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單向閥和使用該單向閥的制動系統(tǒng)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僅允許流體單向流動的單向閥以及使用該單向閥的制動系統(tǒng)。
背景技術:
傳統(tǒng)的單向閥具有殼體、閥部件和彈簧,在殼體處形成流體通道和閥座,閥部件接觸閥座和從閥座分離以關閉和打開流體通道,彈簧沿著閥關閉方向向閥部件施力。另外,當沿著閥打開方向的流體的作用力超過沿著閥關閉方向的彈簧的作用力時,單向閥打開。另外,閥部件具有往復運動的活塞構件和與閥座接觸及從閥座分離的閥構件?;钊麡嫾烷y構件是成一體的,并且活塞構件往復運動地容納在殼體中(例如,參考日本專利申請公開公報N0.9-20218)。控制車輛的ABS控制(防滑控制)的制動流體壓力的制動系統(tǒng)具有基于制動構件的操作產生制動流體壓力的制動流體壓力產生裝置以及泵送來自低壓區(qū)域的制動流體并排放高壓制動流體的泵。例如,使用上文提到的 傳統(tǒng)的單向閥作為制動系統(tǒng)中的泵的排放閥。在這種情況下,單向閥設置在制動流體壓力產生裝置和泵的排放側之間,并且當泵運行時允許從泵到制動流體壓力產生裝置的流動,而在泵不運行時,在常規(guī)制動期間,常規(guī)的制動系統(tǒng)的制動壓力被防止經由泵泄放至低壓區(qū)域。然而,在傳統(tǒng)的單向閥中,如果在閥打開的時候由于異物使得活塞構件卡在殼體內,則由于即使流體流動的下游側的壓力高于流體流動的上游側的壓力,閥構件也不會坐置到閥座上(即,閥不會被關閉),因此存在流體會回流的問題。然而,如果如上文提到的,當傳統(tǒng)的單向閥用作制動系統(tǒng)中的泵的排放閥時,活塞構件被卡住并且沒有關閉閥,則由于在常規(guī)制動期間常規(guī)的制動系統(tǒng)的制動壓力經由泵降低到低壓區(qū)域的壓力,因此存在常規(guī)制動期間制動削弱的問題。
發(fā)明內容
鑒于上文闡述的問題而做出本發(fā)明,并且本發(fā)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即使活塞構件卡住仍能使閥關閉的單向閥。 本發(fā)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在一種單向閥,當該單向閥用作制動系統(tǒng)中的泵的排放閥時,即使該單向閥的活塞構件卡住,該單向閥仍能夠在常規(guī)制動期間防止制動削弱。在根據(jù)第一方面的單向閥中,該單向閥包括:殼體部件,所述殼體部件具有供流體流入的入口側流體通道、供流體流出的出口側流體通道以及設置在所述入口側流體通道的下游端中的閥座;閥部件,所述閥部件通過與所述閥座接觸以及從所述閥座分離而關閉和打開所述入口側流體通道與所述出口側流體通道之間的通道,并且所述閥部件通過來自所述入口側流體通道的流體的壓力沿著閥打開方向施力;以及彈簧,所述彈簧沿著閥關閉方向向所述閥部件施力。
當由于所述壓力引起的沿著所述閥打開方向的作用力超過由于所述彈簧引起的沿著所述閥關閉方向的作用力時,所述單向閥打開。所述閥部件具有往復運動的活塞構件和設置在閥座側并且與所述閥座接觸和分離的閥構件,所述殼體部件具有往復運動地容納所述活塞構件的活塞容納缸體部分,并且所述活塞構件具有容納所述閥構件的一部分的閥構件容納凹部。所述閥構件以相對于所述活塞構件可移動的方式設置在所述閥構件容納凹部中并且通過來自所述入口側流體通道的流體的壓力而迫壓在所述閥構件容納凹部的壁面上;并且在所述閥構件容納凹部之中,形成在所述閥構件的閥座相反側的表面與所述閥構件容納凹部的壁面之間的閥座相反側容納空間與所述出口側流體通道連通。相應地,當出口側流體通道(S卩,流體流動的下游側)的壓力變得高于入口側流體通道(即,流體流動的上游側)的壓力時,由于出口側流體通道的壓力被導入閥座相反側容納空間,并且壓力作用在閥構件的閥座相反側的表面上,因此即使當閥打開時活塞構件卡住,閥構件也能夠通過壓力向閥座側移動以關閉閥并且這防止了流體回流。在根據(jù)第二方面的單向閥中,設置有阻尼腔,所述阻尼腔由所述閥部件和位于所述閥部件的閥座相反側的所述殼體部件形成并且產生阻尼力。所述閥座相反側容納空間經由形成在所述活塞構件中的活塞構件連通孔、所述阻尼腔和所述活塞構件與所述活塞容納缸體部分之間的間隙與所述出口側流體通道連通,所述活塞構件連通孔使所述閥座相反側容納空間與所述阻尼腔連通。在根據(jù)第三方面的單向 閥中,所述閥座相反側容納空間經由形成在所述閥構件容納凹部的壁面中的活塞構件連通槽而與所述出口側流體通道連通。在根據(jù)第四方面的單向閥中,所述閥構件容納凹部的深度構造為使得當所述活塞構件定位在離所述閥座距離最遠的位置時所述閥構件不與所述閥構件容納凹部分離。在根據(jù)第五方面的單向閥中,所述閥構件容納凹部具有錐形表面,并且所述閥構件可與所述錐形表面接觸。在根據(jù)第六方面的制動系統(tǒng)中,該制動系統(tǒng)包括:制動流體壓力產生裝置,所述制動流體壓力產生裝置基于制動構件的操作而產生制動流體壓力;泵,所述泵對低壓制動流體加壓并且將其排出;以及根據(jù)上述方面中任一項所述的單向閥。所述單向閥設置在所述制動流體壓力產生裝置與所述泵的排放側之間并且只允許從所述泵向所述制動流體壓力產生裝置的流動。相應地,在泵不運行期間,像通常制動時那樣,當制動流體壓力產生裝置側的壓力變得高于泵側的壓力時,由于出口側流體通道的壓力被導入單向閥的閥座相反側容納空間,并且壓力作用在單向閥的閥構件的閥座相反側的表面上,因此即使當閥打開時單向閥的活塞構件卡住,閥構件也會由于壓力而向閥座側移動以關閉閥并且這防止了制動流體回流。因此,即使當閥打開時活塞構件卡住,也能夠避免在常規(guī)制動期間制動的削弱。
在附圖中,圖1示出了用于車輛的制動系統(tǒng)的示意性管路圖,關于本發(fā)明的第一實施方式的單向閥應用于該制動系統(tǒng);圖2示出了在關閉閥的狀態(tài)下的圖1的單向閥的剖面視圖;圖3示出了在打開閥的狀態(tài)下的圖1的單向閥的剖面視圖;圖4示出了在失效狀態(tài)下的圖1的單向閥的剖面視圖;圖5示出了本發(fā)明的第二實施方式的單向閥的剖面視圖;圖6A示出了圖5的單向閥中的僅活塞構件的側視圖;以及圖6B示出了沿著圖6A的線A-A截取的剖面視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在下文中將參考附圖描述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應當理解,為了省略說明,在以下實施方式中,對與各個實施方式中的部件相同的或相似的部件給出相同的附圖標記。第一實施方式參考圖1介紹本實施方式 的用于車輛的制動系統(tǒng)的基本構成。然而,圖1中的單向閥在這點上被簡化,并且,由于沒有示出本發(fā)明的特征部分,因此將在隨后參考圖2和圖3對特征部分進行說明。另外,在此處描述了本實施方式的制動系統(tǒng)應用于構成X管路液壓回路的車輛的情況,該X管路液壓回路分別具有右前輪-左后輪管路系統(tǒng)和左前輪-右后輪管路系統(tǒng)。如圖1所示,當對車輛施加制動力時作為制動構件而由駕駛員踩踏的制動踏板I與伺服單元2連接,并且,施加到制動踏板I的踩踏力通過伺服單元2放大。另外,伺服單元2具有將放大的踩踏力傳遞到主缸(此后也稱之為M/C) 3的推桿等,并且伺服單元2通過推桿推壓設置在主缸3中的主活塞以產生主缸壓力。制動踏板1、伺服單元2和主缸3構成了制動流體壓力產生裝置。另外,將制動流體供給到主缸3中或者貯存主缸3中的多余制動流體的主貯液器3a連接到主缸3。主缸壓力經由ABS致動器傳遞至每個車輪的輪缸(此后也稱之為W/C) 4和5,即,車輪制動力產生裝置。另外,盡管在圖1中只示出了與用于右前輪FR的輪缸4和用于左后輪RL的輪缸5連接的第一管路系統(tǒng),但是應該理解與左前輪FL和右后輪RR連接的第二管路系統(tǒng)具有與第一管路系統(tǒng)相同的結構。以下的說明解釋了右前輪FR和左后輪RL側的情況,但是第二管路系統(tǒng)的左前輪FL和右后輪RR的情況也完全相同。另外,制動系統(tǒng)具有連接到主缸3的管線(主管線)A。管線A具有壓差控制閥7,并且管線A在壓差控制閥7的位置處被分成兩路。具體地,管線A被分成接受從主缸3到壓差控制閥7的主缸壓力的管線Al和從壓差控制閥7到每個輪缸4和輪缸5的管線A2。壓差控制閥I控制連通狀態(tài)和壓差狀態(tài)。 盡管壓差控制閥I通常保持為連通狀態(tài),然而,通過將壓差控制閥I轉換到壓差狀態(tài),可以將輪缸4和輪缸5側保持為比主缸3側高預定壓差的壓力。
另外,在管線A2中,管線A被分為兩路,并且其開口中的一個設有對輪缸4的制動流體壓力的增壓進行控制的增壓控制閥30,開口的另一個設有對輪缸5的制動流體壓力的增壓進行控制的另一個增壓控制閥31。這些增壓控制閥30和31構成為能夠控制由用于制動流體壓力控制的電氣控制單元(此后也稱之為ECU,沒有示出)所要求的連通狀態(tài)和中斷狀態(tài)的雙位閥。另外,當雙位閥打開時,基于泵10 (后面提到)的排放的主缸壓力或制動流體壓力等能夠增加到每一個輪缸4和輪缸5上。在常規(guī)制動階段一即,不執(zhí)行ABS控制等的制動流體壓力控制一期間,這些增壓控制閥30和31總是打開的。另外,管線B連接到增壓控制閥30和31以及每個輪缸4和輪缸5之間的管線A,并且管線B連接到壓力調節(jié)貯液器20的貯液器孔20B。另外,通過使制動流體經由管線B流到壓力調節(jié)貯液器20,可以抑制輪缸4和輪缸5中的制動流體壓力,并且能夠防止各個車輪鎖住。另外,在管線B中設置有能夠通過ECU控制連通狀態(tài)和中斷狀態(tài)的減壓控制閥32和33。在常規(guī)制動階段期間,減壓控制閥32和33總是關閉的,并且,當要使制動流體流到壓力調節(jié)貯液器20時,減壓控制閥32和33適合地打開。管線C連接到壓差控制閥7和增壓控制閥30和31之間的管線A,并且,管線A與壓力調節(jié)貯液器20的貯液器孔20B 通過管路C連接。泵10和單向閥40 (細節(jié)在后文提到)設置在管線C上,并且,為了減輕泵10排放的制動流體的脈動,在泵下游的管線C中設置有蓄能器12。另外,形成管線D,以便連接貯液器孔20A和主缸3。泵10經由管線D和壓力調節(jié)貯液器20抽吸管線Al中的制動流體,并且經由一部分管線B和管線C將制動流體排放到管線A2中以增加輪缸壓力。另外,當對制動輔助、牽引和防滑進行控制時,泵10被驅動。壓力調節(jié)貯液器20安裝在ABS致動器的外殼內,并且,在該外殼中形成貯液器腔20C。貯液器腔20C是貯存流過貯液器孔20A和20B的制動流體并且經由貯液器孔20B排出制動流體的腔。活塞22容納在貯液器腔20C中并且在其中往復運動。另外,貯液器孔20A具有打開和關閉貯液器孔20A的閥構件21。接下來,基于圖2、圖3和圖4對上文提到的單向閥40的構成進行說明。單向閥40構建在ABS致動器的外殼50中。具體地,單向閥40用作泵送并排出制動流體的泵10的排放閥。單向閥40設置在主缸3和增壓控制閥30、31與泵10的排放側之間,只允許從泵10到主缸3的流動以及從泵10到增壓控制閥30、31的流動,而阻止向相反方向的流動。單向閥40具有基本上圓柱形的第一殼體41、底部閉合的第二圓柱形殼體42、球狀閥構件43、基本上圓柱形的活塞構件44和彈簧45。閥座等形成在第一殼體41中。第二殼體42配合到第一殼體41上。閥構件43與閥座接觸或分離,以關閉或打開通道?;钊麡嫾?4保持閥構件43。彈簧45沿著閥關閉方向向閥構件43和活塞構件44施力。在本實施方式中,彈簧45具體地是螺旋彈簧。另外,第一殼體41和第二殼體42構成本發(fā)明的殼體部件。另外,閥構件43和活塞構件44構成本發(fā)明的閥部件。在以下說明中,第一殼體41的軸向方向簡稱為軸向方向。另外,與軸向方向垂直地相交的方向簡稱為徑向方向。第一殼體41由金屬制成,并且形成有供制動流體流入的入口側流體通道411、圓柱形活塞容納缸體部分414、供制動流體流出的缸體部分414中的通孔412、設置在入口側流體通道411的下游端中的閥座413和沿著徑向方向從外緣表面向外伸出的凸緣部分415。第二殼體42壓配合到活塞容納缸體部分414的外表面?zhèn)壬?。凸緣部?15壓配合到ABS致動器的外殼50中。管線C由凸緣部分415分成單向閥40的下游側管線C和單向閥40的上游側管線C0入口側流體通道411沿著徑向方向定位在中心部分,并且沿著軸向方向延伸。另外,入口側流體通道411 的入口側端與單向閥40的上游側管線C連通,并且從泵10排出的制動流體流入該入口側流體通道411的入口側端。供活塞構件44滑動的為圓柱形空間的導向孔416形成在活塞容納缸體部分414的內圓周側。導向孔416與入口側流體通道411共軸地設置。因此,活塞構件44沿著軸向方向往復運動。另外,引導孔416位于閥座413的下游側,并且由閥構件43和活塞構件44分成位于缸體部分中的出口側流體通道417和阻尼腔418。在下面的說明中,活塞構件44的往復運動方向稱作閥構件的往復運動方向。缸體部分414中的出口側流體通道417是位于閥座413、閥構件43和活塞構件44之間的空間,并且流過入口側流體通道411的制動流體流入該出口側流體通道417中。通孔412沿著徑向方向延伸,并且在活塞容納缸體部分414中只形成單個通孔412。另外,活塞容納缸體部分414的外表面?zhèn)韧ㄟ^通孔412與缸體部分414中的出口側流體通道417連通,并且流過缸體部分414中的出口側流體通道417的制動流體流到通孔412中。另外,通孔412的出口側端與單向閥40下游側的管線C連通。因此,流過缸體部分414中的出口側流體通道417和通孔412的制動流體不會流過阻尼腔418。另外,通孔412和缸體部分414中的出口側流體通道417構成本發(fā)明的出口側流體通道。阻尼腔418是位于閥構件43和活塞構件44的閥座相反側的基本上密封的空間,并且通過第一殼體41的活塞容納缸體部分414、第二殼體42的底部、閥構件43和活塞構件44形成。
另外,彈簧45設置在阻尼腔418中。位于閥座413側并且容納閥構件43的一部分的閥構件容納凹部441形成在活塞構件44中。容納在閥構件容納凹部441中的閥構件43被保持為可相對于活塞構件44移動的狀態(tài)。另外,閥構件容納凹部441的深度構造為使得當活塞構件44定位在離閥座413距離最遠處時閥構件43不與閥構件容納凹部441分離。閥構件容納凹部441的靠近閥座413的側部形成圓柱形的空間(此后稱為閥座側容納空間442 ),并且閥構件容納凹部441的遠離閥座413的側部形成圓錐形的空間(此后稱為閥座相反側容納空間443)。更具體地,閥座相反側容納空間443形成在閥構件43的閥座相反側的表面與閥構件容納凹部441的圓錐壁面之間。在活塞構件44的閥座相反側形成使閥座相反側容納空間443與阻尼腔418連通的活塞構件連通孔444以及容納彈簧45的一部分的彈簧容納凹部445。另外,彈簧容納凹部445構成阻尼腔418的一部分。通過活塞構件連通孔444、 彈簧容納凹部445、阻尼腔418和活塞構件44與活塞容納管部分414之間的間隙,閥座相反側容納空間443與缸體部分中的出口側流體通道417連通。接下來,基于圖2、圖3和圖4對單向閥40的操作進行說明。首先,當沒有驅動泵10時,閥構件43和活塞構件44通過彈簧45的作用力朝向閥座413側運動,如圖2所示,并且,因為由沿著閥打開方向的壓力引起的作用力沒有作用到閥構件413,因此,閥構件43接觸閥座413,使得單向閥40關閉。當驅動泵10時,從泵10排放出的制動流體經由管線C流入入口側流體通道411中,并且閥構件43通過制動流體的壓力沿著閥打開方向施力。當通過壓力引起的沿著閥打開方向的作用力超過通過彈簧45引起的沿著閥關閉方向的作用力時,如圖3所示,閥構件43和活塞構件44朝向閥座相反側運動,使得閥構件43從閥座413上分尚,并且單向閥40打開。由于此時閥構件43通過壓力壓在閥構件容納凹部441的圓錐面上,因此閥構件43被穩(wěn)定地保持在活塞構件44處,并且閥構件43與活塞構件44整體地操作。另外,通過將單向閥40打開,制動流體從入口側流體通道411流進缸體部分中的出口側流體通道417中并且還流到通孔412中,然后流進活塞容納缸體部分414的外表面?zhèn)申虿⑶伊鬟M管線C的單向閥40的下游側。此處,在以下情況下:即,當活塞構件44在閥打開的時候由于異物而卡在活塞容納管部分414內時,并且在泵不運行時像通常制動時那樣,當缸體部分中的出口側流體通道417 (即制動流體壓力產生裝置側)的壓力變得高于入口側流體通道411 (即泵側)的壓力時,則缸體部分中的出口側流體通道417的壓力經由活塞構件44與活塞容納管部分414之間的間隙、阻尼腔418、彈簧容納凹部445和活塞構件連通孔444而導入閥座相反側容納空間443。另外,如圖4所示,由于壓力作用在閥構件43的閥座相反側的表面上,因此閥構件43通過壓力向閥座413側移動以關閉閥,這防止了制動流體回流。因此,即使當閥打開時活塞構件44卡住,也能夠避免在常規(guī)制動期間制動的削弱。如上文所述,在該實施方式中,當缸體部分中的出口側流體通道417的壓力變得高于入口側流體通道411的壓力時,即使當閥打開時活塞構件44卡住,由于閥構件43能夠向閥座413側移動并關閉閥,所以依然能夠避免在常規(guī)制動期間制動的削弱。另外,由于閥構件容納凹部441的深度構造成使得當活塞構件44定位在離閥座413的距離最遠的位置時閥構件43不與閥構件容納凹部441分離,因此閥構件43總是能夠保持在閥構件容納凹部441中,同時保持閥構件43可相對于活塞構件44移動。第二實施方式對本發(fā)明的第二實施方式進行說明。此后,僅對與第一實施方式不同的部分進行說明。如圖5和6所示,不為活塞構件44設置活塞構件連通孔444。另外,將閥座側容納空間442和閥座相反側容納空間443進行連接的活塞構件連通槽446形成在活塞構件44的閥構件容納凹槽441的圓錐壁面中。放射狀地形成有三個活塞構件連通槽446。閥座相反側容納空間443經由活塞構件連通槽446和閥座側容納空間442連通到缸體部分中的出口側流體通道417。在該實施方式中,當 活塞構件44在閥打開的時候由于異物而卡在活塞容納管部分414內時,并且當泵不運行時像通常制動時那樣,當缸體部分中的出口側流體通道417(即制動流體壓力產生裝置側)的壓力變得高于入口側流體通道411 (即泵側)的壓力時,則缸體部分中的出口側流體通道417的壓力經由閥座側容納空間442和活塞構件連通槽446而導入閥座相反側容納空間443。另外,由于壓力作用在閥構件43的閥座相反側的表面上,因此閥構件43通過壓力向閥座413側移動以關閉閥,這防止了制動流體回流。因此,即使當閥打開時活塞構件44卡住,也能夠避免在常規(guī)制動期間制動的削弱。其他實施方式在上文提到的各個實施方式中,盡管活塞構件44被制成基本上圓柱狀的形狀,然而,活塞構件44可以是不具有活塞構件連通孔444或彈簧容納凹部443的基本上柱狀的形狀。另外,在上文提到的各個實施方式中,盡管本發(fā)明的單向閥應用于制動系統(tǒng),然而本發(fā)明的單向閥可以應用于其他用途。另外,對于上文提到的各個實施方式,在能夠被執(zhí)行的范圍內可以進行任意的組合。
權利要求
1.一種單向閥,包括: 殼體部件(41,42),所述殼體部件(41,42)具有供流體流入的入口側流體通道(411)、供流體流出的出口側流體通道(412,417)以及設置在所述入口側流體通道(411)的下游端中的閥座(413); 閥部件(43,44),所述閥部件(43,44)通過與所述閥座(413)接觸以及從所述閥座(413)分離而關閉和打開所述入口側流體通道(411)與所述出口側流體通道(412,417)之間的通道,并且所述閥部件(43,44)通過來自所述入口側流體通道(411)的流體的壓力沿著閥打開方向施力;以及 彈簧(45),所述彈簧(45)沿著閥關閉方向向所述閥部件(43,44)施力;其中當由于所述壓力引起的沿著所述閥打開方向的作用力超過由于所述彈簧(45)引起的沿著所述閥關閉方向的作用力時,所述單向閥打開;其中 所述閥部件(43,44 )具有往復運動的活塞構件(44 )和設置在閥座(413 )側并且與所述閥座(413)接觸和分離的閥構件(43); 所述殼體部件(41,42)具有往復運動地容納所述活塞構件(44)的活塞容納缸體部分(414); 所述活塞構件(44)具有容納所述閥構件(43)的一部分的閥構件容納凹部(441);所述閥構件(43)以相對于所述活塞構件(44)可移動的方式設置在所述閥構件容納凹部(441)中并且通過來自所述入口側流體通道(411)的流體的壓力而迫壓在所述閥構件容納凹部(441)的壁面上;以及 在所述閥構件容納凹部(441)之中,形成在所述閥構件(43)的閥座相反側的表面與所述閥構件容納凹部(441)的壁面之間的閥座相反側容納空間(443)與所述出口側流體通道(412,417)連通。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單向閥,其中 設置有阻尼腔(418),所述阻尼腔(418)由所述閥部件(43,44)和位于所述閥部件(43,44)的閥座相反側的所述殼體部件(41,42)形成并且產生阻尼力;以及 所述閥座相反側容納空間(443)經由形成在所述活塞構件(44)中的活塞構件連通孔(444)、所述阻尼腔(418)和所述活塞構件(44)與所述活塞容納缸體部分(414)之間的間隙與所述出口側流體通道(412,417)連通,所述活塞構件連通孔(444)使所述閥座相反側容納空間(443)與所述阻尼腔(418)連通。
3.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單向閥,其中 所述閥座相反側容納空間(443)經由形成在所述閥構件容納凹部(441)的壁面中的活塞構件連通槽(446)而與所述出口側流體通道(412,417)連通。
4.根據(jù)權利要求1-3中任一項所述的單向閥,其中 所述閥構件容納凹部(441)的深度構造為使得當所述活塞構件(44)定位在離所述閥座(413)距離最遠的位置時所述閥構件(43)不與所述閥構件容納凹部(441)分離。
5.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單向閥,其中 所述閥構件容納凹部(441)具有錐形表面, 并且所述閥構件(43)可與所述錐形表面接觸。
6.一種制動系統(tǒng),包括:制動流體壓力產生裝置(1,2,3),所述制動流體壓力產生裝置(1,2,3)基于制動構件的操作而產生制動流體壓力; 泵(10),所述泵(10)對低壓制動流體加壓并且將其排出;以及 根據(jù)權利要求1-4中任一項所述的單向閥(40); 其中,所述單向閥(40 )設置在所述制動流體壓力產生裝置(I,2,3 )與所述泵(10 )的排放側之間并且只允許從所 述泵(10)向所述制動流體壓力產生裝置(1,2,3)的流動。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單向閥,其中,閥構件(43)以可相對于活塞構件(44)移動的方式設置在閥構件容納凹部(441)中,在閥構件容納凹部(441)之中,形成在閥構件(43)的閥座相反側的表面與閥構件容納凹部(441)的壁面之間的閥座相反側容納空間(443)與出口側流體通道(412,417)連通。本發(fā)明還涉及一種包括單向閥的制動系統(tǒng)。
文檔編號F16K15/04GK103225704SQ20131003867
公開日2013年7月31日 申請日期2013年1月31日 優(yōu)先權日2012年1月31日
發(fā)明者梶田英伸, 大見將章 申請人:株式會社電裝, 株式會社愛德克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