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電梯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懸吊轎廂的主繩索繞掛于曳引機的驅動繩輪、并通過驅動繩輪的旋轉 使轎廂升降的曳引式電梯裝置。
背景技術:
在懸吊轎廂和對重的主繩索繞掛于曳引機的驅動繩輪的曳引式電梯裝置中,當設 主繩索與驅動繩輪之間的摩擦系數(shù)為μ、設由在驅動繩輪的外周部形成的繩索槽的形狀來 確定的系數(shù)為Κ2、設主繩索相對于驅動繩輪的卷繞角為Θ時,曳引能力r由以下的算式 (1)表示。Γ = e(u ·Κ2' θ)... (1)其中,e為自然對數(shù)的底。此外,在這種曳引式電梯裝置中,主繩索的轎廂側的張力Tl、主繩索的對重側的張 力T2以及曳引能力Γ以滿足以下的算式O)的關系的方式設計,以免在驅動繩輪與主繩 索之間產(chǎn)生打滑。Τ2/Τ1 ≤ Γ ... (2)其中,在算式O)中示出了 Τ2>Τ1時的各個張力Τ1、Τ2以及曳引能力Γ之間的關系。在增大曳引能力Γ的情況下,根據(jù)算式(1),只要增大摩擦系數(shù)μ、系數(shù)Κ2以及 卷繞角θ中的至少一個的值即可。在現(xiàn)有的電梯裝置中,通過將主繩索在驅動繩輪與離開驅動繩輪地配置的反繩輪 之間卷繞多次以增大主繩索相對于驅動繩輪的卷繞角,從而實現(xiàn)了曳引能力的提高(參照 專利文獻1)。專利文獻1 日本特開2002-145556號公報但是,當將主繩索在驅動繩輪與反繩輪之間卷繞多次時,分別施加于驅動繩輪和 反繩輪的載荷增加,因此例如曳引機等設備大型化。此外,也可以考慮通過使曳引機的位置朝上方移動以擴大驅動繩輪和反繩輪的各 個位置在高度方向的距離、來增大主繩索相對于驅動繩輪的卷繞角,但是井道的高度方向 的尺寸變大。另外,也可以考慮對形成于驅動繩輪的繩索槽的形狀進行研究以增大系數(shù)Κ2的 值,但是,由于驅動繩輪與主繩索之間的接觸面壓力變大,因此驅動繩輪和主繩索的壽命各 自變短。
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就是為了解決上述課題而做出的,其目的在于獲得一種能夠在確保預定的 曳引能力的情況下實現(xiàn)小型化、并且能夠實現(xiàn)長壽命化的電梯裝置。本發(fā)明所述的電梯裝置具備轎廂,該轎廂能夠在井道內升降;曳引機,該曳引機具有曳引機主體和通過曳引機主體而旋轉的驅動繩輪,該曳引機產(chǎn)生使轎廂升降的驅動 力;反繩輪,該反繩輪與驅動繩輪隔開間隔地配置;環(huán)狀的摩擦帶,該摩擦帶繞掛在驅動繩 輪與反繩輪之間,并通過驅動繩輪的旋轉而進行循環(huán)移動;以及主繩索,該主繩索隔著摩擦 帶連續(xù)地繞掛于驅動繩輪和反繩輪,并懸吊轎廂。
圖1是表示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1所述的電梯裝置的縱剖視圖。圖2是表示圖1中的驅動繩輪和摩擦帶的剖視圖。圖3是表示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2所述的電梯裝置的縱剖視圖。圖4是表示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3所述的電梯裝置的縱剖視圖。圖5是表示圖4的電梯裝置的俯視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以下,參照附圖對本發(fā)明的優(yōu)選實施方式進行說明。實施方式1圖1是表示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1所述的電梯裝置的縱剖視圖。圖中,在井道1內 設置有一對轎廂導軌2和一對對重導軌3。轎廂4以能夠升降的方式配置在各個轎廂導軌 2之間,對重5以能夠升降的方式配置在各個對重導軌3之間。轎廂4具有正面、背面、一對側面、底面以及頂面。在轎廂4的正面設有轎廂出入 口 4a。轎廂4的背面在轎廂4的進深方向與轎廂4的正面對置。轎廂4的各個側面配置在 各個轎廂導軌2之間,且轎廂4的各個側面在轎廂出入口如的正面寬度方向相互對置。對重5在轎廂4的背面?zhèn)壬?。因此,在對井?進行垂直投影時的投影面內,轎 廂4和對重5在轎廂4的進深方向相互并排配置。另外,包含各個轎廂導軌2的平面與包 含各個對重導軌3的平面平行。在井道1的上部設有機房6。在機房6的地面固定有機械座7。曳引機8和反繩 輪9支承于機械座7。曳引機8產(chǎn)生使轎廂4和對重5升降的驅動力。并且,曳引機8具有曳引機主體 10和驅動繩輪11,曳引機主體10包含電動機,驅動繩輪11設置于曳引機主體10,并通過曳 引機主體10而旋轉。驅動繩輪11以水平配置的繩輪軸為中心旋轉。反繩輪9與驅動繩輪11隔開間隔地配置。并且,反繩輪9以能夠自如旋轉的方式 設置于與驅動繩輪11的繩輪軸平行配置的繩輪軸。而且,反繩輪9配置在比驅動繩輪11 的位置要低的位置。驅動繩輪11和反繩輪9例如由鋼材或鑄鐵等構成。在驅動繩輪11和反繩輪9之間繞掛有環(huán)狀的摩擦帶12。通過對驅動繩輪11與反 繩輪9之間的間隔進行調節(jié)來對摩擦帶12賦予預定的張力。摩擦帶12與驅動繩輪11的 旋轉對應地進行循環(huán)移動。反繩輪9與摩擦帶12的循環(huán)動對應地旋轉。多根主繩索13隔著摩擦帶12連續(xù)地繞掛于驅動繩輪11和反繩輪9。轎廂4和對 重5由主繩索13懸吊在井道1內。在該示例中,主繩索13是金屬制的繩索。并且,在該示 例中,主繩索13的一端部與轎廂4連接,主繩索13的另一端部與對重5連接。主繩索13伴隨著摩擦帶12的循環(huán)移動而移動。轎廂4和對重5通過主繩索13的移動而在井道1內升降。當轎廂4和對重5升降時,轎廂4被各個轎廂導軌2引導,對重 5被各個對重導軌3引導。圖2是表示圖1中的驅動繩輪11和摩擦帶12的剖視圖。圖中,在驅動繩輪11的 外周部設有多條沿著驅動繩輪11的旋轉方向的配合槽14。在該示例中,配合槽14的截面 形狀形成為具有底邊的V狀。摩擦帶12由具有耐磨性的高摩擦材料構成。作為高摩擦材料,例如可以舉出聚氨 酯橡膠或樹脂等。因此,摩擦帶12的材料是比驅動繩輪11、反繩輪9以及主繩索13各自 的材料都要柔軟的材料。在摩擦帶12的內周面設有與各條配合槽14配合的多個配合凸部 15。在摩擦帶12的外周面設有供各條主繩索13插入的多條繩索槽16。各個配合凸部15 和各條繩索槽16沿著摩擦帶12的長度方向配置。另外,在該示例中,摩擦帶12的寬度尺 寸與驅動繩輪11的厚度尺寸相同。在摩擦帶12內埋設有沿著摩擦帶12的長度方向的多條芯體17。各條芯體17分 別構成為環(huán)狀。并且,各條芯體17在摩擦帶12的寬度方向并排配置。而且,各條芯體17 由強度比摩擦帶12的高摩擦材料的強度要高的材料(高強度材料)構成。在該示例中,使 用鋼絲作為芯體17。由此,能夠防止摩擦帶12的斷裂。在驅動繩輪11與摩擦帶12之間、反繩輪9與摩擦帶12之間、以及各條主繩索13 與摩擦帶12之間,產(chǎn)生預定的摩擦力。由此,摩擦帶12進行與驅動繩輪11的旋轉對應的 循環(huán)移動,各條主繩索13進行與摩擦帶12的循環(huán)移動對應的移動。并且,驅動繩輪11與摩擦帶12之間的最大摩擦力以及反繩輪9與摩擦帶12之間 的最大摩擦力比各條主繩索13與摩擦帶12之間的最大摩擦力要大。此處,所謂最大摩擦 力是指相互接觸的部件之間即將產(chǎn)生打滑前的摩擦力。因此,即便是在各條主繩索13相對 于摩擦帶12打滑的情況下,也能夠防止摩擦帶12相對于驅動繩輪11和反繩輪9打滑。在這種電梯裝置中,環(huán)狀的摩擦帶12繞掛在驅動繩輪11和反繩輪9之間,懸吊轎 廂4的各條主繩索13隔著摩擦帶12連續(xù)地繞掛于驅動繩輪11和反繩輪9,因此,通過摩擦 帶12的循環(huán)移動,能夠使驅動繩輪11的旋轉力也作用于反繩輪9的位置。因此,能夠分別 在驅動繩輪11和反繩輪9處將驅動繩輪11的旋轉力傳遞至各條主繩索13。由此,能夠以 將主繩索13相對于驅動繩輪11的卷繞角與主繩索13相對于反繩輪9的卷繞角相加而得 的角度作為對曳引能力有幫助的卷繞角,能夠實現(xiàn)曳引能力的提高。并且,由于在驅動繩輪11與主繩索13之間以及在反繩輪9與主繩索13之間夾有 摩擦帶12,因此能夠避免在驅動繩輪11與主繩索13之間產(chǎn)生的金屬間的接觸以及在反繩 輪9與主繩索13之間產(chǎn)生的金屬間的接觸,能夠實現(xiàn)驅動繩輪11、反繩輪9以及主繩索13 各自的長壽命化。而且,由于能夠實現(xiàn)主繩索13的長壽命化,因此能夠縮小主繩索13的直 徑,能夠在保持驅動繩輪11的直徑與主繩索13的直徑之比(D/d比)的狀態(tài)下縮小驅動繩 輪11的直徑和反繩輪9的直徑。由此,能夠實現(xiàn)曳引機8和反繩輪9的小型化,能夠實現(xiàn) 電梯裝置整體的小型化。并且,由于在摩擦帶12設有供主繩索13插入的繩索槽16,因此能夠使主繩索13 不易從摩擦帶12脫離。并且,由于驅動繩輪11與摩擦帶12之間的最大摩擦力和反繩輪9與摩擦帶12之 間的最大摩擦力比主繩索13與摩擦帶12之間的最大摩擦力大,因此能夠使摩擦帶12不易相對于驅動繩輪11和反繩輪9打滑,能夠實現(xiàn)摩擦帶12的長壽命化。即,當在驅動繩輪11 與摩擦帶12之間以及在反繩輪9與摩擦帶12之間產(chǎn)生打滑時,摩擦帶12磨損。磨損后的 摩擦帶12變得更容易相對于驅動繩輪11打滑。因此,隨著摩擦帶12的磨損的加劇,最終 摩擦帶12相對于驅動繩輪11完全打滑,驅動繩輪11的驅動力無法傳遞至主繩索13。因 此,通過使摩擦帶12不易相對于驅動繩輪11和反繩輪9打滑,能夠抑制摩擦帶12的磨損 的加劇,能夠實現(xiàn)摩擦帶12的長壽命化。實施方式2圖3是表示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2所述的電梯裝置的縱剖視圖。該示例所述的電梯 裝置是未設置機房的一類電梯裝置(無機房電梯裝置)。因此,曳引機8和反繩輪9設置在 井道1內。曳引機8是軸線方向的尺寸比徑向的尺寸要小的薄型曳引機。并且,曳引機8具 有驅動繩輪11和薄型的曳引機主體10,曳引機主體10包含電動機,驅動繩輪11設置于曳 引機主體10,并通過曳引機主體10而旋轉。驅動繩輪11和反繩輪9在水平方向相互隔開間隔地配置。即,驅動繩輪11和反 繩輪9配置在相同高度的位置。其他的結構與實施方式1相同。在這種電梯裝置中,由于驅動繩輪11和反繩輪9配置在相同高度的位置,因此能 夠縮小用于設置曳引機8和反繩輪9的空間在高度方向的尺寸。由此,能夠實現(xiàn)井道1在 高度方向的縮小化。并且,即便將驅動繩輪11和反繩輪9配置在相同高度的位置,對曳引 能力有幫助的卷繞角也與實施方式1相同,因此也能夠實現(xiàn)曳引能力的提高。實施方式3圖4是表示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3所述的電梯裝置的縱剖視圖。并且,圖5是表示 圖4的電梯裝置的俯視圖。圖中,對重5在轎廂4的一個側面?zhèn)壬怠R虼?,在對井?進 行垂直投影時的投影面內,轎廂4和對重5在轎廂4的寬度方向(轎廂出入口如的正面寬 度方向)相互并排配置。另外,包含各個對重導軌3的平面與包含各個轎廂導軌2的平面垂直。在一個轎廂導軌2和一個對重導軌3的各自的上部之間固定有固定部件21。在另 一個轎廂導軌2的上部固定有固定部件22。在各個對重導軌3的各自的上端部之間固定有 固定部件23。如圖4所示,固定部件23配置在比固定部件21的位置要高的位置。曳引機8支承于固定部件21。在固定部件22設有第一繩頭組合部M。反繩輪9 支承于固定部件23,并且在該固定部件23設有第二繩頭組合部25。如圖5所示,在對井道 1進行垂直投影時的投影面內,曳引機8和反繩輪9配置在從轎廂4的區(qū)域脫離的位置。反 繩輪9配置在比驅動繩輪11的位置要高的位置。在轎廂4的下部設有一對轎廂懸吊輪沈,在對重5的上部設有對重懸吊輪27。轎廂4和對重5由多條主繩索13懸吊。各條主繩索13的一端部與第一繩頭組合 部M連接,各條主繩索13的另一端部與第二繩頭組合部25連接。各條主繩索13從第一 繩頭組合部M開始依次繞掛于各個轎廂懸吊輪沈、驅動繩輪11、反繩輪9以及對重懸吊輪 27,并到達第二繩頭組合部25。各條主繩索13隔著摩擦帶12繞掛于驅動繩輪11和反繩輪 9。通過驅動繩輪11的旋轉使轎廂4和對重5在井道1內升降。其他的結構與實施方式2 相同。
在這種電梯裝置中,由于反繩輪9配置在比驅動繩輪11的位置要高的位置,因此, 通過使對重3在反繩輪9的下方升降,能夠在維持井道1的尺寸的狀態(tài)下將對重3升降的 范圍的上限位置設定得更靠上方。因此,在布局設計上,即便是在對重3的高度方向的尺寸 變大的情況下,也能夠防止井道1擴大。S卩,由于曳引機8比反繩輪9大,因此,當曳引機8配置于對重3的上方時,與反繩 輪9配置在對重3的上方的情況相比,對重3升降的范圍的上限位置變低。此外,即便反繩 輪9配置在對重3的上方,在驅動繩輪11配置于比反繩輪9的位置要高的位置的情況下, 井道1在高度方向的尺寸仍會變大。因此,通過將反繩輪9配置在比驅動繩輪11的位置要 高的位置,并使對重3在反繩輪9的下方升降,能夠在維持井道1的尺寸的狀態(tài)下將對重3 升降的范圍的上限位置設定得更靠上方。此外,即便將反繩輪9配置在比驅動繩輪11的位置要高的位置,對曳引能力有幫 助的卷繞角也與實施方式2相同,因此也能夠實現(xiàn)曳引能力的提高。
權利要求
1.一種電梯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電梯裝置包括 轎廂,該轎廂能夠在井道內升降;曳引機,該曳引機具有曳引機主體和通過所述曳引機主體而旋轉的驅動繩輪,該曳引 機產(chǎn)生使所述轎廂升降的驅動力;反繩輪,該反繩輪與所述驅動繩輪隔開間隔地配置;環(huán)狀的摩擦帶,該摩擦帶繞掛在所述驅動繩輪與所述反繩輪之間,并通過所述驅動繩 輪的旋轉而進行循環(huán)移動;以及主繩索,該主繩索隔著所述摩擦帶連續(xù)地繞掛于所述驅動繩輪和所述反繩輪,并懸吊 所述轎廂。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電梯裝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摩擦帶設有供所述主繩索插入的繩索槽。
3.根據(jù)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電梯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驅動繩輪與所述摩擦帶之間的最大摩擦力以及所述反繩輪與所述摩擦帶之間的 最大摩擦力比所述主繩索與所述摩擦帶之間的最大摩擦力要大。
4.根據(jù)權利要求1至3中的任一項所述的電梯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驅動繩輪和所述反繩輪配置在相同高度的位置。
5.根據(jù)權利要求1至3中的任一項所述的電梯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反繩輪配置在比所述驅動繩輪的位置要高的位置。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提供一種電梯裝置。曳引機具有曳引機主體和通過曳引機主體而旋轉的驅動繩輪。反繩輪與驅動繩輪隔開間隔地配置。在驅動繩輪和反繩輪之間繞掛有通過驅動繩輪的旋轉來進行循環(huán)移動的環(huán)狀的摩擦帶。并且,懸吊轎廂的主繩索隔著摩擦帶連續(xù)地繞掛于驅動繩輪和反繩輪。主繩索通過摩擦帶的循環(huán)移動而移動,轎廂通過主繩索的移動而升降。
文檔編號B66B11/08GK102056831SQ20088012964
公開日2011年5月11日 申請日期2008年6月6日 優(yōu)先權日2008年6月6日
發(fā)明者光井厚 申請人:三菱電機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