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屬于柴油機技術(shù)領(lǐng)域,具體而言,涉及一種汽車柴油機潤滑系統(tǒng)。
背景技術(shù):
BJ493ZLQ4A柴油機是在原BJ493ZLQ3基礎(chǔ)上,通過對燃燒、噴油系統(tǒng)進行改進設計后升級到國5排放水平的。柴油機正時傳動采用齒輪傳動方式,依據(jù)整車制動需要,柴油機上添加了制動用空氣壓縮機,噴油泵采用博世CB18泵、加強型EGR冷卻器,因此柴油機的潤滑發(fā)生重大改變。為此,需要對其進行重新設計計算,以保證它的安全可靠。
技術(shù)實現(xiàn)要素: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汽車柴油機潤滑系統(tǒng),以對柴油機的各待潤滑部件進行潤滑,保證各部件的正常工作,提高柴油機的安全可靠性。
本實用新型所采用的技術(shù)方案為:
一種汽車柴油機潤滑系統(tǒng),其包括油底殼、機油泵、機油冷卻器、機油濾清器、缸體、曲軸軸承、連桿軸頸、凸輪軸軸承、渦輪增壓器、活塞冷卻噴嘴、空氣壓縮機、正時齒輪組件以及噴油泵;所述缸體設置有主油道、缸體油道以及缸體外接油管;
所述油底殼、所述機油泵、所述機油冷卻器、所述機油濾清器和所述主油道依次連通;所述曲軸軸承、所述連桿軸頸、所述凸輪軸軸承和所述正時齒輪組件分別通過所述缸體油道與所述主油道連通;所述渦輪增壓器、所述活塞冷卻噴嘴、所述空氣壓縮機和所述噴油泵分別通過所述缸體外接油管與所述主油道連通;
所述缸體還設置有齒輪室,且所述正時齒輪組件設置于所述齒輪室內(nèi),所述噴油泵和所述空氣壓縮機分別與所述齒輪室連通,所述齒輪室與所述油底殼連通;所述渦輪增壓器設置有渦輪增壓器回油管,且所述渦輪增壓器回油管與所述油底殼連通。
基于上述結(jié)構(gòu)的汽車柴油機潤滑系統(tǒng),對現(xiàn)有的柴油機的潤滑系統(tǒng)進行了改進,通過機油泵吸取油底殼中的機油,并依次通過機油冷卻器和機油濾清器輸送至缸體的主油道;然后再經(jīng)主油道分別輸送至缸體油道以及外接油管,并分別輸送至與缸體油道連通的曲軸軸承、連桿軸頸、凸輪軸軸承和正時齒輪組件以及與缸體外接油管連通的渦輪增壓器、活塞冷卻噴嘴、空氣壓縮機和噴油泵;其中,輸送至活塞冷卻噴嘴的機油噴向活塞,因此,使柴油機的各待潤滑部件均得到機油潤滑。
同時,作用于曲軸軸承、連桿軸頸、凸輪軸軸承、正時齒輪組件以及活塞后的機油沿缸體內(nèi)壁自然回流至油底殼;作用于噴油泵和空氣壓縮機的機油先回流至齒輪槽,然后通過齒輪槽回流至油底殼;作用于渦輪增壓器的機油則通過渦輪增壓器回油管回流至油底殼,完成汽車柴油機潤滑系統(tǒng)的循化,從而即對各部件進行了潤滑,又避免了機油的浪費。
因此,基于上述結(jié)構(gòu)的汽車柴油機潤滑系統(tǒng)保障了各部件的正常工作,提高了柴油機運行的安全可靠性。
進一步,所述缸體油道與所述正時齒輪組件連通的一端設置有噴射潤滑管,且所述噴射潤滑管的管徑小于所述缸體油道的口徑。
其中,正時齒輪組件作為汽車柴油機的重要動力組件,為了更好地保障正時齒輪的工作,優(yōu)選地,在缸體油道與正時齒輪組件連通的一端設置了噴射潤滑管,且噴射潤滑管的管徑小于缸體油道的口徑,從而在缸體油道內(nèi)的機油輸送至噴射潤滑管處時,由于管徑減小,而使得輸送壓力增大,形成噴射潤滑,使機油更好地作用于正時齒輪組件,有利于正時齒輪組件的工作。
進一步,所述缸體的外壁設置用于連接所述缸體外接油管的管接頭。
為了便于缸體外接油管的安裝及拆卸,優(yōu)選地,在缸體的外壁上設置了用于連接缸體外接油管的管接頭,從而使得缸體外接油管的拆卸/安裝更加方便、快捷,便于工作人員對缸體外接油管進行清潔、更換等操作。
進一步,所述正時齒輪組件包括曲軸齒輪、惰輪、凸輪軸齒輪、空氣壓縮機惰輪、空氣壓縮機齒輪、噴油泵旁惰輪;所述曲軸齒輪與所述惰輪嚙合,所述惰輪分別與所述噴油泵旁惰輪和所述凸輪軸齒輪嚙合,所述凸輪軸齒輪與所述空氣壓縮機惰輪嚙合,所述空氣壓縮機惰輪與所述空氣壓縮機齒輪嚙合。
正時齒輪組件作為柴油機主要的動力組件,通過曲軸齒輪帶動惰輪工作,并通過惰輪分別帶動噴油泵旁惰輪和空氣壓縮機惰輪工作,進而通過空氣壓縮機惰輪帶動空氣壓縮機齒輪工作;同時,噴油泵的噴油泵齒輪可以和噴油泵旁惰輪來連接,通過噴油泵旁惰輪帶動噴油泵齒輪工作,從而使得各部件相互配合工作,提高動力的利用率,并使得整個柴油機的結(jié)構(gòu)更加緊湊;其中,機油輸送至正時齒輪組件后,通過飛濺潤滑的方式在正時齒輪組件間進行潤滑。
進一步,所述缸體外接油管包括活塞冷卻噴嘴外接進油管、噴油泵外接進油管、空氣壓縮機外接進油管以及渦輪增壓器外接進油管;所述活塞冷卻噴嘴外接進油管的兩端分別與所述主油道和所述活塞冷卻噴嘴連通;所述噴油泵外接進油管的兩端分別與所述主油道和所述噴油泵連通;所述空氣壓縮機外接進油管的兩端分別與所述主油道和所述空氣壓縮機連通;所述渦輪增壓器外接進油管的兩端分別與所述主油道和所述渦輪增壓器連通。
通過活塞冷卻噴嘴外接進油管、噴油泵外接進油管、空氣壓縮機外接進油管以及渦輪增壓器外接進油管有利于主油道內(nèi)的機油輸送,將主油道內(nèi)的單獨輸送至活塞冷卻噴嘴、噴油泵、空氣壓縮機以及渦輪增壓器,避免相互之間的影響。
進一步,所述缸體外接油管還包括空氣壓縮機惰輪進油管,所述空氣壓縮機惰輪進油管分別與所述主油道和所述空氣壓縮機惰輪連通。
為了更好地保障正時齒輪組件的工作,尤其是空氣壓縮機惰輪處的潤滑效果,優(yōu)選地,還設置了空氣壓縮機惰輪進油管,通過空氣壓縮機惰輪進油管將主油道內(nèi)的機油輸送至空氣壓縮機惰輪處,從而更好地保障了空氣壓縮機惰輪以及正時齒輪組件的工作。
進一步,所述曲軸軸承包括依次分布的第一曲軸軸承、第二曲軸軸承、第三曲軸軸承、第四曲軸軸承和第五曲軸軸承;所述缸體油道包括第一缸體油道、第二缸體油道、第三缸體油道、第四缸體油道和第五缸體油道;所述凸輪軸軸承包括依次分布的第一凸輪軸軸承、第二凸輪軸軸承和第三凸輪軸軸承;所述第一曲軸軸承和所述第一凸輪軸軸承分別通過所述第一缸體油道和所述主油道連通;所述第二曲軸軸承通過所述第二缸體油道與所述主油道連通;所述第三曲軸軸承和所述第二凸輪軸軸承分別通過所述第三缸體油道與所述主油道連通;所述第四曲軸軸承通過所述第四缸體油道與所述主油道連通;所述第五曲軸軸承和所述第三凸輪軸軸承分別通過所述第五油道與所述主油道連通。
針對于四缸柴油機,其曲軸軸承包括依次分布的第一曲軸軸承、第二曲軸軸承、第三曲軸軸承、第四曲軸軸承和第五曲軸軸承;凸輪軸軸承包括依次分布的第一凸輪軸軸承、第二凸輪軸軸承和第三凸輪軸軸承;因此,相應的將缸體油道分為第一缸體油道、第二缸體油道、第三缸體油道、第四缸體油道和第五缸體油道,并將第一曲軸軸承和第一凸輪軸軸承分別通過第一缸體油道和主油道連通;第二曲軸軸承通過第二缸體油道與主油道連通;第三曲軸軸承和第二凸輪軸軸承分別通過第三缸體油道與主油道連通;第四曲軸軸承通過第四缸體油道與主油道連通;第五曲軸軸承和第三凸輪軸軸承分別通過第五缸體油道與主油道連通,從而相對與現(xiàn)有技術(shù),其使得整個缸體油道分布更加合理,更好地保證了各部分的潤滑效果。
進一步,所述噴油泵外接進油管和所述活塞冷卻噴嘴外接進油管分別通過所述第三缸體油道與所述主油道連通。
為了縮短機油油路,優(yōu)選地,將第三缸體油道遠離主油道的末端分別與噴油泵外接進油管和活塞冷卻噴嘴外接進油管連接,從而主油道內(nèi)的機油通過第三油道分別輸送至第三曲軸軸承、第二凸輪軸軸承、噴油泵外接進油管以及活塞冷卻噴嘴外接進油管處,從而縮短了機油的油路,進步優(yōu)化了缸體油道分布,有利于提供整個汽車柴油機潤滑系統(tǒng)的性能、更加安全可靠。
進一步,所述機油泵和所述機油冷卻器間設置有限壓閥,所述限壓閥與所述油底殼連通。
通過限壓閥可以起到保護作用,防止汽車柴油機潤滑系統(tǒng)的壓力超過使用標準。
進一步,所述汽車柴油機潤滑系統(tǒng)還包括濾網(wǎng),所述油底殼通過所述濾網(wǎng)與所述機油泵連通。
為了提高機油的過濾效果,優(yōu)選地,還設置了濾網(wǎng),這樣油底殼內(nèi)的機油在進入機油泵前,通過濾網(wǎng)可以起到粗濾的作用,即可以保障機油的性能,又有利于機油泵的安全使用。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本實用新型所提供的汽車柴油機潤滑系統(tǒng),通過與主油道連通的缸體油道以及缸體外接油管,將油底殼內(nèi)的機油分別輸送至待潤滑的各部件處進行潤滑作用,因此,保證了汽車柴油機的各部件的正常工作,提高柴油機的安全可靠性。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或現(xiàn)有技術(shù)中的技術(shù)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或現(xiàn)有技術(shù)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實用新型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lǐng)域普通技術(shù)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chuàng)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jù)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圖1是實施例中所述的汽車柴油機潤滑系統(tǒng)的原理框圖;
圖2是實施例中所述的第一缸體油道的示意圖;
圖3是實施例中所述的第二缸體油道的示意圖;
圖4是實施例中所述的第三缸體油道的示意圖;
圖5是實施例中所述的第四缸體油道的示意圖;
圖6是實施例中所述的第五缸體油道的示意圖;
圖7是實施例中所述的正時齒輪組件的示意圖。
圖中標記為:
主油道101,第一缸體油道102,第一曲軸軸承103,第一凸輪軸軸承104,第二缸體油道105,第二曲軸軸承106,第三曲軸軸承107,第二凸輪軸軸承108,第三缸體油道109,噴油泵外接進油管110,活塞冷卻噴嘴外接進油管111,第四曲軸軸承112,第四缸體油道113,第五曲軸軸承114,第五缸體油道115,第三凸輪軸軸承116,曲軸齒輪117,惰輪118,噴油泵旁惰輪119,噴油泵120,噴射潤滑管121,空氣壓縮機122,空氣壓縮機外接進油管123,空氣壓縮機惰輪進油管124,空氣壓縮機齒輪125,空氣壓縮機惰輪126。
具體實施方式
為使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技術(shù)方案和優(yōu)點更加清楚,下面將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shù)方案進行詳細的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實用新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诒緦嵱眯滦椭械膶嵤├绢I(lǐng)域普通技術(shù)人員在沒有做出創(chuàng)造性勞動的前提下所得到的所有其它實施方式,都屬于本實用新型所保護的范圍。
實施例1
如圖1所示,本實施例提供了一種汽車柴油機潤滑系統(tǒng),其包括:油底殼、機油泵、機油冷卻器、機油濾清器、缸體、曲軸軸承、連桿軸頸、凸輪軸軸承、渦輪增壓器、活塞冷卻噴嘴、空氣壓縮機、正時齒輪組件以及噴油泵;缸體設置有主油道、缸體油道以及缸體外接油管。
油底殼、機油泵、機油冷卻器、機油濾清器和主油道依次連通;曲軸軸承、連桿軸頸、凸輪軸軸承和正時齒輪組件分別通過缸體油道與主油道連通;渦輪增壓器、活塞冷卻噴嘴、空氣壓縮機和噴油泵分別通過缸體外接油管與主油道連通。
缸體還設置有齒輪室,且正時齒輪組件設置于齒輪室內(nèi),噴油泵和空氣壓縮機分別與齒輪室連通,齒輪室與油底殼連通;渦輪增壓器設置有渦輪增壓器回油管,且渦輪增壓器回油管與油底殼連通。
其中,通過機油泵吸取油底殼中的機油,并依次通過機油冷卻器和機油濾清器輸送至缸體的主油道;然后再經(jīng)主油道分別輸送至缸體油道以及外接油管,并分別輸送至與缸體油道連通的曲軸軸承、連桿軸頸、凸輪軸軸承和正時齒輪組件以及與缸體外接油管連通的渦輪增壓器、活塞冷卻噴嘴、空氣壓縮機和噴油泵;其中,輸送至活塞冷卻噴嘴的機油噴向活塞,因此,使柴油機的各待潤滑部件均得到機油潤滑。
同時,作用于曲軸軸承、連桿軸頸、凸輪軸軸承、正時齒輪組件以及活塞后的機油沿缸體內(nèi)壁自然回流至油底殼;作用于噴油泵和空氣壓縮機的機油先回流至齒輪槽,然后通過齒輪槽回流至油底殼;作用于渦輪增壓器的機油則通過渦輪增壓器回油管回流至油底殼,完成汽車柴油機潤滑系統(tǒng)的機油循化,從而即對各部件進行了潤滑,又避免了機油的浪費。
作為本實施例的一種優(yōu)選方案,上述汽車柴油機潤滑系統(tǒng)還包括限壓閥和濾網(wǎng);其中,限壓閥設置于機油泵和機油冷卻器之間,且限壓閥分別與噴油泵、機油冷卻器和油底殼連通,防止機油壓力超過系統(tǒng)所要求的安全范圍;油底殼通過濾網(wǎng)與機油泵連通,可以對進入機油泵的機油起到過濾作用。
實施例2
本實施例提供了一種汽車柴油機潤滑系統(tǒng),其包括:油底殼、機油泵、機油冷卻器、機油濾清器、缸體、曲軸軸承、連桿軸頸、凸輪軸軸承、渦輪增壓器、活塞冷卻噴嘴、空氣壓縮機122、正時齒輪組件以及噴油泵120;缸體設置有主油道101、缸體油道以及缸體外接油管。
油底殼、機油泵、機油冷卻器、機油濾清器和主油道101依次連通;曲軸軸承、連桿軸頸、凸輪軸軸承和正時齒輪組件分別通過缸體油道與主油道101連通;渦輪增壓器、活塞冷卻噴嘴、空氣壓縮機122和噴油泵120分別通過缸體外接油管與主油道連通。
缸體還設置有齒輪室,且正時齒輪組件設置于齒輪室內(nèi),噴油泵120和空氣壓縮機122分別與齒輪室連通,齒輪室與油底殼連通;渦輪增壓器設置有渦輪增壓器回油管,且渦輪增壓器回油管與油底殼連通。
其中,如圖7所示,正時齒輪組件包括曲軸齒輪117、惰輪118、凸輪軸齒輪、空氣壓縮機惰輪126、空氣壓縮機齒輪125、噴油泵旁惰輪119;曲軸齒輪117與惰輪118嚙合,惰輪118分別與噴油泵旁惰輪119和凸輪軸齒輪嚙合,凸輪軸齒輪與空氣壓縮機惰輪126嚙合,空氣壓縮機惰輪126與空氣壓縮機齒輪125嚙合。
優(yōu)選地,缸體油道與正時齒輪組件連通的一端設置有噴射潤滑管121,且噴射潤滑管121的管徑小于所述缸體油道的口徑,形成噴射潤滑。
缸體外接油管包括:活塞冷卻噴嘴外接進油管111、噴油泵外接進油管110、空氣壓縮機外接進油管123以及渦輪增壓器外接進油管;活塞冷卻噴嘴外接進油管111的兩端分別與主油道101和活塞冷卻噴嘴連通;噴油泵外接進油管110的兩端分別與主油道101和噴油泵120連通;空氣壓縮機外接進油管123的兩端分別與主油道101和空氣壓縮機122連通;渦輪增壓器外接進油管的兩端分別與主油道101和渦輪增壓器連通。
更優(yōu)地,缸體外接油管還包括空氣壓縮機惰輪進油管124,空氣壓縮機惰輪進油管124分別與主油道101和空氣壓縮機惰輪126連通。
針對于四缸柴油機潤滑系統(tǒng),本實施例中的曲軸軸承包括:依次分布的第一曲軸軸承103、第二曲軸軸承106、第三曲軸軸承107、第四曲軸軸承112和第五曲軸軸承114。
缸體油道包括:依次分布的第一缸體油道102、第二缸體油道105、第三缸體油道109、第四缸體油道113和第五缸體油道115。
凸輪軸軸承包括:依次分布的第一凸輪軸軸承104、第二凸輪軸軸承108和第三凸輪軸軸承116。
如圖2-6所示,第一曲軸軸承103和第一凸輪軸軸承104分別通過第一缸體油道102和主油道101連通;第二曲軸軸承106通過第二缸體油道105與主油道101連通;第三曲軸軸承107和第二凸輪軸軸承108分別通過第三缸體油道109與主油道101連通;第四曲軸軸承112通過第四缸體油道113與主油道101連通;第五曲軸軸承114和第三凸輪軸軸承116分別通過第五缸體油道115與主油道101連通。
作為本實施例的一種優(yōu)選方案,第三缸體油道109的末端分別與噴油泵外接進油管110和活塞冷卻噴嘴外接進油管111連通,使噴油泵外接進油管110 和活塞冷卻噴嘴外接進油管111分別通過第三缸體油道109與主油道101連通。
同時,缸體的外壁設置用于連接各缸體外接油管的管接頭,通過管接頭方便于各缸體外接油管的安裝和拆卸,以便于工作人員對其進行相應的清洗、更換以及檢修等操作。
本實施例中,正時齒輪組件還可以采用現(xiàn)有的鏈條傳動方式代替惰輪傳動的方式,實現(xiàn)相互之間配合傳動。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但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術(shù)領(lǐng)域的技術(shù)人員在本實用新型揭露的技術(shù)范圍內(nèi),可輕易想到變化或替換,都應涵蓋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nèi)。因此,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應以所述權(quán)利要求的保護范圍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