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一種散熱器結構,具體的說是一種油散熱器結構,屬于散熱器設備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散熱器是一種熱交換裝置,用于在通過水泵使高溫冷卻水循環(huán)并穿過散熱器的同時使冷卻水在發(fā)動機中循環(huán)以吸收發(fā)動機中因燃燒產生的熱,并且將高溫冷卻水中含有的熱散至外部,從而防止發(fā) 動機過熱并保持最佳的驅動狀態(tài)。
在自動變速車輛中設有油冷卻器,用于對變矩器或動力傳動系統(tǒng)中的發(fā)動 機機油進行冷卻。由于與油冷卻器連通的自動變速器中的油溫高于散熱器的溫度,因此通過利用散熱器中的發(fā)動機冷卻水使油進行熱交換,因而對油進行冷卻。
現(xiàn)有技術中,油散熱器一般在散熱殼體左右兩端設置進出油口,高溫油從進油口進入后通過第一散熱芯體到達底部,然后從底部一側經過散熱通道到達另一側第二散熱芯體底部,再從該側上升經過第二散熱芯體流到出油口流出。傳統(tǒng)的油散熱器散熱效率較低,難以滿足較高的散熱需求。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不足之處,從而提供一種油散熱器結構,充分利用了散熱器殼體的空間,提高了散熱效率,保證了發(fā)動機的正常運行。
按照本發(fā)明提供的技術方案,一種油散熱器結構包括散熱殼體,散熱殼體內左右兩側分別設有第二散熱芯體和第三散熱芯體,散熱殼體底部設有散熱通道,散熱通道兩端連通第二散熱芯體和第三散熱芯體的散熱通道,其特征是:散熱殼體內上部中心設有第一散熱芯體,散熱殼體上部設有散熱油進口和散熱油出口,散熱油進口和散熱油出口位于第一散熱芯體兩端;散熱油進口與第一散熱芯體的散熱通道的進口連通,散熱油出口與第三散熱芯體的散熱通道的出口連通,第一散熱芯體的散熱通道的出口與第二散熱芯體的散熱通道的進口連通;所述第一散熱芯體、第二散熱芯體和第三散熱芯體的散熱通道內設有引流翅片。
進一步的,散熱殼體為長方體結構。
進一步的,引流翅片為凹凸結構。
本發(fā)明與已有技術相比具有以下優(yōu)點:
本發(fā)明結構簡單、緊湊、合理,工作穩(wěn)定可靠,充分利用了散熱器殼體的空間,提高了散熱效率,保證了發(fā)動機的正常運行;在散熱芯體內設置凹凸結構的引流翅片,降低了流體阻力,提高了散熱效率。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fā)明主視圖。
圖2為本發(fā)明的引流翅片俯視圖。
附圖標記說明:1-散熱殼體、2-第一散熱芯體、3-第二散熱芯體、4-第三散熱芯體、5-引流翅片、6-散熱油進口、7-散熱油出口、8-散熱通道。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本發(fā)明將結合附圖中的實施例作進一步描述:
如圖1~2所示,本發(fā)明主要包括長方體結構的散熱殼體1,散熱殼體1內上部中心設有第一散熱芯體2,散熱殼體1內左右兩側分別設有第二散熱芯體3和第三散熱芯體4。
散熱殼體1底部設有散熱通道8,散熱通道8兩端連通第二散熱芯體3和第三散熱芯體4的散熱通道。
散熱殼體1上部設有散熱油進口6和散熱油出口7,散熱油進口6和散熱油出口7位于第一散熱芯體2兩端。散熱油進口6與第一散熱芯體2的散熱通道的進口連通,散熱油出口7與第三散熱芯體4的散熱通道的出口連通。
第一散熱芯體2的散熱通道的出口與第二散熱芯體3的散熱通道的進口連通。
所述第一散熱芯體2、第二散熱芯體3和第三散熱芯體4的散熱通道內設有凹凸結構的引流翅片5,通過引流翅片5來降低流體阻力,提高散熱效率。
本發(fā)明的散熱油由散熱油進口進入,依次通過第一散熱芯體、第二散熱芯體、散熱通道和第三散熱芯體,最后從散熱油出口流出。本發(fā)明在進出油口之間設置第一散熱芯體,充分利用散熱殼體空間,配合第二散熱芯體和第三散熱芯體提高了散熱效率;在散熱芯體內設置凹凸結構的引流翅片,降低了流體阻力,提高了散熱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