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機械自動裝配的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自動裝配設備。
背景技術:
熱敏材料是一種片狀物料,其熱敏層的制備由將燃料前體和顯示劑分散成直徑為幾個微米的顆粒,用少量集合物粘合劑將他們混合,涂于片基上,廣泛用于計算機輔助設計的打印,醫(yī)學診斷照相以及架空投影記錄等諸多方面。
其中,將熱敏材料等片狀物料裝配于一工件上的傳統(tǒng)技術是手工一個一個裝配,并且也需人工來實現(xiàn)后續(xù)檢測是否安裝到位,因其操作繁瑣復雜,這種模式作業(yè)速度慢,效率低,滿足不了市場的需求量,人工占用較多,且長時間作業(yè),容易產(chǎn)生作業(yè)疲勞,同時也導致無法保證裝配的精確度,造成裝配合格率低下,使得生產(chǎn)成本居高不下。
因此,急需一種自動裝配設備解決上述問題。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自動裝配設備,具有能夠代替人工作業(yè)、裝配簡單快捷、作業(yè)速度快、裝配精確度高及能夠降低生產(chǎn)成本的優(yōu)點。
為實現(xiàn)上述目的,本發(fā)明提供了一種自動裝配設備,適用于將片狀物料裝配于一工件上,包括:
機架;
轉動輸送裝置,所述轉動輸送裝置包含第一旋轉驅動器、第一轉盤及承載定位所述工件的定位治具,所述第一旋轉驅動器固定于所述機架上,所述第一轉盤繞一第一豎直軸心線樞接于所述機架上,所述第一轉盤傳動連接于所述第一旋轉驅動器的輸出端,所述定位治具固定于所述第一轉盤上,所述機架上沿所述第一轉盤的轉動方向順次分布有上料工位、裝配工位、檢測工位及卸料工位,所述第一轉盤帶動所述定位治具順次輸送于所述上料工位、裝配工位、檢測工位及卸料工位之間;
上料裝置,所述上料裝置設于所述機架上,所述上料裝置將待裝配的所述工件輸送至位于所述上料工位的所述定位治具上;
裝配裝置,所述裝配裝置設于所述機架上,所述裝配裝置將所述片狀物料裝配于在所述裝配工位的所述工件上;
檢測裝置,所述檢測裝置設于所述機架上,所述檢測裝置檢測位于所述檢測工位上的所述片狀物料在所述工件上的裝配位置;及
卸料裝置,所述卸料裝置設于所述機架上,所述卸料裝置將位于所述卸料工位上完成裝配的所述片狀物料及工件移離于所述卸料工位。
較佳地,所述裝配裝置包含第一安裝架、儲料機構、第一直線驅動器、第一移動座、取料機構、第二直線驅動器、第二移動座、轉接承載座、裝配機構、第三直線驅動器、第四直線驅動器、導引件及導引輪,所述機架上還分布有靠近所述裝配工位的轉接工位及取料工位,所述裝配工位、轉接工位及取料工位沿所述第一轉盤的徑向向外順次分布,所述儲料機構設于所述機架上,且所述儲料機構將所述片狀物料輸送至所述取料工位上;所述第一安裝架沿所述取料工位至所述裝配工位的方向設于所述機架上,所述第一直線驅動器沿所述取料工位至所述裝配工位的方向固定于所述第一安裝架上;所述第一移動座移動設于所述取料工位與所述轉接工位之間,所述第一移動座連接于所述第一直線驅動器的輸出端,所述取料機構沿豎直方向恒向上移動設于所述第一移動座上;所述第二直線驅動器沿所述取料工位至所述裝配工位的方向固定于所述第一安裝架上,所述第二移動座移動設于所述轉接工位與所述裝配工位之間,所述第二移動座連接于所述第二直線驅動器的輸出端,所述裝配機構沿豎直方向恒向上移動設于所述第二移動座上;所述轉接承載座固定于所述轉接工位上,所述轉接承載座承載所述取料機構輸送來的所述片狀物料;所述第三直線驅動器沿豎直方向固定于所述取料工位上方,所述第三直線驅動器可脫離的頂推位于所述取料工位上的所述取料機構向下移動靠近位于所述取料工位的所述片狀物料;所述第四直線驅動器沿豎直方向固定于所述轉接工位上方,所述第四直線驅動器可脫離的頂推位于所述轉接工位上的所述取料機構或所述裝配機構向下移動靠近所述轉接承載座;所述導引件固定于所述第一安裝架上,所述導引件上形成有沿所述轉接工位至所述裝配工位的方向逐漸向下傾斜延伸的導引部;所述導引輪樞接于所述裝配機構上,所述導引輪可脫離的滾動抵觸于所述導引部上。
較佳地,所述取料機構包含第一縱向滑座及用于吸附所述片狀物料的吸盤,所述第一縱向滑座沿豎直方向滑動設于所述第一移動座上,所述吸盤固定于所述第一縱向滑座上;所述裝配裝置還包含阻擋件及第一彈性件,所述阻擋件固定于所述第一移動座上,且所述阻擋件位于所述第一縱向滑座上方;所述第一彈性件連接于所述第一縱向滑座與所述第一移動座之間,且所述第一彈性件恒驅使所述第一縱向滑座向上移動靠近所述阻擋件。
較佳地,所述裝配機構包含第二縱向滑座、氣動手指、第一夾緊臂、第二夾緊臂、頂推桿、第二彈性件及抵壓滾輪,所述第二縱向滑座沿豎直方向滑動設于所述第二移動座上,所述氣動手指固定于所述第二縱向滑座上,所述第一夾緊臂固定于所述氣動手指兩輸出端中的一者,所述第二夾緊臂固定于所述氣動手指兩輸出端中的另一者;所述頂推桿沿豎直滑動設于所述第二縱向滑座上,且所述頂推桿位于所述第一夾緊臂與所述第二夾緊臂之間,所述抵壓滾輪樞接于所述頂推桿的下端,所述第二彈性件連接于所述頂推桿與所述第二縱向滑座之間,且所述第二彈性件恒驅使所述頂推桿向下移動;所述裝配裝置還包含第三彈性件,所述第三彈性件連接于所述第二縱向滑座與所述第二移動座之間,且所述第三彈性件恒驅使所述第二縱向滑座向上移動。
較佳地,所述裝配裝置還包含定位柱及第五直線驅動器,所述定位柱固定于所述轉接承載座上,所述第五直線驅動器沿所述取料工位至所述轉接工位的方向固定于所述轉接承載座上,所述轉接承載座上還向上凸伸形成有供所述片狀物料承載定位的定位凸臺,所述定位凸臺位于所述定位柱與所述第五直線驅動器的輸出端之間。
較佳地,所述儲料機構包含第二旋轉驅動器、第二轉盤、第一儲料桿、第二儲料桿、進料推桿及第六直線驅動器,所述第二旋轉驅動器固定于所述機架上,所述第二轉盤繞一第二豎直軸心線樞接于所述機架上,所述第二轉盤固定連接于所述第二旋轉驅動器的輸出端;所述第一儲料桿及所述第二儲料桿呈間隔開的豎直固定于所述第二轉盤上,且所述第一儲料桿與所述第二豎直軸心線之間的間距等于所述第二儲料桿與所述第二豎直軸心線之間的間距;所述第二轉盤帶動所述第一儲料桿及所述第二儲料桿逐一的往復轉動至所述取料工位的正下方,所述第一儲料桿及所述第二儲料桿均供所述片狀物料堆疊儲存;所述進料推桿沿豎直方向滑動設于所述機架上,且所述進料推桿位于所述取料工位的正下方,所述第六直線驅動器沿豎直方向固定于所述機架上,所述進料推桿固定連接于所述第六直線驅動器的輸出端;所述進料推桿頂推位于所述進料工位正下方的所述第一儲料桿或所述第二儲料桿上的所述片狀物料逐一的向上移動至所述取料工位。
較佳地,所述機架上沿所述第一轉盤的轉動方向于所述裝配工位與所述檢測工位之間還分布加固工位,所述自動裝配設備還包括加固頂推裝置,所述加固頂推裝置包含第二安裝架、第七直線驅動器、第三縱向滑座、若干抵壓桿及與所述抵壓桿一一對應的第四彈性件,所述第二安裝架設于所述機架上,且所述第二安裝架位于所述加固工位的一側,所述第七直線驅動器沿豎直方向固定于所述第二安裝架上,所述第三縱向滑座沿豎直方向滑動設于所述第二安裝架上,所述第三縱向滑座固定連接于所述第七直線驅動器的輸出端;所述抵壓桿沿豎直方向滑動設于所述第三縱向滑座,所述抵壓桿位于所述加固工位的正上方;所述第四彈性件抵接于所述第三縱向滑座與對應的所述抵壓桿之間,所述第四彈性件恒驅使所述抵壓桿向下移動。
較佳地,所述檢測裝置包含第三安裝架、光源及攝像頭,所述第三安裝架設于所述機架上,且所述述第三安裝架位于所述檢測工位的一側;所述光源固定于所述第三安裝架上,且所光源照射方向朝向所述檢測工位;所述攝像頭固定于所述第三安裝架上,且所述攝像頭朝向所述檢測工位。
較佳地,所述機架上還分布有靠近所述卸料工位的正品脫料工位及次品脫料工位,所述卸料工位、正品脫料工位及次品脫料工位沿所述第一轉盤的徑向向外順次分布,所述卸料裝置包含第四安裝架、第八直線驅動器、第九直線驅動器、第十直線驅動器、第三移動座及吸附機構,所述第四安裝架沿所述次品脫料工位至所述卸料工位的方向設于所述機架上,所述第三移動座沿所述次品脫料工位至所述卸料工位的方向滑動設于所述第四安裝架上,所述第八直線驅動器沿所述卸料工位至所述次品脫料工位的方向固定于所述第四安裝架上,第九直線驅動器沿所述次品脫料工位至所述卸料工位的方向固定于所述第三移動座上,所述第九直線驅動器的輸出端固定連接于所述第八直線驅動器的輸出端;所述第十直線驅動器沿豎直方向固定于所述第三移動座上,所述吸附機構固定于所述第十直線驅動器的輸出端。
較佳地,所述卸料裝置還包含安裝座、若干脫料推桿及與所述脫料推桿一一對應的第五彈性件,所述安裝座固定于所述第十直線驅動器的輸出端,所述吸附機構固定于所述安裝座上,所述脫料推桿沿豎直方向滑動設于所述安裝座上,所述第五彈性件抵接于所述安裝座與對應的所述脫料推桿之間,所述第五彈性件恒驅使所述脫料推桿向下移動。
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本發(fā)明的自動裝配設備的轉動輸送裝置包含第一旋轉驅動器、第一轉盤及承載定位工件的定位治具,第一旋轉驅動器固定于機架上,第一轉盤繞一第一豎直軸心線樞接于機架上,第一轉盤傳動連接于第一旋轉驅動器的輸出端,定位治具固定于第一轉盤上,機架上沿第一轉盤的轉動方向順次分布有上料工位、裝配工位、檢測工位及卸料工位,第一轉盤帶動定位治具順次輸送于上料工位、裝配工位、檢測工位及卸料工位之間;上料裝置設于機架上,上料裝置將待裝配的工件輸送至位于上料工位的定位治具上;裝配裝置設于機架上,裝配裝置將片狀物料裝配于在裝配工位的工件上;檢測裝置設于機架上,檢測裝置檢測位于檢測工位上的片狀物料在工件上的裝配位置;卸料裝置設于機架上,卸料裝置將位于卸料工位上完成裝配的片狀物料及工件移離于卸料工位。則,上料裝置將待裝配的工件輸送至位于上料工位的定位治具上,第一旋轉驅動器驅使第一轉盤繞第一豎直軸心線轉動,以帶動定位治具輸送至裝配工位,裝配裝置將片狀物料裝配于在裝配工位的工件上,之后第一旋轉驅動器驅使第一轉盤繞第一豎直軸心線轉動,以帶動定位治具輸送至檢測工位,檢測裝置檢測片狀物料在工件上的裝配位置是否裝配合格,然后第一旋轉驅動器驅使第一轉盤繞第一豎直軸心線繼續(xù)轉動,以帶動定位治具輸送至卸料工位,卸料裝置將完成裝配的片狀物料及工件移離于卸料工位。實現(xiàn)了機械自動化裝配,裝配工序簡單便捷,替代了手工裝配的作業(yè)方式,降低了對人力、物力的投入成本,并且在長時間作業(yè)的情況下,不容易產(chǎn)生作業(yè)疲勞,大大提高了作業(yè)效率,從而降低了生產(chǎn)成本。而且,機械自動化裝配能夠更好的保障裝配的精度,大大提高了裝配的合格率。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fā)明的自動裝配設備的立體組合示意圖。
圖2是本發(fā)明的自動裝配設備的俯視圖。
圖3是本發(fā)明的自動裝配設備的轉動輸送裝置安裝于機架上的立體組合示意圖。
圖4是本發(fā)明的自動裝配設備的裝配裝置拆除儲料機構后的立體組合示意圖。
圖5是圖4于另一視角的立體組合示意圖。
圖6是本發(fā)明的自動裝配設備的裝配裝置之裝配機構、導引輪及第二受推件組合后的立體組合示意圖。
圖7是本發(fā)明的自動裝配設備的裝配裝置之儲料機構的立體組合示意圖。
圖8是本發(fā)明的自動裝配設備的加固頂推裝置的立體組合示意圖。
圖9是本發(fā)明的自動裝配設備的檢測裝置的立體組合示意圖。
圖10是本發(fā)明的自動裝配設備的卸料裝置的立體組合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現(xiàn)在參考附圖描述本發(fā)明的實施例,附圖中類似的元件標號代表類似的元件。
請參閱1圖至圖10,本發(fā)明的自動裝配設備100適用于將適用于將片狀物料裝配于一工件上,其中,本發(fā)明的自動裝配設備100包括機架10、轉動輸送裝置20、上料裝置30、檢測裝置40、卸料裝置50及裝配裝置60,轉動輸送裝置20包含第一旋轉驅動器21、第一轉盤22及承載定位工件的定位治具23,第一旋轉驅動器21固定于機架10上,具體地,第一旋轉驅動器21優(yōu)選為馬達,但不以此為限;第一轉盤22繞一第一豎直軸心線樞接于機架10上,第一轉盤22傳動連接于第一旋轉驅動器21的輸出端,定位治具23固定于第一轉盤22上,機架10上沿第一轉盤22的轉動方向順次分布有上料工位、裝配工位、檢測工位及卸料工位,第一轉盤22帶動定位治具23順次輸送于上料工位、裝配工位、檢測工位及卸料工位之間。上料裝置30設于機架10上,上料裝置30將待裝配的工件輸送至位于上料工位的定位治具23上。裝配裝置60設于機架10上,裝配裝置60將片狀物料裝配于在裝配工位的工件上;檢測裝置40設于機架10上,檢測裝置40檢測位于檢測工位上的片狀物料在工件上的裝配位置;卸料裝置50設于機架10上,卸料裝置50將位于卸料工位上完成裝配的片狀物料及工件移離于卸料工位。則,上料裝置30將待裝配的工件輸送至位于上料工位的定位治具23上,第一旋轉驅動器21驅使第一轉盤22繞第一豎直軸心線轉動,以帶動定位治具23輸送至裝配工位,裝配裝置60將片狀物料裝配于在裝配工位的工件上,之后第一旋轉驅動器21驅使第一轉盤22繞第一豎直軸心線轉動,以帶動定位治具23輸送至檢測工位,檢測裝置40檢測片狀物料在工件上的裝配位置是否裝配合格,然后第一旋轉驅動器21驅使第一轉盤22繞第一豎直軸心線繼續(xù)轉動,以帶動定位治具23輸送至卸料工位,卸料裝置50將完成裝配的片狀物料及工件移離于卸料工位。實現(xiàn)了機械自動化裝配,裝配工序簡單便捷,替代了手工裝配的作業(yè)方式,降低了對人力、物力的投入成本,并且在長時間作業(yè)的情況下,不容易產(chǎn)生作業(yè)疲勞,大大提高了作業(yè)效率,從而降低了生產(chǎn)成本。而且,機械自動化裝配能夠更好的保障裝配的精度,大大提高了裝配的合格率。具體地,如下:
請參閱圖4至圖7,裝配裝置60包含第一安裝架61a、儲料機構62、第一直線驅動器61b、第一移動座63a、取料機構64、第二直線驅動器61c、第二移動座63b、轉接承載座63c、裝配機構65、第三直線驅動器61d、第四直線驅動器61e、導引件66及導引輪67,機架10上還分布有靠近裝配工位的轉接工位及取料工位,裝配工位、轉接工位及取料工位沿第一轉盤22的徑向向外順次分布,儲料機構62設于機架10上,且儲料機構62將片狀物料輸送至取料工位上。第一安裝架61a沿取料工位至裝配工位的方向設于機架10上,第一直線驅動器61b沿取料工位至裝配工位的方向固定于第一安裝架61a上。第一移動座63a移動設于取料工位與轉接工位之間,第一移動座63a連接于第一直線驅動器61b的輸出端,從而實現(xiàn)通過第一直線驅動器61b驅使第一移動座63a移動于取料工位與轉接工位之間。取料機構64沿豎直方向恒向上移動設于第一移動座63a上,使得取料機構64能夠自動的向上移動恢復到初始位置。第二直線驅動器61c沿取料工位至裝配工位的方向固定于第一安裝架61a上,第二移動座63b移動設于轉接工位與裝配工位之間,第二移動座63b連接于第二直線驅動器61c的輸出端,從而實現(xiàn)通過第二直線驅動器61c驅使第二移動座63b移動于轉接工位與裝配工位之間。裝配機構65沿豎直方向恒向上移動設于第二移動座63b上,使得裝配機構65能夠自動的向上移動恢復到初始位置。轉接承載座63c固定于轉接工位上,轉接承載座63c承載取料機構64輸送來的片狀物料,以方便片狀物料在轉接工位上轉接輸送;第三直線驅動器61d沿豎直方向固定于取料工位上方,第三直線驅動器61d可脫離的頂推位于取料工位上的取料機構64向下移動靠近位于取料工位的片狀物料,使得取料機構64能夠吸取到取料工位上的片狀物料;第四直線驅動器61e沿豎直方向固定于轉接工位上方,第四直線驅動器61e可脫離的頂推位于轉接工位上的取料機構64或裝配機構65向下移動靠近轉接承載座63c,使得轉接工位上的取料機構64能夠向下移動將片狀物料放置于轉接承載座63c上,以及使得裝配機構65能夠向下移動來夾取轉接承載座63c上的片狀物料。導引件66固定于第一安裝架61a上,導引件66上形成有沿轉接工位至裝配工位的方向逐漸向下傾斜延伸的導引部661;導引輪67樞接于裝配機構65上,導引輪67可脫離的滾動抵觸于導引部661上,使得裝配機構65上能夠在導引輪67滾動抵觸于導引部661上的導引作用下沿導引部661的導引軌跡移動。在本實施例中,導引部661為沿轉接工位至裝配工位的方向向下傾斜延伸的傾斜導引面。使得裝配機構65在向裝配工位移動時,能夠同步向下移動,更方便片狀物料裝配操作,且無需額外增加新的驅動器件來驅使裝配機構65向下移動來配合裝配,結構大大簡化,結構更為簡單合理。則,第一移動座63a位于取料工位時,第二移動座63b位于轉接工位,儲料機構62將片狀物料輸送至取料工位后,由第三直線驅動器61d頂推取料機構64向下移動至取料工位上的片狀物料,取料機構64即可吸取住取料工位上的片狀物料,取料機構64即可自動向上移動恢復至初始位置,同步地,第四直線驅動器61e頂推裝配機構65向下移動至轉接承載座63c,裝配機構65夾取住位于轉接承載座63c上的片狀物料,裝配機構65即可自動向上移動恢復至初始位置。接著,第一直線驅動器61b驅使第一移動座63a帶動取料機構64移動至轉接工位,則,第四直線驅動器61e頂推取料機構64向下移動至轉接承載座63c,即可將片狀物料放置于空載的轉接承載座63c上;同步地,第二直線驅動器61c驅使第二移動座63b帶動裝配機構65移動至裝配工位,且導引輪67滾動抵觸于導引部661上,則即可驅使裝配機構65在移動向裝配工位時,同步向下移動,以將片狀物料插接固定于位于裝配工位上的工件上。本實施例中,第一直線驅動器61b、第二直線驅動器61c、第三直線驅動器61d及第四直線驅動器61e均優(yōu)選為氣缸,但不以此為限。結構簡單合理,實現(xiàn)了機械自動化裝配,替代了手工裝配的作業(yè)方式,降低了對勞動力的需求,并且在長時間作業(yè)的情況下,不容易產(chǎn)生作業(yè)疲勞,大大提高了作業(yè)效率,從而降低了生產(chǎn)成本。而且,機械自動化裝配能夠更好的保障裝配的精度,大大提高了裝配的合格率。
請參閱圖4,取料機構64包含第一縱向滑座641及用于吸附片狀物料的吸盤642,第一縱向滑座641沿豎直方向滑動設于第一移動座63a上,吸盤642固定于第一縱向滑座641上;裝配裝置60還包含阻擋件68a及第一彈性件(圖中未示),阻擋件68a固定于第一移動座63a上,且阻擋件68a位于第一縱向滑座641上方;第一彈性件連接于第一縱向滑座641與第一移動座63a之間,且第一彈性件恒驅使第一縱向滑座641向上移動靠近阻擋件68a,從而實現(xiàn)取料機構64沿豎直方向恒向上移動設于第一移動座63a上的結構,使得取料機構64能夠自動的向上移動恢復到初始位置。具體的,在本實施例中第一彈性件呈拉伸的連接于第一縱向滑座641與第一移動座63a之間,從而在第一彈性件的彈性作用力的驅使下,使得取料機構64能夠自動的向上移動。當?shù)谌本€驅動器61d頂推第一縱向滑座641向下移動至取料工位,吸盤642吸取住移送至取料工位的片狀物料后,第三直線驅動器61d即脫離于第一縱向滑座641,則在第一彈性件的彈性作用力下,驅使第一縱向滑座641自動向上移動,通過吸盤642吸取起到防止片狀物料在移送過程中意外掉落的作用,能夠穩(wěn)定地移動,而阻擋件68a使得第一縱向滑座641自動向上移動時,能夠阻擋第一縱向滑座641過度滑動而脫離于第一移動座63a,結構更為安全可靠。
請參閱圖4及圖6,裝配機構65包含第二縱向滑座651、氣動手指652、第一夾緊臂653、第二夾緊臂654、頂推桿655、第二彈性件(圖中未示)及抵壓滾輪656,第二縱向滑座651沿豎直方向滑動設于第二移動座63b上,氣動手指652固定于第二縱向滑座651上,第一夾緊臂653固定于氣動手指652兩輸出端中的一者,第二夾緊臂654固定于氣動手指652兩輸出端中的另一者。當?shù)谒闹本€驅動器61e頂推第二縱向滑座651向下移動靠近轉接承載座63c,氣動手指652驅使第一夾緊臂653及第二夾緊臂654夾取住位于轉接承載座63c上的片狀物料,第二縱向滑座651即可向上移動。通過第一夾緊臂653及第二夾緊臂654夾取起到防止片狀物料在移送過程中意外掉落的作用。在本實施例中,導引輪67具體是樞接于第二縱向滑座651上。頂推桿655沿豎直滑動設于第二縱向滑座651上,且頂推桿655位于第一夾緊臂653與第二夾緊臂654之間,抵壓滾輪656樞接于頂推桿655的下端,第二彈性件連接于頂推桿655與第二縱向滑座651之間,且第二彈性件恒驅使頂推桿655向下移動。在本實施例中,片狀物料的中部形成有插舌,工件上形成有供插舌對應插置裝配的橋狀裝配部位,頂推桿655帶動抵壓滾輪656頂推片狀物料中部的插舌向下傾斜,方便插舌插入工件對應的橋狀裝配部位中,且在插舌插入工件對應的橋狀裝配部位后,工件上的橋狀裝配部位的頂部能夠頂推抵壓滾輪656帶動頂推桿655克服第二彈性件的彈性作用力向上移動,使得抵壓滾輪656避讓工件上的橋狀裝配部位,使得片狀物料的插舌能夠更為穩(wěn)定牢固的裝配于工件的橋狀裝配部位中,防止片狀物料和工件被劃傷,結構更為合理,裝配更為方便快捷。具體地,裝配裝置60還包含第三彈性件(圖中未示),第三彈性件連接于第二縱向滑座651與第二移動座63b之間,且第三彈性件恒驅使第二縱向滑座651向上移動。使得裝配機構65在轉接工位夾取到片狀物料后能夠在第二彈性件的彈性作用力的作用下,自動向上移動遠離于轉接承載座63c,而且在第二移動座63b移動于轉接工位與裝配工位之間時,保障導引輪67能夠恒抵觸于導引部661上,使得裝配機構65能夠穩(wěn)定沿導引部661上移動。
請繼續(xù)參圖4,裝配裝置60還包含定位柱68b及第五直線驅動器61f,定位柱68b固定于轉接承載座63c上,第五直線驅動器61f優(yōu)選為氣缸,但并不以此為限,第五直線驅動器61f沿取料工位至轉接工位的方向固定于轉接承載座63c上,轉接承載座63c上還向上凸伸形成有供片狀物料承載定位的定位凸臺631c,定位凸臺631c位于定位柱68b與第五直線驅動器61f的輸出端之間。通過第五直線驅動器61f頂推片狀物料抵觸于定位柱68b上,使得片狀物料定位于定位柱68b與第五直線驅動器61f的輸出端之間,能夠將片狀物料精確定位,使得片狀物料能夠準確地被夾取,大大提高了裝配的精度,從而提高了裝配的合格率。
更優(yōu)是,裝配裝置60還包含緩沖組件(圖中未示),緩沖組件包含第一緩沖器691及第二緩沖器692,第一緩沖器691固定于靠近取料工位的一側,且第一緩沖器691正對于第一移動座63a的右側;第二緩沖器692固定于靠近裝配工位的一側,且第二緩沖器692正對于第二移動座63b的左側。第一移動座63a移動至取料工位時,第一移動座63a的右側抵觸于第一緩沖器691,起到了緩沖作用,防止剛性碰撞;第二移動座63b移動至裝配工位時,第二移動座63b的左側抵觸于第二緩沖器692,也起到了緩沖作用,防止剛性碰撞,延長使用壽命,結構更為合理。
請參閱圖7,儲料機構62包含第二旋轉驅動器621、第二轉盤622、第一儲料桿623、第二儲料桿624、進料推桿625及第六直線驅動器626,第二旋轉驅動器621固定于機架10上,本實施例中,第二旋轉驅動器621優(yōu)選為旋轉氣缸,但不以此為限。第二轉盤622繞一第二豎直軸心線樞接于機架10上,第二轉盤622固定連接于第二旋轉驅動器621的輸出端;第一儲料桿623及第二儲料桿624呈間隔開的豎直固定于第二轉盤622上,且第一儲料桿623與第二豎直軸心線之間的間距等于第二儲料桿624與第二豎直軸心線之間的間距。第二轉盤622帶動第一儲料桿623及第二儲料桿624逐一的往復轉動至取料工位的正下方,第一儲料桿623及第二儲料桿624均供片狀物料堆疊儲存;進料推桿625沿豎直方向滑動設于機架10上,且進料推桿625位于取料工位的正下方,第六直線驅動器626優(yōu)選為氣缸,但并不以此限,第六直線驅動器626沿豎直方向固定于機架10上,進料推桿625固定連接于第六直線驅動器626的輸出端;進料推桿625頂推位于進料工位正下方的第一儲料桿623或第二儲料桿624上的片狀物料逐一的向上移動至取料工位。在本實施例中,第一儲料桿623及第二儲料桿624中一者位于取料工位正下方,以方便將儲存的片狀物料向上輸送至取料工位;第一儲料桿623及第二儲料桿624中的另一者遠離于取料工位,以方便儲備片狀物料。則,當?shù)谝粌α蠗U623堆疊儲存有片狀物料且位于取料工位的正下方時,第六直線驅動器626驅使進料推桿625頂推第一儲料桿623上的片狀物料逐一的向上移動至取料工位,以便取料機構64精確快速取料,當推送完片狀物料,第一儲料桿623空載時,第二旋轉驅動器621驅使第二轉盤622正向轉動180°,使得堆疊儲存有片狀物料的第二儲料桿624轉動至取料工位的正下方,接著,第六直線驅動器626再驅使進料推桿625繼續(xù)頂推第二儲料桿624上的片狀物料逐一的向上移動至取料工位,同時,遠離于取料工位的第一儲料桿623進行儲備片狀物料;當推送完片狀物料,第二儲料桿624空載時,第二旋轉驅動器621驅使第二轉盤622反向轉動180°,使得堆疊儲存有片狀物料的第一儲料桿623轉動返回至取料工位的正下方,以繼續(xù)進行進料操作,同時,第二儲料桿624遠離于取料工位的正下方。如此往復進行備料和進料操作,保障進料更為連貫,避免進料斷斷續(xù)續(xù),大大提高進料效率,且結構更為簡單合理,能夠連續(xù)頂推片狀物料至取料工位。
請參閱圖8,機架10上沿第一轉盤22的轉動方向于裝配工位與檢測工位之間還分布加固工位,本發(fā)明的自動裝配設備100還包括加固頂推裝置70,加固頂推裝置70包含第二安裝架71、第七直線驅動器72、第三縱向滑座73、若干抵壓桿74及與抵壓桿74一一對應的第四彈性件75,第二安裝架71設于機架10上,且第二安裝架71位于加固工位的一側,第七直線驅動器72優(yōu)選為氣缸,但并不以此為限,第七直線驅動器72沿豎直方向固定于第二安裝架71上,第三縱向滑座73沿豎直方向滑動設于第二安裝架71上,第三縱向滑座73固定連接于第七直線驅動器72的輸出端;抵壓桿74沿豎直方向滑動設于第三縱向滑座73,抵壓桿74位于加固工位的正上方;第四彈性件75抵接于第三縱向滑座73與對應的抵壓桿74之間,第四彈性件75恒驅使抵壓桿74向下移動。則,第七直線驅動器72驅使第三縱向滑座73帶動抵壓桿74向下移動,使得抵壓桿74抵觸于在加固工位上的定位治具23上所承載的工件上,以抵壓工件卡穩(wěn)于定位治具23上,防止工件在裝配過程中出現(xiàn)脫落的情況,結構更為安全可靠。且在第四彈性件75的彈性作用力下,使得抵壓桿74抵觸于工件時起到緩沖的作用,而不會剛性碰撞,避免劃損工件,造成裝配合格率低下。
請參閱圖9,檢測裝置40包含第三安裝架41、光源42及攝像頭43,第三安裝架41設于機架10上,且第三安裝架41位于檢測工位的一側;光源42固定于第三安裝架41上,且光源42照射方向朝向檢測工位;攝像頭43固定于第三安裝架41上,且攝像頭43朝向檢測工位。光源42提供良好的拍攝環(huán)境,攝像頭43拍攝完成裝配的片狀物料及工件后進行分析對比,檢測片狀物料在工件上的裝配位置是否合格。實現(xiàn)自動檢測,無需肉眼觀察檢測,降低了對人工勞動力的需求,并且在長時間作業(yè)的情況下,不容易產(chǎn)生作業(yè)疲勞,大大提高了作業(yè)效率,從而降低了生產(chǎn)成本。
請參閱圖10,機架10上還分布有靠近卸料工位的正品脫料工位及次品脫料工位,卸料工位、正品脫料工位及次品脫料工位沿第一轉盤22的徑向向外順次分布,卸料裝置50包含第四安裝架51、第八直線驅動器52、第九直線驅動器53、第十直線驅動器54、第三移動座55及吸附機構56,第四安裝架51沿次品脫料工位至卸料工位的方向設于機架10上,第三移動座55沿次品脫料工位至卸料工位的方向滑動設于第四安裝架51上,第八直線驅動器52優(yōu)選為氣缸,但并不以此為限,第八直線驅動器52沿卸料工位至次品脫料工位的方向固定于第四安裝架51上,第九直線驅動器53優(yōu)選為氣缸,但并不以此為限,第九直線驅動器53沿次品脫料工位至卸料工位的方向固定于第三移動座55上,第九直線驅動器53的輸出端固定連接于第八直線驅動器52的輸出端;第十直線驅動器54優(yōu)選為氣缸,但并不以此為限,第十直線驅動器54沿豎直方向固定于第三移動座55上,吸附機構56固定于連接于第十直線驅動器54的輸出端。本實施例中,吸附機構56優(yōu)選為電磁吸附機構56。則,第三移動座55位于卸料工位的正上方時,第十直線驅動器54驅使吸附機構56向下移動,吸附機構56吸附移動至卸料工位的完成裝配的片狀物料及工件,接著,如果是檢測裝置40檢測裝配合格的片狀物料及工件,第八直線驅動器52驅使第三移動座55帶動吸附機構56移動至正品脫料工位時,吸附機構56即可脫料;當檢測裝置40檢測裝配的片狀物料及工件為次品時,第九直線驅動器53繼續(xù)驅使第三移動座55帶動吸附機構56移動至次品脫料工位,吸附機構56即可脫料,實現(xiàn)裝配合格和裝配不合格的分離脫料。結構簡單,實現(xiàn)機械自動化正、次品脫料,進一步降低人力、物力的投入的成本,且在長時間作業(yè)的情況下,不容易產(chǎn)生作業(yè)疲勞,大大降低生產(chǎn)成本。
可選擇的是,卸料裝置50還包含安裝座57、若干脫料推桿58及與脫料推桿58一一對應的第五彈性件59,安裝座57固定于第十直線驅動器54的輸出端,吸附機構56固定于安裝座57上,脫料推桿58沿豎直方向滑動設于安裝座57上,第五彈性件59抵接于安裝座57與對應的脫料推桿58之間,第五彈性件59恒驅使脫料推桿58向下移動。結構更為簡單合理,脫料推桿58在第五彈性件59的彈性作用力下恒向下移動,頂推完成裝配的片狀物料及工件向下移動,遠離吸附機構56,防止在有剩磁的情況下完成裝配的片狀物料及工件吸附在吸附機構56上,實現(xiàn)穩(wěn)定的脫料,進一步提高作業(yè)效率,從而降低了生產(chǎn)成本。
具體地,本實施例中,第一彈性件、第二彈性件、第三彈性件、第四彈性件75及第五彈性件59均優(yōu)選為彈簧,但不以此為限。
可選擇地,本實施例中,機架10上沿第一轉盤22的轉動方向于裝配工位與檢測工位之間還分布有一后裝配工位,本發(fā)明的自動裝配設備100還包括后裝配裝置80,后裝配裝置80設于機架10上,后裝配裝置80將又一片狀物料裝配于在后裝配工位的工件上,以在工件上裝配兩個片狀物料,以滿足裝配需求,結構更為合理。而且,后裝配裝置80的具體結構與上述的裝配裝置60的具體結構相同,故在此不再贅述。
需要說明的是,在本實施例中,上料裝置30具體結構為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所熟知,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可在現(xiàn)有技術中靈活選擇,故在此不再贅述。
結合附圖,對本發(fā)明的自動裝配設備100的工作原理作詳細說明:
首先,上料裝置30將待裝配的工件輸送至位于上料工位的定位治具23上,第一旋轉驅動器21驅使第一轉盤22繞第一豎直軸心線轉動以帶動定位治具23輸送至裝配工位,第六直線驅動器626驅使進料推桿625頂推位于進料工位正下方的第一儲料桿623或第二儲料桿624上的片狀物料逐一的向上移動至取料工位。之后,第一移動座63a位于取料工位時,第二移動座63b位于轉接工位,第三直線驅動器61d頂推第一縱向滑座641下移動靠近位于取料工位上的片狀物料,吸盤642吸取住取料工位上的片狀物料后,第一彈性件使得取料機構64即可向上移動,阻擋件68a防止第一縱向滑座641過度滑動;同步地,第四直線驅動器61e頂推第二縱向滑座651向下移動靠近轉接承載座63c,氣動手指652驅使第一夾緊臂653及第二夾緊臂654夾取住位于轉接承載座63c上的片狀物料,第二彈性件即可驅使第二縱向滑座651向上移動。接著,第一直線驅動器61b驅使第一移動座63a移動至轉接工位,第四直線驅動器61e頂推第一縱向滑座641向下移動靠近轉接承載座63c,即可將片狀物料放置于空載的轉接承載座63c上,第一彈性件即可驅使取料機構64向上移動;同步地,第二直線驅動器61c驅使第二移動座63b移動至裝配工位,且導引輪67滾動抵觸于導引部661上,則即可驅使裝配機構65在移向裝配工位時,同步向下移動,頂推桿655帶動抵壓滾輪656頂推片狀物料中部的插舌向下傾斜,且在插舌插入工件對應的橋狀裝配部位后,工件上的橋狀裝配部位的頂部頂推抵壓滾輪656帶動頂推桿655克服第三彈性件的彈性作用力向上移動,將片狀物料插接固定于位于裝配工位上的工件上后,第一夾緊臂653及第二夾緊臂654松開。第一直線驅動器61b驅使第一移動座63a移動至取料工位,同步地,第二直線驅動器61c驅使第二移動座63b移動至轉接工位。
之后,第一旋轉驅動器21驅使第一轉盤22繞第一豎直軸心線轉動,以帶動定位治具23輸送至加固工位,第七直線驅動器72驅使第三縱向滑座73帶動抵壓桿74向下移動,使得抵壓桿74抵觸于在加固工位上的定位治具23上所承載的工件上,以抵壓工件卡穩(wěn)于定位治具23上,防止工件在裝配過程中出現(xiàn)脫落的情況。且在第四彈性件75的彈性作用力下,使得抵壓桿74抵觸于工件時起到緩沖的作用。
然后,第一旋轉驅動器21驅使第一轉盤22繞第一豎直軸心線轉動,以帶動定位治具23輸送至后裝配工位,由后裝配裝置80將又一片狀物料裝配于在后裝配工位的工件上,以在工件上裝配兩個片狀物料,且后裝配裝置80的具體結構與上述的裝配裝置60的工作原理相同,故在此不再贅述。
接著,第一旋轉驅動器21驅使第一轉盤22繞第一豎直軸心線轉動以帶動定位治具23輸送至檢測工位,光源42提供良好的拍攝環(huán)境,攝像頭43拍攝完成裝配的片狀物料及工件后進行檢測片狀物料在工件上的裝配位置是否合格。
然后,第一旋轉驅動器21驅使第一轉盤22繞一第一豎直軸心線轉動以帶動定位治具23承載完成裝配的片狀物料和工件輸送至卸料工位,第三移動座55位于卸料工位的正上方時,第十直線驅動器54驅使吸附機構56向下移動,吸附機構56吸附移動至卸料工位的完成裝配的片狀物料及工件,接著,如果檢測裝置40檢測裝配合格的片狀物料及工件,第八直線驅動器52驅使第三移動座55帶動吸附機構56移動至正品脫料工位時,吸附機構56即可脫料;當檢測裝置40檢測裝配的片狀物料及工件為次品時,第九直線驅動器53繼續(xù)驅使第三移動座55帶動吸附機構56移動至次品脫料工位,吸附機構56即可脫料,實現(xiàn)裝配合格和裝配不合格的分離脫料。
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本發(fā)明的自動裝配設備100的轉動輸送裝置20包含第一旋轉驅動器21、第一轉盤22及承載定位工件的定位治具23,第一旋轉驅動器21固定于機架10上,第一轉盤22繞一第一豎直軸心線樞接于機架10上,第一轉盤22傳動連接于第一旋轉驅動器21的輸出端,定位治具23固定于第一轉盤22上,機架10上沿第一轉盤22的轉動方向順次分布有上料工位、裝配工位、檢測工位及卸料工位,第一轉盤22帶動定位治具23順次輸送于上料工位、裝配工位、檢測工位及卸料工位之間;上料裝置30設于機架10上,上料裝置30將待裝配的工件輸送至位于上料工位的定位治具23上,裝配裝置60設于機架上,裝配裝置60將片狀物料裝配于在裝配工位的工件上;檢測裝置40設于機架10上,檢測裝置40檢測位于檢測工位上的片狀物料在工件上的裝配位置;卸料裝置50設于機架10上,卸料裝置50將位于卸料工位上完成裝配的片狀物料及工件移離于卸料工位。則,上料裝置30將待裝配的工件輸送至位于上料工位的定位治具23上,第一旋轉驅動器21驅使第一轉盤22繞第一豎直軸心線轉動,以帶動定位治具23輸送至裝配工位,裝配裝置60將片狀物料裝配于在裝配工位的工件上,之后第一旋轉驅動器21驅使第一轉盤22繞第一豎直軸心線轉動,以帶動定位治具23輸送至檢測工位,檢測裝置40檢測片狀物料在工件上的裝配位置是否裝配合格,然后第一旋轉驅動器21驅使第一轉盤22繞第一豎直軸心線繼續(xù)轉動,以帶動定位治具23輸送至卸料工位,卸料裝置50將完成裝配的片狀物料及工件移離于卸料工位。實現(xiàn)了機械自動化裝配,裝配工序簡單便捷,替代了手工裝配的作業(yè)方式,降低了對人力、物力的投入成本,并且在長時間作業(yè)的情況下,不容易產(chǎn)生作業(yè)疲勞,大大提高了作業(yè)效率,從而降低了生產(chǎn)成本。而且,機械自動化裝配能夠更好的保障裝配的精度,大大提高了裝配的合格率。
以上所揭露的僅為本發(fā)明的優(yōu)選實施例而已,當然不能以此來限定本發(fā)明之權利范圍,因此依本發(fā)明申請專利范圍所作的等同變化,仍屬本發(fā)明所涵蓋的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