S的左右兩端與兩側限制部件314抵接而將紙張S在寬度方向上定位,在印刷紙張S的另一面時,通過紙張S的左端抵接上述單側限制部件120來將紙張S在寬度方向上定位。
根據(jù)以上內(nèi)容,在本實施方式中可得到以下效果。上輸送引導部140的左右方向的兩端部142保持在下輸送引導部130,因此可抑制各扭力彈簧154、164的作用力所產(chǎn)生的上輸送引導部140的彎曲,能將各一對輸送輥55間的夾持壓維持為良好的狀態(tài)。通過將上輸送引導部140的下游側端部143形成為隨著從左側向右側而向后側傾斜,在取下給紙盤31時紙張S右側的角從下游側端部143露出,因此可容易地進行卡紙?zhí)幚?除去卡住的紙張S的處理)。由于將下輸送引導部130的下游側端部134形成為隨著從左側向右側而向后側傾斜,因此可抑制紙張S的頭端整體卡在下輸送引導部130和下游側通路形成部311的交接處。而且,通過將下輸送引導部130與上輸送引導部140同樣地傾斜形成,在取下給紙盤31時紙張S右側的角從各下游側端部143、134突出,從而在紙張S的角的上下出現(xiàn)能插入手指的空間。這樣,可在上下的各空間中插入手指而將紙張S的角部上下夾持地抓住,因此能更容易地進行卡紙?zhí)幚?。由于在上壁?41上設置從左右方向的一端側向另一端側延伸的補強肋141C、141D,因此能進一步抑制上輸送引導部140的變形。補強肋141C、141D形成為隨著從左側向右側而向后側傾斜,因此可抑制紙張S卡在各補強肋141C、141D上,并且可由各補強肋141C、141D將紙張S傾斜輸送。通過用金屬板形成上輸送引導部140,可在使上輸送引導部140的上下方向的厚度變薄的同時提高剛性,因此可使裝置主體2在上下方向上小型化,并且可進一步抑制上輸送引導部140的變形。此外,由于用樹脂制的輥保持部153、163保持夾緊輥152、162和扭力彈簧154、164,因此與用金屬板形成輥保持部的情況相比,可容易地形成保持夾緊輥152、162等的形狀。通過使第二夾緊輥162的摩擦系數(shù)比第一夾緊輥152高,即使在第一夾緊輥152相對于紙張S的一個面打滑的情況下,也可通過摩擦系數(shù)高的第二夾緊輥162來確保對紙張S的一個面的摩擦力,因此可提高輸送輥55的傾斜輸送能力。由于使第二夾緊輥162的傾斜角度β比第一夾緊輥152的傾斜角度α小,所以可抑制紙張S過度靠近單側限制部件120而使紙張S的端緣彎折。第二驅動輥161和第二夾緊輥162的各輸送面由橡膠構成,因此能更可靠地使紙張S抵接單側限制部件120。通過使第二夾緊輥162的摩擦系數(shù)比第二驅動輥161低,可使紙張S靠近單側限制部件120之后使第二夾緊輥162相對于紙張S易于打滑,因此可進一步抑制過度靠近所導致的端緣的彎折。由于輸送輥55配置在左右方向上靠近單側限制部件120側,因此與將輸送輥配置為從單側限制部件遠離的結構相比,可抑制紙張S在輸送輥55和單側限制部件120之間彎
曲ο注意,本發(fā)明不限于上述實施方式,可如以下所示那樣以各種方式來利用。在上述實施方式中,第一夾緊輥152為樹脂,各驅動輥151、161和第二夾緊輥162為橡膠,但是,本發(fā)明不限于此,只要滿足第一夾緊輥比第一驅動輥摩擦系數(shù)低且第二夾緊輥比第一夾緊輥摩擦系數(shù)高的關系,則可使用任何材料來形成各輥。
在上述實施方式中,設有兩對第一輸送輥55A,但是,本發(fā)明不限于此,也可以是一對或三對以上。在上述實施方式中,作為記錄片材,例示了厚紙、明信片、薄紙等紙張S,但是,本發(fā)明不限于此,也可以是例如OHP片材。在上述實施方式中,作為記錄片材容納部,例示了可相對于裝置主體2進行裝卸的給紙盤31,但是,本發(fā)明不限于此。例如,可以是僅能相對于裝置主體移動地設置的不能裝卸(在不使用螺絲刀等工具時不能從裝置主體2卸下)的給紙盤,也可以是在裝置主體的下部一體形成的記錄片材容納部。在上述實施方式中,由曝光單元41等構成圖像形成部4,但是,本發(fā)明不限于此。例如,可使用LED頭來代替曝光單元41,也可使用帶狀感光體來代替感光體鼓42A,還可使用由引導部可滑動地支撐的圓筒狀定影膜來代替加熱輥44A。此外,可使用導電性刷和導電性板彈簧等被施加了轉印偏壓的其他部件來代替轉印輥43B。在上述實施方式中,在彩色打印機1中使用了本發(fā)明,但是,本發(fā)明不限于此,也可在單色打印機和其他圖像形成裝置例如復印機和多功能機等中使用本發(fā)明。在上述實施方式中,作為再輸送構件,例示了使再輸送的紙張S通過給紙盤31的下側的結構,但是,本發(fā)明不限于此,也可以是例如使再輸送的紙張通過給紙盤的上側的結構等。在上述實施方式中,例示了扭力彈簧154、164來作為施力部件,但是,本發(fā)明不限于此,也可以是例如板彈簧和螺旋彈簧等。在上述實施方式中,給紙盤31 (下游側通路形成部311)相對于裝置主體2可裝卸,但是,本發(fā)明不限于此,也可以是例如在裝置主體一體形成下游側通路形成部,從而引導體可相對于該下游側通路形成部(裝置主體)裝卸。此外,在上述實施方式中,再輸送單元100設置在給紙盤31的下方,但是,本發(fā)明不限于此,例如,也可設置在給紙盤31的上方。在上述實施方式中,用金屬板形成上輸送引導部140,但本發(fā)明不限于此,例如,也可用樹脂形成上輸送引導部。注意,在用樹脂形成的情況下,可將上輸送引導部和輥保持部一體形成。附圖標記說明
1彩色打印機
4圖像形成部
5輸送部
31給紙盤
55輸送輥
100再輸送單元
110引導體
120單側限制部件
130下輸送引導部
140上輸送引導部
142兩端部
151第一驅動輥
152第一夾緊輥
IM扭力彈簧
161第二驅動輥
162第二夾緊輥
164扭力彈簧
S紙張。
權利要求
1.一種再輸送構件,包括引導體,其由配置在記錄片材的下側的下輸送引導部和配置在所述記錄片材的上側的上輸送引導部構成;單側限制部件,其設置在所述記錄片材的寬度方向的一側,與所述記錄片材的寬度方向的一端緣抵接,從而限制該記錄片材的寬度方向的位置;一對輸送輥,保持在所述下輸送引導部和所述上輸送引導部,為了使所述記錄片材的所述一端緣與所述單側限制部件抵接,能沿相對于所述記錄片材的輸送方向傾斜的方向輸送所述記錄片材;和施力部件,設置在所述上輸送引導部,用于朝著所述一對輸送輥中的下側的輥對上側的輥施力,所述下輸送引導部和所述上輸送引導部形成為比所述記錄片材的寬度大,并且所述上輸送弓I導部的所述寬度方向的兩端部保持在所述下輸送弓I導部。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再輸送構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再輸送構件包括下游側通路形成部,該下游側通路形成部與所述引導體的所述輸送方向的下游側端部相連續(xù),具有從所述引導體內(nèi)送出的記錄片材所通過的通路,所述輸送輥配置在所述下游側端部的所述寬度方向上靠近所述單側限制部件側,所述上輸送引導部的下游側端部形成為隨著從所述輸送輥側向所述寬度方向相反側而向上游側傾斜。
3.根據(jù)權利要求2所述的再輸送構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下輸送引導部的下游側端部形成為隨著從所述輸送輥側向所述寬度方向相反側而向上游側傾斜。
4.根據(jù)權利要求1 3中任一項所述的再輸送構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上輸送引導部設有從所述寬度方向的一端側向另一端側延伸的補強肋。
5.根據(jù)權利要求4所述的再輸送構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補強肋形成為隨著從所述輸送輥側向所述寬度方向相反側而向上游側傾斜。
6.根據(jù)權利要求1 3中任一項所述的再輸送構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輸送弓丨導部由金屬板形成,在所述上輸送引導部安裝有用于保持所述上側的輥和所述施力部件、由樹脂制的輥保持部。
7.一種圖像形成裝置,包括記錄片材容納部,用于容納記錄片材;圖像形成部,用于在從所述記錄片材容納部所輸送的記錄片材上形成圖像;和根據(jù)權利要求1 6中任一項所述的再輸送構件,用于在將已由所述圖像形成部在一個面形成了圖像的記錄片材的正反面進行翻轉的狀態(tài)下,將該記錄片材向所述圖像形成部再次輸送。
8.根據(jù)權利要求7所述的圖像形成裝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記錄片材容納部設有兩側限制部件,該兩側限制部件通過與所述記錄片材的寬度方向的兩端緣相接觸來限制該記錄片材寬度方向的位置。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提供一種再輸送構件和圖像形成裝置,旨在抑制上側部件的彎曲,從而將輸送輥的夾持壓維持在良好的狀態(tài)。再輸送構件(100)包括下輸送引導部(130)和上輸送引導部(140)、限制記錄片材的寬度方向的位置的單側限制部件(120)、可相對于單側限制部件(120)傾斜地輸送記錄片材的一對輸送輥(55)、朝著一對輸送輥(55)中的下側的輥(151、161)對上側的輥(152、162)施力的施力部件(154、164),下輸送引導部(130)和上輸送引導部(140)比記錄片材的寬度大,并且上輸送引導部(140)的寬度方向的兩端部保持在下輸送引導部(130)。
文檔編號B41J3/60GK102555531SQ201110317380
公開日2012年7月11日 申請日期2011年10月19日 優(yōu)先權日2010年10月29日
發(fā)明者野邊博, 飯野光 申請人:兄弟工業(yè)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