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是有關(guān)于一種支撐元件,且特別是有關(guān)于一種具有支撐元件的可攜式電子裝置。
背景技術(shù):
常見的可攜式電子裝置例如智能型手機或平板電腦,具備攜帶方便以及實時收發(fā)或處理信息等優(yōu)點,故逐漸為消費者所青睞。以平板電腦為例,用戶大多是將平板電腦平放于桌面上或手持使用。在平板電腦平放于桌面上的狀態(tài)下,用戶必須低頭觀看顯示屏幕,長久下來會產(chǎn)生頸部肌肉疲勞的現(xiàn)象。另一方面,在手持使用的狀態(tài)下,長久下來會產(chǎn)生手部肌肉疲勞的現(xiàn)象。
技術(shù)實現(xiàn)要素:
一種支撐元件,適用于一可攜式電子裝置,支撐元件包括:一蓋板,樞接于可攜式電子裝置的一殼體,且適于收合于殼體;一定位件,固設(shè)于殼體上,且具有多個限位凹槽;以及一支架,具有相對的一第一端部與一第二端部,其中第一端部耦接于定位件,且第二端部樞接于蓋板,當(dāng)蓋板展開于殼體時,蓋板帶動支架的第一端部相對于定位件移動,并使支架的第一端部卡合于定位件的其中一限位凹槽,以固定蓋板相對于殼體的展開角度。
本發(fā)明提出一種可攜式電子裝置,其包括殼體與支撐元件。支撐元件包括一蓋板,樞接于殼體,且適于收合于殼體;一定位件,固設(shè)于殼體上,且具有多個限位凹槽;以及一支架,具有相對的一第一端部與一第二端部,其中第一端部耦接于定位件,且第二端部樞接于蓋板,當(dāng)蓋板展開于殼體時,蓋板帶動支架的第一端部相對于定位件移動,并使支架的第一端部卡合于定位件的其中一限位凹槽,以固定蓋板相對于殼體的展開角度。
基于上述,本發(fā)明的支撐元件適于收合或展開于可攜式電子裝置的殼體。當(dāng)支撐元件收合于殼體時,可攜式電子裝置能維持外觀的一致性。當(dāng)支撐元 件展開于殼體時,支架的第一端部會受到蓋板的帶動以相對于定位件移動,并與定位件的限位凹槽相卡合,以固定蓋板相對于殼體的展開角度。藉此,使用者便能通過支架與蓋板將可攜式電子裝置支撐于桌面上,以減輕操作可攜式電子裝置時的負(fù)擔(dān)。
附圖說明
圖1至圖4是本發(fā)明一實施例的可攜式電子裝置的作動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請參考圖1與圖2,在本實施例中,可攜式電子裝置10例如是平板電腦或智能型手機,其包括殼體100與支撐元件200。殼體100可具有容置部110。支撐元件200可通過容置部110收合于殼體100內(nèi),以維持可攜式電子裝置10的外觀的一致性。
詳細(xì)而言,支撐元件200包括蓋板210、定位件220以及支架230。蓋板210樞接于殼體100,且適于通過容置部110以收合于殼體100內(nèi)。定位件220固設(shè)于殼體100上。定位件220可包括兩對稱設(shè)置的滑軌221以及兩對稱設(shè)置的齒狀限位結(jié)構(gòu)222。各個滑軌221與對應(yīng)的齒狀限位結(jié)構(gòu)222相連接,其中各個齒狀限位結(jié)構(gòu)222較對應(yīng)的滑軌221靠近蓋板210與殼體100的樞接處,且具有多個限位凹槽223。支架230具有相對的第一端部231與第二端部232。第一端部231耦接于定位件220,且第二端部232樞接于蓋板210。
當(dāng)蓋板210收合于殼體100內(nèi)時,定位件220與支架230被蓋板210所遮蓋,而不會暴露于容置部110,故能維持可攜式電子裝置10的外觀的一致性。另一方面,支架230的第一端部231例如是耦接于定位件220的滑軌221。在本實施例中,支架230的第一端部231可相對于定位件220移動。當(dāng)蓋板210相對于殼體100轉(zhuǎn)動,以移出容置部110而展開于殼體100時,蓋板210會帶動支架230的第一端部231自定位件220的滑軌221移動至齒狀限位結(jié)構(gòu)222,并使支架230的第一端部231卡合于齒狀限位結(jié)構(gòu)222的其中一個限位凹槽223,以固定蓋板210相對于殼體100的展開角度。換言之,在支架230的第一端部231卡合于齒狀限位結(jié)構(gòu)222的限位凹槽223之后,殼體 100、支架230以及蓋板210三者之間的相對位置便能暫時地被固定。藉此,使用者便能通過支架230與蓋板210將可攜式電子裝置10支撐于桌面上,以減輕操作可攜式電子裝置10時的負(fù)擔(dān)。
詳細(xì)而言,各個齒狀限位結(jié)構(gòu)222具有交錯排列且彼此相連的多個順向斜面224與多個止擋面225。任一個止擋面225連接任兩相鄰的順向斜面224,且限位凹槽223例如是相鄰接的止擋面225與順向斜面224所定義。當(dāng)支架230的第一端部231自定位件220的滑軌221移動至齒狀限位結(jié)構(gòu)222時,第一端部231會先移動通過第一個順向斜面224,而卡合于第一個限位凹槽223。接著,持續(xù)使蓋板210相對于殼體100轉(zhuǎn)動,則蓋板210會持續(xù)帶動支架230的第一端部231移動通過第二個順向斜面224,而卡合于第二個限位凹槽223,如圖2所示。在支架230的第一端部231卡合于第二個限位凹槽223之后,止擋面225可用以限制第一端部231朝定位件220的滑軌221的方向移動,進而暫時地固定殼體100、支架230以及蓋板210三者之間的相對位置。
請參考圖2至圖4,在本實施例中,支撐元件200更包括兩相對的按壓件240與250。另一方面,支架230的第一端部231為兩相對的卡榫233與234,其中卡榫233與按壓件240相連接,且卡榫234與按壓件250相連接。由于按壓件240與250為可動地設(shè)置于支架230上,因此使用者能通過施力于按壓件240與250的方式,以使卡榫233與234的部分內(nèi)縮于支架230。在使卡榫233與234的部分內(nèi)縮于支架230之后,卡榫233與234便能移出第二個限位凹槽223,并選擇移至第一個限位凹槽223(或其他限位凹槽)的所在處。當(dāng)施加于按壓件240與250上的外力被移除時,卡榫233與234會移出支架230,以卡合于第一個限位凹槽223(或其他限位凹槽)。藉此,便能達到調(diào)整蓋板210相對于殼體100的展開角度的效果,以獲致不同的可視角度。
詳細(xì)而言,支撐元件200更包括至少兩相對的彈性件260與270(示意地示出一組彈性件260與一組彈性件270)。這兩組彈性件260與270位于這兩個按壓件240與250之間。按壓件240與這組彈性件260相抵接,而按壓件250與這組彈性件270相抵接。進一步而言,支架230具有至少兩相對的限位部235與236(示意地示出一組限位部235與一組限位部236)。這兩組限位部235與236分別與這兩組彈性件260與270相對應(yīng),且位于這兩組彈性件 260與270之間。這組彈性件260的固定部261固定于這組限位部235,且這組彈性件260的活動部262與按壓件240相抵接。相似地,這組彈性件270的固定部271固定于這組限位部236,且這組彈性件270的活動部272與按壓件250相抵接。
換言之,當(dāng)使用者施力于按壓件240與250上,以使卡榫233與234的部分內(nèi)縮于支架230時,這兩組彈性件260與270會分別被按壓件240與250壓縮。另一方面,當(dāng)施加于按壓件240與250上的外力被移除時,這兩組彈性件260與270的彈性恢復(fù)力會分別推動按壓件240與250,以使卡榫233與234移出支架230。
此外,在使卡榫233與234移動通過順向斜面224的過程中,卡榫233與234會受到順向斜面224的推抵而內(nèi)縮于內(nèi)縮于支架230。此時,按壓件240與250亦會分別隨著卡榫233與234同步移動,而分別壓縮這兩組彈性件260與270。直到卡榫233與234移動至限位凹槽223的所在處時,這兩組彈性件260與270的彈性恢復(fù)力會分別推動按壓件240與250,以使卡榫233與234移出支架230,而卡合與限位凹槽223。
雖然本發(fā)明已以實施例揭露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發(fā)明,任何本領(lǐng)域技術(shù)人員在不脫離本發(fā)明的精神和范圍內(nèi),當(dāng)可作些許的更動與潤飾,故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當(dāng)視權(quán)利要求書所界定者為準(zhǔ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