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陶瓷窯爐的節(jié)能減排改進技術,具體的涉及隧道窯預熱段煙氣回用系統(tǒng)。
背景技術:
在陶瓷生產中大量使用隧道窯進行燒制,現有的隧道窯窯爐主體一般包括有預熱段、燒成段、冷卻段,現有的隧道窯普遍存在窯爐中的熱氣沒有回收利用,造成浪費。
為解決上述問題,市面上推出了多種的利用窯爐之間溫差實現熱能回用的隧道窯爐,如申請公布號為CN103994655A的發(fā)明專利申請公開了一種隧道窯冷卻段余熱回用裝置,該隧道窯冷卻段內形成有爐膛,其特征于:所述余熱回用裝置包括引風機構、多條余熱回收管和導熱片,所述余熱回收管一端與引風機構連接、另一端伸入爐膛內并沿爐膛內壁均勻布置,該余熱回收管上開有多個進氣孔,所述導熱片垂直布置、固定于余熱回收管上,所述引風機構與余熱回收管連通,并將進入余熱回收管內的熱氣收集回用。該種隧道窯冷卻段余熱回用裝置收集了冷卻段的余熱,并將冷卻段的余熱回送至預熱段,對余熱回用具有一定的效果,但其回收的余熱直接送入預熱段中,導致效率低,另外冷卻段與預熱段之間的距離長,熱損失大。
技術實現要素:
為克服現有技術中的不足,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隧道窯預熱段煙氣回用系統(tǒng)。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的技術方案如下:隧道窯預熱段煙氣回用系統(tǒng),所述隧道窯預熱段包括基礎、設置于基礎上的具有爐膛的窯體、罩設于爐膛外的保溫殼體,其特征于:還包括引風管道和引風機構,所述預熱段由爐膛進口向出口方向依次分為低溫部和排煙部,該低溫部由爐膛向保溫殼體方向依次為莫來石板、預熱通道、窯磚、保溫層,該排煙部由爐膛向保溫殼體方向依次為內層窯磚、排煙通道、外層窯磚、保溫層,且內層窯磚與排煙通道之間設有排煙孔,所述引風管道一端與排煙通道連通、另一端伸入預熱通道中,所述引風機構設置于引風管道上,用于將排煙部中的熱風引入預熱通道中。
進一步的,排煙部的內層窯磚為聚輕磚、外層窯磚為漂珠磚。
進一步的,低溫部的保溫層厚度大于排煙部的保溫層厚度。
進一步的,預熱通道為封閉式結構、排煙通道為開放式結構。
進一步的,排煙孔開設于內層窯磚的中下部。
進一步的,引風管道外壁設有保溫層。
由上述對本實用新型的描述可知,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提供的隧道窯預熱段煙氣回用系統(tǒng),結構簡單、施工方便、制造成本低,預熱通道與排煙通道連通,將排煙段的熱氣引入預熱通道中,降低輸送能耗,為窯爐預熱段預熱、保溫,以提高熱利用效率、降低能耗,減少窯爐對周圍環(huán)境的影響。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隧道窯預熱段煙氣回用系統(tǒng)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隧道窯預熱段煙氣回用系統(tǒng)低溫部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隧道窯預熱段煙氣回用系統(tǒng)排煙部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通過具體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的描述。
參照圖1至圖3所示,隧道窯預熱段煙氣回用系統(tǒng),所述隧道窯預熱段包括基礎1、窯體2、保溫殼體3、引風管道4和引風機構5。
窯體2設置于基礎1上的具有爐膛21,由爐膛進口向出口方向依次分為低溫部22和排煙部23;
低溫部22由爐膛向保溫殼體3方向依次為莫來石板221、預熱通道222、窯磚223、保溫層224,預熱通道222為封閉式結構;
排煙部23由爐膛21向保溫殼體3方向依次為內層窯磚231、排煙通道232、外層窯磚233、保溫層234,且內層窯磚231與排煙通道232之間設有排煙孔235,其中內層窯磚231為聚輕磚、外層窯磚233為漂珠磚,低溫部22的保溫層224厚度大于排煙部23的保溫層234厚度,排煙通道232為開放式結構,排煙孔235開設于內層窯磚231的中下部;
保溫殼體3罩設于窯體2外;
引風管道4一端與排煙通道232連通、另一端伸入預熱通道222中,引風管道4外壁設有保溫層;
引風機構5設置于引風管道4上,用于將排煙部中的熱風引入預熱通道222中。
參照圖1至圖3所示,隧道窯預熱段煙氣回用系統(tǒng),結構簡單、施工方便、制造成本低,通過引風管道4將預熱通道222與排煙通道232連通,降低輸送能耗,將排煙段的熱氣引入預熱通道222中,為窯爐預熱段預熱、保溫,以提高熱利用效率、降低能耗,減少窯爐對周圍環(huán)境的影響。
上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若干具體實施方式,但本實用新型的設計構思并不局限于此,凡利用此構思對本實用新型進行非實質性的改動,均應屬于侵犯本實用新型保護范圍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