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力撤除后,物體迅速恢復其 原來形狀的能力。該至少一第一彈性體243及該至少一第二彈性體244間隔地并列設置于 該第一電極241及該第二電極242之間,以支撐該第一電極241及該第二電極242。較佳 地,相鄰的兩個第一彈性體243之間設置有一第二彈性體244。在對該觸控面板220進行觸 控操作時,該第一彈性體243及該第二彈性體244均產生彈性形變,該第一彈性體243的形 變量大于該第二彈性體244的形變量。該第二彈性體244用于避免該第一彈性體243過度 變形,起輔助支撐的作用,此外,第二彈性體244還有助于減緩該第一彈性體243在多次使 用中產生彈性疲乏而影響偵測效果。該第一彈性體243可選擇例如泡棉、墊片、緩沖墊、膠 帶、橡膠片之一。優(yōu)選地,本實施例的第一彈性體243為泡棉。
[0033] 本實施方式中,該壓力傳感器240設置有一個,該第一電極241鋪滿所述觸控面板 220的背面對應該非觸控顯示區(qū)200b的位置,該第二電極242與該第一電極241對應地鋪 滿該膠框233的所述第二階梯部2330b的頂面。此時,該觸控顯示單元20的四個角落分別 設置有一第一彈性體243,兩兩第一彈性體243之間設置有一第二彈性體244。其中,每一 所述第一彈性體243與該第一電極241的接觸面積大于每一所述第二彈性體244與該第一 電極241的接觸面積。在其他實施方式中,也可以是,多個該壓力傳感器240間隔地設置于 該觸控面板220遠離該觸控顯示面200的一側,例如是四個所述壓力傳感器240分別設置 于該觸控面板220背面的四個角落??梢岳斫猓O置多個壓力傳感器240情形,當該多個第 一電極241設于與該引線相同的一側時,該多個第一電極241間隔設置于未布設有該引線 的位置,以充分利用空間且不會影響該引線的布線。此外,該第一、二彈性體243、244的排 布方式還可以是,每一第二彈性體244的周圍圍設有一個或多個所述第一彈性體243。
[0034] 本實施方式中,該第一電極241形成于該觸控面板220遠離該觸控顯示面200的 一側且對應該非觸控顯示區(qū)200b,該第二電極242形成于該膠框233的所述第二階梯部 2330b的頂面。該第一電極241可由金屬導電材料形成,例如可采用氧化銦錫(Indium Tin Oxide, IT0)、銀納米線(Silver Nanowire,SNW)、碳納米管(Carbon Nano Tube,CNT)之一 圖案化形成。
[0035] 該第一電極241可通過引出配線(圖未示)連接至一軟性電路板,以便將該壓力傳 感器240的觸控壓力信號輸出至外部電路進行運算。其中,該壓力傳感器240所連接的軟 性電路板與該觸控面板220連接的軟性電路板可共用一軟性電路板,從而無需專門為該壓 力傳感器240增設軟性電路板。該第二電極242例如可于該膠框233的所述第二階梯部 2330b上印刷導電膏(如銀膏)或導電油墨而形成。
[0036] 在一變更實施方式中,未圖示,該壓力傳感器240可以設置于該蓋板210與該第二 階梯部2330b之間,該第一電極241形成于該蓋板210遠離該觸控顯示面200的一側且對 應該非觸控顯示區(qū)200b,該第二電極242形成于該第二階梯部2330b的表面。
[0037] 上述各實施方式中的每一該壓力傳感器240均為一電容式壓力傳感器240。當該 觸控顯示區(qū)200a有觸控動作產生時,該第一彈性體243及該第二彈性體244因觸控按壓力 而發(fā)生形變,且該第一電極241及第二電極242之間的間距隨之發(fā)生變化,從而引起該第一 電極241及第二電極242之間的電容值發(fā)生改變。上述外部電路根據(jù)該第一電極241及該 第二電極242之間的電容值的變化量計算出該觸控面板220上產生的按壓力。
[0038] 可變更地,上述各實施方式中的每一該壓力傳感器240也可為一電阻式壓力傳感 器240。此時,該第一彈性體243內設置有導電粒子,例如可以為多個導電粒子均勻地摻雜 于該第一彈性體243內,從而使得該第一彈性體243具有導電性質。該第二彈性體244可 選擇性地設有或不設導電粒子,具體可根據(jù)實際需要而確定。當該觸控顯示區(qū)200a有觸控 按壓動作產生時,該第一彈性體243及該第二彈性體244因觸控按壓力而產生彈性形變,從 而引起設置于該第一彈性體243及該第二彈性體244內的導電粒子間的接觸電阻值發(fā)生變 化,外部電路可根據(jù)該接觸電阻值的變化量計算出該觸控面板220上產生的按壓力大小。
[0039] 請同時參照圖10,圖10為本發(fā)明第三實施方式提供的電子裝置3的剖面結構示意 圖。本發(fā)明的電子裝置3可以是手機、電腦、游戲機、電視等觸控顯示裝置。該電子裝置3包 括一觸控顯示單元30、至少一壓力傳感器340及一殼體350。該觸控顯示單元30具有一觸 控顯示面300。該觸控顯示面300定義有一觸控顯示區(qū)300a及圍繞該觸控顯示區(qū)300a的 一非觸控顯示區(qū)300b。該至少一壓力傳感器340設于該觸控顯示單元30遠離該觸控顯示 面300的一側,且對應該非觸控顯示區(qū)300b設置。該殼體350包括至少二側壁351及連接 該至少二側壁351的一底壁252。該至少二側壁351及該底壁252共同形成一收容腔353 收容該觸控顯示單元30及該至少一壓力傳感器340。本實施方式中,該殼體350包括首尾 相連的四側壁351,該四側壁351及該底壁252共同界定該收容腔353。
[0040] 該觸控顯示單元30進一步包括一蓋板310、一觸控面板320及一顯示模組330。 該蓋板310設于觸控面板320上,以起保護作用。該蓋板310可使用透明玻璃、薄膜、塑料、 柔性材料等制成。該觸控面板320設于該顯示模組330上,其具有一感測區(qū)320a及圍繞 該感測區(qū)320a的一非感測區(qū)320b,該感測區(qū)320a與該觸控感測區(qū)320a對應,該非感測區(qū) 320b與該非觸控感測區(qū)320a對應。該顯示模組330進一步包括顯示面板331和背光組件 332,該背光組件332用于提供所述顯示面板331顯示畫面所需的背光。
[0041] 該觸控面板320進一步包括層疊設置的第一感測層321及第二感測層322。該第 一感測層321的所述感測區(qū)320a上形成有第一感測電極(圖未示),該第一感測層321的所 述非感測區(qū)320b上形成有連接該第一感測電極的第一引線(圖未示)。該第二感測層322的 所述感測區(qū)320a上形成有第二感測電極(圖未示),該第二感測層322的所述非感測區(qū)320b 上形成有與所述第二感測電極連接的第二引線(圖未示)。該第一感測電極與該第二感測電 極相互垂直且彼此絕緣。該第一感測電極與該第二感測電極用于感測觸控操作以產生觸控 信號。該第一引線及該第二引線分別用于將該第一感測電極與該第二感測電極電性連接至 一軟性電路板(Flexible Printed Circuit,F(xiàn)PC)(圖未示),以將該觸控信號通過該FPC傳 輸至外部控制電路。
[0042] 請一并參照圖11,圖11為圖10中壓力傳感器340的結構示意圖。該壓力傳感器 340的數(shù)量根據(jù)實際需求設定,以盡可能使在各外位置觸控時均能感測到觸控壓力。每一壓 力傳感器340包括一第一電極341、與該第一電極341相對設置的一第二電極342及均位于 該第一電極341和該第二電極342之間的至少一第一彈性體343和至少一第二彈性體344。 該第一彈性體343及該第二彈性體344具有不同的回彈性。藉由該第一彈性體343及該第 二彈性體344的彈性變化感測施加至該觸控顯示面300上的力的大小并將該力轉換為相應 的電信號,該電子裝置3根據(jù)該電信號執(zhí)行相應功能,例如觸鎖或打開應用程序等功能。
[0043] 該第二彈性體344的回彈性較該第一彈性體343大,該第一彈性體343較該第二 彈性體344更易于產生形變。其中,回彈性指導致物體形變的外力撤除后,物體迅速恢復其 原來形狀的能力。該至少一第一彈性體343及該至少一第二彈性體344間隔地并列設置于 該第一電極341及該第二電極342之間,以支撐該第一電極341及該第二電極342。較佳 地,相鄰的二第一彈性體343之間設置有一第二彈性體344。在對該觸控面板320進行觸控 操作時,該第一彈性體343及該第二彈性體344均產生彈性形變,但該第一彈性體343的形 變量大于該第二彈性體344的形變量。該第二彈性體344用于避免該第一彈性體343過度 變形,起輔助支撐的作用,此外,第二彈性體344還有助于減緩該第一彈性體343在多次使 用中產生彈性疲乏而影響偵測效果。該第一彈性體343可選擇例如泡棉、墊片、緩沖墊、膠 帶、橡膠片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