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屬于機器人手技術領域,特別涉及一種電機中置齒條并聯(lián)平夾間接自適應機器人手指裝置的結構設計。
背景技術:
在工業(yè)生產中,機器人已經成為了不可或缺的中堅力量。隨著工業(yè)的發(fā)展,對于機器人手的需要逐漸增多,機器人手需要擁有適應環(huán)境的能力,并執(zhí)行一些更為復雜的任務,僅有開合功能的簡單末端執(zhí)行器已經滿足不了需求。欠驅動機器人手的出現(xiàn)剛好滿足了這一類重要需求。欠驅動機器人手可以實現(xiàn)較好的自適應抓取,可以自動適應不同尺寸、形狀的物體,并且抓取穩(wěn)定且控制簡單方便,成本低廉,具有很好的使用效果,這也使其成為近年來研究的熱點。然而傳統(tǒng)的欠驅動手一般僅有一種僵化固定的抓取模式,缺少平夾抓取模式,導致其不夠靈活。在現(xiàn)實中常常需要兩種抓取模式的復合。
一般抓取物體采用夾持或者握持兩大類抓取模式。夾持抓取模式采用的是用末端指尖夾取物體,用兩點或者兩個面接觸物體,這樣的抓取更加精確,也稱為精確抓取,比較好效果的是平行夾持抓取模式,即末端指段在抓取過程中始終保持平行;握持抓取模式是用手指多個指段對物體進行環(huán)繞式的多點接觸,這種握持抓取更加穩(wěn)定,且抓取力量更大,也稱為力量抓取。
工業(yè)夾持器一般采用末端平行的夾持方式,難以具有包絡握持功能,不能適應多種形狀的穩(wěn)定包絡抓??;自適應欠驅動手可以自適應物體,采用包絡的方式握持,但難以實現(xiàn)平行夾持的抓取效果。
已有的一種欠驅動機器人手指裝置(中國發(fā)明專利CN1215926C),包括第一指節(jié)、欠驅動關節(jié)和第二指節(jié)等。該裝置實現(xiàn)了手指自適應的抓取方式中的間接自適應模式。其不足在于無法實現(xiàn)平行夾持抓取模式。已有的一種欠驅動兩關節(jié)機器人手指裝置(中國發(fā)明專利CN101234489A),包括基座、電機、中部指段、末端指段和平行齒輪式傳動機構等。該裝置實現(xiàn)了雙關節(jié)自適應抓取效果。該裝置的不足之處為:手指在未碰觸物體前始終呈現(xiàn)伸直狀態(tài),抓取方式僅有握持方式,不能實現(xiàn)平行夾持抓取效果。
已有的一種欠驅動手指裝置(中國發(fā)明專利CN105798945A),包括基座、第一指段、第二指段、近關節(jié)軸、遠關節(jié)軸、驅動器、第一傳動輪、第二傳動輪、柔性傳動件、凸塊撥盤、撥輪、傳動機構、第一簧件、第二簧件和限位凸塊。該裝置將平行夾持與自適應結合在了一起,但是其不足之處在于該裝置將電機放在手指下部中,占用了大量空間,導致基座較大等問題,不便于裝備在手掌中。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針對已有技術的不足之處,提供一種電機中置齒條并聯(lián)平夾間接自適應機器人手指裝置,該裝置可實現(xiàn)平行夾持與間接自適應復合抓取模式,單個電機驅動兩個關節(jié),該裝置既可以實現(xiàn)平行平行夾持抓取模式,又能夠有自適應包絡抓取物體的功能,能夠適應不同形狀尺寸物體的抓取,電機和傳動機構完全嵌入到手指中部,不占用手掌空間。
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如下:
本實用新型設計的一種電機中置齒條并聯(lián)平夾間接自適應機器人手指裝置,包括基座、電機、減速器、第一指段、第二指段、近關節(jié)軸和遠關節(jié)軸;所述近關節(jié)軸套設在基座中;所述第一指段活動套接在近關節(jié)軸上,所述遠關節(jié)軸活動套設在第一指段中;所述第二指段活動套接在遠關節(jié)軸上;所述近關節(jié)軸和遠關節(jié)軸平行;所述電機的輸出軸與減速器的輸入軸相連;其特征在于:該電機中置齒條并聯(lián)平夾間接自適應機器人手指裝置還包括滑動外殼、過渡軸、主動齒輪、第一齒輪、第二齒輪、第一傳動輪、第二傳動輪、柔性傳動件、第三齒輪、齒條和簧件;所述電機與第一指段固接,所述主動齒輪套固在減速器輸出軸上;所述過渡軸套設在第一指段中,所述過渡軸與近關節(jié)軸相互平行;所述主動齒輪與第一齒輪嚙合,第一齒輪套接在過渡軸上;所述第二齒輪與第一齒輪嚙合;第二齒輪套接在近關節(jié)軸上,所述第二齒輪與基座固接;所述第一傳動輪套固在減速器的輸出軸上;所述第一傳動輪與主動齒輪固接;所述第二傳動輪套接在遠關節(jié)軸上;所述柔性傳動件分別連接第一傳動輪、第二傳動輪,所述第一傳動輪采用帶輪、鏈輪或繩輪,所述第二傳動輪采用帶輪、鏈輪或繩輪,所述柔性傳動件采用傳動帶、鏈條或腱繩,所述第一傳動輪、第二傳動輪和柔性傳動件三者構成帶輪傳動關系、鏈輪傳動關系或繩輪傳動關系,所述柔性傳動件呈“O”形;所述簧件的兩端分別連接第二傳動輪和第二指段;所述第三齒輪套接在遠關節(jié)軸上,第三齒輪與第二指段固接;所述滑動外殼設有固接的滑動凸塊,所述滑動凸塊滑動鑲嵌在第一指段的滑動槽中;所述齒條與滑動外殼固接,齒條與第三齒輪嚙合;通過第一齒輪的傳動,從主動齒輪到第二齒輪的傳動比為i;通過柔性傳動件的傳動,從第一傳動輪到第二傳動輪的傳動比為j,i=j。
本實用新型所述的電機中置齒條并聯(lián)平夾間接自適應機器人手指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簧件采用扭簧。
本實用新型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具有以下優(yōu)點和突出性效果:
該裝置采用設置在第一指段的電機、五輪傳動機構和簧件綜合實現(xiàn)了雙關節(jié)機器人手指的平夾與間接自適應的復合抓取模式;該裝置由單個電機驅動兩個關節(jié),該裝置抓取物體時,先采用平行夾取抓取模式,此模式下抓取力度大,抓取穩(wěn)定;當?shù)谝恢付谓佑|物體后,自動切換為第二指段繼續(xù)轉動的間接自適應抓取模式,該裝置能夠適應不同形狀尺寸物體的抓取,結構簡單、容易控制、傳動精確、成本低、效率高,該裝置的電機和傳動機構完全嵌入到第一指段中,不占用基座空間,便于裝配到機器人手中使用。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電機中置齒條并聯(lián)平夾間接自適應機器人手指裝置的一種實施例的立體外觀圖。
圖2是圖1所示實施例的側面外觀圖。
圖3是圖1所示實施例的立體圖(未畫出部分零件)。
圖4是圖1所示實施例的正面視圖(未畫出部分零件)。
圖5是圖4所示實施例的A-A剖視圖。
圖6是圖4所示實施例的B-B剖視圖。
圖7是圖1所示實施例中部分零件的位置關系圖(圖4的右側視圖)。
圖8是圖7的立體視圖。
圖9至圖12是圖1所示實施例抓取物體過程中時齒輪齒條位置變化圖。
圖13至圖16是圖1所示實施例抓取物體過程中幾個關鍵位置的側面外觀圖。
圖17和圖18分別是圖1所示實施例采用平行夾持方式抓取物體的兩種情況。
在圖1至圖18中:
1-基座, 20-主動齒輪, 21-第一齒輪, 22-第二齒輪,
23-第一傳動輪, 24-第二傳動輪, 25-柔性傳動件, 26-第三齒輪,
31-遠關節(jié)軸, 32-減速器輸出軸, 33-過渡軸, 34-近關節(jié)軸,
4-電機, 5-減速器, 6-齒條, 7-簧件,
8-滑動外殼, 81-滑動凸塊, 9-第一指段, 91-滑動槽,
10-第二指段, 11-物體。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及多個實施例進一步詳細介紹本實用新型的具體結構、工作原理的內容。
本實用新型設計的電機中置齒條并聯(lián)平夾間接自適應機器人手指裝置的一種實施例,如圖1至圖12所示,包括基座1、電機4、減速器5、第一指段9、第二指段10、近關節(jié)軸34和遠關節(jié)軸31;所述近關節(jié)軸34套設在基座1中;所述第一指段9活動套接在近關節(jié)軸34上,所述遠關節(jié)軸31活動套設在第一指段9中;所述第二指段10活動套接在遠關節(jié)軸31上;近關節(jié)軸34和遠關節(jié)軸31平行;所述電機4的輸出軸與減速器5的輸入軸相連;該電機中置齒條并聯(lián)平夾間接自適應機器人手指裝置還包括滑動外殼8、過渡軸33、主動齒輪20、第一齒輪21、第二齒輪22、第一傳動輪23、第二傳動輪24、柔性傳動件25、第三齒輪26、齒條6和簧件7;所述電機4與第一指段9固接,所述主動齒輪20套固在減速器5的輸出軸32上;所述過渡軸33套設在第一指段9中,所述過渡軸33與近關節(jié)軸34相互平行;所述主動齒輪20與第一齒輪21嚙合,第一齒輪21活動套接在過渡軸33上;所述第二齒輪22與第一齒輪21嚙合;第二齒輪22套接在近關節(jié)軸34上,所述第二齒輪22與基座1固接;所述第一傳動輪23套固在減速器輸出軸32上;所述第二傳動輪24套固在遠關節(jié)軸31上;所述柔性傳動件25分別連接第一傳動輪23和第二傳動輪24,所述第一傳動輪23采用帶輪、鏈輪或繩輪,所述第二傳動輪24采用帶輪、鏈輪或繩輪,所述柔性傳動件25采用傳動帶、鏈條或腱繩,所述第一傳動輪23、第二傳動輪24和柔性傳動件25三者構成帶輪傳動關系、鏈輪傳動關系或繩輪傳動關系,所述柔性傳動件25呈“O”形;所述簧件7的兩端分別連接第二傳動輪24和第二指段10;所述第三齒輪26套接在遠關節(jié)軸31上,第三齒輪26與第二指段10固接;所述滑動外殼8設有固接的滑動凸塊81,所述滑動凸塊81滑動鑲嵌在第一指段9的滑動槽91中;所述齒條6與滑動外殼8固接,齒條6與第三齒輪26嚙合;通過第一齒輪的傳動,從主動齒輪到第二齒輪的傳動比為i,通過柔性傳動件的傳動,從第一傳動輪23到第二傳動輪24的傳動比為j,i=j;所述第二齒輪22與第一齒輪21的分度圓直徑相等,所述主動齒輪20與第一齒輪21的分度圓直徑相等;第一傳動輪23與第二傳動輪24的傳動半徑相等;通過第一齒輪21的傳動,從主動齒輪20到第二齒輪22的傳動比為1,通過柔性傳動件25的傳動,從第一傳動輪23到第二傳動輪24的傳動比為1。
本實用新型中所述簧件7采用扭簧。本實施例采用扭簧。
本實施例的具體工作原理,結合附圖13至圖18所示,敘述如下:
本實施例裝置的初始狀態(tài)如圖13所示,電機4的輸出軸正向轉動,經減速器5帶動主動齒輪20和第一傳動輪23順時針(指圖13上的順時針方向)轉動。通過主動齒輪20帶動套接在過渡軸的第一齒輪21逆時針轉動,由于第二齒輪22固接與基座,第二齒輪22始終不動,因此第一齒輪21的轉動使得整個第一指段9會繞著近關節(jié)軸33逆時針轉動;此時,第一傳動輪23順時針轉動,通過柔性傳動件25使得第二傳動輪24順時針轉動,通過簧件7拉動第二指段10順時針轉動。由于是等速傳動,因此第二指段10順時針轉動角度等于第一指段9逆時針轉動角度,第二指段10始終保持與初始狀態(tài)相同的姿態(tài)平動,此過程如圖13、圖14和圖15所示。
上述過程中,若第二指段10接觸物體,抓取結束,達到了平行夾持抓取效果,如圖17或圖18所示。
當物體11接觸并阻擋了第一指段9,如圖15所示,主動齒輪20繼續(xù)轉動一個角度,第一傳動輪23、第二傳動輪24繼續(xù)轉動一個角度,第一指段9繼續(xù)轉動一個小角度,滑動外殼91受到物體11擠壓,向內滑動,推動齒條6,使第三齒輪26轉動。第三齒輪23帶動與之固接的第二指段10轉動。此時位于第二傳動輪24與第二指段10之間的簧件7發(fā)生形變。直至第二指段10接觸物體11,抓取過程結束,如圖16所示。實現(xiàn)了自適應抓取物體的效果。
上述兩個過程達到了先平行夾持然后再自適應抓取物體的效果。
圖9至圖12為間接自適應抓取時齒條附近組件的動作原理的過程示意圖。圖9為初始狀態(tài),圖12為抓取物體的終止狀態(tài)。當?shù)谝恢付窝仨槙r針(圖10下方箭頭方向)轉動時,由于第二指段會繞著遠關節(jié)軸逆時針轉動(平行夾持抓取階段),與第二指段固接的第三齒輪26會因此逆時針(圖10中上方箭頭方向)轉動,使得齒條6向外運動,從而滑動外殼向外運動,如圖10所示;當滑動外殼接觸物體時,如圖11所示;之后,第一指段繼續(xù)轉動,由于物體的阻擋,齒條不再向內運動,第二指段不再逆時針轉動,簧件7發(fā)生變形,不僅如此,當?shù)谝恢付卫^續(xù)轉動的過程中,物體會擠壓滑動外殼向內運動,帶動齒條向內運動,從而使得齒輪以及第二指段會順時針轉動,直到第二指段接觸物體為止,如圖12所示,抓取物體結束,不僅滑動外殼接觸了物體,而且第二指段也接觸了物體,達到了兩個接觸點的包絡式接觸,實現(xiàn)了力量抓取。
該裝置采用設置在第一指段的電機、五輪傳動機構和簧件綜合實現(xiàn)了雙關節(jié)機器人手指的平夾與間接自適應的復合抓取模式;該裝置由單個電機驅動兩個關節(jié),該裝置抓取物體時,先采用平行夾取抓取模式,此模式下抓取力度大,抓取穩(wěn)定;當?shù)谝恢付谓佑|物體后,自動切換為第二指段繼續(xù)轉動的間接自適應抓取模式,該裝置能夠適應不同形狀尺寸物體的抓取,結構簡單、容易控制、傳動精確、成本低、效率高,該裝置的電機和傳動機構完全嵌入到第一指段中,不占用基座空間,便于裝配到機器人手中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