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成年人黄色一级片,日本香港三级亚洲三级,黄色成人小视频,国产青草视频,国产一区二区久久精品,91在线免费公开视频,成年轻人网站色直接看

盤片驅動裝置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6775704閱讀:137來源:國知局
專利名稱:盤片驅動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將信息信號記錄至/再現(xiàn)自光盤的盤片驅動裝置,更具體地涉及其中光盤被直接插入殼體的所謂槽插入式盤片驅動裝置。
背景技術
例如CD(壓縮盤)、DVD(數(shù)字多功能盤)以及BD(藍光盤)的光盤以及例如MO(磁光)和MD(迷你盤)的磁光盤是家喻戶曉的。與這些盤片對應的各種盤片驅動裝置、磁盤盒等已出現(xiàn)在市場上。
盤片驅動裝置包括開啟設置在殼體內的蓋和門以從開啟的蓋或門將盤片直接安裝在轉臺上的類型;將盤片置于沿水平方向拉入或拉出于殼體的托盤架以當托盤架拉入殼體時自動將盤片安裝到殼體內的轉臺上的類型;以及直接將盤片安裝到設置在托盤架上的轉臺上的類型。然而,在所有這些類型中,操作者需要進行操作以開啟和關閉蓋或門,將托盤架推入并拉出于殼體并將盤片安裝到轉臺上。
另一方面,存在一種所謂槽插入式盤片驅動裝置,其中單純地通過從設置在殼體前表面的盤片槽插入光盤,使盤片被自動安裝到轉臺上。作為槽插入式盤片驅動裝置其中一種的盤片驅動裝置,它包括彼此對置的、保持從盤片槽插入的盤片的一對導輪并使這對導輪沿彼此相反的方向轉動以進行裝載操作,從而將從盤片槽插入的光盤拉入殼體內,以及進行彈出操作以使盤片通過盤片槽彈出至殼體外。
對例如個人筆記本電腦的安裝有盤片驅動裝置的移動設備而言,要求其尺寸、重量和厚度的進一步削減。因此,減少盤片驅動裝置的尺寸、重量和厚度的要求變得越來越迫切。在這些情形下,作為槽插入式盤片驅動裝置其中一種的盤片驅動裝置,其中在盤片驅動裝置的前端設置將與通過前面板的盤片槽插入的盤片的外緣接觸的接觸部分,并設置多個回轉臂,其基端部可回轉移動地受到支承。當使這些回轉臂沿平行于光盤的平面回轉移動時,盤片驅動裝置執(zhí)行裝載操作以將光盤拉入殼體內以及彈出操作以使光盤通過盤片槽彈出至殼體外(例如見JP-A-2002-117604)。在厚度減小的盤片驅動裝置中,安裝在筆記本個人計算機等的超薄盤片驅動裝置具有作為標準尺寸的12.7mm厚度。另外還提出一種厚度等于9.5mm的盤片驅動裝置,它等于硬盤驅動器(HDD)單元的厚度。
其中設有多個回轉臂并當沿平行于盤片的平面回轉地移動這些回轉臂時執(zhí)行盤片裝載操作和彈出操作的盤片驅動裝置是以使用規(guī)定尺寸(例如直徑為12cm的光盤)的光盤為前提設計的。因此,當盤片的直徑小于12cm,例如將8cm直徑的光盤從盤片槽插入,則難以通過多個回轉臂將光盤準確地傳送至記錄和再現(xiàn)位置。此外,可能發(fā)生難以將小直徑光盤從殼體彈出的情況。
因此要求一種機構,即使由于操作者的疏忽等將小直徑盤片從盤片槽誤插入,這種機構也能防止小直徑盤片進入殼體內。作為這種防止小直徑盤片誤插入的機構,有人提出在回轉臂的前端提供彈性止動件并用止動件的彈力彈出小直徑盤片的機構。然而,當操作者克服止動件的彈力而將小直徑盤片推入時,回轉臂會出于疏忽回轉移動以允許小直徑盤片進入盤片內。因此,仍然存在無法拉出小直徑盤片、回轉臂或止動件斷裂等問題。

發(fā)明內容
因此,希望提供一種盤片驅動裝置,即使當直徑小于規(guī)定直徑光盤的光盤被操作者錯誤地插入盤片驅動裝置時,該盤片驅動裝置也能防止小直徑盤片進入殼體內。
根據(jù)本發(fā)明的一個實施例,這里提供一種盤片驅動裝置,包括殼體,所述殼體設有盤片槽,用于將大直徑盤形記錄介質插入于此或將記錄介質從中彈出;彈出臂,用來彈出大直徑盤形記錄介質;以及盤片傳送機構,用來至少使彈出臂回轉移動至大直徑盤形記錄介質的彈出位置。彈出臂設有防止小直徑盤形記錄介質插入的止動件。當彈出臂回轉地移動至彈出位置時,止動件可回轉地移動至一個位置,當整個小直徑盤形記錄介質從盤片槽被插入時,止動件與小直徑盤形記錄介質的插入端側上的一條邊在該位置形成接觸。


在附圖中圖1是示出根據(jù)本發(fā)明一個實施例的安裝有盤片驅動裝置的電子設備的外部立體圖;圖2是示出根據(jù)本實施例的盤片驅動裝置的外部立體圖;圖3是示出根據(jù)本實施例的盤片驅動裝置內部的立體圖;圖4是將示出主機架移去后的盤片驅動裝置的立體圖;圖5是示出頂蓋的外部立體圖;圖6是示出根據(jù)本實施例的盤片驅動裝置內部的立體圖;圖7是示出底部單元的立體圖;圖8是示出底部機架和副機架的連接部分的截面圖;圖9是以底部單元的底部機架和副機架之間的減震器示出支承結構的圖;圖10是示出盤片驅動裝置另一例子的立體圖;圖11是示出盤片驅動裝置的另一例子的截面圖;圖12是示出在傳送光盤的過程中光盤開始插入的平面圖;圖13是示出在插入光盤的過程中彈出臂因為光盤而回轉移動的狀態(tài)的平面圖;圖14是示出在插入光盤的過程中彈出臂和裝載臂由滑塊驅動的狀態(tài)的平面圖;圖15是示出在插入光盤的過程中光盤被傳送至居中位置的狀態(tài)的平面圖;
圖16是示出在插入光盤的過程中從各臂將光盤松開并允許其自由轉動的狀態(tài)的平面圖;圖17是示出在彈出光盤過程中光盤與各臂形成接觸的狀態(tài)的平面圖;圖18是示出在彈出光盤過程中光盤由各臂傳送的狀態(tài)的平面圖;圖19是示出在彈出光盤過程中光盤由各臂傳送的狀態(tài)的平面圖;圖20是示出在彈出光盤過程中光盤被彈出至預定位置并停止的狀態(tài)的平面圖;圖21是示出裝載凸輪板的立體圖;圖22是示出彈出臂的分解立體圖;圖23是示出其上安裝有第一至第四開關和壓下這些開關的滑塊的電路板的平面圖;圖24是光盤裝載時的時序圖;圖25是光盤彈出時的時序圖;圖26是示出在插入光盤的過程中光盤被夾住的狀態(tài)的平面圖;圖27是示出在彈出光盤的過程中因受到光盤傳送區(qū)域上的障礙物的而形成傳送阻礙的狀態(tài)的立體圖;圖28是示出設有止動件的彈出臂的立體圖;圖29是示出防止小直徑光盤誤插入的狀態(tài)的平面圖;圖30是示出一種盤片驅動裝置的立體圖,其中引導彈出臂的回轉移動的導向凸起被設置在主機架的上表面;圖31A是示出由導向凸起引導并且在導向凸起上移動的彈出臂的回轉移動軌跡的圖;圖31B是示出由導向凸起引導并且不在導向凸起上移動的彈出臂的回轉移動軌跡的圖;圖32A是示出滑塊的立體圖;圖32B是示出副滑塊的立體圖;圖33是示出導向銷和導向孔之間的位置關系的截面圖,其中(a)是示出卡盤松開位置的截面圖,(b)是示出盤片安裝位置的截面圖,而(c)是示出記錄/再現(xiàn)位置的截面圖;圖34是示出在底部單元下降至卡盤松開位置的狀態(tài)下的導向銷和導向孔的立體圖;圖35是示出在底部單元抬高至卡裝位置的狀態(tài)下的導向銷和導向孔的立體圖;以及圖36是示出在底部單元抬高至記錄和再現(xiàn)位置的狀態(tài)下的導向銷和導向孔的立體圖;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附圖對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盤片驅動裝置進行詳細說明。
如圖1所示,盤片驅動裝置1是安裝在筆記本型個人計算機1000的設備本體1001上的槽插入式盤片驅動器1。如圖2所示,該盤片驅動裝置1具有整個裝置的厚度被削減至例如薄約12.7mm的結構。該盤片驅動裝置1能夠將信息信號記錄至和再現(xiàn)自例如CD(高密度盤)、DVD(數(shù)字多功能盤)或BD(藍光盤)的光盤2。
首先將詳細討論盤片驅動裝置1的具體結構。如圖3-6所示,盤片驅動裝置1包括作為機體的外殼的殼體3。殼體3包括作為下殼體的基本扁平盒狀的底殼4以及作為覆蓋底殼4上開口的頂板的頂蓋5。在殼體3中設有主機架6。主機架6覆蓋向上露出后述底部單元22并提供盤片傳送驅動力的驅動機構120和驅動機構120的驅動力傳向的盤片傳送機構50。
如圖2和5所示,頂蓋5由封閉底殼4的頂板部分5a以及通過沿底殼4的兩邊略微彎曲頂板部分5a周緣而獲得的一對側板部分5b構成?;緢A形的開口7被形成在頂板部分5a大致中心處。在后述的卡裝操作時,轉臺23a的嚙合凸起33a嚙合于光盤2的中央孔2a而通過開口7暴露在外。頂板部分5a的開口7的周緣形成向殼體3的內側略微凸起的接觸凸起8,其與保持在轉臺23a上的光盤2的中央孔2a的周緣接觸。
在頂板部分5a的前表面?zhèn)?,用于引導從后述的盤片槽19插入的光盤2并沿高度方向限制光盤2的一對導向凸起11a、11b被形成為向殼體3的內側膨脹。這對導向凸起11a、11b被設置在沿通過開口7的光盤2的插入方向的中心線基本對稱的位置上。這對導向凸起11a、11b具有基本部分的錐形,該錐形上升以沿光盤2的插入方向畫出圓弧,并上升以使圓弧在與光盤2的插入方向基本垂直的方向上直徑從外側向內側連續(xù)減小。換句話說,這對凸起11a、11b的形狀是通過沿其軸向劃分錐形并使各劃分后的錐形的頂部朝向頂板部分5a的內側而形成的。該對導向凸起11a、11b的高度和寬度從頂板部分5a的外側向內側連續(xù)減少。
由于這對導向凸起11a、11b具有這樣的形狀,因此導向凸起11a、11b可順利地引導從盤片槽19插入到殼體3內的光盤2并同時校正沿光盤2寬度方向的偏差。由于這種形狀的導向凸起11a、11b被設置在頂蓋5內,因此可提高頂板部分5a的剛度。減少與光盤2的摩擦阻力的加工被作用于頂板部分5a的內側上的主表面。
底殼4由形成為基本扁平盒狀的薄板金屬制成。其下表面基本呈矩形。上升至高于下表面的位置并延伸至外部的平臺部分4a被設置在底殼4的一側上。后述的將光盤2拉入殼體3的裝載臂51b被支承于平臺部分4a以自由回轉移動。
通過螺接等將電路板59安裝于下殼體4的下表面,該電路板59上設有構成驅動控制電路的諸如IC芯片的電子器件;電氣連接各部分的接頭;檢測各單元操作的檢測開關等。在底殼4外緣壁的一部分上設有接頭開口4b,該接頭開口4b將安裝在電路板59上的接頭暴露在外部。
頂蓋5通過螺接安裝于底蓋4。具體地說,如圖5所示,在頂蓋5的頂板部分5a的外緣邊形成有多個通孔13,螺釘12穿過這些通孔13。多個基本以直角向內側彎曲的導向件14被設置在頂板部分5a兩邊的側板部分5b上。另一方面,如圖3所示,多個基本以直角向內側彎曲的固定件15被設置在底殼4的外緣邊上。與頂蓋5的通孔13對應的螺孔16被形成在固定件15上。作為頂蓋5的多個導向件14的防脫開部分的多個狹槽(其細節(jié)未示出)被形成在底殼4的兩邊上。
在將頂蓋5安裝至底殼4時,在頂蓋5的多個導向件14嚙合于底蓋4的多個導向狹槽的狀態(tài)下,頂蓋5從前表面?zhèn)然瑒又梁蟊砻鎮(zhèn)?。結果,頂蓋5的頂板部分5a封閉底蓋4的上開口。在這種狀態(tài)下,將螺釘12通過頂蓋5的多個通孔13螺接入底殼4的螺孔16中。如此形成圖2所示的殼體3。
如圖2所示,基本呈扁平矩形的前面板18被安裝在殼體3的前表面。前面板18設有盤片槽19,光盤2插入于此并從中彈出??赏ㄟ^盤片槽19將光盤2插入殼體3內并從盤片槽19使光盤2彈出至殼體3外。在盤片槽19上,沿垂直于縱向的兩邊部分形成未圖示的面板簾。面板簾由切割成細長形狀的非編織織物等制成。面板簾通過粘結劑等粘附于前面板18的后表面?zhèn)纫苑乐够覊m等雜質進入殼體3。當將盤片2插入或彈出時,面板簾開始與盤片表面滑動接觸。結果可去除粘附于光盤2的灰塵等雜質。
在前面板18的前表面上設置有通過發(fā)光而顯示光盤2訪問狀態(tài)的顯示單元20以及當彈出光盤2時壓下的彈出按鈕21。
在其上設有平臺部分4a的底殼4的一側附近,使后述驅動機構120的滑塊122沿這一側滑動的一對導向凸起124沿一側突起地設置成彼此間隔開的形式(見圖10)。
如圖3和圖4所示,主機架6通過螺接固定于底殼4的下表面。主機架6被設置在電路板59之上以在基本等于平臺4a的高度上將底殼4的內腔分隔成上半部和下半部。結果,比主機架6更靠近頂蓋5一側的殼體3區(qū)域被設置成盤片傳送區(qū)域,其中暴露出裝載臂51和彈出臂52以自由回轉移動。在比主機架6更靠近底殼4一側的殼體3區(qū)域被設置成這樣一個區(qū)域,在該區(qū)域中設有包括驅動電機121和滑塊122的驅動機構120、第一和第二連桿臂54和55、操作臂58以及將驅動電極121的驅動力傳遞至彈出臂52的盤片傳送機構50的凸輪環(huán)57。
主機架6由基本平板形的薄板金屬制成。主機架6具有從底殼4的后表面?zhèn)戎疗渖闲纬善脚_部分4a的一側表面覆蓋底殼4的上表面6a;以及通過沿底殼4的兩邊彎折上表面6a的周緣而獲得的一對側板部分6b。主機架6在其上表面6a分別形成底部的開口6c以及彈出臂的開口6d,這兩個開口分別將底部單元22和盤片驅動機構50的彈出臂52暴露在光盤2的傳送區(qū)域。側板開口6e形成在設有平臺部分4a的邊上的側板部分6b中,連接于通過驅動電機121滑動的滑塊122的裝載凸輪板53通過該側板開口6e插入。在主機架6的上表面6a上,將光盤2傳送至殼體3外側和內側的盤片傳送機構50的彈出臂52、傳遞驅動機構120的驅動力并操作彈出臂52的操作臂58以及引導第二連桿臂55的移動的凸輪環(huán)57被鎖定在底殼4一側。
在主機架6中,大致以直角向內側彎曲的多個導向件6f以及將主機架6固定于底殼4的通孔6h被設置在側板部分6b的兩側。另一方面,在底殼4中,多個螺孔4c被形成在與通孔6h對應的位置。主機架6通過將螺釘螺接入螺孔4c和通孔6h而固定。
盤片驅動裝置1包括在底殼4的下表面上形成驅動器本體的底部單元22。底部單元內22如圖7所示具有由基本矩形的框架部件形成的底部機架27。底部機架27藉由多個減震器28a-28c由副機架29支承。底部機架27通過副機架29設置在底殼4上,藉此沿底部單元22方向的一邊基本位于殼體3的中央。在底部單元22中,沿底部單元22縱向的一端側,設置有用于接納從盤片槽19插入到殼體3內腔的光盤2的光盤安裝部分23,以及驅動以使安裝在盤片安裝部分23上的光盤2轉動的盤片旋轉驅動機構24。底部單元22具有光拾取器25,用來將信號寫入至或將信號讀取自由盤片旋轉驅動機構24驅動的光盤2;以及拾取頭進給機構26,用來沿縱向移動光拾取器25以沿光盤2的徑向進給光拾取器25。光拾取器25和拾取頭進給機構26被一體地設置在底部機架27中。底部機架27由副機架29支承,藉此通過后述底部抬升機構150操作底部單元22以與副機架29一起相對于光盤2上升和下降。
底部單元22通過主機架6的底部6c的開口暴露在盤片傳送區(qū)域上,以使盤片安裝部分23基本位于底殼4下表面上的中央位置。底部單元22可通過后述的底部抬升機構150上升和下降。在原始狀態(tài),底部單元22位于從盤片槽19插入到殼體3內腔的光盤2下方。根據(jù)光盤2的裝載操作,底部單元22上升并可轉動地嚙合于光盤2。在記錄和再現(xiàn)操作后,底部單元22通過底部抬升機構150下降,松開與光盤2的嚙合,并從光盤2的傳送區(qū)域撤回。
底部機架27通過將薄板金屬沖裁以一預定形狀并稍微向下彎折薄板金屬的周緣而形成。在底部機架27的主表面上連續(xù)形成有用于轉臺的基本半圓形開口27a,該開口使后述的盤片安裝部分23的轉臺23a向上露出;以及用于拾取頭的基本矩形開口27b,該開口使后述光拾取器25的物鏡25a向上露出。如圖6所示,將裝飾薄板30固定于底部機架27的上表面,在該裝飾薄板30中形成有與開口27a、27b對應的開口。
在底部機架27中,防止光盤2和底部機架27接觸并將光盤2引導至彈出臂52的接觸部件74的導向板32被形成在與盤片安裝部分23相對一側上的一端。纖維片40附于導向板32。因此,即使當光盤2開始與導向板32滑動接觸時,也可防止光盤2的信號記錄表面被刮花。
在底部機架27中,藉由減震器28a、28b聯(lián)接于副機架29的聯(lián)接片41a、41b沿縱向突起地設置在兩邊。在各聯(lián)接片41a、41b中鉆有多個插入孔43,諸插入孔43與副機架29中形成的聯(lián)接片45a、45b連接并且階梯形螺釘42通過插入孔43插入。
盤片安裝部分23具有由盤片旋轉驅動機構24驅動并轉動的轉臺23a。用于安裝光盤2的卡盤機構33被設置在轉臺23a的中央??ūP機構33具有嚙合在光盤2的中央孔2a中的嚙合凸起33a以及鎖定與嚙合凸起33a嚙合的光盤2的中央孔2a的周緣的多個嚙合爪33b??ūP機構33將光盤2保持在轉臺23a上。
盤片旋轉驅動機構24具有扁平形狀的主軸電機24a以與轉臺23a一起轉動光盤。主軸電機24a經由支承板24a通過螺釘固定于底部機架27的下表面以使設置在上表面的轉臺23a從底部機架27的轉臺開口27a略微凸起。
光拾取器25具有光學組件,它用物鏡25a聚集來自作為光源的半導體激光器發(fā)射出的光束并將光束輻射到光盤2的信號記錄表面,并通過包含光接收元件的光檢測器檢測由光盤2的信號記錄表面反射回來的返回光束。光拾取器25將信號寫入至/讀出自光盤2。
此外,光學拾取器25具有諸如二軸驅動器的物鏡驅動機構,它驅動物鏡以使其沿光軸方向(聚焦方向)以及垂直于光盤2記錄軌跡的方向(循跡方向)位移。光拾取器25基于由光檢測器從光盤2檢測到的檢測信號進行驅動控制,例如在光盤2的信號記錄表面上聚焦物鏡25a的聚焦伺服以及使記錄軌跡遵循由物鏡25a聚集形成光束點的循跡伺服,同時通過二軸驅動器使物鏡25a沿聚焦方向和循跡方向位移。可將三軸驅動器作為物鏡驅動機構,除聚焦控制和循跡控制之外,它還使相對于光盤2的信號記錄表面限制物鏡25a傾斜度(歪度)變得可能,從而使由物鏡25a聚集的光束垂直輻射到光盤2的信號記錄表面上。
拾取器進給機構26具有安裝有光拾取器25的拾取器底部34;可滑動地沿光盤2徑向支承拾取器底部34的一對導向桿35a、35b;以及驅動沿光盤2的徑向由該對導向桿35a、35b支承的拾取器底部34并使其位移的位移驅動機構36。
在拾取器底部34上,形成有一對導向件37a、37b,其中形成有供導向桿35a、35b中的一個導向桿35a穿過的導向孔;拾取器底部34還形成有導向件38,在所述導向件38中形成支承另一導向桿35b的導向槽。結果,拾取器底部34由該對導向桿35a、35b滑動支承。
該對導向桿35a、35b平行于光盤2的徑向被設置在底部機架27的下表面。該對導向桿35a、35b在光盤2的內緣和外緣上引導拾取器底部34,在所述拾取器底部34上,光拾取器25從底部機架27的拾取器開口27b露出。
位移驅動機構36藉由齒輪和齒條(未圖示)將連接于底部機架27的驅動電機31的回轉驅動轉化成直線驅動并沿該對導向桿35a、35b的方向(即光盤2的徑向)驅動拾取器底部34并使其位移。例如,將包括導螺桿的步進電機作為位移驅動機構36。
下面對通過減震器28支承該底部機架27的副機架29進行說明。副機架29如后述那樣由底部抬升機構150作用以根據(jù)光盤2的傳送而上升和下降,由此使底部機架27接近或離開光盤2。副機架29具有與底部機架27的外形基本相似的形狀并由稍大于底部機架27的基本呈矩形的框架部件形成。副機架29聯(lián)接于底部機架27以與底部機架27一起構成底部單元22。沿其上設置導向桿25a的一側設置底部機架29。用于加固副機架29的加固機架44一體地安裝于副機架29。在副機架29中形成聯(lián)接片45a、45b,減震器28a、28b安裝于所述聯(lián)接片45a、45b,并且所述聯(lián)接片45a、45b聯(lián)接于底部機架27。聯(lián)接片45a被設置在縱向的一側與底部機架27的聯(lián)接片41a對應的位置。聯(lián)接片45b被突起地設置在與底部機架27的聯(lián)接片41b對應的縱向的另一側的盤片安裝部分23側上的一端。
在沿縱向的另一側的盤片安裝部分23的相反側的一端,在副機架29中不設置聯(lián)接片而在固定于與底部機架27的聯(lián)接片41c結合的副機架29的加固機架44中設置聯(lián)接片45c。在各聯(lián)接片45a-45c中,如圖8所示,鉆有連接至底部機架27的各聯(lián)接片41a-41c的各插入孔43的通孔46。減震器28a-28c分別連接于聯(lián)接片45a-45c。聯(lián)接片45a-45c藉由吸振器28a-28c聯(lián)接于底部機架27的聯(lián)接片41a-41c。階梯形螺釘42穿過各通孔43和46。
如圖7所示,副機架29具有第一支承桿47,它位于后述的與滑塊122相對的相對側的盤片安裝部分23側并嚙合于滑塊122的第一凸輪狹槽130且由其支承;第二支承桿48,它位于與副滑塊151相對的相對側的盤片安裝部分23側并嚙合于副滑塊151的第二凸輪狹槽170且由其支承;以及第三支承桿49,它位于與滑塊122相對的相對側的前表面?zhèn)壬喜⒂稍O置于主機架6的側板部分6b中的桿孔9可轉動地支承。
因此,在副機架29中,隨著滑塊122和副滑塊151的滑動,第一支承桿47沿第一凸輪狹槽130滑動而第二支承桿48沿第二凸輪狹槽170滑動。結果,副機架29的盤片安裝部分23側以第三支承桿49作為支點轉動以允許底部機架27上升和下降。
如圖3所示,在底殼4的下表面形成有作為卡盤松開裝置的上推銷10,當?shù)撞刻龣C構150使副機架29和底部機架27下降時,上推銷10使安裝在盤片裝載部分23的轉臺23a上的光盤2從轉臺23a移去。上推銷10位于底部單元22的盤片安裝部分23附近,從底殼4的下表面向上凸起并穿過暴露在盤片傳送區(qū)域內的、形成在裝飾板30中的插入孔。
如圖9中的示意圖所示,具有這種結構的底部單元22沿箭頭A方向和與箭頭A相反的方向上升和下降。在這種情形下,底部機架27僅通過各減震器28由副機架29支承。由于來自外部的振動傳遞經過的所有路徑均通過安裝有減震器28的副機架29,因此提高了抗沖擊性。包括各減震器28的額外重量并不施加于底部機架27。換句話說,由于不設置減震器,沖擊傳遞所經過的對象的總重量變輕。因此可進一步提高抗沖擊性。
當主機架6固定于底殼4時,主機架6經由減震器固定。具體地說,如圖10所示,將減震器28設置在各導向件6f和底殼4的螺孔4c之間。主機架6通過臺階形螺釘固定于底殼4。
在如此固定的底部單元22中,如圖11中示意圖所示出的那樣,副機架29由主機架6支承,而主機架6經由減震器28被固定于底殼4。在這種情形下,底部機架27僅經由減震器28a-28c由副機架29支承,而副機架29由主機架6支承。主機架6經由減震器28固定于底殼4。來自外部的振動所傳遞經過的路徑通過安裝有減震器28的主機架6和安裝有減震器28a-28c的副機架29。由于振動經由以兩級設置的減震器而傳遞,因此進一步提高了抗沖擊性。
可將吸震材料39設置在主機架6的側板部分6b的中間部分和底殼4之間。吸震材料39由諸如薄橡膠片的彈性件構成,從而當側板部分6b和底殼4由于沖擊的振動幅度大而彼此直接接觸時阻斷沖擊傳遞的路徑??蓪⒄澈蠈有纬稍谖鸩牧?9的一側并使其粘附于主機架6的側板部分6b。
結果,即使當?shù)讱?和主機架6之間的間距變窄并且主機架6經由減震器28連接于底殼4內部時,也能防止主機架6的側板部分6a與底殼4接觸并且使干擾經由接觸部分被傳遞至主機架6和底部機架22。
如圖12-19所示,盤片驅動裝置1包括盤片傳送機構50,它實現(xiàn)光盤2在盤片插入和移去位置和盤片安裝位置之間的傳遞,在盤片插入和移去位置,光盤2被插入至/移去自盤片槽19,而在盤片安裝位置,光盤2被安裝在盤片安裝部分23的轉臺23a上。
盤片傳送裝置50,作為在主機架6的上表面6a和與頂板部分5a的盤片安裝部分23相對的主表面之間移動的支承部分,具有允許在平行于光盤2主表面的平面內擺動的支承部分的裝載臂51和彈出臂52;從后述驅動機構120將驅動力傳遞至裝載臂51的裝載凸輪板53;使彈出臂52沿光盤2彈出方向回轉移動的第一連桿臂54;聯(lián)接于第一連桿臂54的第二連桿臂55;懸置在第一和第二連桿臂54、55之間的螺旋張緊彈簧56;與第二連桿臂55的導向凸起113嚙合以引導第二連桿臂55的凸輪環(huán)57;以及聯(lián)接于驅動機構120以操作第一連桿臂54并使其沿彈出臂52插入或彈出光盤2的方向移動的操作臂58。
在盤片傳送機構50中,當通過插入光盤2而使彈出臂52回轉移動至預定位置時,第一連桿臂54由彈出臂52沿一個方向回轉移動,而當形成在其前端的導向凸起113由凸輪環(huán)57引導時,第二連桿臂55沿與第一連桿臂54回轉移動方向不同的方向移動。因此,當由螺旋張緊彈簧56沿彈出方向施力時,彈出臂52沿插入方向回轉移動。另一方面,當彈出光盤2時,第二連桿臂55的導向凸起113由凸輪環(huán)57引導,并且第一和第二連桿臂54、55彼此靠近地移動。因此螺旋張緊彈簧56不伸長,并且盤片傳送機構50用操作臂58僅由第一連桿臂54回轉移動彈出臂52以彈出光盤2,在此狀態(tài)下,沿彈出方向的推力不作功。
結果,當插入光盤2時,在用戶將光盤2插入至預定位置的過程中,可使螺旋張緊彈簧56沿彈出方向的推力作功。因此,可防止光盤2處于這樣一種情形,即,由于用戶中止光盤2的插入而使光盤2停留在未完全插入殼體3。當彈出光盤2時,由螺旋張緊彈簧56沿彈出方向作用至彈出臂52的施力不發(fā)生作用。因此,彈出臂52根據(jù)受到驅動機構120的驅動力作用的操作臂58的動作而回轉移動。由此可穩(wěn)定地、不依賴彈力將光盤2彈出至預定的停止位置,在該位置上,光盤的中央孔被彈出至殼體3外。
下面將詳細說明盤片傳送機構50的各部件。
裝載臂51將光盤2傳送到盤片安裝部分23。裝載臂51的基端部支承在底殼4的平臺部分4a上,以進一步回轉移動至比盤片安裝部分23更靠近盤片槽19一側。裝載臂51的前端沿圖12中的箭頭a1方向和箭頭a2方向可轉動地設置。具體地說,裝載臂51由平板金屬制成。插入部分60突起地設置在其一端。由于插入部分60嚙合于平臺部分4a,裝載臂51沿圖12中的箭頭a1方向和箭頭a2方向可回轉移動地支承于平臺部分4a。
在裝載臂51中,與從盤片槽19插入的光盤2的外緣形成接觸的接觸部分61在其前端被設置成向上凸起。小直徑輥子61a可轉動地安裝于接觸部分61。接觸部分61由比光盤2更軟的樹脂制成。與從盤片槽19插入的光盤2的外緣接觸的接觸部分61的中央向內側彎曲并且其兩端沿直徑方向延伸。因此,接觸部分61形成基本鼓狀形狀以作為凸緣部分限制沿光盤2沿高度方向的移動。
在裝載臂51中形成鎖定件63以上升接近插入部分60。盤簧62的線圈端部鎖定至右導向壁97,盤簧62的另一端鎖定于鎖定件63(見圖6)。結果,裝載臂51一般由盤簧62的推力推動而以插入部分60作為支點沿圖12的箭頭a1方向回轉移動,從而推動光盤2從光盤槽19側向盤片安裝部分23側回轉移動。
此外,在裝載臂51中突起地設置嚙合凸起64,該凸起64穿過并嚙合于后述裝載凸輪板53的第一凸輪槽66。當嚙合凸起64沿裝載凸輪板52的第一凸輪槽66移動時,在限制盤簧62施加力的同時,裝載臂51回轉移動。
使裝載凸輪51回轉移動的裝載凸輪板53由平板金屬制成。裝載凸輪板53與后述驅動機構120的滑塊122嚙合,以隨著滑塊122的移動而在平臺部分4a上來回移動。裝載凸輪板53被重疊在支承于平臺部分4a的裝載臂51,而嚙合凸起64穿過裝載凸輪板53,由此裝載凸輪板53可限制裝載臂的回轉移動。如圖21所示,裝載臂板53上形成有第一凸輪槽66,突起地設置在裝載臂51中的嚙合凸起64插入該第一凸輪槽66;第二凸輪槽67,突起地設置在平臺部分4a中的導向凸起65插入該第二凸輪槽67;與滑塊122嚙合的一對嚙合凸起68、68。
第一凸輪槽66可限制當嚙合凸起64滑動時由盤簧62沿光盤2的裝載方向施力的裝載臂51的回轉移動。第一凸輪槽66包括第一導向部分66a,它限制嚙合凸起64以限制裝載臂51沿圖12的箭頭a1方向的回轉移動,該方向是光盤2的裝載方向;第二導向部分66b,它設置在第一導向部分66a附近并沿光盤2裝載方向使裝載臂51連續(xù)地回轉移動;以及第三導向部分66c,它與第二導向部分66b連續(xù)地形成并引導嚙合凸起64以使裝載臂51沿圖16中箭頭a2方向回轉移動,裝載臂51b在該方向上離開安裝在盤片安裝部分23上的光盤2的外緣。
當裝載凸輪板53在殼體3內向后移動時,嚙合凸起64沿第二導向部分66b移動。因此,受到盤簧62施力的裝載臂51沿圖12中箭頭a1方向回轉移動,該方向為光盤2的裝載方向,從而將光盤2壓向盤片裝載部分23一側。當光盤2被安裝在盤片安裝部分23上時,嚙合凸起64沿第三導向部分66c移動。因此,裝載臂51克服盤簧62的施力而沿圖16中箭頭a2方向回轉移動。裝載臂51的接觸部分61與光盤2的外緣分離以允許光盤2轉動。
當彈出光盤2時,由于滑塊122向前移動,裝載凸輪板53向后移動。因此,嚙合凸起64從第二導向部分66b向第一導向部分66a移動并且裝載臂51沿圖18和圖19中的箭頭a1方向回轉移動以與光盤2形成接觸。在這種情形下,在由彈出臂52沿彈出方向擠壓時,光盤2彈出,所述彈出臂受到驅動機構120的驅動力的作用,并沿插入方向由裝載臂51施力,所述裝載臂51由盤簧62施力。結果,當彈出光盤2時,盤片傳送機構50將光盤2向外推至預定彈出位置,同時將光盤2保持在裝載臂51和彈出臂52之間。因此裝載臂51可防止光盤2突然彈出。
當光盤2的彈出結束時,嚙合凸起64由形成在裝載凸輪板53的第一凸輪槽66中的凸起69鎖定。因此,裝載臂51沿a1方向的回轉移動受到限制。裝載臂51被保持在從盤片傳送區(qū)域撤回的一個位置,以等待光盤2的插入。
第二凸輪槽67穿過突起地設置在平臺部分4a中的導向凸起65以引導裝載凸輪板53的移動。第二凸輪槽67是平行于滑塊122移動方向的直線狀凸輪槽。當導向凸起65隨滑塊122的移動而滑動時,第二凸輪槽67沿滑塊122的移動方向引導裝載凸輪板53。
與滑塊122嚙合的一對嚙合凸起68、68彼此間隔地形成在裝載凸輪板53的一側。嚙合凸起68、68向下突起地設置并凸出于底殼4的下表面?zhèn)龋瑥亩鴩Ш嫌谘氐讱?的諸側面設置的滑塊122的嚙合凹口127、127。結果,裝載凸輪板53和滑塊122形成一體。裝載凸輪板53隨著滑塊122的移動而滑動。
形成有各嚙合突起68、68的裝載凸輪板53的一側以及裝載凸輪板53另一側可滑動地穿過設置在右導向壁97和平臺部分4a之間的間隙。因此,可防止裝載凸輪板53從平臺部分4a上升。
將光盤2從盤片安裝部分23彈出至盤片槽19外側的彈出臂52被設置在比盤片安裝部分23的形成有裝載臂51的那一側的相對側面更靠近殼體3的后表面?zhèn)?。在由后述的第一和第二連桿臂54、55以及操作臂58操作時,彈出臂52沿將光盤2傳送至盤片安裝部分23側的圖12中的箭頭b1方向以及將光盤2彈出至盤片槽19側的圖12中箭頭b2方向回轉移動。如圖22所示,彈出臂52包括由主機架6支承以自由回轉移動的轉動支承部件71;嚙合于轉動支承部件71以自由回轉移動并推出光盤2的推出臂72;沿光盤2的彈出方向對推出臂72施力的盤簧73;以及安裝于推出臂72的前端并與光盤2的側面形成接觸的接觸部件74。
轉動支承部件71由基本圓形的薄板金屬制成。轉動支承部分71連接于主機架6的上表面6a以在主機架6的上表面6a的與盤片傳送區(qū)的相反側上轉動。在轉動支承部件71的主表面71a的大致中央處鉆設用于將轉動支承部件71安裝于主機架6的安裝開口71b。在轉動支承部件71的主表面71a上,與主機架6形成滑動接觸的凸起形狀的滑動接觸部分75在主表面71a上形成膨脹形狀。由于滑動接觸部分75與主機架6形成滑動接觸,因此轉動支承部件71可平滑地轉動。
與推出臂72和盤簧73嚙合的嚙合片76形成在轉動支承部件71中。嚙合片76從垂直壁76a的前端彎曲,該垂直壁76a從主表面71a開始垂直地設置。由此,嚙合片76被設置在主表面71a上方并比主機架6的彈出臂開口6d更凸出于上表面?zhèn)?a。嚙合片76中形成有圓柱形嚙合部分77,它穿過推出臂72的開口85并且盤簧73通過該嚙合部分77被插入;回轉移動限制部分78,當從推出臂72凸設的鎖定片89與之鎖定時,回轉移動限制部分78限制推出臂72的回轉移動;以及鎖定凹口79,它將盤簧73的一個臂73c鎖定在位。
在轉動支承部件71的主表面71a上,形成有與后述第一連桿臂54可轉動嚙合的嚙合孔80。在轉動支承部件71中,從主表面71a的一側開始形成彎折片81。彎折片81從主表面71a開始向下彎曲以作為與后述底部抬升機構150的副滑塊151形成接觸的接觸片。當彎折片81沿圖12中箭頭b1方向轉動時,隨著光盤2的插入,光盤2沿箭頭b1方向被傳送至盤片安裝部分23側,彎折片81導通安裝在電路板59上的第一開關SW1。結果,盤片驅動裝置1可檢測到由光盤2擠壓的彈出臂52回轉移動至殼體3的后表面?zhèn)炔@得對驅動機構120進行驅動的時序。
嚙合于嚙合片76以自由回轉移動的推出臂72由平板金屬制成。推出臂72形成有在其一端的開口85,嚙合片76的嚙合部分77通過該開口85被插入并嚙合;盤簧73與之鎖定的第一至第三鎖定凸片86-88;鎖定于轉動支承部件71的回轉移動限制部分78的鎖定件89;對引導光盤2居中的左導向壁96進行擠壓的擠壓件90,它使左導向壁96與光盤2分離;以及形成在另一端并安裝接觸部件74的安裝部分91。當轉動支承部件71的嚙合部分77穿過開口85時,推出臂72與轉動支承部件71嚙合以自由回轉移動。垂直地設置在開口85周圍的第一和第二鎖定凸片86、87被插入盤簧73的圓柱部分73a以將盤簧73保持在位。盤簧73的另一臂73c被鎖定在轉動支承部件71的鎖定凹口79中。結果,以轉動支承部件71的嚙合部分77為支點對推出臂72施力以使其通過預定彈力回轉移動至盤片槽19一側。
鎖定件89從開口85附近向下彎曲。當推出臂72回轉移動時,鎖定件89與轉動支承部件71的回轉移動限制部分78形成接觸以限制向盤片槽19側施力的推出臂72的轉動。擠壓件90擠壓向光盤2的傳送區(qū)域施力并引導光盤2居中的左導向壁96,以在記錄和/或再現(xiàn)時,使左導向壁96從光盤2撤回。
安裝于推出臂72的安裝部分91的接觸部件74由比光盤2更軟的樹脂注塑制品形成。接觸部件74具有凹形的盤片容納部分74a,它與光盤2的外緣接觸;通孔74b,推出臂72的安裝部分91通過它被插入;以及限制部分74c,它當小直徑盤片被誤插入時限制對殼體3的插入。當安裝部分91穿過通孔74b時,接觸部件74與推出臂72形成一體??稍诮佑|部件74中形成防止小直徑光盤101誤插入的止動件100。將在后面對止動件100進行詳細說明。
在該彈出臂52中,轉動支承部件71和推出臂72彼此嚙合以自由回轉移動,并且推出臂72由盤簧73的預定彈力施力以回轉移動至盤片槽19側。假設操作彈出臂52以使其沿圖19中箭頭b2方向回轉移動,在該方向上光盤2由受到后述驅動機構120驅動力的第一連桿臂54和操作臂58彈出至殼體3外。然后,即使由于例如光盤2傳送區(qū)域內的障礙物作用而有沿箭頭b1方向的力,受到與光盤2彈出方向相反方向的力的推出臂72仍能克服盤簧73施加的力而以轉動支承部件71的嚙合部分77為支點沿箭頭b1方向回轉移動。結果,可避免彈出臂52沿b2方向回轉移動的驅動力以及沿與該驅動方向相反方向作用的力彼此相對的情況發(fā)生。因此,沒有額外負載被施加于驅動第一連桿臂54和操作臂58以使彈出臂52沿圖19中箭頭b2方向回轉移動的、作為驅動機構120的電機等。通過彈出臂52沿彈出方向施加的力以及沿相反方向作用的力,可防止光盤2斷裂。
與彈出臂52的轉動支承部件71嚙合以自由回轉移動的第一連桿臂54由后述操作臂58操作以使彈出臂52沿圖12中箭頭b1方向或箭頭b2方向(光盤2的插入方向或彈出方向)回轉移動。第一連桿臂54由基本矩形的金屬板形成。第一連桿臂54縱向的一端與轉動支承部件71的嚙合孔80嚙合以自由轉動,而沿縱向的另一端與第二連桿臂55嚙合以自由轉動。施力盤簧93的另一端、操作臂58的另一端58b以及懸置在第一連桿臂54和第二連桿臂55之間的螺旋張緊彈簧56的一端連接于縱向的基本中間處。
施力盤簧93的一端鎖定于設置在主機架6的上表面6a上的鎖定部分,其另一端連接于第一連桿臂54的基本中間處。結果,施力盤簧93沿圖12中p1方向抬高第一和第二連桿臂54、55并使第二連桿臂55的導向凸起113圍繞凸輪環(huán)57轉動。
與第一連桿臂54另一端嚙合以自由回轉移動的第二連桿臂55由狹長薄板金屬制成。在第二連桿臂55的一端,向凸輪環(huán)57的導向槽114突起地設有導向凸起113。導向凸起113與導向槽114嚙合,從而被裝載導向壁112a和彈出導向壁112b導向,并控制第一連桿臂54和第二連桿臂55之間的距離。第二連桿臂55的縱向的中間設有彈性鎖定件55a。懸置在第二連桿臂55和第一連桿臂54之間的螺旋張緊彈簧56的一端被鎖定于彈簧鎖定件55a。
在第二連桿臂55中形成有與后述形成在操作臂58中的凸輪槽108嚙合的嚙合凸起116。當嚙合凸起116與凸輪槽108嚙合時,第二連桿臂55可使彈出臂52跟隨滑塊122的移動而回轉移動,因此盤片傳送機構50能穩(wěn)定地將光盤2彈出至預定的彈出位置。
換句話說,在光盤2的彈出過程中,當設置在前面板18的盤片槽19中的面板簾與光盤2形成滑動接觸以將負載作用于光盤2時,彈出臂52的支承部件71和第一連桿臂54向b1方向施力。當?shù)诙B桿臂55和操作臂58不嚙合時,即使操作臂58跟隨滑塊122沿f2方向的滑動而移動,第一連桿臂54也會以嚙合孔80作為支點、僅沿d2方向相對于轉動支承部件71轉動。使彈出臂52沿b2方向回轉移動是困難的。第二連桿臂55還相對第一連桿臂54回轉移動。
另一方面,當?shù)诙B桿臂55與操作臂58嚙合時,嚙合凸起116隨著操作臂58沿d2方向的滑動而抵靠于凸輪槽108的側壁以使第二連桿臂55難以相對第一連桿臂54自由回轉移動。換句話說,當?shù)诙B桿臂55的嚙合凸起116與凸輪槽108的側壁形成接觸時,可限制第一連桿臂54沿d2方向的回轉移動。因此,即使在光盤2彈出期間沿b1方向對彈出臂52施力,當操作臂58沿d2方向移動時,第一連桿臂54還是能克服沿b1方向施加的力而沿d2方向移動并使彈出臂52沿b2方向回轉移動。結果,與滑塊122沿f2方向的滑動量對應,可實現(xiàn)彈出臂52沿b2方向的轉動。因此,盤片傳送機構50可穩(wěn)妥地將光盤2彈出至預定彈出位置。
如上所述,引導第二連桿臂55導向的凸起113移動的凸輪環(huán)57被鎖定在鎖定孔中,該鎖定孔鉆設于主機架6的上表面6a。在凸輪環(huán)57中,朝向底殼4一側垂直設置基本環(huán)形的凸輪壁112。第二連桿臂55的導向凸起113在光盤2的裝載至彈出過程中圍繞凸輪壁112旋轉。凸輪壁112中形成有裝載導向壁112a,當裝載光盤2時,導向凸起113在其上滑動;彈出導向壁112b,當光盤2彈出時,導向凸起113在其上滑動;以及凸起112c,它防止凸輪113在裝載導向壁112a和彈出導向壁112b之間逆向移動。導向壁112a、112b和凸起112c由外緣部分112d包圍而形成導向槽114,導向凸起113在該導向槽114中移動。
聯(lián)接于第一連桿臂54和驅動機構120并操作彈出臂52的操作凸輪58由狹長金屬板形成。沿操作臂58縱向的中央處形成凸輪槽108,形成于第二連桿臂55的嚙合凸起116通過該凸輪槽108被插入。操作臂58沿縱向的一端58a與第三連桿臂94嚙合,該第三連桿臂94聯(lián)接于驅動機構120的滑塊122。其另一端58b與第一連桿臂54嚙合。
如上所述,凸輪槽108與第二連桿臂55的嚙合凸起116嚙合以使彈出臂52根據(jù)滑塊122的滑動操作而回轉移動。凸輪槽108以長孔形狀形成以當?shù)诙B桿臂55圍繞凸輪環(huán)57轉動時,使嚙合凸起116移動。凸輪槽108形成在基本垂直于圖12的箭頭d1方向和箭頭d2方向的方向上,這是操作臂58的移動方向。結果,由于嚙合凸起116與側壁形成接觸,凸輪槽108可限制第二連桿臂55的回轉移動并限制第一連桿臂54沿d2方向的轉動。
當操作滑塊122以使其滑動時,操作臂58經由第三連桿臂94沿圖12的箭頭d1方向和箭頭d2方向(即基本為從左向右方向)移動,從而使第一連桿臂54和彈出臂52回轉移動。具體地說,當操作臂58由于第三連桿臂94而沿圖12中箭頭d1方向移動時,操作臂58沿相同方向擠壓第一連桿臂54以使彈出臂52沿圖12中箭頭b1方向回轉移動,該方向為光盤2的插入方向。當操作臂58由于第三連桿臂94而沿圖12中箭頭d2方向移動時,操作臂58使第一連桿臂54沿相同方向移動以使彈出臂52沿圖12中的箭頭b2方向回轉移動,該方向為光盤2的彈出方向。
與操作臂58的一端58a嚙合以自由回轉移動的第三連桿臂94由基本V形的金屬板制成。第三連桿臂94具有連接于主機架6以自由回轉移動的彎折部分94a。由此,第三連桿臂94受到支承以沿圖12中箭頭c1方向和箭頭c2方向自由回轉移動。在第三連桿臂94中,形成于從彎折部分94a延伸出的一端94b的嚙合凸起109與滑塊122嚙合,而其另一端94c與操作臂58嚙合以自由回轉移動。結果,當滑塊122受到驅動機構120的驅動電機121的驅動力的作用并沿圖12中箭頭f1方向被傳送時,第三連桿臂94由滑塊122中形成的第一導向槽125引導,并沿圖12中箭頭c1方向回轉移動以沿圖中箭頭d1方向移動操作臂58。
當滑塊122沿圖12中箭頭f2方向被傳送時,第三連桿臂94由第一導向槽125引導以沿圖中箭頭c2方向回轉移動,并沿圖中箭頭d2方向移動操作臂58。
當光盤2的側面在諸導向壁上滑動時,設置在盤片傳送區(qū)域左側和右側的左/右導向壁96、97對光盤2進行居中導向。左/右導向壁96、97由合成樹脂等比光盤2更軟的材料形成。右導向壁97被設置在平臺部分4a上,而左導向壁96被設置在主機架6上。左/右導向壁96、97兩者由螺釘、粘合帶等固定。
在左右導向壁96、97中垂直地設有與光盤2形狀對應的圓弧形側壁96a、97a。側壁96a、97a被設置在這樣的位置,即,側壁96a、97a在該位置與傳送至光盤2居中位置的光盤2的側面形成預定間隙。側壁96a、97a不與驅動轉動的光盤2形成接觸。盤片槽19相反側上的左導向壁96中的側壁96a的前端被形成為藉由鉸鏈部分98在盤片傳送區(qū)域內和盤片傳送區(qū)域外自由擺動的居中導向件99。居中導向件99由向盤片傳送區(qū)側翹曲的片簧95(見圖6)施力并使光盤2的側面與之形成接觸。結果,光盤2由居中導向件99沿光盤2的居中方向施力。當將光盤2深深地插入殼體并使彈出臂52沿b1方向回轉移動時,居中導向件99由形成在推出臂72中的擠壓件90擠壓而從盤片傳送區(qū)域撤回。在記錄和再現(xiàn)操作過程中,居中導向件99被保持在離開光盤2側面的位置上。
下面將對由如上所述構成的盤片傳送機構50實現(xiàn)的光盤2的插入到彈出的操作進行說明。通過檢測安裝在電路板59上的第一至第四開關SW1-SW4的壓下狀態(tài)而監(jiān)測光盤2的傳送狀態(tài)。如圖23所示,第一開關SW1被設置在彈出臂52的轉動支承部件71的轉動區(qū)域中。當隨著彈出臂52的回轉移動而由轉動支承部件71壓下第一開關SW1時,則切換第一開關SW1的H和L(在該狀態(tài)下,壓下開關表示為L,而不壓下開關表示為H)。如圖23所示,第二至第四開關SW2-SW4被設置在滑塊122的移動區(qū)域上。當滑塊122沿f1方向或f2方向滑動時,這些開關被相繼地切換為H和L。
盤片驅動裝置1通過微型計算機監(jiān)視第一至第四開關SW1-SW4的壓下狀態(tài)和壓下次數(shù),以監(jiān)測光盤2的傳送狀態(tài)并啟動驅動電機121、主軸電機24a、位移驅動機構36、光拾取器25等。具體地說,盤片驅動裝置1檢測光盤2的傳送狀態(tài)并根據(jù)圖24、25中所示時序圖而輸出各種電機的時序。
在插入光盤2前,如圖12所示,滑塊122在盤片槽19一側沿箭頭f2方向滑動。結果,裝載臂51回轉移動地保持在一個位置,在該位置,嚙合凸起64鎖定于裝載凸輪板53的凸起69并且接觸部分61從光盤2的傳送區(qū)域撤回。與滑塊122嚙合的第三連桿臂94沿圖12中箭頭c2方向回轉移動。結果,由操作臂58和第一連桿臂54操作并使其回轉移動的彈出臂52被施力,以沿圖12中箭頭b2方向轉動。當滑塊122沿f2方向滑動時,副滑塊151沿圖中箭頭h2方向滑動。結果,構成底部單元22的副機架29下降至底殼4一側并從光盤2的傳送區(qū)域撤回。
當用戶將光盤2從盤片槽19插入時,彈出臂52的接觸部分61被壓向光盤2的插入端表面,如圖13所示,彈出臂52沿圖13中箭頭b1方向回轉移動。在這種情況下,由于轉動支承部件71以安裝開口71b為支點沿b1方向轉動,因此與轉動支承部件51嚙合的第一連桿臂54的一端也移動至左導向壁96一側。另一方面,在與第一連桿臂54嚙合的第二連桿臂55中,與凸輪環(huán)57的導向槽114嚙合的導向凸起113沿裝載導向壁112a移動。由于凸輪環(huán)57的裝載導向壁112a向右導向壁97一側延伸,因此第二連桿臂55由裝載導向壁112a引導以與第一連桿臂54分離。于是,由于懸置在第一連桿臂54和第二連桿臂55之間的螺旋張緊彈簧56伸長,因此沿使連桿臂彼此靠近的方向對第一連桿臂54和第二連桿臂55施力。在第二連桿臂55中,導向凸起113與第二連桿臂55的裝載導向壁112a接觸。由此,作用于第二連桿臂55的彈性鎖定部分55a的力,即沿與轉動支承部件71的轉動方向相反的方向施加的力作用于第一連桿臂54。因此,沿圖13中箭頭b2方向對彈出臂52施力,該方向為光盤2的彈出方向。
因此,克服沿彈出方向施加于彈出臂52的力插入光盤2。因此,即使因為用戶而使光盤2插入停止在插入一半的狀態(tài)時,由于光盤被推向殼體3的外側,故也可防止光盤2以未完全彈出狀態(tài)保留在殼體3內的情形。
當用戶克服該施加力插入光盤2并且彈出臂52回轉移動至預定角度時,設置在電路板59上的第一開關SW1由轉動支承部件71的彎折片81擠壓以啟動驅動機構120。在這種情形下,第一至第四開關SW1-SW4的壓下狀態(tài)按順序為L、H、H和H,并由盤片驅動裝置1的微型計算機檢測得到(在該狀態(tài)下,壓下開關表示為L而不壓下開關表示為H)。在該驅動機構120中,滑塊122受到驅動電機121的驅動力作用并沿圖14中箭頭f1方向滑動。結果,裝載凸輪板53也與滑塊122一起沿相同方向滑動。因此,被限制成不能由第一凸輪槽66回轉移動的裝載臂51由盤簧62施力以沿圖14中箭頭a1方向回轉移動。接觸部分61與光盤2的后側面接觸以裝載光盤2。
當彈出臂52回轉移動至驅動機構120的開始位置時,第二連桿臂55的導向凸起113從凸輪環(huán)57的裝載導向壁112a向凸輪環(huán)57的彈出導向壁112b移動。因此,第一連桿臂54和第二連桿臂55彼此靠近并使盤簧56收縮。因此,沿b2方向作用于彈出臂52的施加力不再作功。當?shù)谝贿B桿臂54由第三連桿臂93沿p1方向施力時,第二連桿臂55沿相同方向移動。因此,導向凸起113從裝載導向壁112a向彈出導向壁112b側移動以位于凸起112c附近。
當滑塊122進一步沿f1方向滑動時,如圖15所示,嚙合凸起64在裝載凸輪板53的第一凸輪槽66中從第一導向部分66a向第二導向部分66b移動。與該移動對應,裝載臂51沿圖中箭頭a1方向轉動。由此,光盤2被傳送到盤片安裝部分23上。在這種情形下,檢測到第一至第四開關SW1-SW4的壓下狀態(tài)按順序為L、H、L和H。因此,底部單元22下降至卡盤釋放位置,安全地傳送光盤2變得可能。
光盤2由裝載臂51裝載,由左右導向壁96、97導向,并與止動杠桿140形成接觸,從而居中地位于盤片安裝部分23上。
第三連桿臂94由滑塊122的第一導向槽125引導并沿圖15箭頭c1的方向回轉移動。與該第三連桿臂94嚙合的操作臂58沿圖中箭頭d1方向移動。因此,與操作臂58的另一端58b嚙合的第一連桿臂54由操作臂58擠壓并進一步向左導向壁96側移動。當?shù)谝贿B桿臂54由操作臂58移動時,由于轉動支承部件71沿圖中箭頭b1方向轉動,推出臂72沿相同方向回轉移動。在這種情形下,形成于推出臂72的擠壓件90擠壓從盤片傳送區(qū)域上凸出的左導向壁96的居中導向件99,從而使居中導向件99與光盤的側面分離。
在這種情形下,由于與滑塊122嚙合的嚙合臂165回轉移動,因此副滑塊151沿圖中箭頭h1方向滑動并且底部單元22抬升至卡裝位置。結果,傳送至居中位置的光盤2的中央孔2a的周緣由轉臺23a保持,并且形成在頂板部分5a的開口7周圍的接觸凸起8被卡裝在轉臺23a上。在這種情形下,檢測到第一至第四開關SW1-SW4的壓下狀態(tài)按順序為L、L、H和H。因此,底部單元22上抬至卡裝位置而光盤2被卡裝在轉臺23a上。在盤片驅動裝置1的光盤2的裝載過程中,在將光盤2卡裝于轉臺23a后,主軸電機24a被驅動以轉動光盤2半圈,并且驅動電機121反轉以使底部單元22再次上升至卡裝位置。這就是所謂的雙卡裝(見圖24)。結果可防止一種情況的發(fā)生,即在光盤2與轉臺23a不完全嚙合時進行記錄和再現(xiàn)。
當滑塊122沿f1方向進一步滑動時,由于嚙合凸起64從裝載凸輪板53的第二導向部分66b向第三導向部分66c移動,故裝載凸輪51沿圖16中箭頭a2方向回轉移動。接觸部分61與光盤2的側面分離。
當滑塊122沿f1方向移動并且副滑塊151沿h1方向進一步移動時,底部單元22從卡裝位置下降至記錄和再現(xiàn)位置,等待用戶進行記錄或再現(xiàn)操作。如圖16所示,副滑塊151的頭端碰撞轉動支承部件71的彎折片81。結果,轉動支承部件71沿圖中箭頭b1方向進一步轉動,同時使施力盤簧93伸長。因此,彈出臂52的接觸部件74和居中的光盤2彼此分離。第一連桿臂54與轉動支承部件71一起移動并由施力盤簧93沿p1方向施力。因此,在與第一連桿臂54嚙合的第二連桿臂55中,導向凸起113越過凸起112c,這樣就阻止向裝載導向壁112a一側反向移動,并向彈出導向壁112b移動。
如圖16所示,滑塊122對實現(xiàn)光盤2居中的止動杠桿140進行擠壓,以使止動杠桿140與光盤2的側面分離。結果,光盤2與實現(xiàn)光盤2居中的裝載臂51、彈出臂52、止動杠桿140以及左導向壁96的居中導向件99分離,并以自由狀態(tài)保持在轉盤23a上。光盤2可由盤片轉動驅動機構24驅動并轉動。
在這種情形下,由于檢測到第一至第四開關SW1-SW4的壓下狀態(tài)按順序為L、L、L和H,因此,底部單元22下降至記錄和再現(xiàn)位置并且能夠驅動以使光盤2轉動。
當記錄和再現(xiàn)操作結束并由用戶進行光盤2的彈出操作時,首先,驅動機構120的驅動電機121反轉并且滑塊122沿圖17中箭頭f2方向滑動。結果,由于嚙合凸起64從裝載凸輪板53的第三導向部分66c向第二導向部分66b移動,因此裝載凸輪51沿圖17中箭頭a1方向回轉移動并且接觸部分61與光盤2的側面接觸。
副滑塊151沿圖中箭頭h2方向滑動,對轉動支承部件71的擠壓被釋放。因此,彈出臂52由施力盤簧93施加的力沿圖中箭頭b2的方向回轉移動,而接觸部件74與光盤2的側面形成接觸。由于與轉動支承部件71嚙合的第一連桿臂54通過操作臂58沿d1方向移動并且施力盤簧93收縮,因此彈出臂52僅回轉移動至與光盤2形成接觸的位置。彈出光盤2的力不被產生。
結果,當滑塊122沿f2方向進一步滑動時,副滑塊151沿圖中箭頭h2方向滑動以使底部單元22下降。結果,光盤2由從底殼4開始垂直設置的上推銷10向上推動,以釋放與轉臺23a的卡緊狀態(tài)。
在這種情形下,由于檢測到第一至第四開關SW1-SW4的壓下狀態(tài)按順序為L、H、L和H。因此可以理解的是,底部單元22下降至卡裝釋放位置并且能安全地彈出光盤2。
此后,當滑塊122的第一導向槽125滑動時,與滑塊122嚙合的第三連桿臂94沿圖18中箭頭c2方向回轉移動。然后,操作臂58沿圖中箭頭d2方向移動。如圖18和圖19所示,隨著操作臂58沿d2方向移動,第一連桿臂54沿相同方向移動。然后,彈出臂52根據(jù)操作臂58的移動量而沿圖18中箭頭b2方向回轉移動以彈出光盤2。
在這種情形下,在傳送機構50中,沿圖18中箭頭a1方向被推動的裝載臂51(在該方向,光盤2由盤簧62沿插入方向施力)被設置成與盤片傳送機構50接觸。然而,由于嚙合凸起64與裝載凸輪板53的第一凸輪槽66嚙合,因此允許裝載臂51隨著裝載凸輪板53的滑動而回轉移動。于是,可限制裝載臂51的自由回轉移動。當裝載凸輪板53沿圖19中箭頭f2方向與滑塊122一起滑動時,裝載臂51克服盤簧62施加的力而隨著裝載凸輪板53的滑動而沿圖中箭頭a2方向回轉移動。因此,裝載臂51不施加防礙光盤2彈出的推力。由于光盤2在保持于裝載臂51和彈出臂52之間時被彈出,因此可防止光盤2突然彈出。
當?shù)谝贿B桿臂54由操作臂58沿d2方向移動時,第二連桿臂55的導向凸起113在凸輪環(huán)57的彈出導向壁112b上滑動。在這種情形下,由于第一連桿臂54和第二連桿臂55由操作臂58沿相同方向移動,因此螺旋張緊彈簧56不伸長。換句話說,當插入光盤2時,當彈出臂52沿b1方向回轉移動時第一連桿臂54的移動方向與當導向凸起113由凸輪環(huán)57的裝載導向壁112a引導時第二連桿臂55的移動方向是相反的。由于第一連桿臂54和第二連桿臂55彼此分離,螺旋張緊彈簧56伸長并且沿彈出方向施加的力作用于彈出臂52。然而,在光盤2彈出時,由于第二連桿臂55的導向凸起113沿與通過彈出導向壁112b使第一連桿臂54移動的方向相同的方向被引導,第一連桿臂54和第二連桿臂55不彼此分離地移動。因此,螺旋張緊彈簧56不伸長,并且彈出臂52不受彈出方向施力地通過驅動機構120的驅動力沿彈出方向回轉移動。
在這種情形下,在盤片傳送機構50中,由于光盤2與設置在前面板18的盤片槽19中的面板簾滑動接觸,因此沿b1方向施加的力相對作用于彈出臂52和第一連桿臂54。那么,如上所述,由于第二連桿臂的第二嚙合凸起116與操作臂58的凸輪槽108的側壁形成接觸,第一連桿臂54沿d2方向的轉動得以限制。因此,隨著操作臂58沿d2方向移動與滑塊122沿f2方向的滑動量對應的量,第一連桿臂54和彈出臂52回轉移動。因此,盤片傳送機構50可使彈出臂52克服沿b1方向施加的力而回轉移動與滑塊122的滑動動作對應的量,并穩(wěn)定地將光盤2彈出至預定的彈出位置。
如圖20所示,當滑塊122移動至原始位置,由于壓下檢測開關,滑動動作停止。隨著滑動操作停止,彈出臂52由操作臂58和第一連桿臂54回轉移動至原始位置,以使光盤2停止在某個位置,在該位置上,中央孔2a從盤片槽19彈出。在裝載臂51中,嚙合凸起64嚙合于形成在裝載凸輪板53的第一凸輪槽66中的凸起69,并且接觸部分61從光盤2的傳送區(qū)域撤回。
在這種情況下,第一至第四開關SW1-SW4的壓下狀態(tài)按順序為H、H、H和H。因此,光盤2由彈出臂52彈出至預定彈出位置。于是,停止驅動電機121的驅動。
在光盤2被插入預定量并且驅動電機121的驅動開始的狀態(tài)下,當用戶注意到所插入的光盤2是錯誤的并且迅速握住光盤2時,盤片傳送機構50停止驅動電機121并隨后使驅動電機121反向驅動以彈出光盤2。
具體地說,如圖26所示,當將光盤2從盤片槽19插入預定量并啟動驅動電機121時,隨著滑塊122和裝載凸輪板53沿f1方向的移動,裝載臂51沿圖中箭頭a1方向轉動。這里,當光盤2受到用戶的握持時,裝載臂51的回轉移動受到限制。另一方面,裝載凸輪板53與滑塊12一起沿f1方向滑動。因此,突起地設置在裝載臂51中的嚙合凸起64被鎖定于裝載凸輪板53的第一導向部分66a的前端。結果,滑塊122沿f1方向的滑動得以限制并且驅動電機121的驅動停止。當在這種狀態(tài)下經過預定時間時,驅動電機121被反向驅動并且光盤2以與上述光盤2插入過程相反的過程被彈出。
在這種情形下,由于彈出臂52也回轉移動與光盤2預定插入量對應的預定量,因此第一和第二連桿臂54、55沿使諸連桿臂彼此分離的方向移動。懸置在第一和第二連桿臂54、55之間的螺旋張緊彈簧56被伸長。因此,當反向驅動驅動電機121并且滑塊122沿f2方向的滑動結束時,受螺旋張緊彈簧56施力的第一連桿臂54回轉移動。彈出臂52沿圖26中箭頭b2方向回轉移動。彈出臂52被施力以沿圖26中箭頭b1方向回轉移動。因此,在盤片驅動裝置1中,彈出臂52被施力以沿圖26中箭頭b1方向回轉移動,光盤2由螺旋張緊彈簧56彈出至盤片槽19外。彈出臂52通過螺旋張緊彈簧56的施力彈出光盤2。因此可防止這樣一種情形的發(fā)生,即在裝載光盤2過程中握持光盤時,驅動電機121的驅動停止以及光盤2處于從盤片槽19不完全暴露的狀態(tài)下。
可通過用微型計算機監(jiān)測安裝在電路板59上的第一至第四開關SW1-SW4的壓下狀態(tài)而檢測光盤2不正常的傳送。如圖24所示,當滑塊122從第一開關SW1由彈出臂52壓下的狀態(tài)移動直到檢測到底部單元22下降至卡裝釋放位置(LHHH到LHLH)所經歷的時間等于或大于預定時間(例如3秒)或當直到底部單元22從卡裝釋放位置經過卡裝位置并移動至記錄和再現(xiàn)位置(LHLH到LLLH)的時間等于或大于預定時間,則檢測出不正常傳送。驅動電機121停止或反轉以彈出光盤2。
在光盤2彈出時,當諸如書本的障礙物被放在盤片槽19前方時,由于光盤2與該障礙物接觸,因此難以彈出光盤2。由此,額外的負載被作用于驅動機構120的驅動電機121。由于光盤2被保持在由驅動電機121的驅動力回轉移動的彈出臂52和該障礙物之間,因此額外負載同樣被作用于光盤2。
在該盤片驅動裝置1中,彈出臂52的轉動支承部件71與推出臂72彼此嚙合以沿b1方向以嚙合部分77為支點自由回轉移動,并以盤簧73提供的預定力沿b2方向施力。因此,即使在光盤2彈出時存在阻止光盤2彈出的障礙物并且有與光盤2彈出方向相反的方向的力被作用于彈出臂52,當受到相反方向力的推出臂72沿b1方向回轉移動時,仍可防止額外負載被施加于驅動電機121和光盤2。
當彈出臂52的推出臂72沿b1方向回轉移動時,盤片驅動裝置1停止驅動電機121的驅動。當障礙物位于盤片槽19前面并且光盤2的彈出受到妨礙的狀態(tài)持續(xù)經過預定時間后,盤片驅動裝置1再次將光盤2拉至裝載位置。換句話說,如圖27所示,當光盤2從盤片槽19彈出至外部、光盤2的一側與障礙物接觸并且光盤2彈出停止預定時間時,則驅動電機121反轉。因此,第一和第二連桿臂54、55以及操作臂58與上述過程相反地移動以實現(xiàn)光盤2的裝載操作。在這種情形下,由于第一和第二連桿臂54、55不彼此分離地移動,故螺旋張緊彈簧56不伸長并且沿彈出方向施加的力不作用于彈出臂52。
結果,盤片驅動裝置1可防止這樣一種情形,即光盤2停留在光盤2保持在沿彈出方向轉動的彈出杠桿52和障礙物之間的狀態(tài)下,并能防止將額外負載施加于驅動電機121和光盤2。
可通過用微型計算機監(jiān)測安裝在電路板59上的第一至第四開關SW1-SW4的壓下狀態(tài)而檢測光盤2不正常的傳送。如圖25所示,從驅動電機121反轉直到底部單元22從記錄和再現(xiàn)位置通過卡裝位置下降至卡裝釋放位置(LLLH至LHLH)的滑塊122移動時間等于或大于預定時間(例如3秒)時,或從底部單元22下降至卡裝釋放位置后直到底部單元22移動至所有第一至第四開關SW1-SW4未壓下(LHLH到HHHH)的滑塊122移動時間等于或大于預定時間時,則檢測到不正常的傳送。驅動電機121停止或正常轉動以裝載光盤2。
如上所述,在根據(jù)本實施例的盤片驅動裝置1的盤片傳送機構50中,當插入光盤2時,在用戶將光盤2插入到預定位置的過程中,第一連桿臂54和第二連桿臂55通過凸輪環(huán)57沿連桿臂彼此分離的方向受到引導。這可由懸置在諸連桿臂之間的螺旋張緊彈簧56產生沿彈出方向施加的力并作用于彈出臂52。因此可防止一種情形,即當用戶中止光盤2插入時,光盤2處于不完全插入至殼體3的狀態(tài)。
當彈出光盤2時,第一連桿臂54和第二連桿臂55在彼此緊密接觸的同時藉由凸輪環(huán)57移動,從而消除了由螺旋張緊彈簧56產生的沿彈出方向作用于彈出臂52的推力。彈出臂52根據(jù)受到驅動機構120驅動力作用的滑塊122和操作臂58的操作而回轉移動。因此,盤片傳送機構50可通過驅動機構120的驅動力而不依靠彈力將光盤2穩(wěn)定地彈出至預定停止位置,光盤2的中央孔2a在該位置被彈出至殼體3外。
另外,盤片傳送機構50不采用在彈出光盤2時以螺旋張緊彈簧56的推力使彈出杠桿52回轉移動的機構。因此,當例如受這種推力作用的彈出杠桿52與光盤接觸時,不發(fā)出接觸聲響。因此,由于在光盤2彈出時不產生噪聲,故盤片驅動裝置1提高了其使用感覺。
在根據(jù)本實施例的盤片驅動裝置1中,可在彈出臂52的接觸部件74形成防止小直徑光盤101誤插入的止動件100。盤片驅動裝置1是專門面向具有大直徑(例如12cm)的光盤2的。然而,用戶可能將具有小直徑(例如8cm)的光盤10誤插入盤片驅動裝置1。在這種情形下,當小直徑盤片101與接觸部件74接觸而沿b1方向推動彈出臂52時,彈出臂52不會回轉移動至驅動機構120被驅動的位置。因此,用沿b2方向施加的力彈出小直徑盤片101是可行的。另一方面,當小直徑盤片101被插入并同時被偏壓向小直徑盤片101與彈出臂52的接觸部件74不形成接觸的裝載臂51一側時,小直徑盤片101被深深地插入殼體3。因此,小直徑盤片101保持在與彈出臂52的回轉移動區(qū)域偏離的位置上。
因此,如圖28所示,在彈出臂52中,防止小直徑盤片101誤插入的止動件100形成在接觸部件74中,即使當小直徑盤片101被插入并同時被偏壓向裝載臂51一側時,也能防止小直徑盤片101被深深地插入到殼體3的內側。
止動件100被形成為比接觸部件74更進一步延伸至裝載臂51一側。即使當小直徑盤片101被插入并同時被偏壓向裝載臂51一側時,止動件100的一部分也會與小直徑盤片101接觸,從而抑制盤片的進一步插入。
在由彈出臂52沿圖29中箭頭b2方向轉動的光盤2的插入等待狀態(tài)下,止動件100和盤片槽19的裝載臂51一側的端部之間的間隙被設置成小于小直徑盤片101的直徑。因此,即使當小直徑盤片101被插入并同時被偏壓向裝載臂51側時,止動件100也可穩(wěn)妥地防止小直徑盤片101的誤插入。
當彈出臂52處于等待光盤2插入的狀態(tài)時,止動件100回轉移動至一個位置,當整個小直徑盤片101從盤片槽19基本被插入時,止動件100與小直徑盤片101的插入端面在該位置接觸。換句話說,當整個小直徑盤片101被基本插入時,止動件100與小直徑盤片101接觸。因此,由于小直徑盤片101與止動件100在一個狀態(tài)下接觸,在該狀態(tài)下,幾乎沒有剩下能夠從盤片槽19外推入裝置內的部分,由此限制小直徑盤片101的進一步插入。因此,用戶難以將小直徑盤片101進一步插入到殼體3內。
止動件100與彈出臂52一起在盤片傳送區(qū)域上沿b1方向和b2方向回轉移動。在這種情形下,如果彈出臂52的長度形成為不允許止動件100在暴露于盤片傳送區(qū)域的底部單元22的盤片安裝部分23上回轉移動,則可防止這樣一種情況的發(fā)生,即,在彈出臂52的回轉移動過程中止動件100擺動并與盤片安裝部分23的轉臺23a和嚙合凸起33a碰撞。
在根據(jù)本實施例的盤片驅動裝置1中,如圖30所示,可在主機架6的上表面6a設置凸起103,該凸起103可回轉移動彈出臂52以防止與盤片安裝部分23碰撞。該凸起103被形成在一個區(qū)域上的某個位置,在該位置中,當彈出臂52的接觸部件74通過盤片安裝部分23或其附近時,推出臂72移動,并且在該區(qū)域上,彈出臂52的推出臂72在主機架6的上表面6a上回轉移動。
因此,當光盤2插入并且彈出臂52沿b1方向回轉移動時,推出臂72在凸起103上移動以使接觸部件74上升。因此,如圖31A所示,接觸部件74以及由接觸部件74支承的光盤2的轉動軌跡同樣上升。這樣就使防止盤片安裝部分23的轉臺23a和嚙合凸起33a的碰撞變得可能。
凸起103僅形成于這樣一個位置,即,當彈出臂52的接觸部件74通過盤片安裝部分23或盤片安裝部分23附近時,推出臂72在該位置上移動。因此,除形成有凸起103的部分外,彈出臂52的回轉移動軌跡不會上升至其它部分。因此,與凸起被設置在彈出臂52一側的情形相比,無需在整個回轉移動區(qū)域上都確保彈出臂52的回轉移動高度。換句話說,當在主機架6的上表面6上的彈出臂52形成向下突出的凸起時,該凸起一般在上表面6上移動。因此在回轉移動過程中,彈出臂52的軌跡很高。在主機架6以外的區(qū)域中,必須將彈出臂52的軌跡設置成高得足以防止向下突出的凸起與其它部件碰撞。因此,殼體3的厚度增加使盤片驅動裝置的尺寸和厚度的削減變得難以實現(xiàn)。另外,當由于轉動中的干擾等造成彈出臂52擺動時,凸起很可能與位于彈出臂52的回轉移動區(qū)域下方的其它部件(例如光拾取器25)滑動接觸或碰撞。
有鑒于此,在根據(jù)本實施例的盤片驅動裝置1中,由于在主機架6的上表面6a上形成有凸起103,因此彈出臂52的軌跡僅在凸起103上移動的那部分中處于高位并在其它區(qū)域處于低位。如圖31B所示,由于彈出臂52不具有向下突出的凸起,因此與位于彈出臂52回轉移動區(qū)域下方的其它部件的碰撞等不可能發(fā)生。因此可實現(xiàn)殼體3尺寸和厚度的削減。
將驅動力提供給盤片傳送機構50的驅動機構120包括驅動電機121;受驅動電機121的驅動力作用并在底殼4中滑動的滑塊122;以及將驅動電機121的驅動力傳送至滑塊122的齒輪組123。這些部件被設置于底殼4。驅動機構120通過驅動電機121使滑塊122滑動以驅動盤片傳送機構50和底部抬升機構150。
當將光盤2插入至預定位置時,第一開關SW1由彈出臂52的轉動支承部件71壓下。驅動電機121沿正常轉動方向被驅動以沿f1方向移動滑塊122。當進行彈出操作時,沿相反轉動方向驅動驅動電機121,以使滑塊122沿f2方向移動。滑塊122根據(jù)光盤2的裝載和彈出而沿圖12中的箭頭f1方向或箭頭f2方向移動以驅動盤片傳送機構50和底部抬升機構150的各臂。齒輪組123經由齒條部分131將驅動電機121的驅動力傳遞給滑塊122。
如圖32A所示,滑塊122由整體上形成基本矩形平行六面體形的樹脂組件構成?;瑝K122的上表面122a中形成有第一導向槽125,它與形成在第三連桿臂94中的嚙合凸起109嚙合;第二導向槽126,它與驅動后述底部抬升機構150的副滑塊151的連接臂165嚙合;一對嚙合凹口127、127,它們與形成在裝載凸輪板53中的一對嚙合凸起68、68嚙合;以及第三導向槽128,它與后述盤片插入限制機構190的開閉臂191的一端嚙合。
在滑塊122的底部單元22側的一側122b形成有第一凸輪狹槽130,突起地設置在底部單元22的副機架29中的第一支承桿47通過該狹槽130插入;以及齒條部分131,它與齒輪組123嚙合。防止副機架29的第一支承桿47的后沖作用并穩(wěn)定地操作盤片轉動驅動機構24的第一導向板152被組裝于第一凸輪狹槽130。在滑塊122的下表面122c中,其滑動方向被導向至從底殼4突起設置的一對導向凸起124的滑塊導向槽129沿縱向形成(見圖10)。
該滑塊122在底殼4的下表面上被設置在底殼4的一側和底部單元22之間?;瑝K122位于從盤片槽19插入到殼體3內的光盤2下方。滑塊122的上表面122具有稍小于平臺部分4a的高度?;瑝K122由主機架6覆蓋并藉由設置在底殼4下表面上的驅動電機121和齒輪組123來驅動,以沿向前和向后的方向滑動。
驅動機構120聯(lián)合滑塊122的滑動動作、第三連桿臂94以及與第三連桿臂94嚙合的操作臂58而移動以限制彈出臂52的回轉移動。另外,驅動機構120還向前和向后移動裝載凸輪板53以使裝載臂51回轉移動。結果,驅動機構120根據(jù)滑塊122的滑動而執(zhí)行裝載操作以將光盤2從盤片槽19拉入殼體3,并執(zhí)行彈出操作以將光盤2從盤片安裝部分23彈出至盤片槽19外。
下面將對將所裝載的光盤2定位在盤片安裝部分23上而進行居中操作的止動杠桿140加以說明。如圖6所示,止動杠桿140中形成有杠桿本體141,它由主機架6支承以自由回轉移動;止動凸起142,它從杠桿本體151的一端突起地設置并止動處于居中位置的光盤2;支承凸起143,盤簧144的環(huán)形部分通過所述支承凸起143在杠桿本體141的另一側被插入,并且所述支承凸起143使主機架6支承杠桿本體141自由回轉移動;以及限制凸起145,它穿過主機架6中鉆設的導向孔146并限制杠桿本體141的回轉移動,從而將止動凸起142止動于光盤2的居中位置。
杠桿本體141由樹脂件構成。其中突起地設有止動凸起142的一端141a基本形成為圓弧形。由于支承凸起143由主機架6支承,前述的一端141a被設置成凸出至滑塊122的滑動區(qū)域。結果,滑塊122的前端與杠桿本體141隨著滑塊122的滑動動作而彼此接觸,從而允許止動杠桿140圍繞支承凸起143回轉移動。
由于止動凸起142從杠桿141的一端突出地設置,故止動凸起142從形成于主機架6的回轉移動孔147開始在主機架6的上表面6a凸起,并能夠與光盤2的外緣接觸。當由裝載臂51拉動的光盤2的插入端側的側面與止動凸起142形成接觸時,止動凸起142實現(xiàn)居中操作以將光盤2止動于盤片安裝部分23。使止動凸起142在主機架6上凸起的回轉移動孔147被形成為大致圓弧形。因此,允許止動凸起142從光盤2居中的止動位置撤回。
支承凸起143是基本圓柱形部件,它包括切有螺紋槽的中空部分。支承凸起143突起地設置在杠桿本體141的另一端。由于中空部分的螺紋與鉆設于主機架6的螺紋孔的螺紋相連續(xù),可將支承凸起143支承于主機架6以沿圖12中箭頭g1方向和箭頭g2方向自由轉動。支承凸起143的外緣穿過盤簧144的環(huán)形部分。盤簧144的一端嚙合于杠桿本體141,而另一端嚙合于設置在底殼4的電路板59。結果,盤簧144推動止動杠桿140以圍繞支承凸起143沿圖12中箭頭g1方向回轉移動。
限制凸起145對由盤簧144施力以回轉移動的杠桿本體141的回轉移動區(qū)域加以限制。如圖3所示,限制凸起145向上突起地設置在杠桿本體141上方,并從形成于主機架6的導向孔146暴露在主機架6的上表面6a上。導向孔146對限制凸起145的回轉移動區(qū)域進行限制。因此,導向孔146使通過盤簧144沿g1方向施力以回轉移動的杠桿本體141止動在進行光盤2居中的預定位置。由于導向孔146形成為圓弧形,導向孔146允許杠桿本體141從實現(xiàn)光盤2居中的止動位置撤回。
杠桿本體141由盤簧144推動并且限制凸起145嚙合于導向孔146的箭頭g1側的一端。由此,使止動杠桿140回轉移動至止動位置,止動凸起142在該位置將光盤2止動于居中位置。當裝載光盤2時,光盤2的插入端一側上的止動杠桿140的側面與止動凸起142形成接觸。結果,止動杠桿140將光盤2定位在盤片安裝部分23。在居中完成后,杠桿本體141的一端141a被壓向沿f1方向傳送的滑塊122的前端并且止動杠桿140沿箭頭g2方向回轉移動。結果,止動凸起142與光盤2的外緣分離以使光盤2可轉動。當將光盤2彈出時,由于滑塊122沿f2方向滑動,因此止動杠桿140由盤簧144推動以回轉移動至止動位置,止動凸緣142在所述止動位置將光盤2止動于居中位置。止動杠桿140準備加載光盤2。
下面將對聯(lián)動于滑塊122的滑動操作而升高或降低底部單元22的底部抬升機構150進行說明。底部抬升機構150操作以在卡裝位置、卡裝釋放位置和記錄和再現(xiàn)位置之間升高和降低底部單元22。在卡裝位置,底部單元22上升以將定位在盤片安裝位置的光盤2安裝在盤片安裝部分23的轉臺23a上;在卡裝釋放位置,底部單元22下降以從盤片安裝部分23的轉臺23a彈出光盤2;而在記錄和再現(xiàn)位置,底部單元22位于卡裝位置和卡裝釋放位置之間以將信號記錄至或將信號再現(xiàn)自光盤2。
具體地說,底部抬升機構150通過用滑塊122以及根據(jù)滑塊122的滑動動作而滑動的副滑塊151使形成于底部單元22的第一支承桿47和第二支承桿48升高和降低,從而抬高和降低底部單元22。如圖32A所示,在與滑塊122的底部單元22相對側,操作以升高和降低底部單元22至卡裝釋放位置和記錄/再現(xiàn)位置的第一凸輪狹槽130被形成在縱向上。第一凸輪狹槽130中形成有與卡裝釋放位置對應的下側水平面部分130a、與記錄和再現(xiàn)位置對應的上側水平面部分130b、以及連接下側水平面部分130a和上側水平面部分130b的斜面部分130c。突起地設置在底部單元22的副機架29上的第一支承桿47可滑動地穿過第一凸輪狹槽130。
如圖32A所示,在第一凸輪狹槽130中設置引導第一支承桿47移動并在記錄和再現(xiàn)位置防止第一支承桿47后沖作用的第一導向板152,以使盤片轉動驅動機構24穩(wěn)定操作。第一導向板152由片簧部分構成。第一導向板152的一端鎖定于形成在第一凸輪狹槽130之上的鎖定件153,而其另一端鎖定于形成在第一凸輪狹槽130下方的鎖定凹口154。第一導向板152中,在上側水平表面部分130b和斜面部分130c的接觸點上方形成有彎折狀態(tài)的凸起部分155,當?shù)撞繂卧?2上升至卡裝位置時,第一支承桿47移動至所述凸起部分155,并且當?shù)谝恢С袟U47移動至上側水平面部分130b時,所述凸起部分凸起于滑塊122的上表面122a側。
第一凸輪狹槽130的下側水平面部分130a具有稍大于第一支承桿47直徑的高度并被形成為可自由滑動。另一方面,第一導向板152與上側水平面部分130b之間的高度被設置成等于或稍小于第一支承桿47的直徑。因此,當?shù)谝恢С袟U47移動至上側水平面部分130b時,第一支承桿47被壓入并夾在第一導向板152和上側水平面部分130b之間。因此,第一導向板152可控制由設置于底部單元22的盤片轉動驅動機構24的主軸電機24a引起的振動并使光盤2穩(wěn)定地轉動。
由于第一支承桿47被保持在第一導向板152和上側水平面部分130b之間,因此凸起部分155凸起于滑塊122的上表面122a并壓向主機架6的上表面6a。因此,滑塊122由第一導向板152壓向底殼4一側??煽刂朴捎隍寗拥撞繂卧?2和外部干擾所產生的振動的影響。
副滑塊151支承從底部單元22的副機架29突起設置的第二支承桿48并與滑塊122嚙合。副滑塊151被設置成根據(jù)滑塊122的滑動動作而沿圖12中垂直于光盤2裝載方向的箭頭h1方向或箭頭h2方向滑動。
如圖32B所示,副滑塊151由合成樹脂制的長條平板部分構成。在副滑塊151的上表面151a上,沿縱向形成上導向槽158,從主機架6突出的導向凸起157與所述導向槽158嚙合。在副滑塊151中,在與下表面151b的上導向槽158錯開的位置處,沿縱向形成有下導向槽160,從底殼4凸起的導向凸起159與所述下導向槽160嚙合(見圖10)。當從主機架6凸起的導向凸起157與上導向槽158嚙合時,導向凸起157可在上導向槽158中滑動。當從底機架4凸起的導向凸起159與下導向槽160嚙合時,導向凸起159可在下導向槽158中滑動。由此,副滑塊151聯(lián)動于滑塊122的滑動操作而沿箭頭h1方向或箭頭h2方向滑動。
在副滑塊151中,在位于滑塊122側的縱向上的一端形成有嚙合槽166,聯(lián)接于滑塊122的聯(lián)接臂165與嚙合槽166嚙合。嚙合槽166被設置在沿垂直于副滑塊151縱向的方向延伸的嚙合片167中。在副滑塊151中,與形成嚙合片167的一端相對一側上的另一端被形成接觸凸起168,當裝載光盤2時,所述接觸凸起168與彈出臂52的轉動支承部件71接觸。當裝載光盤2時,接觸凸起168與轉動支承部件71的彎折片81接觸。因此,通過與轉動支承部件71聯(lián)接的第一連桿臂54,接觸凸起168使聯(lián)接于第一連桿臂54的第二連桿臂55的導向凸起113移動,從而在凸輪環(huán)57的凸起112c上攀升。此外,接觸凸起168回轉移動彈出臂54,直到接觸部件74從光盤2的側面脫開為止。
在副滑塊151中,在盤片槽19的一側151b形成有在卡裝位置、卡裝釋放位置和記錄/再現(xiàn)位置抬高和降低底部單元2的第二凸輪狹槽170,其與第一凸輪狹槽130一起沿縱向形成。第二凸輪狹槽170中形成與卡裝釋放位置對應的下側水平面部分170a、與記錄和再現(xiàn)位置對應的上側水平面部分170b、以及連接上側水平面部分170a和下側水平面部分170b并與卡裝位置對應的斜面部分170c。突起地設置在底部單元22的副機架29上的第二支承桿48可滑動地穿過第二凸輪狹槽170。
第二凸輪狹槽170的斜面部分170c被設置在高于上側水平面部分170b的位置,并略微下降以將底部單元22引導至上側水平面部分170b。結果,當副滑塊151沿h1方向滑動時,第二支承桿48從下側水平面部分170a開始上升至斜面部分170c。由第二凸輪狹槽170導向的底部單元22從卡裝釋放位置向卡裝位置移動。在這種情形下,在底部單元22中,被傳送至盤片安裝部分23的光盤2的中央孔2a的周緣由轉臺23a和設置在頂蓋5的頂板部分5a的接觸凸起8夾持。當副滑塊151沿h1方向進一步滑動時,第二支承桿48從斜面部分170c下降至上側水平面部分170b。因此,底部單元22從卡裝位置向記錄和再現(xiàn)位置移動。
如圖32B所示,第二凸輪狹槽170與第一凸輪狹槽130一樣設有第二導向板171,它引導第二支承桿48的移動并防止第二支承桿48在記錄和再現(xiàn)位置的后沖作用,以使盤片轉動驅動機構24穩(wěn)定操作。第二導向板171的一端鎖定于形成在第二凸輪狹槽170上方的鎖定件173。其另一端鎖定于形成在第二凸輪狹槽170下方的鎖定凹口174。在第二導向板171中,在上側水平面部分170b和斜面部分170c的接觸點上方形成有呈彎折狀態(tài)的凸起部分175,當?shù)撞繂卧?2上升至卡裝位置時,第二支承桿48移動至所述凸起部分175,并且當?shù)诙С袟U48移動至上側水平表面部分170b時,所述凸起部分凸起于副滑塊151的上表面151a一側。
第二凸輪狹槽170的下側水平面部分170a具有稍大于第二支承桿48的直徑并被形成為可自由滑動。另一方面,第二導向板171與上側水平面部分170b之間的高度被設置成等于或稍小于第二支承桿48的直徑。因此,當?shù)诙С袟U48移動至上側水平面部分170b時,第二支承桿48被壓入并保持在第二導向板171和上側水平面部分170b之間。因此,第二導向板171可與第一導向板152一起控制由設置于底部單元22中的盤片轉動驅動機構24的主軸電機24a引起的振動并使光盤2穩(wěn)定地轉動。
由于第二支承桿48被保持在第二導向板171和上側水平面部分170b之間,因此凸起部分175凸起于副滑塊151的上表面151a并壓向主機架6的上表面6a。因此,副滑塊151由第二導向板171壓向底殼4側。由此,可控制由于驅動底部單元22而產生的振動和干擾的影響。
該副滑塊151與嚙合槽166嚙合。聯(lián)接滑塊122和副滑塊151的聯(lián)接臂165基本被形成為L形。聯(lián)接臂165具有連接于主機架6以自由回轉移動的彎折部分165a。聯(lián)接臂165具有形成在從彎折部分165a延伸的短邊上的一端165b的嚙合凸起177。嚙合凸起177嚙合于滑塊122的第二導向槽126以自由滑動。此外,聯(lián)接臂165具有形成在長邊上的另一端165c的嚙合凸起178。嚙合凸起178嚙合于副滑塊151的嚙合槽166以自由滑動。
當滑塊122沿f1方向移動時,由于嚙合凸起177在滑塊122的第二導向槽126中移動,因此聯(lián)接臂165以彎折部分165a為支點沿i1方向回轉移動。當嚙合凸起178在嚙合槽166中移動的同時,使副滑塊151沿h1方向滑動。當滑塊122沿f2方向移動時,由于嚙合凸起177在第二導向槽126中移動,因此聯(lián)接臂165以彎折部分165a為支點沿i2方向回轉移動。當嚙合凸起178在嚙合槽166中移動的同時,使副滑塊151沿h2方向滑動。
如圖3、圖6和圖33所示,盤片驅動裝置1包括導向銷180,它引導底部單元22以當?shù)撞繂卧仙量ㄑb位置時,使由盤片傳送機構50傳送至居中位置的光盤2的中央孔2a和設置在底部機架27的盤片安裝部分23的轉臺23a對齊。
導向銷180從底殼4的底表面開始垂直地設置。如圖33所示,在導向銷180的上部形成凸緣部分182,所述凸緣部分182可通過形成在底部機架27中的導向孔181而插入。凸緣部分182的直徑稍大于底部機架27的導向孔181的直徑。凸緣部分182中形成有第一導向部分183,它包括向其上端擴徑的斜面;以及第二導向部分184,它包括向其上端縮徑的斜面。當?shù)撞繖C架27上升和下降時,凸緣部分182穿過導向孔181,其中第一和第二導向凸緣部分183、184與形成在導向孔181中的導向壁185形成滑動接觸。結果,凸緣部分182將底部單元22引導至卡裝位置和卡裝釋放位置。
底部機架27的導向孔181被鉆設在與作為底部單元22的轉動支點的第三支承桿49分離的轉臺23a附近,導向銷180通過所述導向孔插入。如圖33所示,在導向孔181中,導向壁185在底部機架27的下部為膨脹形狀。導向壁185形成比導向銷180的凸緣部分182的直徑稍大的間隙。當凸緣部分182穿過該間隙時,底部單元122被引導以使光盤2的中央孔2a與盤片安裝部分23的轉臺23a對齊。
具體地說,如圖34以及圖33(a)中雙點劃線所示的那樣,當?shù)撞繂卧?2下降至卡裝釋放位置時,導向銷180的凸緣部分182位于導向孔180上方。當光盤2被傳送至居中位置時,底部機架27上升并且凸緣部分182穿過導向孔181。當?shù)撞繖C架27上升至光盤2的卡裝位置時,如圖35和圖33(b)中實線所示,形成為在導向孔181中膨脹的導向壁185在導向銷180的第一導向部分183上滑動,并且凸緣部分182穿過諸導向壁185之間的間隙。這樣,當?shù)撞繖C架27由導向銷180引導上升時,盤片安裝部分23的轉臺23a與被傳送至居中位置的光盤2的中央孔2a對齊。由此可平滑地進行卡裝而不會將額外負載施加于光盤2和轉臺23a。
導向銷180和導向孔181沿縱向的另一端側形成在盤片安裝部分23附近,所述另一端與設置有支承底部單元22轉動的第三支承桿49的那一端相對。因此,能夠最有效地校正傳送至居中位置的光盤2和轉臺23a之間的偏差。這樣就能夠穩(wěn)妥地使光盤2的中央孔2a和轉臺23a的嚙合凸起33a對齊。
接著,如圖36和圖33(c)中雙點劃線所示,當?shù)撞繂卧?2下降至記錄和再現(xiàn)位置時,底部機架27的導向孔181的導向壁185在凸緣部分182的第二導向部分184上滑動。凸緣部分182由導向孔181引導以使凸緣部分182穿過導向孔181。然后,導向壁185下降至使導向壁185與凸緣部分182分離的一個位置。在底部單元22下降至記錄和再現(xiàn)位置的狀態(tài)下,導向銷180和導向孔181不彼此接觸。由此可防止例如振動的干擾從底殼4經由導向銷180傳遞至底部機架27。因此,可防止干擾經由導向銷180傳遞至盤片轉動驅動機構24和光拾取器25而對記錄和再現(xiàn)特性產生不利的影響。
導向銷180形成在某個高度以防止導向銷180與由盤片轉動驅動機構24驅動旋轉的光盤2的下表面形成接觸。因此光盤2的信息記錄表面不會被刮傷。
當記錄和再現(xiàn)操作結束并且盤片驅動裝置1轉向光盤彈出過程時,底部單元22下降至卡裝釋放位置。光盤2由上推銷10從轉臺23向上推動以釋放卡裝。在這種情形下,在底部機架27中,導向孔181位于導向銷180下方。
在根據(jù)本實施例的盤片驅動裝置1中,可將導向銷180用作上推銷10以釋放對光盤2的卡裝。導向銷180的上端可形成為半球形狀,而底部機架27的導向孔181可與安裝在轉臺23a上的光盤2的中央孔2a附近的非記錄區(qū)對應地形成。結果,當?shù)撞繂卧?2下降至光盤2的卡裝釋放位置時,光盤2由導向銷180的上端推動并且釋放與轉臺23a的卡裝。根據(jù)這種結構,由于除導向銷180外無需使用上推銷10,因此可削減盤片驅動裝置1的部件數(shù)量和重量。
在根據(jù)本發(fā)明的一個實施例的盤片驅動裝置中,當彈出臂處于等待大直徑盤形記錄介質插入的狀態(tài)時,設置在彈出臂中的止動件回轉移動至這樣一個位置,即,當基本整個小直徑盤形記錄介質從盤片槽插入時,止動件與小直徑盤形記錄介質的插入端面在該位置形成接觸。換句話說,當基本將整個小直徑盤形記錄介質插入時,止動件與小直徑盤形記錄介質接觸。因此,由于小直徑盤形記錄介質在操作者能從盤片槽外將其推入裝置的部分幾乎沒有留下的狀態(tài)下與止動件接觸,因此可限制小直徑盤形記錄介質的進一步插入。結果,操作者難以將小直徑盤形記錄介質插入到裝置內。
本領域內技術人員應當理解,根據(jù)設計要求和其它因素可產生各種修正、組合、子組合和變化,只要它們落在所附權利要求及其等效物范圍內即可。
權利要求
1.一種盤片驅動裝置,包括殼體,所述殼體設有盤片槽,用于將大直徑盤形記錄介質插入于此或將記錄介質從中彈出;彈出臂,所述彈出臂彈出大直徑盤形記錄介質;以及盤片傳送機構,所述盤片傳送機構至少使所述彈出臂回轉移動至大直徑盤形記錄介質的彈出位置,其中所述彈出臂設有防止小直徑盤形記錄介質插入的止動件,并且當彈出臂回轉移動至彈出位置時,所述止動件回轉移動至一個位置,當整個小直徑盤形記錄介質從盤片槽被基本插入時,所述止動件與小直徑盤形記錄介質的插入端側上的一條邊在所述位置形成接觸。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盤片驅動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彈出臂具有轉動支承部件;推出臂,所述推出臂可回轉移動地連接于所述轉動支承部件;以及接觸部件,所述接觸部件設有止動件并與大直徑盤形記錄介質接觸,并且在盤片驅動裝置等待大直徑盤形記錄介質插入的狀態(tài)下回轉移動至彈出位置。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盤片驅動裝置,其特征在于,處于彈出位置的接觸部件和盤片槽縱向的兩端之間的間隙小于小直徑盤形記錄介質的直徑。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盤片驅動裝置,其特征在于,彈出臂被設置在殼體一側的一條邊上,而止動件形成在彈出臂的前端;以及彈出臂的長度被形成為不允許止動件在盤片安裝部分上回轉移動,所述盤片安裝部分基本被設置在殼體的中央,并且在所述盤片安裝部分上安裝大直徑盤形記錄介質。
全文摘要
一種盤片驅動裝置,包括殼體,所述殼體設有盤片槽,用于將大直徑盤形記錄介質插入于此或將記錄介質從中彈出;彈出臂,用于彈出大直徑盤形記錄介質;以及盤片傳送機構,用于至少使所述彈出臂回轉移動至大直徑盤形記錄介質的彈出位置,所述彈出臂設有防止小直徑盤形記錄介質插入的止動件。當彈出臂回轉移動至彈出位置時,所述止動件回轉移動至一個位置,當整個小直徑盤形記錄介質從盤片槽被基本插入時,所述止動件與小直徑盤形記錄介質的插入端側上的一條邊在所述位置形成接觸。
文檔編號G11B17/051GK1975899SQ20061016394
公開日2007年6月6日 申請日期2006年11月29日 優(yōu)先權日2005年11月30日
發(fā)明者大森清, 田村秀, 堤英明 申請人:索尼株式會社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