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成年人黄色一级片,日本香港三级亚洲三级,黄色成人小视频,国产青草视频,国产一区二区久久精品,91在线免费公开视频,成年轻人网站色直接看

散熱模組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11336185閱讀:411來源:國知局
散熱模組的制造方法與工藝

本實用新型是有關于一種散熱模組,尤指一種可改善已知散熱鰭片結構與散熱單元組合時錫膏易被刮除問題之散熱模組。



背景技術:

隨著半導體技術的進步,積體電路的體積亦逐漸縮小,而為了使積體電路能處理更多的資料,相同體積下的積體電路,已經可以容納比以往多上數倍以上的計算 元件,當積體電路內的計算元件數量越來越多時執(zhí)行效率越來越高,因此計算元件工作時所產生的熱能亦越來越大,以常見的中央處理器為例,在高滿載的工作量時,中央處理器散發(fā)出的熱度,足以使中央處理器整個燒毀,因此,積體電路的散熱裝置變成為重要的課題。

電子設備中之中央處理單元及晶片或其他電子元件均為電子設備中的發(fā)熱源,當電子設備運作時,該發(fā)熱源將會產生熱量,故現行常使用導熱元件如熱管、均溫板、平板式熱管等具有良好散熱及導熱效能來進行導熱或均溫,其中熱管主要作為遠端導熱之使用;其由一端吸附熱量將內部工作流體由液態(tài)轉換為汽態(tài)蒸發(fā)將熱量傳遞至熱管另一端,進而達到熱傳導之目的,而針對熱傳面積較大之部位會選擇均溫板作為散熱元件,均溫板主要由與熱源接觸之一側平面吸附熱量,再將熱量傳導至另一側作散熱冷凝。

目前市面上有一種散熱元件1,如圖1A、1B所示,為兩均溫板11之間透過一柱體(被散熱鰭片組12包覆住而為示出)將兩均溫板11相連接以形成所述散熱元件1,并于該散熱元件1內置入一散熱鰭片組12,當使用時,將已知散熱鰭片組12直接置入兩均溫板11間進行組合,由于散熱鰭片組12的上下兩側需先涂上錫膏(亦或者該錫膏也可選擇涂布于均溫板11上)后,再將涂布錫膏的散熱鰭片組12置入兩均溫板11之間,于置入的過程當中,由于兩均溫板11之間的高度(距離)H1與散熱鰭片組12的高度H2相等,且因必須令散熱鰭片組12牢固地與兩均溫板11相緊密結合的關系,故于散熱鰭片組12置入時至少會與兩均溫板12的其中一側相接觸貼附后滑入,以至于組裝過程中,涂布有錫膏側的散熱鰭片組12的部份錫膏會被均溫板刮除損害,導致散熱鰭片組12于焊接時因錫膏的損失而無法確實全面的焊接,進而降低其穩(wěn)固性及產生熱阻現象。



技術實現要素:

因此,為有效解決上述之問題,本實用新型之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可大幅改善已知散熱鰭片結構與散熱單元組合時錫膏易被刮除問題之散熱模組。

本實用新型之次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更為牢固之散熱模組。

為達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散熱模組,包括一散熱單元及一第一散熱鰭片組及一第二散熱鰭片組,該散熱單元具有一第一本體及一第二本體,該第一本體具有一第一表面及一第二表面,該第二本體具有一第三表面及一第四表面,一管體之兩端分別連接所述第一、三表面,所述第一、二本體及該管體共同界定一容設空間,所述第一、二散熱鰭片組設置于該容設空間內,該第一散熱鰭片組具有一第一側及一第二側,該第二側凸設至少一第一凸部,該第一凸部頂端形成一第一頂點,并該第一頂點之兩側形成一第一斜面及一第二斜面,該第二散熱鰭片組具有一第三側及一第四側,并該第三側與所述第二側相對應組設,且該第三側對應該第一凸部設置至少一第二凸部,該第二凸部頂端形成一第二頂點,并該第二頂點之兩側形成一第三斜面及一第四斜面。

透過本實用新型此結構的設計,其中所述第一散熱鰭片組更具有一第一端及一第二端,所述第二散熱鰭片組更具有一第三端及一第四端,于實施時,首先先將所述第一、四側涂布錫膏,接著將所述第一、二散熱鰭片組相疊合后一并置入所述散熱單元的容設空間處,由于所述一、二凸部呈錯位設置的緣故,令所述第一端及第三端不相齊平,所述第二端及第四端不相齊平,接著,將所述第一散熱鰭片組之第一端朝所述第二端方向進行推移滑動,并透過所述第二斜面接觸所述第三斜面并進行向上滑移的動作,令該第二頂點相對應抵頂所述第一頂點,此時所述第一、二散熱鰭片組間形成一開放空間,進而令所述第一、二散熱鰭片組之第一、四側分別緊貼所述散熱單元的第一、三表面,進以達到所述第一、二散熱鰭片組能更穩(wěn)固地與該散熱單元相結合,改善已知散熱鰭片結構與散熱單元組合時錫膏易被刮除的問題。

【附圖說明】

圖1A為已知散熱模組之立體分解圖;

圖1B為已知散熱模組之立體組合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散熱模組之第一實施例之立體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散熱模組之第一實施例之立體組合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散熱模組之第一實施例之放大圖;

圖5為本實用新型散熱模組之第一實施例之放大圖;

圖6為本實用新型散熱模組之第一實施例之側視實施示意圖;

圖7為本實用新型散熱模組之第一實施例之側視實施示意圖;

圖8為本實用新型散熱模組之第一實施例之側視實施示意圖;

圖9為本實用新型散熱模組之第二實施例之側視圖;

圖10為本實用新型散熱模組之第二實施例之剖視圖;

圖11為本實用新型散熱模組之第二實施例之側視圖;

圖12為本實用新型散熱模組之第二實施例之側視圖;

圖13為本實用新型散熱模組之第三實施例之立體圖;

圖14為本實用新型散熱模組之第三實施例之側視實施示意圖;

圖15為本實用新型散熱模組之第三實施例之側視實施示意圖。

主要符號說明:

第一散熱鰭片組21

第一散熱鰭片211

第一端211a

第二端211b

第一平面211c

第一彎折面211d

第二彎折面211e

第一側212

第二側213

第一凸部214

第一頂點215

第一斜面215a

第二斜面215b

第二散熱鰭片組22

第二散熱鰭片221

第三端221a

第四端221b

第二平面221c

第三彎折面221d

第四彎折面221e

第三側222

第四側223

第二凸部224

第二頂點225

第三斜面225a

第四斜面225b

凹槽226

開放空間227

散熱單元3

第一本體31

第一表面311

第二表面312

第二本體32

第三表面321

第四表面322

管體33

容設空間34。

【具體實施方式】

本實用新型之上述目的及其結構與功能上的特性,將依據所附圖式之較佳實施例予以說明。

請參閱圖2、3、4,為本實用新型散熱模組之第一實施例之立體圖及立體組合圖及放大圖,如圖所示,該散熱模組包括一散熱單元3及一第一散熱鰭片組21及一第二散熱鰭片組22,該第一散熱鰭片組21由復數第一散熱鰭片211所組成,并具有一第一側212及一第二側213,所述第一散熱鰭片211更具有一第一平面211c,并該第一平面211c的兩側彎折形成一第一彎折面211d及一第二彎折面211e,于該第二彎折面211e上凸設至少一第一凸部214,該第一凸部214頂端形成一第一頂點215,并該第一頂點215之兩側形成一第一斜面215a及一第二斜面215b,所述第二散熱鰭片組22由復數第二散熱鰭片221所組成,并具有一第三側222及一第四側223,該第三側222對應組設所述第二側213,所述第二散熱鰭片221更具有一第二平面221c,并該第二平面221c兩側彎折形成一第三彎折面221d及一第四彎折面221e,并于該第三彎折面221d上對應該第一凸部214設置至少一第二凸部224,該第二凸部224頂端形成一第二頂點225,并該第二頂點225之兩側形成一第三斜面225a及一第四斜面225b,所述第一、二斜面215a、215b的長度相互等長,所述第三、四斜面225a、225b相互等長,但并不引以為限,實際實施時,所述第一斜面215a的長度可大于第二斜面215b的長度,所述第三斜面的長度225a可小于第四斜面的長度215b,以令所述第二、三斜面215b、225a的斜率大于所述第一、四斜面215a、215b的斜率。

其中,前述之第一、二凸部214、224于本實施例中,呈間隔等距地分別排列于所述第二、三側213、222上,但并不引以為限,實際實施時,可依照使用者之需求將第一、二凸部214、224呈間隔不等距地分別排列在第二、三側213、222上,另外,所述第一、二凸部214、224成型的方式可選擇沖壓加工的方式,其形式可為沖縫(如圖4所示)或沖孔(如圖5所示)。

續(xù)請一并參閱圖6、7、,為本實用新型散熱模組之第一實施例之側視實施示意圖,其中所述第一散熱鰭片組21更具有一第一端211a及一第二端211b,所述第二散熱鰭片組22更具有一第三端221a及一第四端221b;

本實施例之圖式中,揭示有兩組第一、二散熱鰭片組21、22,而該兩組第一、二散熱鰭片組21、22于實際上操作及組裝的方式皆相同,本實用新型以其中一組的第一、二散熱鰭片組21、22代表做說明;

于實際實施時,需搭配前述散熱單元3,其具有一第一本體31及一第二本體32,該第一本體31具有一第一表面311及一第二表面312,該第二本體32具有一第三表面321及一第四表面322,一管體33之兩端分別連接所述第一、三表面311、321,所述第一、二本體31、32及該管體33共同界定一容設空間34;

首先,先將所述第一散熱鰭片組21的第一側212及第二散熱鰭片組22的第四側223涂布錫膏,接著將所述第一、二散熱鰭片組21、22相疊合后一并置入該散熱單元3的容設空間34處,令所述第一、二凸部214、224呈錯位狀態(tài)在所述第二、三側213、222上,由于所述一、二凸部214、224呈錯位設置的緣故,故所述第一散熱鰭片組21之第一端211a與該第二散熱鰭片組22之第三端221a不相齊平,及所述第一散熱鰭片組21之第二端211b與該第二散熱鰭片組22之第四端221b也不相齊平,接著,將所述第一散熱鰭片組21之第一端211a朝第二端211b方向進行滑動推移,推移至所述第一、三端211a、221a相齊平,所述第二、四端211b、221b相齊平,并透過所述第二斜面215b接觸所述第三斜面225a并進行向上滑移的動作,此時,所述第二頂點225相對應抵頂住所述第一頂點215,并令所述第一、二散熱鰭片組21、22之間形成一開放空間227,進而令所述第一、二散熱鰭片組21、22之第一、四側212、223分別緊貼所述散熱單元3的第一、三表面311、321,進以達到所述第一、二散熱鰭片組21、22能更穩(wěn)固地與該散熱單元3相結合,改善已知散熱鰭片結構與散熱單元3組合時錫膏易被刮除的問題。

請參閱圖9、10、11、12并一并參閱圖3、4,為本實用新型散熱模組之第二實施例之立體組合圖及剖面放大圖,所述散熱模組部份元件及元件間之相對應之關系與前述散熱模組相同,故在此不再贅述,惟本散熱模組與前述最主要之差異為,于所述第二頂點225上更形成一凹槽226,所述第一頂點215相對應抵頂在該凹槽226上,由于該凹槽226的結構可令該第一頂點215更具有相對較大的面積接觸,故除了可達到前述之相同功效外,還可使所述第一散熱鰭片組21更穩(wěn)固地與所述第二散熱鰭片組22相對應結合。

最后,請參閱圖13、14、15,為本實用新型散熱模組之第三實施例之立體圖及側視實施示意圖,所述散熱模組部份元件及元件間之相對應之關系與前述散熱模組結構相同,故在此不再贅述,惟本散熱模組與前述最主要之差異為,所述第一凸部214凸設在所述第一散熱鰭片211的第一平面211c上,所述第二凸部224凸設在所述第二散熱鰭片221的第二平面221c上,所述第一、二凸部214、224呈相對應錯位的方式設置,并且所述第一、二凸部214、224可呈縱向凸設或橫向凸設在第一、二平面211c、221c上,于使用時,將該第一散熱鰭片組21滑動推移,令該第一凸部214對應抵頂至該第二凸部224,同樣可達到前述之功效。

以上所述,本實用新型相較于已知具有下列優(yōu)點:

1.改善已知錫膏易被刮除之問題;

2.更加牢固。

以上已將本實用新型做一詳細說明,惟以上所述者,僅為本實用新型之一較佳實施例而已,當不能限定本實用新型實施之范圍。即凡依本實用新型申請范圍所作之均等變化與修飾等,皆應仍屬本實用新型之專利涵蓋范圍。

當前第1頁1 2 3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