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工件輸送技術領域,更具體地,涉及一種送料裝置。
背景技術:
現(xiàn)有的成型工件的送料系統(tǒng)通常采用皮帶輸送或輥道輸送,當待加工的柱狀工件密度很小、整體重量很輕時,上述皮帶輸送機或輥道輸送機的振動會導致待加工工件在輸送過程中移位,或者從皮帶輸送機或輥道上脫離,從而降低了工件輸送的效率,甚至影響送料系統(tǒng)的正常運行;并且浪費了資源,送料成本較高。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提供一種送料裝置,用于克服現(xiàn)有技術的缺陷,旨在提高工件輸送的穩(wěn)定性,簡化設備結構和占地面積,并降低成本和能耗。
為實現(xiàn)上述目的,本發(fā)明提供一種送料裝置,該裝置包括:
料倉,用于儲存柱狀工件,縱向設置,底部具有出口;所述料倉內部設置有用于攪動所述輕型柱狀工件并將所述柱狀工件單獨載出所述出口的攪拌器;
輸送管,用于在氣體驅動作用下輸送柱狀工件,橫向設置并連接氣源,其中一端連接所述料倉的出口;
支撐座,用于支撐所述料倉及輸送管。
進一步地,所述出口與所述輸送管之間通過進料管連接;
所述進料管呈過渡曲線狀。
進一步地,所述攪拌器包括:
驅動部,用于為傳動機構提供轉動力矩;
傳動機構,輸入端連接所述驅動部,用于傳輸動力;
攪拌部,包括連接套和圍繞所述連接套一周設置的多個葉片,所述葉片一端固定在所述連接套上,另一端向遠離所述出口的方向延伸;所述連接套位于所述料倉的出口處,并與所述傳動機構的輸出端傳動連接。
進一步地,所述傳動機構包括:
蝸輪蝸桿傳動機構,或齒輪傳動機構。
進一步地,所述料倉呈圓臺狀,且自上而下開口呈逐縮狀,所述葉片一側貼近所述料倉內壁,另一側向所述料倉的中心軸線方向延伸。
進一步地,所述連接套與所述葉片之間具有將所述柱狀工件單獨取出的旋出部。
進一步地,所述旋出部包括一圓臺狀滾筒;
所述滾筒的錐度與所述料倉錐度相同;
所述滾筒的外側壁貼近所述料倉內壁。
進一步地,所述滾筒的內壁分布有多個摩擦凸起,或具有螺旋狀凸起。
進一步地,所述旋出部包括多個旋轉片;
每個所述旋轉片的頂部連接在一個所述葉片上,底部連接在所述連接套上;所述旋轉片沿所述葉片的延伸方向設置;
所述旋轉片呈弧面狀,所有所述旋轉片共同圍設呈一個圓臺形空間;
所述圓臺形的錐度與所述料倉錐度相同;
所述旋轉片的內壁分布有多個摩擦凸起,或具有螺旋狀凸起。
進一步地,所述輸送管靠近所述出口的位置設置有縱向的進風管;
所述進風管自遠離所述輸送管的一端到靠近輸送管的一端向所述柱狀工件的輸送方向傾斜。
本發(fā)明提供的送料裝置,多個工件隨機堆置于料倉內,通過攪拌器的旋轉能夠帶動料倉內的工件運動,一方面防止工件堵塞在出口,另一方面還可以使得工件一個一個單獨從出口進入輸送管,攪拌器旋轉不斷地將工件輸出,工件在慣性和自重作用進入輸送管,由于工件自身密度較小,整體重量較輕,能夠在氣體驅動作用下在輸送管內部移動到指定的位置;根據(jù)工件的體積和輸送速度調整與之匹配的氣體壓力、流速等參數(shù),相對于現(xiàn)有技術,整體輸送設備零部較少,占用空間小,成本和能耗較低,并且輸送效率較高。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fā)明實施例一提供的送料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圖1中縱向截面過料倉中心軸線及輸送管中心軸線的截面圖;
圖3為本發(fā)明實施例二提供的送料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發(fā)明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發(fā)明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發(fā)明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诒景l(fā)明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在沒有作出創(chuàng)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發(fā)明保護的范圍。
實施例一
如圖1、圖2所示,本發(fā)明提供一種送料裝置,該裝置包括支撐座1、料倉2和輸送管5;料倉2縱向設置,用于儲存輕質柱狀工件,料倉底部具有出口21;料倉2內部設置有用于攪動輕型柱狀工件并將柱狀工件單獨載出的出口21的攪拌器3;輸送管5橫向設置并連接氣源,輸送管5左端連接料倉的出口21,用于在氣體驅動作用下輸送輕質柱狀工件;支撐座1用于支撐料倉2及輸送管5。
驅動工件前移氣源的為氣流式機構(例如氣流發(fā)生器)提供,在氣流通道及輸送管5處形成負壓,從而由氣壓推動工件前移,之后由后面(靠近料倉的位置)的工件推動前面(遠離料倉的位置)的工件前移,從而從輸送管5出來后進入到磨削區(qū)。工件放置于料倉2,在攪拌器3的攪拌以及自身重力的作用下沿切向圓弧滑入到輸送管5負壓處,之后在氣壓差與后面工件的推動下前移,到達管道出口處,從而使工件順利的進入到磨削區(qū),以待通過無心磨進行磨削加工。
料倉2底部與輸送管5入口處相切,可以減少工件與料倉壁的摩擦力,以便于工件以一定的初速度和較少的摩擦損耗滑入到管道內;攪拌器3做周期的圓周運動,使工件滾動,既可以在攪拌作用下工件被攪動從而不會卡在料倉出口處,也可以使工件具有一定的初速度,有利于工件滑入到管道內;輸送管5內壁極為光滑,可以降低摩擦力,減少工件與管道內壁的摩擦損耗,從而提高能量利用率,節(jié)約生產(chǎn)成本;氣流的速度可以通過氣流發(fā)生機構調節(jié),從而可以根據(jù)生產(chǎn)要求控制工件進入到磨削區(qū)的時間與件數(shù),在氣流的持續(xù)推動下,又可以控制工件在磨削區(qū)磨削的時間,從而實現(xiàn)智能加工。
本發(fā)明能夠進行完全自動化的操作,可以實現(xiàn)工件從取料到送料、一直到加工完成的全智能化,達到了自動取料,自動送料,提高了工件的送料準確度,使加工定位好,同時控制磨削時間,可以避免材料去除不夠或多余,降低了零件的廢品率,提高了零件的質量,無需人工操作,也避免了人工送料所導致的安全問題,節(jié)省了人工成本,降低了勞動強度;提高了生產(chǎn)效率,節(jié)約了生產(chǎn)成本。
為方便工件從輸送管5輸出后被順利輸送到滾輪上并送入待加工區(qū)域,可以將輸送管5設置呈傾斜狀,自入口到出口方向逐漸向下,這種結構工件自身重力具有沿輸送管5傾斜方向的分力,有利于工件的輸送,可減少氣源壓力,或者在輸送管5的出口端工件兩端的壓差較小時,也能夠順利滑落到滾輪上。由于輸送管5長度較長,可以在輸送管5的端部設置軸承支座6,用于支撐輸送管5,以防止輸送管5的受力產(chǎn)生彎曲變形。軸承支座6還可用來固定輸送管5的位置,防止管道轉動、移動。
料倉2內部儲存有大量柱狀工件,為了使得工件從料倉2內一個一個經(jīng)出口21出來并順利進入輸送管5,料倉2通常設置呈圓臺狀,上寬下窄,并且傾斜的內壁對內部的工件具有導向和緩沖作用;攪拌器3的結構可以是中心軸式的攪拌器,也可以是籠式攪拌器。
其中中心軸式攪拌器包括攪拌軸和設置在攪拌軸端部的攪拌槳葉,攪拌軸沿料倉2中心軸線方向設置,上端可以安裝在料倉2的頂部,攪拌槳葉設置于料倉2中部靠下位置,槳葉水平布置于攪拌軸底部,并沿攪拌軸呈輻射狀分布,可以是兩片、三片或多片,均勻布置于攪拌軸的周圍,槳葉的橫截面可以是條形、水滴形、流線形等。
其中籠式攪拌器包括連接部和分布與連接部周圍的多個攪拌葉片,攪拌葉片共同圍設呈一個中空的空間,連接部根據(jù)需要可安裝于料倉2頂部或安裝于料倉2底部;攪拌葉片可以為薄片狀,薄片的延伸方向沿料倉2的徑向設置,在本發(fā)明一實施例中,攪拌葉片為沿料倉2內壁向料倉2中心軸向方向延伸的肋筋。
本發(fā)明提供的送料裝置,主要適用于重量較輕(無法像傳統(tǒng)的工件輸送方式一樣依靠工件自身重力進行輸送)的柱狀工件的輸送,用于將工件從料倉2輸送到無心磨床的磨削區(qū),以對每個柱狀工件進行縱向磨削加工,多個工件隨機堆置于料倉2內,通過攪拌器3的旋轉能夠帶動料倉2內的工件運動,一方面防止工件堵塞在出口,另一方面還可以使得工件一個一個單獨從出口進入輸送管5,攪拌器3旋轉不斷地將工件輸出,工件在慣性和自重作用進入輸送管5,由于工件自身較輕,能夠在氣體驅動作用下在輸送管5內部移動到指定的位置;根據(jù)工件的體積和輸送速度調整與之匹配的氣體壓力、流速等參數(shù),相對于現(xiàn)有技術,整體輸送設備零部件較少,占用空間小,成本和能耗較低,并且輸送效率較高。能夠準確方便地將輕小工件送到無心磨的磨削區(qū)域,并通過調整氣流速度精確控制生產(chǎn)節(jié)拍。
進一步地,繼續(xù)參見圖1、圖2,在出口21與輸送管5之間連接有進料管7;進料管7呈過渡曲線狀。由于出口21方向向下,輸送管5呈橫向設置,為了使得工件從出口21出來后能順利通過進料管7進入輸送管5,而不被卡在轉彎的地方,需要將進料管7設置呈過渡曲線狀,進料管7上部的進口端與出口21相切,下部的出口端與輸送管5的左端相切,在本發(fā)明一實施例中,出口21的方向與輸送管5之間呈90度設置,進料管7呈圓弧狀。
實施例二
在實施例一的基礎上,參見圖3,進一步地,攪拌器3包括驅動部31、傳動機構32和攪拌部33,其中驅動部31用于為傳動機構提供轉動力矩;傳動機構32輸入端連接驅動部31,用于傳輸動力;攪拌部33包括連接套331和圍繞連接套331一周設置的多個葉片332,葉片332一端固定在連接套331上,另一端向遠離出口21的方向延伸;連接套331位于料倉的出口21處,并與傳動機構32的輸出端傳動連接。葉片332的的橫截面可以是條形、水滴形、流線形等。
在本發(fā)明一實施例中,傳動機構32包括蝸輪蝸桿傳動機構,蝸輪蝸桿傳動機構包括蝸輪321和與蝸輪321嚙合的蝸桿322;蝸桿322為傳動機構輸入端,蝸桿322的一端與驅動部31傳動連接,驅動部31可以采用電機;蝸輪321為傳動機構的輸出端,攪拌部的連接套331套設于蝸輪32內,并與蝸輪321傳動連接,這里優(yōu)選為鍵連接,蝸輪321的內孔具有軸向定位臺階10,安裝到位時,連接套331的底端抵觸在軸向定位臺階10上,軸向定位臺階10用于限定連接套331的軸向位移;本實施例中,蝸輪321的下端具有沿軸向向下的延伸段20,進料管7的頂部具有軸承座,該延伸段20上安裝有軸承30,軸承30的外圈安裝于軸承座的內孔中,電機、蝸桿322和軸承座均可通過支架或筋板支撐在支撐座1上。
上述方案中,電機帶動蝸桿322轉動,蝸桿322帶動蝸輪321轉動,蝸輪321帶動連接套331和連接在連接套331上的葉片332轉動,葉片332中部及上部帶動料倉2內的工件轉動,防止工件堵塞出口21;出口21的口徑稍大于工件直徑,葉片332下部旋轉,能夠帶動工件從出口21下落并進入進料管7內。
在本發(fā)明另一實施例中,傳動機構32包括齒輪傳動機構,齒輪傳動機構包括主動齒輪和與主動齒輪外嚙合的從動齒輪;主動齒輪為傳動機構的輸入端,與驅動部傳動連接;從動齒輪為傳動機構的輸出端,從動齒輪的結構及其與連接套331、進料管7的連接關系均可參照上述的蝸輪322,在此不在贅述。本方案中,電機帶動主動齒輪轉動,主動齒輪帶動從動齒輪轉動,從動齒輪帶動連接套331和連接在連接套331上的葉片332轉動,葉片332中部及上部帶動料倉2內的工件轉動,防止工件堵塞出口21;出口21的口徑稍大于工件直徑,葉片332下部旋轉,能夠帶動工件從出口21下落并進入進料管7內。
優(yōu)選地,參見圖3,料倉2呈圓臺狀,且自上而下開口呈逐縮狀,葉片332一側貼近料倉2內壁,另一側向料倉2的中心軸線方向延伸。圓臺狀的料倉2可以對內部工件的下料起到導向和緩沖作用,有利于工件緩緩向出口21處移動,若干葉片332如肋筋一樣均勻分布于料倉2的內側,葉片332轉動時,葉片332的內側(靠近料倉2軸心軸線的一側)緊貼料倉2內壁攪動料倉2內部的工件,由于葉片332具有一定的寬度,葉片332與料倉2內壁之間形成提料斗,能夠將工件提起,從而帶動料倉2內部的絕大部分工件動作,從而起到防止內部堆壓堵住出底部的口21的作用。
為了進一步增加出口21的下料速度和下料效率,在連接套331與葉片332之間設置具有將輕質柱狀工件單獨取出的旋出部。旋出部能夠隨葉片332一起轉動,在轉動過程中將進入其內部的工件夾緊并擠出出口21。
在本發(fā)明一實施例中,旋出部包括一圓臺狀滾筒;滾筒的錐度與料倉錐度相同;滾筒的外側壁貼述料倉內壁。通過滾筒內壁與工價之間的摩擦力和擠壓作用將工件推出。為了進一步提高擠壓效果,在滾筒的內壁分布有多個摩擦凸起,或具有螺旋狀凸起。凸起的作用在于增加滾筒內壁的粗糙度,增加滾筒內壁與工件之間的摩擦力,凸起可以是球冠狀、圓錐狀、棱錐狀、圓柱狀等,也可以是螺旋狀的凸起,螺旋狀凸起一方面具有增加滾筒內壁與工件之間摩擦力的作用,另一方面還具有推送工件的作用,跟進出料方向,可調整電機的轉動方向,使得滾筒的轉動方向能夠使得螺旋狀凸起在轉動時具有向下推進的力。據(jù)此,上述摩擦凸起在滾筒內壁的分布形狀也可布置為螺旋狀,從而提高下料效率。
在本發(fā)明另一實施例中,旋出部包括多個旋轉片;每個旋轉片的頂部連接在一個葉片332上,旋轉片底部連接在連接套331上,且旋轉片沿葉片332的延伸方向設置;旋轉片呈弧面狀,且所有旋轉片能夠共同圍設成一個圓臺形空間;圓臺形的錐度與料倉2的錐度相同;
優(yōu)選地,旋轉片的內壁分布有多個摩擦凸起,或具有螺旋狀凸起。與上述實施例的不同之處在于,上述實施例采用的是圓臺形滾筒,而本實施例中采用的是圍設呈圓形滾筒的多個旋轉片,也可以看成是上面實施例的進一步地改進,在滾筒上設置多個軸向間隙,間隙之間的部分就形成了旋轉片,具體制作過程中,還可以將葉片332的根部即靠近連接套331的部分設置呈弧面狀,形成所述旋轉片。
多個旋轉片代替滾筒的優(yōu)點在于利用旋轉片之間的間隙具有的彈性作用,沒有工件時呈收縮狀態(tài),在工件進入其內部時,能夠張開并將其內部的工件緊緊抱住,對工件具有夾持力,從而進一步增加內壁與工件之間的摩擦力,以進一步增加下料效率。
在上述實施例的基礎上,進一步參見圖2,輸送管5靠近出口21的位置設置有縱向的進風管7;進風管7自遠離輸送管5的一端到靠近輸送管5的一端逐漸向輕質柱狀工件的輸送方向傾斜。進風管7的上端連接氣源,向輸送管5內部通入具備一定壓力的氣體,當工件從出口21經(jīng)進料管7的彎道落入輸送管5內時,在壓力氣體的作用下,將工件向右輸送,輸送管5的內徑稍微大于工件外徑,這里的工件直徑大約是3毫米,長度大約20毫米,出口21的內徑、送料管2的內徑及輸送管5的內徑可選擇4~5.5毫米。
最后應說明的是:以上實施例僅用以說明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而非對其限制;盡管參照前述實施例對本發(fā)明進行了詳細的說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其依然可以對前述各實施例所記載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對其中部分技術特征進行等同替換;而這些修改或者替換,并不使相應技術方案的本質脫離本發(fā)明各實施例技術方案的精神和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