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對外周血白細胞中的樹突細胞表面具有特異性的單克隆抗體3-6-a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只與樹突細胞起反應的單克隆抗體3-6-A。更具體而言,單克隆抗體3-6-A與只在外周血白細胞中樹突細胞表面表達的DMα的細胞外區(qū)起反應。因此,本發(fā)明涉及與樹突細胞特異性表面標記相符合的單克隆抗體3-6-A的可應用性。
背景技術:
當通過胞飲或病菌感染接觸外來抗原時,樹突細胞(此后稱為DC)吞噬抗原,降解蛋白質(zhì),并將其以結合在MHC II類分子上的肽的形式呈現(xiàn)在細胞表面。盡管在總PBL中DC不足1%,但DC向T細胞的抗原呈遞能力比單核細胞和巨噬細胞要強的多(Pierre等人,自然(Nature)388787(1987))。
一旦被外來抗原致敏,DC便返回淋巴結,分泌一種特異性C-C趨化因子。在淋巴結中,致敏的DC活化原初T細胞(Adema等人,自然387713(1997);Ingulli E等人,實驗醫(yī)學雜志(J.Exp.Med.)1852133(1997)),誘導產(chǎn)生針對抗原的細胞免疫(Steinman R.M.,免疫學年評(Annu.Rev.Immunol.),9271(1991))。據(jù)報道,DC在胸腺內(nèi)T細胞的正、負選擇方面起重要作用(Carlos A.,今日免疫學(Immunol.Today)18)。其它實驗顯示,DC分泌的趨化因子參與T細胞向淋巴結歸巢(Adema等人,自然387713(1997);Ingulli等人,實驗醫(yī)學雜志,1852133(1997))。
此外,DC還具有誘導IL-12、活化癌細胞特異性CTL的能力,CTL能有效地抑制癌生成和癌細胞增殖(Gabrilovich等人,細胞免疫學(CellImmunol.)17011-9(1996);Vezzio等人,國際免疫學(Int.Immunol)819963-70(1996);Young等人,實驗醫(yī)學雜志1837-11(1996))。通過利用DC的這些功能,最近對DC用于癌癥免疫療法的開發(fā)進行了深入研究(Giboa等人,癌癥免疫學與免疫療法(Cancerimmunol.immunother.),4682-87(1988);Nestle等人,自然醫(yī)學(Nat.Med.),4328(1998);Song等人,實驗醫(yī)學雜志,1861247(1997))。
此外,DC已被證實在AIDS的發(fā)病中起關鍵作用(Fauci,科學,2621011(1993);Pantaleo等人,自然,362355(1993);Embretson等人,自然,362359(1993);Haynes等人,科學(Science),271324(1996))。感染HIV-1病毒的病人通常經(jīng)歷為期3-15年的無癥狀期,期間在病人的血流中僅見到微量的HIV-1病毒。但在淋巴結中DC周圍卻可見到大量的病毒和受感染的CD4+T細胞(Pantaleo等人,自然362355(1993))。這說明在整個臨床潛伏期,即使在血液中僅顯示微量病毒活動時,淋巴器官中的HIV復制是活躍的。他們對這一現(xiàn)象的解釋是在原發(fā)病毒血癥期間,DC接觸并感染了大量HIV-1,返回淋巴結,在此它們刺激原初T細胞,然后將病毒傳播給這些活化的CD4+T細胞。DC-介導的HIV-1傳播,引起CD4+T細胞的活動性感染以及淋巴結中T細胞短缺,隨之導致血流中CD4+T細胞缺乏,直至AIDS水平(Blauvelt等人,臨床研究雜志(J.Clin.Invest.)1002043(1997);McCloskey等人,免疫學雜志(J.Immunol.)1581014(1997))。有一篇文獻報道,純化的原始CD4+T細胞在缺乏抗原呈遞細胞如DC或巨噬細胞時,并不受HIV-1感染,而且DC向CD4+T細胞傳播HIV-1的效率要比巨噬細胞高的多(Joo等人,韓國微生物學會雜志(J.Kor.Soc.Microbiol.),3077(1995))。這些研究結果實例,具體證明了DC在AIDS的發(fā)展中起重要作用。
在過去的幾年中,DC因上述特性和特征而受到了免疫學家和有關科學家的高度重視。然而,由于存在以下限制因素,DC研究并沒有象在其它實驗中期望的那樣取得如此快速的進展。首先,在總的PBL中DC所占不足1%,而且在體外即使存在粒細胞巨噬細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其數(shù)量也不增長,而有報道認為GM-CSF能支持DC存活達6周(Marcowitz與Engleman,臨床研究雜志85955,1990)。第二,至今還沒有發(fā)現(xiàn)人類DC特異性表面標記。
有限的細胞數(shù)量以及DC特異性表面標記的缺乏,使之難以應用純化的、足夠數(shù)量的DC進行進一步實驗。然而,幾家實驗室仍堅持研究,結果DC的特征目前已被認可。到目前為止,已從PBL中純化出DC,這一般都是通過負選擇法進行的,該法在其它文獻中已有描述(Freudenthal等人,國家科學院院刊(Proc.Natl.Acad.Sci)877698(1990))。在負選擇法中,通過下述實驗步驟,從PBL中去除其它免疫細胞如T細胞、B細胞、單核細胞和巨噬細胞,從而分離出DCFicoll梯度、E-玫瑰花環(huán)、黏附淘選、Fc淘選、三碘苯甲酰氨基葡萄糖梯度離心、以及抗體淘選方法。這些步驟太過費力和復雜,可能不適用于一般實驗室。
最近,有些研究人員嘗試通過在體外有細胞因子如GM-CSF和IL-4存在條件下,使骨髓干細胞(CD34+,CD11c+)或單核細胞分化而產(chǎn)生DC(Bender等人,免疫學方法雜志(J.Immunol.Methods)196121-135(1996))。最近大多數(shù)用于免疫療法的DC研究都利用這種方法制備DC。然而,這種方法也有其不足,它的費用較高,而且分化需要較長的時間。此外,盡管分化的細胞在形態(tài)學上象DC,但在其生物學功能方面,它們是不是真正的DC、以及用于免疫療法時在體內(nèi)能否代替真的DC,還是有爭議的。
因此,為了從實際出發(fā)研究DC,首先基本的是找到DC特異性表面標記并制備針對它的單克隆抗體。這些單克隆抗體不但在研究DC方面很有用處,而且也可用于從PBL中DC的正選擇。為此,已提出了幾種單克隆抗體,并將其用作DC檢測抗體。然而,它們中的大多數(shù)因有其自身的限制,并不太適用于從PBL中檢測和分離DC。例如,HB15分子(CD83)的單克隆抗體(mAB)就只與活化的DC起反應,而根本不與原初DC起反應。我們目前的研究已證明,與其它細胞特異性表面標記相比,CD83即使在活化的DC也沒有得到充分表達。此外,針對CD83的mAB的特異性無與活化的DC反應及與活化的單核細胞/巨噬細胞反應那樣高的特異性。然而,它一直被廣泛用于在體外鑒定源于單核細胞的DC(Fearnley等人,血液(Blood),893708(1997);Zhou等人,免疫學雜志,1543821(1995))。
此外,也有報道將CD11c和CD1a作為DC特異性表面標記(Gao等人,免疫學(Immunology)91135(1997);Lardon等人,免疫學91553(1997);Ruedl等人,免疫學2661801(1996))。但它們對DC的特異性存在一個問題。CD11c不但在DC上表達,而且也在巨噬細胞、粒細胞和NK細胞表達,而CD1a也見于胸腺細胞和郎罕細胞。這些結果在我們的實驗中也得到部分證實。我們發(fā)現(xiàn)CD11c在DC表面有大量表達,但在B細胞和單核細胞也有同等數(shù)量或較低數(shù)量的表達。而CD1a并不在原初DC表面表達。這些結果說明,CD1a、CD11c和CD83并不適合作為DC特異性表面標記。
發(fā)明內(nèi)容
考慮到這一背景,本發(fā)明的發(fā)明者制備了DC的cDNA文庫,并檢查文庫以尋找一種DC特異性表面標記。通過一系列實驗,如斑點提取(plaque-lifting)和DNA斑點示差雜交、序列測定以及定量RT-PCR,發(fā)明者發(fā)現(xiàn),HLA-DMα/b(此后稱為DMα)基因只在PBL中的DC上表達(Bae等人,分子與細胞(Mol.Cells),5569,1995)。制備了一種針對DMα細胞外區(qū)的單克隆抗體,后來稱之為3-6-A。同時檢測了Mab3-6-A以及其它提出的單克隆抗體對DC的特異性。
因此,本發(fā)明的一個目的就是提供一種新的單克隆抗體,它只識別PBL中的DC。
本發(fā)明的另一個目的是提供一種雜交瘤細胞,它產(chǎn)生這種新的單克隆抗體。
為了制備一種針對PBL中DC上特異性表達的DMα蛋白質(zhì)的單克隆抗體,嘗試了讓DMα蛋白質(zhì)在大腸桿菌中表達,并將其接種到BALB/c小鼠進行免疫。然而,結果發(fā)現(xiàn)如此得到的單克隆抗體中,沒有一種能夠識別表達在DC或Raji細胞上的正常DMα(Kim等人,分子與細胞,6684(1996))。DMα在人類和小鼠之間有75%以上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這提示應用重組h-DMα蛋白質(zhì)在BALB/c小鼠中制備抗人DMα單克隆抗體,可能是困難的。
Kim等人(分子與細胞,6684(1996))制備的單克隆抗體之所以不能識別表達在DC上的正常DMα的原因,被認為可歸咎于以下可能性。當以一種包涵體的形式表達時,因缺乏糖基化或結構破壞,重組DMα將會失去它的B細胞表位。
在本發(fā)明中,重組DMα蛋白質(zhì)是從一種桿狀病毒系統(tǒng)中獲得的。這種重組DMα蛋白質(zhì)被證明保持了表達在Raji細胞或DC上的正常DMα的抗原性以后,被用來制備單克隆抗體3-6-A。通過IsoStripTM試劑盒(Boehringer Mannheim)分析發(fā)現(xiàn),本發(fā)明的單克隆抗體3-6-A是一種IgG1亞類,具有γ1同型κ鏈。
單克隆抗體3-6-A對DC和Raji細胞中表達的正常DMα顯示出很強的反應性,而且反應性具有很強的特異性,只針對原始免疫細胞中的DC。此外,還發(fā)現(xiàn)抗體3-6-A不但與細胞漿深染,而且也與DC的細胞表面深染。這些特性說明,PBL中只有DC在其細胞漿以及細胞表面表達相當數(shù)量的DMα。這一結果與以往的報道大不相同,這些報道認為DM蛋白質(zhì)屬于核內(nèi)體區(qū)室,只位于細胞漿(Karlsson等人,科學,2661569(1994);Sanderson等人,科學,2661566(1994))。本發(fā)明者發(fā)現(xiàn),這種差別是由于實驗中應用的細胞類型不同。實際上,Raji細胞只有在先固定和增加通透性后,才與3-6-A染色,如不固定則不著色,這說明在Raji細胞中DM只位于細胞漿,而不象以往報道的那樣位于細胞表面。這些結果強烈提示,DM表達類型有可能是細胞類型特異的。本發(fā)明者在全世界首先發(fā)現(xiàn),DM只表達在PBL中的DC表面。
最近有幾項報道宣稱,DM作為一種侶伴蛋白質(zhì)在MHC II類-依賴抗原呈遞方面起重要作用(Morris等人,自然368551,1994;Karlsson等人,科學2991569,1994)。Sanderson等人(免疫學487,1996)報道,通過免疫共沉淀實驗,發(fā)現(xiàn)DM誘導CLIP從HLA-DR解離,促使肽與DR分子的結合。但本研究結果發(fā)現(xiàn)有相當數(shù)量的DM表達在DC表面,提示DM分子除了侶伴功能外,在DC中還發(fā)揮其它某些重要功能,至少是部分功能。首先,我們的結果強烈提示,DM分子可用作DC特異性表面標記。
本發(fā)明的單克隆抗體3-6-A不但可用于表達在DC表面的DM功能的研究,而且也可用來研制用于PBL中DC正選擇的工具。DC在免疫反應中起關鍵作用。特別是,DC是研究癌免疫療法的重要材料。因此,迫切需要研制一種純化DC的正選擇方法。正選擇工具一旦用單克隆抗體3-6-A建立,在本發(fā)明中研制出來,那么在探討DC介導的研究和癌免疫療法方面將會提供很大幫助。本發(fā)明的完成是通過在發(fā)明者的研究結果的基礎上制備了單克隆抗體3-6-A,并測試了它的特異性以及與DC的結合能力。
附圖簡述
圖1中的流程圖簡要顯示了用于單克隆抗體3-6-A制備和特征分析的步驟;圖2中的SDS-PAGE照片顯示了重組DMα在轉化的大腸桿菌中的表達;圖3中的照片顯示了High-5細胞轉染重組桿狀病毒DNA后產(chǎn)生重組病毒體而形成的陽性噬菌斑;圖4中的蛋白質(zhì)印跡照片顯示了重組DMα在桿狀病毒系統(tǒng)中的正常表達;圖5中的蛋白質(zhì)印跡照片顯示了小鼠抗重組DMα抗血清與Raji細胞中表達的真正DMα的反應性;圖6中的蛋白質(zhì)印跡照片顯示了單克隆抗體3-6-A與大腸桿菌和細胞中表達的DMα的反應性;圖7A中的熒光顯微鏡照片顯示了DC和Raji細胞的細胞漿和表面用單克隆抗體3-6-A染色;圖7B是Raji細胞在固定前或固定后用單克隆抗體3-6-A染色的FACS直方圖;圖8中的熒光顯微鏡照片顯示了與其它商品化DC特異性單克隆抗體用于染色純化的原始免疫細胞相比較,單克隆抗體3-6-A對DC的特異性;
圖9中的斑點印跡照片比較了單克隆抗體3-6-A與商品化DC特異性單克隆抗體對純化的DC的反應性和特異性;以及圖10中的FACS直方圖顯示了單克隆抗體3-6-A與各種純化的原始免疫細胞的反應性。
實施本發(fā)明的最佳方式要實現(xiàn)本發(fā)明的目的,首先將一個編碼DMα基因細胞外區(qū)609bp的DNA片段(相應于122-731堿基序列)克隆到桿狀病毒轉移載體pBlueBacHis2A中,以產(chǎn)生一個重組質(zhì)粒pBlueBacHis2A-DMα。這個重組質(zhì)粒與桿狀病毒全長DNA即Bac-N-Blue(Invitrogen)一起,共轉染到High-5細胞(Invitrogen)中,導致重組桿狀病毒Bac-N-Blue-DMα的產(chǎn)生,然后將其感染大量培養(yǎng)的High-5細胞。收獲感染High-5細胞,將其提取物置于Ni+-NTA柱(Qiangen),純化重組DMα蛋白質(zhì)。用純化的重組DMα蛋白質(zhì)免疫BALB/c小鼠,取其脾細胞與小鼠骨髓瘤Sp2/0細胞雜交,產(chǎn)生出雜交瘤細胞KHB-DM,后者產(chǎn)生單克隆抗體3-6-A。現(xiàn)在通過培養(yǎng)雜交瘤細胞KHB-DM,可獲得單克隆抗體3-6-A。實施例1DC及其它原始免疫細胞的純化按照以往報道的步驟(Bae等人,分子與細胞,5,569,1995),從韓國紅十字血庫提供的淡黃色細胞層或leukopak中純化DC及其它免疫細胞(T細胞、B細胞和單核細胞)。實施例2DC的mRNA提取和DMα-cDNA合成根據(jù)已知技術(Bae等人,分子與細胞,5,569,1995),從在實施例1得到的DC中提取mRNA。將mRNA與1μg Oligo-dT引物在逆轉錄溶液(Rnase抑制物0.5μl,5×第一鏈合成反應緩沖液4μl,0.1mM DTT2μl,10mM dNTP 1μl)中37℃孵育2分鐘,隨后加入5個單位的AMV-逆轉錄酶。該溶液在37℃孵育40分鐘,然后再在45℃孵育30分鐘以合成cDNA。應用該cDNA作為模板以及表1所示的引物,通過PCR擴增DMα基因。
表1DMα的引物
PCR之進行是通過94℃/1分鐘、40℃/30秒和72℃/45秒的熱循環(huán),重復5次,然后是94℃/1分鐘和72℃/1分鐘的熱循環(huán)25次,以便產(chǎn)生一個編碼DMα基因細胞外區(qū)(堿基序列12-732)的609bp DNA片段。實施例3DMα在大腸桿菌的克隆與表達在實施例2中用PCR擴增的DNA被BamHI和HindIII雙重消化,插入被相同的限制酶打開的質(zhì)粒pRSET/A(Invitrogen)中,產(chǎn)生一個重組質(zhì)粒pRSET-DMα。將這個重組pRSET-DMα轉化入大腸桿菌BL21(DE3),然后將后者涂布在含有氨芐青霉素的LB培養(yǎng)基上。將陽性菌落接種到M-9氨芐青霉素培養(yǎng)液(1%細菌用胰蛋白胨、Na2HPO4、KH2PO4、NaCl、NH4Cl、2M葡萄糖、0.5%二胺、1M MgSO4、1M CaCl2)中,攪拌培養(yǎng)。當培養(yǎng)物的吸光度達到0.5,加入最終濃度為1mM的IPTG,在37℃誘導蛋白質(zhì)表達,2小時。通過SDS-PAGE分析,鑒定重組DMα在轉化大腸桿菌中的表達,其中可在29kDa檢測到一條條帶(圖2)。在圖2中,泳道1是一個蛋白質(zhì)大小標志物,泳道1只用pRSET/A質(zhì)粒轉化的大腸桿菌BL21(DE3)的裂解產(chǎn)物;泳道2用重組DMα質(zhì)粒轉化的大腸桿菌BL21(DE3)的裂解產(chǎn)物;以及泳道3一種DMα蛋白質(zhì)樣本,它是在Ni+-NTA樹脂(Qianfen)幫助下從泳道2之重組細菌中純化出來的。實施例4表達DMα的重組桿狀病毒的構建綜合超前/滯后
<p>將在實施例6中獲得的DMα蛋白質(zhì)與等體積的弗氏佐劑(Sigma)混合,接種到5-6周齡的BALB/c小鼠,劑量為每只小鼠50μg。然后被接種的小鼠每隔3周分別接受同一抗原的第二次和第三次加強接種,劑量為每只小鼠25μg。第三次免疫后,從眼靜脈給每只BALB/c小鼠放血,以分析抗血清。實施例8抗血清與重組DMα的反應性將感染重組桿狀病毒Bac-N-Blue-DMα的High-5細胞制成勻漿,用SDS-PAGE分離獲自裂解細胞的蛋白質(zhì)。應用一種轉移溶液(48mMTris-HCl、39mM甘氨酸、20%甲醇、1.3mM SDS),在一個半干燥凝膠印跡裝置(BioRad)中,將SDS-PAGE分離的蛋白質(zhì)轉移印跡到硝酸纖維素膜上。用blotto(5%(w/v)脫脂牛乳,0.02%NaN3,在PBS中)封閉印跡硝酸纖維素膜30分鐘,PBS洗3次,將其置于10ml PBS中(其中含5μl在實施例7中得到的抗血清),室溫放置30分鐘。用PBS洗3次,將膜浸泡在含作為第二抗體的山羊抗小鼠IgG-堿性磷酸酶(Sigma)的PBS溶液中,然后,加入NBT/BCIP溶液〔50mg/ml NBT(氮藍四唑)66μl、50mg/ml BCIP(5-溴-4-氯-3-吲哚-磷酸)30μl,加入10ml AP緩沖液(100mM NaCl,5mM MgCl2,100mM Tris-HCl,pH9.5)〕作為酶反應底物,觀察結果。當在暗處看到一條由酶反應引起的條帶,即加入終止溶液(10mM Tris-Cl中含20mM EDTA,150mM NaCl,pH8.0)終止反應。
該蛋白質(zhì)印跡分析顯示,重組桿狀病毒Bac-N-Blue-DMα在High-5細胞中正常表達DMα,如圖4所示。在圖4中,泳道M是蛋白質(zhì)大小標記物,泳道1是未感染的High-5細胞裂解物,泳道2是野生桿狀病毒感染的High-5細胞裂解物,泳道3是重組桿狀病毒Bac-N-Blue-DMα感染的High-5細胞裂解物,泳道4是大腸桿菌BL21(DE3)裂解物—作為陰性對照,以及泳道5是表達重組DMα的重組大腸桿菌BL21(DE3)。實施例9抗血清與真正DMα的反應性蛋白質(zhì)印跡分析的方法與實施例8相似,使用1×106未處理的Raji細胞和1×106用濃度為100單位/mlγ-干擾素(Sigma)處理3天的Raji細胞。結果見圖5。在圖5中,泳道1是對照Jurkat細胞裂解物,泳道2是Raji細胞裂解物,以及泳道3是γ-干擾素處理的Raji細胞裂解物。
這一分析顯示,用重組DMα免疫的BALB/c小鼠的抗血清,能很好地與Raji細胞表達的真正DMα起反應。實施例10表達單克隆抗體的雜交瘤細胞的制備用脊柱脫位法將接受重組DMα(獲自實施例7中桿狀病毒系統(tǒng)的表達)免疫的小鼠處死,切除脾臟。將1.4×107個脾細胞懸浮于10ml富含葡萄糖的DMEM培養(yǎng)液中,與3×106小鼠骨髓瘤細胞SP2/O(Sp2/O-Ag14 KTCC CRL1581)混合,用富含葡萄糖的DMEM培養(yǎng)液沖洗。在細胞沉淀中加入50%PEG-4000溶液(Gibco BRL)1ml,1分鐘,以誘導細胞融合。以1ml/min的速率緩慢加入富含葡萄糖的DMEM培養(yǎng)液后,細胞充分混合,離心。將細胞沉淀懸浮在5ml 1×DMEM20%中,分置于多孔平板,每孔50μl,其中培養(yǎng)的小鼠巨噬細胞作為飼養(yǎng)細胞(Lane,H.D.編著,抗體實驗手冊(Antibody Lab.,Mannual).p220,1989),然后培養(yǎng)1天。隨后,在每個孔中加入等體積的2×HAT培養(yǎng)基。在長時間的培養(yǎng)過程中,融合細胞形成集落。從18個孔中選擇在HAT培養(yǎng)基中形成集落的雜交瘤細胞。實施例11分泌與DMα起反應的單克隆抗體的雜交瘤細胞的鑒定將在實施例10中獲得的18個集落分別置于大量培養(yǎng)基中培養(yǎng),應用ELISA、斑點免疫印跡雜交和蛋白質(zhì)印跡雜交對上清液進行分析。用在實施例3和6中制備的DMα包被96孔板,最終濃度為每孔0.5μg,4℃下過夜。平板用100μl含0.05%Tween20的PBS沖洗2次。每個孔中加入1%脫脂牛乳溶液(去離子水溶解,加有0.02%NaN3)90μl,置37℃下1小時。隨后,各孔中加入實施例7中的抗血清進行反應,37℃下1小時。沖洗后,加入第二抗體(山羊抗小鼠IgG-AP,1/1000稀釋),37℃孵育2小時。沖洗2次后,每個孔中加入50μl堿性磷酸酶底物(10%二乙醇胺緩沖液1ml(二乙醇胺97ml,NaN30.2g(0.02%),MgCl26H2O100mg(0.01%),DDW 800ml;總共1L)中含對硝基苯基磷酸1mg),37℃孵育30分鐘。反應完成后,用ELISA讀出器(Molecular Devices)在405nm測量吸光度。用與實施例8相同的方法進行蛋白質(zhì)印跡,斑點免疫印跡雜交則根據(jù)以往的方法(Kim等人,分子與細胞,6,684,1996)進行。
結果總結如下,見表3。在表3中,單克隆抗體與大腸桿菌和桿狀病毒系統(tǒng)中表達的重組DMα蛋白質(zhì)的反應性用ELISA和蛋白質(zhì)斑點印跡測定,而其與不同細胞中表達的真正DMα的反應性,則用斑點免疫印跡和蛋白質(zhì)印跡雜交測定。該實驗顯示,全部14種單克隆抗體都與大腸桿菌中表達的重組DMα起強烈反應,但除了單克隆抗體3-6-A外,余者都不與High-5細胞中表達的重組DMα起反應。蛋白質(zhì)印跡和斑點免疫印跡雜交測定發(fā)現(xiàn),單克隆抗體3-6-A與PBL中的DC起強烈反應。此外,單克隆抗體3-6-A還在蛋白質(zhì)印跡雜交中與Raji細胞起強烈反應。蛋白質(zhì)印跡雜交偶可在B細胞級分中檢測到弱陽性反應。這種弱反應性提出了一個可能性,即活化的B細胞有可能表達DM。根據(jù)這些結果,從14種單克隆抗體中選擇出了針對DMα的單克隆抗體3-6-A。表達單克隆抗體3-6-A的雜交瘤細胞被命名為KHB-DM,貯存在韓國生物科學和生物技術研究所(Koran Research Institute of Bioscience andBiotechnology)的韓國典型培養(yǎng)物保藏中心(保藏號KCTC-0485BP)。實施例12單克隆抗體3-6-A與在DC和Raji細胞中表達的真正DMα的反應性在蛋白質(zhì)印跡雜交中測試了單克隆抗體3-6-A對重組DMα以及在Raji細胞和DC中正常表達的真正DMα的反應性。結果見圖6。如圖6所示,單克隆抗體3-6-A對Raji和DC中正常表達的34 kDa DMα具有高度反應性。在圖6中,泳道1是大腸桿菌BL21(DE3)裂解物的陰性對照,泳道2是表達DMα的大腸桿菌裂解物,泳道3是表達DMα的High-5細胞裂解物,泳道4是Raji細胞裂解物,以及泳道5是DC裂解物。
表3單克隆抗體與DMα的結合力
注結合力用ELISA、斑點免疫印跡和/或蛋白質(zhì)印跡雜交測定。
-結果與陰性對照相似+陽性結果,該符號的數(shù)目表示陽性信號的強度,只要405nm吸光度從基礎陽性值增加0.2,該符號就逐一增加,基礎陽性值是陰性對照的平均值加5SD(標準差)。++++用于表示ELISA值等于或高于4個符號的所有反應。
在蛋白質(zhì)印跡和斑點免疫印跡中,只有當檢測到的信號被清楚地重復時,才用‘+’這一符號。隨著強度增加,該符號的數(shù)目也增加。
±弱的或非重復性信號。實施例13單克隆抗體3-6-A的大量生產(chǎn)雜交瘤細胞KHB-DM以2×105個細胞/ml的密度接種到高葡萄糖DMEM20%培養(yǎng)基。4天后達到最大程度生長時,收獲培養(yǎng)上清作為單克隆抗體3-6-A的來源。此時,單克隆抗體的濃度約達40μg/ml培養(yǎng)基。
為了生產(chǎn)大量的單克隆抗體,將雜交瘤細胞置于小鼠腹腔內(nèi)培養(yǎng)。首先給BALB/c小鼠腹腔內(nèi)注射1ml降植烷(prestane)。一周后,每只小鼠接種5×106雜交瘤細胞。7-14天后,當小鼠腹腔充分腫脹時,用18號針頭連接10ml注射器抽取腹水,每只小鼠抽5-10ml,然后1,500轉/分離心10分鐘。獲得的上清液中加入0.02%NaN3,-70℃以下貯存。腹水中的單克隆抗體濃度為5-9mg/ml。實施例14單克隆抗體3-6-A的H和L鏈同種型分型應用同種型分型試劑盒IsoStripTM(Boehringer Mannheim)檢測了實施例11中雜交瘤細胞KHB-DM產(chǎn)生的單克隆抗體3-6-A的同種型。發(fā)現(xiàn)單克隆抗體3-6-A是IgG1同種型,具有κ-輕鏈。實施例15單克隆抗體3-6-A染色DC的細胞漿和表面顯微鏡載玻片用1mg/ml聚L-賴氨酸(Mw 400,000)溶液包被15分鐘,用去離子蒸餾水沖洗。如實施例1分離的Raji細胞(ATCC CCL86)和DC被稀釋至105細胞/ml,附著到聚L-賴氨酸包被的玻片上,然后用PBS沖洗。將在實施例13獲得的單克隆抗體(培養(yǎng)上清液)100μl加到有細胞附著的玻片上,置CO2孵箱1小時,然后用PBS沖洗3次。與第二抗體(抗小鼠IgG-FITC)在37℃ CO2孵箱反應30分鐘后,玻片用PBS沖洗2次,然后在熒光顯微鏡(Nikon E-600 Epi熒光顯微鏡)下觀察。
在用單克隆抗體3-6-A染色前,先將有DC附著的玻片浸于有機溶劑(50%甲醇和50%丙酮)中固定,以便用3-6-A染色DC細胞漿。固定后,應用與上文相同的方法,使DC被單克隆抗體3-6-A和第二抗體染色,在熒光顯微鏡下觀察。
在圖7A中,a組是DC的顯微鏡照片,顯微鏡(Nikon TMS)下放大400倍,b組是DC用PE偶聯(lián)的HLA-DR(Becton-Dikinson)染色作為對照的熒光顯微鏡照片,c組是DC分別用抗體3-6-A和FITC-偶聯(lián)的第二抗體結合并染色的照片,d組是首先固定、然后應用與c組中所示相同方法染色的DC照片,e組和f組分別是用相同方法染色的未固定和固定的Raji細胞的照片。
圖7B顯示了用單克隆抗體3-6-A和FITC偶聯(lián)的第二抗體染色的未固定和固定的Raji細胞的FACS結果。Raji細胞組分的一半用Cytofix/cytoperm CytostainTM試劑盒(Pharmingen)固定,方法按照銷售商手冊。未固定和固定的Raji細胞用單克隆抗體3-6-A在4℃處理30分鐘,PBS洗2次,然后在4℃用上述相同的FITC偶聯(lián)的第二抗體染色30分鐘。染色細胞用PBS洗2次,立即用FACStar(Becton-Dickinson)進行分析。在圖7B中,a組和b組分別是未固定和固定的Raji細胞的FACS結果。
正如圖7所明確顯示的那樣,DMα在DC表面及其細胞漿中有大量表達(圖7A c組和d組),這與以前的報道不同,以前的報道堅持認為DM只是核內(nèi)體區(qū)室。而在染色前固定的Raji細胞也被3-6-A深染(圖7A f組和7B b組)。然而,未固定的Raji細胞根本不被同一個抗體染色(圖7A e組和7B a組)。從Raji細胞得到的結果提示,DM分子只位于Raji細胞的細胞漿,而不位于Raji細胞表面,正如以前的報道所提到的那樣(Karlsson等人,科學266;科學2661599-1573,1994;Sanderson等人,科學2661566-1569,1994)。實施例16單克隆抗體3-6-A對DC表面的特異性應用與實施例1相同的方法分離T細胞、B細胞、單核細胞和DC。每種細胞均用PBS稀釋至105個細胞/ml,用在實施例13獲得的單克隆抗體3-6-A(培養(yǎng)上清液)100μl,4℃下處理30分鐘。750g離心后,細胞沉淀用PBS洗2次,懸浮在200μl PBS中,用第二抗體抗小鼠IgG-FITC(Sigma)10μl(1μg)在4℃染色30分鐘。離心后,細胞沉淀用PBS洗2次,附著在包被玻片上。應用實施例15中提到的熒光顯微鏡分析染色細胞,結果見圖8。圖8中,T列代表T細胞,B列代表B細胞,Mc列代表單核細胞/巨噬細胞,DC列代表DC。將標本與各種不同的商品化單克隆抗體和單克隆抗體3-6-A反應,然后用FITC偶聯(lián)的第二抗體染色。
正如圖8底部所顯示的那樣,單克隆抗體3-6-A對DC具有高度反應性,但與其它免疫細胞根本不起反應。這些資料證實,DM分子只表達在原始免疫細胞中DC的表面。相反,廣泛用于DC分析的針對CD11c或CD83的抗體,對PBL中的DC就沒有這么高的特異性,如圖8所示。它們不但與DC起反應,而且也與B細胞和單核細胞起反應。尤其是,已知在活化DC組分中表達的CD83(Zhou L.J.,免疫學雜志149,735,1992),它的單克隆抗體(抗-CD83Immunotech Co.)除了對原初DC有反應性外,對單核細胞也顯示了類似強度的反應性,盡管反應程度較弱。Fascin的單克隆抗體不能識別未固定的DC,而據(jù)報道稱Fascin只在DC的細胞漿中表達。圖8中明確顯示的這些資料再次證實,本發(fā)明制備的單克隆抗體3-6-A與任何其它常規(guī)單克隆抗體相比,對DC具有更高的特異性和更強的親和力。實施例17單克隆3-6-A與DC的親和力將單克隆抗體3-6-A與DC的親和力,與其它常規(guī)DC特異性單克隆抗體與DC的親和力進行了比較。應用與實施例1相同的方法分離DC,用單克隆抗體3-6-A及其它商品化單克隆抗體進行斑點免疫印跡雜交(Kim等人,分子與細胞,6,684,1996)。
按實施例1的方法分離的每一DC組分中含有105個細胞,分別應用1μg的下述各個單克隆抗體染色抗CD1a單克隆抗體(Becton-Dickinson)、抗CD11c單克隆抗體(Becton-Dickinson)、抗CD83單克隆抗體(Immunotech.Co.)、抗Fascin單克隆抗體(NIH AIDS研究和參照試劑項目惠贈)、以及單克隆抗體3-6-A,染色方法同實施例15。第一抗體處理的細胞用堿性磷酸酶偶聯(lián)的山羊抗小鼠IgG(Promega)染色,方法同實施例15,然后在一個斑點印跡裝置(Bio-Rad)的幫助下將其印跡到硝酸纖維素膜上。按實施例8所示方法對膜進行顯色反應。
斑點免疫印跡雜交結果見圖9。在圖9中,斑點印跡信號1、2、3、和4分別是DC用作為對照的抗CD1a、抗CD11c、抗CD83、和抗Fascin單克隆抗體染色的實驗結果。而斑點印跡信號5顯示的是用單克隆抗體3-6-A染色的DC組分。在所測試的單克隆抗體中,單克隆抗體3-6-A對DC的親和力最強(圖9之印跡5),這與實施例16所顯示的結果是一致的。僅次于單克隆抗體3-6-A,對DC親和力最強的是抗CD11c抗體(圖9之印跡2),但它也與單核細胞和B細胞組分起反應(圖8)。針對CD83或Fascin的抗體與原初DC不起反應。實施例18應用單克隆抗體3-6-A對原始免疫細胞進行FACS分析應用單克隆抗體3-6-A處理在實施例1中分離的原始免疫細胞,其中包括T細胞、B細胞、單核細胞和DC在內(nèi),4℃下30分鐘。用PBS洗2次后,細胞用第二抗體山羊抗小鼠IgG-FITC(Sigma)處理,4℃下30分鐘。染色細胞用PBS沖洗2次,然后立即用FACStar plus(Becton-Dickinson)分析。
FACS分析結果見圖10。在圖10中,A組顯示了采用與實施例1相同方法純化的免疫細胞的FACS圖,而B組顯示的是從分離前先在RPMI10%培養(yǎng)基中培養(yǎng)1周的PBL中純化的免疫細胞的FACS圖。T細胞的FACS圖位于第1列,單核細胞第2列,B細胞第3列,DC第4列。如第1和第2列所示,無論是原始分離的還是從培養(yǎng)的PBL中分離的T細胞或單核細胞/巨噬細胞,都不與單克隆抗體3-6-A起反應。至于B細胞,如為原始分離的,根本不與單克隆抗體3-6-A起反應。相反,如果是從培養(yǎng)1周的PBL中分離的,則有少量的B細胞組分被單克隆抗體3-6-A染色(圖10之第3列)。而分離的DC組分中60%以上被單克隆抗體3-6-A深染。原始分離和培養(yǎng)1周后分離的細胞之間的FACS結果沒有大的差異(圖10之第4列)。這些FACS資料也證實,單克隆抗體3-6-A特異性地與原始免疫細胞中的DC起反應。實施例19應用抗血清檢測在大腸桿菌和桿狀病毒系統(tǒng)中表達的DMα之間的抗原性重復實施例7的同一步驟,從接受重組DMα蛋白質(zhì)免疫的小鼠中獲取抗血清(抗DMα多克隆抗體),這種重組DMα蛋白質(zhì)是實施例3中的大腸桿菌和實施例6中的桿狀病毒系統(tǒng)產(chǎn)生的。應用該多克隆抗體對重組DMα和Raji細胞中表達的真正DMα進行蛋白質(zhì)印跡雜交。
從用大腸桿菌中表達的重組DMα免疫的小鼠中獲得的抗血清,能很好地識別大腸桿菌表達中的重組DMα,但不能識別Raji細胞中表達的真正DMα。相反,從用桿狀病毒系統(tǒng)表達的DMα免疫的小鼠中獲得的抗血清,不但與Raji細胞中表達的真正DMα起反應,而且也與重組DMα起反應。這一結果提示,大腸桿菌中表達的重組DMα在抗原性上有可能與正常DMα蛋白質(zhì)不同。有人認為,如果用大腸桿菌中表達的DMα免疫小鼠,這種差異可能會導致以前的技術不能制備能夠與正常DMα起反應的單克隆抗體(Kim等人,分子與細胞,6,684,1996)。
工業(yè)可應用性正如此前所描述的那樣,本發(fā)明的單克隆抗體3-6-A對DC和Raji細胞中正常表達的真正DMα顯示了強烈的反應性。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單克隆抗體3-6-A對PBL中的DC具有很高的特異性和很強的結合力。單克隆抗體3-6-A不但在細胞漿而且也在細胞表面染色DC。由于在研究DM分子的功能方面是非常有用的,因此,本發(fā)明的單克隆抗體可用作DC特異性表面標記,看來其強度足以允許從PBL中對DC進行正選擇。本發(fā)明在生物醫(yī)學工業(yè)中將是非常有用的,將推動針對癌癥或其它慢性疾病免疫療法的研究進展。
權利要求
1.一種在雜交瘤細胞KHB-DM(KCTC-0485BP)中產(chǎn)生的單克隆抗體3-6-A,它對外周血白細胞中的樹突細胞表面具有高度特異性。
2.一種雜交瘤細胞KHB-DM,其保藏號為KCTC-0485BP,它產(chǎn)生權利要求1的單克隆抗體3-6-A。
3.一種重組質(zhì)粒pBlueBacHis2A-DMα,其包括一個609bp的DNA片段,該片段編碼DMα基因的細胞外區(qū),該細胞外區(qū)相應于覆蓋122和732之間的堿基序列。
4.一種重組桿狀病毒Bac-N-Blue-DMα,它是通過將權利要求3的重組質(zhì)粒pBlueBacHis2A-DMα與一種桿狀病毒全長DNA Bac-N-Blue共同轉染到High-5細胞而制備的。
5.一種從標本中探測樹突細胞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驟使一種抗體與標本中樹突細胞表面表達的DMα蛋白質(zhì)結合,該抗體只與外周血白細胞中的樹突細胞特異性地起反應,該標本含有或預期含有樹突細胞;以及標記與樹突細胞表面表達的DMα結合的抗體,以檢測用該抗體染色的細胞。
6.權利要求5所示的方法,其中所述抗體是權利要求1的單克隆抗體3-6-A。
7.權利要求5所示的方法,其中所述標記步驟是這樣進行的用一種偶聯(lián)熒光異硫氰酸(FITC)的第二抗體染色有抗體附著的DMα蛋白質(zhì)或抗體包被的細胞,以及觀察細胞或以任何方式與樹突細胞相連的DMα蛋白質(zhì)。
全文摘要
在此公開了單克隆抗體3-6-A,它可與一種DMα的細胞外區(qū)以及雜交瘤細胞KHB-DM結合,其保藏號為KCTC-085BP,該雜交瘤細胞產(chǎn)生單克隆抗體3-6-A。該單克隆抗體顯示了很強的結合力,而且只對外周血中的樹突細胞具有特異性。
文檔編號G01N33/53GK1275161SQ99801328
公開日2000年11月29日 申請日期1999年4月29日 優(yōu)先權日1998年6月27日
發(fā)明者裴容洙, 崔范奎 申請人:裴容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