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發(fā)動機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發(fā)動機,該發(fā)動機中空氣濾清器的副燃燒室(secondarychamber)底部通過結合構件與發(fā)動機的進氣口相連通,尤其涉及排水處理結構,其中積聚在空氣濾清器底部的排水抽吸到將要處理的進氣口中。
背景技術:
一般地,摩托車發(fā)動機具有一進氣系統,該進氣系統使空氣濾清器的副燃燒室通過結合構件與發(fā)動機的進氣口相連通。
如液體燃料或燃油之類的排水經常積聚在空氣濾清器的底部,于是這種積聚的排水就吸入將燃燒的進氣系統中。這種類型的排水處理通常通過將空氣濾清器底部和進氣通道連通的連通管來實現(例如,參照專利文件JP-U-S61-147361)。
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要解決的問題然而,在如上所述的常規(guī)進氣系統中,用于連通空氣濾清器底部和進氣通道的連通管作為單獨部件使用,不僅結構復雜并增加了部件的數量,而且具有較低的排水處理效率。
鑒于前述環(huán)境作出本發(fā)明,因此本發(fā)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發(fā)動機,其中可以用簡單結構有效地處理其空氣濾清器中的排水。
解決該問題的方式本發(fā)明的權利要求1提供一發(fā)動機,該發(fā)動機使空氣濾清器的副燃燒室的底部通過結合構件與發(fā)動機的進氣口相連通,其中該空氣濾清器的副燃燒室的底部與在垂直方向上延伸的圓柱形軸襯整體形成,圓柱形結合構件安裝和裝配在該軸襯中,并且結合構件和軸襯形成有在徑向上以彼此間隔的關系穿過,將底部與進氣口連通的數個排水孔。
在本發(fā)明中,每個氣缸設置有兩個排水孔或三個以上的排水孔,并且例如它們可以彼此以相等角度間隔。
本發(fā)明的權利要求2提供權利要求1所述的發(fā)動機,其中空氣濾清器的副燃燒室的底部具有沖突防止部分和數個隆起部分,該沖突防止部分用于避免與車內部件的沖突,該隆起部分相對于沖突防止部分向下隆起,并且排水孔以與隆起部分相對應的方式定位。
本發(fā)明的權利要求3提供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發(fā)動機,其中軸襯形成有從相應的排水孔延伸到軸襯上端的狹槽,結合構件形成有用于和狹槽配合的定位凸起,并且當定位凸起與狹槽配合時,軸襯的排水孔與結合構件的排水孔相對應。
本發(fā)明的權利要求4提供權利要求3所述的發(fā)動機,其中結合構件形成有用于將固定帶定位的帶定位部分,該固定帶用于將結合構件固定到發(fā)動機側面構件上,并且當結合構件的定位凸起與狹槽配合時,該固定帶指向用于緊固的規(guī)定方向。
發(fā)明效果根據本發(fā)明的權利要求1,結合構件安裝和裝配到軸襯中,該軸襯與空氣濾清器的底部整體形成并在垂直方向上延伸,并且結合構件和軸襯都形成有在徑向上以彼此間隔的關系穿過的數個排水孔。于是,積聚在底部的排水通過排水孔直接吸入到進氣口中。與使用連通管的常規(guī)方法相比,這能夠以簡單結構減少部件的數量,并允許有效地排水處理。
另外,數個排水孔以彼此間隔的關系形成,例如彼此相對間隔相等角度。不管車輛的姿態(tài)如何,這都允許可靠地排水處理。也就是,在前后兩個排水孔的情況下,例如,當車輛加速時,排水從后排水孔吸出,當車輛減速時,從前排水孔吸出。
在權利要求2所述的本發(fā)明中,空氣濾清器的底部形成有用于避免與車內部件沖突的沖突防止部分,并且在不與車內部件發(fā)生沖突的部分中,隆起部分相對于沖突防止部分向下隆起。于是,可能降低底部同時避免與車內部件發(fā)生沖突,并在不增大空氣濾清器高度的情況下增大其容量。另外,以和相對于沖突防止部分向下隆起的隆起部分相對應的方式定位該排水孔。于是,可以有效地排出積聚在隆起部分處的排水。
在權利要求3所述的本發(fā)明中,軸襯形成有從排水孔延伸至其上端的狹槽,該結合構件形成有用于和該狹槽配合的定位凸起,并且當定位凸起與狹槽配合時,軸襯的排水孔與結合構件的排水孔相對應。于是,將結合構件簡單安裝和裝配到軸襯中允許兩個構件的排水孔彼此相對定位,從而有利于它們的組裝工作。
在權利要求4所述的本發(fā)明中,當結合構件的定位凸起與狹槽配合時,固定帶指向用于緊固的規(guī)定方向。于是,將結合構件簡單地插入和安裝到軸襯中能夠使固定帶的緊固工作變得容易。
附圖簡要描述附
圖1是進氣系統所設置的前體框架的側視圖;附圖2是該進氣系統的空氣濾清器的部分剖視側視圖;附圖3是該進氣系統的平面圖;附圖4是該進氣系統的行駛風導入管的剖視側視圖;
附圖5是空氣濾清器的結合構件的剖視側視圖。
實現本發(fā)明的最佳模式下面將參照附圖對本發(fā)明的優(yōu)選實施例進行描述。
附圖1至5說明了本發(fā)明的實施例所述的發(fā)動機,其中附圖1是進氣系統所設置的前體框架的側視圖;附圖2是該進氣系統的空氣濾清器的部分剖視側視圖;附圖3是該進氣系統的平面圖;附圖4是該進氣系統的行駛風導入管的剖視側視圖;附圖5是空氣濾清器的結合構件的剖視側視圖。順便提及,此處所使用的詞語“前”、“后”、“左”和“右”意味著從坐在駕駛座上的駕駛員的角度觀察。
在附圖中,附圖標記1表示摩托車的前體框架。該前體框架1包括頭管2、一對左右主框架3和一對左右下框架4,該頭管位于車體的前端,該主框架在車輛寬度方向向外伸展,同時從頭管2傾斜向下延伸,該下框架從主框架3的下表面的前端傾斜向下延伸,從而與主框架3之間的空間向后變得更大。
左右主框架3是矩形管,并具有垂直方向較長的矩形形狀,也就是從其橫截面來看,其高度大于其寬度。
前叉5由頭管2可轉動地支承,從而左右轉動,以進行轉向。該前叉5由通過上下支架聯接的左右叉體5a、5a組成。設置在該上下支架之間的轉向軸由頭管2可轉動地支承。前輪和駕駛把手(未示出)分別設置在左右叉體5a、5a的下端和上端,并設置在左右叉體之間。
發(fā)動機6懸浮支承在左右主框架3和下框架4以及車輛的后體框架(未示出)之間。發(fā)動機6安裝使得其圓柱形氣缸體、氣缸蓋、端蓋等都暴露在主框架3、下框架4和后體框架之間的外側。
發(fā)動機6是V型4缸發(fā)動機,其中其前后氣缸的相應軸7a、7b形成V組(V-bank)。在該V組中,與前氣缸相連通的左右前進氣口6a、6a,和與后氣缸相連通的左右進氣口6b、6b都朝上開放。
軸線基本垂直設置的前后節(jié)流閥體8、8分別連接到前后進氣口6a、6b的上游端開口上。每個節(jié)流閥體8都設置有用于改變其通道面積的節(jié)流閥8a。
前后節(jié)流閥體8都設置有相應氣缸的燃油噴射閥。該燃油噴射閥10設置使得它們的噴射口10a朝向進氣閥的后側,用于打開和關閉通向進氣口6a、6b下端處的燃燒室的開口。
該發(fā)動機6包括進氣系統15。該進氣系統15包括與進氣口6a、6b相連通的空氣濾清器16,和一對左右行駛風導入管17、17,該導入管用于將行駛風導入到空氣濾清器16中。
該空氣濾清器16以覆蓋前后節(jié)流閥體8、8的上游端開口的方式,設置在發(fā)動機6的V組上。該空氣濾清器16具有類似于燃油箱的外觀。從車輛的橫向側觀察,空氣濾清器16的頂壁16c從前壁16a一側向后壁16b一側逐漸歪曲傾斜,如附圖2中所示。同時,從車輛的上方觀察,空氣濾清器16的左右側壁16d、16e在車輛寬度方向朝后較窄,如附圖3中所示??諝鉃V清器16整體基本上處于梯形形狀。
左右行駛風導入管17在車輛的縱向上沿著空氣濾清器16的左右側壁16d、16e延伸。該行駛風導入管17屬于相同的對稱結構,于是將主要描述左側的行駛風導入管17。
該行駛風導入管17的外界空氣導入口17a位于前進氣口6的前面,并朝前開口,略微向下和向外。該行駛風導入管17從外側空氣到入口17a延伸到空氣濾清器16的主燃燒室A,該主燃燒室位于前后進氣口6a、6b的后側。形成在行駛風導入管17的后端處的外界空氣出口17b與空氣濾清器16的主燃燒室A連通。
該行駛風導入管17的前部以符合垂直較長矩形的主框架3的外側壁表面3a的形狀的方式設置。也就是,外界空氣導入口17a設置使得外側壁表面3a與行駛風導入管17的前內側壁表面31a相連續(xù)。這允許外側壁表面3a起到將行駛風導入到外界空氣導入口17a中的導向器的作用。
同時,該行駛風導入管17設置使得外側空氣到入口17a位于前叉5的叉體5a的外側上。這允許外側空氣到入口17a在從車輛前側觀察時不受叉體5a阻擋的情況下開放。從車輛的橫向側觀察,該行駛風導入管17以從車輛寬度方向的外側蓋住空氣濾清器16的前后結合構件9、9的方式設置。
從車輛上方觀察,該行駛風導入管17以在車輛寬度方向上的內側朝車輛后側放置的方式傾斜設置。同時,從車輛的橫向側觀察,該行駛風導入管17的上邊緣基本上從外側空氣到入口17a直線地向后延伸,然后極大傾斜地向下朝外界空氣出口17b彎曲,同時其下邊緣從外側空氣到入口17a到外界空氣出口17b自始至終以凸出形狀向上逐漸彎曲。
空氣濾清器16包括空氣濾清器外殼18和用于將空氣濾清器外殼18的內側限定在主燃燒室A和副燃燒室B中的元件19。
該空氣濾清器外殼18分成上殼20和下殼21。上殼20的分隔面的外周邊形成有在周邊延伸的凹槽20a,并且下殼21的分隔面的外周邊形成有凸出部分21a,該凸出部分通過密封環(huán)22與凹槽20a配合。
上殼20和下殼21以可分開但卻氣密的方式通過多個固定螺栓23彼此聯接,該螺栓以預定間隔穿過上殼20的外周邊緣插入到螺母24中,該螺母通過夾物模壓放置在下殼21的配合面中。向上開口的間隙凹口20b面向螺栓23形成在上殼20的相應部分中。
下殼21具有前底部21b和后底部21c,該后底部向下隆起到前底部21b下面。前底部21b和后底部21c由分隔壁21e限定。
行駛風入口21d形成在該后底部21c的左右兩側上。行駛風導入管17的外界空氣出口17b通過圓柱形連通構件25以氣密的方式與行駛風入口21d相連通。
元件19具有如下結構濕型過濾紙26放置和固定在箱形部分(casesection)19a中,該箱形構件形成方管形,從而蓋住下殼21的后底部21c中的分隔面凸緣部分19b沿著箱形部分19a的外側周邊形成,并與之形成整體。
凸緣部分19b插入到上殼20和下殼21的分隔面之間。凸緣部分19b與上殼20一起固定到下殼21上,用三個螺栓27可拆卸地將前部中央和后左端及后右端固定。
元件19橫向設置在下殼21的后底部21c的上開口上,從而過濾紙26基本水平。該元件19將后底部21c的上開口擋住。
主燃燒室A形成在由元件19及其下方的后底部21c所環(huán)繞的空間中。同時,副燃燒室B形成在由元件19及其上方的上殼20和前底部21b所環(huán)繞的空間中。與主燃燒室A相比,副燃燒室B的大多數部分遠遠位于元件19前面。
副燃燒室B的容量為主燃燒室A的大約4至5倍。尤其是,對于例如超過1000cc的大排量發(fā)動機,主燃燒室A和副燃燒室B的容量分別設置為大約2.3升和大約10升。
行駛風導入管17構造有基座構件30和遮蔽構件31,該基座構件用樹脂制成,并在車輛寬度方向上位于內側,并且該遮蔽構件由鋁合金制成并以在車輛寬度方向上從外側蓋住它的方式固定到基座構件30上。該遮蔽構件31的表面經過光澤處理,例如用于改進外觀。
形成有外界空氣出口17b的基座構件30基本形成方U形的橫截面。該遮蔽構件31由前圓柱部分31a和本體部分31b組成,該前圓柱部分形成有外界空氣導入口17a,該本體部分以半橢圓形橫截面的方式基本形成從外側環(huán)繞基座構件30。該遮蔽構件蓋住基座構件30,使得無法從外側看到它。
行駛風導入管17包括變窄部分34、共振器35和排水部分36,該變窄部分用于增大進入空氣的流速,共振器用于吸收由進入空氣產生的預定頻率的進氣噪音,排水部分用于將已經進入導管中的雨水排出。這些部件的結構將在下面描述。
主要如附圖4中所示,行駛風導入管17包括前部32和后部33,該前部具有外側空氣到入口17a,該后部的通道面積小于前部32。用于使通道面積變窄的變窄部分34形成在前部32和后部33之間的邊界區(qū)域中。
通過在基座構件30中在其頂壁30a一側上設置從該頂壁朝底壁30c一側隆起的變窄壁30b形成該變窄部分34。也就是該變窄部分34a形成在變窄壁30b的下端和底壁30c之間的空間中。該變窄壁30b從外側空氣道入口17a到變窄部分34逐漸減小了前部32中的通道面積。
共振器35構造如下具有預定容量的共振空間35a通過頂壁30a和變窄壁30b形成。該共振空間35a通過形成在后部33一側的變窄壁30b中的連通口35b與導管的內側連通。
隔斷壁30d與基座構件30的后部33整體形成。該隔斷壁30d基本上平行于變窄壁30b的后部30b’延伸,然后向下彎曲成基本平行于頂壁30a延伸。該隔斷壁30d允許后部34中通向外界空氣出口17b的通道面積大約等于變窄部分34的面積。
隔斷壁30d和底壁30c形成構成排水部分36的分支通道36a。分支通道36a的上游口36b朝前部32中的變窄部分34開放,并且其下游口36c朝發(fā)動機6的后缸7b的缸頭開放。
變窄部分34、共振空間35a和分支通道36a通過用遮蔽構件31將基座構件30蓋住而形成。
下殼21的前底部21b與氣缸的軸襯21f整體形成,該前底部21b形成空氣濾清器16的副燃燒室B的底部,該氣剛軸襯21f與前后進氣口6a、6b對應并且在垂直方向上延伸??諝鉃V清器16的副燃燒室B通過結合構件9與節(jié)流閥體(發(fā)動機側構件)8相連通,該結合構件分別安裝和裝配在軸襯21f中。
結合構件9由可彈性變形的橡膠制成,并構造有缸體9a和裝配凹槽9d,該缸體具有上端開口9b和下端開口9c,該裝配凹槽具有小于缸體9a的直徑并形成在其外側圓周上。
該結合構件9隨著可彈性變形插入到軸襯21f中,然后裝配凹槽9d與軸襯21f裝配在一起。這允許結合構件9不可移動地定位在垂直方向上,并以氣密方式抵靠在軸襯21f的內圓周表面上。
垂直向上開口的進氣管40插入并裝配到上端開口9b中。該進氣管40用安裝在上端開口9b上的彈簧箍41緊固和固定。同時,節(jié)流閥體8插入和裝配到下端開口9c中。該節(jié)流閥體8用安裝在下端開口9c上的固定帶39緊固和固定。
如附圖3中所示,下殼21的前底部21b形成有各種沖突防止部分42a至42e,它們向上隆起以避免與車輛中的部件沖突。該沖突防止部分42a至42e形成在軸襯21f周圍的區(qū)域中,并包括例如裝具(harness)安裝部分42a、水管間隙部分42b、多余空氣調節(jié)螺線管間隙部分42c、壓力調節(jié)器間隙部分42d和節(jié)流閥電機間隙部分42e,該裝具安裝部分在車輛寬度方向的中央沿縱向延伸,該水管間隙部分與裝具安裝部分交叉,該多余空氣調節(jié)螺線管間隙部分形成在裝具安裝部分42a和水管間隙部分42b的交叉處,該壓力調節(jié)間隙部分形成在前后軸襯21f之間,該節(jié)流閥電機間隙部分形成在后部右側進氣口6b和裝具安裝部分42a之間。
下殼21的前底部21b也形成有多個隆起部分43,該隆起部分相對于沖突防止部分42a至42e向下隆起。隆起部分43以與軸襯21f接觸的形式形成在沒有形成沖突防止部分42a至42e的區(qū)域中。
主要如附圖3和5所示,軸襯21f和結合構件9分別形成有數對排水孔9g、21g和9h、21h,這些排水孔圍繞軸襯21f的中心軸在相對的徑向上穿過,或者換句話說,彼此相對間隔180度的間隔。空氣濾清器16的副燃燒室B和發(fā)動機6的進氣口6a、6b通過該排水孔9g、21g和9h、21h彼此連通。每個氣缸上形成有三個或更多個排水孔,在這種情況下,它們可以最好以相等角度彼此間隔開。
一側上的排水孔9g、21g在車輛寬度方向相對于軸襯21f位于傾斜的前側和外側上,并且另一側上的排水孔9h、21h在車輛寬度方向上位于傾斜的后側和內側上。內排水孔9h、21h設置有臺階,從而設置得比外排水孔9g、21g低。排水孔9g、21g和9h、21h以與向下隆起的隆起部分43相對應的方式定位。
軸襯21f形成有與排水孔21g、21h相連延伸至其頂端的狹縫21i、21j。另一方面,結合構件9的裝配凹槽9d表面的上端部分形成有和狹槽21i、21j相配合的定位凸起。這允許結合構件9不可移動地在圓周方向上以預定角度定位。
當結合構件9的定位凸起9i、9j與軸襯21f的狹槽21i、21j相配合時,軸襯21f的排水孔21g、21h分別與結合構件9的排水孔9g、9h相對應。
用于以預定圓周角度定位固定帶39的帶定位部分9k形成在結合構件9的下端開口9c處突出。當結合構件9的定位凸起9i、9j與軸襯21f的狹槽21i、21j相配合時,固定帶39的緊固螺栓39a指向規(guī)定的方向用于緊固。也就是,該帶定位部分9k允許固定帶39指向當將空氣濾清器16組裝到發(fā)動機6上時緊固夾具可以插入的方向。
接下來,將描述本實施例的功能和效果。
根據本實施例,左右行駛風導入管17從位于前進氣口6a前面的外界空氣導入口17a通過前后進氣口6a、6b延伸至位于其后面的空氣濾清器16的主燃燒室A。這確保了導管的長度足夠長,以安裝用于增大進氣空氣流速的變窄部分34、用于將雨水等排出的排水部分36和用于減小進氣噪音的共振器35。
另外,該行駛風導入管17在縱向上靠近前后進氣口6a、6b設置,因此可以用作改進發(fā)動機周圍外觀的設計部件。這能夠避免使行駛風導入管17暴露在外側的粗劣外觀,甚至使發(fā)動機6暴露在橫向外側的裸露模型。
在本實施例中,元件19在空氣濾清器外殼18中橫向設置或基本水平設置,以將其內側限定在主燃燒室A和副燃燒室B中,并且該行駛風導入管17的外界空氣出口17b連接到位于元件19下方的主燃燒室A。于是,已經導入到行駛風導入管17中的空氣從元件19下方流動到其上方。這使得已經進入主燃燒室A的如紙之類的雜質難以拉向元件19的下表面。即使它們拉向元件19的下表面,也將很容易地自由落下,防止在元件19中堵塞。如以上述常規(guī)專利文件中一樣,在空氣從元件上方流動到其下方的情況下,雜質例如可以保留在元件上,以將其堵塞。在空氣橫向流過元件的情況下,可以很容易導致堵塞。
在本實施例中,主燃燒室A位于元件19下方,副燃燒室B遠遠地設置在元件19前面。這能夠確保副燃燒室B所需要的容量,并使空氣濾清器16的高度最小化,減小在空氣濾清器16設計上的限制。換句話說,在副燃燒室B位于主燃燒室A上方的情況下,整個空氣濾清器的高度因此增大。這可以導致副燃燒室的容量和設計上的限制。
在本實施例中,左右行駛風導入管17的外界空氣導入口17a在車輛寬度方向上位于左右叉體5a的外側。這能夠防止前叉5起到阻擋行駛風導入的作用,增強空氣進入的效率。
在本實施例中,行駛風導入管17以在車輛寬度方向上緊靠內側的方式朝車輛后方傾斜設置。于是,該行駛風導入管17以平緩的角度連接到空氣濾清器16的主燃燒室A上,并與之連通,這減小了進入空氣流的通道阻力,使得空氣流順暢。
在本實施例中,行駛風導入管17的前部以遵循主框架3的外側壁表面3a形狀的方式設置。于是,該外側壁表面3a起到將行駛風導入到行駛風導入管17中的導向器的作用。以這種方式,主框架3的外側壁表面3a可以有效地用于提高進氣效率。
在本實施例中,左右行駛風導入管17從橫向側面蓋住將空氣濾清器16和相應進氣口6a、6b連通的結合構件9,從而防止看到結合構件9,防止了粗劣的外觀。
根據本實施例,該行駛風導入管17包括共振器35,該共振器使連接口35b與導管內部連通。與外部安裝的常規(guī)共振器相比,這能夠防止粗劣的外觀和增大的安裝空間。
在本實施例中,變窄部分34形成在行駛風導入管17的前部32和后部33之間的邊界區(qū)域中,并且共振器35的共振空間35a通過有效使用構成變窄部分34的變窄壁30b來形成。于是,可以通過有效使用在靠近變窄部分34的行駛風導入管17中形成的死角來設置共振器35。這能夠減小進氣噪音,同時使行駛風導入管17獲得令人滿意的外觀和功能。
在本實施例中,變窄部分34形成在行駛風導入管17的基座構件30的頂壁30a一側,并且朝向缸頭的分支通道36a形成在后部33的底壁30c一側。于是,雨水與行駛風的一部分一起通過分支通道36a排出,該部分行駛風流過由通道下側上的變窄部分34變窄的通道。這能夠可靠地排出雨水。從分支通道36a排出的這部分行駛風冷卻了缸頭,提高了冷卻性能。
另外,已經進入行駛風導入管17的雨水等撞擊位于通道上側的變窄部分34的變窄壁30b,滴落在底壁30c上,并通過分支通道36a排出到外側。以這種方式,可以有效并可靠地排出雨水。
在本實施例中,行駛風導入管17構造有位于內側上的基座構件30和位于外側上的遮蔽構件31。于是,行駛風導入管17可以通過分開制造構件然后將它們組裝在一起來簡單地生產。另一個優(yōu)點在于,可以提高外形方面的自由度。
在本實施例中,基座構件30由樹脂制成,遮蔽構件31由鋁合金制成。于是,可以通過使變窄壁30b和隔斷壁30d與基座構件30整體形成,并用遮蔽構件31將其蓋住,來形成變窄部分34、共振器35和分支通道36a。
另外,遮蔽構件31經過表面處理,用于改進整個行駛風導入管17,甚至是使發(fā)動機6暴露在橫向外側的模型的外觀。
根據本實施例,空氣濾清器16的副燃燒室B的前底部21b形成有在垂直方向上延伸的柱形軸襯21f,結合構件9安裝和裝配在軸襯21f中,并且該結合構件9和軸襯21f分別形成有在徑向上穿過的數對排水孔9g、21g和9h、21h。于是,積聚在前底部21b處的排水直接通過排水孔9g、21g和9h、21h吸入進氣口6a、6b中。與使用連通管的常規(guī)方法相比,這允許以簡單結構進行高效的排水處理。
另外,每個氣缸都形成有兩對排水孔,它們以相對彼此180度的間隔定位在傾斜的外側上和傾斜的內側上。不管車輛的姿態(tài)如何,這都允許排水可靠地吸入進氣系統中。當車輛加速時,排水向后移動,當車輛減速時,排水向前移動,當拐彎時朝拐角的外側移動。在本實施例中,排水通過排水孔吸入進氣系統中,該排水孔位于排水朝其移動的側面上。
在本實施例中,空氣濾清器16的前底部21b形成有沖突防止部分42a 42e,以避免與車內部件沖突。于是,可能降低前底部21b,同時避免與各種車內部件沖突,并在不增大空氣濾清器16的高度的情況下,增大其清潔(次級)側的容量。
另外,前底部21b也形成有隆起部分43,該隆起部分相對于沖突防止部分42a至42e向下隆起,并且排水孔9g、21g和9h、21h定位在與該隆起部分43相對應的位置處。于是,為了更加有效的排水處理,可以很容易地收集積聚在前底部21b處的排水。
在本實施例中,軸襯21f形成有狹縫21i、21j,該狹縫與排水孔21g、21h相連續(xù)延伸至其頂端,結合構件9形成有用于和狹縫21i、21j相配合的定位凸起9i、9j,并且當定位凸起9i、9j與狹縫21i、21j相配合時,軸襯21f的排水孔21g、21h分別與結合構件9的排水孔9g、9h相對應。于是,將結合構件9插入和裝配到軸襯21f中允許這兩個構件的排水孔9g、21g和9h、21h彼此相對定位,從而有利于它們的組裝工作。
在本實施例中,當結合構件9的定位凸起9i、9j與狹縫21i、21j相配合時,固定帶39的緊固螺栓39a指向用于緊固的規(guī)定方向。于是,將結合構件9簡單地插入并固定到軸襯21f中能夠使固定帶39的緊固工作變得容易。
附圖標記描述6發(fā)動機6a,6b進氣口9結合構件9g,9h排水孔9i,9j定位凸起9k定位部分16空氣濾清器21b前底部21f軸襯21g,21h排水孔21i,21j狹槽39固定帶42a至42e沖突防止部分
43隆起部分A主燃燒室B副燃燒室
權利要求
1.發(fā)動機,其中空氣濾清器的副燃燒室的底部通過結合構件與發(fā)動機的進氣口相連通,其特征在于,空氣濾清器的副燃燒室的底部與在垂直方向上延伸的圓柱形軸襯整體形成,圓柱形結合構件安裝和裝配在該軸襯中,并且結合構件和軸襯形成有數個在徑向上以彼此間隔的關系穿過的排水孔,以將底部與進氣口連通。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發(fā)動機,其特征在于,空氣濾清器的副燃燒室的底部具有沖突防止部分和數個隆起部分,該沖突防止部分用于避免與車內部件沖突,該隆起部分相對于該沖突防止部分向下隆起,并且排水孔以與隆起部分相對應的方式定位。
3.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發(fā)動機,其特征在于,該軸襯形成有若干從相應排水孔延伸至軸襯上端的狹槽,該結合構件形成有用于與這些狹槽配合的定位凸起,并且當這些定位凸起與狹槽配合時,軸襯的排水孔與結合構件的排水孔相對應。
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發(fā)動機,其特征在于,結合構件形成有用于定位固定帶的帶定位部分,該固定帶用于將結合構件固定到發(fā)動機的側面構件上,并且當結合構件的定位凸起與狹槽配合時,該固定帶指向用于緊固的規(guī)定方向。
全文摘要
要解決的問題為了提供一發(fā)動機,其中積聚在空氣濾清器中的排水可以用簡單結構有效地處理。解決方法提供一發(fā)動機,使空氣濾清器16的副燃燒室B的底部21b通過結合構件9與發(fā)動機的進氣口6a、6b相連通。底部21b與在垂直方向上延伸的圓柱形軸襯21f整體形成,圓柱形結合構件9安裝和裝配在該軸襯21f中,并且結合構件9和軸襯21f形成有在徑向上以彼此間隔的關系穿過,以將底部21b和進氣口6a、6b連通的數個排水孔9g、21g和9h、21h。
文檔編號F02M35/10GK1721686SQ20051008248
公開日2006年1月18日 申請日期2005年7月5日 優(yōu)先權日2004年7月5日
發(fā)明者西澤和也 申請人:雅馬哈發(fā)動機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