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像形成裝置、記錄介質的輸送控制方法
【專利摘要】一種圖像形成裝置、記錄介質的輸送控制方法。圖像形成裝置具有:輸送部,向輸送方向輸送記錄介質;寬度方向位置變更部,在寬度方向上變更記錄介質的位置;檢測器,在檢測區(qū)域內檢測寬度方向上的記錄介質的端部的位置;控制部,執(zhí)行寬度方向位置控制,在寬度方向位置控制中,根據(jù)檢測器的檢測結果來使寬度方向位置變更部動作從而對寬度方向上的記錄介質的位置進行反饋控制;圖像形成部,與記錄介質對置配置并實施在記錄介質上形成圖像的圖像形成,控制部具有以與包含高頻頻帶的頻帶對應的第一頻率響應特性來執(zhí)行寬度方向位置控制的第一控制模式、和以與從高頻帶偏移到了低頻帶的頻帶對應的第二頻率響應特性來執(zhí)行寬度方向位置控制的第二控制模式。
【專利說明】圖像形成裝置、記錄介質的輸送控制方法
【技術領域】
[0001]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在輸送方向上對作為圖像形成對象的記錄介質進行輸送的技術, 尤其涉及一種在與輸送方向正交的寬度方向上對記錄介質的位置進行調節(jié)的技術。
【背景技術】
[0002] 在專利文獻1中,公開了一種如下的圖像形成裝置,其在輸送方向上對連續(xù)紙進 行輸送的同時,通過與連續(xù)紙對置配置的印字部而在連續(xù)紙上形成圖像。在這種圖像形成 裝置中,當連續(xù)紙相對于印字部而傾斜地被輸送時,有可能無法在連續(xù)紙上形成適當?shù)膱D 像。因此,在專利文獻1的圖像形成裝置中,通過利用傾斜補正部而對寬度方向上的記錄介 質的位置進行調節(jié),從而對相對于印字部而被輸送的連續(xù)紙的傾斜進行補正。
[0003] 然而,為了準確地在寬度方向上對連續(xù)紙這種記錄介質的位置進行調節(jié),而考慮 到根據(jù)對記錄介質的端部的位置進行檢測的結果而對記錄介質的位置進行反饋控制。由 此,能夠準確地對相對于實施圖像形成的圖像形成部而被輸送的記錄介質的位置進行調 節(jié)。此時,為了在記錄介質上形成良好的圖像,要求甚至對于記錄介質的端部的微小的位置 變動也可靈敏地進行響應,從而使記錄介質的位置穩(wěn)定。但是,在將實施反饋控制的控制系 統(tǒng)的響應設為較為靈敏的情況下,具有能夠形成良好的圖像的優(yōu)點,但也存在以下這種問 題。
[0004] 即,由于在圖像形成的實行過程中所發(fā)生的記錄介質的端部的位置變動比較小, 因此控制系統(tǒng)使記錄介質的位置發(fā)生變化的量也比較小。但是,在圖像形成裝置中,還執(zhí)行 與圖像形成不同的其他動作。而且,在所涉及的其他動作的執(zhí)行過程中,還存在與圖像形成 時不同的急劇的信號被輸入至控制系統(tǒng)的情況。在這種情況下,當控制系統(tǒng)的響應較為靈 敏時,控制系統(tǒng)會使記錄介質的位置急劇地發(fā)生變化,從而有可能會使記錄介質產生褶皺。
[0005] 專利文獻1 :日本特開平10-086472號公報
【發(fā)明內容】
[0006] 本發(fā)明是鑒于上述課題而完成的發(fā)明,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在執(zhí)行圖像形成時 對記錄介質的位置變動靈敏地進行響應從而實現(xiàn)良好的圖像形成,并且還能夠抑制記錄介 質的褶皺的產生的技術。
[0007] 為了實現(xiàn)上述目的,本發(fā)明所涉及的圖像形成裝置的特征在于,具備:輸送部,其 在向記錄介質施加張力的同時朝向輸送方向對所述記錄介質進行輸送;寬度方向位置變更 部,其在與所述輸送方向正交的寬度方向上對所述記錄介質的位置進行變更;檢測器,其在 檢測區(qū)域內對所述寬度方向上的所述記錄介質的端部的位置進行檢測;控制部,其執(zhí)行寬 度方向位置控制,在所述寬度方向位置控制中,通過根據(jù)所述檢測器的檢測結果來使所述 寬度方向位置變更部進行動作,從而對所述寬度方向上的所述記錄介質的位置進行反饋控 制;圖像形成部,其與所述記錄介質對置配置,并實施在所述記錄介質上形成圖像的圖像形 成;所述控制部具有第一控制模式和第二控制模式,其中,所述第一模式為,在所述圖像形 成的執(zhí)行過程中,以與包含高頻頻帶的頻帶相對應的第一頻率響應特性來執(zhí)行所述寬度方 向位置控制的模式,所述第二控制模式為,以與從所述高頻頻帶偏移到了低頻側的頻帶相 對應的第二頻率響應特性來執(zhí)行所述寬度方向位置控制的模式。
[0008] 為了實現(xiàn)上述目的,本發(fā)明所涉及的記錄介質的輸送控制方法的特征在于,朝向 輸送方向而對記錄介質進行輸送,并包括:對與所述輸送方向正交的寬度方向上的所述記 錄介質的端部的位置進行檢測的工序;以在第一控制模式和第二控制模式之間進行切換的 方式執(zhí)行寬度方向位置控制的工序,在所述寬度方向位置控制中,根據(jù)對所述記錄介質的 所述端部的位置進行檢測的結果,而對所述寬度方向上的所述記錄介質的位置進行反饋控 制,所述第一控制模式為,在所述圖像形成的執(zhí)行過程中,以與包含高頻頻帶的頻帶相對應 的第一頻率響應特性來執(zhí)行所述寬度方向位置控制的模式,所述第二控制模式為,以與從 所述高頻頻帶偏移到了低頻側的頻帶相對應的第二頻率響應特性來執(zhí)行所述寬度方向位 置控制的模式。
[0009] 如此,在本發(fā)明(圖像形成裝置、記錄介質的輸送控制方法)中,執(zhí)行根據(jù)對記錄介 質的端部的位置進行檢測的結果來對寬度方向上的記錄介質的位置進行反饋控制的寬度 方向位置控制。并且,由于在記錄介質上執(zhí)行圖像形成時,以與包含高頻頻帶的比較高的頻 帶相對應的第一頻率響應特性來執(zhí)行寬度方向位置控制(第一控制模式),因此能夠對記錄 介質的位置變動靈敏地進行響應從而執(zhí)行良好的圖像形成。并且,在本發(fā)明中,除了這種第 一控制模式以外還能夠執(zhí)行第二控制模式,并且能夠以與從高頻頻帶偏移到了低頻側的比 較低的頻帶相對應的第二頻率響應特性來執(zhí)行寬度方向位置控制。因此,通過執(zhí)行第二控 制模式,即使與圖像形成時不同的急劇的信號被輸入至控制系統(tǒng)(控制部),也能夠抑制因 控制系統(tǒng)而產生的記錄介質的位置的急劇變化,從而抑制記錄介質的褶皺的產生。其結果 為,在本發(fā)明中,能夠在執(zhí)行圖像形成時對記錄介質的位置變動靈敏地進行響應從而實現(xiàn) 良好的圖像形成,并且抑制記錄介質的褶皺的產生。
[0010] 這種本發(fā)明對于如下的圖像形成裝置而言,尤其優(yōu)選,在所述圖像形成裝置中,輸 送部在輸送方向上對具有階梯部的記錄介質進行輸送,所述階梯部因端部的位置在寬度方 向上發(fā)生變化而形成。即,在圖像形成裝置中,存在將寬度不同的記錄介質連接在一起用于 圖像形成的情況。在這種情況下,記錄介質具有因端部的位置在寬度方向上發(fā)生變化而形 成的階梯部。因此,由于在記錄介質的階梯部隨著記錄介質的輸送而通過檢測區(qū)域時,與記 錄介質的階梯部相對應的急劇的信號被輸入至控制部,因此容易產生上述的記錄介質的褶 皺的問題。因此,優(yōu)選為,應用本發(fā)明來抑制記錄介質的褶皺的產生。
[0011] 具體而言,只需以如下方式構成圖像形成裝置即可,即,控制部在記錄介質的階梯 部于輸送方向上通過檢測區(qū)域的期間內執(zhí)行第二控制模式。由此,即使對記錄介質的階梯 部進行檢測的結果為,急劇的信號被輸入至控制部,也能夠抑制因控制部而產生的記錄介 質的位置的急劇變化,從而抑制記錄介質的褶皺的產生。
[0012] 另外,可以以如下方式構成圖像形成裝置,即,控制部以使檢測器所檢測出的記錄 介質的端部的位置接近目標位置的方式進行反饋控制,從而實施寬度方向位置控制。
[0013] 在所涉及的結構中,可以以如下方式構成圖像形成裝置,即,能夠執(zhí)行目標位置變 更處理,在所述目標位置變更處理中,通過根據(jù)與階梯部相比靠輸送方向上的下游側和靠 輸送方向上的上游側之間的記錄介質的端部的位置的不同,而在寬度方向上對目標位置進 行變更,從而在寬度方向上對朝向圖像形成部而被輸送的記錄介質的位置進行調節(jié)由此, 通過根據(jù)隔著階梯差的記錄介質的寬度的不同,而在寬度方向上對記錄介質的目標位置進 行變更,從而能夠在寬度方向上對向圖像形成部被輸送的記錄介質的位置適當?shù)剡M行調 整。
[0014] 但是,由于目標位置的變更實質上成為急劇的信號向控制部的輸入,因此上述這 種記錄介質的褶皺的產生有可能成為問題。因此,可以以如下方式構成圖像形成裝置,即, 控制部在執(zhí)行目標位置變更處理的期間內執(zhí)行第二控制模式。由此,即使對記錄介質的端 部的目標位置進行變更的結果為,急劇的信號被輸入至控制部,也能夠抑制因控制部而產 生的記錄介質的急劇變化,從而抑制記錄介質的裙皺的產生。
[0015] 或者,可以以如下方式構成圖像形成裝置,即,檢測器的檢測區(qū)域在寬度方向上移 動自如。但是,由于檢測區(qū)域的位移實際上成為急劇的信號向控制部的輸入,因此上述這種 記錄介質的褶皺的產生有可能成為問題。因此,可以以如下方式構成圖像形成裝置,即,控 制部在檢測區(qū)域于寬度方向上進行位移的期間內執(zhí)行第二控制模式。由此,即使檢測區(qū)域 位移的結果為,急劇的信號被輸入至控制部,也能夠抑制因控制部而產生的記錄介質的急 劇的變化,從而抑制記錄介質的褶皺的產生。
[0016] 此外,可以以如下方式構成圖像形成裝置,即,控制部在執(zhí)行了第二控制模式之 后,將寬度方向位置控制的頻率響應特性變更為第一頻率響應特性。如此,通過預先將頻率 響應特性由第二頻率響應特性變更為第一頻率響應特性,從而能夠在第二控制模式之后, 迅速地轉換為第一控制模式,進而流暢地開始圖像形成。
[0017] 具體而言,可以以如下方式構成圖像形成裝置,即,還具備收卷輥,所述收卷輥在 與所述圖像形成部相比靠所述輸送方向上的下游側的位置處對所述記錄介質進行收卷,所 述控制部在執(zhí)行了所述第二控制模式之后所述記錄介質的所述階梯部被收卷至所述收卷 輥后,再將所述寬度方向位置控制的頻率響應特性變更為第一頻率響應特性。
[0018] 此外,可以以如下方式構成圖像形成裝置,即,還具備輸入設定部,所述輸入設定 部為,操作者能夠設定執(zhí)行第二控制模式的時刻的構件,控制部于在輸入設定部中所設定 的時刻執(zhí)行第二控制模式。由此,例如能夠在操作者設定的任意的時刻執(zhí)行第二控制模式。
[0019] 此外,可以以如下方式構成圖像形成裝置,即,控制部通過對在寬度方向位置控制 中實施的反饋控制的反饋增益進行變更,從而在第一頻率響應特性和第二頻率響應特性之 間對寬度方向位置控制的頻率響應特性進行變更。如此,通過對反饋增益進行變更,從而能 夠容易地對寬度方向位置控制的頻率響應特性進行變更。
[0020] 此外,可以以如下方式構成圖像形成裝置,即,控制部通過對輸送部進行控制,從 而使執(zhí)行第二控制模式的過程中的記錄介質的張力小于執(zhí)行第一控制模式的過程中的記 錄介質的張力。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21] 圖1為表示出能夠應用本發(fā)明的打印機所具備的裝置結構的主視圖。
[0022] 圖2為模式化地表示被設置在放卷部上的轉向機構的一個示例的圖。
[0023] 圖3為模式化地表示對如圖1所示的打印機進行控制的電結構的框圖。
[0024] 圖4為例示執(zhí)行寬度方向移動控制的電結構的概要的框圖。
[0025] 圖5為表示寬度方向移動控制中的反饋控制的頻率響應特性的圖。
[0026] 圖6為表示在圖1的印刷裝置中所執(zhí)行的動作的一個示例的流程圖。
[0027] 圖7為表示轉向機構的動作的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28] 圖1為,模式化地表示能夠應用本發(fā)明的打印機所具備的裝置結構的主視圖。如 圖1所示,在打印機1中,兩端以卷筒狀被卷繞在放卷軸20及收卷軸40上的一張薄片S (卷筒紙)被張設于放卷軸20和收卷軸40之間,薄片S沿著以這種方式被張設的輸送路徑 Pc,而從放卷軸20向收卷軸40被輸送。而且,在打印機1中,對沿著該輸送路徑Pc而被 輸送的薄片S記錄圖像。薄片S的種類被大致分為紙類和薄膜類。列舉具體例,在紙類中 具有高品質紙、高光澤紙、銅版紙、涂布紙等,在薄膜類中具有合成紙、PET (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 :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P (Polypropylene :聚丙烯)等。概略而言,打 印機1具備:放卷部2 (放卷區(qū)域),其從放卷軸20放卷出薄片S ;處理部3 (處理區(qū)域),其 在從放卷部2放卷出的薄片S上記錄圖像;收卷部4(收卷區(qū)域),其將通過處理部3而記錄 了圖像的薄片S收卷至收卷軸40。另外,在以下的說明中,將薄片S的兩面中的記錄有圖像 的面稱為表面,而將其相反側的面稱為背面。
[0029] 放卷部2具有卷繞薄片S的端部的放卷軸20、和卷繞從放卷軸20放卷出的薄片S 的從動輥21。放卷軸20以使薄片S的表面朝向外側的狀態(tài)而卷繞并支承薄片S的端部。 而且,放卷軸20通過向圖1中的順時針方向進行旋轉,從而使被卷繞在放卷軸20上的薄片 S經由從動輥21而向處理部3被放卷。另外,薄片S經由相對于放卷軸20拆裝自如的芯 管22而被卷繞在放卷軸20上。因此,能夠在放卷軸20上的薄片S用盡時,將卷繞有卷筒 狀的薄片S的新的芯管22安裝于放卷軸20上,從而更換放卷軸20上的薄片S。
[0030] 處理部3為如下的構件,S卩,在通過壓紙滾筒30而對從放卷部2放卷出的薄片S 進行支承的同時,通過沿著壓紙滾筒30的外周面而配置的各個功能部51、52、61、62、63來 適當?shù)貙嵤┨幚?,從而在薄片S上記錄圖像。在該處理部3中,在壓紙滾筒30的兩側設置 有前驅動輥31和后驅動輥32,從前驅動輥31向后驅動輥32被輸送的薄片S被支承在壓紙 滾筒30上,并接受圖像記錄。
[0031] 前驅動輥31在外周面上具有通過噴鍍而形成的多個微小突起,并從背面?zhèn)染砝@ 從放卷部2放卷出的薄片S。而且,前驅動輥31通過向圖1的順時針方向進行旋轉,從而向 輸送路徑的下游側輸送從放卷部2放卷出的薄片S。另外,相對于前驅動輥31而設置有夾 持輥31η。該夾持輥31η以向前驅動輥31側被施力的狀態(tài)而與薄片S的表面抵接,從而在 其與前驅動輥31之間對薄片S進行夾持。由此,確保了前驅動輥31與薄片S之間的摩擦 力,從而能夠可靠地實施前驅動輥31對薄片S的輸送。
[0032] 壓紙滾筒30通過省略圖示的支承機構以旋轉自如的方式而被支承,例如為具有 400[_]直徑的圓筒形狀的滾筒,并從背面?zhèn)染砝@從前驅動輥31向后驅動輥32被輸送的薄 片S。該壓紙滾筒30為,在受到與薄片S之間的摩擦力而在薄片S的輸送方向Ds上進行 從動旋轉的同時,從背面?zhèn)葘Ρ∑琒進行支承的構件。另外,在處理部3中,設置有使薄片 S在向壓紙滾筒30進行卷繞的卷繞部的兩側折返的從動輥33、34。其中,從動輥33在前驅 動輥31和壓紙滾筒30之間卷繞薄片S的表面,從而使薄片S折返。另一方面,從動輥34 在后驅動輥31和壓紙滾筒30之間卷繞薄片S的表面,從而使薄片S折返。如此,通過相對 于壓紙滾筒30而在輸送方向Ds上的上、下游側分別使薄片S折返,從而能夠將薄片S向壓 紙滾筒30進行卷繞的卷繞部的長度確保得較長。
[0033] 后驅動輥32在外周面上具有通過噴鍍而形成的多個微小突起,并從背面?zhèn)染砝@ 從壓紙滾筒30經由從動輥34而被輸送的薄片S。而且,后驅動輥32通過向圖1的順時針 方向進行旋轉,從而向收卷部4輸送薄片S。另外,相對于后驅動輥32而設置有夾持輥32η。 該夾持輥32η以向后驅動輥32側被施力的狀態(tài)而與薄片S的表面抵接,從而在其與后驅動 輥32之間對薄片S進行夾持。由此,確保了后驅動輥32與薄片S之間的摩擦力,從而能夠 可靠地實施后驅動輥32對薄片S的輸送。
[0034] 如此,從前驅動輥31向后驅動輥32被輸送的薄片S被支承在壓紙滾筒30的外周 面上。而且,在處理部3中,為了對被支承在壓紙滾筒30上的薄片S表面記錄彩色圖像,而 設置有多個與互不相同的顏色相對應的記錄頭51。具體而言,與黃色、藍綠色、品紅色以及 黑色相對應的四個記錄頭51以該顏色順序而在輸送方向Ds上排列。各個記錄頭51相對 于被卷繞在壓紙滾筒30上的薄片S的表面以隔開少許間隙的方式而對置,并從噴嘴以噴墨 方式噴出相對應的顏色的油墨。而且,通過各個記錄頭51對朝向輸送方向Ds被輸送的薄 片S噴出油墨,從而在薄片S的表面上形成了彩色圖像。
[0035] 另外,作為油墨,可以使用通過照射紫外線(光)而發(fā)生固化的UV (ultraviolet : 紫外線)油墨(光固化型油墨)。因此,在處理部3中,為了使油墨固化并定影在薄片S上,而 設置有UV照射器61、62 (光照射部)。另外,該油墨固化被分為預固化和完全固化兩個階段 而執(zhí)行。在多個記錄頭51的各個記錄頭之間,設置有預固化用的UV照射器61。即,UV照 射器61為,通過照射較弱的紫外線,從而以油墨的形狀不會被破壞的程度而使油墨發(fā)生固 化(預固化)的構件,而并非使油墨完全固化的構件。另一方面,相對于多個記錄頭51在輸 送方向Ds上的下游側,設置有完全固化用的UV照射器62。即,UV照射器62為,通過照射 與UV照射器61相比較強的紫外線,從而使油墨完全地固化(完全固化)的構件。
[0036] 如此,被配置在多個記錄頭51的各個記錄頭之間的UV照射器61使從輸送方向Ds 上的上游側的記錄頭51被噴出至薄片S上的有色油墨進行預固化。因此,由一個記錄頭51 噴出到薄片S上的油墨在到達于輸送方向Ds上的下游側與該一個記錄頭51鄰接的記錄頭 之前被預固化。由此,抑制了不同顏色的有色油墨混合在一起的混色的發(fā)生。在以這種方 式抑制了混色的狀態(tài)下,多個記錄頭51噴出互不相同的顏色的有色油墨,從而在薄片S上 形成彩色圖像。并且,在與多個記錄頭51相比靠輸送方向Ds上的下游側的位置處,設置有 完全固化用的UV照射器62。因此,由多個記錄頭51而形成的彩色圖像通過UV照射器62 而被完全固化并定影在薄片S上。
[0037] 并且,相對于UV照射器62在輸送方向Ds上的下游側,設置有記錄頭52。該記錄 頭52相對于被卷繞在壓紙滾筒30上的薄片S的表面以隔開少許間隙的方式而對置,并從 噴嘴以噴墨方式向薄片S的表面噴出透明的UV油墨。即,還對通過與四種顏色的量相對應 的記錄頭51而形成的彩色圖像噴出透明油墨。該透明油墨被噴出至彩色圖像的整個表面 上,從而對彩色圖像賦予光澤感或者粗糙感等的質感。此外,相對于記錄頭52在輸送方向 Ds上的下游側設置有UV照射器63。該UV照射器63為,通過照射較強的紫外線,從而使記 錄頭52所噴出的透明油墨完全地固化(完全固化)的構件。由此,能夠使透明油墨被定影于 薄片S的表面上。
[0038] 如此,在處理部3中,對被卷繞在壓紙滾筒30的外周部上的薄片S,適當?shù)貙嵤┯?墨的噴出及固化,從而形成由透明油墨實施了涂敷的彩色圖像。而且,該形成了彩色圖像的 薄片S通過后驅動輥32而向收卷部4被輸送。
[0039] 收卷部4除了卷繞薄片S的端部的收卷軸40以外,還具有在收卷軸40和后驅動 輥32之間從背面?zhèn)染砝@薄片S的從動輥41。收卷軸40以使薄片S的表面朝向外側的狀 態(tài),收卷并支承薄片S的端部。即,當收卷軸40向圖1的順時針方向進行旋轉時,從后驅動 輥32被輸送來的薄片S將經由從動輥41而被收卷到收卷軸40上。另外,薄片S經由相對 于收卷軸40拆裝自如的芯管42而被卷繞于收卷軸40上。因此,能夠在被卷繞在收卷軸40 上的薄片S達到上限時,將薄片S與芯管42 -起取出。
[0040] 但是,如上所述,在記錄頭51、52對被輸送至壓紙滾筒30上的薄片S實施圖像形 成的結構中,當薄片S (的各端部)以相對于輸送方向Ds而發(fā)生了傾斜的狀態(tài)被輸送至壓 紙滾筒30上時,圖像將相對于薄片S而傾斜地被形成,從而無法執(zhí)行良好的圖像形成。因 此,打印機1在放卷部2中具備轉向機構2s。
[0041] 圖2為,模式化地表示被設置在放卷部上的轉向機構的一個示例的圖。在圖2中, 圖示了將轉向機構2s在輸送方向Ds上展開后的狀態(tài)。轉向機構2s除了上述的放卷軸20 及從動輥21以外,還具有寬度方向驅動機構A20、A21及邊緣傳感器Se (圖1)。另外,在圖 2中,代替邊緣傳感器Se,而圖示了邊緣傳感器Se的檢測區(qū)域Re。該轉向機構2s為,實施 在與輸送方向Ds正交的寬度方向Dw (與圖1的紙面正交的方向)上對薄片S的位置進行 調節(jié)的寬度方向移動控制(轉向控制)的構件。
[0042] 寬度方向驅動機構A20為,通過利用電機的驅動力而使放卷軸20在寬度方向Dw (軸方向)上進行位移,從而使薄片S在向放卷軸20進行卷繞的卷繞部處于寬度方向Dw上 進行位移的驅動機構。此外,寬度方向驅動機構A21為,通過利用電機的驅動力而使從動輥 21在寬度方向Dw (軸方向)上進行位移,從而使薄片S在向從動輥21進行卷繞的卷繞部分 處于寬度方向Dw上進行位移的驅動機構。轉向機構2s通過使寬度方向驅動機構A20、A21 協(xié)同動作,而對各自的卷繞部分處的薄片S的寬度方向Dw上的位置進行調節(jié),從而以相對 于輸送方向Ds平行的狀態(tài)朝向壓紙滾筒30對薄片S進行輸送。
[0043] 在與從動輥21相比靠輸送方向Ds上的下游側的位置處(圖1所示的從動輥21與 前驅動輥31之間),以與薄片S的寬度方向Dw上的端部E對置的方式而設置有邊緣傳感器 Se。該邊緣傳感器Se在寬度方向Dw上具有預定的檢測寬度的檢測區(qū)域Re,并在檢測區(qū)域 Re內對寬度方向Dw上的薄片S的端部E的位置進行檢測。具體而言,可以由對距處于檢測 區(qū)域Re中的對象物的距離進行測定的距離傳感器等來構成邊緣傳感器Se。該邊緣傳感器 Se以在寬度方向Dw上移動自如的方式而構成,例如通過操作者使邊緣傳感器Se在寬度方 向Dw上進行移動,從而使邊緣傳感器Se的檢測區(qū)域Re在寬度方向Dw上進行移動,由此能 夠使薄片S的端部E與檢測區(qū)域Re之間的位置關系適當化。
[0044] 而且,如后文所述,轉向機構2s通過根據(jù)由邊緣傳感器Se對薄片S的端部E的位 置進行檢測的結果,而對寬度方向驅動機構A20、A21進行反饋控制,從而在寬度方向Dw上 將薄片S的端部E的位置調節(jié)至目標位置Xo。由此,薄片S以相對于輸送方向Ds平行的狀 態(tài)朝向壓紙滾筒30而被輸送。另外,基本上,以壓紙滾筒30的中心線的位置X30與薄片S 的中心線一致的方式來設定目標位置Xo。
[0045] 以上為打印機1的裝置結構的概要。接下來,對控制打印機1的電結構進行說明。 圖3為,模式化地表示對圖1所示的打印機進行控制的電結構的框圖。上述的打印機1的 動作通過圖3所示的主機10而被控制。在主機10中,對控制動作進行綜合控制的主控制 部100由CPU (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處理器)及存儲器構成。此外,在主機10 中設置有驅動器120,該驅動器120從媒介122中讀取程序124。另外,媒介122可以使用 ⑶(光盤)、DVD (數(shù)字多功能光盤)、USB (通用串行總線)存儲器等各種媒介。而且,主控制 部100根據(jù)從媒介122讀取出的程序124,而實施主機10的各個部分的控制及打印機1的 動作的控制。
[0046] 并且,在主機10上,作為與操作者之間的接口,而設置有由液晶顯示器等構成的 顯示器130、和由鍵盤或鼠標等構成的操作部140。在顯示器130上,除了顯示有印刷對象的 圖像以外還顯示有菜單畫面。因此,操作者通過在確認顯示器130的同時對操作部140進 行操作,從而能夠從菜單畫面中打開印刷設定畫面,并設定印刷介質的種類、印刷介質的尺 寸、印刷品質等各種印刷條件。另外,與操作者之間的接口的具體結構能夠進行各種改變, 例如可以使用觸摸面板式的顯示器以作為顯示器130,并由該顯示器130的觸摸面板來構 成操作部140。
[0047] 另一方面,在打印機1中設置有打印機控制部200,所述打印機控制部200根據(jù)來 自主機10的指令而對打印機1各個部分進行控制。而且,記錄頭、UV照射器以及輸送系統(tǒng) 的裝置各個部分通過打印機控制部200而被控制。打印機控制部200對針對這些裝置各個 部分的控制的詳細內容如下。
[0048] 打印機控制部200根據(jù)薄片S的輸送,而對形成彩色圖像的各個記錄頭51的油墨 噴射時刻進行控制。具體而言,該油墨噴射的時刻的控制根據(jù)滾筒編碼器E30的輸出(檢測 值)而執(zhí)行,所述滾筒編碼器E30被安裝在壓紙滾筒30的旋轉軸上,并對壓紙滾筒30的旋 轉位置進行檢測。即,由于壓紙滾筒30隨著薄片S的輸送而進行從動旋轉,因此只要參照 對壓紙滾筒30的旋轉位置進行檢測的滾筒編碼器E30的輸出,便能夠掌握薄片S的輸送位 置。因此,打印機控制部200通過根據(jù)滾筒編碼器E30的輸出而生成pts (print timing signal :打印時刻信號)信號,并根據(jù)該pts信號而對各個記錄頭51的油墨噴射時刻進行 控制,從而使各個記錄頭51所噴出的油墨噴落于被輸送的薄片S的目標位置上,由此形成 彩色圖像。
[0049] 此外,記錄頭52噴出透明油墨的時刻也同樣根據(jù)滾筒編碼器E30的輸出而被打印 機控制部200控制。由此,能夠向通過多個記錄頭51而形成的彩色圖像準確地噴出透明油 墨。并且,UV照射器61、62、63的點亮和熄滅的時刻以及照射光量也通過打印機控制部200 而被控制。
[0050] 此外,打印機控制部200發(fā)揮對使用圖1而詳細敘述的薄片S的輸送進行控制的 功能。即,構成薄片輸送系統(tǒng)的部件中的放卷軸20、前驅動輥31、后驅動輥32以及收卷軸 40上分別連接有電機。而且,打印機控制部200在使這些電機進行旋轉的同時,對各個電機 的速度或轉矩進行控制,從而對薄片S的輸送進行控制。該薄片S的輸送控制的詳細內容 如下。
[0051] 打印機控制部200使對放卷軸20進行驅動的放卷電機M20進行旋轉,從而從放卷 軸20向前驅動輥31供給薄片S。此時,打印機控制部200對放卷電機M20的轉矩進行控 制,從而對從放卷軸20到前驅動輥31為止的薄片S的張力(放卷張力Ta)進行調節(jié)。艮P, 在被配置于放卷軸20與前驅動輥31之間的從動輥21上,安裝有對放卷張力Ta進行檢測 的張力傳感器S21。該張力傳感器S21可以由例如對從薄片S受到的力進行檢測的測力傳 感器構成。而且,打印機控制部200根據(jù)張力傳感器S21的檢測結果,而對放卷電機M20的 轉矩進行反饋控制,從而對薄片S的放卷張力Ta進行調節(jié)。
[0052] 此外,打印機控制部200使對前驅動輥31進行驅動的前驅動電機M31、和對后驅動 輥32進行驅動的后驅動電機M32進行旋轉。由此,從放卷部2放卷出的薄片S通過處理部 3。此時,對前驅動電機M31執(zhí)行速度控制,而對后驅動電機M32執(zhí)行轉矩控制。即,打印機 控制部200根據(jù)前驅動電機M32的編碼器輸出,而將前驅動電機M31的旋轉速度調節(jié)為固 定。由此,薄片S通過前驅動棍31而以固定速度被輸送。
[0053] 另一方面,打印機控制部200對后驅動電機M32的轉矩進行控制,從而對從前驅動 輥31到后驅動輥32為止的薄片S的張力(處理張力Tb)進行調節(jié)。即,在被配置于壓紙 滾筒30與后驅動輥32之間的從動輥34上,安裝有對處理張力Tb進行檢測的張力傳感器 S34。該張力傳感器S34可以由例如對從薄片S受到的力進行檢測的測力傳感器構成。而 且,打印機控制部200根據(jù)張力傳感器S34的檢測結果,而對后驅動電機M32的轉矩進行反 饋控制,從而對薄片S的處理張力Tb進行調節(jié)。
[0054] 此外,打印機控制部200使對收卷軸40進行驅動的收卷電機M40進行旋轉,從而 將后驅動輥32所輸送的薄片S收卷至收卷軸40上。此時,打印機控制部200對收卷電機 M40的轉矩進行控制,從而對從后驅動輥32到收卷軸40為止的薄片S的張力(收卷張力Tc) 進行調節(jié)。即,在被配置于后驅動輥32與收卷軸40之間的從動輥41上,安裝有對收卷張 力Tc進行調節(jié)的張力傳感器S41。該張力傳感器S41可以由例如對從薄片S受到的力進行 檢測的測力傳感器構成。而且,打印機控制部200根據(jù)張力傳感器S41的檢測結果,而對收 卷電機M40的轉矩進行反饋控制,從而對薄片S的收卷張力Tc進行調節(jié)。
[0055] 并且,打印機控制部200還承擔上述轉向機構2s中的控制功能,根據(jù)邊緣傳感器 Se的檢測結果,而對寬度方向驅動機構A20、A21進行反饋控制。具體而言,如圖4所示,打 印機控制部200使用內置的轉向控制模塊210及存儲部220,來實施寬度方向移動控制(轉 向控制)。
[0056] 圖4為,例示執(zhí)行寬度方向移動控制的電結構的概要的框圖。被設置于打印機控 制部200中的轉向控制部210,對邊緣傳感器Se所檢測出的薄片S的端部E的寬度方向 Dw上的位置Xe (即,檢測結果)、與存儲于存儲部220中的目標位置Xo之間的偏差ΔΧ (= Xo - Xe)進行計算,并將其輸入至內置的反饋電路211中。然后,反饋電路211將該偏差乘 以反饋增益K而得到的操作量Q (=ΚΧΛΧ)提供給寬度方向驅動機構A20、A21。由此,寬 度方向驅動機構A20、A21分別在寬度方向Dw上位移與操作量Q相對應的量,以使偏差ΛΧ 收斂為〇 (即,使檢測位置Xe向目標位置Xo接近),從而對薄片S的寬度方向Dw上的位置 進行調節(jié)。
[0057] 被設置在打印機控制部200中的存儲部220由存儲器構成,并對目標位置Xo進行 存儲。向存儲部220的目標位置Xo的設定既可以通過操作者對操作部140進行操作從而 經由主控制部100來實施,也可以通過轉向控制模塊210訪問存儲部220來實施。
[0058] 在以這種方式構成的打印機控制部200中,反饋電路211通過根據(jù)邊緣傳感器的 檢測結果,來對寬度方向驅動機構A20、A21進行反饋控制,從而實行寬度方向移動控制。此 時,反饋電路211所執(zhí)行的反饋控制的頻率響應特性能夠在與高頻頻帶相對應的第一頻率 響應特性和與低頻頻帶相對應的第二頻率響應特性之間選擇性地進行切換。
[0059] 圖5為,表示寬度方向移動控制中的反饋控制的頻率響應特性的伯德圖的圖。第 一頻率響應特性RPh具有比較高的截止頻率fh,并對截止頻率fh以下的頻帶Wh進行響應。 第二頻率響應特性RP1具有與截止頻率fh相比較低的截止頻率fl (< fh),并對截止頻率 fl以下的頻帶W1進行響應,而對高于截止頻率fl的頻帶Δ W (截止頻率fl、fh之間的頻 帶)無響應。
[0060] 在這種結構中,在反饋電路211以第一頻率響應特性RPh執(zhí)行寬度方向移動控制 的期間內,即使相對于表示高于截止頻率fl的急劇的變化的輸入偏差Λ X,反饋電路211也 進行響應,從而使薄片S的位置在寬度方向Dw上進行移動。與之相對,在反饋電路211以 第二頻率響應特性RP1執(zhí)行寬度方向移動控制的期間內,由于對于表示高于截止頻率fl的 急劇的變化的輸入偏差Λ X,反饋電路211不進行響應,因此薄片S的位置不會馬上在寬度 方向Dw發(fā)生變化,而表現(xiàn)為與截止頻率fl相對應的緩慢的變化。
[0061] 另外,在第一頻率響應特性RPh和第二頻率響應特性RP1之間的切換是通過對反 饋電路211的反饋增益K進行變更而執(zhí)行的。如此,通過對反饋增益K進行變更,從而能夠 容易地對寬度方向位置控制的頻率響應特性進行變更。
[0062] 而且,反饋電路211在通過記錄頭51、52而在薄片上執(zhí)行圖像形成的期間內,以第 一頻率響應特性RPh來執(zhí)行寬度方向移動控制(第一控制模式)。由此,反饋電路211能夠 對薄片S的位置變動靈敏地進行響應,從而執(zhí)行良好的圖像形成。另一方面,在圖像形成的 執(zhí)行過程中之外,反饋電路211適當?shù)匾缘诙l率響應特性RP1來執(zhí)行寬度方向移動控制 (第二控制模式)。另外,第一控制模式和第二控制模式均在于輸送方向Ds上對薄片S進行 輸送的同時被執(zhí)行。此時的薄片S的輸送速度在第一控制模式和第二控制模式之間既可以 相等,也可以不同。
[0063] 作為執(zhí)行這種第二控制模式的時刻,可以考慮各種方式。特別是,在對將寬度不同 的多個薄片連接在一起而構成的一張薄片S執(zhí)行圖像形成的情況下,會產生優(yōu)選執(zhí)行第二 控制模式的各種時刻。接下來,對在這種薄片S實施圖像形成的打印機1中,執(zhí)行第二控制 模式的具體的時刻進行說明。
[0064] 圖6為,表示由圖1的印刷裝置所執(zhí)行的動作的一個示例的流程圖。圖7為,模式 化地表示按照圖6的流程圖所執(zhí)行的轉向機構的動作的一個示例的圖。在圖7中,圖示了 將轉向機構2s在輸送方向Ds上展開后的狀態(tài)。如圖7所示,在將寬度互不相同的介質S1、 S2連接在一起而構成了一張薄片S的情況下,在薄片SI、S2的結合處,產生因薄片S的端 部E的位置在寬度方向Dw上發(fā)生變化而形成的階梯部g。由于以階梯部g為邊界,輸送方 向Ds的下游側的薄片S1的寬度與輸送方向Ds的上游側的薄片S2的寬度不同,因此,在將 薄片S1向壓紙滾筒30進行輸送時、和將薄片S2向壓紙滾筒30進行輸送時,需要對薄片S 的端部E的位置控制進行變更。因此,例如在對薄片S1結束了圖像形成之后,對薄片S2實 施圖像形成時等,操作者經由操作部140而將薄片S的紙寬從薄片S1的紙寬變更為薄片S2 的紙寬這一情況,輸入至打印機控制部200 (步驟S101)。
[0065] 當存在由操作者進行的輸入時(在步驟S101中為"是"時),印刷控制部200對各 種電機]?20、]\01、]\02、]\140進行控制,從而在將預定的張力施加于薄片3的同時開始薄片3 在輸送方向Ds上的輸送(步驟S102)。在步驟S103中,反饋電路211的控制模式被切換為 第二控制模式,所述反饋電路211在先前所實施的對薄片S1的圖像形成的執(zhí)行過程中,以 第一控制模式執(zhí)行寬度方向位置控制。如圖7的"tl"欄所示,在切換為第二控制模式的時 刻tl處,薄片S的階梯部g處于與檢測區(qū)域Re相比靠輸送方向Ds上的上游側的位置處, 邊緣傳感器Se對薄片S1的端部E進行檢測。
[0066] 而且,如圖7的"t2"欄所示,當在時刻t2 (>tl)處,隨著薄片S而在輸送方向Ds 上進行移動的階梯部g到達檢測區(qū)域Re時,通過邊緣傳感器Se而檢測到階梯部g,從而表 示急劇的變化的偏差ΛΧ被輸入至反饋電路211。但是,由于反饋電路211的控制模式為第 二控制模式,因此反饋電路211不會對急劇的輸入偏差ΛΧ馬上進行響應,而是表現(xiàn)出與截 止頻率fl相對應的緩慢的變化。因此,在步驟S105中,在寬度方向Dw上使薄片S的位置 緩慢地進行移動,從而執(zhí)行轉向。其結果為,如圖7的"t3"欄所示,在時刻t3 (>t2)處, 薄片S中的薄片S2的端部E與目標位置Xol -致。另外,在時刻t3處,薄片S的階梯部g 完全通過檢測區(qū)域Re,而位于與檢測區(qū)域Re相比靠輸送方向Ds上的下游側的位置處,邊緣 傳感器Se對薄片S2的端部E進行檢測。
[0067] 但是,目標位置Xol為,與之前供圖像形成的薄片S1的寬度相對應的目標位置Xo。 因此,當將薄片S2的端部E調節(jié)為目標位置Xol時,在寬度方向Dw上,薄片S的中心的位 置將偏離壓紙滾筒30的中心的位置X30。為了對此進行修正,在步驟S106中,通過操作者 經由操作部140來進行設定、或者通過轉向控制模塊210訪問存儲部220,從而將目標位置 X〇從目標位置Xol變更為目標位置X〇2(目標位置變更處理)。此處,目標位置X〇2為,與薄 片S2的寬度相對應的目標位置Xo。由此,如圖7的"t4"欄所示。在時刻t4 (>t3)處, 在寬度方向Dw上,薄片S2的端部E的位置相對于新的目標位置X〇2而偏移距離d。
[0068] 因此,在目標位置Xo被變更的時刻t4處,表示急劇的變化的偏差Λ X實際上被輸 入至反饋電路211。但是,由于反饋電路211的控制模式為第二控制模式,因此反饋電路211 不會對急劇的輸入偏差ΛΧ進行響應,而表現(xiàn)出與截止頻率fl相對應的緩慢的變化。因此, 在步驟S107中,在寬度方向Dw上使薄片S的位置緩慢地進行移動,從而執(zhí)行轉向。其結果 為,薄片S中的薄片S2的端部E將與目標位置X 〇2 -致。
[0069] 另外,步驟S107的轉向的結果為,薄片S2的端部E與檢測區(qū)域Re之間的位置關 系在寬度方向Dw上發(fā)生偏移。因此,在步驟S108中,例如操作者移動邊緣傳感器Se來變 更檢測區(qū)域Re的位置,從而使薄片S2的端部E與檢測區(qū)域Re之間的位置關系在寬度方向 Dw上適當化。由于當以這種方式對檢測區(qū)域Re的位置進行變更時,檢測區(qū)域Re與薄片S 的端部E之間的位置將發(fā)生變化,因此表示急劇的變化的偏差ΛΧ實際上被輸入至反饋電 路211。但是,由于反饋電路211的控制模式為第二控制模式,因此反饋電路211不會對急 劇的輸入偏差ΛΧ馬上進行響應,而表現(xiàn)出與截止頻率fl相對應的緩慢的變化。因此,在 步驟S109中,在寬度方向Dw上使薄片S的位置緩慢地進行移動,從而執(zhí)行轉向。
[0070] 然后,當在步驟S110中,階梯部g被收卷至收卷軸40上(S卩,當成為被支承在收卷 軸40上的卷筒的一部分時),在步驟S111中,反饋電路211的反饋增益K被變更(增大),從 而反饋電路211的頻帶從頻帶W1變更為頻帶Wh。另外,階梯部g被收卷至收卷軸40上的 時刻例如能夠根據(jù)從檢測到階梯部g的時刻t2起是否經過了如下時間來進行判斷,所述時 間為,將從輸送路徑Pc中的邊緣傳感器到收卷軸40為止的薄片S的長度除以薄片S的輸 送速度而得到的時間。
[0071] 接下來,在步驟S122中,在反饋電路211的控制模式被切換為第一控制模式的狀 態(tài)下,執(zhí)行對薄片S2的圖像形成。由于在該圖像形成的期間中,以第一頻率響應特性RPh 來執(zhí)行寬度方向移動控制,因此反饋電路211能夠對薄片S2的位置變動靈敏地進行響應, 從而執(zhí)行良好的圖像形成。然后,當對薄片S2的圖像形成結束后,在步驟S113中停止薄片 S的輸送。
[0072] 如以上所說明的那樣,在本實施方式中,執(zhí)行根據(jù)對薄片S的端部E的位置Xe進 行檢測的結果,來對寬度方向Dw上的薄片S的位置進行反饋控制的寬度方向位置控制。并 且,由于當在薄片S上執(zhí)行圖像形成時,以與包含高頻頻帶AW在內的比較高的頻帶Wh相 對應的第一頻率響應特性RPh來執(zhí)行寬度方向位置控制(第一控制模式),因此能夠對薄片 S的位置變動靈敏地進行響應,從而執(zhí)行良好的圖像形成。并且,在該實施方式中,除了這種 第一控制模式以外還能夠執(zhí)行第二控制模式,從而能夠以與從高頻頻帶AW偏移到了低頻 側的低頻頻帶W1相對應的第二頻率響應特性RP1來執(zhí)行寬度方向位置控制。因此,通過執(zhí) 行第二控制模式,從而即使與圖像形成時不同的急劇的偏差ΛΧ被輸入至反饋電路211,也 能夠抑制因反饋電路211而產生的薄片S的位置的急劇變化,從而能夠抑制薄片S的褶皺 的產生。其結果為,在該實施方式中,能夠在執(zhí)行圖像形成時對薄片S的位置變動靈敏地進 行響應,從而執(zhí)行良好的圖像形成,并且還能夠抑制薄片S的褶皺的產生。
[0073] 此外,如該實施方式所示,于在輸送方向上對具有因端部E的位置在寬度方向Dw 上發(fā)生變化而形成的階梯部g的薄片S進行輸送的打印機1中,在階梯部隨著薄片S的輸 送而通過檢測區(qū)域Re時,與薄片S的階梯部g相對應的急劇的偏差Λ X將被輸入至反饋電 路211。因此,容易產生上述的薄片S的褶皺的問題。與之相對,在該實施方式中,在薄片S 的階梯部g通過檢測區(qū)域Re的期間(例如,時刻tl?t3的期間)內執(zhí)行第二控制模式。由 此,即使對薄片S的階梯部g進行檢測的結果為,急劇的偏差Λ X被輸入至反饋電路211,也 能夠抑制因反饋電路211而產生的薄片S的位置的急劇變化,從而抑制薄片S的褶皺的產 生。
[0074] 此外,在該實施方式中,根據(jù)與階梯部g相比靠輸送方向上的上游側和靠輸送方 向上的下游側之間的薄片S的端部E的位置的不同,而在寬度方向Dw上對目標位置Xo進行 變更(步驟S106)。如此,通過根據(jù)隔著階梯部g的薄片S的寬度的不同,而在寬度方向Dw 上對薄片S的端部的目標位置Xo進行變更,從而能夠在寬度方向Dw上對朝向記錄頭51、52 而被輸送的薄片S適當?shù)剡M行調節(jié)。
[0075] 但是,由于目標位置Xo的變更實際上成為急劇的偏差ΛΧ向反饋電路211的輸 入,因此上述這種記錄介質的褶皺的產生有可能成為問題。因此,反饋電路211在變更目標 位置X〇的期間內執(zhí)行第二控制模式。由此,即使對薄片S的端部E的目標位置Xo進行變 更的結果為,急劇的偏差ΛΧ被輸入至反饋電路211,也能夠抑制因反饋電路211而產生的 薄片S的位置的急劇變化,從而抑制薄片S的褶皺的產生。
[0076] 此外,在該實施方式中,邊緣傳感器Se的檢測區(qū)域Re在寬度方向Dw上移動自如。 但是,由于檢測區(qū)域Re的位移實際上成為急劇的偏差ΛΧ向反饋電路211的輸入,因此上 述這種薄片S的褶皺的產生有可能成為問題。因此,反饋電路211在檢測區(qū)域Re于寬度方 向Dw上進行位移的期間內(步驟S108),執(zhí)行第二控制模式。由此,即使檢測區(qū)域Re位移的 結果為,急劇的偏差ΛΧ被輸入至反饋電路211,也能夠抑制因反饋電路211而產生的薄片 S的位置的急劇變化,從而抑制薄片S的褶皺的產生。
[0077] 此外,在該實施方式中,在步驟S103?步驟S110中執(zhí)行了第二控制模式之后,寬 度方向位置控制的頻率響應特性被變更為第一頻率響應特性RPh (步驟S111)。如此,通過 預先將頻率響應特性從第二頻率響應特性RP1變更為第一頻率響應特性RPh,從而能夠在 第二控制模式之后,迅速地轉換為第一控制模式,進而流暢地開始步驟S112的圖像形成。
[0078] 此外,在該實施方式中,設置有操作者能夠設定執(zhí)行第二控制模式的時刻的操作 部140,從而反饋電路211能夠在通過操作部140而設定的時刻執(zhí)行第二控制模式。由此, 例如能夠在操作者設定的任意的時刻執(zhí)行第二控制模式。
[0079] 其他
[0080] 如上所述,在上述實施方式中,打印機1相當于本發(fā)明的"圖像形成裝置"的一個 示例,放卷軸20、前驅動輥31、后驅動輥32以及收卷軸40協(xié)同動作從而作為本發(fā)明的"輸 送部"的一個示例而發(fā)揮功能,放卷軸20、從動輥21以及寬度方向驅動機構A20、A21協(xié)同 動作從而作為本發(fā)明的"寬度方向位置變更部"的一個示例而發(fā)揮功能,邊緣傳感器Se相 當于本發(fā)明的"檢測器"的一個示例,反饋電路211相當于本發(fā)明的"控制部"的一個示例, 記錄頭51、52相當于本發(fā)明的"圖像形成部"的一個示例,收卷軸40相當于本發(fā)明的"收卷 輥"的一個示例,操作部140相當于本發(fā)明的"輸入設定部"的一個示例,薄片S相當于本發(fā) 明的"記錄介質"的一個示例。
[0081] 另外,本發(fā)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實施方式,在不脫離其主旨的范圍內能夠對上述方 式施加各種變更。例如,在上述實施方式中,反饋電路211所執(zhí)行的反饋控制的頻率響應特 性的切換,是通過對反饋電路211的反饋增益K進行變更而執(zhí)行的。但是,也可以采用如下 方式,即,在反饋電路211中內置通過僅傳遞預定的頻率(例如,上述的頻率fl)以下的頻帶 的低通濾波器的路徑、和不通過低通濾波器的路徑,通過對這些路徑進行切換從而來執(zhí)行 頻率響應特性的切換。
[0082] 此外,執(zhí)行第二控制模式的時刻不限定于在上述中所例示的時刻。因此,只需在存 在急劇的偏差ΛΧ被輸入至反饋電路211的可能性的情況下,不限定于上述時刻而以第二 控制模式來執(zhí)行寬度方向位置控制即可。
[0083] 此外,雖然在上述說明中并未特別指出,但是在第一控制模式和第二控制模式下, 既可以使施加于薄片S上的張力相同,也可以進行變更。在這種情況下,優(yōu)選為,使在第一 控制模式下施加于薄片上的張力小于在第二控制模式下施加于薄片上的張力。
[0084] 此外,在上述實施方式中,以使薄片S的中心線與壓紙滾筒30的中心線的位置X30 一致的方式執(zhí)行薄片S的位置控制。但是,并不一定需要以使薄片S的中心線與壓紙滾筒 30的中心線的位置X30 -致的方式執(zhí)行薄片S的位置控制。
[0085] 對于邊緣傳感器Se的結構、配置、個數(shù)等也可以進行適當改變。此外,對于使薄 片S的位置在寬度方向Dw上進行移動的具體結構而言,也并不限定于在上述中所例示的結 構。因此,可以通過如專利文獻1所記載的傾斜補正部這種結構而使薄片S的位置在寬度 方向Dw上發(fā)生變化,也能夠將對薄片的蜿蜒進行控制等所使用的各種結構用于使薄片S的 位置在寬度方向Dw上發(fā)生變化。
[0086] 符號說明
[0087] 1…打印機;2s···轉向機構;20…放卷軸;21···從動棍;Se···邊緣傳感器;A20… 寬度方向驅動機構;A21…寬度方向驅動機構;31…前驅動輥;32···后驅動輥;40…收卷 軸;51···記錄頭;52···記錄頭;200…打印機控制部;210…轉向控制模塊;211…反饋電路; 220…存儲部;140…操作部;S…薄片;E…薄片S的端部;Xo、Xol、X〇2…目標位置;Xe…檢 測位置;RPh···第一頻率響應特性;RP1···第二頻率響應特性;AW···高頻頻帶。
【權利要求】
1. 一種圖像形成裝置,其特征在于,具備: 輸送部,其在向記錄介質施加張力的同時朝向輸送方向對所述記錄介質進行輸送; 寬度方向位置變更部,其在與所述輸送方向正交的寬度方向上對所述記錄介質的位置 進行變更; 檢測器,其在檢測區(qū)域內對所述寬度方向上的所述記錄介質的端部的位置進行檢測; 控制部,其執(zhí)行寬度方向位置控制,在所述寬度方向位置控制中,通過根據(jù)所述檢測器 的檢測結果來使所述寬度方向位置變更部進行動作,從而對所述寬度方向上的所述記錄介 質的位置進行反饋控制; 圖像形成部,其與所述記錄介質對置配置,并實施在所述記錄介質上形成圖像的圖像 形成; 所述控制部具有第一控制模式和第二控制模式,其中,所述第一模式為,在所述圖像形 成的執(zhí)行過程中,以與包含高頻頻帶的頻帶相對應的第一頻率響應特性來執(zhí)行所述寬度方 向位置控制的模式,所述第二控制模式為,以與從所述高頻頻帶偏移到了低頻側的頻帶相 對應的第二頻率響應特性來執(zhí)行所述寬度方向位置控制的模式。
2.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圖像形成裝置,其中, 所述輸送部在所述輸送方向上對具有階梯部的記錄介質進行輸送,所述階梯部因所述 端部的位置在所述寬度方向上發(fā)生變化而形成。
3. 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圖像形成裝置,其中, 所述控制部在所述記錄介質的所述階梯部于所述輸送方向上通過所述檢測區(qū)域的期 間內執(zhí)行所述第二控制模式。
4. 如權利要求2或3所述的圖像形成裝置,其中, 所述控制部以使所述檢測器所檢測出的所述記錄介質的所述端部的位置接近目標位 置的方式進行反饋控制,從而實施所述寬度方向位置控制。
5. 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圖像形成裝置,其中, 所述控制部能夠執(zhí)行目標位置變更處理,在所述目標位置變更處理中,通過根據(jù)與所 述階梯部相比靠輸送方向上的下游側和靠輸送方向上的上游側之間的所述記錄介質的所 述端部的位置的不同,而在所述寬度方向上對所述目標位置進行變更,從而在所述寬度方 向上對朝向所述圖像形成部而被輸送的所述記錄介質的位置進行調節(jié),在執(zhí)行所述目標位 置變更處理的期間內執(zhí)行所述第二控制模式。
6. 如權利要求2至5中任一項所述的圖像形成裝置,其中, 所述檢測器的所述檢測區(qū)域在所述寬度方向上移動自如, 所述控制部在所述檢測區(qū)域于所述寬度方向上進行位移的期間內執(zhí)行所述第二控制 模式。
7. 如權利要求2至6中任一項所述的圖像形成裝置,其中, 所述控制部在執(zhí)行了所述第二控制模式之后,將所述寬度方向位置控制的頻率響應特 性變更為所述第一頻率響應特性。
8. 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圖像形成裝置,其中, 還具備收卷輥,所述收卷輥在與所述圖像形成部相比靠所述輸送方向上的下游側的位 置處對所述記錄介質進行收卷, 所述控制部在執(zhí)行了所述第二控制模式之后所述記錄介質的所述階梯部被收卷至所 述收卷輥后,再將所述寬度方向位置控制的頻率響應特性變更為第一頻率響應特性。
9. 如權利要求1至8中任一項所述的圖像形成裝置,其中, 還具備輸入設定部,所述輸入設定部為,操作者能夠設定執(zhí)行所述第二控制模式的時 刻的構件, 所述控制部于在所述輸入設定部中所設定的所述時刻執(zhí)行所述第二控制模式。
10. 如權利要求1至9中任一項所述的圖像形成裝置,其中, 所述控制部通過對在所述寬度方向位置控制中實施的反饋控制的反饋增益進行變更, 從而在所述第一頻率響應特性和所述第二頻率響應特性之間對所述寬度方向位置控制的 頻率響應特性進行變更。
11. 如權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項所述的圖像形成裝置,其中, 所述控制部通過對所述輸送部進行控制,從而使執(zhí)行所述第二控制模式的過程中的所 述記錄介質的張力小于執(zhí)行所述第一控制模式的過程中的所述記錄介質的張力。
12. -種記錄介質的輸送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朝向輸送方向而對記錄介質進行輸 送,并包括: 對與所述輸送方向正交的寬度方向上的所述記錄介質的端部的位置進行檢測的工 序; 以在第一控制模式和第二控制模式之間進行切換的方式執(zhí)行寬度方向位置控制的工 序,在所述寬度位置方向控制中,根據(jù)對所述記錄介質的所述端部的位置進行檢測的結果, 而對所述寬度方向上的所述記錄介質的位置進行反饋控制, 所述第一控制模式為,在所述圖像形成的執(zhí)行過程中,以與包含高頻頻帶的頻帶相對 應的第一頻率響應特性來執(zhí)行所述寬度方向位置控制的模式,所述第二控制模式為,以與 從所述高頻頻帶偏移到了低頻側的頻帶相對應的第二頻率響應特性來執(zhí)行所述寬度方向 位置控制的模式。
【文檔編號】B41J15/04GK104057726SQ201410100824
【公開日】2014年9月24日 申請日期:2014年3月18日 優(yōu)先權日:2013年3月19日
【發(fā)明者】大場將史, 德島大己 申請人:精工愛普生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