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汽車前保險杠吸能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汽車零部件,更具體的說涉及一種汽車前保險杠吸能裝置。
背景技術:
為滿足行人安全保護要求,汽車前保險杠內往往需要安裝一個能在汽車與行人腿部碰撞時吸收能量的裝置。目前的前保險桿吸能裝置主要采用以下兩種方式一、泡沫吸能裝置如圖4所示,這種泡沫吸能裝置2通常采用橫截面為矩形或者類矩形的實心泡沫結構,其長度一般與汽車前保險杠相同,該泡沫吸能裝置通??墼谄嚽氨kU杠4上。在碰撞過程中,通過泡沫的壓縮而達到吸能的效果,但由于泡沫壓縮程度的限制,當泡沫被壓縮到一定程度后就再無法繼續(xù)壓縮吸能,所以該種裝置不能完全利用·現(xiàn)有的吸能空間。二、塑料吸能裝置如圖5、圖6和圖7所示,這種塑料吸能裝置3通常采用橫截面為矩形或者梯形的塑料薄壁結構,并由上碰撞吸能面12、下碰撞吸能面13和前碰撞接觸面11三個碰撞吸能面組成,在上、下碰撞面上開設有矩形弱化孔34,該吸能裝置的A-A截面為等腰梯形,上碰撞吸能面12及下碰撞吸能面13與前碰撞接觸面11的夾角均呈105°。該塑料吸能裝置一般與前保險杠長度相同或者略短,并通過翻邊15粘接在前保險桿4上。在碰撞過程中,通過前、上、下碰撞面組成結構的變形而達到吸能效果,此種裝置不受壓縮率限制,可以充分利用吸能空間,但前、上、下碰撞面組成的等腰梯形結構較穩(wěn)定,不是很容易就能產生壓縮變形,不能滿足對行人安全保護的要求。此外,該裝置生產成本較高,且其性能易受溫度影響。
發(fā)明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汽車前保險杠吸能裝置,使其在碰撞過程中易產生壓縮變形,以滿足前保險杠對行人的安全保護要求。本實用新型所述汽車前保險杠吸能裝置,包括前碰撞接觸面、上碰撞吸能面及下碰撞吸能面,上碰撞吸能面、下碰撞吸能面分別位于前碰撞接觸面的上、下兩側,與前碰撞接觸面聯(lián)為一體,所述上碰撞吸能面、下碰撞吸能面上均開設有弱化孔,所述上碰撞吸能面與前碰撞接觸面之間的夾角呈銳角,下碰撞吸能面與前碰撞接觸面之間的夾角呈鈍角。所述上碰撞吸能面與前碰撞接觸面之間的夾角為65° 75°,下碰撞吸能面與前碰撞接觸面之間的夾角為130° 140°。作為優(yōu)選,上碰撞吸能面與前碰撞接觸面之間的夾角為70°,下碰撞吸能面與前碰撞接觸面之間的夾角為135°。所述上碰撞吸能面、下碰撞吸能面上開設的弱化孔為腰形孔,其能夠使上碰撞吸能面和下碰撞吸能面的變形更加穩(wěn)定。本實用新型所述汽車前保險杠吸能裝置,由于上碰撞吸能面與前碰撞接觸面之間的夾角呈銳角,下碰撞吸能面與前碰撞接觸面之間的夾角呈鈍角,該吸能裝置類似一個傾斜的梯形,其結構不穩(wěn)定,當碰撞接觸面受到沖擊時,該吸能裝置很容易就能產生壓縮變形,吸收碰撞能量,避免了碰撞前期材料屈服過慢帶來的對行人腿部沖擊加速度峰值過高的問題,到達了減少碰撞對行人腿部傷害的目的。另外,本實用新型所述汽車前保險杠吸能裝置可采用金屬薄片制作而成,通過兩端的焊接翻邊焊接在前保險杠上,該裝置性能穩(wěn)定,成本較低,當發(fā)生碰撞時,該吸能裝置的屈服速度較快,能夠滿足對行人安全保護的要求。
圖I為本實用新型的軸測圖;圖2為圖I中沿B-B線的剖視圖;圖3為本實用新型安裝在汽車前保險杠上的軸測圖;圖4為現(xiàn)有的泡沫吸能裝置軸測圖;圖5為現(xiàn)有的塑料吸能裝置的軸測圖;圖6為圖5中沿A-A線的剖視圖;圖7為圖5中M處的局部放大圖。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進一步解釋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下面通過結合附圖來對本實用新型進行詳細闡述。如圖I、圖2和圖3所示,該汽車前保險杠吸能裝置I包括前碰撞接觸面11、上碰撞吸能面12及下碰撞吸能面13,上碰撞吸能面12、下碰撞吸能面13分別位于前碰撞接觸面11的上、下兩側,并與前碰撞接觸面11聯(lián)為一體,所述上碰撞吸能面12、下碰撞吸能面13上均開設有間隔布置且相互平行的腰形弱化孔14,上碰撞吸能面與前碰撞接觸面之間的夾角為70°,下碰撞吸能面與前碰撞接觸面之間的夾角為135°。該汽車前保險杠吸能裝置I通過兩端的焊接邊15焊接在汽車前保險杠4上。上述實施方式中,上碰撞吸能面與前碰撞接觸面之間的夾角亦可為65°,下碰撞吸能面與前碰撞接觸面之間的夾角亦可為140°。上述實施方式中,上碰撞吸能面與前碰撞接觸面之間的夾角亦可為75°,下碰撞吸能面與前碰撞接觸面之間的夾角亦可為130°。
權利要求1.一種汽車前保險杠吸能裝置,包括前碰撞接觸面(11 )、上碰撞吸能面(12)及下碰撞吸能面(13),上碰撞吸能面(12)、下碰撞吸能面分別位于前碰撞接觸面的上、下兩側,與前碰撞接觸面聯(lián)為一體,所述上碰撞吸能面、下碰撞吸能面上均開設有弱化孔,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碰撞吸能面(12)與前碰撞接觸面(11)之間的夾角為銳角,下碰撞吸能面(13)與前碰撞接觸面(11)之間的夾角為鈍角。
2.根據(jù)權利要求I所述汽車前保險杠吸能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碰撞吸能面(12)與前碰撞接觸面(11)之間的夾角為65° 75°,下碰撞吸能面(13)與前碰撞接觸面(11)之間的夾角為130° 140°。
3.根據(jù)權利要求2所述汽車前保險杠吸能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碰撞吸能面(12)與前碰撞接觸面(11)之間的夾角為70°,下碰撞吸能面(13)與前碰撞接觸面(11)之間的夾角為135°。
4.根據(jù)權利要求I所述汽車前保險杠吸能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碰撞吸能面、下碰撞吸能面上開設的弱化孔(14)為腰形孔。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汽車前保險杠吸能裝置,包括前碰撞接觸面、上碰撞吸能面及下碰撞吸能面,上碰撞吸能面、下碰撞吸能面分別位于前碰撞接觸面的上、下兩側,并與前碰撞接觸面聯(lián)為一體,上碰撞吸能面與前碰撞接觸面之間的夾角呈銳角,下碰撞吸能面與前碰撞接觸面之間的夾角呈鈍角。該吸能裝置在碰撞過程中能較容易就產生壓縮變形,滿足了對行人安全保護的要求。
文檔編號B60R19/18GK202518210SQ20122012630
公開日2012年11月7日 申請日期2012年3月30日 優(yōu)先權日2012年3月30日
發(fā)明者王菊, 趙東輝, 陳如意 申請人:重慶長安汽車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