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一種工裝板循環(huán)流動生產線。
背景技術:
目前,為了滿足操作人員的需求,需要在一種傾斜的工裝板,但是現有技術中沒有一種能在輸送過程中傾斜的工裝板流動生產線。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fā)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針對背景技術中無能在輸送過程中傾斜的工裝板流動生產線的技術難題。
本發(fā)明的設計思想是,開發(fā)一種在特定場合下要求可將工裝板打開一定的角度成傾斜設置的,并保持一定角度往前走的工裝板循環(huán)流動生產線。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fā)明采用的技術方案是:
一種工裝板循環(huán)流動生產線,包括整條生產線呈“一”字型布置,包括設置在整條生產線兩端的升降機構,在兩個升降機構之間通過機架設置第一輸送帶,設置在輸送帶工作面上不少于一個的工裝板機構和設置在機架上用于支撐側翻后的傾斜工裝框的不少于一個的懸臂導向桿,每相鄰兩個懸臂導向桿之間的距離小于傾斜工裝框的寬度;
升降機構包括底座,在底座上通過對稱設置的兩個剪刀式升降臂托取升降平臺,兩個剪刀式升降臂分別通過設置在底座上的升降氣缸推動升降;在升降平臺上設置第二輸送帶,在升降平臺上通過設置在升降平臺一側的翻轉支點轉動連接側翻支架,側翻支架通過設置在升降平臺上側翻氣缸推動側翻支架側翻,側翻支架的側翻角度范圍60°-75°;
工裝板機構包括水平工裝框和一邊轉動連接水平工裝框的側翻工裝框,側翻工裝框的側翻角度等于側翻支架的側翻角度。
本發(fā)明工裝板循環(huán)流動生產線,可在實現工裝板在水平、垂直方向內的循環(huán)流動,在工裝板上實現不同的產品生產作業(yè);本工裝板循環(huán)流動生產線相較于水平循環(huán)生產線具有占地小、節(jié)約成本的特點。
對本發(fā)明技術方案的改進,第一輸送帶和第二輸送帶均為倍速鏈輸送機。倍速鏈輸送機為現有技術中的常規(guī)產品,可從市面直接購買。倍速鏈輸送是鏈式流水線是以鏈條作為牽引和承載體輸送物料,鏈條可以采用普通的套筒滾子輸送鏈,也可采用其它各種特種鏈條。倍速鏈輸送機輸送能力大,可承載較大的載荷。倍速鏈輸送機輸送速度準確穩(wěn)定,能保證精確的同步輸送;易于實現積放輸送,可用做裝配生產線或作為物料的儲存輸送;可在各種惡劣的環(huán)境(高溫、粉塵)下工作,性能可靠;同時,倍速鏈輸送機采用特制鋁型材制作,易于安裝;結構美觀,實用噪音低;多功能,自動化程度高。
對本發(fā)明技術方案的改進,在機架上表面上水平設置不少于一個的用于放置操作工具的工具框。工具框的設計便于操作者拿取工具,節(jié)省操作時間,提高生產效率。
對本發(fā)明技術方案的改進,在側翻支架上與工裝板接觸的面上設置滾輪,懸臂導向桿上與側翻工裝框接觸的面上設置滾輪。滾輪的設計方便工裝板的傳輸。
本發(fā)明與現有技術相比,其有益效果是:
1、本發(fā)明的工裝板循環(huán)流動生產線,滿足特定場合下才出現的應用需求,那就是它要打開一定角度往前走。
2、本發(fā)明的工裝板循環(huán)流動生產線,采用上下垂直方向的循環(huán),占地只有類似產線的一半;此工裝板循環(huán)流動生產線占地緊湊,而且實現了流轉不斷電。
附圖說明
圖1是工裝板循環(huán)流動生產線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圖2是升降機構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圖3是工裝板機構安裝在帶有輸送帶的機架上的局部放大圖(此圖中同時也示意出了懸臂導向桿)。
圖中:1、機架,2、升降機構,21、底座,22、剪刀式升降臂,23、升降平臺,24、升降氣缸,25、第二輸送帶,26、翻轉支點,27、側翻支架,28、滾輪,3、第一輸送帶,4、工裝板機構,41、水平工裝框,42、側翻工裝框,5、懸臂導向桿,6、工具框。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對本發(fā)明技術方案進行詳細說明,但是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不局限于所述實施例。
為使本發(fā)明的內容更加明顯易懂,以下結合附圖1-圖3和具體實施方式做進一步的描述。
為了使本發(fā)明的目的、技術方案及優(yōu)點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發(fā)明進行進一步詳細說明。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用以解釋本發(fā)明,并不用于限定本發(fā)明。
實施例:
如圖1和2所示,為本實施例的工裝板循環(huán)流動生產線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如圖1和3所示,一種工裝板循環(huán)流動生產線,包括兩個升降機構1,機架2、第一輸送帶3、工裝板機構4和懸臂導向桿5。
工裝板循環(huán)流動生產線的呈“一”字型布置,包括升降機構1設置在整條生產線兩端,在兩個升降機構2之間通過機架1設置第一輸送帶3,第一輸送帶3采用現有技術中常規(guī)產品倍速鏈輸送機。在機架1上表面上水平設置不少于一個的用于放置操作工具的工具框6。工裝板機構4設置在輸送帶工作面上,工裝板機構4的數量依據此生產線的規(guī)格進行設計。懸臂導向桿5設置在機架1上用于支撐側翻后的傾斜工裝框,每相鄰兩個懸臂導向桿5之間的距離小于傾斜工裝框的寬度;懸臂導向桿5的數量也依據此生產線的規(guī)格進行設計
如圖2所示,升降機構2包括底座21,在底座21上通過對稱設置的兩個剪刀式升降臂22托取升降平臺23,兩個剪刀式升降臂分別通過設置在底座上的升降氣缸24推動升降;在升降平臺23上設置第二輸送帶25,在升降平臺23上通過設置在升降平臺一側的翻轉支點26轉動連接側翻支架27,側翻支架27通過設置在升降平臺上側翻氣缸推動側翻支架側翻,側翻支架27的側翻角度范圍60°-75°。在側翻支架上與工裝板接觸的面上設置滾輪28,懸臂導向桿上與側翻工裝框接觸的面上設置滾輪。
如圖3所示,工裝板機構4包括水平工裝框41和一邊轉動連接水平工裝框的側翻工裝框42,側翻工裝框的側翻角度等于側翻支架的側翻角度。
本實施例的工作過程:
將工裝板機構4放置在生產線一端的升降機構2上,升降機構2上的兩個剪刀式升降臂22在升降氣缸24的作用下將工裝板機構4提升至機架在工作面齊平;此時升降機構2上側翻支架27在側翻氣缸的作用將工裝板機構4上的側翻工裝框根據需求側翻60°,同時工裝板機構4在第二輸送帶25的作用下,運動至第一輸送帶3上,此時水平工裝框41落在第一輸送帶3上,側翻工裝框42由懸臂導向桿5支撐住,并在第一輸送帶3的作用下運動。直至運動到生產線另一端的升降機構2上,此時升降機構2上將側翻工裝框42放置水平,并將工裝板機構4下降到初始位置,并在第一輸送帶3的作用下,再次輸送至生產線一端的升降機構2上;依次循環(huán)運行。
本實施例的工裝板循環(huán)流動生產線,可在實現工裝板在水平、垂直方向內的循環(huán)流動,在工裝板上實現不同的產品生產作業(yè)。相較于水平循環(huán)生產線具有占地小、節(jié)約成本的特點。
本發(fā)明未涉及部分均與現有技術相同或可采用現有技術加以實現。
如上所述,盡管參照特定的優(yōu)選實施例已經表示和表述了本發(fā)明,但其不得解釋為對本發(fā)明自身的限制。在不脫離所附權利要求定義的本發(fā)明的精神和范圍前提下,可對其在形式上和細節(jié)上作出各種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