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一種旋轉阻尼器及使用該阻尼器的平板夾持結構和使用方法。
背景技術::隨著科技日益發(fā)展,平板已越來越普及。而平板夾持裝置作為伴隨平板而生的一種配件,市場對其的需求亦越來越大,但針對市面上各種型號的平板,現(xiàn)在還沒有一種平板夾持機構可以兼容不同機型的平板。
技術實現(xiàn)要素::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旋轉阻尼器及使用該阻尼器的平板夾持結構和使用方法,用以兼容市面上不同機型的平板。本發(fā)明旋轉阻尼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于與主動轉動部件連接的轉動件和設在轉動件兩側部上的凸塊,所述凸塊上穿設有用于與固定座體連接的固定桿件,所述固定桿件上套接有以與轉動件形成摩擦阻尼的摩擦阻尼元件。進一步,上述摩擦阻尼元件包括套設在固定桿件上的一對相互疊靠的止轉墊片和一對相互疊靠的彈性墊圈,一對止轉墊片和一對彈性墊圈分別位于凸塊的兩側,所述固定桿件端部連接有螺母以將一對止轉墊片、凸塊和一對彈性墊圈鎖緊。進一步,上述固定桿件一端部設有擋塊,所述擋塊上設有第一凹陷槽,所述凸塊上部設有第二凹陷槽,止轉墊片周沿上設有朝向一側彎折的彎折片,兩止轉墊片上的兩彎折片相背設置,一止轉墊片上的彎折片卡在第一凹陷槽內,一止轉墊片上的彎折片卡在第二凹陷槽內;所述凸塊側面與一彈性墊圈側面之間設有墊片。進一步,上述轉動件包括一矩形塊、連接在矩形塊下側部上的側塊和連接在側塊側部上的凸塊,所述矩形塊上設有用于鎖定主動轉動部件的通孔;所述固定桿件上位于擋塊側部設有橫側塊,所述橫側塊上設有穿孔。本發(fā)明旋轉阻尼器的平板夾持結構,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連接在底座上的支撐板和連接支撐板的平板夾套,所述支撐板與平板夾套通過旋轉阻尼器連接,所述平板夾套包括本體,所述本體一側設置有一固定夾板,所述本體中部設置有一蓋板,所述蓋板與本體之間設置有一活動夾板,所述活動夾板與所述蓋板滑動連接,所述固定夾板的勾部、活動夾板的勾部及蓋板位于所述本體的同一側,所述本體中部還設置有一螺紋孔,所述蓋板上與所述螺紋孔對應位置設置有一通孔,所述本體的背部設置有一旋鈕,所述旋鈕的柄部與所述螺紋孔配合并穿過所述通孔,所述蓋板一側與所述旋鈕的柄部對應位置設置有一用于頂推平板的推板,所述本體上還設置有一定位槽,所述定位槽與一擺桿上的銷軸相鉸接,所述擺桿的另一端經一鐵軸與所述推板鉸接。進一步,上述旋鈕的柄部與所述推板之間還設置有一旋鈕防掉塊;所述旋鈕防掉塊與所述旋鈕的柄部經一自攻螺絲連接;所述蓋板上設置有一與所述推板及擺桿相配合的凹部;所述通孔設置于所述凹部的底部;所述本體與蓋板經螺栓固定。進一步,上述支撐板上部具有用于承置旋轉阻尼器的支撐塊,所述支撐塊上具有用于固定轉動件的矩形凹陷槽,所述支撐塊側壁具有用于限位橫側塊的矩形通孔槽。進一步,上述轉動件與主體背面之間設有罩蓋,所述罩蓋通過螺釘鎖定在主體背面和轉動件上。本發(fā)明旋轉阻尼器使用方法,將旋轉阻尼器的轉動件連接在顯示設備后面,將固定桿件端部固定在固定座體上,通過在固定桿件上套接有以與轉動件形成摩擦阻尼的摩擦阻尼元件,從而使使用者在需要擺轉顯示設備角度時,可以進行任意擺動,且可保持在任意角度位置。本發(fā)明平板夾持機構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驟:步驟S1:將所述旋鈕旋出直至所述旋鈕防掉塊與所述蓋板的凹部接觸;步驟S2:將所述活動夾板向與所述固定夾板相反的方向撐開;步驟S3:將平板放置于所述平板夾持機構內,使平板的背部與推板充分接觸;步驟S4:推動所述活動夾板使平板的上下沿分別與所述活動夾板及固定夾板接觸;步驟S5:旋轉所述旋鈕,帶動所述推板向平板方向移動,同時帶動所述擺桿的擺動,直至活動夾板及固定夾板的勾部扣住所述平板,活動夾板亦隨之固定。進一步,上述步驟S5中旋轉所述旋鈕時,擺桿擺動,同時帶動所述推板在與所述旋鈕柄部垂直的方向上滑動。本發(fā)明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發(fā)明采用本體和活動夾板的配合兼容不同寬度的平板,又采用一旋鈕及設置于旋鈕柄部的推板兼容不同厚度的平板,更特別的是活動夾板不需采用其他的固定結構,同樣采用旋鈕旋緊時的作用力使其固定。附圖說明:圖1是本發(fā)明旋轉阻尼器的裝配圖;圖2是本發(fā)明旋轉阻尼器的散開圖;圖3是本發(fā)明旋轉阻尼器與底座、平板夾套組裝構造示意圖;圖4是本發(fā)明旋轉阻尼器與平板夾套的散開圖;圖5是本發(fā)明平板夾套的立體結構圖;圖6是本發(fā)明平板夾套使用狀態(tài)示意圖;圖7是本發(fā)明平板夾套主視圖;圖8是圖7的A-A剖視圖;圖9是本發(fā)明平板夾套散開圖;圖中:A-旋轉阻尼器;B-平板夾套;A1-轉動件;A101-矩形塊;A102-側塊;A103-通孔;A2-凸塊;A201-第二凹陷槽;A3-固定桿件;A301-擋塊;A302-第一凹陷槽;A303-橫側塊;A304-穿孔;A4-摩擦阻尼元件;A401-止轉墊片;A402-彈性墊圈;A403-螺母;A404-彎折片;A405-墊片;A5-底座;A6-支撐板;A601-支撐塊;A602-矩形凹陷槽;A603-矩形通孔槽;A7-罩蓋;1-本體;11-固定夾板;12-螺紋孔;13-定位槽;2-蓋板;21-通孔;22-凹部;23-螺栓;3-活動夾板;4-旋鈕;5-推板;6-旋鈕防掉塊;7-自攻螺絲;8-擺桿;81-鐵軸;9-平板。具體實施方式:下面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發(fā)明做進一步說明。本發(fā)明旋轉阻尼器A(參照圖1至圖4),包括用于與主動轉動部件連接的轉動件A1和設在轉動件兩側部上的凸塊A2,所述凸塊A2上穿設有用于與固定座體連接的固定桿件A3,所述固定桿件A3上套接有以與轉動件形成摩擦阻尼的摩擦阻尼元件A4。進一步的實施例,為了設計合理,上述摩擦阻尼元件A4包括套設在固定桿件上的一對止轉墊片A401和一對彈性墊圈A402,一對止轉墊片和一對彈性墊圈分別位于凸塊的兩側,所述固定桿件端部連接有螺母A403以將一對止轉墊片、凸塊A2和一對彈性墊圈鎖緊。進一步的,上述固定桿件A3一端部設有擋塊A301,所述擋塊A301上設有第一凹陷槽A302,所述凸塊A2上部設有第二凹陷槽A201,止轉墊片A401周沿上設有朝向一側彎折的彎折片A404,兩止轉墊片相互疊靠,兩止轉墊片上的兩彎折片相背設置,一止轉墊片上的彎折片A404卡在第一凹陷槽A302內,一止轉墊片上的彎折片A404卡在第二凹陷槽A201內。進一步的,上述凸塊側面與一彈性墊圈側面之間設有墊片A405。如圖1、2所示,本發(fā)明當轉動件A1轉動時,轉動件的轉動阻力=兩彈性墊圈間所產生的壓力F*(兩止轉墊片之間的摩擦系數(shù)U1+兩彈性墊圈之間的摩擦系數(shù)U2)。調解螺母可以改變兩彈性墊圈之間壓力F大小,從而調節(jié)轉動件1轉動時候的阻力,達到預期阻尼的效果。進一步的,上述轉動件A1包括一矩形塊A101、連接在矩形塊下側部上的側塊A102和連接在側塊側部上的凸塊A2,所述矩形塊A101上設有用于鎖定主動轉動部件的通孔A103。進一步的,上述固定桿件A3上位于擋塊A301側部設有橫側塊A303,所述橫側塊上設有穿孔A304。本發(fā)明提供一種平板夾持機構(參照圖5至圖9),包括底座A5、連接在底座A5上的支撐板A6和連接支撐板的平板夾套B,所述支撐板A6與平板夾套B通過旋轉阻尼器A連接,所述平板夾套包括一本體1,所述本體1一側設置有一固定夾板11,所述本體1中部設置有一蓋板2,所述蓋板2與本體1之間設置有一活動夾板3,所述活動夾板3與所述蓋板2滑動連接,所述固定夾板11的勾部、活動夾板3的勾部及蓋板2位于所述本體1的同一側,通過所述活動夾板3與所述蓋板2的相對滑動,再利用所述固定夾板11的勾部與活動夾板3的勾部可以將不同寬度的平板9卡住,起到寬度上的限位作用;所述本體1中部還設置有一螺紋孔12,所述螺紋孔12內設置有右旋螺牙,所述蓋板2上與所述螺紋孔12對應位置設置有一通孔21;所述本體1的背部設置有一旋鈕4,所述旋鈕4的柄部與所述螺紋孔12配合并穿過所述通孔21,所述蓋板2一側與所述旋鈕4的柄部對應位置設置有一推板5,所述推板5與旋鈕4的柄部并不連接,可彼此活動,所述本體1上還設置有一定位槽13,所述定位槽13與一擺桿8的一端鉸接,所述擺桿8的另一端經一鐵軸81與所述推板5鉸接,在使用過程中,通過旋鈕4的旋緊,推板5向蓋板2的外側滑動,并同時帶動擺桿8的擺動,相對的,推板5在縱向亦有細微的相對滑動(見圖8、9),通過固定夾板11和活動夾板3的勾部及推板將平板9牢牢的卡住,實現(xiàn)不同厚度的兼容。值的一提的是,活動夾板3和所述蓋板2只通過滑動連接,沒有其他的固定結構,而是通過旋鈕旋緊時,推板5將平板9往前推,從而平板9的上下沿分別和固定夾板11和活動夾板3的勾部緊貼,通過其摩擦力固定,優(yōu)選的,所述固定夾板11和活動夾板3的勾部采用摩擦系數(shù)較大的材料。采用推板5鉸接在擺桿8上,擺桿8鉸接在本體1上,從而使推板5在被旋鈕防掉塊6推動時,推板5可以更好的整個面貼緊平板9推動。請參照圖8至圖9,所述旋鈕4的柄部與所述推板5之間還設置有一旋鈕防掉塊6,可防止在旋轉旋鈕4的過程中由于旋轉過多使旋鈕從本體1上脫離,所述旋鈕防掉塊6與所述旋鈕4的柄部經一自攻螺絲7連接。請繼續(xù)參照圖9,所述蓋板2上設置有一與所述推板5相配合的凹部22,使推板5可縮至凹部22內,不僅美觀還能兼容厚度更大的平板,所述通孔21設置于所述凹部22的底部;所述本體1與蓋板2經螺栓23固定。上述支撐板A6上部具有用于承置旋轉阻尼器的支撐塊A601,所述支撐塊上具有用于固定轉動件的矩形凹陷槽A602,所述支撐塊側壁具有用于限位橫側塊303的矩形通孔槽A603,安裝時,矩形塊A101陷在矩形凹陷槽A602內,橫側塊303插入矩形通孔槽A603內。進一步,上述轉動件與主體背面之間設有罩蓋A7,所述罩蓋A7通過螺釘鎖定在主體背面和轉動件上。為了讓一般技術人員更好的理解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以下結合該平板夾持機構的使用方法對本發(fā)明進行進一步介紹。步驟S1:將所述旋鈕4旋出直至所述旋鈕防掉塊6與所述蓋板2的凹部22接觸;步驟S2:將所述活動夾板3向與所述固定夾板11相反的方向撐開;步驟S3:將平板9放置于所述平板夾持機構內,使平板9的背部與推板5充分接觸;步驟S4:推動所述活動夾板3使平板9的上下沿分別與所述活動夾板3及固定夾板11接觸;步驟S5:旋轉所述旋鈕4,帶動所述推板5向平板9方向移動,同時帶動所述擺桿8的擺動,所述擺桿8的擺動帶動所述推板5在與所述旋鈕4柄部垂直的方向上滑動,直至活動夾板3及固定夾板11的勾部扣住所述平板9,活動夾板3亦隨之固定。以上所述僅為本發(fā)明的較佳實施例,凡依本發(fā)明申請專利范圍所做的均等變化與修飾,皆應屬本發(fā)明的涵蓋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