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無人機領域,具體涉及一種自鎖緊螺旋槳裝置。
背景技術:
螺旋槳是一種靠槳葉在空氣中旋轉,并將發(fā)動機的轉動功率轉化為推進力或升力的裝置,飛行器上的螺旋槳,作為飛行器的重要關鍵器件,其用于將電機或發(fā)動機中傳動軸的轉動轉化為推力或升力,進而帶動飛行器飛行,現(xiàn)有技術中螺旋槳與傳動軸拆卸與安裝不方便,且使用過程中會越鎖越緊,不會松脫。
所以,有必要對上述傳統(tǒng)的螺旋槳做進一步改進,以避免上述缺陷。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自鎖緊螺旋槳裝置,包括螺旋槳、驅動所述螺旋槳上升或下降的驅動裝置及螺絲,所述螺旋槳包括具收容空間的主軸及連接于所述主軸的槳葉,所述驅動裝置包括具軸孔的傳動軸,所述軸孔為內螺紋結構,所述螺絲為外螺紋結構,所述螺絲收容于所述主軸的收容空間,并與所述軸孔自動旋緊配合以固定所述螺旋槳和所述驅動裝置。
在本實用新型提供的自鎖緊螺旋槳裝置的一種較佳實施例中,所述螺絲包括螺絲桿、套于所述螺絲桿的上端的螺絲頭及開設于所述螺絲頭的第一通孔。
在本實用新型提供的自鎖緊螺旋槳裝置的一種較佳實施例中,所述螺絲桿包括依次連接的第一螺絲桿和第二螺絲桿,所述螺絲頭套設于所述第一螺絲桿,所述第二螺絲桿為外螺紋結構。
在本實用新型提供的自鎖緊螺旋槳裝置的一種較佳實施例中,所 述螺絲還包括防松結構,所述防松結構設于所述第一螺絲桿,其外輪廓形狀與所述螺絲頭的外輪廓形狀相同。
在本實用新型提供的自鎖緊螺旋槳裝置的一種較佳實施例中,所述傳動軸與所述螺旋槳為可拆卸連接。
在本實用新型提供的自鎖緊螺旋槳裝置的一種較佳實施例中,所述主軸的頂端開設有與所述第一通孔相配合的第二通孔。
在本實用新型提供的自鎖緊螺旋槳裝置的一種較佳實施例中,所述槳葉數(shù)量為兩片,二所述槳葉對稱設置在所述主軸的外側。
在本實用新型提供的自鎖緊螺旋槳裝置的一種較佳實施例中,所述槳葉和所述主軸為一體成型結構。
相較于現(xiàn)有技術,本實用新型提供的螺旋槳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所述傳動軸的軸孔為內螺紋,所述螺絲為外螺紋,所述螺旋槳和所述傳動軸通過內嵌入所述螺旋槳的螺絲自旋緊連接,在安裝或拆卸時方便,且使用過程中,螺旋槳會自動鎖緊,不會松脫。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實用新型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chuàng)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它的附圖,其中:
圖1為本實用新型提供的自鎖緊螺旋裝置的一個角度的立體分解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提供的自鎖緊螺旋裝置的另一個角度立體分解示意圖;
圖3為圖1所示自鎖緊螺旋裝置的組裝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 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是本實用新型的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實用新型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chuàng)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它實施例,都屬于本實用新型保護的范圍。
請結合參閱圖1、圖2及圖3,其中,圖1為本實用新型提供的自鎖緊螺旋裝置的一個角度的立體分解示意圖,圖2為本實用新型提供的自鎖緊螺旋裝置的另一個角度立體分解示意圖,圖3為圖1所示自鎖緊螺旋裝置的組裝示意圖。所述自鎖緊螺旋裝置100包括螺旋槳110、驅動所述螺旋槳110上升或下降的驅動裝置150及螺絲130,所述螺絲130嵌設于所述螺旋槳110內。
所述螺旋槳110包括具收容空間111A的主軸111及連接于所述主軸111的槳葉113。所述主軸111為一端開口且內部中空的結構。與所述主軸111的開口端相對設置的所述主軸111的頂部開設有第二通孔1111,所述第二通孔1111的設置方便將所述螺絲130固定于所述螺旋槳110內。所述槳葉113的數(shù)量為多片,均勻分布于所述主軸111的外側。所述槳葉113和所述主軸111可以設置為可拆卸結構,也可以為固定連接,也可以為一體化成型結構。在本實施例中,所述主軸111為類圓柱體形,所述槳葉113的數(shù)量為兩片,對稱設置于所述主軸111的外側。
所述螺絲130收容于所述收容空間111A,與所述螺旋槳110可以設計為一體成型結構也可以設計為可拆卸連接。所述螺絲130包括螺絲頭131、螺絲桿133、第一通孔135及防松結構137。所述螺絲頭131套設于所述螺絲桿133的上端,即所述螺絲130設于所述主軸111后靠近所述第二通孔1111的一端。所述螺絲桿133包括靠近所述螺絲頭131的第一螺絲桿1331及與所述第一螺絲桿1331連接的第二螺絲桿1333。所述螺絲頭131套設于所述第一螺絲桿1331,在本實施例中,所述第一螺絲桿1331的外表面為光滑結構。所述第二螺絲桿1333為外螺紋結構。所述第一通孔135開設于所述螺絲頭131,可方便生產過程中定位所述螺絲130。所述第一通孔135和所述第二通孔1111的形狀相同,可以為圓形、三角形、矩形或六角形等任一 孔形的一種,以適應不同形狀的杠桿。在本實施例中,所述第一通孔135和所述第二通孔1111均為圓形,第二通孔1111的設置方便采用外部工具操作所述第一通孔135。所述防松結構137設于所述第一螺絲桿1331,其外輪廓形狀與所述螺絲頭131的外輪廓形狀相同。
所述驅動裝置150包括外表面光滑的傳動軸151,所述轉動軸151以可拆卸的方式設于所述驅動裝置150。所述驅動裝置150與所述螺旋槳110的連接為可拆卸連接,具體通過所述傳動軸151和內嵌入所述螺旋槳110的螺絲130連接。所述傳動軸151包括設于其中心的軸孔1511,所述軸孔1511為內螺紋結構,而所述第二螺絲桿1333為外螺紋結構,所述軸孔1511和所述第二螺絲桿1333形成自動旋緊配合結構以固定所述螺旋槳110和所述驅動裝置150。
具體地,當所述螺旋槳110順時針旋轉為工作狀態(tài)時,采用右旋螺紋,當所述螺旋槳110逆時針旋轉為工作狀態(tài)時,采用左旋螺紋。根據所述驅動裝置150旋轉方向的不同,采用不用的旋轉螺紋,可以在所述驅動裝置150旋轉的過程中,自動旋緊螺旋槳110,從而在飛行過程中,不會松動。
本實用新型提供的螺旋槳100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所述傳動軸151的軸孔1511為內螺紋,所述螺絲130為外螺紋,所述螺旋槳110和所述傳動軸151通過內嵌入所述螺旋槳110的螺絲130自旋緊連接,所述螺旋槳110與所述傳動軸151安裝或拆卸方便,且不會松膠。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實用新型的專利范圍,凡是利用本實用新型說明書及附圖內容所作的等效結構或等效流程變換,或直接或間接運用在其它相關的技術領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實用新型的專利保護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