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物品運送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物品運送裝置,設有往返移動體,沿著設定在物品被操作者移載的操作者用移載部位和非操作者用移載部位之間且具有兩端的移動路徑往返移動;罩體, 形成有狹縫,局部覆蓋沿上述移動路徑的全長移動的上述往返移動體的上方;以及用于物品載置的物品載置體,通過從上述往返移動體向上方一側延伸并在上下方向上貫通上述狹縫的狀態(tài)設置的連結部與上述往返移動體相連,隨著上述往返移動體沿著上述移動路徑的往返移動,在上述罩體的上方沿著上述移動路徑移動。在上述物品運送裝置中,在操作者用移載部位和非操作者用移載部位之間載置并運送物品,操作者在所述操作者用移載部位進行將運送對象的物品供給到物品運送裝置或接收由物品運送裝置所運送的物品,自動機在所述非操作者用移載部位進行將運送對象的物品供給到物品運送裝置或接收由物品運送裝置所運送的物品。在上述物品運送裝置中,以防止異物進入往返移動體所往返移動的移動路徑內的侵入,往返移動體的驅動部分所產生的塵埃或注入到驅動部的潤滑油的蒸汽發(fā)散等為目的,往返移動體的上方被罩體覆蓋。在該罩體上預先形成有沿著移動路徑的狹縫,連結物品載置體和往返移動體的連結部以在上下方向上貫通形成在罩體上的狹縫的方式從往返移動體向上方一側延伸。而且,通過往返移動體在罩體的下方沿著移動路徑往返移動,通過連結部與往返移動體相連的用于物品載置的物品載置體在移動路徑方向上移動。作為上述物品運送裝置的現(xiàn)有例子,具有在往返移動體沿著移動路徑移動時連結部維持在與罩體接觸狀態(tài)地形成有狹縫的裝置(例如參照專利文獻1)。在專利文獻1的物品運送裝置中,罩體上形成狹縫的部分在狹縫的全長范圍內具備對狹縫向關閉方向一側彈性施力的兩緣部,隨著往返移動體的移動而移動的連結部將兩緣部的對應部位推開,從而狹縫寬度與連結部的位置相對應地擴大變更。在專利文獻1的物品運送裝置中,為了減小連結部一邊將兩緣部推開一邊移動時的連結部與罩體的接觸阻力,優(yōu)選地是兩緣部的端部由摩擦系數(shù)小且耐磨損性優(yōu)良的硬質的樹脂材料形成。專利文獻1 特開平10-231010號公報
但是,如果是上述現(xiàn)有例子的結構,則由于連結部相對于罩體接觸地移動,所以不能夠完全消除因罩體與連結體的摩擦所產生的塵埃的產生。因此,例如被評價為在設置于即便是微小的塵埃產生也成為問題的半導體制造工廠中的凈化室等中的情況下是不優(yōu)選的。而且,當往返移動體位于移動路徑的操作者用移載部位一側的端部時,由于物品載置體位于罩體中操作者用移載部位一側的上方,所以當位于操作者用移載部位附近的操作者誤將手放置在罩體中操作者用移載部位一側部分時,在往返移動體接近操作者用移載部位一側的端部附近時并不安全。而且,當為了防止塵埃而將狹縫的寬度形成得很寬時,在狹縫的全長范圍內罩體的狹縫形成部分與連結體之間形成間隙,當往返移動體從非操作者用移載部位一側移動到操作者用移載部位時,位于操作者用移載部位的操作者的手指將被置于操作者用移載部位一側的狹縫端部附近而不安全。S卩,為了使運送裝置更為安全,考慮在罩體的上方空間設置由檢測操作者的手指等異物進入的多個傳感器構成的檢測機構,當檢測機構檢測到異物進入時停止物品運送裝置的動作的結構。但是,在要檢測到操作者的手指的進入的情況下,要考慮手指不僅從特定的方向進入、而是從各個方向進入的可能性,作為檢測機構必須要采用具有大范圍檢測區(qū)域的機構,在檢測機構的大型化及設置上不利,在高性能化所帶來的成本方面也是不利的。 而且,由于操作者的手指進入到罩體的上方空間的動作是預料之外的動作,所以可靠地檢測出操作者的手指向罩體的上方空間的進入并不容易。
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是鑒于上述實情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能夠防止塵埃的發(fā)生并且操作者在操作者用移載部位更為安全的物品運送裝置。本發(fā)明的物品運送裝置設有往返移動體,沿著設定在物品由操作者移載的操作者用移載部位與非操作者用移載部位之間且具有兩端的移動路徑往返移動;罩體,形成有狹縫,局部覆蓋在上述移動路徑的全長范圍內移動的上述往返移動體的上方;以及用于物品載置的物品載置體,從上述往返移動體向上方一側延伸,通過以在上下方向上貫通上述狹縫的狀態(tài)設置的連結部與上述往返移動體相連,隨著上述往返移動體沿著上述移動路徑的往返移動,在上述罩體的上方在上述移動路徑方向上移動;上述狹縫形成為在上述往返移動體沿著上述移動路徑移動時維持上述連結部與上述罩體為非接觸狀態(tài),在上述罩體中形成上述狹縫的上述操作者用移載部位一側的端部的端部形成部分具備彈性變形自如且具有柔軟性的彈性罩部。S卩,由于狹縫構成為當往返移動體沿著移動路徑移動時,連結部維持在與罩體為非接觸狀態(tài),所以無論連結部位于移動路徑的任何位置,都將在連結部與罩部之間形成間隙,即使往返移動體沿著移動路徑移動,連結部也不會與罩體接觸。因此,能夠防止往返移動體沿著移動路徑移動時連結部與罩部接觸摩擦而產生塵埃。而且,當將狹縫構成為連結部維持在與罩體為非接觸狀態(tài)時,在連結部與罩體之間形成間隙,但由于罩體中形成狹縫的操作者用移載部位一側的端部的端部形成部分具備彈性變形自如且具有柔軟性的彈性罩部,所以當往返移動體位于移動路徑的操作者用移載部位一側的端部時,彈性罩部位于物品載置體的下方。因此,即使當往返移動體從非操作者用移載部位一側移動到操作者用移載部位時,位于操作者用移載部位的操作者誤將手指置于罩體的端部形成部分的情況下,手指要夾在罩體與連結部之間或罩體與物品載置體之間,由于手指被連結體或物品載置體擠壓,彈性罩部因該手指而彈性變形,手指位于彈性變形的具有柔軟性的彈性罩部與物品載置體之間,對操作者來說更為安全。這樣,根據本發(fā)明,得到了能夠防止塵埃的發(fā)生并且對于操作者來說在操作者用移載部位更為安全的物品運送裝置。在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中,優(yōu)選地是,上述端部形成部分的一部分由上述彈性罩部構成,該彈性罩部由形成有成為上述狹縫的上述操作者用移載部位一側的端部的缺口的板狀彈性體構成,上述端部形成部分的上述彈性罩部以外的部分由位于上述彈性罩部周圍的非彈性罩部構成,上述彈性罩部與上述非彈性罩部以圓弧狀相連。
艮口,罩體的端部形成部分的一部分由彈性罩部構成,該彈性罩部由形成有狹縫的操作者用移載部位一側的端部的缺口的板狀彈性體構成,所以當位于操作者用移載部位的操作者的手指被連結體或物品載置體擠壓時,板狀易變形的彈性罩部簡單地彈性變形。因此,在操作者的手指要被夾在罩體與連結體之間或罩體與物品載置體之間的情況下,罩體中由彈性板狀體構成的彈性罩部被操作者的手指擠壓而適當?shù)刈冃?。從而適當?shù)乇Wo了操作者的手指。而且,由于端部形成部分的彈性罩部以外的部分由位于彈性罩部周圍的非彈性罩部構成,彈性罩部與非彈性罩部以圓弧狀相連,所以由彈性板狀體構成的彈性罩部在從狹縫的操作者用移載部位一側的端部放射狀擴大的部位與罩體的非彈性罩部相連,從狹縫的操作者用移載部位一側的端部到非彈性罩部的距離一樣。因此,在板狀彈性體變形之際,彈性變形的力在變形部分均勻地分散,從而能夠盡量避免板狀彈性體局部變形,盡量防止板狀彈性體破裂等破損,因而是優(yōu)選的。這樣,在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中,彈性罩部容易變形,能夠適當保護操作者的手指, 而且能夠盡量防止彈性罩部的破損。在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中,優(yōu)選地是,上述物品載置體構成為通過上述往返移動體所具備的升降機構升降到上升位置和下降位置,并且由板狀的載置臺構成,該板狀的載置臺的上述移動路徑橫寬方向上的長度比運送對象的物品的上述移動路徑橫寬方向上的長度短,在上述操作者用移載部位設有載置并支撐運送對象的物品的物品托座,上述物品托座具備一對收貨部,該一對收貨部形成有高度比位于上述下降位置的上述載置臺的上表面高且比位于上述上升位置的上述載置臺的下表面低的載置面,并且為分別從外側接近位于上述操作者用移載部位的上述載置臺的上述移動路徑橫寬方向的兩側的一對側面的狀態(tài), 在上述載置臺上設有一對板狀體,該一對板狀體封閉上述載置臺位于上述上升位置時形成在上述載置臺的下表面與上述一對收貨部的載置面之間的間隙。S卩,由于物品載置體通過往返移動體所具備的升降機構而自由升降到上升位置和下降位置,并且是由移動路徑寬度方向上的長度比同方向的運送對象的物品的橫寬方向上的長度短的板狀的載置臺構成,所以運送對象的物品在移動路徑橫寬方向上的中央部分載置并支撐在載置臺上的狀態(tài)下由升降機構操作而升降。而且,由于設在操作者用移載部位的物品托座具備一對收貨部,該一對收貨部形成有高度比位于下降位置的載置臺的上表面高且比位于上升位置的載置臺的下表面低的載置面,并且為分別從外側接近位于操作者用移載部位的載置臺的兩側部的狀態(tài),所以運送對象的物品以移動路徑橫寬方向上的兩側部分載置在一對收貨部的載置面上的狀態(tài)由一對收貨部載置并支撐。因此,當一邊使載置并支撐物品的載置臺位于上升位置一邊使往返移動體移動到操作者用移載部位時,能夠成為物品的底面位于一對收貨部的載置面上方的狀態(tài)。當從該狀態(tài)使升降機構動作,使載置臺從上升位置下降操作到下降位置時,物品底面的移動路徑橫寬方向上的兩端部由一對收貨部載置并支撐,載置臺以離開物品的底面的狀態(tài)位于下降位置。而且,當在往返移動體的移動路徑橫寬方向上的物品底面的兩端部由一對收貨部載置并支撐的狀態(tài)下預先使物品載置并支撐在物品托座上,一邊使載置臺位于下降位置一邊使往返移動體移動到操作者用移載部位時,能夠成為載置臺位于物品底面的往返移動體的移動路徑橫寬方向上的中央部分的下方。當從該狀態(tài)使升降機構動作,將載置臺從下降位置上升操作到上升位置時,由于載置臺的上表面比一對收貨部的載置面高,載置臺與物品的底面抵接后物品離開一對收貨部,物品成為其底面在物品托座的上方由載置臺載置并支撐的狀態(tài)。這樣,通過預先將物品載置并支撐在設置在操作者用移載部位的物品托座上,能夠將該物品從載置臺上捧起并運送到非操作者用移載部位。而且,通過預先使物品托座不載置物品而為空狀態(tài),使由載置臺載置并支撐的物品從非操作者用移載部位運送到操作者用移載部位,將物品供給到物品托座,能夠使載置臺或往返移動體位于適合于下一次的運送動作的位置。而且,由于在載置臺上設有一對板狀體,該板狀體封閉載置臺位于上升位置時形成在載置臺的下表面與一對收貨部的載置面之間的間隙,所以當載置臺位于上升位置時, 能夠成為將形成在載置臺的下表面與收貨部的載置面之間的沿著移動路徑方向的間隙封閉的狀態(tài)。而且,由于該板狀體設在載置臺上,所以當將載置臺從上升位置下降操作到下降位置時,載置臺以及板狀體在封閉了形成在載置臺的下表面與收貨部的載置面之間的沿著移動路徑方向的間隙的狀態(tài)一體下降。因此,在將由物品載置臺載置并支撐的物品向物品托座供給的情況下,或以使往返移動體預先移動到移動路徑的操作者用移載部位一側的端部的狀態(tài)等待物品由操作者移載到物品托座上的情況那樣,在往返移動體位于操作者用移載部位的狀態(tài)下使載置臺下降之際,載置臺的下表面從高于物品托座的各收貨部的上表面的狀態(tài)變化成低于物品托座的各收貨部的上表面的狀態(tài),但如上所述,由于在使載置臺從上升位置下降到下降位置期間,是維持在封閉了形成在載置臺的下表面與收貨部的載置面之間的沿著移動路徑方向的間隙的狀態(tài),所以對操作者來說更為安全。這樣,在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中,由于能夠經由收貨部進行物品的移載,所以得到了使用便利,而且安全性高的物品運送裝置。在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中,優(yōu)選地是,上述操作者用移載部位位于收納多個物品的物品收納體的外部,上述非操作者用移載部位位于上述物品收納體的內部。S卩,由于操作者用移載部位位于收納多個物品的物品收納體的外部,非操作者用移載部位位于物品收納體的外部,所以能夠在物品收納體的內部與外部之間運送物品。因此,操作者僅通過在位于物品收納體外部的操作者用移載部位對物品進行處理,即能夠簡單地進行物品向物品收納體內部的運入以及向物品收納體外部的運出。這樣,得到了能夠簡化物品相對于物品收納體的運入作業(yè)以及運出作業(yè)的物品運送裝置。在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中,優(yōu)選地是,上述非彈性罩部具有與上述彈性罩部底面的一部分抵接的朝上面,以及與上述彈性罩部的上下延伸的側面中的至少一部分抵接的上下面。進而優(yōu)選地是,上述板狀體分別構成為在上述載置臺位于上述上升位置時超過對應的收貨部的載置面向下方延伸。
圖1是儲料庫以及輸送機的整體側視圖2是庫內移載裝置以及輸送機的整體示意俯視圖;圖3是輸送機的整體俯視圖; 圖4是輸送機的縱剖主視圖; 圖5是輸送機的縱剖局部側視圖; 圖6是說明輸送機的動作的附圖。附圖標記說明
P 操作者用移載部位; Q 非操作者用移載部位; L 移動路徑; D 物品托座;
2物品;
3物品收納體;
20 載置臺(物品載置體);
22罩體;
22E 端部形成部分;
22H 非彈性罩部;
22S:彈性罩部(板狀彈性體);
23往返移動體;
24狹縫;
25升降機構; 25a,29 連結部; 41 收貨部; 41S 載置面;
48 板狀體。
具體實施例方式以下,基于附圖對本發(fā)明的物品運送裝置的實施方式進行說明。如圖1以及圖2所示,作為物品運送裝置的輸送機1是在作為物品收納體的儲料庫3的內部與外部之間的范圍內運入以及運出收納多個半導體基板的樹脂制的容器2 (本申請的物品的一例)的裝置。 在該說明書中,儲料庫(tocker)表示用于收納物品的倉庫等保管設備。位于儲料庫3的外部的輸送機1的端部側部位是進行在儲料庫3之外卸下(即交付)從儲料庫3運出的容器3的卸貨移載、及在儲料庫3之外捧起(即接收)向儲料庫3運入的容器2的捧起移載的操作者用移載部位P。而且,位于儲料庫3的內部的輸送機1的端部側部位是進行在儲料庫3之內捧起從儲料庫3運出的容器2的捧起移載、及在儲料庫 3之內卸下向儲料庫3運入的容器2的卸貨移載的非操作者用移載部位Q。而且,操作者在操作者用移載部位P附近以站立的姿勢進行或者接收輸送機1上位于操作者用移載部位P 的容器2或者向輸送機1的操作者用移載部位P供給容器2的移載作業(yè)。儲料庫3以及輸送機1設置在具備空氣凈化機構的凈化室內。在凈化室的地面一側,以從平板地板5向上隔開間隔的狀態(tài)設有多孔狀的格柵地板6,在凈化室的頂板一側, 從頂板向下隔開間隔地設有由HEPA過濾器等構成圖外的空氣過濾器??諝鈨艋瘷C構具備形成在格柵地板6的下方一側的吸氣室,形成在空氣過濾器的上方一側的腔室,以及連通吸氣室與腔室的循環(huán)路徑,在循環(huán)路徑中具備通風風扇以及預濾器。而且,通過使空氣凈化機構的通風風扇動作,從頂板一側向地面一側形成清潔空氣的下流。在儲料庫3的內部設置有升降式的庫內移載裝置4,在該說明書中,庫內是指儲料庫的內部,庫外是指儲料庫的外部。庫內移載裝置4具備沿著立設在格柵地板6上的庫內升降引導件7升降自如的升降體8,以及經由旋轉臺3和連桿機構10安裝在該升降體8上的庫內移載用載置臺11。旋轉臺9構成為能夠繞支撐在升降體8上的上下方向的軸旋轉。 連桿機構10經由一端部分能夠擺動地安裝在旋轉臺9上的第一臂,以及能夠擺動地安裝在該第一臂的另一端部分的第二臂。庫內移載用載置臺11能夠擺動地安裝在第二臂的另一端部分。升降體8以其上部和下部被升降帶13連結的狀態(tài)懸吊支撐,該升降帶13由與配重12的下端部和上端部相連、卷繞在圖外的上下皮帶輪上的同步皮帶構成。也可以取代同步皮帶而利用繩索或鋼絲繩等公知的部件。另外,在升降體8的上端部和下端部,設有多個與沿著上下方向形成在庫內升降引導件7上的平坦引導面抵接的橫軸心導輥14,通過使升降帶13向正反雙方向進行卷繞動作,升降體8能夠沿著庫內升降引導件7上升以及下降。 另外,圖2中的附圖標記17是支撐升降體8的動作用電力及控制線等纜線類的纜線支架 (即纜線引導件)。在儲料庫3的內部設有載置并支撐容器2的多個收納臺15。在各收納臺15的上部空間形成有收納容器2的收納部16。收納部16分為上下多層并以俯視時包圍庫內移載裝置4的方式排列成放射狀。另外,在收納臺5的上表面突出設置有定位銷15a,該定位銷 1 與設在載置支撐對象的容器2的底面上的卡合槽卡合而對收納臺15上容器2的載置位置進行定位。而且,通過將升降體8的升降動作、旋轉臺9的旋轉動作、以及連桿機構10的伸縮動作組合,使庫內移載用載置臺11的位置移動,并且使俯視姿勢改變,捧起以由收納臺15 載置支撐的狀態(tài)收納在收納部16中的容器2、并載置支撐在輸送機1的非操作者用移載部位Q上的庫內輸送機載置臺18上的運出用帶入作業(yè),及捧起由庫內輸送機載置臺18載置支撐的容器2、并載置支撐在為空狀態(tài)的收納部16的收納臺15上的運入用帶出作業(yè)。輸送機1設置在距格柵地板6與操作者的腰部高度相匹配的設定高度上方,通過沿著位于在操作者用移載部位P進行容器2的帶入作業(yè)或帶出作業(yè)的操作者的腰部高度附近的水平方向的輸送面往返移動的后述的載置臺20,輸送對象的容器2在操作者用移載部位P以及非操作者用移載部位Q之間載置運送。而且,如圖4所示,在操作者用移載部位P 或非操作者用移載部位Q,通過使載置臺20升降到其上表面與輸送面一致的運送用上升位置Up或位于該運送用上升位置Up下方的移載用下降位置Dw,能夠在操作者用移載部位P 在載置臺20與庫內輸送機載置臺18之間移載容器2,或者在非操作者用移載部位Q在載置臺20與物品托座D之間移載容器2。輸送機1分別和與儲料庫3的壁面并設的一對出入口 19相對應地設有一對,但存在兩者在非操作者用移載部位Q處的載置構造不同等差異,由于主要部分是相同的結構, 所以僅對一方的輸送機1進行說明。輸送機1如圖3 圖5所示,輸送機1的上表面大部分由鋁制的頂板22覆蓋,在形成于頂板22的下部的輸送機內部空間中,具備沿著在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之間延伸的移動路徑L往返移動自如的作為往返移動體的自走車23。也就是說,頂板22覆蓋在移動路徑L的全長范圍內移動的自走車23的上方,構成本申請的罩體。圖4是從操作者用移載部位P—側以面對非操作者用移載部位Q—側的方向看到的縱剖主視圖。圖4 (a)表示在頂板22上方一側升降自如的載置臺22位于上升位置Up的情況,圖4 (b)表示載置臺20位于下降位置Dw的情況。在自走車23上具備作為對載置臺20進行升降操作的升降機構的升降馬達25。升降馬達25設置成馬達軸的旋轉軸心為縱向,并具備軸心與馬達軸一致、一體旋轉自如地連結的絲杠軸,在靠近該絲杠軸的前端的部分,具備經由滾珠旋合的螺母以及固定安裝在該螺母上的移動托架25a。如圖5所示,在升降馬達25的馬達罩25b的一側面與軸心上安裝有由導軌沈和導塊27構成的滾動直線運動導引軸承28。滾動直線運動導引軸承洲以其導引方向與移動托架25a的移動方向平行的方式調整了導軌沈以及導塊27的安裝位置。升降馬達25所具備的移動托架25a與載置臺20的底面上的中心部位相連,滾動直線運動導引軸承觀的導塊27經由連結部件四與載置臺20的底面相連。通過這樣構成,當驅動升降馬達25旋轉,使移動托架26沿著馬達軸以及絲杠軸的旋轉軸心方向上下移動時,載置臺20能夠進行升降操作。載置臺20由移動托架25a以及連結部件四連接在其上的圓盤狀的基板20a,和經由橫向滾珠軸承30相對旋轉自如地設在該基板20a上的載置臺主體20b構成。在載置臺主體20b的底部形成有中心與基板20a —致的環(huán)狀的突部21,在該環(huán)狀突部21的外周面上形成有齒輪的齒。在自走車23的車架所具備的旋轉馬達31的馬達軸上,通過花鍵結合而升降自如且一體旋轉自如地安裝有小齒輪32,該小齒輪32與作為平齒輪的環(huán)狀突部21 的外周面嚙合。通過這樣構成,當驅動旋轉馬達31正反向旋轉時,載置臺主體20b以基板 20a的中心為旋轉軸心在水平面內被旋轉操作成基準姿勢或旋轉姿勢。另外,載置臺主體 20b的旋轉操作是在非操作者用移載部位Q進行的。在自走車23的車架的底部上行走方向前后左右各部位,設有與形成輸送機內部空間的底部的行走面F接地的四個從動車輪33。在輸送機內部空間的行走面F上,沿著移動路徑L敷設有行走導軌34,在行走方向前后分散地設置的兩對縱軸心的行走導輥35以從左右夾著相對行走導軌34的方式與自走車23的車架的底部抵接(參照圖4)。在輸送機內部空間中操作者用移載部位P —側以及非操作者用移載部位Q —側的壁部處行走面F的上方且頂板22的下方,設有將兩端連接的行走用齒形帶36,通過由自走車23的行走馬達38 驅動旋轉的齒形驅動滑輪37a和引導滑輪37b以及張緊滑輪37c對該齒形帶36進行拉入以及送出操作,自走車23 —邊由行走導輥35在行走導軌34上導引一邊沿著移動路徑L往返行走。載置臺20如上所述,通過作為連結部的移動托架25a以及連結部件四與自走車 23相連,隨著自走車23在移動路徑L上往返移動而在罩體上方一側沿著移動路徑方向移動自如,載置臺20構成本申請的物品載置體。上述的頂板22的設置高度位于自走車23與載置體20之間。因此,作為將載置臺 20與自走車23升降自如地連結支撐的連結體的移動托架25a以及連結部件四從自走車23向上方一側延伸,在上下方向上貫通沿著移動路徑L形成在頂板22上的狹縫M。而且, 由于狹縫M形成為其開口寬度大于針對移動托架25a以及連結部件四的自走車23的移動路徑橫寬方向的尺寸,所以在自走車23沿著移動路徑L移動時維持相對于頂板22為非接觸狀態(tài)。因此,即使自走車23行走移動,由于移動托架25a以及連結部件四不會與頂板 22相接觸,所以能夠防止塵埃的產生。如圖3所示,水平延伸的頂板22的操作者用移載部位P側部分形成狹縫M的操作者用移載部位P側的端部的端部形成部分22E的一部分由彈性變形自如且具有柔軟性的彈性罩部22S構成。彈性罩部22S由形成有沿著長度方向的矩形的缺口部的俯視為馬蹄形或長圓形的硅橡膠制的板狀彈性體構成。該板狀彈性體的沿著長度方向的矩形缺口部成為狹縫M的操作者用移載部位P側的端部。彈性罩部22S是將頂板22的操作者用移載部位 P側部分切成俯視為馬蹄形或長圓形,對切開的其周緣部22g進行凸緣加工(參照圖4),在沿著周緣部22g的多個部位,將外周部螺釘固定,安裝在頂板22的彈性罩部22S以外的非彈性罩部22H上。在本實施方式中,該切開部分的圓周形狀在一端側具有第一圓弧部分,在相反側具有第二圓弧部分,這些圓弧部分通過直線狀的部分連結在一起。該凸緣加工如圖 4所示,是通過對非彈性罩部22H的切開的周緣部22g的部分進行切削,僅在一定的水平方向的寬度上減薄非彈性罩部22H的厚度。這樣,處于周緣部22g的非彈性罩部22H的部分在俯視時與彈性罩部22S的一部分重疊,形成與彈性罩部22S的上述一部分的底面抵接的朝上面,和與彈性罩部22S的上下方向延伸的側面抵接的上下面。作為彈性罩部22S的板狀彈性體以將俯視形狀與周緣部22g相同且與上述多個部位對應地具備安裝用螺釘孔的金屬制的按壓框架39添加在上表面的狀態(tài)通過皿頭螺釘40而螺釘固定在周緣部22g上。 螺釘固定部位分散地設置成鄰接的彼此間隔盡可能為等間隔。這樣,端部形成部分22E的一部分由彈性罩部22S構成,該彈性罩部22S由形成了成為狹縫M的操作者用移載部位P側的端部的缺口的板狀彈性體構成,端部形成部分22E 的彈性罩部22S以外的部分由位于彈性罩部周圍的非彈性罩部22H構成,彈性罩部22S與非彈性罩部22E以圓弧狀相連接。這樣一來,當載置臺20位于操作者用移載部位P時,彈性罩部22S位于載置臺20 的下方。而且,在彈性罩部22S與非彈性罩部22J的連接部位中至少操作者用移載部位P 側的部分,彈性罩部22S與非彈性罩部22H以圓弧狀相連接。而且,如圖4所示,移動路徑L的橫寬方向(即與移動路徑L延伸的方向正交的方向)上載置臺主體20b的寬度構成為比容器2的橫寬方向的寬度短。這樣,載置臺20構成為移動路徑L的橫寬方向的長度比容器2的移動路徑L的橫寬方向的長度短的板狀。對設置在操作者用移載部位P的物品托座D進行說明。物品托座D由一對水平的收貨部41構成,各收貨部41呈長度方向沿著移動路徑L的長方體形狀,以相互平行的姿勢固定在頂板22上。物品托座41的上表面41s比位于移載用下降位置Dw的載置臺20的上表面高、且比位于運送用上升位置Up的載置臺20的下表面低。各收貨部41的內側面41in 彼此的間隔比在頂板22上往返移動的載置臺20的移動路徑L的橫寬方向的長度稍寬,以便載置臺20能夠不接觸地在各收貨部41之間移動。這樣,物品托座D具備一對收貨部,該一對收貨部形成有高度比位于移載用下降位置Dw的載置臺20的上表面高且比位于運送用上升位置Up的載置臺20的下表面低的載置面41s,并且為分別從外側接近位于處在操作者用移載部位P的載置臺20的移動路徑橫寬方向的兩側的一對側面的狀態(tài)。在收貨部41的載置面41s上,經由帶有位置調節(jié)功能的面承接體安裝托架42b安裝有面承接體42,在比面承接體42靠近非操作者用移載部位Q的內側面41in —側,經由帶有位置調節(jié)功能的的銷安裝托架4 安裝有收貨部側定位銷43。如圖4所示,一對面承接體42的分別具有越向上去越向橫寬方向外側延伸的引導傾斜面。這樣一來,當物品托座D載置并支撐容器2時,一對面承接體42支撐容器2底部的緣部,通過一對收貨部側定位銷43卡合在容器2的底面中心部位放射狀形成的三個凹入狀卡合用長孔中兩端部側的兩個中,容器2被定位在操作者用移載部位P的移載用位置上。圖3中的附圖標記45是檢測存在于操作者用移載部位P的移載用位置的容器2的庫外在荷傳感器。庫外在荷傳感器 45通過帶有位置調整功能的庫外傳感器安裝托架45b以位置調整后的狀態(tài)安裝成檢測光朝向斜上方。如圖3所示,在載置臺20的載置臺主體20b的上表面突出設置有三個載置臺側定位銷44。這些定位銷44配置成分別與容器2的底面上放射狀形成的三個凹入狀卡合用長孔卡合。而且,當往返移動的載置臺20位于最靠近操作者用移載部位P—側的位置(圖3 中點化線所示的載置臺20的位置)時,三個定位銷44中位于載置臺20的往返移動方向的左右兩側的側部銷Ms分別與上述的收貨部側定位銷43的對應的定位銷的排列方向與俯視時位于操作者用移載部位P的移載用位置的容器2的兩側部的對應的凹入狀卡合用長孔的長度方向一致。這樣一來,載置并支撐在位于運送用上升位置Up的載置臺20的容器20通過在操作者用移載部位P對載置臺20進行下降操作,經過了側部銷44s以及收貨部側定位銷43 雙方的定位銷相對于兩側部側的凹入狀卡合用長孔在靠近底面中心的內側部位以及靠近底面外周的外側部位卡合的狀態(tài),以定位在操作者用移載部位P的移載用位置的狀態(tài)載置并支撐在物品托座D上。而且,相反,以定位在操作者用移載部位P的移載用位置的狀態(tài)載置并支撐在物品托座D上的容器2,通過在操作者用移載部位P對位于移載用下降位置Dw 的載置臺20進行上升操作,經過了側部銷44s以及收貨部側定位銷43雙方的定位銷相對于兩側部側的凹入狀卡合用長孔在靠近底面中心的內側部位以及靠近底面外周的外側部位卡合的狀態(tài),以被三個載置臺側定位銷44定位的狀態(tài)載置并支撐在載置臺20上。另外,在輸送機1的非操作者用移載部位Q—側的端部,通過帶有位置調整功能的銷安裝托架46b以位置調整后的狀態(tài)安裝有三個庫內定位銷46,通過這三個庫內定位銷46 分別卡合在容器2底面的三個凹入狀卡合用長孔中,容器2被定位在非操作者用移載部位 Q的移載用位置上。而且,與操作者用移載部位P的情況同樣,能夠將容器20從載置臺20 移載到非操作者用移載部位Q的移載用位置,或者從非操作者用移載部位Q的移載用位置移載到載置臺20。另外,圖3中的附圖標記47是檢測存在于非操作者用移載部位Q的移載用位置的容器2的庫內在荷傳感器。庫內在荷傳感器47通過帶有位置調整功能的庫內傳感器安裝托架47b以位置調整后的狀態(tài)安裝成檢測光照射到通過帶有位置調整功能的反射板安裝托架47Rb安裝的反射板47R上。在載置臺20的位于移動路徑L的橫寬方向兩側的一對側面20s上安裝有一對板狀體48,該一對板狀體48由比載置臺20位于操作者用移載部位P處運送用上升位置Up時的載置臺20的下表面與一對收貨部41的載置面41之間的距離t更長地從載置臺20的下表面向下方一側延伸,并且長度為載置臺20的一對側面20s的移動路徑L方向的長度。板狀體48在沿著相當于載置臺20的厚度的重合部分的側面20s的長度方向的多個部位螺釘固定安裝。由于通過安裝該板狀體48,操作者的手指不會進入到收貨部41與載置臺20之間形成的間隔中,所以當載置臺20如圖4 (a)所示從運送用上升位置Up下降到圖4 (b) 所示的移載用下降位置Dw時實現(xiàn)了操作者安全性的提高。基于圖6對以上結構的輸送機1的動作進行說明。另外,以下的輸送機1的動作是通過控制裝置基于各種傳感器類或編碼器類的檢測信息使各促動器動作而進行的。該控制裝置具有用于進行與CPU、儲存器、傳感器類或編碼器類的通信的通信單元等,用于執(zhí)行本說明書所記載的功能的算法存儲在儲存器中。首先,對將容器2運入儲料庫3中時的動作進行說明。在容器2未載置在非操作者用移載部位Q的狀態(tài)下使載置臺20為基準姿勢并位于運送用上升位置Up的狀態(tài)下,使自走車23移動到移動路徑L的操作者用移載部位P—側的端部(參照圖6 (a))。使載置臺20下降到移載用下降位置Dw (參照圖6 (b)),待機到操作者將容器2設置在物品托座D 上。在自走車23位于移動路徑L的非操作者用移載部位Q —側的端部的時刻設置了容器 2的情況下,只要是使載置臺20下降到移載用下降位置Dw的狀態(tài)下使自走車23行走到移動路徑L的操作者用移載部位P —側的端部即可。無論何種情況,當成為容器2設置在下降到移載用下降位置Dw的載置臺20的上方的狀態(tài)(參照圖6 (C))時,使載置臺20上升到運送用上升位置Up而捧起(即接收)容器2。而且,在使自走車23行走到移動路徑L的非操作者用移載部位Q—側的端部后,將載置臺20切換到旋轉姿勢并下降到移載用下降位置 Dw,將容器2卸在(即交付)非操作者用移載部位Q的移載用位置。之后庫內移載裝置4動作,將容器2收納在從空狀態(tài)的收納部16中選擇出的目標收納部中。以下,對將容器2從儲料庫3運出時的動作進行說明。庫內移載裝置4從收納部 16中捧起運出對象的容器2,卸到非操作者用移載部位Q的移載用位置。此時,當自走車23 位于移動路徑L的非操作者用移載部位Q—側的端部時,載置臺20預先以旋轉姿勢下降到移載用下降位置Dw。如果自走車23未位于移動路徑L的非操作者用移載部位Q —側的端部,則在將容器2設置在非操作者用移載部位Q的移載用位置后,將使自走車23行走到移動路徑L的非操作者用移載部位Q —側的端部,但在這種情況下,載置臺20預先下降到移載用下降位置Dw,在非操作者用移載部位Q —側的端部停止后,將載置臺20切換到旋轉姿勢。在任一種情況下,當成為容器2在非操作者用移載部位Q設置在以旋轉姿勢下降到移載用下降位置Dw的載置臺20的上方的狀態(tài)時,使載置臺20上升到運送用上升位置Up而捧起容器2。而且,將載置臺20切換到基準姿勢并使自走車23行走到移動路徑L的操作者用移載部位P —側的端部后下降到移載用下降位置Dw,將容器2卸在操作者用移載部位P 的移載用位置。之后操作者帶出容器2。 如上所述,在容器2運入儲料庫3的運入作業(yè)或從儲料庫3運出的運出作業(yè)時,操作者會在操作者用移載部位P附近手扶在輸送機1的頂板22上,由于在頂板22的操作者用移載部位P—側的部分形成狹縫M的操作者用移載部位P側的端部的端部形成部分22E 由彈性變形自如且具有柔軟性的作為彈性罩部22S的硅橡膠制的板狀彈性體構成,所以在操作者不經意地將手指放置在頂板22的操作者用移載部位P側部位的情況下,即使手指因自走車23的行走產生的載置臺20的移動或載置臺20的升降動作被擠壓,由于彈性罩部 22S彈性變形而不會使手指受傷。其它實施方式以下,列舉其它實施方式。(1)在上述實施方式中,例示了彈性罩部由板狀彈性體構成的例子,但并不僅限于此,也可以由縱剖面為管狀的管狀彈性體或形成為梳齒狀的彈性體構成。(2)在上述實施方式中,例示了以圓弧狀連接彈性罩部與非彈性罩部的例子,但并不僅限于此,彈性罩部與非彈性罩部的連接方式例如也可以是二形或V形或U形等方式。(3)在上述實施方式中,例示了連結部由移動托架25a以及連結部件四這兩個部件構成的例子,但并不僅限于此,也可以由三個以上或者單一的部件構成連結部。(4)在上述實施方式中,作為升降機構例示了由具備絲杠軸以及移動托架的升降馬達構成的例子,但并不僅限于,升降機構的具體結構能夠適當改變?yōu)橛删邆潆妱訅毫Ω谆螨X條齒輪傳送機構的電動馬達等。(5)在上述實施方式中,例示了頂板為鋁制的例子,但作為頂板,例如也可以由不銹鋼等金屬或塑料等硬質的樹脂形成。(6)在上述實施方式中,作為往返移動體例示了行走用驅動機構設在移動體主體上的例子,但并不僅限于此,作為往返移動體,也可以是移動體主體不具備行走用的驅動機構,在固定側具備行走用的驅動機構,將鏈條或皮帶與移動體主體相連,驅動其卷繞或送出以及卷取等,從而使往返移動體進行行走動作。(7)在上述實施方式中,例示了載置體由升降自如的載置臺20構成的例子,但并不僅限于此,作為載置臺,也可以是不進行旋轉動作的裝置或不進行升降動作的裝置,而且,載置體也可以不是由載置臺構成,而是由具有框構造的框體構成。(8)在上述實施方式中,例示了將未彎折機構的板狀體48螺釘固定地安裝在載置臺20的側面20s上的例子,但也可以將其取代為對板狀體48進行L形加工而形成凸緣部, 將凸緣部熔敷或螺釘固定地安裝在載置臺的底面上。(9)在上述實施方式中,例示了罩體的端部形成部分由彈性罩部和非彈性罩部構成的例子,但也可以是罩體的端部形成部分的整體均由彈性罩部構成。本發(fā)明能夠利用于保管物品的貨架等中。
權利要求
1.一種物品運送裝置,設有往返移動體,沿著設定在物品由操作者移載的操作者用移載部位與非操作者用移載部位之間且具有兩端的移動路徑往返移動;罩體,形成有狹縫, 局部覆蓋在上述移動路徑的全長范圍內移動的上述往返移動體的上方;以及用于物品載置的物品載置體,從上述往返移動體向上方一側延伸,通過以在上下方向上貫通上述狹縫的狀態(tài)設置的連結部與上述往返移動體相連,隨著上述往返移動體沿著上述移動路徑的往返移動,在上述罩體的上方在上述移動路徑方向上移動;其特征在于,上述狹縫形成為在上述往返移動體沿著上述移動路徑移動時維持上述連結部與上述罩體為非接觸狀態(tài),在上述罩體中形成上述狹縫的上述操作者用移載部位一側的端部的端部形成部分具備彈性變形自如且具有柔軟性的彈性罩部。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物品運送裝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端部形成部分的一部分由上述彈性罩部構成,該彈性罩部由形成有成為上述狹縫的上述操作者用移載部位一側的端部的缺口的板狀彈性體構成,上述端部形成部分的上述彈性罩部以外的部分由位于上述彈性罩部周圍的非彈性罩部構成,上述彈性罩部與上述非彈性罩部以圓弧狀相連。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物品運送裝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物品載置體構成為通過上述往返移動體所具備的升降機構升降到上升位置和下降位置,并且由板狀的載置臺構成,該板狀的載置臺的上述移動路徑橫寬方向上的長度比運送對象的物品的上述移動路徑橫寬方向上的長度短,在上述操作者用移載部位設有載置并支撐運送對象的物品的物品托座,上述物品托座具備一對收貨部,該一對收貨部形成有高度比位于上述下降位置的上述載置臺的上表面高且比位于上述上升位置的上述載置臺的下表面低的載置面,并且為分別從外側接近位于上述操作者用移載部位的上述載置臺的上述移動路徑橫寬方向的兩側的一對側面的狀態(tài),在上述載置臺上設有一對板狀體,該一對板狀體封閉上述載置臺位于上述上升位置時形成在上述載置臺的下表面與上述一對收貨部的載置面之間的間隙。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物品運送裝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操作者用移載部位位于收納多個物品的物品收納體的外部,上述非操作者用移載部位位于上述物品收納體的內部。
5.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物品運送裝置,其特征在于,上述非彈性罩部具有與上述彈性罩部底面的一部分抵接的朝上面,以及與上述彈性罩部的上下延伸的側面中的至少一部分抵接的上下面。
6.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物品運送裝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板狀體分別構成為在上述載置臺位于上述上升位置時超過對應的收貨部的載置面向下方延伸。
全文摘要
提供一種能夠防止塵埃的產生并且操作者不易在操作者用移載部位受傷的物品運送裝置。設有往返移動體,在操作者用移載部位(P)與非操作者用移載部位(Q)之間延伸的移動路徑上往返移動;罩體(22),局部覆蓋在移動路徑的全長范圍內移動的往返移動體的上方;以及物品載置體(20),從往返移動體向上方一側延伸,通過以在上下方向上貫通形成在罩體上的狹縫(24)的狀態(tài)設置的連結部與往返移動體相連,在罩體的上方側沿著移動路徑方向移動;狹縫形成為在往返移動體沿著移動路徑移動時維持連結部與罩體為非接觸狀態(tài),在罩體中形成狹縫的操作者用移載部位一側的端部的端部形成部分(22E)具備彈性變形自如且具有柔軟性的彈性罩部(22S)。
文檔編號B65G1/00GK102239092SQ200980148400
公開日2011年11月9日 申請日期2009年11月6日 優(yōu)先權日2008年12月2日
發(fā)明者吉岡秀郎, 谷井繁治 申請人:株式會社大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