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技術涉及充氣產(chǎn)品,特別涉及一種充氣船。
背景技術:
1、市場中的充氣船主要包括鋁合金橡皮艇、充氣救生閥、橡皮艇等產(chǎn)品。目前,現(xiàn)有充氣船的船頭部均為閉合式,即充氣船的兩側(cè)船管的頭部連接在一起,使得充氣船的內(nèi)部空間小、乘坐者活動空間不足,當乘坐者位于充氣船內(nèi)時視野不開闊、方向感不好,不利于乘坐者對充氣船的操控。并且,閉合式的船頭部也會導致充氣船的艙內(nèi)進水后無法自然排出。
技術實現(xiàn)思路
1、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解決充氣船的內(nèi)部空間小、視野不開闊、方向感不好,且艙內(nèi)進水后無法排出的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充氣船,能夠使得充氣船的內(nèi)部呈現(xiàn)更大的空間,乘坐者具有更開闊的視野,充氣底板上的水也可以自然排出。
2、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公開了一種充氣船,包括:
3、第一充氣管,包括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
4、第二充氣管,包括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所述第一充氣管的第一端部與所述第二充氣管的第一端部間隔設置以形成第一開口,所述第一充氣管的第二端部與所述第二充氣管的第二端部間隔設置以形成第二開口;
5、充氣底板,沿所述充氣船的長度方向連接所述第一充氣管和所述第二充氣管;
6、擋板,設置于所述第一開口或所述第二開口;其中
7、所述擋板與所述第一充氣管間隔設置以形成第一鏤空部,和/或,所述擋板與所述第二充氣管間隔設置以形成第二鏤空部。
8、采用上述技術方案,本技術實施例通過將第一充氣管的兩端和第二充氣管的兩端分別間隔設置以形成第一開口和第二開口,使得充氣船的船頭部和船尾部均呈現(xiàn)開放式結構,即充氣船兩側(cè)的第一充氣管和第二充氣管的端部均沒有連接在一起,從而使得充氣船的內(nèi)部呈現(xiàn)更大的空間,也使乘坐者具有更開闊的視野。同時,驅(qū)動部安裝支架的擋板(即艉板)與充氣管之間間隔設置形成鏤空部,還可以使得充氣底板(即甲板)上的水可以通過鏤空部自然排出,避免水滯留在充氣船內(nèi)部。
9、較佳地,其中,沿所述充氣船的長度方向,所述充氣底板與水平面呈角度設置,所述充氣底板靠近所述第一開口的一端高于所述充氣底板靠近所述第二開口的另一端,或,所述充氣底板靠近所述第一開口的一端低于所述充氣底板靠近所述第二開口的另一端。
10、采用上述技術方案,本技術實施例通過充氣底板與水平面呈角度設置,以防止水流從第一開口處流入充氣船內(nèi)的充氣底板(即甲板)上。
11、較佳地,其中,所述充氣船還包括驅(qū)動部安裝支架,所述驅(qū)動部安裝支架包括上連接桿和下連接桿,所述擋板包括上端部和下端部;
12、所述上連接桿與所述擋板的上端部連接,且所述上連接桿的兩端分別與所述第一充氣管和所述第二充氣管連接;
13、所述下連接桿與所述擋板的下端部連接,且所述下連接桿的兩端分別與所述第一充氣管和所述第二充氣管連接。
14、采用上述技術方案,本技術實施例通過驅(qū)動部安裝支架的連接桿對第一充氣管和第二充氣管進行固定。
15、較佳地,其中,所述擋板還包括第一側(cè)部和第二側(cè)部;
16、所述擋板的第一側(cè)部與所述第一充氣管間隔設置,以形成所述第一鏤空部;和/或,所述擋板的第二側(cè)部與所述第二充氣管間隔設置,以形成所述第二鏤空部。
17、較佳地,其中,所述擋板包括第一側(cè)部、第二側(cè)部和下端部,所述擋板的下端部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
18、所述擋板的第一側(cè)部與所述第一充氣管卡接,且所述擋板的下端部的第一端與所述第一充氣管間隔設置,以形成所述第一鏤空部;和/或,
19、所述擋板的第二側(cè)部與所述第二充氣管卡接,且所述擋板的下端部的第二端與所述第二充氣管間隔設置,以形成所述第二鏤空部。
20、較佳地,其中,所述充氣船還包括第一安裝槽和第二安裝槽;
21、所述第一安裝槽設置于所述第一充氣管,并與所述擋板的第一側(cè)部卡接,所述第二安裝槽設置于所述第二充氣管,并與所述擋板的第二側(cè)部卡接。
22、較佳地,其中,所述充氣船還包括座板,所述第一充氣管包括中間部,所述第二充氣管包括中間部;
23、所述座板與所述充氣底板間隔設置,且分別與所述第一充氣管的中間部和所述第二充氣管的中間部滑動連接。
24、較佳地,其中,所述充氣船還包括第一滑動部,所述座板包括第二滑動部;
25、所述第一充氣管的中間部和所述的第二充氣管的中間部分別設有所述第一滑動部;
26、所述座板的底面的兩端分別設有所述第二滑動部,所述第二滑動部沿所述充氣船的長度方向以可滑動的方式與對應的所述第一滑動部連接。
27、采用上述技術方案,本技術實施例的座板可以在第一滑動部上滑動,以調(diào)節(jié)座板的位置,同時座板還可以起到對第一充氣管和第二充氣管進一步固定和支撐的作用。
28、較佳地,其中,所述第一充氣管包括第一管片,所述第二充氣管包括第二管片;其中,
29、所述第一管片的頭部為弧形結構,且所述第一管片的頭部邊緣在所述第一管片的端部對接以形成尖端;
30、所述第二管片的頭部為弧形結構,且所述第二管片的頭部邊緣在所述第二管片的端部對接以形成尖端。
31、較佳地,其中,所述充氣船還包括第一加強件,所述第一加強件沿所述第一充氣管的長度方向延伸,并設于所述第一充氣管的底部;和/或,
32、所述充氣船還包括第二加強件,所述第二加強件沿所述第二充氣管的長度方向延伸,并設于所述第二充氣管的底部。
33、采用上述技術方案,本技術實施例通過在第一充氣管的底部和第二充氣管的底部設置第一加強件和第二加強件,能夠避免充氣管直接接觸地面與地面發(fā)生摩擦受損,可以增加充氣船的使用壽命。
34、較佳地,其中,所述充氣船還包括第一連接件和第二連接件;
35、所述第一連接件設置于所述第一充氣管的中間部與所述充氣底板的連接處的上側(cè),所述第二連接件設置于所述第二充氣管的中間部與所述充氣底板的連接處的上側(cè);和/或,
36、所述第一連接件設置于所述第一充氣管的中間部與所述充氣底板的連接處的下側(cè),所述第二連接件設置于所述第二充氣管的中間部與所述充氣底板的連接處的下側(cè)。
37、較佳地,其中,所述充氣船還包括第三連接件和第四連接件,所述充氣底板包括第一充氣底板側(cè)部;
38、所述第三連接件設于所述第一充氣底板側(cè)部和所述第一充氣管的中間部之間,并貼覆于所述第一充氣管的中間部;
39、所述第四連接件貼覆于所述第一充氣底板側(cè)部的外側(cè),并與所述第三連接件連接。
40、較佳地,其中,所述充氣船還包括第五連接件和第六連接件,所述充氣底板包括第二充氣底板側(cè)部;
41、所述第五連接件設于所述第二充氣底板側(cè)部和所述第二充氣管的中間部之間,并貼覆于所述第二充氣管的中間部;
42、所述第六連接件貼覆于所述第二充氣底板側(cè)部的外側(cè),并與所述第五連接件連接。
43、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內(nèi)部空間大、乘坐者視野開闊且便于操控的充氣船。本技術實施例的第一充氣管的兩端和第二充氣管的兩端分別間隔設置形成了第一開口和第二開口,以提供一種頭尾開放式的充氣船,即充氣船兩側(cè)的第一充氣管和第二充氣管的兩個端部均沒有連接在一起,從而使得充氣船的內(nèi)部呈現(xiàn)更大的空間,也使乘坐者具有更開闊的視野。
44、此外,驅(qū)動部安裝支架的擋板(即艉板)與充氣管之間間隔設置形成鏤空部,使得充氣船內(nèi)的充氣底板(即甲板)上的水可以通過鏤空部自然排出。