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蓋的供給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將蓋自動供給到收納干燥面的容器的開口部上的蓋的供給裝置。
背景技術:
作為將蓋自動供給到容器上的供給裝置,眾所周知的是由吸附供給裝置從保持在蓋存放裝置上的多個蓋中吸附且保持一個蓋,由輸送裝置移送到以使開口端面朝向上方的狀態(tài)輸送過來的容器的上方,通過解除吸附而將蓋供給到開口端面上。
在此,離開吸附供給裝置落下的蓋,難以向容器的開口端面進行正常的供給。
因此,眾所周知的結構是,如在日本專利公報實開昭55-148001號所記載的技術那樣,在輸送裝置的保持容器的多個陰模上,設有用于將蓋引導到容器的開口端面上的導向部件。
上述陰模是設有多個用于支承使開口端面朝向上方的容器的容器支承孔的板材,在上述容器支承孔的周圍的上面配置有多個作為導向部件的導向銷。各導向銷是具有向容器支承孔傾斜的頭部的零件,由配設在板材內部的彈簧支承且使其能沉入到陰模內部。
通過配置該導向銷,由吸附供給裝置供給到容器上方的蓋,能被導向銷引導而正常地供給到容器的開口端面上。
但是,若采用上述日本專利公報實開昭55-148001號的技術,則由于必須在每個陰模上配置多個導向銷,所以,在裝置成本、維護成本方面存在問題。
另外,或許還會發(fā)生配置在沒蓋蓋的容器的開口端面附近的導向銷和彈簧,在最糟糕的情況下脫落混入到容器內的故障。
再有,上述吸附供給裝置,有時在吸附部的中心偏離蓋的中心的狀態(tài)下吸附且保持蓋。若以這種狀態(tài)向容器的開口端面供給蓋,則即使在陰模上設有導向銷,有時也不能正常地供給蓋。
因此,本發(fā)明是鑒于上述情況而提出的,其目的是提供一種既便于降低裝置成本、維護成本,還能安全地、且一邊矯正蓋和容器的位置、一邊高精度地將蓋供給到容器的開口端面上的蓋的供給裝置。
發(fā)明內容
根據本發(fā)明的蓋的供給裝置,具備間歇地輸送使開口端面朝向上方的容器的輸送裝置;重疊且保持多個由薄板材料制成的蓋的蓋存放裝置;從該蓋存放裝置吸附且保持一個蓋、移送到由上述輸送裝置輸送過來的上述容器的開口端面的上側、通過解除吸附保持將上述蓋供給到上述開口端面上的蓋供給機構,該裝置具備在上述蓋存放裝置的附近,引導上述蓋離開上述蓋吸附機構覆蓋上述開口端面的蓋導引部;使該蓋導引部在剛要由上述蓋供給機構解除對蓋的吸附保持之前移動到與上述容器的開口端面同一水平位置的導引部移動機構。
另外,上述導引部移動機構利用上述蓋供給機構的驅動力與上述蓋供給機構連動。另外,使上述蓋導引部為設有與上述蓋大致相同的外徑形狀的導引孔的板體,該板體通過上述導引部移動機構的驅動而上升或下降。另外,設有使上述導引孔的中心與上述容器的軸心一致的導引孔位置矯正機構。再有,在蓋的供給裝置上設有在將上述蓋供給到上述容器的開口端面的上部時將上述蓋的一部分臨時粘接在上述開口端面上的臨時粘接裝置。
圖1是從輸送方向表示本發(fā)明的蓋的供給裝置的圖。
圖2是從側面表示蓋的供給裝置的結構簡圖。
圖3是從側面表示使蓋的供給裝置的吸附部做旋轉動作的旋轉動作機構的結構簡圖。
圖4是表示構成蓋的供給裝置的蓋導引部的俯視圖。
圖5是表示蓋的供給裝置將供給過來的蓋引導到容器的開口端面上的狀態(tài)的圖。
圖6是從輸送方向表示另一實施例的蓋的供給裝置的圖。
圖7是表示上述另一實施例的蓋的供給裝置的導引孔位置矯正機構的圖。
圖8是表示上述另一實施例的蓋的供給裝置的導引孔位置矯正機構的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
以下,參照附圖,對能自動地將蓋供給到收容干燥面的杯形面容器上的蓋的供給裝置的實施方式進行說明。
圖1是從輸送方向表示第1實施例的裝置的圖,圖2是從右側表示裝置的圖,圖3是表示構成本實施例的蓋導引部40的俯視圖。在此,容器N用發(fā)泡苯乙烯等絕熱性的合成樹脂材料制成碗狀。
本實施例的裝置具備間歇地輸送收容干燥面的容器N的鏈式輸送機2;存放外形比容器N的開口端面稍大的多個蓋R的蓋存放裝置4;吸附一個蓋R向容器N的開口端面供給的蓋供給機構6;將蓋R導引到容器N的開口端面附近的蓋導引裝置8。
如圖1所示,鏈式輸送機2由以下部分構成由導向件1在左右水平方向上導引、卷繞在圖未示的前端和后端的鏈輪上、分別進行輸送的環(huán)形滾子鏈條20L、20R;架設在這些環(huán)形滾子鏈條20L、20R之間的保持框22。在保持框22的寬度方向的中心位置,在長度方向上隔開規(guī)定間隔形成有4個保持容器N的保持孔24。而且,通過用圖未示的馬達定期地驅動前端和后端的鏈輪旋轉,使保持容器N、向圖1的紙面內側方向移動的保持框22停止在后述的蓋導引部40的下方。
蓋存放裝置4,如圖1所示,是使重疊多個由薄板材料制成的蓋的4處的存放部4a~4d在左右方向離開而設置的裝置,使其能從位于各存放部4a~4d的最下部的蓋開始,依次被吸附且保持在蓋供給裝置6上。
如圖1所示,蓋供給機構6具備從各存放部4a~4d吸附且保持最下部的一個蓋的4個吸附部26a~26d;由保持4個吸附部26a~26d的槽鋼32a和同軸地固定在該槽鋼32a的兩端的桿體32b構成,桿體32b進入到在左右支承框28a、28b上形成的導向槽30中、水平方向配置的吸附支承部32;通過鏈條和鏈輪35從圖未示的驅動馬達傳遞旋轉驅動力的驅動軸34;一端固定在驅動軸34的兩端的一對旋轉桿36;能自如轉動地連接在這些旋轉桿36的另一端和吸附支承部32的兩端部之間、將驅動軸34的旋轉變換成上下運動的一對驅動力傳遞桿38。上述導向槽30,如圖2所示,制成在上下方向延伸的上部槽30a和下部槽30b之間設有彎曲槽30c的形狀,彎曲槽30c彎曲到在寬度方向上偏離上部槽30a和下部槽30b的中心的位置。
而且,當驅動力傳遞桿38移動到最上部時,吸附支承部32位于最上部(圖1的A位置),朝向上方的吸附部26a~26d分別從存放部4a~4d吸附一個蓋R。然后,當驅動力傳遞桿38下降,吸附支承部32的桿體32b移動到導向槽30的彎曲槽30c時,吸附部26a~26d朝向旋轉了90°的方向(圖2的B位置),進一步,當驅動力傳遞桿38a、38b移動到最下部,吸附支承部32的桿體32b移動到導向槽30的下部槽30b時(圖1的C位置),吸附部26a~26d朝向下方,向保持容器N的保持框22下降(圖1的D位置)。
在此,在驅動力傳遞桿38a、38b從最上部移動到最下部期間,吸附部26a~26d做轉動動作,在吸附支承部32的桿體32b位于上部槽30a中時,朝向上方,進一步,在吸附支承部32的桿體32b位于導向槽30的彎曲槽30c中時,朝向旋轉了90°的方向,然后,在吸附支承部32的桿體32b位于下部槽30b中時,朝向下方。以下,利用圖1和圖3對能做這樣的轉動動作的機構(以下稱為轉動動作機構)進行說明。
如圖1和圖3所示,轉動動作機構能由支承桿37和旋轉支承部39實現,如圖1所示,分別在各支承框28a、28b上構成。以下,以在一個支承框28b一側上的結構為代表進行說明。
如圖3所示,支承桿37是一端安裝在桿體32b上的桿狀體。該支承桿37具有規(guī)定的長度。該支承桿37,其另一端能自如滑動地由旋轉支承部39支承著。
如圖1所示,旋轉支承部39突設在支承框28b上。該旋轉支承部39由本體部39a和旋轉部39b構成,本體部39a固定在支承框28b上。旋轉部39b能自如旋轉地安裝在固定于支承框28b上的本體部39a上。
在旋轉支承部39,旋轉部39b能自如旋轉地安裝在本體部39a上,支承桿37的另一端安裝在旋轉部39b上。在此,旋轉部39b能自如滑動地支承著支承桿37。
支承桿37,由于其另一端安裝在這樣的旋轉支承部39上,所以,能使支承在旋轉支承部39上的另一端以該旋轉支承部39為旋轉中心且能改變由該旋轉支承部39支承的另一端的支承位置地進行支承。即,支承桿37雖然旋轉中心為一定,但旋轉支承部39上的支承位置和吸附部26a~26d的距離是能自如改變的。
如以上所述的那樣,分別在各支承框28a、28b上構成支承桿37支承在旋轉支承部39上的形式,以實現旋轉動作機構。由這樣的旋轉動作機構,能象以下那樣實現與吸附部26a~26d的方向轉換同步的轉動動作。
首先,在吸附支承部32的桿體32b在上部槽30a中直線移動期間,支承桿37相對旋轉支承部39滑動。即,吸附部26a~26d和旋轉支承部39上的支承桿37的支承位置之間的距離變短。此時的吸附部26a~26d的動作為下降動作。
然后,當吸附支承部32的桿體32b被導引到彎曲槽30c中時,支承桿37的動作,除了相對旋轉支承部39的滑動動作之外,還做旋轉動作。這時,吸附部26a~26d表現為做向90°方向旋轉的動作,進一步,做反轉(180°方向)的旋轉動作。
然后,當吸附支承部32的桿體32b被導引到下部槽30b中時,支承桿37再次變成僅相對旋轉支承部39滑動。即,吸附部26a~26d和旋轉支承部39上的支承桿37的支承位置之間的距離變長。此時的吸附部26a~26d的動作保持朝向下方的狀態(tài),做下降動作。如以上所述那樣,由旋轉動作機構能實現與吸附部26a~26d的方向轉換同步的轉動動作。
在由這樣的旋轉動作機構使其朝向下方時,吸附部26a~26d解除吸附且保持蓋R的狀態(tài),因此,蓋R下降到其下面與容器N的開口端面同一水平的位置。
另外,蓋導引裝置8具備導引蓋R從離開吸附部26a~26d、到下降到容器N的開口端面的動作的蓋導引部40。如圖3所示,該蓋導引部40是設有與圓形的蓋R大致是同一形狀的4處導引孔42a~42d、和后述的臨時定位加熱器62能下降過去的加熱器移動凹部44a~44d的架體,通過導引部移動機構46的驅動,能移動到鏈式輸送機2的上方或與容器N的開口端面同一水平的位置。
如圖1和圖2所示,導引部移動機構46由以下部分構成與蓋供給機構6的旋轉桿36同軸地固定在驅動軸34的兩端部上的一對凸輪48;下端通過滾子50a與這些凸輪48的周面接合、由于凸輪48的旋轉而上下往復運動的一對曲柄52;連接這些曲柄52的上部和上述蓋導引部40的兩端的連接件54。
然后,當由于驅動軸34的旋轉,滾子50a在凸輪48的最大外周面48a上轉動時,曲柄52上升,蓋導引部40位于鏈式輸送機2的上方(圖1的a位置),當滾子50a在凸輪48的最小外周面48b上轉動時,曲柄52下降,蓋導引部40的下端下降到與容器N的開口端面同一水平的位置(圖1的b位置圖2的狀態(tài))。
在此,如圖1所示,在蓋導引部40的長度方向兩端的下面設有導引孔位置矯正件56。如圖2所示,該導引孔位置矯正件56,在蓋導引部40下降時,通過進入到鏈式輸送機2的構成環(huán)形滾子鏈條20L、20R的滾子之間,而使蓋導引部40的導引孔42a~42d的中心與保持框22的各保持孔24的中心一致。即,導引孔位置矯正件56具有使蓋導引部40的導引孔42a~42d的中心與容器N的軸心一致的功能。
另外,固定在支承架60上的4臺臨時定位加熱器62配置在面向蓋導引裝置8的上方的蓋導引部40的加熱器移動凹部44a~44d的位置。這些臨時定位加熱器62通過使活塞桿部62a鉛垂地向下方延伸,加熱器部62b穿過加熱器移動凹部44a~44d,與容器N的開口端面的一部分接觸。
以下,參照圖1至圖5對上述實施例的動作進行說明。
現在,設鏈式輸送機2停止,驅動力傳遞桿38移動到最上部,曲柄52下部的滾子50a與凸輪48的最大外周面48a接觸,蓋導引部40位于保持容器N的保持框22的上方(圖5的雙點劃線的位置)。
然后,在吸附部26a~26d從蓋存放裝置4各吸附且保持一個蓋R后,當驅動軸34的旋轉力傳遞到旋轉桿36,驅動力傳遞桿38下降下去時,由于導向槽30的導引,吸附部26a~26d在保持蓋R的狀態(tài)下漸漸朝向下方。與該動作同步,曲柄52下部的滾子50a從在凸輪48的最大外周面48a上轉動,移動到在最小外周面48b上轉動,所以,曲柄52漸漸下降下去,蓋導引部40也下降,其下端位于與容器N的開口端面同一水平的位置。此時,設置在蓋導引部40下面的導引孔位置矯正件56進入到環(huán)形滾子鏈條20L、20R的滾子之間,使蓋導引部40的導引孔42a~42d的中心與容器N的軸心一致。
在吸附部26a~26d朝向下方時,當解除蓋R的吸附狀態(tài)時,如圖5所示,離開吸附部26a的蓋R,其外周一邊與蓋導引部40的導引孔42a的內周接觸著一邊下落下去,與容器N的軸心一致地、可靠地覆蓋開口端面。
接著,在吸附部26a~26d下降,在水平保持容器N上的蓋R之后,如圖5的雙點劃線的位置所示,使臨時定位加熱器62的加熱器部62b下降,使其與蓋R的一部分接觸。由此蓋R的一部分通過加熱熔敷臨時粘接在容器N的開口端面上。
然后,當由于驅動軸34的旋轉,驅動力傳遞桿38上升時,通過導向槽30的導引,吸附部26a~26d一邊旋轉一邊向上方移動。與該動作同步,曲柄52下部的滾子50a也從在凸輪48的最小外周面48b上轉動,移動到在最大外周面48a上轉動,曲柄52漸漸上升上去,蓋導引部40也上升,位于鏈式輸送機2的上方,返回到初始狀態(tài)。
然后,在間歇地移動鏈式輸送機2之后,重復進行上述動作,由此能將蓋R自動供給到容器N的開口端面上。
因此,本實施例的裝置,其移動到容器N的開口端面附近的吸附部26a~26d在剛要解除對蓋R的吸附之前,使一臺蓋導引部40下降到與容器N的開口端面同一水平的位置,導引離開吸附部26a~26d的蓋R直到容器N的開口端面,因此,與在輸送裝置(陰模)上配置多個導向銷以進行蓋的導引的現有裝置相比,本實施例的裝置零部件個數少,便于降低裝置成本和維護成本。
另外,由于在配置于容器N的開口端面上方的蓋導引部40上不存在任何有可能脫落到容器N內的小零件,所以,即提高了安全性,又能自動地供給蓋R。
而且,蓋導引部40是僅設有與蓋R大致是同一形狀的導引孔42a~42d的板體,而且,該蓋導引部40僅僅通過凸輪48、曲柄52,使其與驅動蓋供給機構6的驅動軸34連動,就能做下降動作,所以,能提供一種簡單的裝置結構。
另外,設置在蓋導引部40的下面的導引孔位置矯正件56,通過進入到環(huán)形滾子鏈條20L、20R的滾子之間,就能使蓋導引部40的導引孔42a~42d的中心與容器N的軸心一致,因此,能高精度地將蓋R供給到容器N的開口端面上。
另外,由于即使在蓋R的中心相對吸附部26a的中心錯位的狀態(tài)下吸附著進行供給,在蓋R通過導引孔42a時,其自身的中心位置也能被矯正,所以,即使在這種場合也能高精度地將蓋R供給到容器N的開口端面上。
另外,即使供給的蓋R變形、例如彎曲成扭曲狀,由于在此之前吸附且保持蓋R的吸附部26a~26d下降到它們的下面與容器N的開口端面為同一水平的位置,所以,能從上方壓住供給到到容器N的開口端面上的蓋R,將其矯正成平板狀。
再有,由于供給到容器N的開口端面上的蓋R用臨時定位加熱器62通過加熱熔敷將其一部分臨時粘接在容器N的開口端面上,所以,即使被輸送到下一道工序,也不必擔心蓋R會偏離開口端面的正常位置。
以下,圖6所示的是第2實施例的蓋的供給裝置。與圖1所示的第1實施例相同結構的部分,標同一標號,且省略其說明。
本實施例去掉了第1實施例所示的固定在驅動軸34的兩端的一對凸輪48和與凸輪48的周面接合、上下往復運動的曲柄52,代之以將導引部移動氣缸裝置74固定在裝置框72上,通過該導引部移動氣缸裝置74的動作,而使蓋導引部40上下移動。
也就是說,在吸附部26a~26d從蓋存放裝置4各吸附且保持一個蓋R后,在驅動軸34的旋轉力傳遞到旋轉桿36上、驅動力傳遞桿38下降之前,導引部移動氣缸裝置74使蓋導引部40位于上方,在吸附部26a~26d以保持蓋R的狀態(tài)剛要朝向下方之前,導引部移動氣缸裝置74使蓋導引部40向下方移動,使蓋導引部40的下端下降到與容器N的開口端面同一水平的位置。
這樣一來,與第1實施例一樣,便于降低裝置成本和維護成本,而且,由于在配置于容器N的開口端面上方的蓋導引部40上不存在任何有可能脫落到容器N內的小零件,所以,即提高了安全性,還能自動地供給蓋R。
以下,圖7所示的是表示具備與第1實施例的導引孔位置矯正件56同樣功能的第3實施例的技術。
本實施例在架設在環(huán)形滾子鏈條20L、20R之間的保持框22的長度方向的兩端形成有矯正孔76,在蓋導引部40的長度方向的兩端的下面設有能進入到上述矯正孔76中的矯正突起78。
而且,在蓋導引部40下降時,由于矯正突起78進入到矯正孔76中,所以,蓋導引部40的導引孔42a~42d的中心與保持框22的各保持孔24的中心一致,即,矯正孔76和矯正突起78具有使蓋導引部40的導引孔42a~42d的中心與容器N的軸心一致的功能。而且,矯正孔76和矯正突起78相當于本發(fā)明的導引孔位置矯正機構。
再有,圖8所示的是與圖7不同結構的導引孔位置矯正機構。
本實施例,在安裝于保持框22的保持孔24上端開口周緣上的容器保持環(huán)80上形成有矯正孔82,同時,在蓋導引部40的長度方向兩端的下面設有能進入到上述矯正孔82中的矯正突起84。
而且,在蓋導引部40下降時,由于矯正突起84進入到矯正孔82中,所以,能使蓋導引部40的導引孔42a~42d的中心與保持框22的各保持孔24的中心一致。
而且,在上述各實施例,雖然對杯形面容器的應用于生產線的場合進行了說明,但本發(fā)明的要點并不限于此,當然能應用于將蓋供給到任意的包裝容器上的場合。另外,雖然上述實施例所示的是對各4個容器N同時供給蓋R的裝置,但容器N的個數并不僅限于此。
根據本發(fā)明的蓋的供給裝置,既便于降低裝置成本、維護成本,還能安全地且一邊矯正蓋、容器的位置,一邊高精度地將蓋自動供給到容器的開口端面上。
權利要求
1.一種蓋的供給裝置,具備間歇地輸送使開口端面朝向上方的容器的輸送裝置;重疊且保持多個由薄板材料制成的蓋的蓋存放裝置;從該蓋存放裝置吸附且保持一個蓋、移送到由上述輸送裝置輸送過來的上述容器的開口端面的上側、通過解除吸附保持將上述蓋供給到上述開口端面上的蓋供給機構,其特征是具備在上述蓋存放裝置的附近,引導上述蓋離開上述蓋吸附機構覆蓋上述開口端面的蓋導引部;使該蓋導引部在剛要由上述蓋供給機構解除對蓋的吸附保持之前移動到與上述容器的開口端面同一水平位置的導引部移動機構。
2.根據權利要求1的蓋的供給裝置,其特征是上述導引部移動機構利用上述蓋供給機構的驅動力連動。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的蓋的供給裝置,其特征是使上述蓋導引部為設有與上述蓋大致相同的外徑形狀的導引孔的板體,該板體通過上述導引部移動機構的驅動而上升或下降。
4.根據權利要求3的蓋的供給裝置,其特征是設有使上述導引孔的中心與上述容器的軸心一致的導引孔位置矯正機構。
5.根據權利要求1至4任意一項的蓋的供給裝置,其特征是設有在將上述蓋供給到上述容器的開口端面的上部時將上述蓋的一部分臨時粘接在上述開口端面上的臨時粘接裝置。
全文摘要
一種既便于降低裝置成本、維護成本,還能安全地且一邊矯正蓋、容器的位置,一邊高精度地將蓋供給到容器的開口端面上的蓋的供給裝置。蓋的供給裝置具備間歇地輸送使開口端面朝向上方的容器N的輸送裝置2;重疊且保持多個蓋的蓋存放裝置4;從該蓋存放裝置4吸附且保持一個蓋、移送到由輸送裝置輸送過來的容器N的開口端面的上側、通過解除吸附保持將蓋供給到開口端面上的蓋供給機構6。而且,設有在蓋存放裝置4的附近引導蓋離開蓋吸附機構而覆蓋上述開口端面的蓋導引部40,同時導引部移動機構46使蓋導引部40在剛要由蓋供給機構解除對蓋的吸附保持之前移動到與容器N的開口端面同一水平位置。
文檔編號B65B7/28GK1437544SQ01811358
公開日2003年8月20日 申請日期2001年6月19日 優(yōu)先權日2000年7月6日
發(fā)明者桜沢初雄 申請人:株式會社富士制作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