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機械自動化加工技術領域,具體的說是一種外迫管自動識別選料裝置及其自動識別選料方法。
背景技術:
隨著經濟技術快速發(fā)展,機械自動化也獲得高速發(fā)展?,F(xiàn)在外迫壁虎組裝主要是依賴人工組裝,效率低,勞動強度大,成本降不下來;人工裝配外迫壁虎質量不穩(wěn)定,造成很大浪費。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的目的是為了解決上述技術的不足,提供了一種外迫管自動識別選料裝置及其自動識別選料方法,能夠自動上料,能夠自動識別外迫管組裝時外迫管所需要的方向。
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是:
一種外迫管自動識別選料裝置,包括底座和設于底座上方的振動盤,所述振動盤包括料斗,所述料斗內壁設置有螺旋上升的進料道,所述進料道末端向料斗外側延伸處設有可向遠離料斗方向移動的送料架,所述送料架下方設有與料斗外壁相連且逐漸下降的輸送機構,所述送料架與送料氣缸相連,所述送料架上方且遠離料斗的位置設有可向料斗方向移動的退料架,所述退料架與退料氣缸相連,所述料斗外壁對應送料架的位置設有與退料架和送料架配合使用的缺口,所述退料氣缸和送料氣缸與設在料斗外壁的第一固定支架相連,所述送料架上方設有第一接近開關,所述送料架遠離進料道末端的一側設有光纖傳感器,所述第一接近開關和光纖傳感器分別通過導線與控制器相連。
所述送料架包括連接板和置物板,所述送料架縱切面為l形,所述連接板和置物板為矩形,所述置物板設在進料道末端對應缺口位置,所述連接板與置物板遠離缺口端上表面垂直相連,所述送料氣缸與連接板相連。
所述退料架包括第一豎板、第二豎板和水平板,所述退料氣缸與遠離料斗的第一豎板相連,所述第一豎板設在連接板遠離料斗側且接近置物板端與設在連接板上方的水平板的第一端上表面垂直相連,所述第二豎板設在連接板接近料斗側且與水平板的第二端的下表面垂直相連,所述第二豎板接近置物板的端部與置物板上表面的距離小于等于外迫管的外圓半徑,所述置物板的長度大于第二豎板接近置物板的端部的長度。
所述置物板中心位置設有向下凹陷的與外迫管配合使用的凹槽。
所述置物板對應料斗內壁位置設有防護機構,所述防護機構包括防護側板和防護底板,所述防護側板和防護底板為矩形板,所述防護底板遠離料斗中心的一側與缺口上表面成夾角相連,所述防護底板沿料斗中心方向逐漸降低,所述防護側板與防護底板遠離進料道末端的端部上表面垂直相連,所述防護底板的寬度大于等于進料道寬度,所述防護底板的長度大于等于置物板長度,所述防護底板的上表面最高點低于或等于置物板上表面最高點,所述防護側板的高度大于外迫管的最大高度。
所述輸送機構包括送料槽和第一送料管,所述送料槽橫截面為u形,所述送料槽接近料斗的端部設有擋板,所述第一連接管為兩端帶u形槽的圓金屬管,所述擋板分別與進料道末端下表面和/或料斗外表面相連,所述送料槽一端與擋板成夾角相連且沿遠離擋板方向逐漸降低,所述送料槽另一端插設在第一送料管第一端u形槽內,所述送料槽上表面設有蓋板,所述蓋板通過螺釘與第一送料管上表面相連。
所述輸送機構還包括第二送料管、弧形槽和第三送料管,所述第二送料管為圓金屬管,所述弧形槽的橫截面為半圓形,所述弧形槽、第二送料管和第三送料管直徑一致,所述第一送料管第二端u形槽內插設有可上下活動的第二送料管,所述第二送料管遠離第一送料管的端部與弧形槽的第一端相連,所述弧形槽的第二端向下彎曲并與第三送料管相連,所述弧形槽上設有可拆卸的弧形板。
所述弧形板的長度小于弧形槽長度,所述弧形槽上方未設弧形板的部位為觀察孔,所述觀察孔的長度大于等于外迫管的長度。
所述弧形槽側面設有第二光電傳感器,所述第二光電傳感器與控制器通過導線相連,所述第二光電傳感器用于檢測弧形槽內是否有外迫管,所述控制器根據第二光電傳感器信號控制振動盤工作狀態(tài)。
所述的外迫管自動識別選料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a.所述控制器發(fā)出信號使外迫管通過振動盤和進料道傳送到置物板;
b.所述控制器根據第一接近開關判斷置物板上是否有待檢外迫管;
c.所述控制器根據光纖傳感器判斷置物板上外迫管接近光纖傳感器端內部是否有螺紋,若判斷有螺紋,則控制器發(fā)出控制信號給送料氣缸,所述送料氣缸帶動送料架向遠離料斗方向移動,從而使置物板上外迫管落入輸送機構的送料槽內;若判斷無螺紋,則控制器發(fā)出控制信號給退料氣缸,所述退料氣缸帶動退料架向料斗方向移動從而第二豎板推動外迫管使其落入料斗內;
d.所述控制器根據第二接近開關判斷弧形槽內是否有外迫管,若判斷無外迫管,啟動振動盤開始工作。
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是:能夠自動上料,能夠自動識別外迫管組裝時所需要的方向,能夠提高工作效率且工作可靠、便捷、自動化程度高。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fā)明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圖1拆除機架的結構示意圖;
圖3是圖2局部a放大示意圖;
圖4是圖2局部b放大示意圖;
圖5是圖2拆除第一固定支架和防護機構的結構示意圖;
圖6是圖5局部a放大示意圖;
圖7是圖5局部b放大示意圖;
圖8是圖2拆除篩選機構和防護機構的側面示意圖;
圖9是圖8局部a放大示意圖。
圖中標記:1.機架,2.底座,3.振動盤,4.篩選機構,5.輸送機構,6.第一接近開關,7.光纖傳感器,8.防護機構,9.料位檢測機構,31.料斗,41.第一固定支架,42.送料架,43.送料氣缸,44.退料架,45.退料氣缸,51.送料槽,52.第一送料管,53.擋板,54.蓋板,55.第二送料管,56.弧形槽,57.第三送料管,58.弧形板,59.觀察孔,81.防護底板,82.防護側板,91.第二接近開關支架,92.第二接近開關,311.進料道,312.護板,421.連接板,422.置物板,441.第一豎板,442.第二豎板,443.水平板,551.配重塊,3111.斷口,3112.防護桿,3113.缺口,4221.凹槽。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發(fā)明作進一步說明,以助于理解本發(fā)明的內容。
如圖1-9所示,所述外迫管自動識別選料裝置包括振動盤3、底座2、和機架1,所述振動盤3安裝在上方并通過底座2與機架1相連,所述振動盤3包括料斗31和底盤,所述料斗31為筒狀,所述料斗31的內腔中心安裝有蓋帽,所述料斗31的內壁設置有螺旋上升的進料道311,所述進料道311的前端與料斗31內腔底面相連,所述進料道311的末端延伸至料斗31的最上部,所述料斗31的最上部的進料道311內側設有防護板312,所述進料道311的寬度大于等于2個外迫管直徑。
所述進料道311中間部位接近料斗31內腔中心側設有斷口3111,所述斷口3111與料斗31內壁的距離大于等于2個外迫管半徑小于3個外迫管半徑,所述斷口3111用于阻擋進料道311上兩個并排的外迫管,從而使得進料道311的末端每排只有1個外迫管輸出。
所述進料道311中間部位料斗31內壁或所述斷口3111上方設有向著料斗31中心彎曲的阻擋桿3112,所述弧形阻擋桿3112與弧形阻擋桿3112下方進料道311的距離小于外迫管的長度,所述弧形阻擋桿3112用于阻擋進料道311上縱向分布的外迫管,所述弧形阻擋桿3112為弧形,能夠使進料道311上縱向分布的外迫管掉落下來或者倒下變成橫向輸出到進料道311末端。
所述進料道311末端設有篩選機構4,所述篩選機構4包括第一固定支架41、送料架42、送料氣缸43、退料架44和退料氣缸45。
所述進料道311末端向料斗31外側延伸處設有可向遠離料斗31方向移動的送料架42,所述送料架42下方設有與料斗31外壁相連且逐漸下降的輸送機構5,所述送料架42與送料氣缸43相連,所述送料架42上方且遠離料斗31中心的位置設有可向料斗31方向移動的退料架44,所述退料架44與退料氣缸45相連,所述料斗31外壁對應送料架42的位置設有與退料架44和送料架42配合使用的缺口3113,所述退料氣缸45和送料氣缸43與設在料斗31外壁的第一固定支架41相連。
所述第一固定支架41可為u型,所述第一固定支架41的第一端與料斗31外壁相連;所述第一固定支架41可為l型,所述第一固定支架41的第一端與機架1相連;所述送料氣缸43和退料氣缸45分別與第一固定支架41側面或第一固定支架41第二端下表面相連。
所述送料架42包括連接板421和置物板422,所述送料架42橫切面為l形,所述連接板421和置物板422為矩形,所述置物板422設在進料道311末端對應缺口3113位置,所述連接板421與置物板422遠離缺口3113端上表面垂直相連,所述送料氣缸43與連接板421相連。
所述置物板422中心位置設有向下凹陷的與外迫管配合使用的凹槽4221,所述置物板422上表面與凹槽4221最低處的距離小于外圓1/4直徑。
所述退料架44包括第一豎板441、第二豎板442和水平板443,所述退料氣缸45與遠離料斗31的第一豎板441相連,所述第一豎板441設在連接板421遠離料斗31側且接近置物板422端與設在連接板421上方的水平板443的第一端上表面垂直相連,所述第二豎板442設在連接板421接近料斗31側且與水平板443的第二端的下表面垂直相連,所述第二豎板442接近置物板422的端部與置物板422上表面的距離小于等與外迫管的外圓半徑,所述置物板422的長度大于第二豎板442接近置物板422的端部的長度,所述置物板422的長度為置物板422從進料道311末端向料斗31外側延伸方向的長度。
所述第一豎板441設在連接板421外側上方,所述第二豎板442設在連接板421內側且設在置物板422上方,所述第一豎板441、第二豎板442和連接板421相平行。
所述缺口3113上方設有與缺口3113相連且向料斗31中心方向逐漸下降的防護機構8,所述防護機構8包括防護底板81和防護側板82,所述防護底板81一側與缺口3113上表面成銳角相連,所述防護側板82與防護底板81遠離出口的側垂直相連,所述防護底板81的寬度大于等于進料道311寬度,所述防護底板81長度大于等于置物板422的長度,所述防護底板81用于防止退料架44的第二豎板442將置物板422上的外迫管推回料斗31內腔時碰撞到進料道上的外迫管,所述防護側板82用于防止退料架44的第二豎板442將置物板422上的外迫管推回料斗31內腔時落到料斗外。
所述防護底板81的長度為防護底板81與缺口3113相連的端的長度。
所述輸送機構5包括送料槽51和第一送料管52,所述送料槽51橫截面為u形,所述送料槽51接近料斗31的端部設有擋板53,所述第一連接管52為兩端帶u形槽的圓金屬管,所述擋板53分別與進料道331末端下表面和/或料斗31外表面相連,所述送料槽51一端與擋板53成夾角相連且沿遠離擋板53方向逐漸降低,所述送料槽51另一端插設在第一送料管52第一端u形槽內,所述送料槽51上表面設有蓋板54,所述蓋板54通過螺釘與第一送料管52上表面相連。
所述輸送機構5還包括第二送料管55、弧形槽56和第三送料管57,所述第二送料管55為圓金屬管,所述弧形槽56的橫截面為半圓形,所述弧形槽56、第二送料管55和第三送料57直徑一致,所述第一送料管52第二端u形槽內插設有可上下活動的第二送料管55,所述第二送料管55遠離第一送料管52的端部與弧形槽56的第一端相連,所述弧形槽56的第二端向下彎曲并與第三送料管57相連,所述弧形槽56上設有可拆卸的弧形板58,所述弧形板58主要用于取出堵塞或不合格的外迫管。
所述弧形板58的長度小于弧形槽56長度,所述弧形槽56上方未設弧形板58的部位為觀察孔59,所述觀察孔59的長度大于等于外迫管的長度。
所述第二送料管55下方設有配重塊551,所述配重塊551通過鏈條與第二送料管55下表面相連,所述第二送料管55與第一送料管52可上下活動連接便于輸送機構5內外迫管的輸送,所述配重塊551控制第二送料管55上下活動范圍。
所述外迫管自動識別選料裝置還包括控制系統(tǒng),所述控制系統(tǒng)包括控制器、控制回路、第一接近開關6、光纖傳感器7和第二接近開關92,所述控制器設在電控箱內,所述第一接近開關6設在置物板422上方,優(yōu)選采用置物板422的中心位置,所述第一接近開關6可通過第一接近開關支架連接在第一固定支架41上,所述第一接近開關支架也可與第一固定支架41一體成型,所述光纖傳感器7通過光纖傳感器支架與第一固定支架41側面相連,所述光纖傳感器支架也可與第一固定支架41一體成型,所述第二接近開關92設在弧形槽56側面,所述第二接近開關92用于檢測弧形槽56位置是否有外迫管,所述第二接近開關92與第二接近開關支架91相連,所述第二接近開關支架91設在機架1上。
所述第一接近開關6、光纖傳感器7和第二接近開關92通過導線與控制器的輸入端對應相連,所述第一接近開關6和第二接近開關92優(yōu)先采用數(shù)字量接近開關,所述光纖傳感器7優(yōu)先采用模擬量光纖傳感器,所述控制器輸出端分別與送料氣缸43、退料氣缸45和振動盤3的脈沖電磁鐵相連,所述脈沖電磁鐵設在料斗31的下端。
所述控制系統(tǒng)的控制器根據電控箱上的控制按鈕控制裝置的啟停,所述控制器發(fā)出信號使外迫管通過振動盤3和進料道311傳送到置物板422;所述控制器根據第一接近開關6判斷置物板422上是否有待檢外迫管;所述控制器根據光纖傳感器7判斷置物板422凹槽4221上外迫管接近光纖傳感器7端內部是否有螺紋,若判斷有螺紋,則控制器發(fā)出控制信號給送料氣缸43,所述送料氣缸43帶動送料架42向遠離料斗方向移動,從而使置物板422上外迫管落入輸送機構5的送料槽51內;若判斷無螺紋,則控制器發(fā)出控制信號給退料氣缸45,所述退料氣缸45帶動退料架44向料斗方向移動從而第二豎板442推動外迫管使其落入料斗31內;
所述控制器根據第二接近開關92判斷弧形槽56內是否有外迫管,若判斷沒有外迫管,則啟動振動盤3開始工作,若有外迫管,進行下一步組裝。
需要說明的是,上面描述中使用的詞語“前”、“后”、“左”、“右”、“上”和“下”指的是附圖中的方向,詞語“內”和“外”分別指的是朝向或遠離特定部件幾何中心的方向。
惟以上所述者,僅為本發(fā)明的具體實施例而已,當不能以此限定本發(fā)明實施的范圍,故其等同組件的置換,或依本發(fā)明專利保護范圍所作的等同變化與修改,皆應仍屬本發(fā)明權利要求書涵蓋之范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