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用于發(fā)動機外部部件的保護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車輛內燃機的外部裝配部件(下文中稱為“外部部件”)的保護。
背景技術:
由日本專利局公布的特開平11-210488公開了一種用于防止車輛內燃機的外部部件在撞車過程中受損的保護裝置。
根據(jù)該現(xiàn)有技術,內燃機沿縱向中心平面布置在車輛的前部。換句話說,發(fā)動機布置得使曲軸基本平行于車輛軸線。外部部件(例如燃料泵)裝配在內燃機的前表面上。用于冷卻水的高溫管的一端與發(fā)動機連接。該冷卻水管有很高的剛性,并使冷卻水從發(fā)動機流向位于發(fā)動機前面的散熱器。高溫冷卻水管的另一端在穿過燃料泵的前表面之后與散熱器連接,從而保護燃料泵。
覆蓋燃料泵的消音器蓋分別安裝在覆蓋發(fā)動機1的氣缸蓋的氣缸端蓋上和高溫冷卻水泵上。消音器蓋降低由泵發(fā)出的噪音。而且,當車輛發(fā)生碰撞時,該消音器蓋減小施加在燃料泵上的沖擊負載。
發(fā)明內容
如上所述,現(xiàn)有技術使用高溫冷卻水管和消音器蓋作為燃料泵的保護器。不過,當車輛發(fā)生碰撞時,冷卻水管和消音器蓋變形和移動的方式將根據(jù)沖擊負載的初始位置和大小而變化。因此,可能由于保護器的變形或移動而使得燃料泵意外受損。
因此,本發(fā)明的一個目的是通過限制由于沖擊負載而產(chǎn)生的保護器的變形或移動的優(yōu)選方向來提高保護器相對于沖擊負載的可靠性。
為了實現(xiàn)上述目的,本發(fā)明提供了一種保護裝置,該保護裝置保護布置在車輛發(fā)動機主體上的發(fā)動機部件,該裝置包括保護殼,該保護殼從與發(fā)動機主體相反的方向覆蓋發(fā)動機部件;止動器,該止動器限制保護殼朝著發(fā)動機主體的位移而防止該位移超過一預定距離;以及可變形部件,該可變形部件隨著施加在保護殼上的沖擊負載而變形,并引導保護殼朝著發(fā)動機主體移動,直到由止動器限制的位置。
本發(fā)明的詳情以及其它特征和優(yōu)點將在說明書的其余部分中提出,并在附圖中表示。
圖1是裝配有根據(jù)本發(fā)明的保護裝置的內燃機的主要部分的平面圖。
圖2是保護裝置和由該保護裝置保護的燃料噴射裝置的分解橫向圖。
圖3是保護裝置的平面圖。
圖4是保護裝置的正視圖。
圖5是從保護裝置下面看時的平面圖。
圖6是保護裝置的側視圖。
圖7是安裝在發(fā)動機上的保護裝置的正視圖。
圖8是從安裝在發(fā)動機上的保護裝置下面看時的平面圖。
圖9A和9B是安裝在發(fā)動機上的燃料噴射裝置和保護裝置的示意橫剖圖和示意水平剖視圖。
圖10A和10B類似于圖9A和9B,但是表示了保護裝置在受到相對較小的車輛碰撞時的工作情況。
圖11A和11B是正視圖和從保護器下面看時的平面圖,表示了保護裝置由于完全重疊(full-lapped)碰撞而產(chǎn)生的變形和移動路徑。
圖12A和12B類似于圖11A和11B,但是表示了保護裝置由于偏離碰撞而產(chǎn)生的變形和移動路徑。
圖13A和13B是安裝在發(fā)動機上的燃料噴射器和保護裝置的示意橫剖圖和示意水平剖視圖,以便表示當保護裝置自身不能吸收由碰撞引起的負載時與發(fā)動機相連的該保護裝置的保護結構。
具體實施例方式
參考圖1,用于車輛的四缸內燃機1是橫向安裝的發(fā)動機。換句話說,發(fā)動機1布置成使得曲軸基本平行于車輛軸線。
燃料供給裝置布置在發(fā)動機1的前表面上。燃料供給裝置是所謂的共軌燃料供給裝置,并包括四個燃料噴射器2,這四個燃料噴射器2以順序方式將燃料噴射至各氣缸中。在恒壓下從包括公共軌道的燃料供給管3中供給燃料。根據(jù)本發(fā)明用于外部部件的保護裝置的目的是保護燃料供給裝置,該燃料供給裝置作為外部發(fā)動機部件的一個實例。圖1的向下方向對應于車輛正常運行時的方向。
下面參考圖2,保護裝置包括保護器4、一對托架5和一對托架6。
保護器4覆蓋四個燃料噴射器2和將燃料分配給燃料噴射器2的燃料供給管3。保護器4的上端和下端分別通過托架5和托架6而安裝在發(fā)動機1上。
參考圖3-6,保護器4包括保護殼10、一對上部止動器11、一對子止動器13和一下部止動器12,它們由具有很高剛性的材料形成一體。
保護殼10的截面呈字母“U”字形,并有朝著發(fā)動機1的開口。所述一對上部止動器11從保護殼10的上端朝著發(fā)動機1凸出。所述一對子止動器13從保護殼10的下端朝著發(fā)動機1凸出。下部止動器12從保護殼10的下端上的兩個子止動器13之間朝著發(fā)動機1凸出。下部止動器12具有基本梯形的平面形狀,其寬度朝著發(fā)動機1變窄。孔12B形成于止動器12的中心,以便減小部件的重量???2B的周邊由肋12A來加強。
各托架5包括扁平板,并點焊至上部止動器11上。螺栓孔5A和用于線束(harness)的裝配孔5B形成于托架5上。托架5通過裝配至螺栓孔5A內的螺栓8而安裝在發(fā)動機上。包括托架5的部件具有預定的尺寸和質量,以便使剛性小于保護器4。因此,當上部止動器11施加較大負載時,該托架5將變形。因為托架5包括扁平板,因此將變形限制為固定形式,這樣,托架5在以直角穿過扁平板的橫線上折疊。托架5是在權利要求中定義為“第二托架”的部件。
子止動器13的一部分形成支桿14,該支桿14沿向下方向彎曲大約90度。支桿14的頂端向外彎曲大約90度,以便與發(fā)動機1的主要部分的壁面平行。向外彎曲的部分稱為彎曲部分15。
如圖9A和9B所示,托架6是支承著燃料供給管3的部件。如圖2所示,托架6包括螺栓孔6C,該螺栓孔6C在與發(fā)動機1的主要部分的壁面平行的表面上。再參考圖9A和9B,托架6通過裝配至螺栓孔6C內的螺栓18A而安裝在從發(fā)動機1的主要部分的壁面凸出的凸起上。凸片6A形成于托架6上,并在螺栓孔6C附近。凸片6A向內凸出,換句話說,朝著下部止動器12凸出。
子止動器13以如下方式安裝在托架6上。子止動器13的彎曲部分15與凸片6A交疊。螺栓18B穿過形成于彎曲部分15上的螺栓孔15A和形成于凸片6A上的螺栓孔6B而進行裝配,并通過螺母來固定。將凸片6A和彎曲部分15制造得具有一定剛性,其剛性低于托架6和保護器4的剛性。凸片6A包括托架6的一部分,彎曲部分15包括子止動器13的一部分。不過,如圖4所示,凸片6A從托架6上凸出,而彎曲部分15從支桿14上凸出。
凸片6A和彎曲部分15的垂直寬度的變化(如圖所示)使得這些部件的剛性能夠設置到任意程度,同時托架6或支桿14使用相同材料。因此,凸片6A或彎曲部分15的剛性能夠設置得低于托架5。
托架6對應于權利要求中的“第一托架”。托架5和凸片6A/彎曲部分15對應于權利要求中的“可變形部件”。更準確地說,托架5包括上部可變形部件,而凸片6A/彎曲部分15包括下部可變形部件。
保護殼10相對于車輛的橫向部分形成有預定長度,以便覆蓋燃料供給管3。一預定間隙形成于保護殼10和燃料供給管3之間。在保護殼10中設有多個散熱孔10A,以便有助于從燃料供給管3散熱,這樣,從燃料供給管3供給燃料噴射器2的燃料不會過熱。孔10A形成于不會對保護殼10的剛性產(chǎn)生不利影響的位置處。散熱孔10A促進從燃料供給管3的散熱,還有減小保護殼10的重量的功能。
止動器12的頂端與其它止動器11和13的頂端的區(qū)別在于它并不固定在發(fā)動機1上,而是作為自由端而位于發(fā)動機1的主要部分的壁面附近。
上部止動器11利用托架5而安裝在發(fā)動機1上。對上部止動器11的尺寸進行預設,以使得從頂端至發(fā)動機1的主要部分的壁面的距離小于上述預定間隙。對下部止動器12的尺寸進行預設,使得從下部止動器12的頂端至發(fā)動機1的主要部分的壁面的距離小于該預定間隙。形成下部止動器12的位置是在完全重疊碰撞過程中施加負載的初始點。
完全重疊碰撞是與下列物體進行的車輛碰撞,即,該物體基本撞擊要保護的物體的縱向中心平面。偏離碰撞是與下列物體進行的車輛碰撞,即,該物體基本撞擊要保護的物體的縱向中心平面的一側。
在本實施例中,要保護的物體是燃料供給管3和燃料噴射器2。要保護的物體的縱向中心平面位于四個燃料噴射器2的兩個內部燃料噴射器2之間。下部止動器12形成于該位置。
參考圖7和8,以上述方式安裝在發(fā)動機1上的保護器4的保護殼10位于燃料供給管3和燃料噴射器2的前面,并完全覆蓋這兩個部件。
在如上述構成的保護裝置中,當車輛與一物體碰撞且沖擊負載施加給保護器4時,托架5和凸片6A首先變形,且保護殼10沿朝著發(fā)動機1的方向移動。當上部止動器11和下部止動器12抵靠發(fā)動機1的主要部分的壁面時,該移動停止。以上述方式設置尺寸意味著當發(fā)生抵靠時保護殼10不會與燃料供給管3或燃料噴射器2接觸。而且,負載由包括上部止動器11和下部止動器12(它們已經(jīng)抵靠發(fā)動機1的主要部分的壁面)的整個高剛性保護器4來阻擋。因此保護了燃料供給管3和燃料噴射器2。
下面將參考圖9A、9B、圖10A、10B、圖11A、11B、圖12A、12B和圖13A、13B來針對不同碰撞情況介紹保護裝置的保護機構。
這些圖是表示部件的變形和位移以及由車輛碰撞引起的負載施加點的示意圖。為了進行說明,以簡化或夸張的形式來表示部件。因此,圖中所示的部件的尺寸或形狀并不總是與其它圖相對應。
參考圖9A-9C,能夠通過使用穿過托架5的螺栓8來將所述一對上部止動器11中的每一個安裝在發(fā)動機1的主要部分的上部上而將保護器4安裝在發(fā)動機1上。而且,所述一對托架6中的每一個利用螺栓18A而安裝在發(fā)動機1的主要部分的下部上。托架6的凸片6A以及在子止動器13頂端上的支桿14的彎曲部分15利用螺栓18B來安裝。上部止動器11和下部止動器12的相應頂端朝著發(fā)動機1的主要部分凸出。在相應凸出端和發(fā)動機1主要部分的壁面之間的間隔小于在燃料供給管3和保護殼10之間的間隔。在止動器13頂端上的支桿14的彎曲部分15和托架6的凸片6A交疊,并近似與發(fā)動機1的主要部分的壁面平行。
如圖9B所示,保護裝置和燃料噴射器2的位置關系設置成這樣,即,使得兩個噴射器2布置在兩個子止動器13的支桿14和下部止動器12之間。另外兩個燃料噴射器2中的每一個布置在各支桿14的外側。圖中的兩個箭頭表示當車輛進行完全重疊碰撞或偏離碰撞時沖擊負載的初始位置。
圖10A和10B介紹了在完全重疊或偏離碰撞中當相對較小的沖擊負載施加在保護器4上時產(chǎn)生的位移和變形。
如圖10A中的一個箭頭所示,當完全重疊負載施加在保護器4的保護殼10上時,如圖9B所示的負載首先通過子止動器13的彎曲部分15而使托架6的各凸片6A彎曲。相反,各彎曲部分15在與支桿14交界處彎曲成銳角。因為包括下部可變形部件的凸片6A和彎曲部分15的剛性設置得低于包括上部可變形部件的托架5,因此,由于沖擊負載,凸片6A和彎曲部分15在其它部件之前產(chǎn)生較大變形。
因此,子止動器13接近發(fā)動機1。保護殼10繞發(fā)動機1與托架5的連接點而向下旋轉,如圖10A中的斷開箭頭所示。因此,托架5向下彎曲。這樣,通過凸片6A和彎曲部分15的變形以及保護殼10的位移來吸收沖擊負載。當發(fā)生較大碰撞時,止動器12與發(fā)動機1的主要部分的壁面相抵,以便防止保護殼10進一步接近發(fā)動機1??傊瑢τ谙鄬^小的沖擊負載,保護裝置主要由于包括下部可變形部件的彎曲部分15和凸片6A的變形而吸收碰撞沖擊。
這時,由于所述一對凸片6A和彎曲部分15分別在端部彎曲,保護器4的位移表示為沿接近發(fā)動機1的方向。在該狀態(tài)下,在保護殼10和燃料供給管3之間的間隙得以保持。因此,沖擊負載不會到達燃料供給管3。因為凸片6A和彎曲部分15以預定方式變形,因此保護器4只能朝著發(fā)動機1移動。因此,由于保護器4并不沿橫向移動或變形,因此沖擊負載不會作用在布置于所述一對支桿14和下部止動器12之間的燃料噴射器2上。
圖11A、11B和圖12A、12B表示了在完全重疊碰撞和偏離碰撞過程中保護器4的工作情況差異。
圖11A和11B表示完全重疊碰撞。在完全重疊碰撞過程中,如上所述,整個保護器4進行向下傾斜的位移,如圖9A中所示。不過,當如圖11B所示從上面看時,所述一對凸片6A和彎曲部分15均勻變形,且保護器4保持與發(fā)動機1平行。
圖12A和12B表示了偏離碰撞。在偏離碰撞過程中,靠近沖擊負載施加點的凸片6B和彎曲部分15進行比另一凸片6B和彎曲部分15更大的彎曲變形。因此,靠近沖擊負載施加點的部分保護器4靠近發(fā)動機1。不過,因為凸片6A和彎曲部分15的相應端彎曲,因此保護器4只能朝著發(fā)動機1移動。
盡管保護器4和發(fā)動機1并不相互平行,但是保護器4不能朝著圖12B中的右側或左側移動。因此,即使在偏離碰撞過程中,保護殼也不會與燃料供給管3接觸,且支桿14和下部止動器12也不會與燃料噴射器2干涉。
下面將參考圖13A和13B介紹當比圖10A和10B中所述更大的沖擊負載施加在保護器4上時部件的變形和位移。
當沖擊負載不能由圖10A和10B中所示的部件的位移和變形來吸收時,進一步朝著發(fā)動機1的推力施加在保護器4上。在該狀態(tài)下,該進一步的推力集中在包括上部可變形部件的托架5上,且導致托架5彎曲變形,如圖13A所示。這是因為下部止動器12已經(jīng)與發(fā)動機1的主要部分的壁面相抵。因此,保護器4通過朝著發(fā)動機1斜向上移動或沿圖13A中的逆時針方向旋轉而吸收沖擊負載。
如上所述,在上部止動器11和下部止動器12的頂端與發(fā)動機1主體的壁面之間的距離小于在保護殼10和燃料供給管3之間設置的預定間隙。因此,即使當如圖13A和13B所示止動器11和12的頂端抵靠發(fā)動機1的主要部分的壁面時,保護殼10也不會與燃料供給管3接觸。
然后,保護器4的上部和下部止動器11和12的頂端抵靠發(fā)動機1主體的壁面。因此,保護器4由于與發(fā)動機1成一體而形成的高剛性將抵抗沖擊負載,并防止燃料供給管3和燃料噴射器2受損。
如上所述,不管碰撞是完全重疊碰撞還是偏離碰撞,本發(fā)明的保護裝置首先由于布置在保護殼10的上部和下部的可變形部件的變形而吸收沖擊負載。在該階段沒有吸收的負載通過保護器4的高剛性而被支承。上述兩級保護結構將有效防止燃料供給管3或燃料噴射器2受損。
可變形部件的結構和尺寸將準確調節(jié)保護器4由于沖擊負載而進行的位移的方向和大小。不管碰撞是完全重疊碰撞還是偏離碰撞,保護器4都不能與燃料供給管3或燃料噴射器2干涉,這是因為,保護器4不會沿意外的方向進行變形或位移。因此,發(fā)動機部件(例如燃料供給管3或燃料噴射器2)的布局能夠簡化,因為可變形部件準確確定了保護器4的運動路徑。
該保護裝置利用一對托架6而將保護殼10安裝在發(fā)動機1上。托架6和保護器4的連接部分以及托架6和發(fā)動機1的連接部分沿車輛的橫向方向彼此偏離。因此,托架6和保護器4的連接部分隨著沖擊負載而變形,并具有只沿朝著發(fā)動機1的方向引導保護殼10的功能。該引導功能非常有助于準確調節(jié)保護殼10的運動路徑。
而且,在負載作用下,包括扁平板并形成上部可變形部件的托架5只能沿該板彎曲的方向變形。因此,托架5也有只沿接近發(fā)動機1的方向引導保護殼10的功能。因此,不管負載的施加點如何,保護器4都以預設的固定方式進行變形,從而能夠避免與燃料供給管3或燃料噴射器2干涉。
在該保護裝置中,通過設置可變形部件的剛性,能夠任意設置可吸收的碰撞能量的大小。
而且,因為在該保護裝置中,下部可變形部件的剛性設置得低于上部可變形部件的剛性,因此,能夠首先通過下部可變形部件的變形來吸收碰撞能量。當還有能量未吸收時,剩下的碰撞能量能夠隨后通過上部可變形部件的變形而被吸收。
然后,由于止動器11和12抵靠發(fā)動機1而與發(fā)動機1成一體,因此保護結構變得具有很高的剛性。因此,通過這種多層能量吸收結構,能夠確實保護燃料供給管3和燃料噴射器2。
在該保護結構中,形成上部可變形部件的托架5利用上部止動器11來支承保護殼10。形成下部可變形部件的凸片6A和彎曲部件15利用子止動器13來支承保護殼10。盡管這些可變形部件能夠直接支承保護殼10,但是通過上部止動器11或子止動器13能夠減小托架5或托架6(該托架6包括凸片6A)的縱向尺寸。該結構能夠減小可變形部件占據(jù)的空間,同時減小可變形部件與要保護的物體發(fā)生干涉的可能性。
因此,特許愿2004-199246(在日本的申請日為2004年7月6日)的內容被本文參引。
盡管上面已經(jīng)參考本發(fā)明的特定實施例介紹了本發(fā)明,但是本發(fā)明并不局限于上述實施例。在權利要求的范圍內,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對上述實施例進行變化和改變。
例如,在上述實施例中,盡管凸片6A形成于將燃料供給管8支承在發(fā)動機1上的托架6上,但是也可以使用單獨的托架來將凸片6A支承在發(fā)動機1上。
在上述實施例中,盡管燃料供給管3和燃料噴射器2包含要保護的物體,但是本發(fā)明可以用于保護布置在發(fā)動機主體外部的任何其它發(fā)動機部件。
在上述實施例中,上部止動器11布置在保護殼10上部的兩個位置處。下部止動器12布置在保護殼10下部的一個位置處。不過,止動器11-13的布置能夠根據(jù)要保護的外部部件的形狀和布置而任意變化。這包括將上部止動器11布置在保護殼10上部的三個或更多位置,或者將下部止動器12布置在保護殼10下部的多個位置。應當知道,本發(fā)明可以通過至少一個止動器和一個可變形部件來實現(xiàn)。
在上述實施例中,盡管止動器11-13與保護殼10成一體,但是一個或多個止動器11-13也可以由與保護殼10分開的部件形成,并能夠安裝在保護殼10上。
在上述實施例中,要保護的發(fā)動機部件位于發(fā)動機1的前面。不過,即使當要保護的發(fā)動機部件在發(fā)動機1后面時,保護裝置也能夠通過使縱向位置反向而相對于碰撞起到相同的優(yōu)選效果。
在上述實施例中,使用上部和下部可變形部件來吸收由于車輛碰撞產(chǎn)生的沖擊負載,但是,只設有上部或下部可變形部件的保護器也將很好地保護發(fā)動機部件。
盡管上述實施例對應于將本發(fā)明應用于橫向安裝的發(fā)動機(其中曲軸基本平行于車輛軸線)的情況,但是,本發(fā)明的用途不限于橫向安裝的發(fā)動機。本發(fā)明也可應用于沿長度安裝的發(fā)動機,其中曲軸基本平行于車輛的前后方向。當將本發(fā)明應用于沿長度安裝的發(fā)動機時,提高了保護器相對于從側向作用在發(fā)動機上的沖擊負載而言的可靠性。換句話說,本發(fā)明可用于保護位于車輛內燃機側面附近的任何發(fā)動機部件。
權利要求
1.一種保護裝置,該保護裝置保護布置在車輛發(fā)動機主體上的發(fā)動機部件(2、3),該裝置包括保護殼(10),該保護殼從與發(fā)動機主體(1)相反的方向覆蓋發(fā)動機部件(2、3);止動器(11-13),該止動器限制保護殼(10)朝著發(fā)動機主體(1)的位移而防止該位移超過一預定距離;以及可變形部件(5、6A),該可變形部件隨著施加在保護殼(10)上的沖擊負載而變形,并引導保護殼(10)朝著發(fā)動機主體(1)移動,直到由止動器(12、13)限制的位置。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保護裝置,其中在保護殼(10)和發(fā)動機部件(2、3)之間的距離設置得等于或大于該預定距離。
3.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保護裝置,其中止動器(11-13)包括與保護殼(10)成一體的止動器(12、13),該止動器(12、13)包括一頂端,該頂端對著發(fā)動機主體(1),并確定了等于該預定距離的間距,該止動器(12、13)的頂端與發(fā)動機主體(1)相抵,以便限制保護殼(10)朝著發(fā)動機主體(1)的位移而防止該位移超過預定距離。
4.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保護裝置,其中可變形部件(5、6A)的剛性低于保護殼(10)和止動器(12、13)。
5.根據(jù)權利要求1至4中任意一個所述的保護裝置,其中保護裝置還包括一對托架(6),各托架(6)有與發(fā)動機主體(1)連接的連接點(18A),并相對于車輛運行方向與發(fā)動機主體(1)分離,可變形部件(5、6A)包括一對凸片(6A),該對凸片(6A)分別裝配在所述一對托架(6)上,各凸片(6A)在沿橫向偏離連接點(18A)的支承點(18B)處支承保護殼(10)的下端,這樣,在所述一對托架(6)的支承點(18B)之間的距離小于在所述一對托架(6)的連接點之間的距離,且各凸片(6A)用于隨著施加在保護殼(10)上的沖擊負載而進行彎曲變形。
6.根據(jù)權利要求5所述的保護裝置,其中止動器(11-13)包括在所述一對托架(6)之間從發(fā)動機主體(1)下端凸出的止動器(12)。
7.根據(jù)權利要求6所述的保護裝置,其中可變形部件(5、6A)還包括一對第二托架(5),各第二托架(5)使發(fā)動機主體(1)與保護殼(10)的上端連接,并包括一扁平板,所述一對第二托架(5)相對于車輛運行方向彼此沿橫向分離。
8.根據(jù)權利要求7所述的保護裝置,其中止動器(11-13)還包括一對第二止動器(11),該對第二止動器(11)從保護殼(10)的上端朝著發(fā)動機主體(1)凸出,該對第二止動器(11)通過與發(fā)動機主體(1)相抵而限制保護殼(10)朝著發(fā)動機主體(1)的位移而防止該位移超過預定距離,所述一對第二托架(5)使所述一對第二止動器(11)與發(fā)動機主體(1)連接。
9.根據(jù)權利要求8所述的保護裝置,其中形成于所述一對第一托架(6)上的凸片(6A)的剛性設置得低于所述一對第二托架(5)的剛性。
全文摘要
一種用于發(fā)動機外部部件的保護裝置,其中,發(fā)動機部件(2、3)相對于車輛運行方向布置在車輛發(fā)動機的前面或后面。部件(2、3)由保護殼(10)從與發(fā)動機(1)相反的方向進行覆蓋。保護殼(10)通過托架(5、6)而固定在發(fā)動機(1)上。在保護殼(10)中的止動器(11-13)限制保護殼(10)朝著發(fā)動機(1)的位移而防止其超過預定距離。托架(5、6)設有可變形部件(5、6A),該可變形部件(5、6A)隨著施加在保護殼(10)上的沖擊負載而變形,并只沿朝著發(fā)動機(1)的方向引導保護殼(10),直到由止動器限制的位置。這樣,提高了外部部件(2、3)相對于沖擊負載的保護性能。
文檔編號F02B77/00GK1719010SQ20051008251
公開日2006年1月11日 申請日期2005年7月6日 優(yōu)先權日2004年7月6日
發(fā)明者藤井健 申請人:日產(chǎn)自動車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